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股部、腿部等多种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在这一摇一摆、一升一降中达到平秘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
“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也是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动作难度较大,运动方向较为复杂的一式。它不仅涉及了脊柱的侧屈、环转及回旋,而且还要求在马步状态下做脊柱两端的反向旋转。所以这一式不仅是习练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一式的教学中,我们除了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解、语言引导、肢体触摸等方法)外,还应掌握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将复杂的事物用最简练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我的教学体会,可概括为:找准“六个基本点”,抓住“六个重点”。
六个基本点是指健身气功运动过程中脊柱颈端的位置,分别是指:上、右、前、左、后、下。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的基本动作路线。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员介绍这些点的含义及相对应的动作规格和要求。
所谓“上”是表示动作开始阶段,身体重心要稍向上升起。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马步站立,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所谓“右”是要求上体向右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右腿弯曲,左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右脚尖。
所谓“前”是要求上体要从右旋转到前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身体重心移向两腿之间,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与尾闾对伸拉长,在上体前倾的状态下,下颌微收,眼睛的余光移到右脚的中内部。
所谓“左”是要求上体向左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马步再转换为偏马步,左腿弯曲,右腿微屈,身体重心左移,眼睛的余光移至右脚脚跟。
所谓“后”是要求向后摇头应与向前摆尾配合起来。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后旋,尾闾前旋,颈部后旋的速度要稍慢于尾闾前旋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转正时速度的一致。眼睛视线由右脚看到了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伴随着颈部的放松摇转,目视头上方。
所谓“下”是表示摇头摆尾动作结束时,马步正身,重心应稍往下降。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在掌握好六个基本点之后,习练时还要抓住以下六个重点:
一是先求方、再求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让学员明白动作路线的基本点找准了,动作路线正确了,基本身形掌握了,再将重点放在如何突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风格特点上。
二是眼睛与身形的配合。眼为身之帅,眼睛定位准确了,身形也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躯干位置不正确时,我们很难看到正确的身体部位。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目光的转视如下:上体右倾,眼睛余光视右脚尖,上体前旋和左移,眼睛由右脚尖看到了右脚后跟,摇头时,眼睛从右脚转换到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至头上,最后转正,目视前方。
三是脊柱上下两端的反向运动。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脊柱的颈端与尾闾除上升和转正外,都处于反向运动。上体右倾时,颈端向右,尾闾向左;上体前倾时,颈端向前,尾闾向后;上体左倾时,颈端向左,尾闾向右;摇头摆尾时,颈端后绕,尾闾前绕。脊柱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伸展旋转。
四是摇头时颈部肌肉要放松。颈部肌肉紧张会直接影响脊柱颈端和胸端的位置,不仅会给人不协调、动作僵硬的感觉,还会造成挺胸等错误动作,挺胸会造成力点前移至天突穴,不利于大椎穴的放松。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目视头上方,这样才能做到摇头时的颈部放松。
五是摆尾时要强调收腹。很多习练者在前摆尾闾时塌腰、撅臀,这就是因为摆尾时没有收腹的原因。在摇头摆尾时,除颈部肌肉放松外,从胸到腹部都要有种肌肉的紧张感,即:胸微内含,腹肌收缩。这样摆尾时,才能保证尾闾内收转正。
六是转正时要力达夹脊。夹脊是指背部的竖脊肌。它是连接头部与腰臀的纽带,也是动作是否有劲力感的关键,当夹脊松懈时,人的精神提不起来,动作也显得断劲。力达夹脊的关键是要立腰竖颈,百会上领、下颚微收、目视前方,这样气寓其中、神与形合,动作才会有协调感。
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时,掌握了以上六个重点,就可加深对整套动作理解的深度。
1、背部正中第一行线
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至尾椎逐节摸诊、推诊、压诊包括督脉各穴。
2、背部第二行线
脊柱两侧05寸,包括各热气穴,三椎下为肺热穴,四椎下为胃热穴,五椎下为肝热穴,六椎下为脾热穴,七椎下为肾热穴(夹脊五热穴)。
3、背部第三行线
脊柱两侧旁开15寸,五脏六腑俞穴(为各脏腑经气传输的地方)即背脊侧膀胱经内侧线俞穴。
4、背部第四行线
脊柱两侧旁开3寸,如魄户(胸3椎之下),神堂(胸5椎之下),魂门(胸9椎之下),意舍(胸11椎之下),志室(腰2椎之下)。
1、第一、第二行线从上向下摸,第三行线从下向上摸。
2、触摸时应用摸诊、推诊、压诊的滑动、移压按揉,推动等方法,在背俞穴、夹脊穴或穴位的附近查出阳性反应物,皮肤紧张感或压痛均作为治疗的重点。
医者以拇指指腹着力,在背部正中线的督脉经穴上循序触摸按压,重点检查脊椎棘突是否在一条轴线上,棘突是否有后凸、凹陷和左右偏斜或偏歪及压痛,然后在脊柱两侧旁开05~1寸的夹脊穴上触摸按压,检查发现夹脊穴反映出的压痛和阳性反应物,最后在脊柱两侧旁开15~3寸的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的背俞穴上触摸按压,检查发现压痛、阳性反应物。根据在背部脊柱、督脉各穴、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的俞穴上触摸按压,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化与其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代表区域,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每椎棘下旁开05寸,左右各一穴,两侧共34穴,属奇穴。
我们用一至三胸椎,即两肩胛骨中间,感觉有三公分长的竖条状,属阳,属实。由中间沿肩胛骨向两臂,呈一个弧形的感应,即有背圆的感应,“背不圆力不全”的背圆的感应,走两手的外劳宫穴,再透内劳宫是阳掌发劲,并且身上有“五弓劲”内劲的意念支持,这也是上肢开合的基础。
手是阴掌时,手向后向上,则肩胛骨向中间,夹脊也有向中间的意动,成为上肢开的一个后背部为一纵轴的感应,夹脊有上行感则为夹脊开,夹脊有下行感则为夹脊合,与膻中前后呼应,但不是透穴。
不难看出夹脊本身是奇穴,不同于其它循经的穴位,由第一胸椎至五腰椎其十七节,两侧共34穴,呈上下竖条状,正好与后三关相关连,同时它与开合有关,开则有向下意,合则有向上意,也正好走夹脊,可结合开后三关的意动。
开合则与肩胛有关,走外弧劲如弓状,也是肩胛活动开合的意动,与脊柱有关,也就是人的支撑有关,在力学上也很重要。所以夹脊穴在人体活动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应去好好体会,去练、去悟。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对小儿进行捏脊,可以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很好的一种保健方法,你说的小儿皮肤变松弛了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个人的体会,开始做捏脊时的手法不够熟练,会经常捏不起来,很正常,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手法熟练了,自然就容易捏起小儿的皮肤,不信,你捏捏其他小儿,你就发现为什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