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日记的作品原文及部分翻译

游恒山日记的作品原文及部分翻译,第1张

原文: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台山北尽,即属繁峙界矣。

初九日,出南山。大溪从山中俱来者,别而西去。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矮墙,东带平邢,西接雁门,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依山瞰流,砖甃高整。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为大同东道。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数里,义兴寨。数里,朱家坊。又数里,至葫芦嘴。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四周高中央凹的地方,溪流北行,为浑源界。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住居民同姓家。

初十日,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筸岭。自沙河登山涉润,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土堆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隤同颓,翠蜚飞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覆盖以藻绘文采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弯曲者,缘以突兀而尤古。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阮大土山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复得平陆。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嶒斗峭,问知为龙山。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内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佛堂寺),寺南面向山。又东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从之,去山麓尚十里。望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zhěn形容车马络绎不绝),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时清流未泛,行即溯涧。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bò巨擘即领先或首要之意也)。三转,峡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shěn)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kān,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既下,又行峡中者三四转,则洞门豁然,峦壑掩映,若别有一天者。又一里,涧东有门榜匾额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级数百层承之,则北岳恒山庙之山门(1958年因修建恒山水库被毁)也。去庙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层昼,岳顶杳不可见。止门侧土人家(即住在下坂坡村旧村一户人家,旧村1958年因修建恒山水库迁到上游),为明日登顶计。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wǔ小屋子门上下,穹碑很高的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枝柯歧出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官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西关外。

部分翻译:

初十日 顺着从南伸来的沟涧往北走了三里,有道沟涧从西伸来汇合,然后一齐朝东北转去。我溯西边的沟涧往里走,又有一道沟涧从北伸来,于是从沟涧西边登岭,路很陡。往北直直上了六七里,往西转,又往北攀登,然后上五六里,登越两重山峰,直达峰顶,峰名箭岭。从沙河开始登山涉涧,在山谷中盘旋前进,所经过的都是土堆荒山;想不到到这里地势突然升高、山岭突然高大,只是岭南仍然是故态依旧。一翻到岭北,俯瞰东西两边,峰峦连绵,崖壁崩塌,红色、绿色交相辉映。那盘绕映照空中的,都是岩石;而岩石上又都有树;岩石的色彩是一致的,但自然形态与纹理又各得其妙;树木的颜色不一致,但各种颜色互相交错,又如同织成的彩色锦缎。岩石上有树而且高峻斜插,就像覆盖着一层美丽的幕布,因而愈发奇妙;生长在岩石上而平直躺着或盘曲倒挂的树,由于山势高峻而更加显得古雅。在这样的景致中走了五十里,一直下到大土山底,沟壑中有一股奔流的泉水,从南往北流,于是随着泉水一齐出到坞口,这里名龙峪口,有堡对着。村庄比较大,家家都种植梅树、杏树,形成果林掩映的山麓。走出山谷后,又到了平地。平地北部外围还有群山环绕,长长的也从东向西延伸,平地东边距离浑源州三十里,西边距离应州七十里。龙峪口所对着的外界,高的远、低的近,完全和在东底山看沙河、峡口的群山相同。于是沿山往东走,远看龙峪口东边,山势更加高峻陡峭,询问后得知是龙山。龙山的名称,旧书写着在山西省,却不知原来是和恒山并肩相靠;走到这里时已经从西边越过了龙山内境,又从北面观览了龙山的风貌,在无意之中得以游龙山,可以算做游五台山所得到的意外收获。往东行十里,到龙山大云寺,寺朝南对着山。

  历史上的武清区城关镇的李树勋,号瑞东,字文侯(绰号鼻子李)。生于公元1851年,卒于1917年。这位当年能与中国武术界大名鼎鼎的霍元甲并驾齐驱,一比高低。如今,在津沽大地,甚至在英雄的家乡武清区,真正了解他的人也为数不多。然而,随着**《太极》的开拍,以至不久的放映,相信李树勋这个传奇式的人物,也会像当年霍元甲一样风靡全国,影响海内外的。他一生习文练武,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创立天津“中华武术会”,主持举办全国“天下武术英雄会”,留下了许多激奋人心的传奇故事。原区政协副主席、作家冯品清先生,以李树勋为原型创作的中篇小说《鼻子李传奇》情节曲折跌宕,故事生动感人

  天津李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姓李,名树勋,号瑞东,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卒于1917年,直隶武清(现武清区城关)人。李瑞东历经名师传授武功,得各大门派的武学真谛,后融会贯通,将自己所得各大门派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

  李瑞东的外曾孙冯福明先生介绍说,李瑞东当年有个绰号,叫做“鼻子李”。因为李瑞东的鼻子尖有道沟,与常人不一样,因此得了这一绰号。

  李瑞东先生自幼年起即癖好拳棒,初练少林拳术,青少年时代跟随河北饶阳戳脚门大师李老遂先生学习河北名拳戳脚门拳法。李瑞东先生天资聪颖,练艺十分刻苦,到了成年时在当地很有些名气。

  光绪六年(1800年)四月廿八日,京城敦王府管事官王兰亭(太极拳大师杨禄蝉之弟子)从武清经过,因王兰亭与李家乃世交,顺便到李宅看望李瑞东之父并借宿于李宅。王兰亭所练拳术出神入化,但其深藏不露,为人谦逊,待人彬彬有礼,从不与人谈论武技。王兰亭在李家受到了款待,晚宴后与李瑞东燃灯闲话,二人偶然谈及拳术,越说越投缘,随之到大厅内一试身手。结果李瑞东三战皆北,十分沮丧,问王兰亭所学何门。一问之下,李瑞东才得知王兰亭是杨禄蝉的高徒,马上跪拜于地,欲拜王兰亭为师。王兰亭因为与李瑞东的父亲李小莲有深交,所以不肯为师,于是代师收徒,二人在李家结为师兄弟,之后,李瑞东随王兰亭进王府当差并随王兰亭学艺。

  在王兰亭的指导下,李瑞东终于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佼佼者。1894年,适逢西太后六十大寿,端王载漪带李瑞东先生及其弟子李进修到颐和园为西太后六十大寿表演武功祝寿。师徒二人以卓绝的武功博得全场惊叹,从此被西太后留在清宫任二等侍卫并在侍卫处兼任教师。“最近在武清城关的老家,又发现了一幅兵部侍郎王文锦写给李瑞东的对联:‘摩天黄鹄有奇翼,拔地苍松多硬姿’。上联形容李瑞东的轻功,下联形容他的武功硬朗。上年纪的老人曾说过,李瑞东身高有19米,体格魁梧,即使从李瑞东半身的照片上看,也能想象出他的身高。”

  冯副明介绍说,八国联军入侵后,李瑞东先生与弟子李进修辞职回武清,从此在家中研究各派拳学,李派太极拳就是在这时所创。李派太极拳从总体上按“天”、“地”、“人”三才,分为“天盘拳”三十六式,“地盘拳”七十二式,“人盘拳”一百零八式。天盘拳是最高拳学,拳和器械都在上盘,练习该拳需要有良好的轻功基础,所以李瑞东先生的弟子中仅有少数几位得到该拳的传授,目前已经失传;地盘拳即七十二式“太极八法奇门拳”,一般太极拳侧重于柔中刚,而奇门拳则是侧重于刚中柔。发劲动作刚柔相济,讲“离奇闪转”,演练时要“放劲放气”,演练此拳犹如排山倒海,山崩地裂,颇具气势。此拳在实战中讲究“离”、“粘”、“随”的打法,被后世称为“武太极”。

  “人盘拳”即是流传较广的“太极五行捶”一百零八式。太极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基本套路,所谓“五行”是根据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而定名的。近年来也向全国乃至海外推广,流传较广,练习此项拳术的习武者在40万人以上,成为李式太极拳最普及的套路。

  冯福明介绍说,该套路将大、小、松、紧、刚、柔、快、慢、中平九种架子融为一体,讲八种刚劲、十二种柔劲。刚劲犹如箭之中的,必透七孔而后已。柔劲犹如随风使船、顺水推舟。太极五行捶在练法上有“初练”、“单练”、“双练”和“练理”、“练势”、“练气”、“练机”的步骤和方法,李瑞东先生在《单练四要》中说道:“夫单练者,乃一身独练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机,合而言之,单练四要也。”李瑞东先生在创出李派三盘太极拳后,仍然继承了许多各派太极拳内容,尤其是杨禄禅先生所传的杨家老拳,比如“八大手”、“老三推”、“十三丹”、“十三硬架”、“六十四式老架”等等,李派继承的传统太极拳械内容很多,有数十个套路。

  1912年,李瑞东到天津与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张兆东等人创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同年秋季,在河北公园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当时称为“天下英雄会”,李瑞东先生主持了大会,并亲任总裁判长。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对于当时弘扬民族精神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武士会创立后,到河北公园学习武术的人络绎不绝,常有军人排着队前往学习武术。

  李瑞东扬名以后,各地千里迢迢到武清城里访先生者很多。当时李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上门者,都要热情款待,但来访者也都要“来时露一手,走时留一手”。由于来访者很多,几乎是络绎不绝,李瑞东先生虽然家资雄厚,但也因此几尽家产。由起先的四十余倾良田,变成了后来的四倾多。俗话说“穷文富武”,可见没有相当的财力是难以做到的。李瑞东有弟子百余人,著名者近二十来人。李瑞东先生长子李伯英曾在设于北平的东北陆军大学任教,月薪一百二十块大洋,远远高于其他武术教师。李瑞东先生弟子李子廉曾经在天津东北军万福麟部任教,其有名的弟子有山东人杜咸三,天津郝铭。杜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为硕士研究生,在天津任教。郝铭为京剧大师郝寿辰的胞弟,曾经任天津培才小学校长,后在南开大学工作,1936年中国出席柏林奥运会武术代表团领队就是郝铭先生。

  据冯福明介绍,李派太极在民国初年风靡津京、河北等地,南开学校张伯苓校长慕名请李瑞东到学校教拳,并专门创立“广武学会”。国术走进学校,李瑞东开了先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79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