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推拿按摩有什么秘笈?

桑拿推拿按摩有什么秘笈?,第1张

一、十指梳搔头皮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

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二、搓掌揉脸法

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各60次,激发面部气血,使面部充盈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精神焕发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为六条阳经经脉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聋、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齿弹舌法

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老年者常扣齿则健齿,齿健则福。每日早晚扣齿各60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五、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之脉”的要道,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之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胁肋部按摩法

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所交会,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治疗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为任脉经过之处,每日早晚双手重叠放在脐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则能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为人体“大树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长强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疗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疗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为“足三阴足三阳”之脉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阴交穴—悬中穴)向上(足三里—阴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风市、环跳穴),如此反复拍打60次,对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冬季水温42~45℃),两足稍晾干后反复搓推足心(涌泉穴)60次,涌泉穴为肾经之源,对温肾补肾健脑、改善血液循环有效

1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面部按摩常用的穴位有: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央,当下唇下陷中。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流涎,癫狂。

地仓 在口角旁开4分处。主治口眼歪斜,流涎。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1/3处。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鼻塞。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肿。

四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口眼歪斜。

睛明 目内眦上方1分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内眦痒痛,目眩,近视,色盲。

攒竹 眉毛内端,当眶上切迹处。主治视物不明,流泪,口眼歪斜。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惊风,产后血虚。

角孙 将耳廓前后对折,在耳尖所到的颞颌部。主治耳部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颈项强直。

耳门 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听宫 在耳屏前下颌关节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

听会 在耳屏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歪斜,下颌关节脱臼。

翳风 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主治齿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开合不利。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咬紧牙齿时,当咬肌的最高隆起处。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缘。主治口噤,颊肿,齿痛。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眉上1寸处。主治头痛,目痛,目眩,外眦疼痛,夜盲。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牙痛,目赤肿痛,面瘫。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这四种作用,将手法分为放松类手法、温通类手法、助动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共四类,进行论述。

2 小儿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小儿推拿学形成于明朝,是按摩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小儿推拿与成人按摩推拿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小儿推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

2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

4小儿推拿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

5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面状;

6小儿推拿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推拿左手;

1 一指禅推法

(1)指端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峰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其余四指附着于肢体的另一侧,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蝶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峰一指禅推法称为蝶推法。

2 滚法

(1)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3 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3)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6)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4 缠法

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掌虚,指端贴住治疗部位,靠腕关节和拇指指间关节以每分钟250~300次的频率快速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

5 拿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6 拨法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尺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

7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沿着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

(2)掌指捋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按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沿着脊柱两侧、肌腹、骨缝走行方向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腹、骨缝、脊柱两侧。

8 搓法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

9 击法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

(2)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

(4)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击法: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10 拍法

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虚掌拍打体表。

11 弹法

医生先用拇指指腹按压住食指的指甲,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快速地弹出,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头部。

12 梳头栉发

两手十指屈曲,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

13 摩掌熨目

两掌相互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患者两眼上,使眼部有温热舒适感。

温通类手法

1 摩法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亦称摩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产热低且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

(2)侧擦法:用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高且快,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

(3)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

(4)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十指微屈,自胸部正中线沿肋间隙向两侧分推,亦称开胸顺气。

(6)鱼际分推法:以两手拇指桡侧及大鱼际着力于腹部,自腹部正中线沿肋弓向两侧分推。

(7)合推法:以两手拇指或掌从施治部位的两边向中间推动称为合推法。

4 抹法

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单方向移动。本法用于前额部。

5 扫散法

医生手指屈曲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做前后方向的快速滑动。

6 点法

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点穴时可单用拇指点,也可食指或食中指一起点按穴位。在做点法时还可用点穴枪点按人体的一定部位,如足底。

7 捏法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8 捻法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夹住治疗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本法用于手指部和耳部。

9 掐法

(1)双手掐法:以两手的拇食指相对用力,挤压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

(2)单手掐法;以单手拇指指端掐按人体的穴位,如掐人中。

10 振法

(1)掌振法:以掌置于一定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掌振法主要作用于腹部,作用于腰部时也称为颤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11 推桥弓(扫桥弓)

桥弓穴是指翳风至缺盆的连线。推桥弓时应以拇指着力,压力适中,两侧交替,大约1分钟。

12 双鸣天鼓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将两掌按于两耳,两手置于后枕部。医生两掌轻轻用力,按压患者两耳,然后用手指轻弹枕后风池穴数次,然后两掌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13 刮法

以食指中节的桡侧在患者体表进行单方向的刮称刮法,亦可用刮板(可用穿山甲片、牛角制成的刮板,古时也用钱币)在患者体表做刮法。

助动类手法

-摇法

-背法

-抖法

-屈伸法

1 摇法

(一)颈部摇法

(1)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亦可用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做缓慢的环旋摇动。

(2)医生站在患者的后方,两手托住患者的头部(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医生用两前臂的尺侧压住患者的肩部。医生两肘与两手相对用力,边向上拔伸,边缓慢地做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二)腰部摇法

(1)患者坐于床边。一助手双手按压患者的大腿以固定。医生站于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然后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三)肩部摇法

以右肩为例。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左后方,以腹部顶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侧,使肩关节沿前下=>前上=>后上=>后下=>前下的方向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

(3)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经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桡侧,做前下=>前上=>后上=>后下的摇动,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摇动。

(4)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后,右手从患者的腋下绕过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左右手与右臂协同用力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四)前臂摇法

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摇法

医生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环旋摇动腕关节。

(六)髋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然后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再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侧下肢。

(七)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膝,一手托踝,环旋摇动膝关节。或者: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侧方,一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后侧,另一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八)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环旋摇动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 背法

(一)后伸背法

医生与患者背靠背地站立,医生两肘套住患者两肘(医生两肘在里),以臀部顶住患者腰部,弯腰、屈膝,将患者反背起,先左右水平方向摇动数次,待患者放松后,医生迅速伸膝挺臀,同时加大腰部前屈的角度,随即将患者放下。

(二)侧背法

以腰部右侧屈受限为例。患者站立,右侧上肢置于医生头后。医生站于患者右侧,以左髋顶住患者右髋,左手扶住患者腰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医生右脚向右跨出一步并带动患者做右侧屈,至最大限度时,医生以左髋向左顶患者的右髋,用以加大患者腰部右侧屈的角度。

3 抖法

(一)肩部抖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并使患者肩关节外展,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连续、小幅度、均匀、快速的上下抖动并使肩关节抖动的幅度最大。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至5次,但只加大抖动的幅度,不加大牵引力。

(二)腰部抖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腋下。医生双手托住患者两个踝关节,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身体先向前,然后身体后仰,瞬间用力,上下抖动3~5次,使患者腰部抖动的幅度最大。

(三)髋部抖法

患者取侧卧位。医生双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上下、快速的抖动。

4 屈伸法

(一)单纯屈伸法:使患者关节沿冠状轴进行运动的手法,称屈伸法。屈伸法可用于各关节,使关节加大屈伸运动幅度。

(二)屈转伸法:先使关节极度屈曲,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伸直。本法用于治疗关节伸直(背伸、后伸)功能受限。如在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致腰部后伸功能受限时,可先使患者腰部前屈,患者手扶床边。医生一手扶患者腹部,另一手扶患者腰部。先使患者腰部极度前屈,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医生一手改放在患者胸部,另一手向前推按患者腰部,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腰部迅速后伸以恢复腰部后伸功能。

(三)伸转屈法:先使关节极度伸直,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屈曲。本法用于治疗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如治疗患者腰部前屈功能受限时,使患者站立,医生站于患者身后,用身体的右侧顶住患者身后,右手置于患者腹部,左手置于患者肩部。当患者放松后,医生用右手虚掌扣打患者小腹部,右肩撞击患者背部,同时左手推按患者背部正中。以上3个动作同时进行,使患者腰部迅速前屈,用以治疗腰部前屈功能受限。

整复类手法

-按法

-拔伸法

-牵拉法

-扳法

1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 拔伸法

(一)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3 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4 扳法

(1)颈部扳法

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br>

参考资料:

http://wwwcintcmcom/lanmu/zhenjiu_jingluo/zhenjiu_tuinaanmou/tuinaanmou_zmluhtm

跪膝后倒是跪膝状态下脚背放平,然后身体往后躺。

(1)具体做法:

在婴儿式放松的基础上,吸气,向上推起身体成跪立,双臂置于臀部后方,屈双肘,双肘点地,呼气,身体慢慢放平,松开双手,双手十指相扣,置于头顶。在此维持3分钟,松开双手,双肘体侧撑地,吸气,双臂用力向上撑起身体成坐立,呼气,身向前倾,前额触地,全身放松。

(2)具体动作展示如下图:

(3)注意:

背部不好,荐骨紧张,这个体式对膝盖的考验很大,也要注意保护脚踝,如果有任何尖锐疼痛或灼烧感,立刻停止练习这个体式!

一、训练前需要热身活动“

先进行跑圈3—4圈,然后进行基本活动小型热身不要球大运动量(活动筋骨)。

二、基本功传接球练习。

1、(多人)脚内侧互相传球。

2、(多人)脚外侧互相传球。

3、一名队员用脚内侧或脚外侧传球,另一名队员用脚底接停球,然后再用脚内侧或脚外侧传回。

4、一名队员传球,另一名队员脚底停球迅速拉回,然后用脚内侧拨球从支撑脚后方通过,再用原支撑脚脚底横向拉球通过体前,传回。

5、一名队员传球,另一名队员用脚内侧将球接停在支撑脚后,然后用另一只脚传回。

6、一名队员左脚向右侧横拉球通过体前,同时向右侧移动一步,连续重复3次,然后斜线传球,跑回开始的位置。另一名队员重复上述练习。

注:当向内侧或向外侧变向处理球时,应当事先做好变向的准备,并开始调整脚的方向,随后变向移动。应当学会选择一点作为目标,传球时要考虑到球的变向,这些经验只能从练习中获得。

在进行下面的练习时,两队员间隔距离为10米:

7、脚背踢球传给同伴,同伴用脚外侧停球,并将球停在可以用停球脚脚背直接踢球的位置,将球传回。

8、练习形式同上,踢球时身体后仰,将球传起,同伴可以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控球,然后将球传回。

考虑到运动员的年龄差别,在进行下面的练习时,两队员间隔距离应限定在10~25米之间:

9、当球下落在体前时,用脚背凌空踢球,同伴接球后传回。

10、用脚内侧或脚外侧凌空踢球,增加球的旋转。练习形式同上。

11、踢反弹球。练习形式同9,变换形式同10。

12、同伴将球抛向练习队员的两侧,练习队员侧身摆腿将球直接传回。

在下面的练习中,接球队员可以停球,然后回传。技术熟练后,双方接控后再传回。

13、直线助跑,用脚的前部自上向下用力击球,使传出的球向后旋转,同伴用胸部将球接停下来,然后以同样的动作传回。

14、斜线助跑,用脚面踢球的远侧端,使传出的球旋转,同伴在膝部的高度用脚外侧接停球,然后以同样的动作传回。

15、斜线助跑,用脚外侧踢球,使踢出的球旋转,同伴同样用脚外侧接停球,然后以同样的动作传回。

三、小组传球练习

1、这是圆圈抢球的基本练习形式。5~8人一组,围成一圈,1~2名队员在圈中防守,周围的队员相互传球,圈内的队员阻截抢断。如果传球被抢断或传球出界,被抢断的队员或踢球出界的队员将替换圈内的队员。可以用限定传球次数或传球脚来变换练习。这项练习是提高技术的一个很好方式,因为传球需要合适的力量和准确性才能达到目的。

四、攻防练习

主要练习每名队员在场上的位置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两队攻防演练而形成,我们队现在的队员位置感不是很强,而且阵型很容易脱节,这样也消耗了队员们的体力,首先,每名队员要明白自己的位置,进行攻防演练。

在场上不管是哪个位置的有空荡任何一名球员都有义务去补位。

在比赛中队员们要互相提醒着自己的队友,进行沟通。

在攻防演练中队员们要认真把他当作真正的实际比赛,认真去完成比赛,每名队员都权利和义务终止比赛去纠正队友和自己在场上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大家共同进步因为足球是11人的集体运动

或者

第一阶段

一、身体训练

(一)身体训练的目的

1.使学生热爱足球。

2.培养学生反应灵敏。并提高身体素质。

(二)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做体操

2.以跑为主的身体训练。

(l)慢跑: 15米 X 2,指导学生跑的动作。

(2)快跑:10米X 2、15米 X 2,要求跑的动作正确。

(3)曲线跑:培养学生的灵敏。

(4)自由跳:培养学生的后蹬方法。

二、足球技术训练

(一)技术训练的目的

1.训练学生熟悉球性。

2.让学生准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带球为主,在带球中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带球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接受和学习传球、接球方法。

3,单一的射门训练和接球后的射门训练。

(三)守门员的训练

1.手型训练。

2.自由训练。

3.下手球和上手球接法练习。

4、踢手抛球训练。

三、足球战术训练

(一)战术训练的目的

l.培养接球和进攻意识。

2.培养阻击和防守方法。

(二)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习二人一组的传接球和接球后即快速推进,接球后带球过人。

2.学习基本的护球和盯人战术。

3.在小型对抗中体会什么叫“二过一”,在训练中练习“二过一”的战术。

四、游戏和比赛

(一)目的

1.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兴趣。

2.通过小型比赛,领会足球比赛方法,培养学生的对抗意识。

(二)比赛方法

1.一对一、二对二的传接球比赛。

2.三对三、五对五的有门踢球比赛。

3.开展“五人制”训练比赛。

第二阶段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灵敏、速度和跑的能力。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快跑动作。

(二)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做简单的节奏操。

2.以跑为主的身体灵敏、速度训练,学习快速跑和正确的动作。

(1)慢跑:20米 X 2、30米 X 2,要求学生跑的动作准确。

(2)快跑:60米、200米。

(3)曲线跑:用曲线跑绕过障碍,培养学生侧向快速运动,达到灵敏和快速的目的。

(4)变速跑:要求时快时慢跑。

3.跳:学习蛙跳和单足跳。

4.进行游戏比赛。

二、足球技术训练

(一)技术训练的目的

1.继续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提高带球能力和运球的技术。

3.用各种手段学习传接球技术。

(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带球为主,学习带球的变向动作和过人技术。

2.让学生初步学会二人一组的传接球方法和学习有障碍的传接方法,体会“二过一”传接技术。

3.学习单一射门、接球射门和有阻挡、过障碍的射门技术。

4.学习移动时的传接球。

(三)守门员的训练

1.继续训练接球手型和倒地接球的护球方法。

2.进行接射门练习。

3.巩固上手球和下手球的接球方法。

4.学习踢手抛球和定位球,要求踢手抛球有指定的落点。

三、足球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的目的

1.培养接球、传球的集体进攻意识。

2.培养防守和站位,增强集体防守意识。

3.通过练习和比赛,提高比赛的实战能力,为参加校间教学比赛做准备。

4.接自抛球练习:脚内侧身侧、底部和头部四个部位接传球。

(二)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习二人一球传接球和移动传接球的方法。

2.学习有障碍的接球后带球过人及射门技术。

3.练习盯人、堵截和补位。

4、在训练中学习三人一组的“二过一”战术。

5.学掷界外球。

四、游戏和比赛

(一)目的

1.通过游戏和小型比赛,让学生初步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

2.通过游戏和小型比赛,让学生学习掷界外球的技巧。

3.提高和加强对抗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热爱小足球c

(二)游戏比赛方法

1,一对一、二对二、四对二传抢球游戏比赛。

2.有门的“五人制”比赛。

3.本校“七人制”比赛和校间友谊比赛。

第三阶段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的目的

l、通过节奏操训练,促进学生的四肢灵敏、协调能力,提高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2、在跑动中提高跑动作的正确性。

(二)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练习节奏操。可根据学生实际自编节奏操内容。

2、加强短跑叨米训练。

3、折回跑,15米X2、15米X4直线跑训练和曲线跑训

4、耐力跑练习:每周一次,每次跑200米——400米。

5、下肢韧带练习和训练结束后恢复身体的放松练习。

二、足球技术训练

(一)技术训练的目的

1.通过带球和带球变化,提高带球和运球的节奏。

2.在传接球训练中加强一脚出球、二脚出球的准确性和分量,同时培养学生在运球时开阔视野。

3.通过对墙踢球和射门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脚法,尤其是摆动脚的方法。

(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有节奏地快速带球。

2.练习快速带球时的球向变化和继续带球。

3.开展人一球传接球活动。

4.对墙踢球和射门训练。重点练习摆动脚的摆腿和触球的脚型及出球的力量。

5.掌握一人一球的自控球动作。

6.学习接自抛球的七个动作,即:脚的内侧踢球、外侧踢球、底部踢球和背球、头球、胸球、腿球。、

三、足球战术训练

(-)技术训练的目的

使学生树立战术意识,初步掌握传接球和各项战术训练

的基本技能。

(二)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习二人一组和三人一组在跑动中交叉传接球战术。

2.学习个人突破战术。

3.学习二人一组传切射门战术。

4.练习沉底传中和包抄战术。

5.练习掷界外球战术。

6.学习比赛中常用的盯人防守和后插上的战术。

四、游戏和比赛

(一)目的

1.通过小型对抗性游戏,增强学生参加比赛的欲望。

2.通过自行练习比赛,认识位置职责和加强配合的重要性,提高战斗力。

3.通过校间教学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全面地掌握和运用好技术战术才能使比赛取胜。

(二)游戏内容和比赛方法

1、一对一射门游戏。

2、四对二传。

3、三对一十传球(二脚出球)。

4、五对五足球比赛(小门)。

5、进行“七人制”足球比赛。

6、多参加比赛,以赛代练

第一个动作:平板支撑

4个容易做错的健身动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

对于刚开始的小伙伴来说,这个动作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调动我们的核心力量,提高耐力。但是,传统的平板支撑,训练效率其实并不高。

很多人在一开始做的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的下背部会塌下去,也就是出现塌腰。所以,他们感觉最大的更多是肩膀以及其他的区域的刺激,而不是我们的核心。

4个容易做错的健身动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

其实,我们可以对传统的平板支撑动作做出一些调整:

第一就是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手肘向前放,大概是在我们的眼睛的下方,

第二,是再将我们的臀部抬起,让身体处于骨盆后倾的状态,用力挤压我们的屁股以及收紧腹肌。

当我们做对了这2步,我们会感受到核心前所未有的激活。

第二个动作:侧平举

4个容易做错的健身动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

倒水式侧平举,是在毁了你的肩

侧平举,是我们全面发展肩膀的一个必做动作,对比起其他的肩部动作,侧平举在中束的刺激力度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但是,我们在做侧平举的时候,很容易犯3个错误: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手容易抬起太高,当我们抬得太高的时候,我们的上斜方就会接管动作了,还会给我们的肩关节带来很大的压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顶峰收缩的时候,会内旋肩膀,也就是“倒水式”侧平举,这无疑是让我们的肩关节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4个容易做错的健身动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手打得太开。我们要做的改变就是让我们的手向身前移动一点,然后将我们的身体微微前倾,再将我们的大拇指指向上方,就能帮我们外旋肱骨,从而保护我们的肩关节了。

第三个动作:坐姿划船

4个容易做错的健身动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

在我们的背部训练中,水平拉的动作安排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这个动作做起来比较简单,只要我们控制好重量,然后避免自己借助惯性,导致手臂过度发力,而背肌无法受到有效的刺激。

训练的时候,我们的手臂要紧贴身体,手肘放到身体后侧,从而减少手臂的出力。

此外,在我们快要完成动作的时候,要避免肩关节往前扣,这会让我们的肩部容易受伤,还会导致背部肌肉无法全方位的收缩,动作行程也是缩短了,降低了我们背部肌肉发展的上限。

第四个动作:深蹲

4个容易做错的健身动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

深蹲是一个锻炼下肢的黄金动作,可以提高臀型,强化臀腿肌群。但是错误

人一步入老年,常常会步履蹒跚、腰酸膝痛,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同时,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心血管病、前列腺炎等疾病也会接踵而至,让人防不胜防。 其实,这些都是「 ”上实下虚”之症,也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下不到脚了。俗话叫做「 ”人老脚先衰”,只有脚上的血气充足,全身的血流才会正常。 除了经常搓揉脚心,古人的传统坐姿「 ”跪坐”,也是引血下行、盘活全身很好的方法。 每天跪坐30秒,防病、养身还养心 1、养胃、帮助胃排毒 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储存、转运、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清晨采用跪坐姿势,练习腹式呼吸,每天坚持,可以促进胃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胃部的消化能力。 2、治疗腰痛 跪坐是非常养腰的,可以有效的治疗腰痛,因为出现腰痛的原因大多数都是脊椎不正、血液循环不良等,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每天早晨跪坐30秒,就可以得到改善。 3、防治膝关节炎 直身跪坐可以防治膝关节炎。做法是:晨起后或晚上临睡前,两膝跪在床上练习跪坐。跪坐时腰杆要保持直立、臂部尽量向后坐,尽量碰触到脚后部。 4、保护足部、驱寒 晚饭后拿个垫子垫着膝盖,跪在那里,扶着沙发,挺直腰板看电视,肚子就会好受很多。此外,跪着走一走也有「 ”引血下行”的作用,可戴着护膝做一做。 5、缓解膝痛、通经活络 我们跪坐的时候,可以 到犊鼻穴,这个穴位可以有效的缓解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和脚气等,并且还能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 6、安神、修养身心 跪坐还能安神,修养身心,所以,在烦躁的时候跪坐,可以舒缓情绪,一些难以心静的朋友可以试试跪坐。 五个步骤,正确跪坐 1、双脚脚尖合并,脚跟打开 2、放下臀部,像是要把臀部夹起来般坐下 3、脚踝向地面贴近,扩大骨盘 4、膝盖打开两个拳头宽,手放在大腿根处 5、向后收起肩胛骨,挺起胸部,目不斜视 温馨提示: 1、跪坐的时候不能将全身的重量用臀部坐落在两脚上,而是用两腿肌肉出力将身体微微撑起,使臀部与两足之间有一张纸的间隔。 2、跪坐的时候要将脊椎挺直,而且身体要感觉是微微浮起来的,这样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跪坐姿势,而且还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3、膝盖劳损或退化的人不宜跪坐,有些人的脚背太紧或小腿胫骨前肌太紧,如坐下时动作太大,脚背就会感到痛楚。建议于脚腕的位置,放一条毛巾来减轻脚腕的疼痛。 记得点个关注,转发给身边的朋友看一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5 缓解膝痛

我们跪坐的时候,可以按摩到犊鼻穴,这个穴位可以有效的缓解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和脚气等,并且还能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

6 安神

跪坐还能安神,修养身心,所以,在烦躁的时候跪坐,可以舒缓情绪,一些难以心静的朋友可以试试跪坐。

7 正确地跪坐只要三个步骤

1、两膝着地,小腿贴地,上身挺直,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

2、跪坐的时候不能将全身的重量用臀部坐落在两脚上,而是用两腿肌肉出力将身体微微撑起,使臀部与两足之间有一张纸的间隔。

3、我们在跪坐的时候要将脊椎挺直,而且身体要感觉是微微浮起来的,这样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跪坐姿势,而且还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跪坐是一种很实用的养生方法,清晨或者晚上坚持跪坐30秒,能够养胃、治腰痛、防治膝关节炎,还能修身养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84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1
下一篇2023-12-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