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试述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第1张

答案:潜伏期一般5~14d。典型病例可分以下5期。(1)前驱期: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或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4d热退症状消失。(2)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1~6d,体温再次上升,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本期。本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尚未出现瘫痪。可有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疼、感觉过敏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伴多汗、尿潴留等自主神经受累症状。因颈背肌强直,迫使患儿坐起时呈三脚架征,即两臂向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吻膝试验阳性,即坐位时不能自如地弯颈使下颌抵膝。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于患儿肩下,抬起其躯干,患儿头不能同正常小儿一样与躯干平行。如经3~5d恢复,称为无瘫痪型。(3)瘫痪期:多在起病后2~7d,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不伴感觉障碍。根据瘫痪表现可分为4型。①脊髓型,表现为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迟缓性软瘫,腱反射射消失,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②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主要病变在延髓和脑桥。脑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可因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而病死;③脑型,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可有发热、头痛、嗜睡、昏迷、惊厥,可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④混合型,如上述各型同时存在称混合型。常见于脊髓型与脑干型同时存在。(4)恢复期: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逐渐恢复。(5)后遗症期:如瘫痪1~2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症,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

都市人长时间用手机,又常用电脑,若姿势不正确,久而久之会形成驼背问题。驼背的人通常会伴随颈痛困扰求医,情况严重可令椎间盘突出及压到神经线,引致手部麻痹及无力,不容忽视。这里建议日常要多伸展前胸肌肉、锻炼背肌及做收下巴动作,有助赶走驼背,摆脱虎背熊腰。

驼背是指颈椎、胸椎的弧度过度向前倾,令人外表出现虎背熊腰的姿态。儿童的脊椎发育异常或长者因骨质疏松问题引致脊椎骨折,又或罹患其他疾病如强直性脊椎炎,令脊椎硬化及胸椎变形,都是引致结构性驼背的原因。一般情况下,都市人出现的姿势性驼背,都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包括使用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时,颈部过度前倾所引起,属于后天可改善的问题。

临床上病人不会单纯因驼背问题求诊,他们通常受相关症状困扰,例如颈痛、腰背痛等,在痛症影响下求医。这类求诊个案几乎每日都有,病人有时会痛到「吃不住」,或因肌肉太绷紧无法放松,觉得「好似呼吸不了」,影响正常生活。

由于驼背牵涉整个上身的姿势,包括颈前倾及低头动作,病人的颈部肌肉容易变得绷紧、疲劳及疼痛,尤其工作一整天后。驼背若严重,会令压力错误集中在脊椎的前方,有机会引致颈椎的椎间盘突出,甚至压到神经线,带来手部麻痹及无力等症状。病情再差时,中枢神经都可能会受影响,可造成脚部无力、走路困难等。

电子产品普及,令驼背问题加剧及呈年轻化,连中学生都会出现姿势性驼背,情况令人关注。改善驼背有几个关键,包括多做收下巴动作,减少颈前倾,以纾缓颈椎压力。同时,要尽量打开肩膊、保持挺胸收腹的姿势,驼背人士常见有肌肉不平衡的问题,即前胸肌肉比较绷紧,后背肌肉则会较弱,所以分别要训练伸展及强化肌肉。举例运用网球或按摩球,放松前胸紧张的肌肉,建议由锁骨位置轻轻推向肩膊,按压持续1至2分钟。

有驼背问题的人日常要留意使用电脑的姿势及枕头高度。办公室一族要注意与电脑屏幕,应保持大概一只伸直手臂的距离,避免将电脑放太远,容易令人过度倾前。办公室椅子的高度也很重要,若太矮长时间用电脑可造成缩起膊头及驼背的坏姿势,适合的椅子高度人人不同,关键是可以让人完全放松膊头,不会有缩膊头问题。当调校至适合高度后,若有「吊脚」情况,可利用脚踏作协助,至双脚屈膝成约90度左右。另外,应尽量贴着椅背坐。

习惯侧睡的人,若枕头太矮及睡觉时「挛腰」,会加剧驼背问题。这里建议枕头高度大约为自己膊头约五分之四的阔度便足够,惟枕头太高则会增加颈椎压力,睡醒后容易有颈痛问题,同样需要留意。

坊间近年流行的有智能提醒的驼背矫正带,主要用作提醒之用,当使用者驼背时,便会震动提醒,从而减少这个坏姿势,「小搭档优姿仪就好似提醒你不要驼背」,是一个自觉改善坏姿势形成生活好习惯的过程,这样一段时间下来,肌肉也会产生一定的记忆,为日后自动自觉挺直腰背打下基础。当然还得通过运动和脊背伸展方可达到最大的效果。

深层颈屈肌的强化练习

1、收下颌,固定头部不动,然后拉引弹力带

2、保持颈部位置不动,颈部向后屈曲

接下来是胸椎的伸展练习,下面推荐的两种伸展胸椎的练习

1、泡沫轴胸椎伸展

2、猫式动作

在这里还要推荐另外一个动作,靠墙推举

身体紧贴墙面,手靠墙,向上进行滑动,这个动作是一个很好的整合动作。伸展胸椎的同时牵拉胸大、胸小肌并激活斜方肌中下部。

最后是肩关节推荐灵活性练习:肩外旋和肩外展

1

2

最后分享一组在工作期间休息时候(要牢记遵循工作40分休闲6分):

  怀孕初期手脚麻痹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很多孕妇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是需要做一些运动的,以舒缓为主的放松肩胛骨和上背肌,然后捶一捶肩膀,这样是比较好的。

怀孕初期手脚麻痹怎么办

 手脚发麻乃是由于末梢血液流通不畅而导致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现发麻的现象。 手脚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症状,如怀孕、不正确睡姿、如厕蹲久了均可引发,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1、如果可能的话,孕期准妈妈应该避免任何需要手不断用力的活动。尽管这些活动不是导致腕管综合征的原因,但却会使病情加重。

 2、如果出于工作需要,不得不频繁地用到手,准妈妈可以考虑在工作时戴上护腕或在手上戴夹板。

 3、如果准妈妈在电脑前工作,调整好椅子的高度,好让手腕在打字时不会向下弯。使用特制的人体工学键盘,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减轻疼痛。此外,还要记得经常休息一下,把手伸直一会儿。

 4、如果晚上睡觉时,准妈妈感到刺痛,就变换一下睡姿,在胳膊下垫一两个枕头。注意不要压着手睡觉。疼醒时,可以试着甩甩手,直到疼痛和麻木感消失。

 5、如果晚上的不适症状非常严重,准妈妈也可以尝试用夹板或带子让手伸直,别让手弯曲。保持这个姿势,会让你的腕管变得稍微宽一点。

 此外,瑜伽也有助于减轻腕管综合征带来的疼痛,而且还可以增加手部力量。你可能听说过服用大量维生素B6对孕期腕管综合症会有帮助,但临床实验证明维生素B6不会立刻产生效果。

准妈妈的症状

 有不少准妈妈在怀孕后,尤其是孕中、晚期会出现手部刺痛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指端感觉异常或手指疼痛,疼痛又以夜间为甚,有时还会向肘、肩部放射,可单侧,也可双侧,出现这些情况的准妈妈其实是得了孕期腕管综合症。虽然不是所有准妈妈都会发病,但据估计20%~60%的准妈妈都难逃此“劫”,其中有些准妈妈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也有些症状严重的准妈妈甚至会丧失手部活动功能,无法做出抓握动作。如果这种症状一直持续到宝宝出生,那就很可能会影响到妈妈抱孩子、给孩子喂奶等动作。

 腕管是一个骨腔,三边由腕骨组成,第四边是一条环绕手腕的韧带。在怀孕期间常出现的浮肿和液体滞留,不但会增加对这个相对狭窄、缺乏灵活性的腕管的压力,而且还会压迫穿过腕管的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向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无名指传递感觉,拇指根的肌肉运动也依赖于正中神经,因此,当正中神经受到压迫时,就会出现孕期腕管综合征的种种症状。

精彩推荐:

孕囊 孕酮 胎动 葡萄胎 怀孕周期 静脉曲张 双顶径多长是男孩 如何进行内骨盆测量 怀孕多久算足月

 

单车  踩单车指双脚不断在球的四周不断快速绕圈做假动作,两支脚轮番在球上方迈来迈去,以迷惑对方来突破过人,此技术易于掌握,最早是由巴西队的多名球员使用,最经典的是“盘球大师”德尼尔森,现在技术较高的有小罗、C罗和罗比尼奥。 

  自己踢球也有些年头,是个典型的进攻球员,更多的担任边路前卫,前锋,过人和进球让我时刻体会着足球带给我的快乐,自然就有了许多边路突破的心得 

  一般来讲,时下比较流行的边路突破基本特技有4种:踩单车,牛尾巴,挑球过人,人球分过(包括穿裆过)其余的过人动作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组合,万变不离其宗 

  确实,所有足球过人动作中,踩单车是最具观赏性的个人秀,与其他过人动作不同的是: 

  1相比其他三种基本特技,踩单车更强调于良好节奏感,其中又包括控奏与变奏,前者支持你做出连续的踏板动作,后者建立在前者之上,用于支持球场上的突发情况和多次使用 

  2踩单车对身体协调要求较高,特别对肌肉协调能力提出高要求,这个动作需要持续运动全身大部分重要肌肉,会在之后的训练篇详细介绍 

  3踩单车的过程维持长,期间更是进攻方与防守放的心理抗争,心理的波动都会左右动作的结果 

  单车也有3种分类,按照时间长短分别有: 

  小单车:3次或3次以下 (童车)初学者和高手最常使用的选择,上手方便适合初级阶段的学习,而且即使只有3下若能被高手得当使用,其效果也是相当好 

  普通单车:4-6次 一般而言最常规也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踩得过短可能会因对方未接受反应大打折扣,踩得多长对体力的过度消耗影响动作效果和接下来的比赛 

  长单车:7次或7次以上 (火星车) 目前为止最有名的"火星车"要属罗比尼奥的8次单车过人,十分成功,特别是全身的协调的摆动与洞悉对手脚步后的突破值得大家学习 

  按照动作风格大致有三种分类: 

  拉丁美洲派:许多南美球员属此类风格,代表人有:德尼尔森,罗比尼奥 

  特点:凭借全身肌肉协调性与身体柔韧性结合南美音乐的独特节奏感,全身协调律动般地与脚下动作结合,压底身板,这样的好处有: 

  1使得防守方的干扰因素增多,加入上身的动作导致动作更加逼真,可迷惑防守方的重心不知不觉的摆动,是重心的单车 

  2降低重心,充分运用周身力量,可促进进攻方更加迅速敏捷的变向加速,增加突破的成功率 

  新生代葡萄牙派:葡萄牙的新生代球星大多采用此类单车,其中以C罗的单车最为代表,代表人物有:C罗,纳尼,夸雷斯马 

  特点:眼花缭乱的腿部晃动,像响尾蛇的尾巴一般震慑,麻痹对手是这一动作的最大杀机所以它也就有了十分漂亮的名字-响尾蛇单车(原创) 

  相比拉美派运用全身的重心单车,C罗在做单车动作时,上身保持很高的高度,给人错觉像是在"站"着踩单车,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从动作角度上分析: 

  1C罗具有1米87的身高,相比拉美球员拥有更好的腿长更适合做膝盖角度大于95度的单车 

  2更快的速率牺牲的是重心的运用,响尾蛇单车的一大特点是,动作时,重心几乎维持在中心,就如双脚交换原地跳绳般,也是练成的秘诀所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何C罗的上身肌肉刻意锻炼得十分发达,除对前锋抗之外 

  (注:他此前还是一名中场,也无从知晓是否他那时就有意想转职前锋)锻炼结实后的上身可为他带来更多的重心维持,以稳定他在做单车等花哨动作的稳定性,不会被一碰就倒 

  3C罗的另一杀器"脚内侧击球内切",要求双腿保持一定的大角度,简单的说就是腿要直,这样有利于快频单车时向这个动作的转换,他十分喜欢使用这招 

  所以简单的说,若要追求高频的运动,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双腿的一定韧度,就像一跟上紧的发条,爆发起来的效果也是相当可观的,将大角度的步法得当运用(指膝盖弯曲角度),确实能提高一定的爆发力 

  不过,C罗只是个特例,毕竟他的确是一个天才,使用前无古人的踢球方式,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身高即使没达到那个标准也无大碍,NANI和夸雷斯马身高也没过180,同样能做出可观的动作 

  大罗钟摆单车: 

  特点:不饶过球进行变向左右晃动,充分展示过人的连续变向能力 代表人:罗纳尔多 

  推荐单刀球使用 

  按动作分类: 

  内单车 与外单车相反,由外向内跨球 

  外单车 普通意义上的单车 

  倒单车 纯娱乐性的倒踩单车 

  这两者就能简单组合出一定效果的花哨单车 

  按速度分类: 

  高速单车 速度接近于中高速跑,对身体平衡要求很高,对膝盖的负担很大 

  慢速单车 普通单车的速度 

  训练篇

  踩单车的训练并不会十分艰苦,这是一个节奏控制大于普通意义上身体素质的训练,节奏控制的重要性你去看齐祖的盘带就能明白了,盘带过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带得很慢却还能过人,这是门太极功夫,一般人需要长年的意

  识培养才能达到

  我们这里讲的是较为快速激进的单车方式,我们都还年轻,不跑白不跑,而且这样的单车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对观众的杀伤力是无穷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带来刺激地体会

  首先需要澄清,无论你学习何种运动技巧都有一下几个要点:

  第一阶段:

  1多看

  2多想

  3多练

  三者的循环使用才能促使一个人熟练或精进某一个运动技能

  当你对动作的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即对动作的各种细节都熟记于心时,会进入一个较为枯燥的训练阶段

  第二阶段:

  1多练

  2多想

  1多练

  2多想

  

  这样往复的重复会有多久呢,1000次10000次

  我想如果你是一个勇于上进提高自我的人,第二阶段会维持到永远

  前面大致概述了我认为重要的基本要点

  当然,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聪明孩子,那么绝对可以通过大量的假想训练取代一定数量的练习同时,与同伴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点,首先,过度的一个人闷头苦练十分容易遇到瓶颈,二,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会发现最好

  的方法还是与同伴交流,有时同伴的一句话就能让你豁然开朗,要记住人是很容易陷入自我的思维定式中的,这是我的个人经验

  所以这里提出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两点:

  1假想练习

  2善于交流

  现在,让我们把单车与以上方法相结合,细分出练成单车的通路

  练习单车需具备的技能:

  1左右熟练跨步跳 2小碎步 3带球小碎步 4双脚外侧倘球变向

  由第一个动作引出我观察到的:

  误区1:许多人苦恼为何踩不出连贯快速的单车,首先一点,他们的分解动作动作是,一个脚抬起一绕,放下,然后另一个脚抬起一绕,再放下如同走路一般,而做出正确好看快速单车的诀窍就是,双脚交换的间隙有一个腾空的过程,始终由一个腿抵消前一次晃动造成的重心位移我举个例子,人走路的时候始终有一个脚与地面接触,当人跑步的时候有一瞬间身体是腾空的,当我们想快的时候,我们会跑步

  要点1:双脚交换的间隙有一个腾空的过程,始终由一个腿抵消前一次晃动造成的重心位移

  误区2:常有人抱怨说,怎么我踩着踩着球就到前面去了排除节奏感的因素从跨步动作分析,是你的跨步没有做完全以右脚先跨球为例,右脚跨步从球的左侧开始,划出一个略微超过180度的弧度,最终下脚点在与左脚平行

  的位置或者靠后一点那个略微超过一点的的弧度就是关键,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做到,会使得动作显得很业余,另一方面在于,你的腿位于一个不利的发力点,你的方向是向前的,但你的发力点由于动作未做完全与你前行的方向相矛盾,会影响你动作的频率和前行的速度,会让你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眼看着球滚到对方脚下还有的人左右跨步幅度不一,也需要注意

  要点2:以右脚先跨球为例,右脚跨步从球的左侧开始,划出一个略微超过180度的弧度,最终下脚点在与左脚平行的位置或者靠后一点达到一个较为有利的发力点

  所以我们必须引入左右跨步跳的训练,一般足球队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都会用到,最好事先在地面画一条直线,先做熟练练习,跨步的时候注意以上所说的要点之后可沿直线在一定距离内加上一排瓶盖之类的标记,这个距离你大致估摸适合你有踩单车的距离,然后进行绕桩跨步另外,这个动作还能帮助你提高双腿的变向爆发力

  由第2个要点我们提出了小碎步的概念首先必须说明,带球的两种风格,第一种倘出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古典球员和冲击行前锋都是这么带球的第二种需要建立在技术细腻和出色的节奏感上,C罗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们来分析一下小碎步带球的优势:

  1持续不断的触球使得防守球员轻易不敢预判进攻方的带球路径传统的带球将球倘出一定距离,有一段时间球是无法受人控制的,防守队员可根据经验出现在他下一步即将触球点施行封堵

  2小碎步作为单车的预备动作可帮助我们事先不断熟悉球性与节奏,自然地使用单车动作,由于1的原因,防守队员无法轻易上来封堵,所以这个动作可以为踩单车争取足球的表演空间

  3小碎步使用得当,可戏耍防守方后卫如提线木偶,这一技巧会在后面介绍

  提示:切记不可痴迷于这种小碎步,特别是越靠近禁区与球场中央越该弃用,以倘球盘带取而代之,这仅仅是一种边路步法,不信你可以试试

  先从无球小碎步练起,与平时的跑步方式减少1/3-1/2的步幅,这可以培养高速的节奏感,为以后的高速单车打下基础,之后进行有球的小碎步带球训练,按个人条件增加1/2倍-1倍的触球频率之后可加入触球时的微调变向

  灵活使用

  第4点属过人的基本功,这里就不多描述

  具备之上的4种技能,你就具备踩单车的基本条件了

  基本的单车步骤:

  带球小碎步+踩单车+脚外侧变向(外切突破/内切射门)=掌声+进球

  之前提到过的3点,现在仔细说明:

  多看 

  1网络视频,我上一篇提到的各路球星,许多街球选手也值得学习,挑选一个是崇拜的偶像,开始学习吧

  2观看时注意观察记忆下其带球的节奏,比如说C罗的带球: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德尼尔森的带球: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只是举两个例子,假想训练的时候可不断重复训练

  3注意球员的动作细节,如下沉的角度,双手的摆动,手指的弯曲,脚跟抬起的角度,甚至扭曲的表情

  多想

  1总结体会这些动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觉,初步的假想训练

  2实践后的总结最重要

  3晚上睡觉没事就进行假想训练,效果很好

  多练

  1有球练习,没什么好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2找个速度比较慢的后卫练吧,先易后难

  3比赛竞争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适当的参加比赛也是很重要的,当然也需要一群能包容的兄弟!

  多听

  在这里引入多听的概念,找一些节奏强烈的音乐辅助练习可帮助协调,个人觉得打篮球适合听HIP-HOP,踢足球适合听一些摇滚或者流行舞曲,个人非常喜欢n'sync的hop,听起来非常有感觉太过激烈的摇滚其实不适合

  需要加强锻炼的肌肉:

  1背肌 用于维持左右晃动时上身的平衡稳定

  2腰腹肌 特别是两侧的肌肉,通过腰腹的借力可更好的发挥动作特点,腰腹加以一定程度的晃动可使动作更有欺骗性

  3大腿内侧肌 双腿的横向移动需要动用大腿内侧的力量

  3小腿 小腿掌管着双腿的弹速,是快频率晃动十分重要的因素,动作时候需依靠小腿带动大腿

小儿麻痹是一种可恨的病,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病的具体消息,下面的我为你们介绍小儿麻痹会遗传吗?小儿麻痹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麻痹会遗传吗

小儿麻痹症不会遗传,小儿麻痹症是于病毒传染。只要出生后二足月开始口服脊灰糖,连服三个月,四周岁加强一个。还有强化口服糖丸。如果规范接种完全可以预防。

小儿麻痹是怎么引起的

1、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内侧有力,外侧无力,就会发生足内翻。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肢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造成畸形。比如膝关节后面的软组织挛缩,就会造成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

2、不正常的行走等负重活动,加重畸形。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软组织挛缩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在不正常姿势下继续行走或做其它活动,就会使畸形加重,形成小儿麻痹后遗症;相反,如应用夹板把肢体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势,就可防止畸形的发生,避免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发生。

3、长期不良姿势的维持是产生肢体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患儿瘫痪后长期盘腿坐位,就会造成髋、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长期胸、腰挺不直的弯曲坐姿就会造成脊椎弯曲畸形等。  4、肢体的废用不活动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发病后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肢体瘫痪,不活动,而肢体的生长发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肢体瘫痪不活动的结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软组织的发育迟缓,甚至退化,而出现患肢短小、细瘦、关节松弛,甚至发生脱位。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的一个后遗症注意就是残疾了,患者常常会有肌肉麻痹以及肢体瘫痪的情况。

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

(1)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形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等均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

(2)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

(3)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也在脚,脚都能畸形,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不落地,也可能是马蹄内翻足侧走。

另外,身体其他处也可发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弯曲畸形、骨盆的倾斜畸形等等。

小儿麻痹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8~12天,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小婴儿拒抱,较大婴儿体检可见: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③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此时脑脊液出现异常,呈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腱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3瘫痪期

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发热后1~2天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弛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几型。

(1)脊髓型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时,则出现梳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此型较少见,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此型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表现。

(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 4 代号 5 出处 6 夹脊穴的别名 7 华佗夹脊穴的定位 8 华佗夹脊穴取穴方法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82 层次解剖 9 华佗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华佗夹脊穴主治病证 11 华佗夹脊穴的配伍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文献摘要 14 华佗夹脊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华佗夹脊 1 拼音

huá tuó jiá jǐ

2 概述

华佗夹脊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夹脊穴[1]。见《中国针灸学》。

夹脊(jiájǐ EXB2)为经外奇穴名[2][3]。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4]。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3 拼音

jiájǐ

4 代号

EXB2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6 夹脊穴的别名

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

华佗穴(《针灸学简编》)

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7 华佗夹脊穴的定位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5]。

夹脊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3]。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4]。近代诸书多同此说[4]。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4]。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4]。

经外奇穴——夹脊的位置

夹脊穴的位置

8 华佗夹脊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6]。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82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肌)[5]。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分布[5]。

9 华佗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10 华佗夹脊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胸1~4夹脊:治疗肺脏及上肢疾病[6]。

胸4~7夹脊:治疗心脏疾病[6]。

胸7~10夹脊:治疗肝胆疾病[6]。

胸10~12夹脊:治疗脾胃疾病[6]。

腰1~2夹脊:治疗肾脏疾病[6]。

腰3~5夹脊:治疗腰,骶,膀胱,大、小肠,子宫及下肢疾病[6]。

11 华佗夹脊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6]。

胸1~4夹脊配大椎、肺俞、天宗,治肩背部疼痛[6]。

胸4~7夹脊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彻背[6]。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6]。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6]。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5]。

一般斜刺05~10寸[3]。

向内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胸腹部放散[6]。

注意:因本穴深部有脊髓和胸腹腔脏器,故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且出现麻胀感应立即停止进针。

122 灸法

可灸[5][6]。

13 文献摘要

《后汉书》: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蹙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虚弱羸瘦。

《针灸经外奇 谱》:主治风湿性脊柱炎、腰背酸痛。

14 华佗夹脊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针刺夹脊等能调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gA、IgG、C反应蛋白,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和总积分值,提示本疗法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电针腰3~5夹脊能提高脊髓中5HT、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脊髓中NA、DA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6]。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睡觉的时候侧身或是扒着睡,压住了肢体,造成的短时间供血不足,注意睡眠姿势啊,,你平常可以用热水经常的浸泡手,搓揉那些觉得麻的地方,时间久了会有好转的

不知道你的年龄,是否只一只手或多个手指麻痹?是否早上睡醒后更为严重?

如果你已经是中年人,考虑颈椎原因比较多。

颈椎病现在已经在往低龄化发展,主要是饮食和工作环境、压力所致。颈椎出现骨质增生,压迫神经,造成血液循环不畅,特别是血管的末端血液流通不肠,出现手指麻木等症状。

建议:去医院拍片确诊,是否患有颈椎病。多做一些颈椎、头部的活动,在饮食上多吃一些粗纤维和含铁的食品。

如果是颈椎的原因,建议你搜索一下《颈椎病》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建议和治疗方法。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可发生于中老年人,也可发生于青年人,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主要有:

1颈型: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神经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减弱,有时连拿杯都觉得没有力,病情严重时,整夜疼痛难于入睡。

3椎动脉型:病人的征状是偏头痛、头晕,或者胸闷、胸痛。每次眩晕发作都和颈项转动有关。

4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颈椎骨质增生病有哪些症状?

该病开始时,并无大的痛苦,不做拍片不易确诊。颈椎骨质增生,表面为头部转动不灵,发展到头晕、头痛、上肢麻木或类似肩周炎,重者出现呕吐、眩晕,持物落地,突然猝倒,记忆力减退等;

中医认为骨关节病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肝肾亏损: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肾精充足、肝血盈满,则筋骨劲强、关节灵活。人到中老年,生理性机能减退,肝肾精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骨关节病。

2、感受外邪:脏腑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影响气血运行,经气不通畅,也是形成骨关节病的常见原因。

3、慢性劳损:常从事低头、弯腰、久立等工作,致使气血、筋脉运行不利,瘀血阻滞,导致肌肉、筋脉骨骼营养障碍,局部受损,因而产生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4、跌扑闪挫:由于暴力外伤或患部用力过度,损伤筋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雍滞不通,而发生骨关节病。

5、先天畸形:有些患者骨关节畸形,虽年轻体壮时尚无症状,但中年以后,由于体质虚弱,劳累或感受外邪后,畸形部位易出现病变。

另外,发病可能还与遗传、体质、代谢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可用中药外敷患处,也可同对用牵引、针灸、按摩 综合配合治疗,但牵引时最好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效果才好,还有过度牵引容易导致颈脊椎不稳,疼痛加重,患骨质疏松的患者和上年纪老年人不宜牵引。

用中药外敷患处,中药外敷在我国有上千年史,它因副作用小、简单经济、药效直达病灶、效果显著而深受患者的欢迎。

建议你不妨试试中药外敷试试。 外敷中药的品种很多,如“坎离砂”,“化坚膏”,“骨质增生外敷灵”…等中药外敷方剂,效果都很不错、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中药散剂外敷患处药力可直达病灶,无副作用,此方法又经济又简单方便且效果明显。

你可用“颈腰腿痛保健贴”外敷,该保健贴是专业人员根据我国颈肩腰腿痛患者日益增多的特点,采用纯中药药材,总结己应用的各种外敷中药(包括骨质增生外敷灵)的基础上最新研制的。

“颈腰腿痛保健贴”为纯中药材粉碎制成,患者可隔天敷一次,一次敷30至50分钟即可即可。(注意:该药为外敷药,用水或醋或低度白酒调敷均可,调敷后贴于患处自动发热,故每次不能无限制外敷)。

该保健帖其作用功能概括的讲就是:通经引络散寒祛湿、通窍消炎,走串散结,消肿止痛。

其作用原理:通过皮肤贴敷直达病灶,疏通障碍,同时刺激皮肤改善微循环并激发人体调节功能,促进软骨关节代谢恢复平衡,从而消除病变,达到理想的目的。

在此具体向你介绍一下“颈腰腿痛保健贴”的药理介绍,供你参阅。

药理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首先是直接作用(即全身作用),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深入腠理及各脏腑中,直接吸取输布于全身。其中某些成份可刺激皮肤感受器官发挥某些化学作用,经渗透、吸收和经经络输布,使药物归经,达到“以全调全”的作用,实际上起到了内服药物同样的效果。这就是内病外治、透皮给药的理论根据。

二:其次,是间接作用(局部作用),如湿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药物敷帖后,由于局部湿热刺激、引起皮肤和患处血管的扩张,改善了局部微循环,促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病变部位组织营养和机能,有利于病变的修复。实际上,上述两种作用是相辅相成,合力互补的。

从外敷散的组成上看:

制川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芥子行气散结,通络止痛; 穿山甲活血消痈、散瘀通脉; 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 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痰喘;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消炎止痛、软坚散结、散瘀除痹之功效。

外敷膏药的同时可用下列中成药配合内服:

可内服“大活络丸”或“小活络丸”均可,

内服“大活络丸”每次二丸,每日三次(24小时计算),用温黄酒送服,一个月为一疗程,疗程未达满意效果,可停药三日,继续用药。

内服“小活络丸”每次二粒,每日2次,早晚各服一次,用温黄酒送服,10日为一疗程。疗程未达满意效果,可停药一日,继续用药至愈为止。

建议你也可用下方自己去中药房加工内服:

全蝎、炙土元、炮山甲、乌梢蛇各60克,蜈蚣20条,上药共研末,每服4克,日服2次,温黄酒送服。

功效:舒筋活络,逐风搜邪,通痹镇痛。

主治骨质增生症颈腰椎间盘突出。

也可同时用食疗法配合治疗:

杜仲30克,*羊藿10克,威灵仙25克、天麻20g、葛根20克。分别研粉后混合拌匀,再取猪腰子(猪肾脏或羊腰子)也可 8--12个,(一只鸽子也可可加调料)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人碗内,加水少许,用锅装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每二日吃1剂,每日二次,早晚空腹,可连用2-4周(孕妇忌用)。

主治: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腰椎骨质增生,同时有补肾壮骨强腰之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腰脊属于肾,外络于经。肾主骨,主生髓。所以要补肾强骨 。

你也可用: 白花蛇(学名银环蛇)4条,威灵仙72克,当归、土鳖虫、血歇、透骨草、防风各36克,病在颈椎可另加鹿角屑15克,葛根30克共碾细末,过筛装瓶备用。日服二次,每次3至5克,黄酒送服或低度白酒温水各半送服,以上为一个月药量。

主治:颈腰椎骨质增生。

患颈椎病的朋友平时还应注意:

1、睡觉时不可俯着睡,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平。

2、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紧急刹车等。

3、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4、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运动。

以上向你介绍的都是一些很经济而且效果显著的中医药常用方法,使用起来也方便简单,且副作用较小。

以上建议供你参考,祝早日康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899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5
下一篇2023-12-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