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什么东西被放入博物馆,至今仍在,拿走时太监大哭?

溥仪退位后,什么东西被放入博物馆,至今仍在,拿走时太监大哭?,第1张

这个东西就是溥仪的辫子。当时有一个人在博物馆中看见博物馆存放的溥仪辫子的时候泪流满面,虽然当时他的身份没有暴露出来,但是可以推测出这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肯定与这些清朝贵族有着不小的渊源。清军入关之后由于他们是少数民族的原因,所以就让所有的汉人抛弃原来的发型全部改为满清发型。所以在不久,清政府就对外发布了剃发令。发布这个命令的目的其实在于为了能够让汉人得到同化。由于当时整个清朝的统治者并不是汉族而是满族,所以这些清朝统治者就想从这些汉人的外表入手来打击汉人的这些抵抗心理。虽然当时清军一入关就颁布了这个命令,但是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直到一年之后多尔衮亲自颁布了这个命令,才让当时汉族人民被迫改变了发型。当时多尔衮规定,如果有人不服从这个命令的话,那么一律处死。在整个清朝灭亡之后,孙中山曾经也颁布了一条法令就是让全国人民剪辫子。当时全国人民知道这件法令之后也是奋力抵抗,大家都表示这是祖辈留下来的规矩并不能改变。当时孙中山知道之后非常愤怒,所以派兵上街强压着这些百姓剪辫子。在颁布这个法令之后,溥仪是第一个剪辫子的。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皇宫里的宫女太监,听说溥仪把辫子剪了之后都哭成了一片。而民间百姓看见溥仪都把辫子剪了之后,也纷纷追随君主把发型换了。其实在清朝灭国之后剪辫子的这一行为,也是想让这些老百姓抛弃原本比较封建的那些思想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孙中山先生这样做其实也为了当时百姓的好。

辫子是满清人的标志,现在清宫剧看多了,一看脑后有一根辫子,辨识度就特别的高,就知道那必定是清朝,是“辫子戏”。至于其他朝代有什么样的盛行发式,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那么,古代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丝毫的损伤”,当然,只这一句话,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头发对于人尊严的重要性。咱们先来说一个故事:曹操当年下令不许军马糟蹋麦田,违者斩首。但结果是,指令刚传达下去,自己立的规则却第一个被自己给破了——自己的战马受了惊,一时操控不住,这就踩坏了麦子。众军士静静张望不敢作声,此刻,曹操也毫不含糊,当即就叫军法处将自己斩首就地正法。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曹操是谁呀,就是有再大的胆子这谁敢斩他呀,无法之下,荀彧只好上前劝止。

当然,曹操那是不含糊,举起刀来就想自刎,都知道,这必定没成功,要不然曹操薨,就全剧终了。幸亏手下谋士荀彧机智,说要“以发代首”,曹操当众割了几缕头发,以示令行禁止,此举也收伏了不少人心。所以,头发对于古人来说,那就是和头的重要性相同的,头为首,也是庄严的象征。清朝曾经下令割掉汉人的头发,不管男女,那是悉数盘起来,是要扎发髻的可是,满清入关,进而入主中原之后,为了折汉族人的庄严,让汉人依从,以便于自己控制,那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其中,“剃发令”就是最引起抵抗的一件。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公布“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公布“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当地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悉数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公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公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多尔衮摄政,为从心理上击垮汉人,指令全国各地严格履行“剃发令”。一时汉人简直人人抵挡,抵挡即被格杀,血雨腥风。可是,杀得人多了,人们惧怕,暗自想,比起头来,剪点头发还是能承受的,况且又不是悉数剃光,也是留一半的“阴阳头”。可是,可以承受剪头发,就已代表着不再抵挡满清了,满清政府平定当地势力之后,统治更是固若金汤。

满清的统治伴随着“剃发令”的完全履行,而得到加强。之后,满清逐步的走向衰亡,在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更是公布了一项重要的规定——剪辫令。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剪辫子令说:“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宜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概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指令一下,全国当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也是伴随着“剪辫令”的全国性施行,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尤其是当时的皇帝溥仪。溥仪幼时虽生活在皇宫里,可是,国际上的风云变幻,使得传统的满人生活方式也有那么一些不同,老一辈们觉得不应如此,祖先定下的规定自然不能违背,可是,他们都耐不住小溥仪戴眼镜,骑自行车,玩挂钟、穿洋装。到了1922年,距离“剪辫令”下达现已有很长时间了,与“剃发令”不同的是,全国大众有大多数是自己剪的辫子,这时还有爱新觉罗皇室成员和一些保守大臣还藏着辫子。当时的首要新闻传播媒体是报纸,溥仪也受报纸的潮流牵引,觉得还藏着辫子是大大的不应该,想要剪了自己的辫子。

这个主意可不得了,就算是清政府现已宣告灭亡了十一年,可是,那些保守派一向觉得,只要皇帝在,就有主心骨。如今,皇帝都想要剪了自己的辫子,那一干死忠于溥仪的人哭天抢地。可是,溥仪自己找了个小宦官帮他剪,小宦官一听,直接吓趴下了,连声说:奴才不敢不敢。溥仪无法,直接自己拿剪刀,就那么咔嚓一下,谁也没办法,尽管,一向跟着溥仪的那些宦官、宫女、妃子,都整日里为了这件事嚎哭不止,可是,这根本没什么卵用。

末代皇帝溥仪虽退位已久,可是,新朝气象尚不明朗,所以,溥仪的一举一动仍旧是大新闻,今次剪辫之举,更是举国颤动,之后,通过报界元老《申报》的报导,举国议论不止。其他满清余臣看见“皇帝”都带头剪发了,辫子再藏着也没啥意思了,也都仿照溥仪剪去了辫子。尽管溥仪剪辫子了,但是,仍然还有一些顽固派不愿意剪掉,乃至声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陈腐,满清的遗毒损害之深。不但如此,溥仪剪下的那根辫子竟然被完好保存下来,如今还存放在博物馆内供游客观赏。可以说,一根小小的辫子,牵动一个年代的风云。

1921年,溥仪在其英文老师的劝导下剪掉辫子,标志着200多年“辫子时代”的彻底结束。

孙中山剪辫前。孙中山1886年9月到广州博济医学院学医时,头上仍挂着一条小辫子。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11月20日往檀香山,在华侨冯镜如的文经书院剪辫,以示革命决心。

2011年4月14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在城门口设点,看到辫子一律剪断。

“你这人真辫子!”在民国初期,这是实实在在的一句骂人话,辫子泛指一切有害无利之物。

辛亥革命过后,剪辫风潮从地下走到地上,盘在头上三百年“烦恼丝”究竟剪与不剪,成了普通百姓从身体到内心的一场革命,其中也演绎出许多人间喜剧闹剧。地处国境南端的广东得风气之先,在辛亥革命之前便有不少人参与到剪辫队伍中,而革命成功后,独立日更是一天剪辫20万,成为一时之奇观。

统筹 王静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楠楠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黄亦民

在强行剪辫的年代,广州城外常驻守革命党,凡腰间垂有辫子,官兵迎上“咔嚓”就是一剪刀。而动员剪辫最有名的当属同盟会会员车广,车氏公祠现在海珠区凤阳街的鹭江村。

在清代,小孩一出生便要蓄发织辫,一条乌黑油亮的辫子往往是炫耀的资本,但此仅限于达官贵人,普通百姓平日里极少打理“顶上”事务,长期劳作出汗积臭又缺乏清洗的小辫子,被外国人讥为“猪尾巴”。即便如此,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观念影响,老百姓对辫子总抱有特殊情感。

突然要剪掉辫子,老百姓不仅觉得身体不完整了,也有违孝道,习俗与伦理的纠结远多于政治考虑。在强行剪辫的年代,广州城外常驻守革命党,凡腰间垂有辫子,官兵迎上“咔嚓”一剪刀。老百姓只能躲在家中不敢外出,乡下人也不敢贸然入城,城中街道人流骤减。

民国时期城中多数无地下水道构造,城内排泄物需及时运走,没了乡下人挑粪,一时全城臭烘烘,再加上没有蔬菜输送入城,城中更是苦不堪言。被强行剪辫子的百姓,则如丧考妣般要求将断辫赎回,带到家中压于箱底,死后入葬时可陪葬图完尸。

剪辫潮带旺收购辫子行业

剪辫狂潮兴起时,还出现专门收购辫子的行业,每根辫子可值小洋2角,用于卖给无法赎回断辫的百姓,生意异常红火。生意同样好的还有卖道士服的商贩,老百姓穿上服装扮道士戴高帽,便能将长辫盘起罩在帽内,导致城中道士服脱销。但这些伎俩很快会被官兵识破,挨家挨户寻人剪辫。老百姓又纷纷躲入租界,一时之间租界内竟然可见到大批拖着长辫的百姓。

民国以后,政府看到强行行不通,又想出新点子,在庙会、集市上搭起布棚设点,准备好粥茶,见未剪发者强行拖入,等剪完再有地方官员作揖恭维:“您剪发辫了,大吉大利。”然后迎到棚内就餐,于是出现不少人一边哭着辫子,一边大快朵颐的情况。

鹭江大塘有支“剪辫唛”

在广州动员剪辫的,最有名的当属广州城南鹭江村的车广。作为同盟会会员,车广在辛亥革命前便在广州城南鹭江、大塘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以鹭江车公祠为据点进行宣传鼓动,时机成熟时再布置进步青年分批进行剪辫。在车广的带动下,周边迅速形成了剪辫联盟,当时鹭江、大塘一带送给车广这批人一个称号为“剪辫唛”,至今仍在当地传诵。

记者日前来到现属海珠区凤阳街的鹭江村,搜寻了半个多钟后,才在一片厂房林立区域找到车氏公祠。据介绍,这个祠堂已不是100年前的车公祠,而是在原址上修建而成的。“他是我们村的大人物,当过大元帅府护卫队长,还帮孙中山挡过枪呢。”65岁的车留老人一说起车广就很自豪,据其介绍,车广父亲是当时的庙祝公,有了这层社会关系才更方便团结周边百姓搞革命,“我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一队有几十人,但没有强迫大家要剪辫,而是宣传动员到大家自愿了,才集中在祠堂中剪。”

巡洋舰远航水兵集体剪辫

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继承王位举行加冕庆典,清廷被邀参加庆典,慈禧派出了广东香山籍海军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驾清海军“镇海之宝”海圻巡洋舰带领300多名海军精英前往祝贺。在万里远航过程中,程璧光做出惊人举动,他在后甲板集合全舰水兵,发表训令“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随后,下令本舰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

溥仪剪掉辫子时候,后宫的人嚎啕大哭,如今他的辫子在博物馆里参观,在古代每个时期都对自己的文化是相当的看重的,而且每个朝代都有不一样的文化,在古代头发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在这里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三国的时候曹操为了表现出自己的纪律严明,就不让士兵们来踩百姓的田地,但是他自己的马却踩到了百姓的庄稼,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自己下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也不能真的把自己斩了,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把自己的头发斩去,就代表斩首,由此可见当时头发对人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头发对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认知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北宋的时候,李继捧 想要归附宋朝,但是他的族弟却反对他归顺宋朝,所以就率领着一部分人一直和宋朝作斗争,后来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还建立了新的政权称为大夏,因为大夏是在北宋的西边,所以又称为西夏。

当时的李元昊登基之后下令改发易服, 就是让人们把头发都剃光,然后在后面留一点扎一个小辫子,虽然我们看来是不怎么好看,但是也代表的当时的一种文化,在古代还因为头发这件事发生过流血事件,当时的死亡人数达到了80多万,这是因为在顺治二年的时候,多尔衮下达了剃发令,并且还明确的表示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这个命令一下达遭到了各地人民的非常强烈的反对,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流血事件,由此可以得看出当时的头发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虽然这种文化有可能会让人们的思想陈旧,无法接受新的东西,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在当时这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当人们被奴役久了,他们的头就抬不起来了,如果你想解放他,他还会和你拼命。 故事的起因 历史上的1912年5月,当时的南京临时 发布了「 ”剪辫令”,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基本贯彻执行了这一命令。 这条代表着汉民族曾被少数民族奴役的铁证「 ”大辫子”,也终于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但在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人们依然留着辫子,并将这视为祖宗的传承,坚决不肯剃去。 鉴于这种情况,当时的内务部发布公告:「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这相当于最后通牒,那些一直不愿意剪辫的人已经没有办法再糊弄过去了。 为了执行政策,当时的山东都督周自齐派出了演员下乡来到昌邑县宣传国家政策,倡导剪辫。 7月1日,演员彭仲豪、周振声来到县衙前搭台进行演说,一片热闹景象的背后,即将迎来的是血腥的杀戮。 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日上午,演员彭仲豪、周振声等人进行了演说宣传国家新政。 他们当场指挥随从剪掉了在场前清武官许殿魁以及数位县衙衙役的辫子,这些被剪辫子的人当场痛哭流涕,苦不堪言,但是却没有人在意这种情况。 下午,演员彭、周二人又去拜访当地豪绅梁怀思、魏桂五。他们劝说两人,作为开明绅士应该早日剪辫,以作表率。 随行的人员又不由分说的上去剪了梁、魏二人的辫子。 梁、魏二人当时就气得发抖转身离去,但彭、周二人依然不以为然。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一场大祸即将袭来。 疯狂开始 7月2日清晨,县城内突然钟声大作,梁怀思、许殿魁、魏桂五等人纠集了衙役及当地暴民二百多人,手持长枪,大刀,大棒,土枪等武器占领了城楼,并锁住了城门。 一场混乱即将开始。 他们凡遇到「 ”剪辫者”全部当街杀戮,号曰「 ”杀秃子”。 暴民们首先占据了县议事会,将县议事会围住,放火焚烧。 其他会员皆被焚亡,会长李长庚出逃时被暴民逮个正着,当场砍杀在县衙前。 事已至此,梁、魏等人深知已经无法回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挨家挨户搜查,凡是遇到不留辫子者,全部杀死。 暴民们攻入高等小学,将教师徐君锡以及学童王凤拽出砍杀,场面惨不忍睹。 萧兰池等奔赴县署报告情况,民政长亲自前往镇压,刚出门即被匪徒所杀。 演员彭仲豪,同盟会员张怀鹗逃出城潜藏在城外芦苇丛内,不久也被搜出,当场处死。 演员周振声同样罹难。 事后统计,在这场暴动 有二十七名剪辫者罹难,同时还有多人受伤。 事发时,昌邑县县长张春海被暴动吓傻,只图自保而作壁上观。县警见到暴动时也早已出逃,任由手无寸铁的新政宣传人员被屠杀。 结局 所幸当时同盟会员于恩波等人逃出了县城,随后前往济南向都督周自齐报告,周自齐听说后命令陆军第九协前往剿捕。 不料消息提前泄露,等到了昌邑县时暴徒们早已逃跑。 协统马良知道已经无法追捕,于是安抚了百姓,随后就收兵回营。 9天后他又来到县城,当众宣布「 ”谓军队来昌,专在维持秩序,惨死者咎由自取,杀人者既往不咎”。 这其实是马良的计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暴徒们放松警惕。因为暴徒们都是本地人,妻儿老小都在当地,只要风声过去终究会回家的。 同时他发公告,通知参与者都要来衙门报道述说情况,并保证既往不咎。 来的人奖钱四千文,不来者永久除名开除户籍。 到了约定之日,来衙门的暴徒有六七十人,当即被斩杀了四十五人。 带头者梁怀思等被押到了省城济南,由周自齐亲自监斩,斩首示众。 自此,这段民国初年因剪辫而引发的血案终于得以了结。 欢迎关注历史旅人 每一篇,都是一个疯狂的故事。

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之后,全国男子都要剃发留辫,改易服装,以表示归顺之心。否则,八旗兵的大刀就会毫不客气地砍向你的脖子。

晚清街头的剃头摊子。

从此,男人们在劳作、睡觉时,都要考虑长长的辫子放在哪里?

劳作时,发辫垂下来,碍手碍脚,还容易夹到车轮里;缠在脖子上,容易卡喉。经过摸索,人们发现盘在头上比较靠谱。睡觉时怎么放辫子呢?下面这张照片作了回答。

男人睡觉把发辫甩到床外。

蓄辫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深入骨髓的习惯,当初对“虏俗”的厌恶早已消失不见。260多年后,改朝换代之际,剪辫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大批男人像先辈抵制留辫一样,抵制剪辫。

今天带大家重返1912年,看看一些男人剪辫(或被强制剪辫)时的历史现场。

1912年3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发命令:“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自愿剪辫者有之,不愿剪辫者也大有人在。针对那些不愿意剪辫的人,新成立的政府用上了强制手段。士兵、警察等拿着剪刀上街,看到大辫子就咔擦剪下来。 

这张照片刊登在1912年某日《伦敦新闻画报》的封面上,记录了南京街头的一个真实剪辫事件。被剪掉发辫的人表情沮丧痛苦,目光躲避镜头。也许他曾试图逃跑,结果那名士兵牢牢抓住了他。

照片的拍摄者在文字中说:“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剪辫都欣然接受,但一些较为守旧的人则希望保留发辫。南京军方对这类人群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强行除去他们的发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692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2
下一篇2023-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