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色彩的美学原理体现在植物景观设计中

如何将色彩的美学原理体现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第1张

一、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协调色一般以红、黄、蓝或橙、绿、紫二次色配合均可获得良好的协调效果。这在园,林中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园林植物色彩表现的形式一般以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体现较多。对比色相配的景物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给人强烈醒目的美感,而邻补色就较为缓和给人以淡雅和谐的感觉。

二、植物色彩美与色块配置

园林植物的色彩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园林色块的效果,色块的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对比与协调,色块的集中与分散是最能表现色彩效果的手段,而色块的排列又决定了园林的形式美。

园林美和园林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的。随着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园林的景色欣赏水平也日益提高,对于从事园林事业的有志人士在给人们欣赏自然美、古典美的同时,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掌握植物色彩的奥妙和规律,配置最新、最美的图案,给人们布置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节奏的现代园林景观。

三、植物色彩美与色叶树的应用

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这种色度和色调的不同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不同。

植物美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它的品类繁多,有木本、草本等,木本中又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中又有大量的花卉和草坪植物。一年四季呈现出各种奇丽的色彩和香味,表现出各种体形和线条,植物美的贡献是享不尽的。

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功能,随着历史的演化而演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就是服饰色彩从动物本能或图腾、宗教以及记史释俗的历史重负下解脱出来,成为人们美化生活、展示民族心理特征的衬饰。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文明和进步,因为人类越向前发展,审美的精神内涵会日渐增强,对服饰色彩的要求就越高。 服装的色彩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研究色彩的学者曾提出配色的七种法则:统一法、衬托法、点缀法、呼应法、分块法、缓冲法、衔接法。一般说,庄重、朴实的格调,往往是由深度的颜色构成的,而轻快、明朗的格调往往由浅色系列的颜色构成。人们经过巧妙的选择、搭配,通过色与色之间的过渡产生一种类似于音乐中优美旋律的感觉,这是用色的极高境界。此外,色彩的心理作用还包括:收缩感和膨胀感,一般说,黑色、深色具有收缩感,而白色、浅色具有膨胀感;当人们看到红、橙、**时,常会联想到具有同样颜色的太阳、火光等而产生暖热感,而青、蓝、紫等色彩往往使人联想到海水、夜空而生发冷感,等等。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色彩的这些功能,使服装色彩具备了各自的个性。 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服饰大都采用色彩斑斓,大红大绿的衣料制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如云南峨山、新平、石屏县的彝族“聂苏”支系的花腰妇女衣裤,喜用对比强烈的两种以上色布拼接而成,全身以红色为主,红黑相间,杂以绿、蓝、白等色,鲜艳悦目,美不胜收。背部饰有五色条布合成并绣上各种花纹图案的彩虹带,表示太阳光芒向四周喷射。 各民族服饰色彩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独龙族的服装给人以简朴粗犷的印象;苗、瑶、布依等民族服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极富装饰意味,多以黄、红、蓝、绿、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织、绣、挑、染等工艺,色彩艳丽而协调,图纹繁多又不显紊乱,显示出妇女们特有的艺术才华及其审美心理,成为各民族表达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有力工具。 可以预见,随着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民族服饰色彩作为审美符号将出现以下三个特点: 1、功利的、实用的服饰色彩将向着审美的方向不断跃进。由于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许多民族服饰中关于“美”的观念主要还是从其自身的文化观念中引伸出来的,即“善”、“真”就是美,色彩本身的审美规律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可望今后有大的突破。 2、民族服饰色彩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美”多是本能的、不自觉的。随着色彩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色彩的本质和规律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他们将从本能中解脱出来,在色彩的利用上完成一次飞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 3、民族服饰色彩还将从表现群体审美意识逐渐走向表现个性、表现自由,这是社会平等、文明、繁荣的象征。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渊源于动物本能的社会成员的审美需要被召唤而凸现出来,色彩审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这种基于审美需要而自觉调整服饰色彩的现象,在民族服饰中是很常见的。他们为了在自己的服装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几分美,遵循一定的色彩表现规律和法则,创造出服饰色彩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诗中有画”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

[关键词] 画面美 色彩美 构图美 意象美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诗作,给以融化。这诗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其绘画创水墨渲澹法,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1]

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最重要的意境范畴。台湾诗评家解释说,就是在绘画式的视觉结构中表现出形象的功能。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是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

总的说来,描绘性的形象是提供五官的知觉和感觉信息为主的。[2]绘画是靠色彩、线条、明暗等变化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诉之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它比之于诗歌,显然更富于形象的直接性、具体性和立体感。富于绘画美的诗歌正是在以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大量撷取了绘画的上述特点,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从而使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具体、更生动、更鲜明、更感人,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绘画美感。[3]

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画面美:

王维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以及《山居秋暝》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4]

宋朝晁说之(以道)认为:“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可以说,追求诗歌中可睹可感的画面美正是诗歌取得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原因。[5]

王维的《戏赠张五弟 三首》诗中,有这样的怡人诗章:"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6]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在前期的诗里已经有了出色的表现。例如:《宿郑州》"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等诗句,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特别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气势流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写景尤为壮丽。

  他后期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象《鹿柴》这样的诗,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7]

而《谓川田家》这首五言古诗以率真自然的不事雕琢纯用白描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的安逸宁静、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

《汉江临眺》则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8] 首二句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三、四句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 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味。”[9]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 ,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王番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10]

  王维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从前面所举的那些山水诗,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以《山居秋暝》这首名作为例:[1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好象一只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的确深得陶诗"清腴"的特色。[12]

王维的力作《终南山》,是一首地道的山水诗。这首诗单纯描写终南山麓山水地貌,出语不凡,别具情趣。"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二句即点出终南山的地理位置,极写终南山气象之雄伟高远,颇具工力。由于终南山靠近京都长安,加上其山势连绵不绝,直抵海边,更增添了视觉联想上的魅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是借云霭恍惚迷离、变幻不定的形态,反衬终南的高远-一往前看,白云弥漫,走近前却又不见,回首再看时,那白云又凝聚在后面了;从远处看,只见一片青霭的山气,走进去,却又什么都没有了。这种奇观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更深切的体会。"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而连绵不绝的山壑,因天气和云气的变化,有的阴翳,有的晴朗,真个是山色难测,各不相同。这是从正面衬托出终南山麓的多姿与壮丽。有此二句,山也增色,诗也添辉。最后两句"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是从另一个角度写终南地域之远阔;其胜景非一日所可毕览,需向山中樵夫打探投宿处以待来日复作畅游。"隔水"二字写出了终南山水烟雨迷濛之状,十分传神。掩卷回味,全诗确如一幅维妙维肖的山水写生画,并无任何奇想幻觉,却真实可信。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形象生动、意味深长等特点,既有陶渊明诗那种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诗那种精工刻画的描写,颇多名篇佳句,如《鹿柴》、《竹里馆》、《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积雨輖川庄作》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皆为后世所推崇;尤其是《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能够给人以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被古人视为最得理趣的佳句而广为传诵。[1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73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2
下一篇2023-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