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
下面词语怎样搭配合适
严格 严肃 严峻 严重 严厉
( )把关 要求( )
( )打击 形势( )
问题( ) 态度( )
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
严格把关 要求严格
严厉打击 形势严峻
问题严重 态度严肃
3考点梳理
辨析解释词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
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
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
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
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
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
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
“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
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
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
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
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
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
“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
“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
“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
“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
“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
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
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
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
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
“化装”有两个意思:
(1)假扮;
(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化妆”的含义:
(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
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
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
“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
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
(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
(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
“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
“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
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
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
“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
“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
“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
“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
“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
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
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
“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
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
“截止”读jié zhǐ;
“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
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
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
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
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
“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
“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
“惊愕”吃惊而发愣;
“惊骇” 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
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
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
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
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
“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
“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
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
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
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
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
意思是屏除,抛弃。
摒弃
读音bìng qì
出处
1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八:“严禁因党派私见,而摒弃国家有用之人材。”
2茅盾 《追求》一:“我暂时摒弃了一切高远的,伟大的,免得幻灭。”
例句
1我们要摒弃杂务,专心学习。
2一切陋习,都应摒弃。
3 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4人类必须摒弃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寻找拒绝侵略和复仇的办法,而这种方法的基础,就是爱。
5 摒弃吸烟陋习,创造健康新时尚。
6 一个人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
7那些沉重的过往被我们摒弃在记忆之外,似是不复存在,其实它只是在等待一个将你撕扯成碎片的契机。
8没有人因水的平庸而厌倦饮水,也没有人因生活的平庸而摒弃生活。
9热情摧毁偏见与敌意,摒弃懒惰,扫除障碍。我认识到,热情是行动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10也许,有些心事早就互相洞穿了,生命轮回,但是唯指尖留有的那滴墨香,是永远都不会摒弃的。
摒弃的意思:舍弃;摒弃杂务,专心学习。
一、拼音
摒弃拼音是:[bìng qì]。
二、释义
1、屏除:抛弃。
摒:除去不用。如:摒除(排除)
摒弃:屏除;抛弃。如:“~杂务,专心学习。”
举例: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摒弃浪费资源的行为,转向更加节约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现代汉语词典》:
(摒弃)舍弃:~杂务,专心学习。
举例: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摒弃了一切的诱惑和干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摒弃)放弃:~精神垃圾。
举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摒弃旧有的思维模式,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和变化。
三、寓意
指舍弃、放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一些东西;也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摒义同“屏”。
四、出处
1、邹韬奋《抗战以来》二八:“严禁因党派私见,而摒弃国家有用之人材。”
2、茅盾《追求》一:“我暂时摒弃了一切高远的,伟大的,免得幻灭。”
摒弃的同义词:
1、舍弃:
释义:指放弃、丢弃。
举例:他决定舍弃自己的梦想,为了家人做出了牺牲。
2、放弃:
释义:指丢弃、扔掉。
举例:放弃有时候比坚持更加明智,因为有些东西注定无法得到。
3、唾弃:
释义:指鄙视、厌恶、蔑弃。
举例:他的行为让人唾弃,如此不道德的行为不应该被容忍。
4、丢弃:
释义:指抛弃、丢掉。
抛弃:不小心丢弃了自己的钱包,里面的钱和证件都很重要。
5、抛弃:
释义:指扔掉、舍弃。
举例:抛弃自己的宠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摒弃的意思和解释:
排除、舍弃。如:「一切陋习,都应摒弃。」
摒弃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造句要过健康的生活,应摒弃一切陋习。
近义词
摈斥﹑排斥﹑抛弃﹑放弃。
反义词、争取﹑收容。
摈弃的意思和解释:
排斥、遗弃。汉.刘向《列女传.卷六.齐孤逐女》:「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造句趁早摈弃这种恶习,以免以后后悔。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主要指抛弃。
摈弃的例句:
1、她摈弃传统服饰,而穿劳动布工作服。
2、言论自由的关键是什么呢?我想,关键就在于它的“内容中性”原则,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坚决地摈弃在言论自由的大门之外。只要让“真理”二字一不小心从门缝里溜进来,言论自由就完了。
3、希望计划破灭,TOV降临后,地球上两个超级大国摈弃嫌怨,紧密联手。
4、即使是智者,也难摈弃追求功名这个弱点。
5、开始摈弃那些隐讳,开始搜集田园甚至清淡,开始学会笼而统之,开始学会欣赏,开始略带文质,开始学会开始。
1、“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2、“摈弃”主要指“抛弃”,对象为不“好”的东西;“摒弃”指“舍弃”,对象的不“好”的程度不如“摈弃”。
3、 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前者多用于书面语。
扩展资料:
摒弃造句:
1、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2、人类必须摒弃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寻找拒绝侵略和复仇的办法,而这种方法的基础,就是爱。
3、摒弃吸烟陋习,创造健康新时尚。
摈弃造句:
1、她已毅然决然摈弃了修饰,自己穿着布衣,把她所有的丝织品、碎料子、飘带、花边,都用在她女儿身上,这女儿是她仅有的虚荣。
2、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读,摈弃其他那些乱七八糟不中意的东西。
3、您拼凑新的信息,摈弃目前的信仰,用新的可行的假设填补空白,但人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与物质世界融合在一起的呢?
参考资料::摒弃 :摈弃1、摒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ìngqì,指舍弃、放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一些东西;也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摒义同“屏”。
2、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二八:“严禁因党派私见,而摒弃国家有用之人材。”茅盾《追求》一:“我暂时摒弃了一切高远的,伟大的,免得幻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