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头发如此蓬松,为何带着王冠却不会掉?

英国女王头发如此蓬松,为何带着王冠却不会掉?,第1张

英国女王有很多皇冠的,有的还特别重,戴在头上也是很难受的,有的王冠她只戴过一次,有时候戴上王冠还要发表讲话,这个滋味确实是不好受的。

那么重的东西压在头上,想想就可怕。不过有些场合,是一定要戴王冠的,比如盛大典礼,或者是什么庆祝日,狂欢的节日,那肯定是要戴王冠的。

虽然别人看起来好看,女王自己戴在头上,就不一定这么舒服了,沉重的重量,压着脖子难受,时间长了,估计整个脖子都会麻木,谁也不喜欢戴那个。感觉是个负担,不过那个时候不是自己说了算,要非常的小心。一定要戴稳一点,千万别掉下来,不然脖子会断,沉重的皇冠,全部靠柔弱的脖子来承受,稍有不顺,不但皇冠会掉下来,脖子也会受伤,这是很危险的。

英国女王曾经说过,戴王冠千万不要掉下来,不要低头,我们知道王冠上镶嵌很多宝石,黄金打造,非常沉重的,戴在头上一定要小心翼翼,千万不要低头,不然脖子会断。女王都是双手拿稿子,尽量抬头,才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再加上女王的头发比较蓬松。采取一些措施,皇冠就不容易掉了。有一些是用一些隐形支架,利用浓密的头发,把这些藏在头发里,别人就看不见了,最原始的办法,用一些细细的丝线,把王冠绑在头发里,浓密的头发掩盖了一切,这样就不用担心王冠掉了。

现代能够看到皇帝的皇冠最多只能到明朝,这得靠郭沫若同志挖了定陵,大家才对明朝皇帝的皇冠有直观的认识,题目说的那种皇冠有个专用名称——冕旒。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冠,里面有很多的讲究。

冕旒其实发源很早,据传说可以追索到黄帝那里去,至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的统治者是不是戴礼冠,戴什么样的礼冠,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毕竟没有考古实物出土,也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到了周朝,关于王冠的描述和要求就详细起来了,这源于“周礼”,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很多“礼”数主要出现在周朝,周朝确定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文明的基本“礼”条。

其中就有关于王冠的:

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这就是冕旒的来源,后来逐渐被皇帝们固化为王权专用象征,也就皇帝戴头上的冕旒成了皇帝的专享,任何人戴用,那就是僭越,要被砍脑袋。

到了明朝,冕旒是皇帝在非常正规的场合在佩戴,比如大型的朝会、外邦的觐见、太子的大婚等等。

其他的场合,明朝皇帝是不戴这玩意儿的,因为这玩意非常的不方便,大家可能说了,冕旒可是至高皇权的象征,怎么不方便呢,不方便怎么还要戴它呢?

冕旒,其实是制约皇帝的。

冕旒的造型参照下图,一个圆筒帽子上面放一个横板儿;横板有讲究,前面是圆的,后面是方的;前后各掉着12根用五彩丝带串着的12颗玉石,形成一个小型的“门帘”。

这玩意儿有多内涵:1、头顶的横板儿象征皇权天授;2、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3、五彩丝带象征“金木水土火”;4、12根丝带代表着日月星辰等等。

冕旒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但是它的主要功能却是限制皇帝的行动——让皇帝行动起来保持端庄,不轻浮。

皇帝戴上冕旒,眼前的“门帘”不能随便的动起来,无论是坐、走,皇帝都要随时注意冕旒上垂吊的珠子不要乱晃动,动作一大,珠子晃动了,那皇帝就有失威严。

这就是礼数,皇帝的礼数就更多了,戴上冕旒这玩意,权威是权威,天子威严是表现出来了,你能透着珠帘子缝儿看群臣,群臣对你的脸看不清楚,所谓天威难测。

谁能保证冕旒上的珠子不动呢,这太难了,谁没个头晃,脑摇,打喷嚏的时候啊,难免冕旒上的珠帘子会动。皇帝也是人,皇帝不喜欢戴这玩意儿,但是不戴又不行,毕竟是皇权的象征,那就尽量少戴吧。

明朝皇帝其实都很少戴冕旒,他们有自己的常用的皇冠,感谢郭沫若同志,他给我们挖出了明朝皇帝日常佩戴的皇冠,让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或东西,人们在获得它们的好处时,同时也会受到弊端的一定影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代价。字面上的意思是:想要戴王冠,就必须承受王冠的重量,想要握住玫瑰,就必须承受玫瑰的刺带来的伤害。下面我将把这句话分为两部分来解释,这样能让我们对这句话有更深入的理解。

什么叫“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呢?王冠大都很华丽,由纯金或者纯银打造,并镶嵌各种珠宝。因此王冠的重量不会太轻,英国的圣爱德华王冠更是重达22千克。王冠的重,除了物理属性的重以外,还有抽象意义上的重。与此同时王冠还是权力的象征,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当你戴上王冠的那一刻起,重大的责任也同时加在了你的身上。

什么叫“欲握玫瑰,必承其伤”呢?玫瑰是带刺的,茎上有直立或弯曲、淡**的皮刺。如果玫瑰没有经过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刺破手。这里说的玫瑰,就是指没有经过处理的 带刺玫瑰。想要将玫瑰的美紧握在手里,那么手被刺破就是难免的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承其伤”同时也说明了事物具有两面性,有舍才能有得。只有承担责任和王冠的重量,才能佩戴象征权力的华美王冠;只有被玫瑰的刺扎伤,才能够手握这份美丽。

出处: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句话出自西方。

谚语:“Heavy is the head who wears the crown"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也有提及:“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

我们中国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古文和俗语。

古文: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淮南子·泰族训》

俗语:欲谋其利,必受其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766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