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钩鱼的老师们!我向你们请教一下钩鱼钩花白琏鱼配什么饵料?谢谢!

请问钩鱼的老师们!我向你们请教一下钩鱼钩花白琏鱼配什么饵料?谢谢!,第1张

鲢鱼,又叫白鲢。鳙鱼,又叫胖头鱼。它们都是以水生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的大型淡水鱼。由于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生活特点基本相同,垂钓方法也大体一样,故下面只以钓鲢鱼来进行研究探讨。鲢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其经济价值相对较高,受到淡水养殖业的重视,是混养鱼塘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它喜欢群游于上中层水域,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无杂草等)。鲢鱼的胆量特别小,受到惊动或碰到渔线时,常常跃出水面,惊慌逃窜,或潜入石缝中隐藏起来。同时,喜欢逆水而上,春末夏初,在河流上游水域表现尤为突出。在我国北方地区,鲢鱼很难自然繁殖,一般由人工投养。鲢鱼既无鲤鱼那股土腥气味,也没有刀鱼所含那么多的胆固醇,只要烹饪得法,味道相当鲜美。治疗产妇缺乳、少钙,也是首选最佳补品之一。

(一)钓鲢鱼的用具,根据鲢鱼的习性,通常采用浮钓法施钓。

1.抛砣法。在底钩钓具的基础上,另加一个用硬质泡沫塑料做成的大漂,把原来的铅坠换上有大孔眼的砣(如M5的螺丝帽或铅皮电缆上的粗铅管等都可以),使其能沿主线自由滑动,中间不受阻,就是抛砣法的浮钓用具。饵钩线一定要比拴大漂线长出5厘米以上,否则,钩挂在大漂上,抛到水中分不开,造成抛砣失败。如果饵钩线留短了,非加长不可。由大漂到饵钩两条线的总长度,一般40~120厘米为宜,过短鲢鱼的可见度缩小,过长抛砣困难。

2.海竿法。与抛砣法一样,只是前者用海竿投,后者用手抛。海竿投比用手抛远得多,易上大鱼,且遛鱼时操作方便灵活。用大孔眼铅管或螺丝帽时,应根据海竿的强度或承受力来确定其重量。一般宁肯轻点,也别超重造成折竿。

3.帆钓法。就是用质轻浮力大的木板(如杨木、白松等),造一只带帆的小船,借风力把饵钩送到预定的水域。此船似A字形,可大可小,可用一道横梁,也可用两道横梁,可用双桅,也可用独桅,可挂串钩,也可挂组钩,应根据场地和欲钓鱼的品种而定。帆钓,受风力、风向、岸边地形的影响。钓位应选在水深超过1.5米的大坝下,或陡坡处的深水区,只有这样的水域才能放船,渔钩才能不挂底。在大水库施钓,可用带摇把的线拐子缠线,能把船放出几百米远,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如用活河虾、蚯蚓蘸香精装钩,可兼钓翘嘴鲌。如用发酵玉米粉饵装钩,既能大量钓取鲢鳙,又可兼钓草鱼。如此长的主线,可用荤活饵、酸玉米面饵,间隔开挂饵,单钩、组钩混合使用(即用单钩装荤或活饵,用组钩装酸食)。在主线上,每隔1~1.2米拴上一个联结器,边放线边往联结器上挂饵钩。放出一定距离后,前头的钩可能已上鱼,但不要一上鱼就收线摘鱼,而是等把全部饵钩挂完,约1~1.5小时后,大部分酸食已溶化,再收线摘鱼。不要担心上钩鱼会把钩吐出来,因为主线上每隔1.2~1.5米拴有一个硬质泡沫塑料大漂,其浮力可把上钩鱼牢牢拽住,鱼要线时能把大漂拉沉,甚至将主线拉成大弯,但它无法摆脱大漂的浮力。无论抛砣还是海竿浮钓鲢鱼,都配有同样的大漂,其浮力可自动遛鱼,使鱼无法吐钩,不存在提竿时机问题,提竿早晚都无关紧要。放船的主线,不应细于0.8毫米。组钩或单钩的间距,与拴在主线上的联结器间距相一致,一般以1~1.2米为宜。大漂的间距可比饵钩间距稍宽,以1.2~1.5米为宜。无论什么鱼,咬上其中任何一只渔钩,都同时有2个大漂的浮力作用于鱼嘴,始终拽住鱼不放,任凭大鱼怎样挣扎,也休想脱钩逃走。在船后2米以内的主线上,不应拴钩,鱼见船会害怕,就是拴上钩也没有鱼咬。为了减少收线时的阻力,尤其当风力较大时,应在放船之前把双桅帆卸下,换上独桅自动脱落帆。即在“A”字形船体的横板中心部位靠后边缘钻一圆孔,安上独桅杆,将帆拉起,拴绳的末端,不是用打结的方法来固定,而是用一小块布包上食盐或砂糖,拴在升帆后绳子松紧度正好处,打结与布包固定。从独桅孔后缘小缝中把拴布包绳的末端勒入,将帆固定。当盐或糖遇到水,经过一定时间溶化到能使布包通过圆孔时,帆便自行降落。此时收线阻力减弱,操作方便。

假若是斜向风,不能把饵钩送到预定水域,除了更换钓位外,还可调节主线与船后尾线的联结点,从而改变小船的驶向。如风从左侧来,把主线向右侧移动若干厘米;如风从右侧来,则将主线向左移动若干厘米。根据风向和风力调整主线与船后尾线的联结点,最好是用自行车辐条自制联结器。在尾线上穿入一段长约5厘米的气门心,这样移动起来方便而灵活,可保证小船向预定的水域行驶。小船的制法。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制成不同的规格。如仅钓鲢鱼为主的上层水域的淡水鱼,船体“A”字形,2条纵行板长100厘米、横板长80厘米即可。板材的厚度2.5~3厘米、宽8~10厘米。在2块纵行板的前头,即“A”字顶端锯成等边三角形,对合后加一合页,用木螺钉固定,这样既坚固,又能折叠,便于携带。“A”字形横板与纵行板的相交点,距拴尾线孔前方5厘米处,将两板重合钻孔,用手柄螺丝固定,以利于装卸、携带方便。在横板两端的小孔内,插上2根筷子(或适当粗细的木棒,下同),在两根立起筷子的中间,裁一块适当大小的浅蓝色或白色的布,两边各缝一个能插进筷子的套筒套在2根筷子上,就是帆。至此,一条双桅固定帆的小钓船就算制成了。独桅自动脱落帆的制法。从2根筷子上抽下固定帆,在筷子的顶端绑上比其横距稍长的木棒或竹条,形成“”状,或用8号铁丝直接揻成“”状,拔下筷子插上“”形铁丝。选一根长40厘米、直径1.5厘米的木棒,在木棒的顶端拧上一窗户钩的金属小环,将木棒与插上的“”中心部位固定,下端用绳固定在“A”字形的横板中心部位。独桅立牢后,将抽下来的帆仍穿入2根筷子,横着一上一下将帆撑开,然后,用4条细线绳将帆布的4个角拴牢抻直拉平,用小钉固定在纵行板的相应位置。用一条长绳的一端,先在“A”字形尖端合页处用小钉固定,把帆拉起,将此绳拽直,在上根筷子的中间部位将绳拴牢,再将绳的另一端穿过桅杆顶端的金属环孔,拉紧绳,帆即可升到最高位置。在帆升到最高位置后,用帆绳与包糖或盐的布袋结扎系牢,再把布袋上系的绳从“A”字形横板中间的孔缝中勒入,把帆固定,独桅自动脱落帆钓船即告完成。入秋之后,海面上风大浪涌,仍用上述规格的钓船进行海钓,十有九次会被浪打翻。此时,用帆钓法海钓,应把“A”字两侧的纵行板加长到150~180厘米,横行板加长到120~150厘米,独桅加高到60~70厘米,“”形支架也要适度地加宽和增高,与船的总体形成适合的比例。这么大的船,在海面上遇到5级风也不会吹翻。

(二)钓鲢鱼渔钩的组装为了在钓鲢方面有所突破,笔者在饵料和渔钩的组合上作了一些探索,先后使用过瓶盖式、草帽式、炸弹式、网兜式、火柴棒式等各种各样的组钩,都曾取得一定的效果。

1.瓶盖式组钩。这种钩对海竿、抛砣都很适用,特别是帆钓,若找不到陡坡或大坝下的深水区,在浅滩挂上瓶盖式组钩,不影响放船。因为所有渔钩均安插在装饵瓶盖的上面,光滑的瓶盖易被船拉走,而不挂钩。同时,装在瓶盖内的饵料,到收竿时都用不完,故中间不须提竿换饵,从而节省了时间,保持了钓域的安静,提高了上钩率。具体制作方法是:选一个直径2.5~3厘米的绿色塑料瓶盖,沿螺丝扣的周边,用烧红的缝衣针,按均等距离烫上6~8个小孔。用0.3毫米粗、10厘米长的尼龙线为脑线,先在一端拴上一只6~8号伊势尼圆底短柄钩(下同),从瓶盖的外孔穿入,从与其对应的内侧孔穿出,再拴上另一只渔钩,两只钩均在瓶盖外侧,可以自由抽动。脑线的两头均有渔钩挡住,上钩后的鱼怎么拽也无法脱离瓶盖。照此方法,用3~4条脑线,拴6~8只渔钩。拴钩后脑线的总长度为5~6厘米。在瓶盖内侧的底部,加衬一块重量与竿相适应的铅片,在铅片重心部均等地用小钉穿2个小孔。最后用20厘米长、0.4毫米粗的尼龙线,一端从瓶盖外面小孔穿入,再反折穿过来,在盖内打死结固定。线的另一端,结一套扣通过联结器或转环与主线联结即可。这种组钩,可用小勺挖取酸臭饵直接装入瓶盖内而不污染手,这是别的组钩所无法代替的。此组钩,又可装微酸玉米面饵,兼钓草鱼。若装入香饵,摘下大漂进行底钓,鲤、鲫鱼都可上钩。唯装钩方法各有不同,钓鲢,不论底钓还是浮钓,只需把钩柄插入饵中,使钩尖朝上,沿瓶盖排列即可,而底钓鲤、鲫鱼时,必须将钩包入饵内并捏成近似橘瓣状,使钩尖朝上。

2.盘子式组钩。实质上是放大加重的瓶盖式组钩,它具有装饵多、体积大、诱鱼上钩快的特点。是底钓包括鲢鱼在内的多种底层鱼的有效组钩。适用于水库洄水湾鲢鱼较多的水域,配合三用海竿自动化插座,常能钓到个体较大的鱼。。

3.无托饵器集束炸弹式钩。这种钩是多用途的,既可配糟食底钓多种鱼,又可装酸饵或香饵浮钓鲢鱼。由于拴钩多,在上钩鱼的挣扎过程中,常在鱼体上挂住1~2只渔钩,具有挂鱼牢固的优点。装钩方法:取鸡蛋大小而且较硬的玉米面发酸饵,揉攥成球状、掰开,将理顺的脑线埋入,再合上,攥成卵圆形,把12只渔钩的钩柄沿面团四周插入,使钩门前部分全部裸露。也可将脑线分别勒入面团四周,留出脑线1.5~2厘米长,悬浮于饵团周围。这种饵不仅要硬,而且要粘,才能耐水泡。对此,可在煮饭的同时,另蒸一小碗粘米饭,捣碎后与酸饵揉在一起,形成饵团装钩,即可减少提竿换饵次数,提高上钩率。关于此组钩的制作方法,参阅本书有关章节。

4.带托饵器集束炸弹式钩。这种组钩,渔具商店有售,无论进口的还是国产的都很好用,就是仿造的也照常上鱼。用质地较硬的酸饵装钩,捏在塔形托饵器上,把5只渔钩沿塔底等距离逐个将钩柄插入,裸露钩底前部分,将浮游的长线钩装上青蚂蚱或青虫,又可兼钓草鱼。

上述四种组钩,均需钩尖锋利,才能刺鱼有力,从而达到少跑或不跑鱼的目的。

(三)钓鲢鱼的饵料制备鲢鱼的猎食范围很广,似乎是有点味的东西,都能诱它上钩。经过多次多塘垂钓,先后用过各种气味不同的钓饵,概括起来有三种类型,即香味型、怪味型和酸臭型。

1.香味型。属于这一类型的饵料,添加剂很多,如香精、曲酒、花露水、炒黄豆粉、炒花生粉、芝麻酱、香油等均可作为添加剂,选其中之一与基础饵揉合混匀,即可应用。为了使钓饵耐水泡,可在基础饵中掺入适量的粘糕或粽子、粘米饭等。还有一种酒曲发酵饵,掺入点面粉以增强其硬度,也可应用。油性添加剂,可在饵料装钩后用羽毛刷涂上一点,但不宜掺入基础饵中,以防饵料发渣缩短耐泡时间。水剂添加剂掺入要适量,过多易导致基础饵过软。在施加水剂添加剂的同时,应加入适量干面粉,揉到软硬适度,以延长耐泡时间。属于这类的香食,不仅可以浮钓鲢鱼,而且钓各种底层鱼的效果也不错。唯其软硬度要调好,浮钓要求硬些,底钓要求软些,特别是在深秋初春,鱼儿咬钩轻微,钓饵必须软些。

2.怪味型。阿魏粉、韭菜大葱发酵水、鲜牛奶、奶粉、鸡血水等,都可作为怪味饵添加剂。取其中之一与基础饵混合揉匀,即可使用。还有荞麦面加等量细麦麸,用开水冲烫后蒸熟,揉成较硬的面团,即可直接装钩垂钓。

3.酸臭型。发酵基础饵,是制作简便、经济、效果又好的钓鲢饵。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其酸臭度也相应加浓,放到第二年会变成黑色,可作为添加剂与基础饵揉合,供常年使用。鸡骨发酵水,也是相当不错的。用臭豆腐乳汤加50%的陈醋,制成混合液,既可与基础饵掺和,又可用基础饵装钩并在混合液中蘸泡后投入钓域。但这种含醋的添加剂,极易锈蚀渔钩,每次钓鱼回来要用清水将渔钩浸泡,彻底冲洗干净,晾晒后收起,并注意及时更换或淘汰已锈蚀的渔钩。在制作酸臭饵过程中,最好是戴上薄胶皮手套,以防手被污染。

上述气味各异的钓饵,都是白鲢和胖头鱼所喜食的,不存在不咬钩的问题。但其上钩率有差异,以酸臭饵为例,时间越久,酸臭度越大,效果就越佳。酸臭饵的贮存,可以用罐装,放1年待变质呈黑色再用,钓鳙效果独佳。也可以用2~3层塑料袋包装基础饵,密封后放在强烈阳光下晒3~5天,变酸后即可使用,既能兼钓草鱼,又不腐蚀渔钩,装钩时手也不会受到污染。怪味型的阿魏或韭菜大葱发酵水,效果相当不错。唯阿魏难买,且价格昂贵。为此,可用韭菜大葱发酵水代替阿魏,加工容易,造价很低,效果也有保证。但须注意的是,因其气味难闻,一定要防止外溢,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上述三类饵料相比,香味型易制,又能兼钓多种鱼,但其上钩率比怪味型和酸臭型略低。无论采用何种香型的钓饵,装钩后,都可滚蘸或捏上一层小米糠拌香油(拌其他植物油亦可),使其粘附在饵团或瓶盖组钩的顶部,入水以后大部脱落,在饵钩周围漂浮着,酷似浮游藻类或其他小生物,又具有芬芳的香味,很能诱招成群的鲢鱼来抢食。这不仅是提高香饵上钩率的有效措施,也是钓鲢鱼中极为重要的一招。就是钓饵质量稍差,或用纯基础饵装钩,也能钓获鲢鱼。特别是在无风天气,油糠不移位,不沉底,会形成鱼窝,越钓鱼越多。有风天气,此招效力大减,甚至无效,不可采用。在选用添加剂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都要首先考虑,与基础饵相掺和后是否改变其粘结度。否则,由于饵软、发渣或糟不耐水泡等情况,导致一会儿一换饵,投竿频繁,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且会把钓域中的鱼赶跑,特别是在大水库,惊跑的鱼很少能返回。所以,钓鲢鱼中经常不断地投竿抛钩,是应当禁忌的。

另外,钓鲢鱼的季节性也很强。天气热水温高,上钩率相对就高,天气变冷水温降低,钓获量会明显减少。在我国东北地区,6~9月份均能钓到鲢鱼,入伏以后的30多天,则是上鱼的高峰期。秋分以后,几乎钓不到鲢鱼。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以及钓具、饵料的不同,都直接影响上钩率。

总而言之,钓鲢鱼应遵循这样的要诀:季节是个宝,浮钓工具不能少,钩尖要锋利,饵硬耐水泡,米糠拌香油,诱鲢是好招,帆钓收获多,钓位很重要

我曾用蚯蚓、生肥肉丁、蚂蟥、面团、鱼眼、鱼肠、大米饭粒、河虾、肉蛆、苞米虫、口香泡泡糖、水蚯蚓、蚂蚱、小鱼、鸡肠为钓饵,都钓上过各种淡水鱼。这些钓饵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其中有些是上等钓饵,有的则很一般。所以,对钓饵要进行对比筛选,才能取得丰收的效果。现把全国各地钓鱼比赛中冠军们用的钓饵,加上收集到的民间秘方,并经过本人多次多塘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钓饵配方,筛选和加工整理如下:

饵谱之一

尿泡臭鸡蛋1个,桂枝粉、羊油各5克,阿魏2.5克,白面适量,放容器中搅拌均匀,揉合到软硬适度——如嘴唇软,即可应用。垂钓时根据欲获鱼的大小,选用相适宜的渔钩,将钓饵制成大米粒状或大枣状,依次装满钩底及钩尾,钩尖裸露。买不到阿魏时,可用大葱韭菜发酵水代替。加此水后,须适量增加干面粉。

饵谱之二

人胎盘1个,不洗,用利刀切成小骰子块,放在瓦片上用微火焙干,研成末,装瓶备用。制钓饵时,根据需要取适量的胎盘粉,加等量羊骨粉,再加白面、阿魏、羊油各适量,搅拌均匀,揉到嘴唇软硬为度。若买不到阿魏,可用大葱韭菜发酵水代替,但不要再另加水调。装钩方法同饵谱之一。

饵谱之三

阿魏、面粉各半,加水适量,搅拌均匀,揉到软硬如嘴唇为度。若买不到阿魏,可用大葱韭菜发酵水代替,但不要再另加水调。装钩方法同饵谱之一。

饵谱之四

大米饭适量,捣成糊状,掺入适量穿山甲粉(中药店有售),揉至软硬如嘴唇为度。装钩方法同饵谱之一。

饵谱之五

将麻雀干拔毛,开膛除去肠、肚,摘除苦胆,不洗,切成骰子块,放在瓦片上用微火焙到骨酥肉燥,研成末,装瓶备用。配制钓饵时取适量大米饭捣成糊,掺和适量雀粉,拌匀,揉到软硬如嘴唇为度。装钩方法同饵谱之一。

饵谱之六

将鲜活蚯蚓抖净泥土(不要水洗),装钩后在丁香油中(或香精、花露水中)蘸一下,立即投入垂钓水域。其上钩率比单纯用蚯蚓垂钓高4~6倍。切记,不能为省事,在出钓前就把蚯蚓浸泡在上述油或液体中,那样蚯蚓会很快死亡,影响诱鱼效果,降低上钩率。如能用动物鲜血喂蚯蚓,或在出钓前用动物鲜血拌在蚯蚓中,能增加蚯蚓的腥味和色泽,对甲鱼、凶猛食肉鱼类有更大的诱惑力。

饵谱之七

用玉米面为主料,制成各种气味独特的面食,是垂钓各种淡水鱼的基础饵料。先将玉米面用细罗过筛,罗上的粗粒和糠皮,可作为制糟食的赋形剂,筛下的细粉,是做各种钓饵的主料。具体配制方法是:取细玉米面3份、白面1份(3∶1),放在容器里拌匀,用沸水边冲烫边搅拌,使其成为大小均匀的“珍珠”状,趁热放在锅内蒸5分种(水烧开后计时),出锅晾凉至不烫手,用力揉搓。或出锅倒入盛器中,用擀面杖头趁热捣均匀。经过这样加工的钓饵,粘性大,韧性好,耐水泡。无论是揉还是捣制,其软硬均以嘴唇为度。这个我们把它叫做基础饵。根据要钓的不同鱼种,对基础饵要加不同的添加剂。如以钓鲤鱼为主,需掺入适量白糖或蜂蜜,再加点香精(或曲酒、花露水、鱼粉,只限加一种,多加效果不好)。如以钓塘养鱼为主,需掺点喂该塘鱼的颗粒饲料粉末,其效果独佳。如以钓鲢鳙为主,可掺入适量阿魏粉,或韭菜大葱发酵水,或鸡骨发酵后的臭水。鸡骨发酵水的制法:

将餐桌上的鸡骨放在盛器中,用开水冲烫,凉透后装入清洁瓶内,密封放在日光下曝晒,几天就会产生臭味,可常年保存,随用随取。如以钓草鱼为主,可掺入适量草莓酱。也可将基础饵装入两层以上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强阳光下曝晒2~3天,使之稍发酵,略带酸味,效果也很好。上述各不相同的钓饵,都是各种淡水鱼(食肉性鱼除外)所喜爱的,上钩率比较高。施加添加剂时要注意:油性物质(香油、羊油)不能多加,有的在装钩后蘸上一点即可,以防饵料失去韧性、缩短水泡时间。近年来,市场上出现塑质筒式托饵器,不仅鲜艳色泽本身对鱼有诱招力,而且较金属塔式托饵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由于筒式托饵器不会泡掉饵,故垂钓时不必担心无饵空等,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饵料。以细玉米面为主料的钓饵,非常适宜用这种塑料托饵器组钩,底钓、浮钓都很好用。

饵谱之八

蛆色白、味美,是多种淡水鱼喜食的食物,可谓是上等钓饵。这种饵一般都是自繁自养,随用随取,十分方便。繁殖方法是:将鱼头、鱼内脏或食剩的变质肉,装入罐头瓶内,放到室外向阳处,让苍蝇在此产卵,1周就能长成可使用的饵蛆。为防止蛆变成蛹,要及时用镊子拣出,放在装有锯末或木屑的容器中,撒上些精盐拌匀。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蛆,皮厚、身洁,7天之内不会变蛹。

饵谱之九

酒曲发酵饵,具有酒香气味浓、诱鱼效果好、制作简便、经济适用的特点,深受钓鱼爱好者的青睐。其制作方法是:取细玉米面适量,加玉米面重量1/3的白面,用沸水冲烫,边冲边搅拌,趁温热时掺入适量的酒曲粉(酒厂有卖),揉匀后装入经过彻底清洁处理后的瓷罐内,罐口用干净塑料布密封好,放在保温处发酵。1周左右就有酒香味溢出。此时即可供钓鱼装钩用。既可捏成小丸装单钩,更适宜装“梅花钩”、“雪花钩”。一次制作量够1周使用即可。若制作过多,时间长了会继续发酵,失去其香甜味,上钩效果差。但发酵适中后放入冰箱内,可贮存15~20天。当此饵快要用完时用它做引子(如同老面肥),再加所需要的基础饵,揉匀,仍放保温处发酵,就不需另加酒曲了。所以,有一点酒曲,就可一次接一次地常年使用下去。到了深秋收竿时,可把剩余饵料晾干,第二年将其压成粉末,仍可代替酒曲做饵。全部操作过程和使用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洁消毒,以防被有害细菌污染。

饵谱之十

取黄豆适量,上锅用文火炒出香味,但要防止炒煳或夹生,晾凉后磨碎过筛,罗上的粗粒和豆皮可作为做糟食的添加剂,筛出的细粉装瓶备用。临钓场时,先把渔钩用水湿一下,然后放在盛有细豆粉的瓶内滚蘸一下,再湿一次渔钩,再滚蘸一下细豆粉,如此反复4~5次即可投钩施钓。此饵用量少,携带方便,装钩省事,每次出钓都可以带一些备用。其他面团钓饵装钩后在香豆粉中滚沾一层,能增加上钩率。另外,也可将生豆面或豆腐粉加水搅拌,和成软面团,捏成小丸装钩,对鱼很有诱招力。若用蜂蜜代水调制成蜜丸,其效果更佳,特别是钓养鱼塘的鲤鱼,其饵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种蜜调饵,存放十天半月不变质。不论是水调还是蜜制,这种纯豆面饵透钩性较差,在制作时宁软(比嘴唇还要软)勿硬。针对鲫鱼的吞钩特点——吞吞吐吐,提竿稍慢就跑鱼,如果把钩尖裸露在饵外,其情况就大为改观——只能吞进不能吐出。所以用这种豆面饵装钩,更需要把钩尖裸露出来,否则往往跑鱼。

饵谱之十一

将枸杞子干(中药店有售,用鲜的效果不佳)用曲酒泡软,再加适量白糖拌匀(呈粘糊状),腌制24小时以上,就可以装钩施钓。钓大鱼用大钩,横穿3~4粒;钓小鱼用小钩,顺穿1粒就行。将该饵瓶装密封,在酷暑季节存放两个月不会变质。适钓包括精养鱼塘在内的各种淡水水域。但钓食肉性鱼(鲇、黄�等)时不宜用此饵。

饵谱之十二

将新鲜嫩苞米(一掐冒白浆者为佳)用礤菜板擦成粥状,装入塑料袋中备用。把豆饼坯(饵料商店有售)炒或烤出香味,麦麸也炒出香味。出钓前,取备好的豆饼坯、麦麸各1/2,用生苞米粥(不另加水)调和到能攥成团,就可装钩使用。

但不能装单钩,必须装集团钩,如无托饵器集束炸弹钩、带托饵器(金属塔式、塑料筒式)炸弹钩均可。也可到现场后现调装钩。适钓鲫、鲤、草鱼等。注意,这种饵料必须新鲜,盛夏使用不能超过两天。在没有苞米的季节,可用糖化后的地瓜(蒸熟扒皮)代替;也可用玉米面糊代替,制法同上。但制糊时要少加玉米面、多加水,使粘稠度适中。若制半糟食,则必须加适量的糖或蜂蜜。

饵谱之十三

颗粒饲料是专钓精养鱼塘和有网箱养鱼场水库鱼的首选钓饵。颗粒饲料必须套上皮筋才能挂在渔钩上。其上套办法是:先把气门心剪成薄圈,用小尖嘴镊子把皮筋圈撑开,把颗粒饲料塞入,再把皮筋圈移到颗粒中间部位即可。也可用铅笔尖对准气门心圈,将其撸在笔尖稍上一点,一手持颗粒,一手捏铅笔,使笔尖顶在颗粒纵向中心点,用拇食二指把笔尖上的皮筋圈推上颗粒,并把皮筋圈移到颗粒中间部位即可。

可供垂钓的饵料还有很多,如点心渣掺和猫肉,蚕豆粉、粘糕、烤红薯、烧土豆或山药、面包渣掺兔肉、蚂蚱等,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无独特之处,故不一一赘述。

  东北十八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的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而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现在烟囱都用砖,各种烧制的瓦代替了苫房草。

  第四怪: 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东北还有一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靰鞡鞋。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主人肯定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过去东北人赶车出远门儿,也随身带着白酒,冷了下车跟着车马跑一段儿,跺跺脚,最好也啁上一口白酒祛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东北人喝酒,喝白酒,喝纯正的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十二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汉族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和抽烟有关的习俗。烟袋曾经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第十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等。为了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还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等地方用宽带子捆起来。悠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后来就越来越讲究了。比如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比如借谁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经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样的养活孩子的方式也没了,有摇篮,也没地方挂了。过去裸露在房屋内的大梁,都用钢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还吊了棚。

  第十四怪: 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地喷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不但没有一丝裂痕,而且色泽新鲜。什么时候想吃冻豆包再用锅馏热一次,更筋道、更可口了。吃粘豆包可以蘸白糖、拌蜂蜜、抹荤油,就着滚烫的酸菜汤吃,满口甜香,爽胃热心。有句老话:“顺垅沟找粘豆包吃”。老意思是只要勤劳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农村,多用于开导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如今的东北农村,家家还都下酱,每家都有用来下酱的大缸。

  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城市居民的酸菜缸都摆在楼道里。最近一些年,因为城市管理逐渐严格,由于楼道卫生和防火等问题,加上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很丰富,城市的酸菜缸已经被全部清理掉了。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第十八怪: 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附钩性也称持钩性,如何增加鱼饵附钩性呢?

过去坠钩沉底用蚯蚓、面团、米饭粒、小麦和煮熟的玉米粒做钓饵,入水后长时间不化,是附钩性过强。产品饵多作粉状,需加水拌和后才能装到钩上,兑水量的多少和拌和、储放时间的长短决定饵的硬软松黏,由此产生了附钩性,即钓饵与钓钩的粘附关系。

拉饵钓快鱼,对钓饵的要求是雾化和附钩性统一,无雾化招不来鱼,形不成窝;附钩性差,钓饵入水即化,钩尚未到位就没饵或饵少了,鱼不会咬钩,出现在浮标里的都是鱼撞钓线的假动作。

以米豆麦黍为原料的产品饵附钩性强,多用于搓饵钓底:主要为薯粉、马铃薯粉、轻麸和豆柏的垂钓饵料疏松,附钩性差,不过运用这一点能够很快成窝,并能产生柱型饵区。钓手都明白:诱是方式,钓才是目的,因此拌两坨饵,主诱的疏松,持钩性差,主钓的黏一点,提高附钩性。拉饵出现后更注重了,拉蓬松大饵钓底加80目拉丝粉18%~22%;

拉圆球钓行程加120目拉丝粉30%;拉小饵钓一标深加100目拉丝粉25%。拉丝粉的作用只有一个,便是改进钓饵的附钩性。竞技钓鱼时间短,60~90分钟一场,并且现场拌饵。但是有些饵打死了、揉死了也没有附钩性,如破碎前的颗粒粉,除了加拉丝粉还要加一点粘粉,对于加多少彻底靠经验了。

饵料附钩性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饵料配制不适合。谷类粉末一般做为饵料的主要原料,假如加入的粉饵过多,则饵料比较散,附钩性就不好。也有可能是饵料加水太少。在将谷类跟小药充分混和以后,需要加入水将其弄结团状。假如加水太少,则饵料太散,附钩性不好。饵料制做完成以后,需要5到15分钟醒饵。要是没有这个流程,或醒饵时间太短,附钩性也不好。

小麦饵

使用小麦做为原料来制做成的的饵料,相信许多钓友都曾使用过,而且制作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而制做的方法不同,可用于钓鱼的鱼类也是各有不同的,小编今日分享这款小麦饵,既可以在野钓时使用,也可以在黑坑钓鱼时使用。首先我们只需要准备一些小麦跟甜酒,也有制做甜米酒的酵母。先用清水把小麦浸泡七八个小时,跟随再入锅煮到七分熟上下的时候,再把甜酒加入进去再煮两三分钟。

跟随将小麦捞出控水,而且等到小麦不发烫也有一定温度的时候,就把它装进一个可以密封的瓶中,并加入发酵粉,跟随搅拌均匀以后便密封好,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发酵15天左右即可取出使用。这样制作出来的小麦饵撒发着淡淡的麦香味,对鱼儿的吸引力十分显著,再配合窝料使用,在钓鱼时往往能得到很不错的渔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840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