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肌有眼轮匝肌、上唇方肌、颧肌、笑肌、三角肌、下唇方肌、颏肌、颊肌、口轮匝肌、枕额肌等。
表情肌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其功能是由环形肌和辐射肌分别行使开大或闭合上述孔裂。
表情肌全部由面神经支配。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喜怒哀乐等细微的面部表情,是由不同组合的表情肌的协同收缩并牵动皮肤来实现的。以下主要叙述眼部周围肌和口周围肌。
锻炼表情肌
1、照着镜子,观察锻炼中面部肌肉的变化。然后撅起嘴巴,保持5秒钟。
2、深吸一口气,并保持5秒钟,吸气后闭上嘴巴。
3、鼓起脸颊,将空气保持在口腔内5秒钟。
4、缓慢吐出空气,回到自然状态,用手轻拍脸颊放松。
每天重复以上动作5次,脸部肌肉就会变得强壮起来,心情也会不由自主地愉悦起来。
以上内容参考-表情肌
颊肌有两个主要的起点,一是翼突下颌缝的前缘,二是上下颌骨磨牙区的牙槽嵴。此外,少部分纤维还起于翼钩与上颌结节之间的腱性结构。肌纤维起初位于下颌支的深面,而后经过磨牙后区进入颊部。肌纤维最终加入口轮匝肌并形成口轮匝肌的深层。颊肌的中份纤维主要起于翼突下颌缝,与口角处交叉后分别加入上唇和下唇的口轮匝肌(级下部肌纤维进入上唇,上部肌纤维进入下唇),但其最上和最下纤维不交叉直接加入上下唇。 面动脉的分支和上颌动脉的分支。
额骨位于前额处,是颅前上部的一对膜化骨。主要由额磷,眶部和鼻部组成,前与筛骨和鼻骨相连,后通过冠状缝与顶骨相连。
两颊就是左右两边的脸颊,颊部位于面部两侧,是口腔前庭的侧壁。主要由皮肤、皮下脂肪、面部浅层表情肌、颊脂肪体、颊肌及黏膜等所构成。
扩展资料
人的颅骨由23块骨组成,能支持和保护脑等重要器官。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间都借缝或软骨相连,属不活动的连结。
颅骨可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前者围成颅腔,后者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
脑颅骨共有8块;包括前部1块额骨,后方1块枕骨,上方2块顶骨,两侧各有1块颞骨,颅底前部中央的1块筛骨和颅底中部的1块蝶骨。
面颅由15块骨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块上颌骨,上内侧有1对鼻骨,后方有1对泪骨,外上方有1对高起的颧骨,后方接1对腭骨。内侧有1对伸入鼻腔的下鼻甲骨,鼻腔正中的骨板是犁骨。下颌骨是构成关节而能活动的颅骨。另外,还有游离的骨块即舌骨。
--额骨
--颊
你的方法也是有用的,不过要坚持长期锻炼才有用
上下牙紧紧咬住在脸颊两边最硬的就是咬肌
如果只有脸颊两侧比较胖那就是咬肌大如果整体比较大那就是骨头大。
还有一种方法你可以试试:
轻托脸部:双手放于两下颌,轻轻地按摩并提拉。
揉按面颊:手掌要紧贴双颊,然后按由内到外的顺序按摩肌肤,大约需要1分钟左右。
托下颌:用双手轻托下巴,有节律地反复做1分钟左右。
其实生活中能够让咬肌变小的按摩方法还有很多,只要你细心观察,坚持锻炼,不仅轻松消除咬肌还可以保持。
:
咬肌,是咬合动作的主要执行肌肉,其与颊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口轮匝肌等一起,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咀嚼动作。浅部纤维起自颧弓前2/3,深部纤维起于颧弓后1/3及其内面,为强厚的方形肌肉,纤维行向下后方,覆盖于下颌支外面,止于下颌支外面及咬肌粗隆。用力的咬牙时,面颊两侧比较硬的部位就是咬肌。所以,咬肌是影响面部中下二分之一外观的重要因素。
一、人体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等,所以咬肌肥大的发生一般又认为与人咀嚼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中经常吃硬的食物或有吃零食、吃口香糖习惯有关。
二、咬肌肥大与遗传因素有关,事实上从临床上看确有家族性咬肌肥大的现象。
三、咬肌肥大的原因多伴有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翻等情况发生,所以临床上又将咬肌肥大称为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