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人怎样化妆

中国古代女人怎样化妆,第1张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 且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胭脂的使用,甚至可追溯到之前的夏、商时期,民间就已开始使用化妆品了。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加上古代女性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天生丽质的美貌并非人人可得,于是,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人为的妆点修饰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风采,并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而她们本身也在妆点的过程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这从“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对美人的形容词,便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肤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头发之美,每日梳理,爱护有加,并多蓄发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着因实际需要而用绳带束发,再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发髻式样,变化多端,甚至远在周代就已使用假发来增加头上的风情及美观。 学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视肌肤毛发,最基本的原因应与礼教有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过,除了礼教的观念外,审美意识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国妇女有着各式各样,适合不同需要的保养品。这些保养品分别用于脸部、手部和头部的保养,而保养的方式则可称得上五花八门,有些还颇具神秘感。保养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护和预防为主,如果在其中添加了药方,便会增加治疗的作用。至于使用方式则有外用及内服两种。 在化妆方面,古代妇女更是多彩多姿,不仅以粉饰面,两顿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贴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每一个朝代由于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等的不同,对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义。可以说,环肥燕瘦,美或不美,真的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了。 现在使用的化妆品大都是化学制剂,它们不具备治疗作用姑且不论,不少化妆品还刺激皮肤、粘膜,引起过敏,往往弊大于利。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那时,人们十分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药物化妆品。《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的公子、**乃至丫环都有搽香的习惯,他们自己制作香脂,涂于脸上、手上等地方,有保护皮肤,增加美容等作用。 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1、妆粉。古人擦的粉主要是用“米粉”做的。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古人似乎为了白连命也不要了。当时许多女人为了追求皮肤净白的效果,是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违规词语的。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2、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 ”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另外还有不少“特技”配饰妆,譬如: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 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顺便补充一下,“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盛放这些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妆奁”。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远古人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早在战国时代,化妆对女性来说就已经很普遍了。比如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夸赞一位绝世美女:“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西汉

根据目前中原的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在西汉时期,就有用朱砂染红米粉制成的化妆品了。而根据汉末刘熙所著的《释名》记载,把米粉染红,作为女性为双颊着色的化妆品,在汉代已经是通行的化妆方式。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锥画双层九子奁”

魏晋

1500年前,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胭脂的制备方法,是由西域流传而来的植物红蓝花制出红色溶液,再浸入米粉,从而制成化妆所需的红色妆粉,说明魏晋时期胭脂粉已经非常普遍。

但这一时期的胭脂其实是粉状,并不由“脂”制成。“胭脂”是“燕支”的同音字,有记载上说,胭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为燕国所产,故名燕脂。也有史书认为燕支是因为燕地妇女采用燕支山上生长的红蓝花叶汁做成一种红色染料而得名。

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晋人崔豹《古今注》)

红蓝花本花

而且,“燕支”一开始是特指用红蓝花制成的这种颜色的妆粉,是介于红白之间的桃红色、粉红色,也就是特定颜色的代名词,直到唐代才成为红色化妆品的统称。其它就还有用落葵子制成的“紫粉”,以及卮子、茜草制成的各类色号了。

例如日本品牌suqqu,也是用名词来指代颜色,既形象又雅致

唐朝

唐朝是胭脂盛行的时期。需求侧驱动供给,人们开始能够从红花中提取高纯度的红花红素来制作胭脂,同时以蜂蜡、动物油脂等制成的脂状胭脂已经出现。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女俑,均有涂胭脂

宋朝

宋代开始流行紫矿胭脂,它和别的花汁+米粉胭脂原料、工艺、使用方法都不同。紫矿其实是紫胶虫的胶,是一种红色染料。把紫矿煮出微稠的红色膏液,再用饼状的毛絮或丝绵浸染后风干,就是成品了。

需要时就用清水泡出红色液体,用毛笔(化妆刷)在脸上细细描画,新疆尼雅遗址就出土了东汉时期的紫矿胭脂。

“晓鉴燕脂拂紫绵,未忺梳掠髻云偏”宋人袁去华的《相思引》一词中就描写了女性早晨化妆的场面。

南宋湘湖窑影青釉粉盒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不分时代无关种族。作为现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每天在追求“变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化妆。精细的化妆步骤,种类繁多的化妆品:防晒、隔离、粉底、口红等等,满足了女孩们的需求。不过回头想想,古代女性也爱美,可没有这些工具她们是怎么化妆的呢?

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化妆路数,可比现代要野太多了,变脸技术也是玩得相当娴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深闺精致女孩们的神奇“化妆品”。

清洁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化妆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清洁。当然,古代没有现代这么“高级”的洗面奶,可清水又洗不干净,咋整呢?莫慌,古人有办法。

1淘米水和皂角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们去除面部油垢的手段基本靠淘米水的洗脸方式和天然的皂角。据传,西汉时的窦皇后家中贫穷,也是用淘米水洗头洗脸。就连现代都有流传用淘米水洗脸能达增白功效的谣传。

2澡豆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把豆子磨成面粉,与药物混合在一起,制成“澡豆”,用来洗脸和洗澡。一开始主要是佛家用,因为其中加入了的药物和珍贵的香料,有美容功效,便在民间也逐渐普及了。

3洗面粉

盛唐时期,有人又将“澡豆”进行升级,将皂荚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体。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还专门种了二三十亩的原材料,在她不断地尝试下,由此发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荚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

4草木灰

宋代开始,本草美容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草木灰中含有能够去油污的碳酸钾,所以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草木灰洗涤。

5胰子

明清时期开始,洗脸工具又回归到“澡豆”,不过此时已经改称为“散”或者“粉”,为了满足女性需求,制作商还多了一道程序——将花香掺到澡豆固体皂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香皂”雏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称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发明了“加味香肥皂”,这才正式提出“洗面奶”的理念。

前戏结束,重点来了,古代女子美容,主要是以化妆为主,所以在化妆品的抉择上,显然就开放许多。

底妆

现代女生化底妆,讲究水、乳、精华、眼霜、面霜、妆前乳、隔离、粉底、遮瑕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再用散粉定妆。

我们看看古代女子的底妆步骤,简单明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步:敷粉。

1铅粉

所谓“一百遮百丑”,古人对于白的追求,有些过分,过分到有些变态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铅粉敷面。

早在商朝时期,为了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白皙又细腻,人们就直接将铅粉涂抹在面部,而且是当时最普遍的化妆方式。《神农百草经》也有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

要知道,铅含剧毒,对皮肤伤害很大,基本上涂个十多年脸就不能见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诗歌中总是在感慨美貌易逝了。

2米粉

其实早在铅粉之前,人们还是有相对安全的底妆用品,那就是米粉。

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也可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

《齐民要术》中还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的选用有讲究,要用梁米或粟米,而且不是磨成细粉后直接用,还要经过加工,浸泡在冷水中发酵腐烂,然后清洗沥干,再暴晒,最后才能用来敷面。

不过米粉的附着性不好,一动就容易掉,而且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用大米来敷脸实在暴殄天物,所以很快就被后来的铅粉淘汰了。

当然,铅粉用久了人们自然也会发觉其毒性,但你以为古人会为了健康放弃变白变美?看看唐朝权德舆在《玉台体》中怎么说:“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也就是铅粉,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更有甚者直接将砒霜敷在脸上,让皮肤呈现一种光泽感,妥妥的用生命在美白。

彩妆

古代的彩妆也没有现代这么精细,简单可概括为三大类:腮红、眉毛、口红。

1腮红

腮红在古代也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关于胭脂怎么来的,从其名字上我们也能探究一二。有说“燕脂”,是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也有说“焉支”,是因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总之就不是中原自产的,不过后来胭脂在中原的的普及程度大家应该也略有耳闻。

唐朝时期尤为风靡,据传杨贵妃因为涂抹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红妆”也是因唐朝胭脂妆而来。

至于胭脂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有详细描述。(以下来自87版《红楼梦》)

第一步:先挑选红色的花瓣,不拘什么品种,只要是红的,都可以。

第二步:把花瓣放进石臼里面,慢慢地把它舂成浆汁。

第三步:用细沙滤过,再把丝绵放在花汁里浸上五六天,浸透了就拿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用了。

2眉毛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在古代眉毛的地位高于眼妆。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不过当时画眉的工具还没出现,爱美的女性将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后来石黛的出现解了女性的“燃眉之急”。

还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有念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一句就将眉笔的雏形描绘得很清楚了。

石黛的用法是将其在石砚上研磨成粉末状,再用水调和就可以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和螺子黛。

其中螺子黛最为名贵,是用石灰、苏方木,以及蓝草染色制成的画眉工具,直接蘸水使用,无需研磨。难怪《甄嬛传》中小小的螺子黛不仅能热的皇上的宠妃争风吃醋,还能收买太后身边稳重的嬷嬷了。

3口红

口红是自先秦以来,公认的审美时尚潮品。不过古代还不叫口红,叫唇脂或口脂。

历朝历代女性唇妆的画法也不一样,但终归逃不过相似的审美,那就是嘴唇越小越好,即殷桃小嘴,唐朝诗人岑参也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唇脂的做法也不难,就是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还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据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装饰

1贴花黄

这个应该是大家在古代女子妆容中,最为熟悉的装饰了,《木兰诗》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归故里后,换回女儿身,此处详细讲了木兰梳妆的过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贴花黄就是用黄粉画在额上涂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装饰在现代看来虽不太习惯,但自南北朝起,这种妆容就已经出现,到隋唐时期盛行,经过五代到宋代时,仍在流行。可见古时候女性对其十分钟爱。

2花钿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这种装饰我们在古装宫中嫔妃身上经常能够见到。但事实上这种装饰并不仅限皇宫,在古代民间也非常流行。

它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把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欢的花瓣形状即可。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双面胶,咋贴呢?其实很简单,古人有一种呵胶,专门用于女粘贴花钿用,据史书记载,这种呵胶最晚宋朝就已经出现。

古人的审美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流行的妆容也不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人类那永远不变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颗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048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