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之美》

《线条之美》,第1张

直与曲  横与斜

简约无华  挺拔柔美

线是线  条是条

分明而直白

一落而成的流畅  舞动着明快和恣意

广角畸变的交集  勾勒出组合的韵律

冷峻的黑与白对比

画面更加干净简洁

完美地将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几何图形的构造

充斥着抽象的味道

传递出孤冷高洁  冲和穆静的线质气息

深远的意境  令人神往

极简的线条  美到极致!

摄于  常州图书馆

摄影  九个太阳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东西”。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可以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然而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值。那么,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着名诗人杜甫有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程度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筋书”。“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因此,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基调一定下,线条在作品中的表现就可以加以衡量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的鉴赏跟其它艺术品一样,首先关注的当属整体美。而组成整体的正、负空间的分割,黑白色块对比的节律,都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正侧、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的结果。抽象地看,是点线在一定时空中按某种一定的节奏所构成的造型。经过对整体的扫描之后,基本的点线品质则是要进一步加以赏析的重心。传统的毛笔书法对点线的追求历来是摆在一个很高的层次,甚至在评价一位书法家作品时,往往先看点线功力如何,崇尚无一笔无来历。对硬笔书法来说,工具特性的局限使毛笔书法式的标准称为不太实际的参照系统,但如果作品的点线任其自编自演,一点也不参照前人的宝贵经验,恐怕作品的耐看程度要大打折扣了。毕竟,历史证明:缺乏对线条的理性锤炼将无法产生真正完美的作品,其风格或许能流行一时,但决不会墨泽千秋。二王、颜真卿、米芾、王铎等历代书法大师的杰作可以为证。因此,提高一幅书法作品线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即是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在刚健的基调规范下,高品质的硬笔书法线条应具有的审美标准可分为:

(一)力量美,力量感是书写着力度的运用在观赏者心理的投射。此力量并非可简单地理解为物理学上的概念,虽说只要写字,就肯定要注入力量,但这种所谓的力量,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手、指、腕的运作技巧在意识高度协调、控制下且化合了书写者本身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体现的感觉一般是“劲挺”。古代书法术语在这方面有很多强调,如力透纸背、万毫齐力、全身力到、笔力千钧。“中国书法在很早的时候就强调笔力,但也有一个过程。在甲骨文时代,笔力表现是无意识的,它受工具的限制,要拿刀刻,当然不会想到笔力有力与否。到汉代隶书的时代,线条应该说表现得比较充分了,但线条的力量感还没有被绝对重视,线条还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真正主动追求线条力量感,要到汉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其标志是蔡浥《九势》的提出。”硬笔书法虽使用的工具不同,但二者同为书法,就必然有内在的相同的联系。硬笔在表现力美方面还要优于毛笔,硬不是生硬,硬是力的象征。这种力跟自然力是没有关系的,它完全是一种感觉,是书家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功力的积累,力是训练有素的笔墨技巧的体现。离开了笔力,整幅作品就会显得毫无生气。这种“力”赋予了硬笔书法作品的生命意义,“生命来源于运动,有力才能有运动,一运动起来便会对线条直接产生效果:有粗有细,有枯有润,有长有短,有变化,有生气,有动感,有质感。”硬笔书法作品力求的就是这种效果,“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尽管有风格的不同,然而都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共性的力度美。富有力度感的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节奏美,节奏感的存在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活泼的存在。从节奏感里面发现了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硬笔书法也如此,在硬笔书法线条里面熔铸了每一位书家的独特的生命价值,庞中华是庞中华,王正良是王正良。再进而言之,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硬笔虽然笔尖的弹性较小,不能像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但要表现线条轻重变化的节奏感,必须重视笔下的提按、起收、行笔变化,即古人谓一波常过三折,否则线条便显得苍白无力,状若死蛇,”无一派生机活力。

(三)立体美,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长、宽、高的物理标准,可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其实,硬笔工具不像毛笔那样由“万毫”制成,它的笔头构造也就由薄薄的二片钢片组构;简单的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硬笔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如写谢继东的行书运笔流利,以露锋为主,线条清劲有力,作者似乎偏爱流畅的力度美。王正良的长篇力作《文心雕龙》则带有较浓的毛笔位,此作点线内敛,典雅含蓄,秀润清朗,作者凭借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底,使观者领略到了硬笔线条的另一种风采。

综上所述,如沈鹏所说:“线条是单纯的,也是最丰富的;难以单纯,所以其丰富更可贵,也更难得。”在层层探索了硬笔书法线条的物质形态、审美标准后,再就深层挖掘的话,势必触及线条的本体。应为,线条是作者内在意蕴的外在状态。“美国艺术家罗伯特.亨利认为:每一部真正艺术品的背面,是存在状态的到达。即比寻常的存在瞬间更长的时刻,无论这种活动性是依赖于毛笔、钢笔、凿刀,还是借助语言,其结果不过是这种状态的副产品”。概括而言,每幅硬笔书法作品都称得上是书写者的一篇“心情故事”,是每一个人生片段的浓缩记录。对硬笔书法而言,作品是硬笔线条由形到神的美学展露,是对生活当下这一片刻的诗性体验通过笔尖凝聚在纸上的留痕。因此,每位书家保存的等身作品,既是他书风的演变史,又是一辈子的艺术人生记录。

 一、对抽象画的初步感受

  这是学生在没有受任何训练和未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情况下去欣赏一幅作品。艺术的本质是唤起情感,也就是学生在观看作品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学生根据个人的素养和兴趣爱好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教师可以选一幅抽象绘画作品问以下问题:你认为这幅抽象绘画具有艺术的美感吗?画面的线条、色彩是否有隐含的一定的含义?这幅画是精心策划的吗?是用技巧创作出来的吗?这幅画表现了什么?是否有一定的创作力?是符合个人口味的作品吗?如果你喜欢它,它是很好的作品吗?作品对你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如果有人讨厌它,你会改变对它的喜爱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这时候学生对抽象绘画作品的判别带有强烈主观意识。学生通常可以不懂得这幅抽象作品,但是学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画家是利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作画。学生必须借助一种正确的评判的方式来重新审视抽象绘画作品。

  二、了解一定的美术史知识

  首先对于抽象画正确地分析解读,一定要了解艺术发展和风格形成的大概历史线索,西方美术大概经历这几个时期:古典时期—文艺复兴(1300-1600)—后期文艺复兴(1600-1800)—印象派(1830-1900)—后期印象派(1880-1900)—现代艺术(约1900-)。

  在后期印象派中之所以出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有这样的一个分水岭,文艺复兴之前的是模仿艺术史,那时候所有的绘画艺术模仿熟悉的外部世界。在印象派之后,因照相机的出现,画家意识到绘画不能局限于对现实的模仿,艺术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反对逼真的描绘,虽然一些绘画作品上依旧有可以辨识的物象。到了后期印象派中抽象绘画的出现,画面不再有具体物象,仅仅利用线条和色彩排列组合表达画家情绪。它是画家内在想象力的任意发挥。

  抽象画的形成也与画家的天生秉性、个人气质和经历有关,最早尝试抽象绘画的康定斯基,从小就对色彩有超乎寻常的偏好,他的音乐体验常常与色彩的感觉交融在一起。他说,他听欢快的音乐时,眼前常常会幻化出飞舞的色形和跳跃的线条。康定斯基最初是以画具象画为主,康定斯基从具象走向抽象也是经历了逐渐孕育、演变的过程的。了解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绘画作品。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康定斯基抽象绘画得以形成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天,康定斯基打开画室的门,突然被一幅画吸引。这幅画完全没有主题,也没有可以辨认的物象,画面全部由明亮的色块构成。最后康定斯基靠近以后,才辨认出它是什么,原来是康定斯基的一幅被侧放着的画。这个无意的体验使康定斯基发现原来没有具体的物象,只靠线条、色形也依旧可以传递出艺术的美感,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表现的气质。

  具体的课堂操作,教师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让学生交换对抽象画的观察和意见;学生比较相关的绘画作品;借助美术史知识,克服个人对抽象画欣赏的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要和学生共同完成欣赏抽象画的任务。

  三、寻找画家的绘画语言

  欣赏一幅抽象画作品,要了解画家所运用的特殊的艺术语言,画家创作,好比文学家写诗或写小说,但是画家用的是一种比文字更形象生动的语言“美术元素”,这是美术作品的基本成分。这些美术元素是:线条、颜色、形状、肌理、空间和数值。在欣赏抽象绘画中可以通过分析绘画大师们怎么运用美术法则及其作品中的具体表达,从而获得对抽象绘画大师作品的更丰富的了解。例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画作《构图,7号》时,初一学生会归纳出绘画语言:(1)自由流动的线条;(2)不规则的很奇怪的形状;(3)鲜艳、明丽的色块,放在一起有一种音乐一样的节奏感;等等。学生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掌握欣赏抽象绘画作品的方法,积累审美经验,掌握美术绘画语言。

  创作体验。在学生对抽象绘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不受具象绘画的比例和形象的限制,大胆地进行创作。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借助绘画大师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丰富情感。在此创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认识到抽象绘画是另一种表达方式,认识到抽象绘画创作也存在差异性。也认识抽象绘画对于创作者的意义。教师需要去理解学生的创作特点、避免采取强制的方式禁止什么。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在这种创作体验及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想象、创造力、语言表达及审美能力,全面提高了艺术素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0848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