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幅和辩,辫,辨咋区分?

副,幅和辩,辫,辨咋区分?,第1张

1、副,次于“主”、“正”等地位、位置的表达词,如:

主任--副主任

经理--副经理

主攻--副攻

主业--副业

幅,有几个意思:

(1)布的宽度:~面。双~。宽~。

(2)泛指事物的宽度:~度。~员(“幅”是宽度,“员”是周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如“中国~~广大”)。振~。篇~。

(3)边缘:边~。

(4)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画。五~布。

2、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亦作“分辨”)。争~。答~。~白。~驳。~护。~解。~论。~士。~证。

辫:①把头发变成条状

例如:辫子

②像辫子样的东西

例如:蒜辫

辨:(1)

分别,分析,明察:~别。~认。~析。~正。~识。明~是非。

(2)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区别

1、“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例如:辨别、分辨、辨认等。有时与“辩”通用,例如:辨(辩)白、辨(辩)证。  

2、“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例如:辩驳、辩论、辩辞、辩解。  

3、“辫”的中间是绞丝,意思是把头发分叉编成的条条,例如:辫子、发辫、草辫、小辫子、梳辫子、抓辫子、马尾辫。

1、辩

字词释义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如:《两小儿辩日》

中国古代逻辑学术语。指对一个命题或论点的是非展开争论,亦泛指逻辑学。

《墨经·经上》说:"辩,争彼也。辩胜,当也。"认为"彼"是辩论的对象,指所争论的命题或论点。"辩"是对彼进行争论,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如一个牲畜,"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而论断与实际相符便是"当"。

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各家都力图通过辩论,战胜论敌。辩论多了,逐渐摸索到一些应当遵循的法则,积累起一套辩论的方法。《墨经·小取》对辩的法则作了这样的说明:"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这里概括了当时辩的基本内容,"辩"称得上是一种专门学问,即辩学。它相当于近代的逻辑学,所以后世有人将逻辑学译为"辩学"。

2、辨

详细注解

(1)[动]

⑵ 同本义 [discriminate;distinguish]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⑶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⑷ 通“辩”。

①口头上争论 [argue]。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②智慧。

《荀子·非十二子》:“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查,治之大殃也。”(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辩不惠而查”句中“辩”字衍文,“惠”当为“急”,参见本条下王念孙注,故今日之《荀子》书中该句为:“言无用而辩,不急而查,治之大殃也。”)

王念孙注曰:“此本作‘无用而辩,不急而察’。辩者智也,慧也,《广雅》:‘辩,慧也。’‘慧’通作‘惠’。《晋语》曰:‘巧文辩惠则贤。’《逸周书·宝典》篇曰:‘辩惠千智。’《商子·说民》篇曰:‘辩慧,乱之赞也。’‘辩’通作‘辨’。《大戴记·文王官人》篇曰:‘不学而性辩。’《荀子·性恶》篇曰:‘性质美而心辩知。’

《东周策》曰:‘两周辩知之士。’是辩与智慧同义。非‘辩论’之‘辩’。下文‘言辩而逆’,乃及言论耳。无用而辩,即辩而无用,非谓言无用而辩也。今本‘言’字涉下文‘言辩’而衍。不急而察,即察而不急,非谓辩不惠而察也。今本‘辩’字涉上句而衍。上文云‘甚察而不急,辩而无用’,今本‘急’字亦误作‘惠’。辩,见前‘甚察而不惠’下,是其明证矣。”

⑸通“平”,均平之平。

《荀子·富国》:“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

王念孙注曰:“辨,读为平。‘平’‘辨’古字通。若《尧典》‘平章’之为‘辨章’、‘平秩’之为‘辨秩’是也。说见段氏《古文尚书撰异》。忠与信,调与和,均与辨,皆同义。”

⑹ 通“班”。颁布 [promulgate]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⑺治,治理之治。(古辨、辩通用,参见“详细解释”第4条之②,故辩亦可作“治”解。)

《荀子·不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

王念孙注曰:“辨者,治也。谓事起而能治之,非谓事有疑而能辨之也。《说文》:‘辨,治也。’昭元年《左传》‘主齐盟者谁能辩焉’,杜注与《说文》同。《荀子·王霸》篇‘儒者为之,必将曲辩’,杨注曰:‘辩,治也。’字或作‘辨’。《荀子·议兵》篇‘城郭不辨’,注曰:‘辨,治也。’合言之,则曰‘治辩’。

《荀子·儒效》篇曰:‘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荀子·王霸》篇曰:‘有加治辩强固之道焉。’(有,读为又。旧本‘有加’二字倒转,今据杨注乙正。杨以辨为分别,失之。)又曰:‘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辩。’《荀子·议兵》篇曰:‘礼者,治辩之极也。’或作‘治辨’。

《荀子·荣辱》篇曰:‘君子修正治辨。’《荀子·正论》篇曰:‘上宣明则下治辨矣。’《荀子·礼论》篇曰:‘君者,治辨之主也。’以上凡言‘治辨’者,皆两字同义。倒言之,则曰‘辩治’。《小雅·采菽》传曰:‘平平,辩治也。’《荀子·君道》篇‘君者,善班治人者也’,‘班’亦与‘辩’同,《韩诗外传》作‘辩治’。《荀子·成相》篇:‘辩治上下。’”

⑻通“变”、“遍”,周遍之遍。

《荀子·不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俞樾注曰:“变,读为辩。《周易·文言》曰‘由辩之不早辩也’,《释文》曰:‘辩,荀作变。’《礼记·礼运》篇‘大夫死宗庙谓之变’,郑注曰:‘变,当为辩。’是‘变’与‘辩’古通。辩之言遍也。《仪礼·乡饮酒礼》‘众宾辩有脯醢’,《燕礼》‘大夫辩受酬’,郑注并云:‘今文辩作遍。’是其证也。‘变’与‘辩’通,则亦可借为‘遍’。以义变应者,以义遍应也。”

3、辫

字义

(1)本意〈文言义〉〖动〗交织,编结 

织绳曰辫。——《通俗文》

女子头发辫而不垂。——《梁书·西北诸戎传》

(2)〖名〗发辫。分股编紧的头发 

解辫请职。——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

又如:梳小辫儿;发辫

(3)〖名〗像辫子一样的条状物

如:蒜辫儿;草帽辫儿

(4)〈方言〉〖量〗用于像辫子一类的东西

籍其家,得金箔金二万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钱六十辫。——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佞幸盘荒一》

又如:一辫蒜。

(5)〈方言〉〖动〗编成(辫子)

如:辫辫子

19984维修前现状

199810维修后现状

<<民间故事>>(唐王李世民建塔)           

                                                               朦胧

朦胧塔位于江苏省建湖县宝塔镇西部,座落在宝塔村净慧寺院内,该塔相传始建于唐代,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相传隋朝末年,李世民东征时来到淮南沿海一带,驻扎军营数十里于射阳河西岸,准备与安营在河东喻口一带的盖苏文部队决战,决心将其消灭在这东海之滨。李唯恐部下军探情报不实,便在一天夜里三更时分乔装改扮,单人匹马亲自来到敌营刺探盖军情况,不料被盖军巡夜兵卒发现。盖苏文得知后,立即带兵跃马扬鞭追赶。李世民一见便策马由北向南奔跑,慌不择路一不小心连人带马跌进前面的小河,马在河里滚了一身泥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南岸。现在这条小河就叫“马泥沟”(在朦胧塔北约3公里,西端出口与射阳河相通)。李世民上岸后只听到后面敌军喊杀声不断紧追不舍,便不顾一切急忙上马继续向南奔跑,在夜色中眼看就要被追上。这时来到前面一处村庄上(现在的朦胧庄),只见一座破庙和西南角草丛中仅有的一口废弃的枯井。追兵已近喊声大震,他立刻下马栓马于庙前石柱,自己便一头跳进了枯井。他刚往井下一跳,此后几只大蜘蛛就立即在井口结起网来把井口蒙住。三只大青蛙还向网上撒了尿,蜘网上沾满了水珠。枣红马心想如果我不躲避敌人决不放过收查,浑身是泥的枣红马踢断白石柱,一跃蹲上了破庙供台成了泥塑马。隋兵赶到后到处找人,不知李世民躲到哪里去了。有人说:“莫非躲在井里吧?”隋兵带队的说‘呸!笨蛋!井口上明明结着蜘蛛网,还有露水珠呢!怎么会在井里呢?”。李世民在井底吓得只打哆嗦,躲在井底向南侧地宫中不敢吭声出大气,盖苏文看来看去怎么也未发现。庙内有一个小兵见到泥马便猛抽了一鞭子仅掉下一点泥巴,别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忽听得庙外东边有一声马叫,敌军断定李世民向东逃跑了。他们就下了庄子向东一路追去,李世民就这样躲过一劫。追兵走远后,枣红马下了供台来到枯井边将前腿伸入井中,李世民抓住马腿爬上井口离开了枯井。李世民整衣上马后发现腰上的玉带丢在了井中但又无法取出,便扬鞭催马继续向南逃跑,只见前面西塘河挡住了去路,只得沿西塘河北岸朦胧小街向东跑去,走了很远才发现一条渔船亮着灯便求其渡河。但船小只能带人,这时只得将马赶下水游河,当地人称这个渡口叫“马渡”。渔船熄灯夜渡还没靠近南岸,敌人已赶到了河北岸,见李世民渡河便向渔船射箭但未射中。李世民上岸后他不敢停留一路向前飞奔,不停地扬鞭催马。在高作街这个地方,因用力过猛不慎马鞭滑手飞向空中,马已向前跑出很远才下马回头找鞭,因天黑无法找到马鞭,只好捡起一根树枝上马再走。槐木鞭柄落地插在水塘边,后来长成千年古树。该树枝繁叶茂还能知当年旱涝等天气情况,清明前后树杆流汗今年主涝叶面泛黄则主旱。当地人将它奉为神树,白天黑夜香火不断,何年枯死无考,一九七三年因建设用地残存树根才被砍伐。高作人为记念该树,便命名镇上一条东西老街为“唐槐路”。李世民因夜里无法辨别方向只得继续沿着一条小沟信马由缰随马而走,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李世民也人马困倦,忽见前面一农家看车敞棚,便停脚稍歇片刻让马也饮口水。天刚蒙蒙亮李世民不敢久留,就在一条小河边上赶快将马身上的泥浆全部洗掉,后来当地人就称这条河叫“洗泥沟”(在朦胧塔南建阳镇境内与戛粮河连接距塔约105公里),他在晨雾中看到前面戛粮河上有座桥便催马上桥隐约看到桥名为“玉带桥”,顿时想起丢失井中的腰带。原来李世民逃跑后井中玉带想我乃是天子随身之物贴身护卫怎能离开呢,便在井中打滚变成蛟龙跃出井口进入井西的射阳河,蛟龙得水便逆流而上来到洗泥沟河口的戛粮河上化桥等候天子过河回营。李世民下了西岸桥头回头一看确不见大桥只见原来玉带横在马前,他便捡起玉带整好衣衫策马飞速回营去了。

李世民掌握实际军情后,翌日即与盖军开战大获全胜。李世民经过这次劫难化险为夷后登基做了皇帝称唐太宗,为感激上苍救命之恩,派尉迟恭在枯井上建造此塔,皇帝为龙,故称:蒙龙塔。即“井下蒙龙”之意。后因月夜之事,便将”蒙龙”写成”朦胧”。

朦胧庄上当地农家不怕邪不惧鬼,唯一敬畏的是塔神。家中有事就到塔上祈祷,请塔神赐予吉祥和平安。朦胧塔砖是用糯米汁砌筑的,经多年风雨侵蚀砖间露出缝口,人们有在宝塔上塞砖瓦片到老一生腰不疼的说法。毎到收麦插秧季节宝塔周围的人们,为了防止大忙季节腰疼就来塔缝塞砖瓦片。有些人要治腰疼,还会从很远地方专程来宝塔塞砖角瓦片。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塞,旧缝塞满了,新缝产生继续有人来塞。低处的缝塞满了,就站到凳子上往高处塞。由于塔身沉降的原因,被塞进缝口的小瓦片两个月左右就再也拔不出来了并且被同质化,颜色基本上同原塔砖相近为青灰色。另外,有人家生小孩害怕“抓不住”,生孩前便会到宝塔上敲一小块塔砖用红布包好带请回家,请塔神保佑大人小孩平安,生了小孩便会带些鱼肉果品来感谢塔神,给小孩起名时还必须带个“塔”字。

    一九九八年四月,朦胧塔经过维修,重显千年古塔昔日的光彩,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海内外游客的面前,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20211226 

   地名小知识:

 "朦胧"  作为一处特定的地名,因朦胧塔而延伸的地名称呼,主要指现在的朦胧小街和宝  塔 庄 15平方公里地域范围,位于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原一丶二丶九村民小组所在地。

"朦胧" 位于射阳河以东,西溏河以北。这里是射阳河丶西溏河丶戛粮河三河交汇处,当地人们称为三汊口。三汊口西岸是阜宁县东沟镇永兴村,东岸是建湖县高作镇大尖村,北岸则是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

3  "朦胧"历史行政区属,民国初属盐城县,被人们统称为盐城西北乡,一九四一年前阜宁建        县时属阜宁县管辖,一九四一年后设立建阳县,射阳河向东支流马泥沟河南,划规建阳县        管辖 。一九五一年建阳县更名为建湖县沿用至今。

<<神化传说>> (张邋遢拉宝塔)                            

                                                          朦胧塔     

朦胧塔位于江苏省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净慧寺院内,是净慧寺函葬舍利宝塔。当地村民传说,该塔是神仙张邋遢为帮当地除妖镇灾,从江南拉来的。 

传说朦胧庄上有口通东海的古井,井里住着龙王三太子。东海龙王一心想把海疆扩大到朦胧这个地方,虽然海水经常泛滥但总不能得乘,就用手中行风布雨的权力,时常在朦胧一带刮风下大雨,井下大水往上涌到处汪洋一片。使得庄稼连年欠收,人们生活勉强度日。人们便想出办法用铁板盖住井口,但天上下雨海水泛滥确无法阻挡。

一天庄上净慧寺新来了一位和尚,还带个小徒弟,师傅叫张邋遢留着长胡子,衣衫不整,听说还有点神功,徒弟叫葛良。麦收时节朦胧经常是连天大雨,张邋遢听当地人说多年如此,心想井里这条蛟龙年年作恶,造成水灾不制服镇住它怎么行?,但单凭自已现有功力还不够,要外去找大师再学本事才行哇!,张邋遢便到盐城登赢桥,在桥上蹲守了十多天,终于等到去蓬莱仙境的托塔李天王路过桥上。他就一把抱住仙师的大腿,说明来意要拜师学道,降龙除灾,三年后出师回到朦胧。

一天夜里,张邋遢梦见龙王又发出,在朦胧行雨的令牌,他便知道朦胧这一带明天又要遭灾发大水了。自古就有宝塔镇猛龙的说法“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要想把蛟龙镇压住就得用宝塔,拉宝塔得要用九牛二虎之力才行。张邋遢对葛良说:“葛良,镇住蛟龙还要靠你来帮忙,我连夜要到江南拉一座宝塔回来,才能镇住蛟龙。拉宝塔得要用很长绳索,这事要快,只有用砻糠来搓绳才行,这砻糠绳就由你来搓了”。张邋遢在庄上找来半萝筐砻糠交给葛良,你要在今夜三更前,搓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庹砻糠绳子”。葛良说:“这砻糠怎么搓绳呢 ”张邋遢说:“那我先给你起头吧。你马上接着搓就行了”。说着张邋遢就抓起一把砻糠搓绳头,可是他怎么也搓不起来。急得把头直摇,胡子碰到筐里粘上了砻糠,被抓住和砻糠一起搓了起来。呀!这下可搓起来了。便把绳头连着胡稍剪下来交给葛良接着搓,张邋遢便出门到庄上去借牛去了。葛良搓呀搓呀,这砻糠绳头怎么也接不上来,急得双手直捞头,这时头上的辫子散落下来,正好搭上了张邋遢沾满砻糠绳头,接通了仙气。立刻那砻糠就象鱼串儿似的直朝手里游,葛良又惊讶又高兴,不一会功夫九千九百九十九庹砻糠绳就搓出来了。现在建湖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砻糠搓绳---亏的起头之人”。这时张邋遢借牛也回来了,葛良问牛在哪儿呢,张邋遢手往门外一指,只见九条牛的影子。这里没有山哪里有虎?就从自家破庙屋檐下捉了两只壁虎子虫。葛良说:这怎么行? 张邋遢说:“只要叫虎就行”。葛良把连着头发的砻糠绳剪了下来交给张邋遢。张邋遢把砻糠绳套在肩上,赶着九牛二虎往江南去找塔拉了。他在江南的灵山上选中了一座三层古塔,放下绳子一套就架起九牛二虎往回拉。拉呀拉,拉到长江口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原来是龙王派大太子出海作祟阻挠来了。宝塔被一晃塔顶就掉到长江口的大海沉入大海。正好被路过长江的老法海接走,装到镇江金山寺慈寿塔做塔顶用了。张邋遢没法只好将剩下三层宝塔,在天亮之前拉到了朦胧。小龙一见宝塔大惊失色,转身就想逃跑,被张邋遢按住龙头在地上直打滚,地上的印子片刻便形成一条弯弯曲曲小沟,就是现在的“小浮沟”。张邋遢忙将宝塔往井口上一礅,把蛟龙镇住。回家后可怎也找不着葛良,心里十分着急,原来从他出去拉塔家里出了事。龙王听虾兵回报张邋遢趁夜去江南拉塔了,但又不知往哪里?便派人来找葛良问个明白。葛良一见坏人来了,是打听拉塔的事,便说:我不知道。虾兵蟹将见葛良不说怎肯罢休,就将他梱挷起来,一顿毒打后带回龙宫审讯。走到半路看到葛良已死,便随手将他抛下河里,这条河就是现在的“戛良河”。葛良被抛到河里后便顺流而下进了射阳河,又经小浮沟回到了宝塔根。张邋遢找到沟边,抱起葛良放声大哭说:”葛良呀!你睁眼看看宝塔被拉回来了,葛良真的看了宝塔一眼,点了一下头,又合上双眼再没睁开。张邋遢安葬好徒弟后,独自离开了朦胧。天亮庄上人们见到宝塔十分惊喜,便到庙里找张邋遢和葛良感谢,但是找来找去却不见人影,便跪在地上对天磕头谢恩。有人说张邋遢是济公和尚化身,那里有难那有我。

东海龙王见三太子真身,被宝塔镇住十分伤心,坐在龙宫整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毒计推倒宝塔。他便宴请其他三海龙王,前来商议如何行动救回小龙,一天夜里朦胧一带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电闪雷鸣。东海龙王带领虾兵蟹将在塔根用力推,其他三海龙王用龙须索套在塔顶,向西北趁着风势拉,只见宝塔晃动顷斜,小龙便抽身逃回大海。此时突然天门大开,执法巡天群仙到此,一声呵哧:“大胆老儿还不住手,托塔天王在此”。天空中抛下捆仙索,将东海龙王带去天庭侯审。由于夜间突然遭遇水灾,当地百姓死伤多人。东海龙王胆大妄为,私自兴风布雨,伤及无故生灵,违反天条。玉皇旨下“剥去老龙根本千年,百里海疆只退不进”,从此东海龙王不敢再胡作非为,黄海滩涂陆地不断东延。

朦胧自从有了宝塔,海水不再倒灌泛滥。人们过上了水旱无忧,五谷丰豋,安居乐业的生活。 

 

                                      20211228    上传

[朦胧塔型制概况] 

     朦胧塔位于射阳河丶西塘河丶戛粮河三河交汇处,距射阳河东岸距约200米,距西塘河北岸约260米,距建湖县城26公里。北纬33 ͦ 40' 047”,东经119 ͦ34'178”,地坪海拔+385m。座落在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净慧寺院内。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22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的始建年代文献上无详细记载,仅有清光绪<<阜宁县志>>记:”朦胧塔在治西南朦胧镇净慧寺前,寺为唐武德三年建,塔当同时兴建”。2009年版<<建湖县志>>记载:“朦胧塔,相传始建于唐代,是净慧寺函葬舍利宝塔”。塔身坐北朝南,为三层八角砖木混合楼阁式塔,底层有副阶,各层塔室设木制楼板,层间以扶梯盘旋而上,塔顶装塔刹。整个塔身清水作,用长39丶宽16丶 厚7厘米的宋式青砖,以糯米灰浆砌筑。塔身共十个门,九大一小,底层正门一樘朝南,北侧一个不落地小门。二层四门分别朝向东南丶西南丶西北丶东北方,三层四门分别朝东丶南丶西丶北四个方向。底坐正八角形每边长190米丶飞檐外侧边长224米。修前塔身残高152米,修复后总高为1884米(室内地坪至刹顶)。塔基是用数根木桩夯入地层,木桩之间夯筑石块加固,地桩上铺设厚实的木板,板上再砌筑塔身。在进行地基耐力进行测试时,发现在地表7米以下地质情况出现差异,塔基西北部土质明显比南部疏松,这是导致塔体向西北倾斜的原因所在。塔外观虽为三层,但各层间的层高较高,由底层向上高度分别为660厘米丶510厘米丶350厘米。维修前三层塔顶残留内直径只有150厘米,如果它是五层塔,按此推算其顶层的平面面积将会更小,整个塔体呈尖在塔北面有一门进入夹层,由此登塔。塔为内外八面形,由于底层以砖砌穹窿顶做楼面,所以底层塔壁较二三层为厚,一至三层塔壁厚依次为117厘米丶93厘米丶90厘米。塔室内直径自下而上依次为167厘米丶218厘米丶180厘米。朦胧塔是江苏省内现存唯一的三层塔,为研究苏北地区的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朦胧”作为一处特定地名,随枯井”蒙龙”的传说流传沿用至今,主要指现在宝塔村的朦胧庄(宝塔庄)和朦胧小街(古时称朦胧镇)。

[ 朦胧塔考古挖掘 ]

       1982年5月21日,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南京博物院的专家来朦胧塔进行实地调查,并正式对宝塔进行挖掘考察。

        考古发现:在塔底层地坪向下42厘米(六层砖)深处置一”地宫”。地宫平面为正八角形,每边长55厘米,深147厘米,墙体自57厘米高处作穹窿顶。地宫南向开羡道,羡道长214厘米,深67厘米,宽42厘米。地宫北面砖制须弥座,高为69厘米,纵长39厘米。地宫须弥座上东西向置一舍利石函,通高344厘米,宽352厘米,长657厘米,盖高144厘米,作盝顶,盖顶端正楷阴刻”葬舍利函”四字,盝顶抹角垂面尺寸为44厘米。石函下底内凿矩形凹槽,长为295厘米,宽17厘米,深85厘米。石函四周(除底部)用典型的宋代雕刻手法之一的“减地平钑”满雕花纹图案,图案十分精美。函底顶头是两只正在奔跑的羊,前者后蹄踏地前蹄腾起,后者四蹄腾空抬头挺胸,身体直立回首召唤之势,具有十分鲜明的生活气息。石函外部及上下盖之间施褐紫色大漆油饰并封固。石函下底凹槽内置“太平通宝”铜钱百余枚,丁向置一银棺,银棺长9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由上盖底座插合而成,上盖作盝顶,隐见“元丰八年”铭文,底座作圭脚形,脚稍向外移。银棺内装有”舍利子”“玛瑙”“玻璃(水晶)”“赤珠(玉石)”“植物杆茎” 数块,可能为佛教通称的七珍或七宝,银棺外用杏**绢包裹。地宫出土的葬“舍利石函”和“银棺”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宋代遗物。

  [朦胧塔抢险修缮]

维修前的朦胧塔残损极为严重,塔体向北偏西倾斜,顶部偏离中心85厘米,塔顶通天,塔身裂缝数条,面临倒塌的危险。  据此,在上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当地干群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万元对古塔进行了一次全面复修。由盐城市博物馆负责修缮方案设计,常熟市文管办古建维修队中标承建施工。于一九九八年四月八日正式开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缮:

    1.地基处理,为使塔体不再继续向西北方向倾斜,对地基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在塔东南部,挖一弧形基槽向内加注混凝土,以增加南部基础整体重量,使塔身不再继续向西北方向倾斜。

     2.清理塔身,铲除杂草树木,清理残砖残缝,拆除巳松动的砖块。

    3.修补塔体,补配砖块的规格丶材质丶色泽与原塔砖相一致,对底层及部分残缺面较大处,使用钢筋配筋砌体的作法补强,并在二三层腰檐隐蔽处增设两道钢筋混凝土圈梁,以增加其牢固性。

    4.恢复底层券式门丶塔内穹窿顶屋面及佛龛。在一层塔室北壁距地面高120厘米处,恢复高80丶宽42厘米的券式佛龛。

     5.恢复木楼梯便于管护人员上下。

    6.以叠涩砖及菱角牙子交替出跳修复各层腰檐,补全八角石质角梁,翼角出檐。

    7.补全各层扶壁拱及平座。

    8.加顶保护,为更好地保护朦胧塔不再受风雨侵蚀,在塔顶原叠涩收分的基础上做宆窿顶,顶上盖瓦,并设避雷针加以保护。

   9塔四周地面以青条石作散水,并设暗沟至院外以利排水。

当年12月底竣工验收合格,通过这次大修使千年古塔重现风采。朦胧塔为研究苏北地区的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九九九年二月,朦胧塔重新对游人开放。

辩、辨、辫的区别为:字义不同、写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字义不同

1、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辩(亦作“分辨”)。

2、辨:分别,分析,明察。

3、辫: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发(fà)辫。

二、写法不同

1、辩:

2、辨:

3、辫:

三、侧重点不同

1、辩:语言使用上的, 能言善辩。

2、辨:认知上的, 辨别。

3、辫:细丝编织的, 发辫。

辨、辩、辫、瓣的区别口诀:花瓣落了结大瓜,发丝来把小辫扎。能言善语把理辩,竖撇辨字笑开颜。

“辨、辩、辫”三字同音,都读作“biàn”,“瓣”读作“bàn”。意思如下:

1、辨:从辡从刀。辡为两个罪人相互争执,需要裁断。组词为“分辨”、“辨别”、“辨认”等。

2、辩:形声,从形旁,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组词“争辩”、“答辩”、“辩白”、“辩驳”、“辩护”等。

3、辫: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意为“辫子”。组词“辫子”、“发辫”等。

4、瓣:形声,从瓜,辡(biǎn)声。其本义是物体自然地分成或破碎后分成的部分。组词“花瓣”、“瓣香”等。

其他字的口诀

泡、炮、跑、袍、饱、胞、抱、刨:有水冒气泡,有火放鞭炮,有足才能跑,有友穿长袍,有食能吃饱,有月是同胞,有手来拥抱,有刀来把木板刨。

燥、操、澡、躁、躁:有火能干燥,伸手来做操,用水来洗澡,噪音惹人恼,脾气暴躁直跺脚。

烧、浇、绕、晓、挠: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用丝来缠“绕”,有日见分“晓”。要是想抓痒,记得要用“挠”。

清、请、晴、情、倩、蜻、精: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辫、辩、瓣、辨

与丝带有关,用来扎头发的:辫(辫子)

与语言、说话交流有关的:辩(辩论)

与瓜果花瓣有关的:瓣(花瓣)

与分辨有关的:辨(分辨)

你好,一般来讲,最易混淆的就这几个,也较常用。

辫biàn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发辫。辫子

像辫子的东西:蒜辫

笔画数:17;部首:辛;笔顺编号:41431135514143112

笔画顺序:捺横捺撇横横撇折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

详解:

辫_biàn

动交织,编结。也作“编”〖weave〗_,交也。

《说文》织绳曰_。

《通俗文》女子头发辫而不垂。

《梁书·西北诸戎传》又如:辫发;辫髻

辫_biàn

名发辫。分股编紧的头发〖pigtail〗解辫请职。

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又如:梳小辫儿像辫子一样的条状物〖braid;plait〗。如:蒜辫儿;草帽辫儿

辫髻biànjì

〖pigtail;braid〗用辫子盘成的髻辫绳,辫绳儿biànshéng,biànshéngr

〖ropet;braid〗∶分股交叉编成的像发辫一样的绳子

〖stringforbindingaplait〗∶扎发辫用的头绳辫子biànzi

〖pigtail;plait;braid〗∶分股编紧的头发

〖queue〗∶用天然的头发或人造头发编的吊在脑后的东西,有时候和头上戴的假发连在一起或者附加在帽子上

〖handle〗∶比喻把柄

出处:

[①][biàn][《__》薄泫切,上_,_。]“辫1”的繁体字。“_2”的被通假字。交织;编结。把头发分股交叉编结成的条条儿。像辫子一样的东西。犹串。

未集中糸字部

_;

康熙笔画:20;

页码:页1252第04__薄泫切集_婢典切__平免切正_婢免切,音辨。_文交也。增__也。__通。__字_。__簿泫切集_婢典切正_婢免切,音扁。_文交_也。增__也。_衡·思___亮以__兮,_技_以_珩。

集_从糸。正_亦作_。

卷十三糸部

编号:8530

_,[_犬切],交也。从糸_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107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