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第1张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织锦

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3、乐器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4、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5、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

傣族是昌宁的一个土著民族,是昌宁县的八个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库克河流域的库克(含卡斯)、湾甸和孟桐坝。除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之外,傣族的饮食以其独特的特点、丰富的种类和多样性而广受好评。来看看傣族的特色美食吧。

无聊又称“泼水粑粑”,是傣族人在传统的“泼水节”时喜欢吃的一种粑粑。制作“Mimo闷”时,先在糯米粉中加入水、红糖、芝麻等原料,揉成软面团,然后在嫩芭蕉叶上涂一点熟芝麻油(嫩芭蕉叶很脆,使用前要蒸至变软),将汤圆摊成方形,用芭蕉叶包裹,蒸熟后即可食用。

“野姜糯米饭”是傣族人引以为豪的特色菜之一。他们把选好的牛肉切成细长的条状,加入精盐、味精、辣椒粉、草果粉、辣椒、料酒,腌制一天,风干至半干或无滴,用烟熏或小火烤至焦黄熟透。烤牛肉散发出阵阵烟雾,十分诱人。此时,先将准备好的野姜捣碎,然后将烤牛肉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软,撕成肉丝,与野姜一起放入研钵中,加入细碎的小米辣、姜末、蒜泥、香菜等调味品,直至变软。

扎皮扎皮分生的和苦的。摊薄撇油有一道特殊的工序。买了筋少肉嫩的生牛肉后,用菜刀切成细条,用开水烫熟备用,用炭火烤牛肚和肝,切成细条和牛肉拌在一起,再加入切碎的韭菜叶和摊撇叶,倒入用木炭浸泡过的苦水,和香柳、老缅香菜、茴香、小茴香拌在一起。略读有很多种。除了牛肉撇油,还有猪肉撇油、鳗鱼撇油、蜗牛撇油、柠檬撇油等等。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

腌菜傣族的腌菜以青菜为主,有时也用嫩豇豆、蕨类、芋头等做腌菜。做酸菜最重要的是酸汤。比如有两种不同的口味:用青菜煮的酸菜,用酸笋和西红柿做酸汤,用酸菜和西红柿做酸汤。但是,傣族人往往喜欢选择后者。将酸汤烧开,放入洗净的青菜,加入精盐,盖上锅盖,用大火煮十几分钟,再翻炒一次,直到叶子变黄变香。用腌菜时,加入切碎的小米辣、蒜泥、香菜、花椒粉、味精、酱油等。根据个人口味。酸酸的,好吃的,受人欢迎。

酸笋煮鸡傣语叫“龙盖赛诺”。主要原料是鸡肉和酸笋;熟调味品包括青椒或辣椒油、姜、香菜、荆芥、薄荷和野胡椒粉。烹饪方法是将鸡宰杀,去毛,剖腹,洗净,切成小块。酸笋用清水略漂洗,挤干;洗净,加入调味料切碎。主料和配料准备好后,将油倒入锅中,爆香姜末,加入盐和鸡肉,翻炒一会,让肉吸油吸盐。待鸡肉熟后,放入汤汁烧开,放入酸笋、盐、味精、胡椒粉,待鸡肉和酸笋熟后,撒上香菜、荆芥薄荷,盛于碗中。这汤酸酸鲜鲜,微辣或麻辣,很开胃。

帕哈鸡蛋煎饼主要原料有帕哈、鸡蛋、精盐等。将挑好的Paha菜洗净切成小块备用,然后将鸡蛋打散,将面粉搅拌均匀,再倒入搅拌好的鸡蛋和Paha,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最后倒入搅拌好的面粉和鸡蛋中,在锅底铺上薄薄的一层,煎至金**。这道菜富含Paha的风味,是香料中叶绿素最多的一种。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有助于合成眼睛的视色素,起到明目和防治夜盲症的作用。

腌酸肉傣族人也喜欢吃腌肉,鲜酸可口。有酸猪肉、酸牛肉、酸鱼等。,制作工艺复杂,工艺独特,是傣家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菠萝饭主料是菠萝、紫米、糯米。将糯米和紫米放入盆中,浸泡30分钟左右。用刀将菠萝顶部削平,然后用小勺挖出菠萝肉。小心不要打破菠萝壳!将菠萝肉切碎,放入容器中备用。然后开始蒸糯米。用中火把糯米蒸熟后,倒出来放入容器中。将菠萝肉、白糖、橄榄油混合,放入菠萝壳中。盖上盖子放入蒸锅蒸5分钟。

手抓饭是傣族的特产之一。就是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干净的芭蕉叶,然后上桌。菜一般对称摆放,米饭放在桌子中间;有大米饭,紫米,蛋炒饭等。,周围有鸡爪、生香菜、牛肉干、泡皮、红烧肉、香草排骨、手撕烤肉、生黄瓜、蘸水等。当然,菜也可以点。

用鲜艳布料人工制做的,“锦”在字典中指“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傣族人早有棉布和丝绸织锦,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锦。傣族手工艺人用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做出了傣裙、围巾、沙发垫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它们也成为许多游客必买的版纳纪念品之一。

由于工业化的冲击,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越来越少,由于它的稀少而弥足珍贵,目前,相关部门正准备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把“云”留住。

1、菠萝紫米饭是一道主食,主要食材是紫糯米、菠萝,调料为食盐、食用油等。该菜品主要是通过将食材放入锅中蒸熟的做法而制成。

2、香茅草烤鱼就是很有傣族特色的一道菜。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放在火上烧烤,香气扑鼻,闻起来就非常的好吃。鱼和香茅草一起烤非常的入味,香茅草的香气和鱼的鲜味交织在一起。

3、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方法,它不用锅具,用天然的芭蕉叶为烹饪工具,把要烧的食物包在其中,在炭火塘中烤熟而来。

1、掌型(大拇指和四个指头使劲分开,手指向后勾)

2、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

3、嘴型(模仿孔雀嘴)

4、爪型(模仿孔雀爪)

5、另一种嘴式手型,大拇指翘起,食指弯曲,其他手指翘起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

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扩展资料: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

2、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3、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1、傣族饮食嗜酸。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2、傣族喜欢“食野”。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了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3、傣族喜欢“食花”。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将一种名为染饭花的花摘下洗净,将染饭花加水煮后弃花留水,将糯米放入**染饭花水中浸泡约4小时,使颜色入米心,再将着色的糯米捞出放入甑子内生蒸至熟,然后倒入盆内反复搅拌。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他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日常食俗

  傣家宴席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食俗

  在傣族社会里,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酸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火烧鱼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腌牛头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酸角

  酸角树

  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虫类食品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去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2957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