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8聊聊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字面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注释:
①书:知识。
② 到:等到。
③ 用:需要,有所用。
④ 时:时候。
⑤ 方:才。
⑥ 恨:悔恨,后悔。
⑦少:只懂那一点点。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查看全部13个回答
客厅电视背景墙纸京东,精品惠聚
客厅电视背景墙纸京东家居家装,时尚趣味,告别单一色调和想象匮乏,别样品味,享受温馨惬意!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挽留一段感情_情感挽回
你知道情商高的人如何相处吗-这么做会让TA对你死心塌地 情感老师教你留住爱人的心,希,请进入测试情感
河南省石墨之家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什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为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根难。 这句话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且要理论联系实践,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再能做到事到临头不慌不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扩展资料:
131 浏览67022019-05-22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是什么意思
该句的意思是:知识总是在应用时才让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输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的去翻书。 该句出处:《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1 浏览542016-01-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句形容知识不够用,后句形容经历过苦难以后觉得什么都不是问题了。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出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是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 含义: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赏析: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主要还是再讲有些知识,需要用的时候用不上,因为当初没学好,有一些事情你没有经历过是不会知道有多么难处理。
29 浏览4792019-08-0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上的时候才恨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是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是一幅劝勉联。 《警世圣文》原名应叫《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所以它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543 浏览99062018-08-0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是什么啊?
学以致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353 浏览64172016-04-15
3评论
热心网友2
厉害厉害厉害厉害厉害厉害厉害
热心网友1
谢谢你,你真棒!问: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难读音是什么?谢谢了美女!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这一句是在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联乃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意思: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释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语,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出处: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副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笔顺
扩展资料:
意思相似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出处:《增广贤文》之劝学篇。
朝代:明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白话文
枯木到了春天还能再次发芽,人生却不会有两次少年时光。不必担心年老而没有成,只怕小而不学。长江的后浪推涌着前浪,世界上现在的人比古代人。如果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后悔。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一百年。年轻时不努力学习上进,年老时一事无成,只有独自悲伤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松懈,长期冶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比蓝。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少:只懂那一点点。
整句翻译: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
字面意思 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
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增广贤文》之劝学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提示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也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