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蔬菜榨成汁,然后蔬菜汁和大米一块煮,这样就可以给面饭染上颜色。
用蔬菜汁绿色环保,没有危害。
比如:可以绿色的可以用菠菜汁
**的可以用胡萝卜榨汁
紫色的可以用紫甘蓝榨汁
红色的就比较多了,比如:番茄、西瓜、杨梅、草莓、樱桃等。
1、用文火慢慢煮染料。汤锅盛水,开大火煮沸,之后转小火,让染料慢慢煮约60分钟,所用的水须比植物用料多两倍。
2、过滤染料。把染料倒入滤锅,滤除染浴里的植物原料。把液体倒回染色汤锅里。
3、把衣服放入染浴里慢慢煮。把湿衣服放入染浴里,用中火一起慢慢煮,直到染出你渴望的颜色。
4、用冷水清洗染色布料。第一次清洗时需用冷水单独清洗染色衣服(与其它衣服分开),刚染色的衣物会甩色,用烘干机烘干衣物,或晾在太阳底下晒干。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斑斓。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孩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兴奋地游走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大家在欣赏这道靓丽的风景线的时候,露出由衷的笑容。
现代流行的各种着装搭配,让每一个女孩拥有着古人的“罗敷之美”,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老话,叫做 “拜倒在石榴裙下” ,形容古代女孩的美艳不可方物。那么,古人为什么会用 “石榴裙” 来代称女孩呢?古人的红色连衣裙,究竟是如何染色的呢?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利用矿物,植物来对纺织物进行染色的技巧,并在不断地摸索试验之下,调配出各色染料,生产出五彩缤纷的颜色织就的衣物。这些产物不仅是古代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我们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古代印染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是原始的自然利用,也就是印染原色。 古人将生活中发现的天然矿物还有植物,经过简单的碾压,形成粉末状或是汁液的形态,再把麻布浸入其中,从而获得印染不同颜色的产品。
“青黄白蓝黑”被古人称作五原色,是基础的从大自然能够获取的颜色。 古人染成红色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又使用的朱砂,朱砂是炼丹的副产物,就是现代人常说的硫化汞。植物染料则是茜草,马蓝等等,但是这个时期染色的色度较差,而且颜色容易脱落。
其次就是套色。所谓套色,就是在同一件衣物上染出不同的颜色。这样的制作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织好衣物后整体上色,另一种是先给丝线上色,然后再做衣物。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古人染出来的颜色开始多种多样,比如说各种混合色,天青色,银红色,墨绿色等等,都是在五原色之后,经过套染之后发现的的不同颜色。
再一个就是在织物上画花,提花和手工印花。这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过程,将图案绣到衣物上或是印染上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的内容,同时促进了印花工艺的快速发展。经过动荡的一个时代,这种技术曾失去过传承,再度复兴,被命名为 “颉” 。
据各种出土文物考察所得,宋代之后,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十分全面,调浆技术大有改进,在西方国家的印花机发明之前,中国一直有着极为先进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 就是对于当时印染技术的鲜活直观的描写。
古人染布一般均为露天作业,常用的工具就是大锅,大缸,担缸板,碾布石等。
染布,首先需要煮布,把布料放入清水锅中熬煮,这是为了尽快地让布料浸透水,消除布料本身附带一种 “浆力” ,这样一来,布料就变得容易着色,而且没有附着物的阻隔,染出来色泽均匀,不会造成布料东一块颜色深西一块颜色浅,卖相看着通顺。锅中的水不用烧开,五六十度温度刚刚好。
把布料放入锅中浸泡之后,在等待的时间里,就可以开始调色了。调色,顾名思义,就是把要染色的颜色提前调制出来。
一种呢,就是调配单一颜色的深浅,比如说红色分为桃红,水红,大红的等好几种红色。 单色的深浅一是靠经验,掌握水和染料的勾兑比例,二是用木棍蘸上少许,冲着太阳光的方向,目测其颜色变化。
第二种呢,就是复合色,也就是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比如说蓝色和红色搭配,调制出橘红,杏黄,橙色,紫色等颜色。 在调色的时候,要将染料和水全部搅拌均匀,不能有未化开的小疙瘩,那是失败品或者残次品。必须一直沿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染液呈现香油黄时才算合格。
不同的颜色染料,决定了染布时的方法;染法分为浸染法和煮染法。浸染就是把布料浸入调好的染料的大缸中上色,把去掉浆力的布料捞出晒干,然后放入大缸浸泡半小时,捞出在拧干水分晾晒即可。古时候大小染坊的大缸上,总有这么一句 “竿头悬翠色,缸内起金花” ,就是表达了人们希望成功的美好祝愿。
煮染法一般是针对复合色的,需要同时把染料和布料放在水中,这样一来,布料吸收的颜色就是融合均匀之后的调和色。
染好的布料晾干以后,需要用清水去掉浮色,一般需要漂洗三次左右,待干净后再次晾晒。染好晒干之后的布料需要碾布,也叫踹布,目的是为了使布料平整展妥,色泽亮丽。 碾布相当于我们心中众所周知的熨斗熨衣服一样。
在准备要碾的布料上事先喷上少许水,让其略微的潮湿,然后卷将起来放在平铺的石板上,再横放上碾布石这种工具,操作人两脚分开各站一边,交替用力,使布料之间卷的更加紧实,直到布料整体显得光滑平整,看不见褶皱之后,工序就算完成了。
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发现许多能用来提取红色染料的物品。矿物染料中的赭石,也就是俗称的赤铁矿石,这种红色矿石磨成粉末之后,可以用来涂抹红色标记,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红色颜料。在道教兴起之后,炼丹所产生的副产品朱砂,也是红色的矿物染料。
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染料是西周时期开始被应用在生活之中的植物染料。 茜草是一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古人利用其红色的根部来进行染色,其主要成分就是茜草素,它的水溶性比较差,因此需要发酵,水解,然后高温下才能染色。茜草在当时 社会 属于高端产品,只有大贵族才能使用得起。
据出土文物研究表明,古代人常用的媒染剂大部分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因为明矾遇水分解后,和茜草素在一起会发生反应,能够生成色泽鲜艳,附着性良好的一种红色沉淀物。著名的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的红色衣物,经现代检验证明,就是这两种元素多次浸染制作而成的。
使用频率最多的就是红花了,别名西红花,红蓝花等等,其与如今流传甚广的藏红花并无关联。 因为红花原产地在西域一带,因而得名。红花适用于多种布料的直接染色,是红色染料中色泽度最高的一种植物,人们常常说的猩红色就源自于此。
唐代诗人李中有诗赞曰: “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把红花的浓烈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而白居易则在成品上有所感叹,他的《红线毯》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
紫铆虫胶也是一种红色染料,只是来源过于稀少,因而更加贵重。紫铆是紫胶虫的宿主植物,二者都能分泌一种红色液体,古人曾经收集起来作为染料使用,有现代学者认为,古人典籍中记载的胭脂虫胶,其实应该就是这种紫铆虫胶。
红色,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推崇的颜色,寄托了古人对热情和希望的美好祝福。红色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因而古人在重大活动时一般会用红色来进行渲染,而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红色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种情怀的追溯。而如今, “中国红” 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承认的一张名片。
我们通过了解古人的染色工艺和流程,还有染料提取的不容易,才发现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通过自身的智慧,逐渐改善大家周围的生活环境。他们不但善于观察生活,还能灵活的将之利用,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启迪。他们把天然染色的技艺传承了下来,作为后人,我们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光大。
天然染色的好处有很多,其特点在于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避免越来越多的化学试剂对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伴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纯天然无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市场对于天然染料有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尤其是高端市场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天然染色不但可以得到各种鲜艳的亮色,更可以得到不少柔和的复合色,五彩缤纷是大自然最慷慨的恩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复合色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够得到想要的色彩表达层次。天然染色是古人智慧和能力的一种外在体现,内涵的文化意义也不应该消失,要不然过不了多久,这些传承也都会衰落到,只余一两个“非遗继承人”的尴尬之中。
参考资料:
《天工开物》
《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染色简史》
染发剂不是调出来什么颜色染出来就是什么颜色的,这点需要注意。
染发剂各种颜色的调配都有各自的配比,建议最好不要私自调配,而且染发剂中化学成分很多,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不要经常染发。不过可以通过一些食物来自制染发剂。
大豆染发 头发颜色:黑色
大豆染发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黑大豆和醋,将黑豆在醋中浸泡24小时,然后一起加热煮烂,过滤渣子,然后用小火熬制成膏状,一种天然的染发剂就出来了。用起来也不难,将头发洗净后,头发干后将做好的染发膏涂抹到头发上即可。黑豆是黑发的良方,米醋加大豆可以用于染黑发。
指甲花染发 头发颜色:红棕色
1、将热茶水、适量蜂蜜、1个鸡蛋,加入海娜粉,搅拌均匀,最好放一点橄榄油。
2、用水湿润一下干净的头发。
3、短发用40克左右,长发用80克左右,根据自己头发的长度和厚度酌情增减。
4、用梳子把混合好的膏均匀涂抹在头发上。
5、用塑料浴帽或塑料袋包好头发,外面最好裹上毛巾,4~6个小时以后用温水洗净。
柠檬染发剂 柠檬可以将头发染成红色。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将柠檬汁涂在头发上,然后用热风吹干,再涂一层柠檬汁。然后再吹干如此反复3-5次,用热毛巾包裹,然后用加入小苏打的温水冲洗,可以中和柠檬汁的酸性,对头发的伤害降低。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即可:
1、将8个柠檬洗净榨汁;
2、将柠檬汁涂抹到头发上;
3、热风吹干,然后继续涂抹、吹干;
4、将头发盘起,用热毛巾包裹整个头部;
5、温水洗净,每天一次,3天以后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红色; 柠檬中的果酸能够漂白,但对头发的刺激比染发剂小得多,可以温和脱色。
咖啡染发法 头发颜色:咖啡色
将5人份的咖啡用开水泡开,冷却后将咖啡液涂抹到头发上,自然风干一小时,然后再涂抹一次。最后用热毛巾包裹45分钟,再用温水洗净头发,不要放洗发水哦!
咖啡带有很强的色素,不小心洒到衣服上也很难洗净,利用这个特性,咖啡很容易染发,如果头发天生比较黑,可能不容易上色。
啤酒染发法 头发颜色:**
用3瓶啤酒打开放置半小时,将酒精挥发掉一些,能降低对头发的伤害。然后将啤酒倒入脸盆,将头发浸入啤酒中,然后把毛巾用啤酒浸湿,并包住头发保持半小时。
低浓度的酒精对头发的褪色能力很强,在日本也有研究证明啤酒花的提取物可以用于染黑发。直接对黑发进行褪色,头发就会显出棕**。
1、在植物颜色最鲜艳的时候采集它们。你必须使用新鲜的花卉和非常成熟的浆果(非枯萎)。把所有植物原料切碎(25厘米或更小),然后放入用来染衣服的大汤锅或平底锅(之后不可以再用来烹饪)。
2、称好植物用料的重量,然后将双倍分量的水倒入锅里。把混合物煮至沸腾,然后转小火慢慢煮至少1小时,偶尔搅拌几下。
3、滤掉植物原料,把染浴静置一旁。将布料浸泡在固色剂里,例如盐水(盐和水的比例为1:16),或醋水(醋和水的比例为1:1。
4、让布料吸收固色剂,用小火慢慢煮1小时。取出泡在固色剂里的布料,彻底拧干水分。把湿布放入染浴中,用小火煮至你想要的颜色。布料风干后的颜色会比较浅,所以你可以让它浸在染浴中久一些,使颜色更深。
5、戴上橡胶手套,取出浸在染浴的布料(你要染的是布料,而不是自己的双手)。
6、彻底拧干水分,把它挂起来晾干。把用天然染料染过的布料放入冷水中,与其它衣服分开清洗。
1,汤锅装满水,用慢火煮。大汤锅装水直至七分满。放在炉台上用中火慢慢煮。
2,加入定色剂。如果你使用化学染剂,定色剂应可直接添加到染浴里。你应根据要染色的衣物材质决定所用的定色剂。如果你要染的是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可在水沸腾时添加250毫升(一杯)的盐。如果你要染的是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可把250毫升醋加入水里。
3,把染料加到水里。你可以使用颗粒状染剂或液态染剂。根据包装上的指示确定你所需使用的正确分量。如果你使用一盒染料粉剂,通常可将一整包粉剂倒入慢火煮沸的水里。如果使用液态染剂,你通常可倒入半瓶。把染剂拌入水里,直到分布均匀。
4,将衣物浸泡在染浴里。把衣物放入染浴里,直到完全被遮盖。让衣服浸在染浴里慢慢煮。一旦染浴沸腾,转为慢火,再煮上30分钟。偶尔搅拌衣物,确保染色均匀。切勿盖上汤锅。
5,把衣物放在流动的水下冲洗。用两支汤匙小心取出染浴里的衣服,把它抬到金属水槽里。打开热水,让热水流过衣物,慢慢降温直到流出的水变成冰冷水,而流过衣物的水也变得清澈。 在最后使用冰冷水,让染料沉淀在衣服里。
6,风干衣服。把衣服挂在某个地方,让它完全风干。切勿用烘干机烘干衣服。在衣服底下铺上一件旧毛巾或抹布,以承接风干过程中从衣服滴下的染料。
在家自己染衣服需要准备如下物品:热水、染料、食盐、水盆,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1、首先取出一个水盆,如图所示把适量的染料和食盐倒入到里面待用即可。
2、接下来再把适量的开水倒入到上述的水盆中,如图所示把里面的食盐和染料充分的溶解均匀即可。
3、接下来取出需要染色的衣服,按照下图所示将其放入到水盆的染料水中浸泡一天时间即可。
4、然后再用清水将染好色的衣服涮洗几遍就可以了。
5、最后如图所示衣服染色就完成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使用天然动植物色素作染料对衣物进行染色。靛蓝、五倍子和胭脂红等,是我国古代最早应用的植物和动物染料。现代有机染料工业仅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中叶由于英国等西方工业国家编织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染料,而冶金工业为有机染料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条件。1857年,英国的伯琴用煤焦油中的苯制得了有机合成染料苯胺酯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随后各种染料相继出现。近20年来,随着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有机染料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所谓有机染料就是能够溶于水或溶剂中,采用适当的方法,使纤维材料或其他物质染成鲜艳而坚牢颜色的有机化合物。除在纺织行业大量使用外,有机染料还广泛应用于橡胶制品、塑料、油脂、油墨、墨水、照相材料、印刷、造纸、涂料、医药等领域。有机染料在木材加工领域的使用起源于1913年苯胺酯被用于实木染色。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在木材染色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德国、意大利等很重视木材染色实用工业技术的开发,形成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其产品在我国已有销售。8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木材染色技术进行探索。由于染色是增加木材装饰效果、提高木材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木材染色正在受到生产研究领域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木材染色用染料
木材染色是染料与木材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使木材具有一定坚牢色泽的加工过程,是提高木材表面质量,改善木材视觉特性和提高木材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染料的品种多,结构复杂。木材工业中常用的水溶性有机染料有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等。直接染料是一些不经特殊处理就能直接作用于木材上的染料,它与木质纤维素的结合是依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力。酸性染料也称为阴离子染料,是在酸性介质中对纤维进行有效染色的染料,该类染料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或磺酸基。碱性染料也称阳离子染料,是由苯甲烷型、偶氮型、氧杂蒽型等有机碱和酸形成的盐。活性染料是分子中含有反应性活性基因,能与木材中的羟基形成共价键的有机化合物。
1964年大川勇等人开始用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对木材染色。 1978年松田健一对漂白后的木材用分散染料等进行染色。1971年基太村洋子等人用各种染料研究木材的染色性,结果表明,酸性染料具较好的渗透性,适宜木材染色。1990年饭田生穗等人对58种阔叶材和3种针叶材进行染色试验,使用了21种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和活性染料。1993年刘元发表文章介绍了木材着色剂及其特征。
二.染色方法
木材染色方法有多种,视染色木材的用途而定。通常使用的有单板染色、实木染色和立木染色方法等。单板染色工艺因树种和染料不同差异很大。单板染色就是采用浸渍处理对单板和薄木均匀染色的方法,单板厚度为02-1mm。染色后的单板作为人造板贴面材、家具贴面材和人造仿真木材的组坯板。1975年基大村洋子研究了木材单板的染色工艺,发现温度越高, 染色时间越短,90℃2h的浸渍厚度,在50℃时需要24h以上。1989年陈云英等人对加拿大杨、椴木和柳桉单板染色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对木材上染率和色差的观测和分析,用酸性大红GR染料对05mm厚泡桐漂白单板进行了染色试验。实木染色是对方材或原木进行的染色处理,染色材主要用作刨切薄木,或制作高档家具。由于厚度大,木材长,在常规条件下靠染色液的自身渗透性很难将木材均匀透彻染色,故而1992年添野丰在高温、高压、真空等复杂条件下对实木进行了染色试验。立木染色,通常是将新采伐的具有一定活性的木材,其根部浸入 染色溶液中,靠木材毛细管中有活性的树液流动带动染料分子沿树干上行而染色,1990年饭田生重等对58种阔叶材和3种针叶材进行了立木染色试验。
三.染色工艺
染色木材用途和染色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木材染色工艺的多样性。1964年大川勇等人使用常温浸渍的方法染木材。由于木材尺寸大,木材内部难以均匀染色,因此他试验了煮染法。但长时间的蒸煮,会使木材组织发生变化,且染料也有发色不良的现象,因此这种方法仅适合于特定的染料或化学药品染色。于是他开始研究差温染色法,该法为先将木材加热,然后将热木材浸渍到冷染色液中,木材中的受热空气和水分膨胀而移出,放入冷染液后,木材内部产生负压,使染料溶液能够较顺利渗透到木材内部。1966年布村昭夫等采用Cedar Bbrown A1312N(FBY)染料对北海道产材和南洋材进行加压注入法染色。1992年添野丰采用真空加压方法进行实木染色。 染色在高温、真空、高压等复杂条件下完成,处理的木材厚达32mm,真空减压处理的目的是排除木材中空气和多余水分。在30℃时减压时间是:针叶材8-10h,阔叶材12h;减压压力为10mmHG。而针叶材在压力20Kg/cm2时处理6h,阔叶材在压力30Kg/cm2时处理8h。
四.木材染色理论
随着对染色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对染色产品的更高要求,染色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2000年作者介绍了木材水溶性染料染色液的组成和染色工艺,探讨了对木材染色效果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我国木材染色工业发展一些建议。
1)染料渗透性与扩散性
由于木材尺寸大,染色深度厚,因此染料在木材中的渗透性就成了影响染色的重要因素。1968年横田德郎对化学药剂在木材中的扩散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染料渗透的横向通道是导管间,导管和木纤维间,木纤维间、导管、木纤维和薄壁组织间借助于纹孔相沟通的系统,并且细胞内腔和细胞壁之间也存在着诸如瞬间空隙类的局部沟通渠道。
1975年基太村洋子观测了60余种酸性染料在木材中的渗透性,发现树种间染色差异性很大,染料在木材中的渗透性受木材显微构造、染料分子大小和结构、染料和木材间朴素作用情况的影响,染料吸附性强,则渗透性差。染料水溶液在阔叶树材的纵向渗透通道是由导管、木纤维、轴向薄壁组织并联构成的毛细管系统。染料渗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染料向纤维表面的扩散阶段,纤维表面对染料的吸附阶段,纤维表面吸附的分子向木材内部的扩散和渗透阶段。在木材中不易扩散的染料,当木材含水率很高时,经一段时间的浸渍处理,也能很好地渗透到木材内部,乙醇等溶剂有助于染料的渗透。
1981年矢田茂树等人研究了常压下水及染料水溶液在阔叶材里的毛细管上升和减压注入情况,显微镜观测染色材,并测定了渗透量。1989年研究了液体在木材纵向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
1993年赵广杰等人研究了染料在木材中的渗透性,通过在恒定压力差作用下,染料水溶液在木材中的渗入流量和溢出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染料水溶液在木材中的渗透性, 发现涌入流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是由于染料分子的三角形上染吸附,使有效流动渠道越来越小的缘故。
2)上染性
木材染色是在一定上染过程中完成的,所谓上染就是染料舍染液而向纤维转移,并透入纤维内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逐渐增高而染液里的浓度则相应下降。1971年基太村洋子开始对木材化学组成成分和组织构造的上染性作了研究。用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和直接染料对处理过的木粉进行试验,探索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的染色性,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染色木材的上染性,发现酸性蓝117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上染性差,对木素和木粉上染性好。直接蓝1对阔叶材的木纤维上染性好,对木射线、导管壁、穿孔板上染性差。
1978年松田健一对漂白后的木材进行染色试验,从上染率来分析木材对不同染料的上染性。1995年武井升等人则用木材光吸收系数(K)与散射系数(S)之比K/S作为木材对染料吸收速度议程的主要参数,并用测色仪对理论进行了验证。2000年作者对影响木材染色上染率的主要因素如染液组成、染色工艺参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3)耐光性
染色后的木材在使用过程中易变色,为此,1986年基太村洋子研究了染色材的耐光性,用耐光剂处理染色材,观察了它们的耐光性。耐光剂为2-羟-4-甲氧基苯酮-5-磺酸钠、含氮化合物、聚丙二酸乙二醇酯和聚乙二醇#4000等。1989年平林靖彦用壳聚糖预处理来改善染色木材的耐光性,在氙灯和自然光等老化条件下观测染色材的变色情况。1991年松浦力也对染色剂的耐光性进行了研究。1996年樱川智史从木材漂白到木材染色及染色材光变色防止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直接染料在浅色区不能染色,中、深色区可以染色。活性染料必须用助染剂来提高木材成分的染色性,提出了染色材光变色防止方法,即首先应考虑使用耐光染料, 其次是用乙酰化等方法使木材改性,另外还可用紫外光吸收剂如苯并三唑系和铈系,光稳定剂如位阻胺等来提高染色材耐光性。
五.木材染色发展趋势
今后应从染料和助剂、结构与组织的上染性、染液渗透性来研究木材染色技术和工艺、设备,并按下面的标准来判断木材染色质量和技术的优劣:(1)透明性好,保留良好的木质纹理感;(2)耐光性好;(3)染色效果均匀一致;(4)木材内部也能染色;(5)染色后的单板对后续工艺无不良影响;(6)工艺性好,操作简单;(7)价格便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