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写法是竖、横折、横、横、竖、横、点、横。
国(拼音:gu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国”来自“或”,始见于商代,古字形由表示武器的“戈”与表示疆界的“囗(wéi)”组成,会武器保卫邑外四方之义。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以后主要指国家。“国”在早期也指国都、都邑。
字源解说:
“国”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左图A、右图1-5是周代中期金文,就是较早的“国”。字本义是“邦国”“封邑”。字的构形,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右图2中,“囗”的四方都有一横,这四横可能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
到了周代晚期的金文(左图B;右图5、8 亦有秦汉以后之说),“或”因借用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外面加了个“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围,读guó。秦代的小篆(左图C)继承了晚周金文的形体,后隶变为左图D和楷化为图E。便把“国”变成定型的方块字了。
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后,具有浓郁帝土思想的他也在“国”字上用了一番心思。在他看来,他所建立的“国家”的“国”字中,不应与一个表示大概或可能等“疑惑”之意的“或”字谐音,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就得将“国”字改一下。
于是在1853年,诏令将“国”字中的“或”字改为“王”字,即左图F的字形,这样才与他自称的“天王”二字相符,同时也与他一心要代替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相吻合。
楷书国字的写法如下图:
楷书的笔法特点:
一、点画独立。楷书的点画各自独立,每一点画都有起止,上一笔尾与下一笔首之间没有附钩、牵丝,不相萦带连属。
二、用笔严谨。楷书不像行草书那样欹侧取势、率意放纵,点画的长短粗细变化不大。其结体均衡匀称,用笔极为严谨。因此有时简直苛刻到多一分嫌长,少一分嫌短,宽一毫嫌肥,窄一毫嫌瘦的程度。
三、行笔较慢。正是楷书用笔严谨,故其行笔较慢。若行笔快捷,就不可能完备周详。
四、方多于圆。楷书端庄整齐,不似行草书潇洒流动,故其转折处多用方笔,以表现其深刻凝重。
五、起伏较小。楷书虽然每一笔本身从始至终的轻重有对比,笔画之间的轻重也有对比,但是这种对比的反差远不如行草书那样强烈。这是由楷书点画和结体的和谐与一致性所决定的。
六、墨色统一。写楷书,用墨不可太淡,否则字无神采;但又不能太浓,否则滞碍笔锋,注墨不畅,字会显得血脉不通,丧失神气。用墨不可太湿,太湿字迹虚浮肿胀;又不可太干,太干字迹枯干无肉。因此,写楷书用墨宜润而不湿,干而不燥,墨色统一。
国字草书写法如下:
释义:
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
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
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
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
5、姓。
国的部首:囗
汉字结构:全包围结构
相关组词:
王国、法国、国外、国画、国庆、国家、英国、中国、国际、故国、国歌、祖国、外国、列国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名词,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
文言版《说文解字》:国,邦也。从囗,从或。
白话版《说文解字》:国,诸候受封之地。字形采用“囗、或”会义。
二、词组释义:
1、故国[gù guó]
历史悠久的国家。
2、祖国[zǔ guó]
称自己的国家。
3、外国[wài guó]
本国以外的国家。
4、列国[liè guó]
某一时期内并存的各国:列国相争。周游列国。
5、国君[guó jūn]
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国字的笔顺规则是:1先外再内、2由上而下
国 guó
部首 囗
笔画数 8
笔画名称 竖、横折、横、横、竖、横、点、横
国字硬笔书法:外框端正,上下等宽,左短右长。玉位置居中,不宜写太大,点画位置恰当。
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中性笔、美工笔、铅笔、粉笔等,以墨水或者粉状介质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汉字的书写技巧。
具有携带方便、书写快捷、使用价值广等特点。它与毛笔书法的视觉区别在于笔画的粗壮或纤细,有如去其肉筋存其骨质。但其成像的原理和运动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
硬笔书法分硬笔书法艺术和实用硬笔书法,前者主要是强调艺术性,后者主要是强调实用性。硬笔书法的艺术性,主要是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书写者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它追求的是美感、情感、趣味、意境、个性,等等。
而实用硬笔书法,即日常写字,主要是满足实用,能做到易写易认即可,关键是做到书写快捷和规范,所以实用硬笔书法,是以行书为主的。
初学者练字
练字,首先必须掌握字的基本书写规范,而不要求风格的统一。每个人书写风格的形成,均有其复杂的过程,有的人甚至能写出几种不同的风格。
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注重强烈的个人风格,而应当严格要求书写的基本规范。当您的字写规范了,您对字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再来追求个人的风格。风格大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国的田字格写法如下:
国:[ guó ]
基本解释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家。~土。~体
2 特指中国的 :~产。~货。~粹。~乐(yuèㄩㄝˋ)。~药。
3 姓。
相关词汇:国外、 法国 、王国、 国画、 国歌、 国际 、外国、 故国 、国家、 中国等。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国号中的"国"字是当年太平天国的官方标准用字。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为天京(即今南京)。
“国”字一共有41种写法,是汉子中写法较多的一个。
“国”字的以下六种写法是影响比较大的:
1, 中文许多字有繁体写法和简体写法两种,“国”字也不例外。繁体的写法是“国”,简体写法是“国”。繁体“国”字历史悠久,而且在先秦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商周时期,“国”里面四四方方的“口”表示土地,旁边的“戈”表示武器。后来“口”下加了“一”横表示人,几经变化组合成为“或”。“或”曾经就是“国”字。再后来“或”外面加上一个“囗”,才成为“国”,这已经是秦代李斯制造小篆时候的事了。
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将“国”简化为“国”。关于简体“国”字的产生,还有一段小故事:本来有人提议,“国”字简化可借鉴日文中的“囯”,里面简化成“王”字,但当时这个方案遭到大部分人的否定。理由是:一个方框里放个王,从里往外念是“亡国”,从外往里念是“国亡”,不吉利。最后郭沫若说:不如加一点,变成“玉”,国中有玉,吉祥。
3,关于“囯”字(“囗”里面一个“王”)的写法,日文这样写应是有所本的,其根源还是在 中国。中国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就把太平天国的国号写成“太平天囯”。现在太平天国遗留的许多文物上都是写“囯”字的,如钱币。“囯”字在“囗”里面放一“王”字,象征洪秀全自称的“天王”,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但实际上这个“囯”是更早就已有先例的,并非是洪秀全的创造。比如明代遗留下来的瓷片上就有这种写法的“囯”字。另外,明代的《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都收录了这种写法的“囯”。
4,要说臆造,唐代武则天倒是造了一个“国”字的新写法——“圀”。据说武则天曾经造过19个字,“圀”字是其中之一。武则天掌握唐朝政权后,有人说:“国”字里面的“或”通“惑”,请求用“武”字来镇“惑”,如此国家才能安宁。于是武则天把“国”字里面的“或”改成“武”。后来又有人说:“武” 在“囗”中,有把“武”困在里面的意思。于是武则天再把“武”改为上“八”下“方”,成“圀”了。
5,民国时期,激进的革命派对“囯”字的写法有意见:凭什么国家是“王”的?于是对封建皇权的革命,连“囯”字也要一起革掉。那么怎么改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囻”字,“囗”里面用“民”代替“王”,意思是“国家属于人民”的。这种“囻”字在民国初期使用过一阵子,并且一度流行到了海外。但“囻”字最终没有真正替代“囯”字。
6,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华国锋主政时,大陆曾经还有过一次短命的简化字改革。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二天《人民日报》进行了试用,其中“国”字进一步简化成了“囗”字。这次简化字改革到1978年7月停止使用,只有半年多一点的寿命。究其失败的原因,大约是简化得有点过分了,容易引起混乱。不过“囗”字虽然也在简得过分之列,但仍然是古已有之的写法,《康熙字典》里就有这种写法的记录。
“国”是一个汉字,其行书的写法相对于楷书来说更加流畅、简洁。以下是“国”字的行书写法:
1 首先,画一个“口”形状的外框,线条要稍微弯曲,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
2 在“口”框的内部,画一个短横,靠近左侧边缘,起笔要从框的左边缘开始,以便于与下一笔的连接。
3 接下来,在横画的下方,画一个稍长的横,起笔与短横对齐,收笔靠近右下方。
4 在横画的右侧,画一个稍短的横,起笔位于“口”框的右边缘,收笔靠近右上方。
5 接下来,在短横的右侧画一个稍弯的竖,起笔靠近右边缘,收笔靠近左下方。
6 在竖画的下方,画一个稍短的横,起笔位于“口”框的下边缘,收笔靠近左下方。
7 最后,在短横的下方,画一个稍长的横,起笔靠近右下方,收笔与竖画对齐。
8 写完所有笔画后,在整个字的右下方,画一个小一点的“口”形状,使整个字更加平衡。
这就是“国”字的行书写法。行书是一种相对于楷书更加流畅、简洁的书写方法,适用于快速书写或在书法创作中。练习行书时,需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连接和连贯性,使整个字更加协调、美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