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个弟弟,不仅凶狠残暴,而且贪婪成性,晚年却虔诚信佛吗?

曾国藩有个弟弟,不仅凶狠残暴,而且贪婪成性,晚年却虔诚信佛吗?,第1张

在晚清时期,由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横空出世,历经数年,形成一个虎踞东南的强大政权,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当时如果不是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出现,估计清朝就亡了;当然,可能会有人说,没有湘军不是还有淮军、楚军、楚勇以及绿营八旗等军队么?但是没有湘军,以上其他地方军根本不会出现,或者说根本不是太平天国军的对手。

在太平天国军最强大的时候,是湘军义无反顾的顶上去,抵挡住了太平天国军的主力进攻,虽然前期屡战屡败,但湘军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在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后,逐渐开始反攻,并最终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曾国藩有五个兄弟,其中除了二弟曾国潢守家外,曾国藩的另外三个弟弟都加入了湘军。

但是在曾国藩的三个弟弟中,曾国华战死,曾国葆因病早逝,唯有曾国荃坚持到最后;但这坚持到最后的曾国荃,却不是一个普通角色,论凶狠程度,在清末时期,几乎无人出其右。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但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

如果不出意外,曾国荃也是应该踏上科举之路,因为他曾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而且还被推举为贡生;但后来因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

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但是曾国荃所部之所以作战勇猛,与曾国荃队伍的组成有关,他手下的将士大都是亡命之徒。

亡命之徒虽然作战勇猛,但想驾驭他们却不是易事,但曾国荃却自有办法;作战的时候,曾国荃比他手下的这帮亡命之徒更不要命,从而赢得他手下人的钦佩,而且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无恶不作。恩威并施之下,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敢于铤而走险。

公元1860年5月,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曾国荃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

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20天,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沧琳突围被俘的战士,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也被肢解。

1860年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湘军除在战场上杀戮外,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极为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安庆被围困多日,城中粮草早已断绝,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率一万六千部下投降,但让这些太平军万万没想到的是,曾国荃竟然将这些降卒尽数杀掉,据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

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攻下安庆之后,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他又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弟弟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

孤军深入自然危险重重,而且由于长期战乱,江南流行瘟疫,曾国荃军中也开始蔓延,湘军元气大伤。但曾国荃毫不退缩,并派心腹、亡命徒李臣典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火药,一举炸开了天京,湘军入城后,在曾国荃纵容下,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

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在城市被洗劫一空后,为了消赃隐罪,他还纵兵放火烧房,使天京城顿成一片火海,破坏极为严重。

曾国荃还命令湘勇把洪秀全的尸首挖出,拖到长江边上浇油烧掉,然后将骨灰填进火炮,点烧引信,打到江中。接着斩杀被俘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达,并大肆杀戮无抵抗能力的太平军。原本这是泼天大功,但曾国藩知道后,急忙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九弟开缺回籍,究其原因,也不难猜测了。

在家沉寂数年后,曾国荃奉清廷之谕,起任湖北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逢晋地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方措款、筹粮,办理救灾度荒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曾国荃去世后,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谥“忠襄”,入祀北京昭忠祠、聚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这曾国荃晚年却虔诚信佛,而且在如今福建省的岐山寺中,最醒目的“大雄宝殿”四个字就是曾国荃写的;传说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佛祖,后来这位总督,果然子孙旺盛,但其显赫的地位却不能世代相传了。曾国荃作为一代湘军名将,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岐山,诚心敬佛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曾国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曾国华在曾国藩的几个兄弟中,为人性格比较急躁,自尊心很强,一心要建立不世之功,还有个缺点就是喜好女色,尽管家中有妻有妾,但仍不知足,爱在外边沾花惹草,——这一点曾国藩多次训斥他,他却不以为然。

清朝咸丰八年(1858)八月,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的带领下,于长江北岸的乌衣、江浦一带打败满族大臣德兴阿负责的江北大营。曾国藩命令李续宾、曾国华督军趁太平军在安徽兵力收缩向东转移的大好时机,进军安徽一带,接连取得太湖、桐城、舒城等大捷,杀敌数千人。

湘军一方面夺取了城池,一方面也趁机掠夺了众多的财物,腰包鼓鼓的,从上到下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有的士兵趁机揣着抢来的银子私自逃回老家,或者拿着钱到外边吃喝玩乐。

李续宾明白这样下去的后果,就严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士兵,曾国华不愿意了,因为他部下的这支湘军大多都是他从家乡湘乡县招募来的,乡里乡亲的,彼此还都沾亲带故。

湘军敢胡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曾国华纵容的。他找到李续宾为几个受处理的湘军士兵讲情,李续宾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忍了下来。

打了几个胜仗后,原本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曾国华有点飘飘然了。他听说庐州城内繁花似锦,知道油水不少,决定不按曾国藩原定的进军安庆的计划,擅自督军进攻庐州。李续宾坚决反对,怕攻打庐州浪费时间。但是,曾国华早就对庐州城里的财富垂涎欲滴,便软磨硬泡,迫使李续宾就范,一起向庐州进军。

庐州当时曾作为安徽的临时省会,这年六月,太平军攻占庐州,安徽巡抚李孟群被杀。攻克庐州,确实也是大功一件,可是事实并没按照曾国华等人设想的那样尽如人意。

当曾国华、李续宾带领的这支军队推进到距离庐州二三百里的金牛镇时,得知前方四十里外有个三河镇,太平军在那里构筑工事,建设了堡垒,储藏有大量粮草。曾国华大喜,想趁机夺取自己军中十分匮乏的补给。正在此时,有人来劝他不要前进,否则将会陷入太平军的重围之中。

李续宾主张改变进军路线,进攻安庆,可是曾国华却不以为然,一心要夺取粮草。

结果,一连几天,湘军进攻三河镇均被太平军击败。可是,曾国华并不气馁,白天指挥军队向敌人发起进攻,晚上依旧喝酒玩乐。

这个时候,太平军方面,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带领十余万军队昼夜兼程,杀到了三河镇,对湘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十几万太平军将七千湘军围在中间,发起了猛烈攻击。

李续宾战败自杀,七千多湘军除极少数逃走外,基本上全被太平军歼灭。

真诚是收眼人心的最好方式,说服别人无需用嘴只需用心。真诚的人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受人欢迎。

人,不止百种,或桀骜不驯或凶狠欺人,或风度翩翩或真诚友好。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收心服众终成大事呢答案是为人处事上必有过人之处的人。

曾国藩为人处事严于律己,对家人也要求甚严,常劝其父亲兄弟切不可倚仗权势,干预地方官事。

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是兄弟五人中资质最差的,虽然一直努力学习《四书》、《五经》,但毫无成就。又因为其性格粗暴,为人不通情理,有时还依仗哥哥的权势欺压别人,在乡里名声极坏。

曾国藩家教甚严,对弟弟要求也很严,但因为自己公职繁忙,只有依靠书信对他教育,但曾国潢常常不把哥哥的话放在心上。曾国藩后来出钱帮弟弟捐了个官,不久父亲去世,家中大小事情皆由这个蛮横的弟弟管理。父亲在时,曾国潢做事还有些收敛,轮到他当家时,家里家外的事情他处理起来比以前更为无理,因此不受家人认可,家人对他却又毫无办法。

同治年间,湖南兴起哥老会,尤其是湘乡地方。裁掉回来的湘军,都参与哥老会。曾国潢在乡里以保卫地方安定为名,大肆剿杀哥老会的人,地方上有什么让他看不惯的人,他也会不问青红皂白将这个人送官府,请求县太爷将其给杀掉。县令看见曾国潢亲自押送人来,且严惩犯人的理由充分,不敢不依从曾国潢的意见。有些时候曾国潢一下就捉五六十个人到官府,县令忌惮他们家的权势,同样毫无办法,只稍加审问就将犯人处死,一时间乡里怨声载道。

湘乡县令熊某,信奉佛教,本性善良,只要看见曾国潢捆送人来,就要躺在家里哭几天,他很无奈地说:“曾家四老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本县令不想答应曾国潢的请求,但又惧怕曾家的权势便答应了,自己的良心又日夜不得安宁。”

曾国藩对其弟在家中的所作所为早有所闻,他曾写信给弟弟曾国潢,在信中反复嘱咐他不要置办田产,不要干预地方的公事,说要嘱咐的就这两件事情而已。教育弟弟自己好的时候要为不好的时候打算,当权的时候要想失权以后怎么办。富贵人家的子弟必须这样想。

曾国藩在对弟弟的教育中,常以家训中的“宝”,作为重点,劝曾国潢要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对弟弟说:“祖父常说:‘人待人,无价之宝’。这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独菩其身,一个家也不能独善其家。你一家虽好,必须亲族邻里大家都好。人与人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假若与亲族邻里不能好好相处,这一家庭便成怨府,迟早是要毁败的。”

曾国藩教育弟弟的这些话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年轻人。“一个好汉三个帮”

“红花也需绿叶衬”,世界是你的,也是别人的,学会尊重和分享才算是学会了入门的处世之道。

曾国潢不昕哥哥的劝诫,照样作恶乡里。1857年曾国藩回家奔父丧,乡里来诉苦的人甚多,曾国藩极其难过,在家寝食难安,思来想去,希望能找到一个惩教弟弟的好办法。一日,曾国潢正在床上睡午觉,曾国藩看着呼呼大睡的弟弟,计上心来,他回到房内拿一个锥子,对准曾国潢的大腿猛刺,曾国潢惨叫两声,跳了起来,大声对哥哥喊道:“你太狠,你太狠了,痛死我了,痛死我了!”曾国藩趁热打铁,厉声喝问题:“我只用锥子刺了你一下,你就喊痛,你滥杀无辜,被你杀的人痛不痛呢”曾国潢面对哥哥的质问无言以对,从此以后,做事大有收敛。这次教训让他铭记于心,在其后再未见有滥杀无辜的记载。

曾国藩的一生虽做高官,但从未以此纵容家人仗势欺人、鱼肉乡里,而是常常对家人进行劝诫,让他们不可仗势欺人,恃才做人。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要懂得以和为贵。一个家族要想有长久的富贵就要敬悯族亲。在他看来,敬悯族亲虽然不同于孝敬父母,无需时时处处资助他们,但应事事处处念起他们。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尽力援助他们。曾国藩曾说:“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他明白,一个家庭要在一个环境里,得到众乡亲的认可,其家人品行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曾国藩常劝诫家人不要仗势欺人,要善待族亲、乡邻。仗势欺人是曾国藩不允许的,恃才傲物也是他极力反对的。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才华过人,但做事缺乏恒心,因此科举考试几年都未取得成功。曾国荃科举虽不得志,但在军旅上却颇有建树。他随曾国藩治军以后,在战争中作战威猛,屡立战功。曾国荃年纪尚轻,面对荣誉难免有些骄傲,因此他在平常待人接物方面往往有些锋芒必露,在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曾国荃率军一举攻克天京,荣获首功,以为必受重赏,谁知哥哥曾国藩怕兄弟功名太盛,极力压抑他,让他心中很是郁闷。后来曾国荃受到毁谤,返回家乡。曾国藩常写信劝慰他,不必在意功名,更不可恃才傲人,要懂得盛极必衰的道理。

曾国藩在同治三年四月二十日《至沅弟》的信中说道:“金陵城的收复,这是本朝的伟大功勋,千古以来的伟大功名,全凭天意的安排,怎么能说全在人力呢天对于人的名声是非常吝惜的,必须经过干百次磨炼和艰难困苦,以及战乱的洗礼之后,方才赐予。‘第一’的名字是弊大于利的。弟弟前年初攻进金陵,我就屡次去信,曾多次用危言耸听的言词做戒你,我是深深懂得大名声是不可强求的。目前少荃在这两年中,屡次建立奇功,我们兄弟的名望虽然有些减低,但能不被人轻视还能很好的保全自己,这就是福分了。出师很久而未成功,然而朝廷还没给予不好的评价,这就是我们兄弟的幸运。

今后我们只可以敬畏上天,通晓命运,千万不可怨天尤人。用这样的道理可以养身治病,也可以用这样的道理保持长久平安。谨记:凡事国家第一,自身安危为二,功名为末。”

从曾国藩教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处事方面尤为强调为人不可仗势欺人,更不可恃才傲人,做人要仁义,要谨慎,要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只有自己谦虚进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常怀敬畏之心,则待人为善,做事慎重。不盛气凌人也不居功自傲,低调为人才能换得幸福与成功。

咸丰帝生前曾经放出话来:最先攻下金陵者封王。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攻下太平天国京城天京(今南京)。然而,朝廷却食言而肥,不打算认帐了。

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朝廷有求于湘军,倚重湘军。现在太平天国已灭,湘军的作用就不如从前了。现在,朝廷最大隐忧,正是湘军。

曾国藩也只封了个一等侯爵。曾国藩当然不爽了,那又能怎样?反了不成?以曾国藩的心性,明面上是不会表示什么的。而九弟曾国荃打下天京首功,只封了个一等威毅伯,封赏之下还带着严厉的指斥。

给“糖”吃又不忘敲打的做法,让脾气火爆的曾国荃非常恼怒。他可是喜怒形于色的性情中人。

曾国藩深谙“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了避祸,尽快裁撤湘军。对于九弟,安慰并劝告,让其务必暂时“退圈”。在哥哥的多方劝说下,曾国荃回到了荷叶塘老家养病。

当时的曾国荃,是不会明白曾国藩“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策略的。曾国藩是审时度势,以退为进。

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为了剿灭捻军,准备启用打仗凶猛的曾国荃。这年六月,慈禧发下谕旨,任命曾国荃为山西巡抚。曾国荃乐呵呵准备上任,却被曾国藩拦下了。他告诉九弟,蜇伏是为了等待时机。山西贫瘠之地,不是好地方,不如养病养到底,等待更好时机。曾国荃这次听哥哥的。

谁着急谁被动。朝廷见曾国荃“纹丝不动”,又颁下谕旨,让曾国荃出任湖北巡抚。湖北战略要地,又近湘军总部。这次,曾国荃不再迟疑,立即赴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老家养病多时,曾国荃依然未改“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脾性。

人还没到任,就公开召集原来部属郭松林、彭毓橘等人,又招兵买马,人数达到六千人。之后,曾国荃带着这些人,大摇大摆向武昌城进发。一到武昌城,曾国荃就开始搞事了。这次,他把目标对准了湖广总督官文。为何?因为曾国荃和官文有着“新仇旧恨”。新仇—湘军拼死拼活立下的大功,官文垂手而得去,轻轻松松就捞了个一等伯爵,属于贪“湘”之功;旧恨—当年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荃亲兄弟)部被围,官文拒不派兵搭救,致使李续宾、曾国华部全军覆没。

曾国荃要痛痛快快地找官文“麻烦”。

曾国荃不跟朝廷打招呼,就自个儿做主,强行解散没什么战斗力的湖北绿营,编练新招来的湘勇。又把湖北粮道改成了军需总局,将盐厘各项归厘金局核收。也就是把财政“油水”都自个儿撸了,一点也不给官文留。

官文也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一看就知曾国荃就是冲着他来的。官文暗骂:好你个曾老九,我不惹你倒罢了,你竟惹起我来了。我不跟你来明,我跟你玩阴的,看谁玩得过谁。督抚争斗的戏码来了。

官文玩阴的效果很显现出来。彭毓橘军粮被截留,前方军心大乱,彭毓橘惨败,彭本人被捻军悬首示众。

曾国荃收到消息,悲愤得肝胆俱裂。火爆脾气上来了。于是,他全力收集官文的黑材料,发誓要参死官文。还好,曾国荃还没有鲁莽到带兵攻打官文总督府的地步。

官文也是不好惹的,也着手反击,手段更为阴毒。官文上奏朝廷,说什么湖北敌情严重,请任命曾国荃为帮办军务,让其带兵到离敌更近的襄阳。

朝廷准奏。

看到朝廷赏官,又是官文请奏的结果,曾国荃以为官文怕了,怂了,心里美着呢。一高兴,就想着和大哥曾国藩分享。于是,在给朝廷上谢恩折前,给大哥写了一封信,顺道问问军务帮办是啥官,有多大。

官文的险恶伎俩,当然瞒不过曾国藩。官文阴着呢!此伎俩表面认输实则羞辱曾国荃,又让其滚蛋,一举多得。

曾国藩写信给九弟,帮办军务是专门授给降将的,接了掉价,不要上谢恩折。

据说,曾国荃知道后,当时就“炸”了,发誓不雪此耻辱,誓不为人。

刚好,曾国藩儿子曾纪泽正在武昌。曾国荃拉来侄儿,让其代拟奏折狠参官文。曾纪泽当时年轻,也想扬名立万,洋洋洒洒就写了三千字的奏折。“炮火凶猛”—欺罔徇私、笼络军机、肃党遗孽等等。官场中人,一看就孟浪。炮火猛归猛,炮打不是地方,不痛不痒。

奏折递上去后,犹如捅了马蜂窝。“马蜂群”飞向曾国荃,而不是官文。曾国荃这次注定不遍体鳞伤,也要鼻青脸肿。

曾国荃把官场中“黑”的一幕揭出来了,能不受官场中人的联合攻击么?况且,这些人大都身居高位,能量大得很。

官文也不示弱,参了曾国荃两点:其一,曾国荃诬陷,理应反坐;其二,借机推卸剿捻失利的责任,理当严惩不怠。

九弟有难,当哥哥的当然不会䄂手旁观。曾国藩一边劝诫弟弟千万不要硬碰硬,以免惹来更大的风波,一边苦思着对策。

此时,曾国藩其实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和稀泥;中策,曾国藩什么都不说,不表态,朝廷掂量着办;下策,力挺自己的九弟,较量一番。

以曾国藩的修为,当然会选择上策。具体怎么做呢?

恰好,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来徐州视察。曾国藩派人找李鸿章,问问李有什么法子。李鸿章早已是官场腾挪的高手。李鸿章给老师支了一招:由老师出面,批斥九帅,密保官文,极力打圆场。

曾国藩也觉得此法甚妙,于是按李鸿章的意思写了奏折。

意外的是,左宗棠也上了份奏折,抢在曾国藩的奏折前。左的奏折上大赞曾国荃弹劾官文的做法,称是第一等好事。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不是商量好的演“双簧”,今人是没法知道的了。

慈禧刚看左宗棠的折子,曾国藩密保官文、批斥曾国荃的折子也到了。慈禧看了两份奏折,认为湘军内部意见并不统一,特别曾、左二人在一些事情上,并没“尿”到一个壶里去,这挺好。朝廷从来忌讳封疆大吏们一团和气。臣不斗,君不稳,慈禧当然懂。而且,这两份奏折,一份有敲打之意,一份有和稀泥之心,慈禧除了赞叹,还能说什么呢?跟着和稀泥呗。还有,前线捻情紧急,还得倚重曾氏兄弟啊!

不久,官文调回京师,曾国荃啥事都没有。

曾国藩解救曾国荃的手法,让多方满意,又了无痕迹,能不让人钦佩不已吗?

清朝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朝廷闻之大惊,立马派兵进行镇压。但是,曾经令满清引以为傲的八旗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的溃不成军。公元861年,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他在闭眼的那一刻,留下了一道遗言:“克复金陵者王。”也就是说,不管是何人,只要能攻破金陵(今南京),朝廷必须将他封王。

此后,清廷已经没得选择,开始重用李鸿章、曾国藩等汉臣,把力挽狂澜的重任交给他们。曾国藩不负众望,带着他亲手组建的湘军,经过多年的努力,于公元1864年攻破了南京城。对于清王朝来说,曾国藩立下了不朽之功,按照咸丰死前的遗言,朝廷应该封他为异姓王,然而并没有,只是被封为一等毅勇侯。

早在道光年间,曾国藩就考中了进士,那时候他只有27岁,先后做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官职。作为文人出身的曾国藩,或许并没有想过成为手握重兵的人物,但他之所以能够有之后的功绩,不仅仅是时势造英雄,也与他个人的能力密不可分,尤其是识人用人的眼光,在众大臣中名列前茅。

据记载,曾国藩刚创建湘军的时候,需要大批的人才,很多人就前来应聘,希望跟着曾国藩混。有一天,军营中来了一个年轻人,他想到曾国藩帐下做幕僚,也就是谋士。曾国藩将他请到营帐中,决定亲自对此人面试,看他是否真的具有真才实学。在面试的过程中,得知此人也来自湖南,算是曾国藩的老乡。

尽管如此,曾国藩也没有立马表态,提出了一些问题,让他进行分析一下。此人非常淡定,针对当前天下的局势侃侃而谈,分析的相当透彻,这让曾国藩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决定予以重用。一旁的曾国荃,也就是曾国藩的弟弟,也十分看好此人。

中午的时候,曾国藩请这名前来应聘的才子吃饭,想与他多交流一下,顺便让他了解一下军中的情况。然而,在吃饭的过程中,曾国藩观察到了一处细节,就找个借口把弟弟曾国荃叫到外面,对他说了6个字:“此人不堪重用。”之后,曾国藩就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将此人打发走了。

曾国荃非常郁闷,如此有才之人,为何哥哥会将他拒绝呢?此人离开之后,曾国藩看出了弟弟的疑问,就给他说明了原因。原来,由于军营中的米饭中有一些秕谷外壳,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现象,将士们能吃饱就不错了,压根就不会在乎这些,就连曾国藩平时也都是吃这种米饭。

但是,那个前来应聘的人,吃饭时的表情很不自在,而且还把秕谷外壳用筷子挑出来。据曾国藩了解,此人出身贫寒,家里不是一般的穷,按照正常情况,应该不会有这种举动。所以,曾国藩认为,虽然此人有一定的才华,但他吃不了苦,经不起一点诱惑,日后很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投靠敌军。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曾国藩能成为湘军的统帅,并不是偶然。

1《诫子训》诸葛亮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2《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戒:“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曾国藩廉政为民的拳拳之心。为政要勤劳,为国为民做事要勤奋努力工作。“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从这几句书信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窥见曾国藩勤劳为国之心及勤劳为民的谆谆教诲。

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3两者不同之处

诸葛亮对儿子的希望和训诫更为宏观,希望其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更好地为人处世,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希望和训诫更为微观,希望他们能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为国为民,治军强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