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六种发愿文提供你参考:
一、莲池大师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以来,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顶,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二、慈云忏主发愿文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痛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三、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 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 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 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 情与无情 同圆种智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 诃般若波罗蜜
四、回向发愿偈
愿我临终无障碍 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 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 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 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 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 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 毕竟当来得成就
五、回向发愿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六、简单回向发愿文
愿以此功德 供养弥陀佛 愿我命终时 即生极乐国
净业行人可选择以上任一愿文,作为自己日常功课之用。亦可另制愿文,但总应表示愿于命终时,求佛接引往生极乐之意。
只要心里有佛,写和不写有区别吗?!
要做到发心,首先要知道,我们所供的灯,不仅仅只是一盏酥油灯,而是一盏觉性的灯,是每一个众生心里智慧的灯。这是灯的根本,而不仅仅是燃烧。
另外,灯也是光明、慈悲的存在,我们若在佛菩萨前供灯,就是让世间每一处都有光明,每一处都有慈悲在,这都是佛菩萨本身具有的,而我们点灯就是让世间俱足光明慈悲。
所以,我们点燃了灯,就是点燃了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智慧,让世间更光明慈悲。
如果我们是以这样的一个心,这样的一个境界来供灯,便是为发心。
相反,如果我们的供灯,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这样我们的心量就难以打开,我们会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解脱,更无法达到圆满。虽然我们的供灯,也会得到佛菩萨的护佑,但却没有功德。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初心和发心是一对好朋友。
一天初心对发心说,我这两天比较累,我想好好休息一下。
原来初心在写目标时,写了好多当时的自己想法,可是每一个似乎都想要实现,最后由于不够坚持,全部躺倒在半路上。
发心对初心说:你啥都想要,就连天上的月亮也不放过,你被很多外在的因素蒙蔽了双眼。只需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即可。
初心眼睛一亮,对呀,曾经看哪个女孩都好看,结果最合适的那个没有专心去对待,到现在还打光棍,每天看着抖音发呆,时不时的还傻乐几下。
发心看初心明白了,很是欣慰。
它是过来人,初心是对自己负责,发心是对别人负责,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做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
写在前面:
这是我对个人写作经历的分析与总结,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书友指正。
从一个文学小白,到热爱写作,直到写下我人生中的第一个20几万字。我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跨越:从提笔就怕到能够流畅书写
我擅长于写说理性文章。一开始我对自己想写的内容,想的很清楚,也能说的明白,但时就是写不出来。这个时候内心感受是有一种堵着的感觉,这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卡住了。
那怎么办呢?我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写成啥样就写成啥样。写完了之后再去读自己的文章,再看看能改成啥样改啥样,再发给自己的同学看,收集建议,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再进行再次更改。然后这篇文章我暂时就不管他了,因为我知道我只盯着这篇文章的话,就等于一条腿走路了。因此,我很快进行下一篇文章的写作上。
就用这个简单的办法,不断重复的练习,慢慢的就能够流畅的书写了。虽然文笔还是一般,但是在写的时候有一种畅快感。
二,从流畅书写到逻辑清晰,文笔细腻
加入写作班之后,我是写的比较多的,也勤于练习的一个。但我看到自己能写了之后,看到了同学们写的很有逻辑,自己的文章感觉总有一些杂乱无章。
然后我就进行了一番思考,我是属于喜欢自己练习的哪一种。但是我善于观察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但不会去刻板的模仿,所以个人的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
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才开始去列提纲。发现有了提纲再去写文章:第一,不会跑题;第二,不用抓耳挠腮;第三,简单轻松,就如同填格子游戏。
三,从逻辑清晰到快速出文,
这个阶段写文章已经比较快了,给我一个主题,基本上一个多小时就能够完成。
那么如何快速的出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呢?
拿到主题之后,先取一个点。当我们还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字的时候,可以先从一个点入手,然后精一门而深入。比如我们写《我的母亲》,大家都会想到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她有多勤劳?怎么去体现她的勤劳?
这时,我们要选择素材了。比如早起的习惯,早起都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用一个小故事,再加上一个细节的特写,文章的高级感就出来了。你就写你母亲早上起的早可能不能很好的凸显母亲的勤劳,要是借用和他人的母亲进行对比,就不一样了。比如某某的母亲日晒三更了还在床上叫着孩子快起床,而自己也躺在床上。我的母亲早早的已经做好了早餐,饭菜的香味儿把我叫醒了。加入一点感官描写,就很不一样了,读者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比如写母亲勤劳,每次我拉着妈妈粗糙的手,很喜欢去摸摸她手上的老茧。她这双手,上面的茧硬硬的,拉着母亲的手放在我脸上,感觉像带着刺。这是一双经常劳动的手,都不用说母亲有多勤劳的,透过那个老茧,大家都有画面感。比如在学习母亲干活的麻利,母亲的任劳任怨,因为过度劳碌而弯曲的腰背。这样的描写那就不会是自说自话。我母亲很勤劳怎么怎么的勤劳写了一大堆形容词,别人看了感觉你是在标榜你的母亲。但是细节描写不一样,他很有说服力。
把这些细节都描写到位了,故事也有啦!一片文章那就有血有肉,读完了之后,如同雁过留声,读者就会留下印象。比如你写的母亲,给人读完之后就好像看到了你母亲辛勤劳作的样子。那么你不说你母亲多么勤劳,大家也都能读出一个勤劳的母亲。又不需要你去唱颂歌了,而是读者读出来的。最后你再写抒情的时候,读者自然而然的就能跟你共感了。
四,快速出文必修术
1,文章立意,写文发心
文章立意呢就是你想要写一篇怎样的,你希望读者读完你这篇文章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或者,你分享怎么样的干货,你自己的快乐或者是忧伤,你从这件事中所获得的体会和经验以及悟出的道理。也就是说你要写一篇属于哪方面的文章。
写文章的发心,就是你写文章之前的那个冲动,就比如说我经常说的我不写会死。那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比如说我写的《活着》,我知道我要表达的是通过故事,让我的读者读完之后珍惜当下的生活。文中有一个很惨的主人翁,他经历了很多的苦痛,最后他认识到了生命只在存在的时候。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都有消散的那一天,这不影响它存在的时候好好活着。当生命还存在的时候,只要你不纠结于过往,不惧怕于未来,活在当下,生活就有她的可爱之处。主人翁领悟到的道理就是:还能爱还能去爱才是活着的标志。
很有意思的,有时候你的文笔可能不是很好,表达也不是特别的清晰。有些人很厉害的就读出你的发心,在你乱七八糟的文章里也能看到你的内心和你共鸣。这是很神奇的一种现象,所以说我们要觉察一下自己写文的那种发心,发心越是善意的就越能获得更多朋友的喜欢。
2,建立逻辑框架
这时我们都想好了一片文章要表达什么,那么第二步就是我们要怎样表达的问题了。用总分总还是用总分分,是倒叙还是插叙或者顺叙,如何进行层次划分,这些都是我们写文章中的逻辑框架。
没有逻辑的文章看完了之后感觉很乱,形容过一个学员的文章。文章很长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毫无头绪毫无章法。一会儿是说人,然后马上又跳跃到狗,说着说着又跑去捉鱼了。看完之后感觉很懵,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真的很乱。
所以建立逻辑框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晰。让人愿意看下去,看完了还觉得这篇文章很舒服。也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有了逻辑框架,我们写文章就快了,不会是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往哪飞。
3,素材搜索
我们的阅历,观察,思考和阅读,是我们的四大素材。
我们一篇文章的立意也有了,我们就要在我们的头脑里搜索素材了。
我们怎样在我们的脑海里搜索素材呢?
我自己的方法是这样的,我先把自己的逻辑框架给搞明白,默默的记在心里。然后我喜欢静静地打坐,先去思考,看看怎样写,用哪些素材。思考完毕之后,用脑图画出我的素材库。
现在我们的材料库也出来了,逻辑框架也出来啦。
再根据逻辑框架,写文的立意和发心,对素材进行甄选。然后有条理的让材料对号入座,巴拉巴拉一片文章就出来啦!
这样一篇文章即使不修改,也不会太乱。到现在我出文是比较快的,我一天写个两三篇文章一点问题都没有,有时候一天写1万字。我写文章不痛苦,也不纠结,尽管文笔还不是那么的精熟。但是表达的还是比较清晰的,在写作方面,有些学过的技巧也能很好的运用,文章还是不出彩怎么办?
文章,是我们的思想提炼出来的。到了这时候,需要要提升的是个人的认知,以及一个人的阅历,三观,阅读积累等问题了。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写作练习可以完成的。
因此把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把认知不够,文章不能出彩的问题归结于自己的写作水平的问题,是错误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输入性的问题了。
四,如何在实践中练习
听了刘主编的这么多课程,方法都已经讲的很细致了。都说大道至简,那就简单的将主编交给我们的一些方法拿到实践中去练习,坚持写的威力就会出来。我常常跟大家说我有写癌,我不写会死,我病入膏肓。
那主要也是得益于我已经得到了一些启示,经过练习获得了一些实用性的方法,又将这些方法练习的比较熟悉。然后自然而然的,就喜欢去使用这些方法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不断的去写。
比如让我去写蹭热点的文章,仔细的观看之后,每一个热点都可以写十篇文章。在不同的角度精一门而深入,这种练习也很重要。但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点面上不断地去写文,其实在无形中也提升了我们的认知系统。然后,再去看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再是片面性的,慢慢的语言也会变得犀利而有力量,同时又不乏慈悲。
五,学写作的功夫下在哪里?怎样下?
特别需要强调学写作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反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当下开始就下苦功夫,直至功夫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纸上得来的东西总是不够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来自与在生活实践中自身的真实体验。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写作上也是需要经历从浮夸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从飘呀摇呀的,心性不定到心如磐石,到那个时候你想放弃对你来说都很难。或许那个时候放弃比坚持写更难,就好比要戒毒一样。对我自己来说就是这样子的,叫我不要写我受不了。所以我经常跟同学们说,我不写会死,我有病,这种病叫做不写会死的癌症。
罗里罗嗦的讲了一大堆,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大家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找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让你的光芒四射。只要你不断的努力练习,并且坚持读读写写,在写写读读中你一定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写作技巧日日上升,天天灵感爆棚!
这一日有人说发心与初心不一样。也自调侃说忘记了初心。我于是有几句话写一写,只是因此感慨而发。
人总有不完美,看是否依然愿意美好的心情去看待。
万事皆有不全,真实亦分带刺的真实,和带美好的真实。
说真话有两种,发心是善与真诚,帮助人进步的,这个真即使伤也是短暂的,终将走向美好;
如果说真话时心恶意,是伤人且伤己,只是他自已不知道已伤了自已,
或有意识忽略,因为伤人带来的愧疚感有时自已不能承受,只能暂时性麻木,但却以为自已真实。
不知发心与初心又何不同,
仅个人而言,是一样的,发心善,初心善。
带刺的真实,是否可悲?
美好的真实,是否幻想?
不可悲,只要敢于面对自我。
不是幻想,它真切存在,只在一念之间!
2019820
聊遇兰得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以下,蕅益大师提出了五种发心,产生五种不同的结果:
一、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
有些人他学戒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弘护正法、续佛慧命,是想要作一个律师;他学经的目的,也不是依经典来调整自己,是想要作一个法师,追求假名,或者是追求利养。这种情况为什么是「三途种子」呢?因为你因地发心有问题,所以当可乐的果报出现时,一定会让你产生放逸;也就是,你在修这个善业的时候就已经夹杂毒药了。
所以,他这个「三恶道」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呢?是在第三世出现的,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一旦夹带「名利心」去修学善法,你的三恶道果报会在第三世出现,「第一生」以有漏心修学善法,「第二生」成就安乐的杂染果报,然后产生放逸,带动你的烦恼和罪业,「第三生」就直接堕到三恶道去,这便是三途种子。
二、但执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执著取相」,当然比追求名利心稍微好一点,这种人比较清高。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学佛以后,他也不太看经典,全心在行门上拜佛、持咒。一个人老是在行门上用功,而不能够「依教起观」,观照自己内心的我执、法执相貌,不懂得去调伏自己的心性,只是在行门上用功,很容易「心外求法」,然后就招感「人天魔外」这种因缘。
这两种发心,以佛法来说,都是邪恶的发心——追求神通、追求感应、追求名闻利养,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讲严格一点,像这样的人,越是用功越糟糕,因为你方向错了,应该往北开,你往南开,有时会越走离目的地越远。
三、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
「出离生死」不是不好,问题在「一味」。就是说:你对众生没有悲悯心,完全只考虑自身的解脱,这样顶多变成二乘的果报,因为胸量狭小。
但是这个地方已经是「正」,所以在发心的时候,要分别「邪、正」,然后「大、小」,最后是「圆满、不圆满」,有这六个差别行相。这地方,是一种正确而狭隘的发心,在佛法当中,佛陀承认这种功德,所以我们讲「三乘」。其实小乘的功德,佛法是承认的,不像前面两个是应该要排除的。
四、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
菩萨的发心,是「上求佛道」,希望自己往圣道迈进;但是又能够随缘尽分地「度化众生」,这种菩萨的功德,叫作「大」,但毕竟不圆满。
而什么叫「圆满的发心」?
五、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前面的大乘的发心,在受戒的时候,当初是怎么得戒体?就是「缘境发心」嘛!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发起增上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上求佛道。断恶、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誓度一切众生,这是下化众生。当你有这样的发心时,应该说已经成就大乘的种子,但是不一定圆满。
要圆满的话,除了「大悲愿力」以外,还要多一个「般若波罗蜜」的观照。什么叫「般若波罗蜜的观照」呢?就是「自觉圣趣」,这是一种智慧,就是你能够「回光返照」!
经上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五阴身心刹那、刹那生灭,「五阴」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一念的清净心而来的,所以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之后,看到本来无一物的清净本性。
那么,诸佛的功德庄严又是从什么地方来?也是从清净本性来的。所以,当每一个众生都「摄用归体」的时候,看到一切法「如」的本性现前,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不二」的本体。然后,从这个清净的本性产生大悲心——「光明发辉」——「从空出假,依体起用」——生起同体大悲心。
所以,你这个发心必须要「彻其源底」,看到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产生菩提心;依此菩提心,回向净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这才叫作「圆满的发心」。
前面的大乘发心,多少是有点「心外求法」;心外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最后是完全——「法法消归自性」,把人生当作是一种历练;生命的目的,只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这叫「称性起修」。他的立足点是向内、回归自性。
《修道宗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