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男性会剃掉前面头发,留后面一个小辫子?

为何清朝男性会剃掉前面头发,留后面一个小辫子?,第1张

历朝历代的发型中,最丑的无疑是清朝辫子头,前“阳”后“阴”的样式,十分辣眼睛。无论本身长得有多帅气俊朗,只要一上这发型,颜值都得暴跌。

难怪有人说,检验一位男子是否真的帅,给他剃个辫子头就行,如果顶着辫子头还让人感觉看得过去,那不用怀疑,此人绝对是真的大帅哥。

可能有朋友会反驳,清宫剧里的阿哥们看起来并不丑,头型好的话,明晃晃的大脑门似乎也挺可爱的。要真这么想可就天真了,影视剧里几层滤镜,再加上现场打光,会为演员平凭几分光彩。

最主要的是,清宫剧里的发型是改良版,留的发量较多,没那么秃。真实的满清发型,剩的头发很少,像影视剧里那种,放在清初就是被斩的命运。

清军入关初期,多尔衮主政期间曾有一条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什么式呢?“金钱鼠尾”。这是满清入关前的标准发式,后来就成了所有臣民的标准。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写了本书名叫《鞑靼见闻》,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这种发型需要剃光脑袋四周的头发,只在脑后留铜钱大的一点,梳成一根小辫,状如老鼠尾巴,因而叫“金钱鼠尾”。再配上唇边十多根胡须,大家想象一下,这能好看吗?完全一幅鼠须鼠尾的模样。

以中原文明数千年的审美观,再加上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广大明朝男子肯定无法接受将自己剃成个金钱鼠尾,女子也不能接受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变成怪模样。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相信没有一个明朝人愿意采用此发型。

但没办法,明朝灭亡了。满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驯化明朝遗民,消弱汉人的反抗意志,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下达了剃发严令,给出了十日的期限,过期还没有剃发的一律斩首。

清廷将剃发视为百姓归顺的标志之一,要求是“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头发和头任选一样。

这激起了广大汉人的激烈反抗,尤其江南,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抵抗活动,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有点骨气的臣民们对此深恶痛绝,明末文献《思文大纪》中说“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为了保住头发,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遗憾的是,虽然死了几十万人,在屠刀的威胁下,男子们的发型还是都成了难看的金钱鼠尾。

最可笑的是明末重臣兼名士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清军没打到之前,就数他抗清意志最为坚定,但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很快就跪了,名妓出身的爱妾柳如是约他一起跳水殉国,他说“水太冷,不能下”,成为笑柄。

这还不算,没过几天他说头皮有点痒,忽然出门而去,家人也不甚在意,以为他只是出去兜兜风散散心,谁知晚上回来的时候,钱谦益就按着满清的标准剃了发,一时名声尽毁。

不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清朝的发型也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金钱鼠尾的样式。

清朝中期,大约从嘉庆初年开始,发型就变了,头顶留发的部位不改,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的位置不断前移,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占了全部头发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鼠尾”变“牛尾”,称为阴阳头,也就是众多影视剧里清朝人的发型。

这是一种不以满清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明确倡导的、全社会潜在的自然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大势。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将蓄留全部头发。这当然不是满清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也意味着满清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种同化,汉文化实在太厉害,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管你是什么族,最后几乎都会被汉文化征服。

但没等到头发全部留住,改天换日的大变化就到来了,清朝灭亡,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留辫子的人,被进步人士所鄙视。

总的来说,清朝发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鼠尾巴变猪尾巴、猪尾巴变牛尾巴,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本质,剃发是满清对汉人精神压迫的一种方式,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来打击、摧毁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

这个目的暂时达成了,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钱鼠尾、阴阳头什么的,必然成为历史糟粕,被人们所唾弃。

通常,他们的发型是额头上没有头发,长长的辫子在后面留着,似乎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被剪掉。实际上,这种发型在向满族人投降后被采纳为满族的象征。当时,女真人的传奇人物额头上没有发丝,但他为整个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他去世后,人们也非常敬佩他,因此为了纪念他,他仍然拥有与他非常相似的发型。

逐渐地,这种发型已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已成为每个人都必须保留这种发型的强制性要求,如果不接受,则会受到惩罚。此外,人们还受到某些意识形态上的限制,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必须要把头发留着,不能剪头发。如果他们吧头发剪掉,就是不尊重他们的长辈。

清朝从1644年顺治入关开始,推行“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强制扎辫,1911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剪了发。

清朝从1644年顺治入关开始,推行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强制扎辫。1911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剪了发,扎辫子就不流行了。前半个头是用剃刀,现在理发店还有,就是用来刮脸、剃胡子、鬓角了,清朝就是用这个剃头的。

1921年5月的一天的《申报》上,一则只有6个字标题的消息瞬间引爆全国,这则新闻是“溥仪昨剃辫子。”溥仪后面这个被外国人嘲笑为“猪尾巴”的辫子,对于溥仪以及满清的遗老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辫子,而象征着他们的大清朝,是他们一直渴望复辟的希望。然而,作为末代皇帝的溥仪,竟让将他剪掉,简直就是大逆不道。那么,为何一心想要复辟的溥仪,会成为紫禁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了解其中的历史真相。

当年,清军入关的后,以高压手段推行“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的“猪尾巴”辫子成为清朝统治的象征。在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根据中华民国的优待政策,末代皇帝溥仪可以继续在紫禁城里做自己的小皇帝。因此,外面世界的人都剪掉了象征清朝的“猪尾巴”辫子,而紫禁城里面,人人还是留着清朝的“猪尾巴”辫子,作为末代皇帝的溥仪更是如此,可以说以末代皇帝溥仪为代表的满清遗老遗少们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特别的一批人。

这一切都在一个外国人的到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19年,外国人庄士敦走进了紫禁城,成为末代皇帝的老师,他教授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史、地理等知识。在两人的相处中,产生了深刻的师生情谊。英国人庄士敦给少年溥仪带来世界全新的知识,使溥仪大开眼界,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溥仪开始在紫禁城中骑车,开始穿西装,甚至他曾一度想要跟着庄士敦出国留学。而在他与庄士敦的相处中,庄士敦告诉溥仪他身后的辫子被外国人嘲笑为“猪尾巴”,是非常难看的。年轻气盛的少年溥仪,一气之下,就命令身边的小太监将其剪掉。而小太监吓得两腿一软,就瘫倒在地上,就是不敢下手。于是溥仪自己动手,咔嚓一下就将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

溥仪剪掉辫子后,整个紫禁城简直是炸开了锅。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也好多天面色阴沉。”宫外的满清遗老们也是惊讶万分,真可谓轰动一时。现在,溥仪当年剪下来的辫子还在故宫博物院展览,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去参观。

总之,溥仪之所以剪掉辫子,纯属是一个少年对美的追求,跟有没有复辟清王朝之心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何况他后来依然是复辟之心不死,成为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各位,你们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7038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