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名的音乐家简介

世界有名的音乐家简介,第1张

贝多芬、莫扎特、舒曼、大施特劳斯、小施特劳斯、

肖邦、海顿、舒伯特、马赫、李斯特、

比才、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

布里顿、车尔尼、德彪西、狄盖特、福斯特、

格什文、格里格、西贝柳斯、柯达伊、卡尔·奥尔夫、

罗西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威尔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

普契尼、帕格尼尼、维瓦尔第、韦伯、斯美塔那、

圣桑、马勒、穆索尔期基

详细介绍:

世界著名音乐家介绍(http://clubyeligenet/dispbbsasp•;boardid=18&id=6206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节机·友谊·卡农

贝多芬的朋友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 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 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贝多芬简介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21506413

  1、塑造了对爱情、生活、社会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2、原著简介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3、成就评价

  《简·爱》是一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百余年来,简·爱的形象是不朽的,而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专家们也多给出了好评。出版商在1847年10月就出版了这部作品。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次年印行第三版时,《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欧仁·福萨德评价《简·爱》“充满生气勃勃的个性”。

  4、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莱雅小黑瓶是一款值得拥有的,性价比高的精华。补水修护。

一、莱雅(法国)化妆品集团公司是一家法国的化妆品公司,也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创办于1907年,总部位于法国。

欧莱雅集团经营范围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42家工厂、100多个代理商,以及5万多名的员工。

欧仁·舒莱尔是法国制药中心的一名药剂师,在工作研究中,他发现从某种植物中萃取的散沣化色料,可以作为染发剂的主要成分。三年以后,欧仁·舒莱尔为他的第一个发明申办了专利,并将它取名为欧莱雅(Loreal)。几年以后,欧仁·舒莱尔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化学家向企业家的转型,而欧莱雅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作为一个企业,欧莱雅豪迈地步入了世界美容化妆品行业。从此,“欧莱雅”这个来源于希腊语“OPEA”、象征着“美丽”的名词,在世界美容化妆品的领域风靡了整整一个世纪。

二、精华素,是护肤品中之极品,成分精致、功效强大、效果显著,始终保持着它拥有的高贵和神秘。精华素含有微量元素、胶原蛋白、血清,它的作用有防衰老、抗皱、保湿、美白、去斑等等。精华素分水剂,油剂两种,所提取的是高营养物质并将其浓缩。生素E精华、维生素C精华,不同的维生素精华有不同的功效,有很强的针对性。所有精华素都富含维他命E ,对皮肤最有益处,通常的胶囊矿物精华素可补充肌肤所需的微量元素,适合工作繁重、压力较大的女性使用。 维生素精华素针对性较强,但因不少维生素都属水溶性,必须采用按压密闭式小瓶包装,否则其浓缩成分的生物活性会大打折扣。

三、通过基因重组和生物工程技术得到的,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高分子生物胶原蛋白制成的精华素也叫类人胶原蛋白精华素。胶原蛋白精华素采用世界顶尖的纳米胶原配以透明质酸、灵芝、人参等精华部分,深层补充肌肤能量,全面增强细胞活力及弹性,增加皮肤紧密度,扩大皮肤张力,缩小毛孔,清除表皮暗淡代谢物,能令肌肤的每寸纹理都饱满、紧致,带给肌肤由深层提升般的弹力感。添加的灵芝萃取精华能迅速渗入肌肤底层,全面发挥美白滋养能量,消除肌肤粗黑、瑕疵等问题的同时,皮肤还得到了迅速的美白再生效果,让皮肤更加润泽、光滑白皙,肌肤即刻体验紧致、提拉,皮肤的表面会形成一层保护皮膜。无色素、无香料,柔滑质地,温和不刺激,快速渗透肌肤底层,补充皮肤所需能量,有效淡化细纹、皱纹,使肌肤丰盈、平滑、紧实,富有弹性,重现年轻光彩。翌生美胶原蛋白精华素可抵抗皮肤老化,预防并淡化皱纹,深层滋养肌肤,恢复肌肤弹性及张力,补充水分,排除毒素,有效地去除皱纹与色素。使皮肤恢复光泽和弹性,有效地淡化脸上的皱纹和斑点。其他精华成分,可唤醒肌肤内部活力,为细胞注入源源能量并促进微循环,重现细嫩润滑的平衡之美。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Nancy)。其中巴黎的设计范围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公共设施装饰、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而后者则集中在家具设计上。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Guistave Eiffel 1832—1923)设计的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这一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法国政府为了显示法国革命以来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个设计方案中,艾菲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铆钉250万颗,总重量达8000吨,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在巴黎和南斯,不仅出现了三个设计组织——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而且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设计家。新艺术之家由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22号开设称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而得名:“现代之家”由朱利斯迈耶一格拉斐(Julius Meier-Graefe)于1898年在巴黎开设称为“现代之家”的设计事务所和展览中心而得名。而“六人集团”则成立于1898年,是由六个设计家组成的松散设计团体。在这三个组织及周围有名的设计师还有爱米勒•加雷(Emile Galle 1846—1904)、路易•马若雷尔(Louis Major Elle,1859—1926)、勒内•拉里克(Rane Laliqua 1860~1945)欧仁•格拉塞(Eugene Grasset 1841—1917)、儒勒•舍雷(Jules chéret)、土鲁斯•劳特累克(Toulouse Lautrec 1864~1901)皮埃尔•波那尔(Pierre Bonnard 1867—1947)和埃克多•基马(Hector Guimard 1867—1942)。

爱米勒•加雷是南斯派的创始人,他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玻璃设计上。他大胆探索与材料相应的各种装饰,形成了一系列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以及色彩丰富的精致的表面装饰。他的玻璃设计显示了对圆形的偏爱,对线条运用的娴熟技能和对花卉图案处理的高超技能。常用的图案是映现在乳色肌理上的大自然的花朵、叶子、植物枝茎、蝴蝶和其他带翼的昆虫。此外,他设计的家具也与他的玻璃设计作品一样,其装饰题材以异乡植物和昆虫形状为主,鲜花怒放和花叶缠绕构成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表面装饰效果,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他常使用细木镶嵌工艺进行装饰,使其设计的家具精美而雅致。他在家具方面最有名的设计是1904年设计的“睡蝶床”,蝴蝶身体和翅膀所使用的玻璃和珍珠母传达了薄皮肌肤,木头黑白交替图纹则再现了翅翼的斑纹。

路易•马若雷尔是南斯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设计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家具铁器上。和爱米勒•加雷一样,路易•马若雷尔的作品融合了异国和传统的成分,包括新罗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体形状,以及受自然启发的形状和装饰。其作品的构造和装饰表现了流畅的节奏,圆形轮廓和倾斜线条赋予作品雕塑感。在他的设计中,功能从属装饰的特点十分明显。由于马若雷尔在家具设计方面成就卓著,所以有“马若雷尔式”家具的美称。

勒内•拉里克的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珠宝方面。他的作品是娇柔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在他的珠宝设计中,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此外,他对材料的选择也极富想象,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和半透明角。女人体是拉里克设计中爱用的另一个主题。珠宝上的女人体刻划细腻,栩栩如生。如1895年他向法国艺术家沙龙送交的展品中,有一件特别迷人的蜻蜓珠宝。拉里克在这件异乎寻常的胸针中加入了一个全裸女人体作为装饰。这是第一件采用女裸体装饰的新艺术珠宝,很快成为欧洲其他国家设计师模仿的对象。

继拉里克之后,在新艺术珠宝设计方面卓有成就的当推欧仁•格拉塞。他设计的珠宝奇特,具有独创性,充满了激情、想象和梦幻。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西尔维亚”坠饰。它采用植物图案,用无金属底珐琅和淡水珍珠制成。

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也非常出色,被设计界公认为是现代商业广告的发源地。图形大师儒勒•舍雷因在1866年把从英国学来的色彩石版技法运用到广告印刷上,使此法风靡一时而被称为现代“广告之义”。他一生设计了几百幅罗可可线条和亮色块为特征的招贴。

继舍雷之后,招贴设计迅猛发展,名家辈出,其中土鲁斯•劳特累克招贴的平块亮色,皮埃尔•波那尔招贴的粗犷字母和粗浓线条节奏,至今给人深刻的印象。土鲁斯•劳特累克设计的《快乐王后》、《简•阿伏勒》和《红磨坊》歌舞演出海报等堪称新艺术图形作品的代表。他的招贴用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最具独创性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文字与图形的巧妙安排,有力的对比等。而阿尔丰斯•穆沙设计的招贴、海报因其具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等,被誉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据不完全统计,穆沙一生设计了近百张招贴,风格融合了多种影响,含有鲜明色块的日本高雅轮廓与来自拜占庭和摩尔人艺术的几何装饰糅合在一起。这些流露着拜占庭风格,以天使、棕榈叶和马赛克围绕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招贴,将广告招贴提升到了美术品的高度(图3-9)。如他在1893年为“《JANE AVRIL》”设计的海报,就是这种风格最典型的例子。

至于埃克多•基马的作品,则体现了法国新艺术建筑的最高成就。他最重要的设计是为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入口,他在20世纪初受巴黎市政府委托,设计地铁入口,一共有100多个,这些建筑结构基本上是采用青铜和其它金属铸造成的。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模仿植物的结构来设计,这些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棚有意地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令人叫绝!入口、栏杆、标牌、支柱和电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

欧莱雅护肤品一直都很不错。

欧莱雅化妆品集团公司是一家法国的化妆品公司,也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创办于1907年,总部位于法国。

2016年6月8日,《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公布,欧莱雅排第36名。2018年12月18日,欧莱雅入选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排87名。欧莱雅集团经营范围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42家工厂、100多个代理商,以及5万多名的员工。

欧莱雅护肤系列分为清润系列、雪颜系列、创世新肌源系列和复颜抗皱系列。

1、清润系列

针对18岁以上,需要基本护理或出现因保湿护理不足而产生的肌肤问题。

2、雪颜系列

针对25岁以上,肌肤黯沉,色素沉积不均,需要提亮肤色,减少色斑的肌肤。

3、创世新肌源系列

针对25岁以上,需要预防老化,因年龄导致的毛孔粗大和细胞老化问题。

4、复颜抗皱系列

针对35岁以上,有明显老化迹象,需要修护皱纹,紧致肌肤的成熟肤质。

欧莱雅品牌由来:

巴黎欧莱雅是欧莱雅集团里知名度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大众化妆品品牌之一,主要生产染发护发、彩妆及护肤产品,其出众的品质一直倍受全球爱美女性的青睐。

欧仁·舒莱尔是法国制药中心的一名药剂师,在工作研究中,他发现从某种植物中萃取的散沣化色料,可以作为染发剂的主要成分。

三年以后,欧仁·舒莱尔为他的第一个发明申办了专利,并将它取名为欧莱雅(Loreal)。“欧莱雅”来源于希腊语“OPEA”、象征着“美丽”。1907年,欧仁·舒莱尔创办了欧莱雅公司,欧莱雅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

-巴黎欧莱雅

现在网络发达了,这些都没有国界之分了,很多外国人也在听我们中国的歌曲,虽然大家都听不懂,主要是听歌曲的调子,好听就可以。

最近网络上流行传唱《国际歌》,非常火爆,点击率和评论量非常高,有的盛赞歌曲让人热血沸腾,有的感觉听了让自己激情澎湃,至于传唱的目的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我们今天不讨论和探究这些,只是普及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史。

产生背景

自影像技术诞生以来,全世界范围内较受欢迎的短视频就是音乐短视频(music video)。但是MV拍摄困难,能随机对着镜头装模作样演一下的人不少,能随时随地对着镜头说一段唱一段的人不多。

Dubsmash的对嘴表演模式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音频台词,剧本我都给你写好了,你只要表演,而且音频时长很短不到10秒,降低了表达成本,增加了内容趣味,恰巧因为这个低成本内容也变得易扩散。

娱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为你们提供娱乐,一种是你们自己动手,自娱自乐。Dubsmash是天生的PGC(歌曲)+ UGC(视频)。

作品提要

德国盖罗尔施坦公国大公鲁道夫为了赎罪,乔装探访巴黎,一路上惩恶扬善。 玛丽花从小被遗弃,由绰号为“猫头鹰”的恶妇收养。玛丽花不堪忍受猫头鹰的折磨、虐待,侥幸逃出。但因生活所迫,无奈沦为街头 。鲁道夫被其纯真、善良的品性所打动,把她带到“模范农场”加以保护。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贵妇萨拉也伙同猫头鹰、教书先生等人在找寻玛丽花的下落,妄图以此实现她的王妃梦;猫头鹰由于对财宝起了贪心,杀了萨拉。鲁道夫微服住进一幢旧公寓,了解到穷邻居莫莱尔一家的悲惨遭遇。宝石匠受道貌岸然的公证人弗兰的欺骗,弄得一贫如洗,家破人亡。鲁道夫用自己的方式惩治了弗兰,同时也发现他是知晓玛丽花身世之谜的关键人物: 原来玛丽花竟然是鲁道夫年轻时与萨拉的私生女。真相大白以后,鲁道夫把玛丽花接回公国,并封她为郡主。但玛丽花一直无法摆脱过去罪恶生活的阴影,甘愿放弃一切,进入修道院,最终平静死去。

作品选录

一块方形的小木板上,两块小木片夹着一支蜡烛,暗淡发黄的光简直无法照明这黑暗的小屋。这是一间又窄又矮的小屋,三分之二就着房顶斜陡的坡度,和地板形成一个十分尖锐的角。屋里到处看见灰色的瓦块。墙上的石灰,因为天长日久,都成黑的了,上面有许多壁虎蜥蜴爬过的痕迹,露出薄壁上钉的被虫蛀过的木条。屋角上一扇脱了铰链的小门,开向楼梯。地上说不出是什么颜色,粘糊糊的,臭气熏天,满地是碎纸破布,随处扔着一块一块的骨头,那是这家穷人在卖臭肉的地方买来啃剩下的。屋里脏得要命,从来没人收拾,这说明或者是没有人做,或者真的是赤贫,可见其压抑之甚、绝望之甚,以至于屋里的人感到如此沮丧、失意,简直没有从屋里出门的愿望、气力和需要。人蹲在屋里就像一只野兽呆在窝里一样。

白天,莫莱尔的小屋里由房顶斜坡上一个细长小窗户照进一点光亮,这扇窗户上有块玻璃,窗户用一个钩子开关。我们叙述的这个时候,窗户上正有一层厚厚的雪。屋里的蜡烛,在屋子中央宝石匠的工作台上,发出一团淡淡的光辉,越往外越淡,最后消逝在四周的黑暗中。黑暗笼罩着整个小屋,屋里模糊地躺着好几条白白的人形。工作台是个方形的橡木粗笨台子,上面一滴一滴油迹,一大把相当大的钻石和宝石在那里闪闪发光。

莫莱尔是个细工宝石匠,而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也不是像圣殿街上那座房子里大家所想象的,是个做假宝石的工匠……正因为有这句没有坏处的假话,所以人们委托给他的宝石都仿佛毫无价值,他也可以随便放在家里而不用担心被偷。偌大的财富,放在这样贫困的处境中,可以免掉我们去谈论莫莱尔的廉洁问题。

坐在一只没有靠背的凳子上,一天到晚又累又冷,严冬通宵工作之后又瞌睡,宝石匠两只冻僵的胳膊和沉重的脑袋一齐趴在台子上。前额靠在横放在工作台上的砂轮上,砂轮通常是用手转动的。身边有一把钢锯和几件零星工具。宝石匠的头是光秃的,只看见脑袋周围一圈灰头发。身上穿一件咖啡色旧羊毛衫,是光着背穿上的,连衬衫也没有,下身穿着一条布裤子,破布条编的鞋,简直盖不住两只拖在地板上冻得发紫的脚……

屋内隆冬冰冻,严寒凛冽,宝石匠虽然气力消耗得已进入半睡眠状态,但依然不时地浑身颤抖……长长的蜡烛捻子已经炭化了,这说明莫莱尔朦胧的时间已经不短。屋里只听见他压抑的呼吸声,可是室内另外的七个人……并没有睡……

是的,这间小屋里还住着七个人……五个孩子,最小的四岁……最大的不过十二岁……母亲是个残废……另外还有个八十岁的老糊涂……孩子们的老外婆……

室内冷气逼人,堆在这一小块地方的七个人发出的热气,也暖不热这里的寒冷。所以这一堆纤弱细小、颤抖无力的身体,从幼小的外孙到高龄的外婆……正如科学家所说的,是发不出多少卡路里的。

除去这家的主人,因为气力实在用尽了,有时昏迷过去一会之外,其他的人都没有睡着,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因为冷、饿、病是使人闭不上眼睛的……眼睁得挺大……人们无法理解穷人安安稳稳地熟睡一觉,是多么难得,让睡眠来补偿一下气力,忘掉一下痛苦,睡后轻松愉快、精神抖擞地重新干活。要这样睡一觉,至少需要不冷不饿,没有担心挂虑的事才行呵。

看到这个工匠的贫困,再和客户委托的宝石的价值一比,真是天壤之别,令人惊奇,这既使人灰心丧气,又能使人心活气爽。这个眼前呈现着一家人吃苦受罪的痛心现象,一切都压抑着他们,从饥饿一直到疯狂。但他很重视面前的宝石,其实一颗就够把他老婆和孩子从贫困和缓慢地扼杀着他们的穷苦中救出来。但是,他尽自己的职责……做正经人的职责。说穿了,做个正经人并不复杂,但做了又怎么样呢?是否就伟大、体面了呢?在他那样的环境里,做正经人是否就更崇高呢?这个匠人,穷苦而又正直地守着这堆财富,难道他不代表绝大多数的终身受苦的劳动者,然而他们却和平、勤奋、忍受,每天毫不伤感和怨恨……望着有钱的人作威作福!想一想,不是暴力、不是恐怖,而是只有德行包含着人民的海洋,只有人民海洋的泛滥才能吞没整个的社会,这不是高尚和安慰人的吗?这难道还不值得全心全意来拥护那些宽大的好人,他们仅仅是为穷苦的人、勇敢的人、忍让的人在太阳底下争一点地方!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我们试图描绘的赤贫现象,可惜,太现实了,太可怕了!

宝石匠身边只有一条薄褥子,还有一块棉被,那是属于糊涂老外婆的,到后来老外婆凶狠无知,不肯和任何人伙盖。冬天一开始,她的脾气就特别坏,因为有人打算把最小的一个孩子放在老人身边,让她得点暖气,可老外婆就曾几乎把孩子闷死……四岁的可怜小女孩,肺结核已经患了一个时期了,在和哥哥姐姐伙睡的草褥子里太冷了……我们下面再向读者交代这种在穷人家里常见的睡法……拿他们睡的地方来比,畜生睡的地方也可以称作是天堂,因为至少有人为它们换一下草。

当读者看见屋里蜡烛的弱光熄灭时,室内的景象大致如此。老外婆的褥子放在地上,那里有地板,有一段扶手的短墙,比别的地方稍为干燥。由于她头上什么也受不住,一头短白头发,勾勒出前额平平的轮廓。两道浓密的灰眉毛盖着深深的眼窝,眼窝里闪耀着凶狠的目光。两腮低凹,苍白,颧骨上满是皱纹,牙床骨凸出来。她侧躺着,蜷曲着身体,下巴几乎挨得着膝盖,在一条灰羊毛毯子底下抖个不停,毯子太小,盖不住她,下面露出两条细弱的瘦腿和她穿的一条破裙子……破铺上散发着恶臭的气味……

离外祖母的铺不远,顺着墙也放了一条草褥子,作为五个孩子的铺。孩子都横躺着,草褥子开着五个口,每个口里塞一个孩子,简直是又臭又湿的粪坑,上面盖着一层布,既作毯子又作被子。

两个女孩子,一个生着重病,在这一头抖动着,三个男孩子躺在另一头,五个孩子都穿着衣服睡觉,假使他们身上的破烂能够称为衣服的话。浓密的头发,有的浅黄,有的暗淡,乱七八糟,横三竖四,母亲没有给他们剪,因为有头发总可以挡一点风,这时半遮着他们苍白、憔悴、枯槁的脸。一个男孩用自己僵硬的手把草褥子一直拉到下巴颏上,意思是想多盖一点,另一个生怕让手露在外面,就用嘴咬住上面的布不放,嘴里的牙冻得上下磕打。第三个就拼命往两个哥哥身上挤。最小的那个小妹妹……因为患着肺病,萎靡地把自己已经成了铅蓝色的病态小脸,往五岁的姐姐冰冷的胸口上靠……她姐姐虽然伸出两只胳膊,想使她暖和一点,也没有用,自己露出担心、焦急的神色……

小屋的尽里边,在孩子草褥子的拐弯处,另一条草褥子上,有气无力地躺着宝石匠的老婆,她发着缓慢的低温,一种痛苦的残疾已经使她好几个月不能起来了。马德莱娜·莫莱尔今年三十六岁。一条蓝色的破头巾,箍着憔悴的前额,反而衬出她瘦骨嶙峋的脸更苍白更易怒。一个褐色的圈围着她低凹无神的眼睛,无血色的嘴唇半开着,周围皲裂着流血的口子。面色痛苦抑郁,无神的面貌显露出本来温和的性格,但既无神志,亦无精力,因不善于和坏的环境作斗争,于是只有屈从、消沉、自叹命苦。这个女人身体不好,迟缓鲁钝,但却正直老实,像丈夫的正直老实一样。如果任她作为,无知和贫困很可能使她走入邪途,做出坏事。不过,她爱她的孩子和丈夫,对于他们共同的不幸,她没有勇气、也没有气力来克制自己痛苦的 ,以至于独自一个人苦撑着这个家的宝石匠,常常不得不停下工作来安慰、缓和一下这个憔悴的病人。在一张洞穿的破粗灰呢毯子上,莫莱尔又放了两件破旧的、补过补丁、当铺不肯接受的旧破烂,使她暖和暖和。

一个火炉,一个小平底锅,一个裂口的破砂锅,两三个有裂缝的破碗,散放在地上。一个木盆,一块搓衣板,还有个大罐子放在房顶上,离脱了铰链被风吹得不停晃动的门不远。这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家财。

这一令人伤感的景象,被摇曳不停的烛光照亮着,风从瓦缝里吹进来,吹得暗淡的烛光一会儿照着那几个可怜的人,一会儿又照着宝石匠打瞌睡的工作台上的那一堆钻石和宝石,散发出无数的棱体光亮。

尽管屋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全体在这里受罪的人都没有睡觉……上自老外婆,下至最小的小孩,全都本能地望着宝石匠,他们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生活来源。在他们天真的自私思想里,他们担心地想着他会不会被工作压倒,不能干活。母亲想着孩子,孩子想着自己,老糊涂什么也不想……

然而她忽然坐了起来,把两条干瘪的、黄得像黄杨木似的长胳膊,合抱在骷髅架似的胸口上,望着烛光挤挤眼睛,慢慢地站了起来,身后像拖着件殓衣似地拖着她那块破被子。这个女人本来身材很高,可是光秃秃的头却显得特别小。厚厚的耷拉着的下嘴唇痉挛地蠕动着。丑恶的脸完全像一个凶残的傻人。老糊涂偷偷地走到工作台那里,活像一个小孩想办坏事那样。等她走到够得着蜡烛的地方,便向着烛光伸出两只颤抖的手,她的手太瘦了,烛光隔着手透出苍白的亮光。马德莱娜·莫莱尔从自己铺上望着老人的一举一动,老人在蜡烛上烤着火,低着头,呆呆地望着桌子上闪闪发亮的钻石和宝石。老人看呆了,自己的手不再对火保持足够的距离,一下子烫着了……她沙哑地叫了一声。莫莱尔听见叫声,醒了,抬起了头。这个人约四十岁上下,面目开朗,聪慧温和,但却憔悴不堪,饿得两腮下陷,好几个星期没刮过脸了,灰白的胡子盖满下半个出过天花的脸。早生的皱纹一道一道地布满光秃的前额,红红的眼皮因为熬夜已经发紫。

身体脆弱的工人,特别是一天到晚工作姿态不大变动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瘦弱的身体会逐渐变形……宝石匠一天到晚弯着腰,身子向左偏,以便转动砂轮,就是这样一天十二到十五小时姿势不变,身体都硬了,佝偻在那里,向一面歪。左胳膊,因为不停地转动砂轮,所以肌肉特别发达,可是右胳膊,因为老是不动,又经常对着砂轮扶着钻石要磨的那一面,所以出落得惊人地细瘦。两条细瘦的腿,因为完全缺乏活动,所以几乎已成了死腿,简直支持不住这干涸的身体。全身的精华、活力、能量仿佛都集中在不停工作的那一部分……

正如莫莱尔甘心忍受地常说的:“我简直不想吃饭……而是只想有气力来转动砂轮……”

(成钰亭译)

赏析

1842—1843年间,欧仁·苏在《辩论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巴黎的秘密》,一时街头巷尾无不议论,全国轰动。

《巴黎的秘密》以德国盖罗尔施坦公国大公鲁道夫的惩恶扬善行为为主线,以他所救的少女玛丽花的身世命运为悬念,展示了一幅巴黎社会各色人物的生活画卷,揭开了隐藏在巴黎这个繁华城市背后一个个肮脏的秘密。小说重点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和痛苦,“以鲜明的笔调描写了大城市的‘下层等级’所遭受的贫困和道德败坏”(恩格斯语)。

在节选部分,作者将关注和同情的目光投向莫莱尔一家。这一家的生活,可以说是下层贫民常见的命运。

肮脏不堪的墙壁,碎纸破布堆满地,随处扔着一块块的臭骨头,“黑暗笼罩着整个小屋,屋里模糊地躺着好几条白白的人形”,气力用尽了的宝石匠“已经进入半睡眠状态,但依然不时地浑身颤抖”,屋里的“其他人都没有睡着,没有,一个也没有……因为冷、饿、病是使人闭不上眼睛的……眼睛睁得挺大……”这一静止的画面定格了贫穷的全部内容,其“压抑之甚,绝望之甚”正如同这个隆冬冰冻,严寒凛冽的破晓之前的黑暗。然而这一平静的画面却被一个突然发起的“攻击”打破。画中的一人一物都变身为一个个行动的雕塑,迸发出那富有“包孕性”的一刻: 一具佝偻的身躯,一个呆滞的眼神,一声沉闷的 ,一个突然发起的攻击,这一个个单纯的瞬间蕴含着怎样的生活遭际和痛苦的心声,还有那欲诉还休的无奈。可怜的宝石匠,累月经年不分昼夜地工作,疲劳和饥寒已经把他折磨得身体畸形,片刻的休息也成为一种奢侈,但依然不能摆脱无以复加的寒碜和扼杀着他们的贫困。

似乎仅是一个可怜的宝石匠还不足以让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作家“刻毒”的笔一定要把不堪承受的残酷, 裸地、慢条斯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衣不蔽体的五个孩子,痛苦 却内疚温和的妻子,糊涂的老外婆突然发起的攻击,饥饿、寒冷、睡不着……在细节上追求逼真精细,毫发毕现是作家创作的原则之一。为了真实再现下层社会的状况,作家常乔装到巴黎的下层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劳动者生活的苦难。

一个下层贫民面对不幸和贫穷,所能做的也许就如同莫莱尔说的“我简直不想吃饭……而是只想有气力来转动砂轮……”其中的辛酸和无奈溢于言表。此时,我们的心情也似乎随着莫莱尔无限的哀怨而坠入了深渊。

作为一部充满批判热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巴黎的秘密》注意用现实的视觉力量冲击读者的感官,同时又在客观描述之后加入大量的主观评论,以增强现实的批判力量。作者突破了旁观者冷漠的姿态,满含着情感和怨愤来描写他眼中的环境和他所关注的人物。在看似冷静,毫发毕现的描写之后,作者总是忍不住要加入一段自己的议论,来表达自己悲愤和痛心的情绪。比如,作者形容这个寒冷狭小的冰窟,是“人蹲在屋里就像一只野兽呆在窝里一样”,而“拿他们睡的地方来比,畜生睡的地方也可以称作是天堂”。作者试图描绘的赤贫现象,总是让他禁不住慨叹:“太现实了,太可怕了!”作者用一系列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压抑、绝望、沮丧、失意、纤弱、痛心、伤感”等。

对于笔下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心的同情和悲悯。正直、善良、诚实、勤劳的宝石匠的遭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撼和恻隐之心。但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又不免对宝石匠坚守的“职业道德”发出悲愤的质疑。针对莫莱尔始终恪守“做正经人的职责”,这里有一大段的议论文字:“说穿了,做正经人并不复杂,但做了又怎么样呢?是否就更伟大、更体面了呢?在他那样的环境里,做正经人是否就更崇高呢?”在这样的质问下,作家的悲愤呼之欲出。然而,“代表着绝大多数的终身受苦的劳动者”的莫莱尔却有着“和平、勤奋、忍受、每天毫不伤感和怨恨”的德行,作家在悲愤之余,又满怀赞赏地肯定宝石匠的这种“做正经人的”德行,并以一种道德的说教来呼吁人们拥护这些“穷苦的人、勇敢的人、忍让的人”。作家在此鲜明地确定了自己的人民立场。欧仁·苏把揭露下层人可怕的悲惨生活,为穷人鸣不平作为自己的职责,故被誉为“时代的旗帜”、“穷人的辩护人”。在这段议论中,我们不禁被作者热切的情绪所感染,其社会批判的力量也显而易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深度。

为配合情感的表达,作者在叙述节奏上也有精彩的创造。比如省略号的使用。仅是在这篇简短的选文中作家就用了32处省略号,可谓繁复浓密。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此情此景是如此令人震惊,内心是如此激动,以致无法叙述下去的情境;同时,省略号又代表着某种情绪上的暂停,叙述上留下滞留的时间,使得过于压抑和高亢的情感得以缓解。而且,省略号的沉默不语和话语延留,又能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作家充分运用了符号所具有的表情性,使表意更含蓄隽永。

尽管作家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叙这些底层的人民,并试图为他们辩护,然而,在作家笔下,他们都是些消极的牺牲者、永世受苦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指望善良的富人来救济他们,减轻他们的苦难,以至改变他们的命运。事实上,作者希望的是用资产阶级的理念揭开这个巴黎腐朽与糜烂背后的秘密,揭开黑暗。这是一种资产阶级保守派温情脉脉的幻想,也是远离真正苦难核心的隔靴搔痒的揭露。作家所塑造的理想人物——鲁道夫,以“慈善家”和“救世主”的形象兴办“贫民银行”、“模范农场”,妄图实现他的救世理想,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个空想的乌托邦美梦。作家虽自称自己是具有“自由思想的作家”,但《巴黎的秘密》无非是他对傅立叶等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小说化图解。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欧仁·苏是一个“温情的小市民的社会幻想家”。

《巴黎的秘密》并非世界一流的小说,小说本身也确实篇幅过长,情节时有脱节,甚至拖沓。部分情节渲染恐怖、血腥,似有猎奇之嫌。但作为“时代的良心”,欧仁·苏能较早地关注民生疾苦,并在小说中插入议论为人民的痛苦奋笔呐喊,确实难能可贵。

(夏雯韵 李晓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73652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