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营店。根据查询爱企查信息显示,fcd游泳健身会所是一所直营店,该会所目前在上海已开设8家分店,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成人健身,游泳,摄影,少儿体能训练。FCD即FitnessChinaDream,健身中国梦,FCD健身成立于2016年。
据统计公告显示,我国的健身房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700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数字嗯我国的人口就更有实际现在已经有接近5%的人口在健身房注册的会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对于健身房来说,就这么大的会员注册量说明了健身房是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爱去的场所,对于这个行业,因为产生比较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究竟有哪些健身房问题存在。
一、倒闭,跑路风险对于会员,小的健身房会存在倒闭,跑路的风险,因为卡健身房的嗯实力比较弱,而且会员人数也比较少,他们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一旦遭遇例如像疫情这样类似的突发事件,
他们的收入将很少,几乎没有成本来继续运营,所以小的经常会很有可能存在这种倒闭,然后跑路的风险。对于普通的会员来说他们肯定不想遇到这种事情,所以会员在办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健身房的人流量。
二,私教问题
健身房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私教的问题。私人教练也就是对于普通朋友来说,通过购买他们的课程,然后给个人进行上课,对于正常的私教到他们的水平都比较差。
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营销学然后进行卖课,并没有很强的知识,但是他们的课时费又比较贵,所以说通过他们的课程,但并不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而又花费了很多钱。对于普通的会员来说,私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他们会经常跟着你,然后让你的锻炼受到影响。
三,安全问题在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每个去健身的人就是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安全问题是对于很多的健身房是存在隐患的,因为如果健身不能保证安全,那么是健身是没有意义,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将会让会员产生无法预计的后果,所以健身房一定要先保证自身的安全问题,然后会员可以安心锻炼。
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区域性较强、连锁俱乐部以直营为主等原因,健身行业竞争激烈,但市场集中度不高。2015 年行业前十大健身品牌的市场份额为 164%,连锁品牌多在总部所在地区域市场,剩下的健身俱乐部中 668%以非连锁小型俱乐部为主,经营规范度有待提高。
我国健身行业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传统健身房、健身工作室、新型健身俱乐部和线上健身 APP。目前国内健身行业仍然以传统健身房为主,健身工作室则多由资深教练创办,1对1向一些高级会员提供高端精细化服务;新型健身俱乐部多与传统健身俱乐部对标,采用月卡等盈利模式,降低入会门槛,提供标准化服务;以小而美的连锁发展为导向,但目前市场份额不足10%,盈利模式也待观察。所以整体对健身房的冲击不大,而健身 APP 的存在吸引了大量健身小白,可为其他线下健身场所培养了潜在客户。
欢迎关注活跃传媒的官微官网与我们探讨。
国外的健身房不了解,但是国内的健身房倒是经常过去。怎么来说呢,还是得分档次吧。有些低档的健身房那么很多人都会过去,人群也比较杂乱,那么目的性也不那么单纯。
就比如大学门口的那些健身房,消费群体都是学生,健身房也一般都做得很简单。课程选择就更少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后来把健身房当做洗澡堂了。能够在那里的健身房获得效果的,也大多数是靠自己,专业的教练基本没有。
中档次的健身房,会有一些比较针对会员级的课程和教练。这种人群成分就更复杂了,有很有钱的人,也有一些平头老百姓。这样的健身房会比较大,设施也比较多。课程选择呢,也相对更多一点。奔着健身去的人也还是占大多数。
最后那种高级会所,一般都是很私密性的,可能明星呀,名人会去这样的健身房。小老百姓呢,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毋庸置疑,那里的教练都是专业水平的。我们所羡慕的那些明星减肥很快,健身很有成效,都是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的。
所以说,跟我们平常生活接触最多的还是那种中小型健身房。如果真心想要健身,建议选择一种还算比较大的会所,教练会比较专业,设施也不会经常出问题。而且不会让你练着练着,就想每天去洗个澡就结束了。
健身算是一个比较长久,要坚持的事情,所以选择健身房也是比较重要的,毕竟你要呆很久呢。
国内24小时健身房确实是寥寥无几,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1成本高
首先,24小时健身房要么就全天候有人值班(人工成本高);要么就采用会员刷卡(刷指模)制,到了晚上就由会员自己打卡进出,如此一来选址地点的治安要好,还要有24小时值守的安保,搞一套刷卡(指模)设备也要钱……要求高,成本就高。
其次,24小时健身房比普通健身房多出的收益来源就是半夜来健身的人。而这部分人由于交通时限的问题,基本都被框死在健身房周围的两亩三分地内,所以注定客户群体小。而放弃掉这小部分客源,减少了很多额外投入,弄个普通的健身房一样吃香,而且少麻烦。
2并没有提高多少客户体验
24小时健身房面对的客户群体是什么人?
——有健身需求的工作族
(大多数学生都会直接锻炼或用学校的健身房或健身器材……好吧,我这种除外눈 _ 눈)
选择24小时而非普通健身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正常时间没空健身。
所以只能晚上甚至半夜来健身。
对于客户来说,比如:我每周健身三次,每次两小时,无论清晨还是下午还是半夜,对于健身者来说都是健身而已。
选择大半夜来的基本都是下下之选,没事不好好睡觉,有空不其他时间锻炼,谁会闲得蛋疼半夜来?
个人体验:半夜去健身房的唯一好处就是安静、清静。偌大一个器材室里就我一个人来运动,特别爽。
但是忙到每天白天都没空健身的人,除了失眠狗(如我)和有健身迫切需求的人,谁晚上会不珍惜时间睡觉反而来健身消耗精力?
3客源比想象中的还要小
怎么说?
我们来进一步的分析一下,什么人是真的需要半夜来健身房?
1平时忙吧!只有半夜得空吧!
2有“健身需求”。这个就很微妙了。如果是普通的跑步、无器械运动、减脂根本没必要专门跑去健身房。
我有一哥们现在天天晚上十一点多出去跑步,跑到第二天(๑•̀ㅂ•́) ✧离他租住的地方不到三百米就是一个大学,校区里可以任他跑。而且据他说大半夜一个人在马路上狂奔,很有失恋的感觉……咳咳(跑题了),总之,此类运动无需去健身房啊,还大半夜去!
所以去健身房基本上就是要练器械、要增肌。而且还只有半夜有空去。这样的人其实不多。
3能坚持,有毅力。
或许你要说,满足上面两点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少。但第三点其实才最关键。
长期健身的人都是能坚持,有毅力的人,这没错。
但是,白天高强度工作后,半夜还健身消耗精力的人,有多少能保障第二天的工作质量?
一周你能保证。那一个月?三个月?一年?
这样的透支毕竟不是长久之策,终究得跨。
满足上述三点的人就真的少了,所以搞24小时健身房,利润比普通健身房能多多少,难以保证。但投入一定是大大增加了的。
然而,作为一只夜猫,我真心喜欢24小时健身房。因为除了半夜躺床上看手机、半夜画画、半夜抱着电脑做片子之外,我可以多个去处、多件事干!
虽然国内的24小时健身房真的少之又少,但希望现有的可以常青不倒!也希望这种模式能一直走下去!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代表企业门店数量
──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体量
根据iHRSA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19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达到了967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287%,增速有所放缓。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面临寒冬。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为8969亿美元,相比2020年下降了725%。2021年,在全球疫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有所增加。根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约为942亿美元。
──欧美国家健身俱乐部较为发达
从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区域格局来看,北美地区及欧洲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地区。美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肥胖的增加可能会支持该地区的市场增长。20至64岁的成年人是最大的健身人群,其人数有所增加,这刺激了美国最近对健身房会员的需求。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水平目前在全球属于中等程度,高于非洲等地区。
──行业中已经有全球规模的龙头企业
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上最活跃的公司包括F45、Planet Fitness、Xponential Fitness、Lifetime Fitness等。此外,在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运营的公司采用的主要策略是扩张和并购。主要参与者正专注于扩大其地区影响力,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并赢得市场。
──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将按照复合增速7%快速增长
未来,随着疫情好转、社会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以及传统健身行业智能化升级,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了1010亿美元。2027年,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大于7%。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内健身行业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948年,估测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
根据三体云动发布的“新中国健身70年发展历程”一文,我国健身行业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948年,谭文彪在广州创建的“谭式健身所”,标志着我国国内第一家现代健身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题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随后我国以广州为首的广东省掀起健身热潮,如同“谭式健身所”的各类个人名号健身院出现。
进入21世纪,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与2003年非典事件掀起了全民健身潮,我国健身行业迎来黄金期。但由于健身房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行业开始出现恶性竞争,叠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开始出现萎缩,大量健身房倒闭。
2014年,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体育产业再次成为资本的追逐的领域。我国健身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竞争。2015年后,各类互联网新型健身房突起,“按次付费上团课”、“下课打卡拍照留恋发朋友圈”成为了国内健身行业时下最流行的话题,行业从突然地爆发增长到整顿洗牌再到新的一轮增长。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由2015年的
171万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20万亿元,其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产出在2017年为5813亿元,占比为
264%。前瞻估算2019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比重达到35%。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月以来,头部健身房品牌“金吉鸟健身”被曝出旗下多家门店接连关闭。
金吉鸟创建于2005年、巅峰时期曾在4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店铺、1万员工、吸纳超200万会员。
稍早一些,金吉鸟曾因“超额预付费”等原因被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约谈,更早一些,2020年初该品牌曾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
中国第一批健身房要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健美操与跳操房出现。2000年后,健身房短暂爆发。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共有健身房近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市场规模达到337亿元。
市场规模算不上大,但民众不断上升的健身意识,赋予了这条赛道极大的想象力。但另一方面,关店、倒闭、卖身的消息在过去几年不绝于耳。
这令人深思:线下健身房到底怎么了?这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1928年,美国旧金山,一个14岁的男孩因身体原因无奈辍学。第二年,他被妈妈带去听了美国营养先驱Paul Bragg关于健身和营养的演讲。此后他开始戒糖、改变糟糕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规律锻炼。
八年后,男孩在加州的奥克兰市开出了美国第一家健身房。他叫杰克·拉兰内,后来他在美国被尊为了“健身之父”。
这是健身房这门生意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健身房在中国出现。过去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健身房已经迈过以下三个周期:
跑得太快不全是好事。
三体运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49%,作为对比,在英国这一数据为149%,美国更是高达203%。
低渗透率制约了国内健身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当前国内外健身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差异。
招商证券资料显示, 在美国,健身产业盈利构成大部分依赖食品、补剂、减肥消费、服装器材等,场地+教练比重较小,国内则恰恰相反,盈利主要还是由场地及教练来驱动。
具体到健身房这门生意,当前国内健身房主要营收来源分为三大部分:会员卡销售、私教课程、水吧。其中,会员卡销售细分为年卡、季卡、月卡、次卡等不同产品,私教课程则包含了泳教课、瑜伽课、团操课等,水吧在营收中占比较小。
“会员卡+私教课程”是主要的营收来源,会员卡年卡预售+私教课打包售卖,则是核心的营收手段。
这种经营模式下,一家健身房维持现金流的能力直接与销售水平挂钩。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健身房一次性就能收取用户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费用,看起来是一门很赚钱的生意,实则不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健身房属重资产运营模式。房租、设备租赁及维护费用、水电费、人工管理费用等,近些年呈持续上涨趋势;
二是健身房的日常运营,过于依赖预售会员卡、打包售卖私教课程这种模式产生的现金流。位于通州某健身房的会籍顾问乔磊告诉市值榜,他所在的健身房单月成本支出为20万元左右,平均单月营收(会员卡预售+私教课)也处于这一水平。
单月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已经售出的会员时长以及私教课,却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才能消化完,这实际上构成了健身房的负债。
这意味着,一旦健身房不能维持新会员的增长数量、老会员的续费率、降低私教课程的消课周期,很可能走向悬崖边缘。
“加州健身的倒下,是整个传统健身房市场走下坡路的开端。”健身行业前从业人员林凡告诉市值榜。
2016年7月,成立于1996年的加州健身香港总部陷入财务危机,很快其北京分公司以“统一内容整顿”为由暂停开放,最后以倒闭告终。
传统健身房市场走下坡路早有预兆。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13年,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几乎停滞。
一组更为残酷的数据是,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 2013年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中,80%基本在维持或亏损状态。 而据媒体报道,2002年前后,健身房行业的毛利率高达40%。
十年,健身房这门生意从赚钱变得不赚钱,非但如此,2015年前后短暂回暖之后,传统健身房再次走向下坡路,发生了什么?
从2010年开始,顺着时代发展的主轴,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1、2010年之前行业盲目扩张、竞争,成为接下来几年的主旋律;
2、2014年之后,租赁及人工成本开始上涨,“行业竞争+成本上升”成为传统健身房两大经营难题;
3、2016年至今,乐刻、超级猩猩、keep等携资本与新模式进入市场,同时租赁成本再度急剧上升。
行业竞争+成本压力+新物种冲击,成了压在传统健身房身上的三座大山。
这条负重不断叠加的行业演进路径,是行业的一道筛子。2016年以来,加州健身、青鸟健身、威尔士健身、浩沙健身、金吉鸟等行业知名品牌,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窘,他们或寻求卖身而不得,或因现金流枯竭无奈倒下。
他们的困顿甚至倒下,不能只归咎于经营不善。
传统健身房已经走过的40年里,倒闭与新生是常态,身处这个行业的人,他们经营的健身房定位或高或低,规模或大或小,他们中有的人通过直营或加盟的方式不断扩充规模,有的偏安一隅不做他想。
但无论如何,健身房这门生意的核心商业模式不曾变,即主要通过年卡预售及私教课程打包售卖的方式获得现金流,用以健身房日常运营。
行业早期,入场时机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这种运营模式得以奏效。
随着时间推移, 传统健身房难免陷入“竞争加剧——同质化明显——低价竞争——销售至上——利润压缩——行业洗牌”的连锁陷阱, 更不惶论,这本就是一门重资产运营的生意,还必须直面急剧攀升的房租及人力成本。
不赚钱甚至亏损,便成了常态。
林凡表示,如果从财务角度看整个行业的经营状况,保守估计90%以上的健身房都处于亏损状态。
持续获得现金流的能力,成了衡量一家健身房经营优劣的重要标准,而健身房维持现金流的能力又直接与销售水平挂钩,导致销售能力成了传统健身房的核心竞争力。林凡透露,这甚至让行业衍生出了专门提供销售服务的公司。
长此以往,行业不正之风一度猖獗。过去几年有不规范者甚至在租赁场地、购进设备后,通过预售回收成本,然后携款跑路。
“很多较大规模的健身房老板,他们事实上不依靠健身房赚钱,而是拿预收上来的现金流进行炒股、做别的生意等,做成了万事大吉,做不成的健身房也就倒闭了。”林凡告诉市值榜。
同样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当服务能力让位于销售水平,最终影响的是用户的健身体验,导致续费率水平低下,这无疑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016年被诸多 体育 产业内人士称为“ 体育 产业发展元年”。聚焦健身房产业,这一年从政策到企业到投资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出台多项战略性文件,鼓励健身行业二次发展;
2、以私教工作室、精品团课工作室、“O2O平台+器械运动”为主的新模式健身房雨后春笋般冒出;
资本以极大的热情涌入健身运动赛道。《中国国际 体育 投融资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健身创业公司共完成29起投融资行为,超过20家公司融资金额达到千万级。
政策利好、背靠资本、适逢移动互联网与新零售风口,这些新物种们,集体发动了一场对传统健身房的冲击。
他们概念不同、理念不同、模式不同,但目标一致:要么改良,要么变革,在死气沉沉的健身房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具体来看,私教工作室以提供私人教练课程为核心服务,场所内一般配置有氧区、器械区、自由力量区、休息区等;精品团课工作室以提供单一类型付费团课为核心服务的健身运动空间,场所内一般配置团操房。典型团课类型如瑜伽、动感单车、拳击等。
此外则是以O2O平台+器械运动为核心服务的健身运动空间。场所内一般配置有氧区、器械区、自由力量区、休息区等。主打互联网健身、24小时无人管理,按次或按月消费等概念。
对这几种模式,市值榜做了如下对比,便于更为直观的理解。
私教工作室更像是袖珍版的传统健身房,只是相对而言更聚焦私教课程,增强了服务意识,但规模较小导致,成本得以压缩的同时现金流也有所下降,本质上与传统健身房无异,我们不做过多讨论。
包括精品团课工作室在内的一众新型健身房,他们的进化主要集中在:付费模式—“颠覆年卡、没有会籍顾问”、健身内容—专注细分赛道、健身时间—24小时及分时预约等。
从用户需求出发,传统健身房本质上是一门租赁场地、运动器材的生意,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把选择权完全交到用户手中,预售会员付费的模式之下,用户来与不来、健身频率高不高都完全取决于自己,这也导致整个行业沉睡用户占比较高,且会员续费率低。
而主打团课、私教的新模式也将选择权交给了用户,只是他们将需求分割,把场地、时间、价格、内容等拆分成一个个细小模块,供用户按需自由组合。
也就是说,用户需求本质上没有变,传统也好新物种也好,无非就是要告诉用户去哪里练、怎么练。 区别在于,传统健身房更注重前者,新物种们明显更注重后者。
这一情况下,新型健身运动空间相比传统健身房,更依靠运营驱动而非销售驱动。团课课程内容、私教课教练、线上化手段最后实际上在为运营做支撑,归纳起来就成了“内容吸引用户——线上化手段获客——私教服务水平增加粘性”这一闭环。
在商业模式上,新型健身运动售卖的实际上还是场地+运动器材,但放大了对课程内容的建设,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
与此同时,按时、按次的付费模式下,教练实际上承担起了很大的压力,他们直接关乎到用户留存以及续费率。
所以我们看到, 当前健身房产业最本质的一个变化在于,核心竞争力由销售水平变成了课程内容以及教练的专业性与服务能力。
传统健身房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物种们的分流、教练流失等方面的压力。
另一方面,从用户“去哪里练”“怎么练”这两个原始需求出发,当前新型健身空间,更多吸引的是健身小白。对他们来说,“怎么练”是优先级更靠前的需求,场地规模、器械相比之下反而不那么重要。
但对于那些健身老手,需求优先级可能恰恰相反——他们才应该是传统健身房极力争取的用户。
所以本质上, 传统健身房与新物种,“合”的关系要远远大于“竞”。 传统健身房这门生意不性感,但也死不掉。
当然,传统健身房还是要做出改变,如果还继续让服务让位于销售,那这条下坡路就要走到底了。
(文中林凡、乔磊为化名。)
参考文献
1《2019—2020中国健身市场发展白皮书》,德勤研究所;
2《长城前瞻 超级猩猩:健身房的零售革命,打破“健身对赌”牢笼》,长城证券;
3《健身蓝海千帆竞发,需求撬动千亿市场》,光大证券;
4《热潮之下蓄势待发的中国健身行业》,招商证券;
5《健身房今冬关店潮?揭秘行业20年的潜规则》,蛋解创业;
6《三十年了,国内健身房依然几乎不赚钱》,华商韬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