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坐拥甘肃首富、被誉为“民营医院第一股”的阙文彬和他的恒康医疗(002219)走到了十字路口。
8月24日,恒康医疗发布提示性公告:
“公司收到陇南中院的通知,获悉债权人广州中同汇达以公司债务规模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行性为由,向陇南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
一旦法院正式受理对公司的重整申请,公司便有可能因重整失败而宣告破产。
事实上,公司面临的风险并不仅限于此。
7月10日,民生信托将公司诉至北京二中院,请求判令公司支付合伙权益收购价款本金103亿元,及截至2020年3月20日投资收益126415万元,还包括违约金和案件受理费;7月27日,华宝信托将公司起诉至北京二中院,请求判令公司支付公司权益收购款约437亿元,以及逾期付款违约金、律师费损失和案件受理费、财产保全费。
也就是说, 仅两笔起诉金额就超过5亿元!
再看公司经营业绩。
过去4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404亿元、203亿元、-1418亿元和-252亿元,亏损金额不断放大。不仅如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517%,账面上的流动负债是流动资产的38倍。
这就意味着, 公司面临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
从公司介绍来看,恒康医疗很出色。
公司立足于医疗服务和药品制造‘双轮驱动’大 健康 产业,以医疗服务为核心,构建大专科、强综合战略布局,业务涵盖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医养等全产业链,同时充分发挥各医院专科优势,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药品制造为公司基础产业,公司致力于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20余年,拥有中成药、化药等领域的多个龙头产品,为公司制药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9年底,公司拥有共计12家医院。其中,控股1家三级医院、9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近8000张,年门诊约300万人次,年出院25万人次。正是凭借在并购医院上的名气,恒康医疗被冠以“民营医院第一股”的头衔。
2015年7月,恒康医疗的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46亿元人民币,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股价足足翻了近四倍。
靠的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介绍恒康医疗的创始人,连续9年被胡润百富榜列为甘肃首富的阙文彬。
1996年,阙文彬和妻子一起成立了四川恒康发展公司。后来,在一次前往西藏的考察中发现了一种叫独一味的传统藏药。2001年,阙文彬成立甘肃独一味公司,专门生产止血镇痛中成药独一味胶囊,市场占有率很快超过了90%。
凭借独一味的成功,独一味公司在2008年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并且在2014年改名为恒康医疗。
相信有人会问,“独一味胶囊”属于药品制造领域,与前面提到的“医疗服务”并没有太大关联。那么,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公司以更名为契机,同时开启了并购扩张之路,从单一的制药业务转向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大 健康 ”。
其中,并购医院是关键性措施。
2013年6月,恒康医疗小试牛刀,以4000万自有资金购买了四川两家小型医院;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公司再次收购了两家医院。2015年,恒康医疗以71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瓦房店第三医院,仅收购价就相当于当年公司净利润的224倍。
到2017年,公司已经共计收购了19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其中全资收购的有12家。截至2019年,恒康医疗年收入的87%都来自旗下医院,医院业务已经成为恒康医疗的绝对主要营收入来源。
与之相对应,公司的营收从2013年的565亿元,一路增长至2019年的368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6%。
不过,伴随而来的却是利润的暴跌。
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尚且有404亿元,但此后便一路下滑,2017年到2019年分别为203亿元、-1418亿元和-252亿元。而且,仅2019年的亏损额就达到了上市以来所有盈利的15倍。
更让人担忧的是,截至2019年底,尽管公司的商誉规模已经进行了数次减值,但目前仍然高达987亿元,占净资产的56822%。
也就是说, 即便连续亏损两年后,公司依旧面临着巨额资产减值风险。
由于公司目前已经被强制风险警示,且股价一度跌破1元/每股。这就意味着,恒康医疗苦心经营的“大 健康 梦”,或许将画上句号。
以2020年半年报为例。
恒康医疗账上的货币资金为10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22%。但是,公司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却分别为1404亿元和299亿元,合计超过了17亿元。更重要的是,公司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了967%。
也就是说, 通过推高债务的方式增加公司流动性,已经无限进入死胡同。
不过,公司并不是完全丧失造血能力。
过去三年时间里,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05亿元、523亿元和505亿元。即便是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也依旧有113亿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答案就是前面提到商誉。
2013年以来,恒康前后总计收购了19家医院。但是,这些高价收购来的医院并没有达到公司的预期。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医院本身的质地比较差;另一方面,医院经营本身是一件专业壁垒极高的行当,导致做中成药起家的恒康根本无力管理,更何况是在短期内同时经营十几家风格迥异的医院。而且,在对赌协议下,原股东和医生更在意短期经营业绩,而忽视长远价值。
因此,在2016年前后无论是勉强完成对赌业绩的医院,还是没有完成对赌业绩的医院,都不约而同的业绩大变脸,导致公司的业绩急转直下。结果就是,公司不仅需要为旗下医院的亏损买单,而且还需要计提大量商誉减值损失。
除此之外,公司还有另外一个危机。
前面提到,公司走的是并购扩张的路线,那么便面临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2014年8月,公司发布了定增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人不超过民币2835亿元,用于收购瓦房店第三医院70%的股权、恒康医疗大连国际肿瘤医院项目,以及相关收购医院的建设和改造工程。
除此之外,公司主要的筹钱渠道除了贷款之外,还有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输血。
2017年3月1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
截至公告日, 公司创始人阙文彬持有公司股份79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257%;其中,累计质押股份7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的8867%。到了2019年底,累计质押的股份已经达到了100%。
不过,危机也随之而来。
回到一开头提到的两起诉讼案。
2017年2月,为了推进医院并购,恒康医疗与华宝信托、民生信托、京福资产签订《入伙协议》,共同设立京福华采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其中,恒康医疗作为劣后级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6380万元,投资期限为36个月。
正因如此,当投资期限到期后,由于恒康医疗无法归还欠款,公司被华宝信托和民生信托告上了法院。
由此可以概括恒康医疗失败的原因:
第一,经营层面的失败,即被并购的医院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
第二,计提商誉损失加剧了公司的亏损幅度,导致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趋于恶化;
第三,孤注一掷的质押融资和协议融资,在企业债务高企的背景下,加速了企业的 奔溃 。
2019年4月15日,阙文彬与宋丽华女士、高洪滨签署《投票权委托协议》,将其持有的28%和1457%股份对应的投票权分别委托给宋丽华和高洪滨行使。
至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2020年3月30日,恒康医疗发布《关于控股股东签署<合作协议>的公告》,提到:
阙文彬将持有公司股份的1259%对应对的除收益权和处置股份权力之外的股东权益委托给五矿金通,将持有公司股份的299%对应对的除收益权和处置股份权力之外的股东权益委托给中企汇联。
也就是说, 在与宋丽华女士、高洪滨的委托协议到期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转移给了中企汇联。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高杠杆并购”尽管能够带来一时的风光,但并不能助力企业的 健康 发展。更糟糕的是,创始人不仅因此丢了公司的控制权,还缠上了一身债务。
为了扭转颓势,公司开始甩卖医院资产。
2019年11月30日,恒康医疗发布公告称:
“同意公司出售澳大利亚全资子公司恒康医疗投资(澳大利亚)100%的股权,标的公司持有PRP公司7033%的股权。本次股权出售价款约为人民币48417万元。”
消息一出,投资者一片哗然。
因为仅仅两年前,公司为了收购该笔资产花费了1694亿元。而且,这还没有将贷款所产生的地利息计算在内。即便按照官方的说法,此次卖出的实际成交额为1138亿元,亏损金额也超过了556亿元。
一方面,因为公司对跨国并购的风险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公司低估了跨界经营的风险,导致子公司由盈转亏。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于,高企的负债无限放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思考?
第一,经营一家企业需要耐心,经营一家医院更是需要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以拔苗助长盲目追求速度;
第二,尽管国家从2014年开始鼓励 社会 办医院,大量民间资金也随即进入该领域。但是,企业经营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与其追风口,不如踏踏实实的立足于自身战略长远布局;
第三,跨界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和经营者是否具备跨界经营的能力;
第四,高杠杆是毒药,频繁使用会让人上瘾。一旦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那么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资金链问题,导致公司面临崩塌风险;
第五,无论是经营主业还是跨界,都要寻求建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唯有此才能禁得起风雨。
最后还有几点忠告: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切莫以“市值管理”之名,行操纵股价之实;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冷静的对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做出判断,切莫盲目追捧概念,落得一地鸡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美药业是A股市场非常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其巨额财务造假引发的债务申报金额高达435亿元。在康美漩涡中,多家金融机构踩雷,总损失率可能达30%。
康美目前的债务申报金额高达435亿元,太平洋证券、民生证券、长江证券、国民信托、中融人寿等金融机构持有康美债的金额均达数亿元。有债权人代表分析,最终债转股后、总亏损仍又可能达30%。
作为康美药业的深度合作伙伴,广发证券也因康美爆雷一事受罚,投行业务暴跌。近期公司刚刚度过承销业务禁令期,所保荐的上海福贝宠物能否顺利过会,是检验广发整改是否到位的重要信号。
康美为迷惑审计,竟另造财务系统
最终,在康美药业2019年自曝家丑的会计更正中,把约300亿元货币资金调整为存货及投资性房产,就是把易审查的货币资金变更为不便于审查的存货,意图拖延时间。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对正中珠江事务所的处罚书,一定程度上披露了康美造假的详细手段:为满足财务造假和反审计的需求,康美甚至基于金蝶EAS软件重造了一套完整的财务系统,在该系统下,使用康美提供的初始数据,无论如何测试,都能达到完美的审计效果。另外,康美还存在和供应商/客户串通做回款,共同应付审计的恶劣行为。
整体来看,康美造假的核心逻辑依然是通过资产的调整来消化虚增的利润。在财务造假暴雷后,康美背负的巨额债务也无从偿付,以至于走到了破产的地步。今年6月,揭阳中院受理了康美破产重整一案。
康美破产,债委会成员名单出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债委会成员中还罕见的纳入了虚假陈述集体诉讼投资人代表:中证中小投服中心,这一设置可谓是近些年企业破产过程中的一大创举。
中小投服中心代表康美股民在内的55万多位中小投资者、参与了债权申报,参与集体诉讼的投资者共申报债权达487亿元!
之所以纳入中证中小投服中心,是考虑到了康美股民集体诉讼以及索赔的需求。自新《证券法》出台以来,A股集体诉讼第一案就选定了康美药业,且在8月初正式开庭,代表股民出战的原告正是中证中小投服中心。
截至7月底,康美已有2000多家债权人,申报金额435亿元。截至8月初,管理人已审计了近1300家债权,已确认债权300亿元。其中,银行占据大头,譬如光大银行债权约23亿元,农业银行深圳宝安支行、上海银行深圳分行等银行机构申报的债权都在10亿元上下,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敞口规模也均排在前列。
浙商银行、粤民投、太平洋证券、民生证券等被卷入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此前也多渠道向康美输血,以至于在这次破产重整中栽了大跟头:浙商银行直接申报的债权近19亿元,“宝城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浙商银行”对应债权接近15亿元,“浙商银行专属系列理财产品”申报金额超过6亿元,合计接近40亿元。
太平洋证券也有多只产品申报。此前《红周刊》曾报道,太平洋证券是高收益债市场的活跃参与者,不少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中均有太平洋证券存在。就康美来说,太平洋证券、太平洋证券-兴业银行-太平洋红珊瑚富华1号集合资管计划、太平洋证券红珊瑚27号集合资管计划等多只产品的申报金额约为9亿元。
观察净值,红珊瑚富华1号作为一只债基,最近3个月的净值却从12218跌至目前的09659,排在同类产品中的尾部。
公开信息显示,太平洋红珊瑚富华1号/红珊瑚27号的基金经理均为张舒雅,其2013年后就职于太平洋证券资产管理部。张舒雅在权益投资上表现出色,红珊瑚27号的长期收益率也跑赢沪深300指数。
民生证券也有多只产品申报,譬如民生证券、民生证券进取1号单一资管计划,共申报金额约55亿元。
在信托系债权人中,国民信托有20多只产品参与了申报。其中,国民信托-融信68号债券单一资金信托、稳鑫28号债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雪赢1号债券单一资金信托、托稳鑫2号债券投资单一资金信托等4只产品就申报了7亿多元。
此外,对标中民投的粤民投(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债权达21亿元。粤民投的筹建得到了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定位为“全国一流的地方民营投资平台公司”,股东也是广东龙头民企:康美实业、美的集团、碧桂园、金发 科技 等。不料却踩中了康美这个大雷。
中融人寿、长江证券等机构“踩雷”
多家险企也被卷入。其中,“中融人寿-分红产品”受伤最重,债权申报金额为53亿元。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融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765%,不足150%的监管要求,在业内排名尾部。目前来看,其失血情况还在加剧,截至今年二季末,中融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进一步下跌至12673%。
中融人寿也是问题重重,其实控人为罗玉平,也是中天金融(000540SZ)的实控人。中天金融曾试图吞下“明天系”的核心资产——华夏人寿,但其后华夏人寿被接管。中天金融支付的70亿元定金也有损失风险。中天金融目前饱受债务压力,2016年以来,归母净利润从30亿元跌至不足6亿元。而中天金融以及罗玉平也因未履约股票回购承诺、向关联方违规提供财务资助等问题,在不久前被交易所通报批评。
“弘康人寿-万能”也持有一定规模的康美债。此前《红周刊》曾报道,弘康人寿的作风很激进,主打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在渠道上仍依靠滴滴金融等互金平台,而偿付率在业内也排名靠后,仅去年四季报就亏损了7000多万元,存在急切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除了上述金融机构,也有多家外资大鳄“上榜”。比如,DAVIDSON KEMPNER就有5只产品,累计金额约12亿元。公开信息显示,Davidson Kempner(戴维森肯普纳资本)是美国一家知名的对冲基金,成立已近40年,管理规模曾超过300亿美元;另外,高盛国际申报且确认的债权也达31亿元。
对于剩余的暂缓确认债权中,管理人又临时确认了包括“长江证券超越理财灵活配置集合资管计划”在内的41家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达47亿元。具体来说,长江证券超越理财灵活配置集合资管计划临时确定的债权为13亿元。长江资管交通银行长江证券超越理财乐享1天集合资管计划的确定债权额度为7707万元。长江资管长兴农商1号定向资管计划的确定债权5505万元;齐鲁资管0093乐山商行理财定向资管计划、齐鲁资管0176青岛农商行理财定向资管计划,各确定的债权均超亿元。
在债权申报中,也有多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除了债务会中的新天药业(002873SZ)外,医药流通巨头——九州通旗下的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辽宁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也参与了债权申报,但未获认可,管理人认为这些债权实质上是“销售返利”。
罕见的可交换债违约案例
比较罕见的是,康美债务包袱中还包括可交换债。可交换债由于对发行人的偿付压力较小,因此是2016~2017年一级市场的明星品种。康美药业的大股东康美实业在2017年发行了“17康01EB/02EB”两只可交换债,承销商同样是与康美关系密切的广发证券。两只可交换债规模达50亿元,存续期3年。
17康01EB的持有人主要包括哪些机构呢?据《财新》报道,持有金额较大的债权人包括某国有大行。值得注意的是,与广发证券类似,该银行也承销了康美药业发行的多只银行间市场债券(与民生联合为主承销商)。相较广发证券被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处以重罚,该国有大行受康美爆雷影响却非常轻微。
不同于债券持有人,对于可交换债的持有人来说:到底是换股后大幅亏损、再以股东身份参与集体诉讼?还是以债券持有人的身份参与破产,但现金清偿可能很少?
存货暴增后又离奇缩水205亿
有债权人按30%计提亏损
在采访中,还有债券持有人表示了自己对康美存货离奇消失的担忧。据康美2020年报,公司去年亏损额高达277亿元,亏损原因主要是因为疫情冲击等。此外,康美还对应收账款、在建工程等进行了巨额减值,特别是对存货的减值达205亿元!
一直以来,康美的存货数据、及“存贷双高”是财报中的两大疑点。在2019年被证监会调查后,康美才自曝家丑:由于采购付款、工程款的确认时间存在错误,导致存货少计195亿元、货币资金多计299亿元。这一造假规模在A股堪称空前。
而康美在2020年9月由广东揭阳国资背景的易林药业接管后,对于包括大量中药材在内的庞大存货的盘点,也是托管组的重要工作。康美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库存产品、自制半成品、消耗性生物资产。据《财新》报道,消耗性生物资产主要包括康美自产的人参、林下参,被认为水分最大、最难清点。
广发证券投行收入暴跌
冲刺福贝宠物IPO检验整改成色
作为康美的长期合作伙伴,广发证券也被重罚。广东证监局去年做出决定:广发负责康美可交债的林焕荣等人被认定为不当人选达15~20年,不得从事债券承销工作;广发的债券承销业务被暂停1年,欧阳西等高管被公开谴责,多位资深保代被采取10年以的禁业处罚。
广发证券的投行业务是受到严重冲击的。其投行部门员工有多人离职,不少在手项目的发行进展也受到影响。体现在营收上,其投行原本在行业内第一梯队,营收规模长期行业内前十,其2019年投行业务净收入为1365亿元。但在去年的一级市场牛市行情下,广发的投行业务净收入却跌至572亿元,滑落至行业中游。在IPO项目上,去年至今,广发保荐的IPO公司仅有8家上市,仅为2019年上市数量的一半。
不少有IPO/增发目标的企业也选择了其他保荐券商,比如国信证券就不再聘请广发证券担任其150亿元定增的联席主承销商;另外,壶化股份、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等多家IPO公司也不再聘用广发,比如壶化股份宁愿选用资历和口碑略逊的国都证券,也不再续聘广发证券为IPO保荐券商。
(本文已刊发于8月21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本文源自红刊 财经
原始股,其实是企业还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向社会公开募集的股份。企业如果在新三板上市后进行定增,定价会是市盈率的35~55倍,投资者不仅能够通过在新三板的投资赚钱,如果新三板转板, 利润则更为丰厚。购买了新三板股权,就相当于是原始股东,哪怕公司没上市,也是有分红可以拿的,新三板的原始股每年有8%股息+分红,亏肯定是不好亏的。而且投资新三板,买的都是优先股,即使公司倒闭了,也可以全身而退。不会像股票,套牢,割肉各种亏损!如果企业已经开始准备上新三板,它的原始股一般不会再对外进行发售,只会针对内部高管、核心员工等 发售,另外会对风投、私募或者特定对象来融资。既然个人投资者很难买到新三板企业的原始股,更多地要依托专业的机构,就要选择从事这方面业务时间长、业务量多的机构,这样才更有保障。
众泰这个品牌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个可以说是靠抄袭出名的 汽车 品牌。众泰的兴衰也足以证明,一个品牌若没有核心技术,最后只会被淘汰。
不知不觉,众泰在 汽车 市场消失已有一年多时间,而近段时间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边缘化品牌正在加速回归 汽车 市场。不知道它的回归,我们是应该庆喜,还是应该惆怅,因为曾经这个靠抄袭而逆袭的众泰,让人嗤之以鼻。如今回归,又会否“重操旧业”?
募资60亿
众泰欲重回市场
去年以来,众泰 汽车 流动性枯竭、破产重整、整车停产,基本从市场上消失。如今重整完成,新的实控人黄继宏取代应建仁、徐美儿夫妇成功上位,他急需扭转公司的经营状况,就重整时做出的相关承诺,给市场一个交代。
6月10日晚,ST众泰发布公告称,公司重整完成后,希望寻求资本市场助力,拟定增募资不超过6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新能源智能网联 汽车 开发及研发能力提升项目、渠道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毫无疑问,此次回归的众泰 汽车 同样瞄准了新能源 汽车 ,当然,这也是大多数边缘化车企的共识,新能源 汽车 似乎成为了它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2021年,虽然国内 汽车 市场受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芯片短缺等影响,不过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依然实现了双增长。全年产销量双双超过3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9%和15776%,单年销量已与2018年-2020年3年销量的总和相当,市场渗透率达到139%,同比增加82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个月,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分别为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40%,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升至193%。
高速增长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或许让众泰看到了一丝希望。因此,众泰 汽车 拟投入募集资金4723亿元,将基于三个平台开发的四款新能源及智能网联乘用车,包括三款纯电动大中型SUV车型和一款纯电动轿车车型。
除了大动作研发全新新能源车型,众泰也将为这场借助新能源的救赎打造一个全新品牌。由此可见,众泰此次准备大干一番。
另外,其还在公告中提到,“近年来,受困于现金流短缺,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众泰品牌力受到一定冲击,公司有计划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推出全新品牌。”
看来众泰 汽车 没有回避近年来自身品牌力疲软的问题,只不过,在马拉车市看来,众泰更应该正视其曾抄袭成瘾,没有核心技术的事实。
剑指新能源 汽车
能否救众泰于水火之中?
现如今,新能源 汽车 在国内市场的火热程度无需多言,大家有目共睹,因此,新能源 汽车 自然也成为了众多边缘化品牌的救命稻草。甚至是销量下滑的合资品牌,也在盘算着依靠新能源 汽车 重回主赛道。
因此,眼下众泰即将走的路,事实上早有前车之鉴。
在自主品牌中,北汽新能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北汽新能源连续七年夺得国内新能源 汽车 销量冠军,如今光环早已退却,逐年亏损让其举步维艰。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销量从2018年的158万辆,降至2021年的2万辆左右。以至于,其高端新能源子品牌极狐被给予了厚望。
在极狐品牌的打造上,北汽新能源表现得也极为“大方”,大手笔的营销不在少数。然而,不是所有投资都有回报,2021年,极狐销量仅4993辆,一年的销量还不及造车新势力一个月的销量。
今年1-4月份极狐销量仅3186辆,不足年初制定的4万辆销量目标十分之一。照此趋势发展,今年极狐完成销量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仅如此,极狐在新能源市场的知名度依然相当低。
这还是深耕新能源 汽车 市场多年的北汽新能源的现状,因此,众泰欲通过新能源 汽车 重返市场,又谈何容易。
再从时间节点来看,新能源 汽车 这条赛道已经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 汽车 整车制造企业数量近200家,企查查数据显示,其中有150家是注册于2018年-2020年之间。
近两年来包括游侠、赛麟、拜腾、前途、博郡 汽车 等多家造车新势力相继折戟,即便是已经实现量产交付的威马、爱驰、云度、新特等新势力,前景也不容乐观。这表明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竞争不是简单的资金实力竞争,更是技术积累、方向突破能力、短板补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
当然,众泰 汽车 也并非没有一丝希望,毕竟其有长时间的造车经验,何况曾经确实也是较早研发新能源 汽车 的厂商之一。
早在2005年,众泰 汽车 就开始投入研发新能源 汽车 ,先后推出2008EV、云100、芝麻E30、E200 和大迈A3 等多款新能源 汽车 。2014年10月,众泰云100上市,首月销量2224辆。2015年,众泰电动车销量229万辆,市场占有率为925%。2016年,众泰电动车销量328万辆,市场占有率1275%。
可惜的是,当时新能源 汽车 并不受众,传统燃油车是绝对发展主力,大多车企对新能源只是战略布局,而众泰 汽车 也不例外。
而在智能研发方面,众泰亦有投入,其在2017年曾研发出第一代L4级智能驾驶“DEMO”样车。在众泰最新车型TS5等车型上,也搭载了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在 汽车 产业迅猛变革,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长期停滞不前,脱离市场后,众泰的技术还能否与当前的车企一搏,不太好说。
而今,众泰 汽车 已经到了背水一战之时,不妨摒弃过往,披荆斩棘,或许站稳脚跟不成问题。当然,一切的一切只有留给时间,它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