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心易发微的原文选载

皇极经世心易发微的原文选载,第1张

序《皇极经世心易发微》

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序

运阖开以成元会运世而不已者,理与数而已。是故数由理生,理由数著者也。未形之初,有理斯有数,有数斯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数,因子以推理,理者太虚之实义,而数者太虚之定分也。故河图兆祥,伏羲因之而画卦,孔子因之而作大衍,皆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发明河图之数也。自孔子没后之言数者,流于术而大义晦矣,至宋邵康节得李挻之之传,着为皇极经世书,其命象定数自为一家,形于道即太极动静之机着于文,即伏羲奇偶之画,自无生有,自有生无也。夫无之生有者,无极而太极也。有之生无者,动之而静也。或有或无天道之妙,一动一静,太极之根,往来相资,屈伸相感,通变化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故在天则有日月星辰风雨露雷以成其象,在地则有水、石、飞、走、草、朩、以成其形,在人则有性、情、形、体、声、色、臭、味感应变化,消息盈虚而循环而不已焉,是故以元经会以运经世,大而天地之终始,小而人物之死生,远而古今之世变无不该贯,盖得伏羲画卦之意,而发孔子之未发者也。要其本旨皆原于易,夫易者,一也,易之一即道之中也,中者,人之心也,故曰天向一中生,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所以为先天之学也,先天之学,正其心,平其气,无私于心,无反于义,义理融会其道中,正即物穷理而尽性,知天之学亦在其中矣。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生死即太极之动静也,不动不静,不生不死,是道之一也,是以大衍之数一变而七,七七四十九也,七变而为九,九九八十一也,数既极于九,又复而为一,人既生复又死,明其理知其数,则凡动静可求其端,阴阳可求其始,而万物之得失,人事之休咎,皆可得而前知矣,此皇极所由作,贯理数而一之也。有志数学者,不可不求其理,有志于理者,不可不求诸心,求心之要,舍静何以哉,奥自受读以来,徒祈共文,茫然无所获,静奍之久,一旦豁然而前知之,道得其要系,观其象玩占固不应验,乃敢折衷微词多莅旧闻,以理为经,以易为纬,辑为六卷,名曰心易发微妙,凡造化之源,阴阳之妙,与卦气之盛衰,声音之倡和,体用之变迁,执之断例,靡不备焉,昔人有言,理究伊川,数究康节,如诣其极则亦一而已矣。是书也虽于邵子之心无所补,而幼学之士,亦可得其旨意之大略,观物之梯航也。故不敢私録之,以求正于有道云。

洱阳杨体仁野崖氏题

野崖先生传

吾滇僻处西隅,而山川灵秀,不减中州。云邑虽弹丸小邑,实得坤维正气,乃土金相生过气之所,向南行五日则极热,向北行五日则极寒,此其验也。邑中灵气所钟,代有伟人而必以向春先生为冠。先生少而颕悟志在道德,不慕声华,为邑增广生员,潜心易学,上绍五圣心传,近接尧夫正派,盖先天后天之数固已得之心悟,而非言说所能尽矣,极深研几言必有中。然人犹未之奇也。明学宪出巡,于报优劣最为紧要,故凡报劣者俱被笞革焉。时值岁试,行催报劣甚严。邑学师欲以贫者当之。先生曰,嘻彼贫士也,何可当此累,自愿以身代之。学师曰,汝品行端方,报劣无可措词者。先生曰,但言左道惑众,擅吃民间鸡酒足矣。学师然其说以报之。迨学宪按临榆郡,岁试甫毕,于报劣者严加考询。一见先生即作色言曰,汝为士子,左道惑众可乎?先生答曰,生员非左道惑人者,若谓生员左道惑人,易经不该命题。学宪色和曰,汝知易数,其能明吾意乎?先生曰,请书一字。学宪于案上书一“由”字。 先生曰,是问六甲,盖“由”字倒看则“甲”也。学宪故意喝之曰,非也。先生曰,恭喜老宗师,所生是个公子。但这声喝得不好,报信人至观音塘马折足,并家内所命乳名亦起出。后历历皆验。学宪抚然曰,世俗讥评何足为定?吾几屈一佳士。此后报劣之令遂弛。但存其意而已。由是名由省会沐士公尤重之。即军旅大事亦与相商,于贼散之期皆预定焉。值乡试之年,预令起数,凡元魁姓氏悉有隐语,但于事后方角耳。其前知多类,不可殚述。一曰先生独处,心动遂自起数,乃因算贼被获久之得释,欲行报怨也。先生算其从来之方,布下擒拏之纲,获贼小校,谢之以金。遂长叹曰,前知诚妙解也,然多言数穷,安之非祸基哉。此后不轻与人卜矣。算得云邑路当孔道五十年后必罹兵焚,遂挚家属迁于姚城。先生年益得高,邵修髯伟,貌飘飘欲仙。念一画原于伏羲,谁登画卦之台,九畴原于大禹,谁涉洛水之滨。以及文王之阅厯,周公之经营,孔子之车服礼器不可不厯览其胜也。于足遂辞家远游,于途中得遇李卓吾赴姚安府任议论。间卓吾知先生学究天人甚重之。因问曰:公家姚城亦有嗣乎?先生曰:曾留下书一函与子,后日吾子投书,无论迟早急与相见,能免公灾。卓吾重先生,遂志其言不忘。其子视书,封固甚密,外又封云:某年月日时投书始验。至日时来投书,值卓吾坐晚衙(此处有一字不明),子投书急与相见,时已黄昏矣。卓吾方前甫发书,忽大震一声,府府堂中梁崩塌将公座压为粉碎。彼此大惊,起书视之,但曰:我救群倒梁之厄,君惜我孤苦之儿。此尤应验之最奇最显也。 后变姓名为孔道人于慈云寺。得遇了凡先生,未以知来之学,载在了凡立命篇,说甚详,兹不重赘。先生云游不返,莫知所终,如神龙之无端,见其首不见其尾也。先生易数发微自灵性然,亦有秘传焉。少年赴试秋闱,于安宁道中遇一老叟坠驴几死,同伴惊骇疾云,先生独扶之。老叟睁目视之曰:扶我者汝耶,吾有神数待子久矣。蕴授以皇极经世之秘诀也。自此遂弃举业而专习焉。老叟不知何许人,疑为穆伯长之流云。按先生氏杨讳体仁字向春,别号野崖前(此处缺一字),明嘉靖人也,世居云洱之北门,至隆庆年间书已行世。余与先生相距二百有余年,其轶事但得之传闻,今录先生书,见其易数精微,有功先圣,惧其事之久而湮没也,不揣固陋,以为传记之,先生其知我之心乎,后之君子其谅我之心乎。

大清乾隆十二年岁在丁卯夏四月吉旦

心易发微目录

  1、王夫之思想主要告诉人们以下内容:

  一、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二、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2、人物简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生在一个武勋世家,到王夫之祖父辈开始败落。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亲、叔父、兄长读书,十四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以《春秋》第一名高中湖广乡试第五名。这时明朝已经到了存亡之秋,四方不靖,王夫之因此没有参加明代最后一科的会试。随后王夫之积极的投入到反抗满清的斗争当中。1648年,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王夫之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3、主要著作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自汉代以来,汉族易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释。

西汉京房以“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 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唐杨士勋《 梁传疏》引王弼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唯物主义者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

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认为任何对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一一云者,相合以成主持而分剂之谓也”;指出只见“一致”(统一)为“庸人”,只见“两行”(对立)为“妄人”,将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

但张载和王夫之都认为事物在发展中,阴阳对立终将“和而解”,未能认识到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

起势:马步开立,双臂平举,曲膝按掌。

金刚倒坠:左朋右捋,推掌提膝,开步,双手向右画圆,上步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懒扎衣:出手,双臂画圆,抬腿,合手铲步,右掌左摆,移重心摆掌。

六封四闭:朋,捋,并步推掌。

单鞭:下引画圆,勾手提膝,开步,移重心摆掌。

白鹤亮翅:按掌,画圆,双手画圆,移重心,摆左脚脚尖,上步

撩掌,右掌左摆,上左步按左掌。

斜行:右手画圆,左手推掌转身,双推掌,抬左腿,铲步,下潜,

左手变钩抬起,立身摆掌。

搂膝拗步:双手朋左膝抬左腿,立为左虚步,双手后摆,抬左腿,左脚上步搂左膝,右手推掌右脚上

掩手拱拳:右脚落实,抬左腿,合手铲步,双手后摆左移重心,左手掩手右移重心,右手出拳左移重心

金刚倒坠:曲臂上引,双臂画圆交叉,双手变掌,右掌左摆,左脚脚尖内扣,双手画圆脚画圆,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撇身拳:开步托掌,左移重心摆右拳,右移重心摆左拳,左移重心抬右脚摆右拳,铲步,下潜,摆左拳,右拳回摆左移重心,撇身翻拳。

双推掌:朋,捋,转身,上步,并步推掌。

肘底锤:穿掌,左移重心身体右转,画圆,右移重心身体左转,左脚点地,立肘出拳。

倒卷肱:穿掌,左脚撤步,右手前推左手后按打开,合,移重心,右脚回收,左手前推右手后按打开,合,移重心,左脚回收,双手前朋。

闪通背:左脚后撤,双手后捋,两手相合抬右腿,右脚上步,双手画圆,左脚上步,右手穿掌。

掩手拱拳:以左脚为轴,向右转身225度,右脚顿脚,左脚铲步,双手画圆合掌,双手后摆左移重心,左手掩手右移重心,右手出拳左移重心。

六封四闭:朋,捋,转身,开步,并步推掌。

单鞭:下引画圆,勾手提膝,开步,移重心摆掌。

云手:双手画圆,左脚撤步,2次,双掌变拳,两手相合。

雀地龙:双手打开移重心,左手出拳移重心。

上步七星:右脚上步两手相合,翻拳推掌,右脚顿脚。

下步跨虎:双掌翻掌下按,右脚向右转身90度,左脚向右上步,双手画圆立掌(45度)。

双摆莲:双手前朋,右脚撤步,双手向右画圆,右脚回收,踢腿拍脚。

当头炮:双手下捋,变拳出拳。

金刚倒坠:双拳变掌,向右画圆,上步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收势:双手变掌,手臂上举,头上变拳,头后下捋,过头变掌,双手下按,收左脚。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将该项目的申遗紧迫性写进了提案。来自河南代表团的李光宇等3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的建议》

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1、该句话原文如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近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2、译文

一阴一阳就是"太极生两仪再生四象,继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与天高"的道路,始终以"一阴一阳"继续垒生并继承"生爻"的过程叫做"善",使"一阴一阳"继续垒生至天高而成就万物的秉性叫做"道性"。这是孔子体悟"道"的心得,此语来自"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是太极,第二层是一阴一阳(称作两仪),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第四层是第三层所生之八卦……每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是生出一阴一阳,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继续永无止境的生下去可与天齐,故称成之者性也,这里的"性"指的是"道性";而每一层的生化过程都是一阴一阳的生化,至简至易而且每一层的生化都是继承了前一层的生化规律并予以延续,故称继之者善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从细微到显著以至于质变,所以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用数字表示就是杨辉三角形,是数学中(a+b)的n次幂的展开式系数。此图还说明一件事,"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句话不但涵盖了"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而且涵盖了"对立双方都体现了整体的信息"的内容,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3、定义:

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

语见《周易·系辞上》。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

也有表示:道即为:"人道 天道 事道"。大家要顺应自然,顺应道。万事万物。一阴一阳也就是人类狭义的所定义的对错,成败,快慢,高低,大小,明暗……等等组成起来才为道。不可过于纠结于此。我们应该承应天道,理解人道,体会事道。不是认命,更不是无为。而是要按照这个规律好好的应用。好好的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

4、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

自汉代以来,汉族易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释。

西汉京房以"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 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唐杨士勋《 梁传疏》引王弼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唯物主义者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

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认为任何对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一一云者,相合以成主持而分剂之谓也";指出只见"一致"(统一)为"庸人",只见"两行"(对立)为"妄人",将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

但张载和王夫之都认为事物在发展中,阴阳对立终将"和而解",未能认识到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陈鑫 太极拳 也有一定的白话解释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希望你们喜欢。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一篇:任脉督脉论

 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 方法 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 ,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原文: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白话译文:把观看外面景物的视线收回、来感知自身内在的变化,收敛精神寂然静默、才能使呼吸渐渐深长,达到出入绵绵不绝。若有若无的要求。还要把握神意,不使流溢在外边并时刻注意两眉心间玄关内窍的变化。

 原文: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如山石。亡念之发,天机自动。

 白话译文:依照上述原则,练习日久,某天会突然达到真气生发的境界:肾水中生出真火,与心火中产生的真水,火升水降、水火交融,产生真元神炁,自可感到两内肾如沐浴在热水中,膀胱积水也好象被火在焚烧,异常舒服,这是真气渐渐充足的现象。行动时要让中气运行任督二脉象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身体四肢则要象山上的岩石一样松沉不动。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摒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挥,使自然灵性引发肢体产生自然运动。

 原文: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

 白话译文:每做一个动势,都要本着举动轻灵的原则,轻轻运行,把握到神意内敛的诀要:意思到了自然而然就停止下来,尽量的去除运动迹象,因为调理气息只能以意思引导运行,心静气沉时间久了心火自然容易下行,与上升的肾水交会、融合在脐下丹田部位之中。这样行功久了,心火肾水的升降交融渐渐的就象桔槔能吸水、稻花可以凝结露水一样的自然。这时候忽然有一粒和黄米大小的东西落到黄庭的位置中。这一点东西,是修炼得到的精气神的化合物--元神金丹。这是修道功(性命双修)的人得到金丹的真正秘法。

 注:1、桔槔:井上吸水的工具。2、金鼎在丹田稍上部,黄庭在金鼎稍上。

 原文: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

 白话译文:练拳行动到了这个地步,千万不能稍有松懈,要精进不停,否则真元一时不能在我身中稳固,金丹就炼不成了。

 原文: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日日行之无差不间。练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之一时则一时周天,练之一日则一日周天,练之一年则一年周天,练之终身则终身周天。

 白话译文:从前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指示修炼的密诀说:元神生在上边中空的离位,要在下方坎位行神炁和合的功法,才能使龙虎交会,产结圣婴,就是指的这种方法。每天练习既不能出错也不能间断,这种培育金丹气行任督的功法,就是周天运行。练多长时间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颐养身心效果。

 原文: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

 白话译文:炼到十年以后,周身已经成为浑元一体。无论行走坐卧动静的时间都会处于虚灵空明的境中。已达先天无我的感觉境中时时会感到,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我呢还是我是这个身体,也不知精神是由中气产生的,还是中气中原来就有精神存在。至于行动时无论纵横曲伸方圆周折的规矩。都可以做到不须思考就能自然得到。培养真元的真水真火都会随需而有,暗室里能生白光照物,黑夜地方能够穿针引线,在人在已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任脉就是督脉,还是督脉就是任脉,中气为什么成为中气。但是无论如何,身体的运动都会显得极为协调,好象本来就是那样的。

 原文: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白话译文:上述是中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升降顺逆运行,以炼养元神。真气的发动源于内肾,静下来后仍旧要回到肾中,这是真气随呼吸出入的道理。

 原文:中极穴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气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白话译文:中极穴还有一个名字叫气原,在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的地方。正在膀胱上面,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处。气海穴又叫脖映,又叫下盲,在脐下一寸里边正中的位置,是男子真气生发的源头。这是丹田部位的要穴,所以世人常说要气归丹田。也不是没有本可依的。总之任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道理,都不如清净身心,祛除欲念,才能培养本来的元气。元气是身体强壮的根本,元气强壮,行功打拳自然胜过他人!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二篇:太极拳经谱

 原文: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曲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急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白话译文:太极有两仪的形,以合于天地的阴阳气。行动时的动静开合表现为柔和刚两方面。但是肢体运动的曲伸往来,意念活动的进退存亡都要在开合中有变化有规律的展现出来。虚实都要顾及,但心意的显示是忽然有又忽然没有的。天和地的健顺体现到人身上即为阴阳,健顺参半即是阴阳调和,阴阳调和则引进落空的技艺才能趋于精练细致。

 原文:或收或放,忽驰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白话译文:无论是神意的内收外放,还是肢体的开合弛张都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临阵的变化是极为错综的,想要在错综的情势下产生变化,就要把握一个原则:想要压倒来势,必须要先助张对方的攻势!(此拳道舍已从人之旨),当情势发展使我不得不先施攻击时,也不要妄自发动真力而用来帮助进攻的形势。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牢记。

 原文:真积力久,质而弥先,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白话译文:精神培养时间久了,自然真力本质强劲。进退消息要表现出来,而神意劲势的往来要隐于无形,不能固定。心静神明,可以先期料敌来的机势。性空智生,可包容汇藏万物。交手时宾主地位需要分清。敌进入我境内则是敌主我宾。我以神意转移可以使宾主易位,可操胜券。宾主关系好比中道正位。谁得主位即可以居中得势而易以取得胜利。

 原文:经权互用 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畴测汪洋。

 白话译文:经是不易的原则,权是制宜的机变,要能因势互补即取其长者补其短处,如同神龙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存于己心、不可捉摸,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浪,是无法测量的。

 原文: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白话译文:行功中凡动都能随曲就伸,随遇而安心静神清,不会慌张,自然会体会到周身内外上下舒松后,每一寸肌肉皮肤及每一骨节的开展及处处的舒张,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人来意来势时,做到不先不后,恰到好处。

 原文: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攀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有余。

 白话译文:以及四面八方来势,都能缓来缓接,急来急应。或向上攀接,或向下俯取,尽可以如愿随心相偿。又能不停滞在形体的迹象上,不涉足于虚无的陷井中,敬事天地修习自然造化的玄机妙法即是至诚的运动,做到了则不论干什么都富有余力。

 原文: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白话译文:时时体验天地生机的活泼运动使我身体之中浩气流行畅通不止。

 原文:佯输诈败,权衡制胜。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白话译文:临阵后的佯装失势后败退逃走,是权衡利害关系后,做出的可以制胜的机关。敌势向东来,我意则向西去,让他测不清我的意图。因时间地点情势斟酌,应用对敌方法的妙决就是需保持身体的中正。隐蔽身体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向上打击或向下击打,都绝对不能失中而成偏斜。能够声东击西,左右扬威的时候一定也离不开中正的神意指挥。

 原文:寒来暑往,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 ,不可空谈。

 白话译文:太极拳道的体用变化就象是四季变化的寒暑往来一样,都没有明显的开始而能让人察觉。千古以来,每一天都是这样。只有象天法地这样的真正大道哲理才会永远存在,循环不绝。周身上下相随的道理是要身体去做到,空谈是没有用的。

 原文: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炼已极,极小亦圈。

 白话译文:依照规矩,逐渐练习,还要细细的研究揣摩其中的神意。凡人如果能够受得住练功过程中的各种苦处,则最终必然会达到浑然一体的灵境。到那时,心即微有所思,肢体就会相应做出极为迅速的行动,而且缠绕回旋的意思也会无迹象可寻,每一动都象圆满得是十五的月亮,即便炼到极精细处及极细微的运动形式,也是一个圆圈。

 原文: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白话译文:但是还要明白,太阳过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圆满了后就会亏损的道理。同样的理:敌人如果是诈败引诱,我决不可步步紧追,只能是不离不弃随其后观察情况变化。若不小心追出自己的边界,即会造成宾主易位,我就很难全身退回,何况万一失势,即成败局,虽然后悔又有什么益处能追回呢

 原文: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白话译文:固守自己的疆土,不求侵人也不让他人来犯。即便是毫无用处的九折羊肠的地方也不让人一分。如果你让对方进来,后果必然是人在我去人立我翻。所以只要对方犯我疆土,应当急速应战,能占上风就不要向下躲避,多占一分地界,我则容易根据形势的胜算,作到一人据守关要,一万人也难以攻破。

 原文:粘连沾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慰帖,中权后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实中有虚,人已相参。

 白话译文:一旦与敌肌肤相接,即须聚集精神实施粘连沾随的神意。让松静虚灵的意思贯穿到运动中,则神意会更加虚灵,身体会更加完整稳重。我在实施沾连粘随时,要让对方觉得我就是在对他做保健按摩,触手处温柔细腻运行和缓均匀慰贴,而我的真力要无声无形的蕴含在其中。所有的在随曲就伸的指导思想下实施的技法包括沾连粘随在内都是虚假而用于诱骗对方的,为的是得到一个能够足以一发而定乾坤的转机。这个关键在于:趁接肌肤时就已查知了对方来势的意图,得势知机取胜就不难了。

 原文: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白话译文:要做到虚中有实,不但要随人还要问自己,安排好自己,形随人意由已,自然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是此理,心意在我,别人是测不透机关的。虽与人肌肤相触,劲意却要做到没有遮挡或招架的意思。即不能加速上顶,也不能迟到地界。总是要让对方觉得与我肌肤接触处不软也不硬,即没有拿开的意思,也没有粘连的想法(上乘粘连无形,而人不易知)。我如得机势劲意突然发放,对方是丝毫不会觉察到原因的。好象是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怪风刮倒。这是太极拳体用的上乘境地,是无法用语言详尽描绘传乘的。

 原文: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白话译文:大略说明一下:这是因为手中掌握了尺度权衡的诀要。当需轻轻运动时,斟酌手内权衡,自然不会有偏差。需要迅猛沉重等等,都是这个理。引进时要看对方的来意,涌进时则由自己心意为主,对方的来意要听的真实,而我的去势要神速。

 原文: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白话译文:临场要做到一看见敌势,就能察见敌势中的破绽漏洞。只要有机可乘,千万不要犹豫、或因为胆小而不敢攻进。因为机会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一旦失去,就不太容易得到了。这是上乘灵明境界的关键处,特为大家指出来。

 原文: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

 白话译文:上边说的多是神意至于身法的应用,原来也没有一定的成规法则。虽然说是没有一定,也还是有一定的,为什么呢原则上虽然没有一定,但在各人根据机势场形,权衡利害关系而做出相应的 措施 ,所谓临时制宜的法规还是有一定的。无论神意或肢体表现的或横竖颠倒,或前俯后仰,或站立坐卧,都要使之符合阴阳相互致用相生的道理。才能使身法的运行:迂回旋转也好,攒蹦跳跃也罢,都是在保守中正的原则下完成的。也可以这样说:一切身形活动都要在保持中定的情况下去完成。

 原文: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磬。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

 白话译文:太极拳体用的道理用千变万化也不容易描绘出他的形状但浩然正气的存在离不开正道法理的培育,是一句话可以阐明的。再说简单一点:在开合中表现虚实,就是拳学的经典!只要下功夫练法究理,时间积久,必然会豁然贯通法理。妙悟后天天行功都会有新的进境感觉,往后就不再需要老师了,只凭自修就可以达到神圣的功夫境界。

 原文: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白话译文:到那时的无论动静,都能浑然一体。行止无迹。有用时浑身到处都是手。事情完后连手也不是手,这就是妙手空空的意思。好象冥冥中有鬼神相助,使我身心虚无明净,通灵透彻。不管是行动开始还是达此境后,我要做的就是守着一颗敬事天地为父母的诚心。去探寻自然大道的生化原理,得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无此敬意,一物难得!

 附:太极拳五言经谱

 太极具两仪,天地判阴阳。开合主动静,柔纫与坚刚。屈伸随往来,进退定存亡。无常开合显,虚实忽现藏。阴阳调和后,顺逆自精详。有时欲收放,忽然见驰张。错综变化时,欲仰要先扬。先欲成功事,勿忘勿助长。真意积存久,质朴弥昌光。盈虚呈有象,出入自无方。神静以知来,智明以藏往,宾主要分明,中正大道皇。经权互补用,需短可截长。神龙变化事,测之如汪洋。沿途缠绵去,静运肌骨张。不先也不后,迎送宜相当。六合接虚灵,缓急要相将。高攀与低取,随意如愿偿。神不滞于迹,形不涉于虚。理正至诚运,擒纵有余功。天机活泼处,浩气流行畅。佯输诈败走,权衡制胜回。顺逆彼莫测,制宜妙诀藏。寒暑原无端,千古理循环,上下宜相随,空谈无功返。循序能渐进,苦尽跻浑然。至疾回旋绕,离形得神全,精练至圈小,极小月亦圆。日中自偏西,月满缺陷现。敌诱不可追,逾界难转回。失势追悔迟,守疆不亢卑,九转羊肠道,属我不让人。此处让非善,有情换无功。能上切莫下,形胜势当关!沿连粘随时,聚精要会神,虚灵足下意,周身自沉整。触彼似安抚,隐中权后用。虚拢诈诱转,精神居上游,来脉得势顺,转关自然精。实中有虚意,人已要相参;虚中有实相,妙法自周全。不拦遮架顶,亦不脱沾延。软硬既难料,刚柔亦无形。突进泰山崩,人莫知其然。如被风摧跌,灵境妙难言。试为一形容,手中权轻重!轻来轻接引,斟酌无偏倚;重则重相随,势如下山虎。引要视彼来,进去由我意。来意要听真,去势贵神疾!窥势有隙乘,即要当下机,可乘不敢入,失机难再寻。此为灵中境,妙处指与君。至于身行法,原无一定规。有定或无定,在人各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俯仰中,奇正生回旋,中气宰乎中!变化形难绘,至理一气通。气须理来宰,意要神气领。开合与虚实,即是真拳经,日久豁然贯,日新臻神圣。浑然归无迹,妙手自空空,虚灵鬼神助,诚心一敬生!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三篇:太极拳权谱

 原文: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竖我壁垒。

 白话译文:正确的行动方法练久可以使体内真气充足,精神倍增。对敌时不主动攻击是太极拳权术的原则。如不得已需先行动手,应在守中的情况下,通过肌肤轻微的接触,带领牵引对方的神意,造成他肢体上的漏洞。我则神舒意静,只是安排好自己的周身内外上下所谓坚我壁垒,待彼来攻。

 原文: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

 白话译文:能够立身中正,又能支撑八面,形势自然是有备无患(不求备而自然有备)可随时等候人来偷袭。只要持中自可随时能随其所动。引其来势,乘隙进击,做到动静相兼,奇正相生。

 原文:佯输诈败,反败为功,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白话译文:假装不敌的本意也是要引诱对方出现漏洞,我才能反败取胜。要处在于:当一引出对方空隙就要跟进,好象风一样说有就有。但是即便得机得势,也只宜攻进七分地界,就要迅速停止,这是遵循兵法学说,防止后面敌人侵袭。所以一旦发动攻势,自己的前后左右都要留心照应。

 原文:进步莫直,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忽下,或顺或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白话译文:进步不要直行,直行不便于转换还容易受到攻击;不直行对方的意图就不易得逞。足下能够做到轻灵,自然可随手一致运行,达到圆通无碍。当然也可以忽然上下,无论顺逆的方向都可以随意运动。总之能轻则圆,能圆自通,好象正午的太阳普照万方,毫无边际,这也可以指心神意气的运行,没有迹象。

 原文:我进击人,令其不防。彼若能防,必非妙方。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骞旗,霸王之真。

 白话译文:我要进击别人,一定要让他不能防,他若是能够防守住,就说明我做的不够完善。要象大将军上阵,处处谨慎留心。就不会怕人多围绕齐来进攻。战场应对应当具有王者的精神气势。

 原文: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

 白话译文:太极大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极细微的显现。都是至理真言,一句话怎能说的清楚呢但阴阳的变化是因为人的存在运动而产生的,所以在行动中如果稍有虚伪的意思掺入进来,则真正的法理就再难找到了。

 附文:太极拳五言权谱

 太和元气足,精神百倍增,临阵忌先进,静以待彼攻。如有不得已,持中浅带轻。心静待神动,坚我堡垒功。神定阵势浩,心平旗自整,此言备无患,随彼来偷营。一引有一进,奇正自相生,佯输诈败势,反败得成功。一引即须进,旋转势如风。七分进势后,务要疾速停。用兵多诡道,严防彼后侵,前后及左右,亦要留心中。进步切莫直,不直自无虞,足轻能随手,体圆转如神,上下或顺逆,自然随心意。如日照大地,普照无边际,我欲进击人,务令其不备,彼若能防备,在我非妙法。大将临敌慎,仔细研奇正,任彼环围侵,一展霸王功。太极真法理,言语不能尽,阴阳变化处,存乎其人间,涉虚或有伪,大道难流传。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

  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据考证是西汉元狩元年前后的作品,是目前发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与孙武手定本最接近。

  本书是《孙子兵法》领域乃至中国经典著述中的一次重大创新。这里没有一句文言翻译,而是彻底的自话讲解,从《始计》至《用间》,是一本人人能懂的《孙子兵法》;这里不效仿兵法原则的简单提炼,而是一切强调体系,从逻辑体系出发,让每段、每篇融入整体,将《孙子兵法》的全貌——展现给读者;这里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对公认的兵法成果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实力论”、“人情世故”、“美德传承”等新观点、新主张。

  本书在文字风格上进行了彻底革新,继承后现代风格,案例表述大胆出位,从“PK平衡记分卡”、“巨人前传”、“哈利波特的奇迹”,到“伟大的路易斯安那并购案”、“伟大的CEO精神”,从兵法到商业,由物及人,引领了一场中国式的管理反思!

陆原静来信写道:“此心未发之体,到底是指在已发之前,还是在已发之中并决定着已发之时呢?抑或是不分前、中、后、浑然一体呢?现在所讲的心之动与静,主要是针对有无而言,还是针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呢,还是针对循理、从心所欲说的呢?如果认为循理是静、从心所欲是动,那么,所谓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无静,静极无动’,讲不通啊。如果认为有事感触是动,无事寂然是静,那么,所谓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也讲不通。如果认为未发在已发之前,静而生动,那么,至诚就要停息,圣人也需要复性了。然而,这种认为是错误的。如果认为未发在已发之中,那么,不知道是未发已发都当主宰静呢?还是未发是静,而已发是动呢?还是未发、已发都没有动与静,或是动与静呢?以上这些迷惑不解的内容,还请先生指教。”

阳明先生讲:未发之中亦即良知,它浑然一体,没有前后内外之别。就有事、无事而言可以分动、静,但是良知不能分为有事和无事。就寂然、感通而言可以分动、静,但是良知不能分为寂然和感通。动静是因时而异的。

心的本体,原本就没有动静之分。理是静止不动的,一旦动起来,就会转变成欲。只要遵循理,即使万般变化也未曾动。如果依从欲,即使死心无念也未必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怀疑?遇事时的感通固然可以说是动,但是,其寂然不动者并未增加什么;无事时寂然固然可以说是静,但是,其感而遂通者并未减少什么。“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还有什么值得迷惑?良知是浑然一体的,它是没有前后内外之分的,那么,关于至诚有停息的疑问也就不解自明了。

未发在己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不会另有一个未发的存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不会另有一个已发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未尝没有动静,只是不能用动静来区别未发已发。大凡读古人的言论,关键是用心去斟酌其中的意思,从而明白其主旨。如果一味局于文义,那么,“靡有孑遗”岂不是说周朝真的没有遗民吗?周濂溪的“静极而动”之说,若不作正确理解,也就在所难免会理解歧义了。所以他的意思是就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太极的生生之理,既妙用不息而又常体不易。太极的生生,也就是阴阳的生生。在生生之中,指其不息的方面叫动,这是阳的产生,并不是说在动之后才产生阳;在生生之中,指其不变的方面叫静,这是阴的产生,并不是说在静之后才产生阴。若真是静之后产生阴,动之后产生阳,那么,阴阳动静又迥然不同,各为一物了。阴阳是一个气,因气的屈伸而产生阴阳。

动静同指一个道理,因理的潜伏与显现而产生动静。春夏可以说是阳、是动,但未尝没有阴和静;秋冬可以说是阴、是静,但未尝没有阳和动。春夏这样生生不息,秋冬也这样生生不息,却同时可称为阳,都同时可称为动。春夏有这不变的常体,秋冬也有这不变的常体,都同时可称为阴,都同时可称为静。

从无、会、运、世、岁、月、日、时至刻、分、秒、忽、微,无不如此。程颐所讲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它需要深谙此道的人默默感受、揣摩意思,不能局限于言传。也不能望文生义,生解辞义。这就是所谓的《法华》转心,而不是心转《法华》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7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