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战张飞马超,夺取街亭,张郃的一生究竟如何?

力战张飞马超,夺取街亭,张郃的一生究竟如何?,第1张

在曹魏阵营的武将中,我其实特别喜欢张郃这样比较充满人性的武将。从张郃的一生经历,我们就能够深深的体味到人生是多么的不易。

在汉末三分这个时代,涌现出很多勇猛善战的武将,也有许多运筹帷幄的谋士,义薄云天的忠臣。

而像张郃这样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打仗,智勇双全的武将其实并不多。

张郃的一生,真的挺不容易的,艰难曲折,危机四伏,但依然闪烁着光芒。

在袁绍麾下的时候,张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但张郃这个人,与其他三位有所不同。张郃的武艺肯定不如颜良、文丑,甚至可能连高览都不如。但张郃却是四庭柱中最有战略战术思想的。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摆开战场,两军对峙,打成了僵持状态。这时候张郃就给袁绍出主意,他建议袁绍稳固防守,同时派出一支轻骑兵迂回到曹军的后方,进行袭扰。

这个主意特别的精妙狠毒,正好打在曹操的七寸上。曹军的弱点是缺粮少兵,如果后方被袭,后勤支援就跟不上了。如果曹操分兵应对,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差距就越加的明显,防御就更捉襟见肘,不敷分配。

但袁绍却拒绝了这个建议。

张郃又给袁绍出主意,既然我兵多粮足,粮草就是重中之重,应当加强后方屯粮之所――乌巢的防御,应派重兵把守,防止曹操偷袭。

袁绍麾下的谋士郭图却认为,应该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趁着曹军精锐进攻乌巢,正面空虚的机会,以重兵攻打正面曹军大营。

张郃认为郭图这个主意太荒唐了,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一厢情愿,太小瞧了曹军的防御能力。

但袁绍拒绝了张郃的建议,下令按照郭图的计划作战。

结果正如张郃所料,正面曹军大营没有被攻下来,屯粮重地乌巢却被曹操成功奇袭,粮草被烧得一干二净,袁绍军中顿时大乱。

郭图怕袁绍责怪,就诬蔑张郃。张郃无奈之下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张郃投降,袁军防线顿时洞开,被曹操打得大败。

张郃投降后,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而后,跟着曹操东征西杀,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攻邺城,夺徐州,征乌桓,讨东莱,战赤壁,破马超,平张鲁,身经百战。

但张郃的升迁之路却异常缓慢。虽然曹操这个人思想很开通,也对人才非常重视,但毕竟身处于那个时代,又因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往往把军政大权赋予自己亲信的族人。曹家、夏侯家一大堆人,像张郃、张辽、徐晃等异姓将领,待遇和升迁就并不理想。张郃也始终没有得到独领一军的机会。

曹操平定张鲁,收取汉中之后,留下夏候渊为主将镇守汉中,而张郃作为副将的身份,辅佐夏侯渊。

通过张郃的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张郃这位武将虽然能力很强,才华出众,但他实际上能够获得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的机会也并不多。

这次在汉中,张郃虽然是夏候渊的副将,但他率领着一支偏师,驻守在别处,就有了独领一军的机会。

张郃这个人,表面上比较收敛低调,但实际上骨子里充满了矜高,是个内心很狂傲自负的人。

我们发现,张郃在冲锋陷阵,战场厮杀的时候,往往表现的并不勇猛,当发现敌手的武艺很强大,或者战场上发生危险的时候,张郃就会迅速地撤退和逃跑,丝毫不顾及脸面。

这也怪不得他,张郃从来没有把自己等同于许褚、典韦和庞德等这种锋锐型的武将,而是始终坚信自己具备独当一面的帅才。有大才者必自惜,张郃和典韦、庞德作战风格大不相同,从来不拼命死战,而是见势不妙,撒腿就跑。

张郃一生交战过的强手很多:张辽、赵云、张飞、黄忠、庞德、关兴、魏延等,都是一流或超一流的猛将。与如此多的强手对阵,张郃仍然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对自己的顾惜。

在战场上,张郃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与夏侯渊、曹仁、曹洪这样的将领不同。别的将领镇守驻地往往是严格防御,固守一地。但张郃这个人比较有主动性。

张郃并没有坚守一地,加强防御,而是率部向巴西、巴东一带扩展,兵锋达处,就将百姓、粮草和财物都迁回他的后方。

张郃这一招确实比较狠辣,不但削弱了敌方实力,还破坏敌方进攻时需要的补充,拉长了敌方的补给线。

这当然不能被刘备忍耐,这对刘备向汉中地区扩张造成了巨大困难。于是,刘备就派猛将张飞率兵前来对付张郃。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拉锯战,张飞击退了张郃。当然,我们都知道,两人所得到的支援是完全不同的。之后,张郃收拢败兵,撤回南郑,仍然尽力阻截着刘备前进的路线,刘备数次集中兵力进攻,都被张郃阻住。

由于张郃的这种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性,刘备对他非常忌惮。这就像“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准备张郃这么惦记着,刘备也是十分挠头的。

曹军镇守汉中的主将夏侯渊战死后,受众将推举,张郃成为了临时的代理主帅,率领军队继续抵抗刘备的进攻,直到曹操率主力部队赶来。

这也说明张郃的军事才华受到了将士们的信任和推崇。但张郃却始终没有被做为独当一面的主将来任用。夏侯渊死后,有曹真;曹真死后,又有司马懿。张郃总是被任为主将的副手。

从内心里,张郃瞧不上司马懿,他认为司马懿缺乏一个军人应有的骨气和刚性。将士们对司马懿那种龟缩防守的战术也嗤之以鼻,颇不以为然,甚至明里暗里的加以嘲笑和讥讽。

在当时的曹魏军中,由于张郃有着极高的军事才华,在将士们心中的威信很高,广受爱戴,这就触碰到了司马懿心底的忌讳。

由于张郃在各次战役中的良好表现,屡次给蜀军主帅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计划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也被诸葛亮所忌惮。

同时被敌我双方两位主帅所忌惮,当然不是一件好事。

诸葛亮粮尽退兵,一向谨慎持重,龟缩防守的司马懿却一反常态,下令张郃为前锋,率兵追击,而此时离上次王双追击蜀军中伏身亡的日子并不久远。

木门道一战,张郃殒命沙场,以军人最荣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张郃是个合格的军人,是个优秀的战士。他有才华,有理想,为了一展胸中的抱负,他奔跑过,挣扎过,忍耐过和战斗过。

人生艰险,步步机心,张郃对得起自己的前胸,却没能防住自己的后背。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即大蒙古帝国。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战争的结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广阔、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影响力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一统、天下大同的格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元朝的建立

  蒙古帝国可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并非完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性大一统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大元”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中国(南宋)灭亡。

  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学发现却否定了这个原因。近期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只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编辑本段]科学文化

  元朝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较高的成就。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地位,数学、医学也都在世界先进之列,科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他还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其后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再加上济州河、会通河等其它几项重大工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关汉卿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间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中国王朝序列中,尽管该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重要的。

  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进程

  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西辽、金朝、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碍。例如在史学领域极具影响的“正闰”说,主张“四夷不得正统”,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于元朝亦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在编纂《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书右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这一决定确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则,它符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也符合辽、金、宋三朝互不相属的历史状况,因而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不能忽视。”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蒙古族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并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成份最为复杂;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辽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编修的史籍,也在中国史学史上首开一朝官修三朝历史之先河,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了传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间涌现出一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流传,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进入又一个高潮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之中,而一个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对于元朝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局面,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

  由此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兼容务实的文化政策推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

  与大多数中国封建王朝相比较,蒙元时期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虚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的文化环境表现出兼容务实的特征。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发现元代人士因言论遭受不幸的实例。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它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国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在当时的整个欧亚大陆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此环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视之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些学者认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诞生并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元代的民众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对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若由汉高、唐太论起,而截至汉唐得国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论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计乾隆二十年以后,则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

  务实的精神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有着较为迫切的发展要求。因此与宋代相比较,元朝务实的文化精神是十分显著的。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张“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惟以实惠”,强调“务施实德,不尚虚文”。据此,他提出了“科举虚诞,朕所不取”,废止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强调才干,而不单纯是“以文取胜”;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天文实测活动,使中国在很多天文学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黄道夹角的科学数据、星辰的数量、历法等);在地理学方面,《大元一统志》开中国官修地理总志之先河,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元代编修的方志达到160种,数量超过了宋代;元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黄河河源的实地科考;在农业技术及农学普及方面,南北东西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很多农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普及工作,司农司编辑的《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政府编行的最早的、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月令体农书中最古的一部,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对全国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书;在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元代发明了金属活字、转轮排字法和套色印刷术。此外,元政权对医学、造船业、陶瓷制造和水利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元朝,中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地密切而频繁的交往,不但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及中医药知识广泛向外传播,而且使得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及波斯医药学典籍被带来中国并翻译成中文。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剂、滴鼻剂、露酒剂、油剂与糖浆剂等已经普遍得到推广应用。在元朝的秘书监中,保存了不少阿拉伯人关于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国传统医药学此时已经深受这些外来医药学的影响,特别是中药学扩大了“中药”的内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传来的“海药”。元朝政府在太医院下面专门设置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事务;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著名的“回回药方”也是元朝时期从伊斯兰国家传来的。另外,元末杭州穆斯林已经开始设立比较正规的医院为国人治病。元朝不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巅峰,而且还是中国数学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穆斯林赠与我们的礼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撤离形铁块,其中四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111”。

  元时的中国,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

  《回回药方》(以下简称《药方》)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存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仅以少数残存本目录就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开创了中国封建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等政权的产生,使13世纪之后的欧亚政治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东亚、中亚和西亚地区昔日林立的诸多政权顷刻间消失,欧洲的部分地区也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毫无疑问,残酷的战争,剧烈的社会动荡,曾给欧亚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但是,征服战争以及随之建立的蒙古政权,在客观上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欧亚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壁垒被打破。蒙古族统治者鼓励通商的开放政策,便利、安全的驿站交通,拉近了欧亚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现实,缩短了欧亚大陆区域之间因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于地理空间和人为封闭造成的文明进程的差距。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中国,东西方之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世界文明史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从中国文化史角度观察,蒙元王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影响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从对外影响范围、往来国家数量和国际地位角度比较,唐朝与元朝是无法比拟的。优惠的通商政策、通畅的商路、富庶的国度、美丽的传说,使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为国际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旅行家、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由陆路、海路来到中国,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长期旅居中国,有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分别来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叙利亚、摩洛哥、高丽、不丹、尼泊尔、德里苏丹国、波兰、匈牙利、罗斯公国、英格兰、法兰西、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归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正是这些游记,使西方人第一次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和富庶的中国真实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可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创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元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中国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了解更加清晰,足迹甚至延伸到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大多是亲身经历。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所记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国史实“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该书记录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险要、气候物产、人物风俗,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等,多属前人未载内容。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录》、《北使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元上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上都,又称上京、滦京,地处中原与漠北的交界处。上都是蒙元帝国继哈刺和林之后建立的第二个都城,也是标志着蒙元帝国走向辉煌的历史名城。

  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为了对刑州、河南、陕西关中等地进行治理,忽必烈由漠北南下,驻帐于桓州、抚州一带,在滦河上游的冲击平原——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莲川幕府”,形成了忽必烈总理中原军国事务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库、智囊团。确立了崇尚懦学的王道思想,兴复“文治”,以“实天下太平之基”。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命刘秉忠“于岭北滦河之阳,筑城堡,营宫室”。北依龙岗,南临滦河,放眼金莲川,1259年建成开平城。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开平升为府,一跃为夏都,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1263年扩建开平府正式加号为上都,设上都总管府。当时的北平称作燕京,1264年改为中都,八年后改为大都。

  上都是蒙元大帝国走向全盛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忽必烈大汗的潜藩时期的领地,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元世祖忽必烈继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之大成,马上打天下,马下治臣民,文韬武略,多有建树。三代相继,成为蒙元帝国的全盛期。

  大元帝国先后有六个皇帝在上都登上大汗皇位。元王朝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 “两都之战”、 “上都兵变” 等宫廷斗争和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的地位。

  大元帝国的广袤的地域和稳定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多元文化的繁荣和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外国使者、传教土、商人、游客等,都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见,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王恽《中堂事记》记载,中统二年(126t年),发郎国(欧洲)使者曾到开平朝见忽必烈, “献卉服诸物……上嘉其远来,回赐金帛甚渥”。同年高丽王王植也派王子率高丽参知事李藏用等18人抵卉平。庞德四年(1300年)缅国木连城首领阿散哥遣其弟者苏率91人的使团来中国。元成宗在元上都召见者苏。至正二年(1342年)罗马教皇的使者马黎诺里一行到上都,在慈仁殿受到元顺帝召见。

  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被称为“色目商贾”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刺兄弟带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礼遇。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17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向世界介绍了上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国外的科学家也来到上都工作,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波斯科学家扎马剌丁曾受蒙哥汗委任筹建天文台,至元八年(1271年), 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称北司天文台)。忽必烈汗赐封扎马刺丁为提点,为元王朝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长。扎马刺丁研制子多种大型天文仪器,并制定了“万年历”。曾任北司天文台少监的冯天章及著名科学家郭守敬都曾受到扎马刺丁的影响。

  上都城有着众多的佛寺、道宫、回回寺和文庙。除了蒙古萨满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很活跃.著名的两次佛道两次大辩论影响深远。佛道两家争辩,由朝庭下旨组织辩析.两家相约: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 第一次,1255年在漠北哈刺和林,佛教代表少林寺长老福裕驳倒了全真教派的首领李志常。第二次1258年“蒙哥委托忽必烈在开平召集汉地佛道两教代表人物进行第二次辩论。参加辩论的佛教僧侣300多人,道士200多人,达官显贵和儒士200多人,吐蕃(土波) 人班弥恒、八思巴作为统领释教的帝师和克什米尔僧人那摩等宗教首领也参加了辩论大会。各抒己见,不同思想文化争鸣,轰动朝野。

  上都由于是蒙元政治文化中心,又在世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所以通行着多种语言文字。官方通用蒙古文,其文字有畏兀字和八思巴新字。有汉文、藏文和亦思替非(古伊朗波斯)文。

  孔庙、八思巴帝师寺地位崇高。懦学、蒙古字学、医学、天文学都很兴盛。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诏书大讲“文治”.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 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中统二年(1261年)世祖皇帝向全国颁发了一道诏书, “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有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至元四年(1267年)拨巨款重建孔庙。至顺二年(1331年)和

  至元二年(1336年)两次颁发诏令,向上都孔庙赐碑。

  有庙即有学。孔庙得到尊崇,儒学也广为传播。中华文化三大传统,懦、道、佛都有了深入发展。懦家思想核心是“仁”, “仁爱”。崇尚道德.道家以自然为法, “道法自然”,崇尚无为的自然主义,主张“天人合一”,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信奉“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为人们提供了解脱方法和途径的精神依托。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人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三家融合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切。二是对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视心性修养。儒、道、佛得深入阐释和东西方多种宗教与学说的广泛发展都说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蒙元时期文化和多元性和广收兼容有着显著的特点,这是和贯通欧亚的广袤疆域与文化大视野和众多民族的大一统大融合相一致的,这样的历史条件也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中华文化也正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基础形成的。

  令世人瞩目的是在元王朝近百年的发展中,文化艺术特别是元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多种词曲和技艺的发展成果,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在中华文化史上与唐诗、宋词相媲美。著名的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成为名传千古之人。 《窦娥冤》、 《西厢记》等一大批佳作,在戏剧和文学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对后来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留存下来的作品有150种左右,成为人类戏剧和文学艺术的瑰宝。

  诗歌、书画也有了高水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书画和诗歌大家。赵孟頫书法师承王羲之。圆转遒丽,人称赵体。诗画俱佳。元好问多有传世之作,是有名的诗人和诗评家。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华大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蒙元时期中华版图横跨欧亚的广袤地域和众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使得文化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厚宽广的内涵。中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蒙古本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大交汇,大融合,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的时空。上都作为元王朝的夏都和蒙古大汗的发祥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与大都相比,上都视为“蒙古人的故土”。与大都相比,同样作为蒙元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上都文化更多体出了蒙古文化的本色。多了萨满教、质孙宴、马奶宴、白翎雀歌舞,品茗芍药等草原特色。元世祖忽必烈潜藩之际即在上都所在的金莲川建立幕府,为元王朝的建立作了思想、文化、理论、人才等多方面的准备。从36岁的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苦心经营十年,46岁时(1260年)在上都登上大汗皇位。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道国学古录》卷十)上都距原蒙古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哈刺和林较近,是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在政治、军事上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化上同样成为蒙古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是融汇蒙古草原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集大成之地,是蒙元时期无可争议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说,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历史性的高度。作为元王朝的主流文化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强国,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方腊

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被处死后,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还是很敬重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至今这些地方还有还有“方腊洞”、“方腊寨”等。 有一首"水氽童家店,方喇出二遍;水浸鳖背石,方腊又造反"的民谣不仅指明了他居住的村子,还说明他的起义动机。宣和年间,农民茶叶卖不出去,卖了还不够交税。农民只好不采茶,采了的也忍痛倒在溪里。时值浙西大旱,七八月都不见有雨,禾苗焦黄,秋收无望,而官吏却逼税。方腊在宣和二年10月,方腊揭竿起义。方腊旗帜鲜明,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决心彻底推翻宋朝,解脱天下所有劳苦大众。宣和三年四月,方腊在起义根据地帮源与宋军决战败北,被迫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由于叛徒当向导,最后不幸被捕,被解往汴京。方腊起义打下了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就覆灭了。方腊最后坚守的石洞被称为"方腊洞"。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泄,遂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唯三子方庚越墙逃脱)而举义。方腊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

在誓师会上,方腊慷慨陈词,愤怒揭发宋王朝的罪恶统治:“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最后,方腊发出了“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呼声,号召大家伏义而起,那么“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方腊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张,付之于革命实践。他领导的义军烧孔庙,毁神像,杀贪官污吏。批判佛教教义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虚伪性,指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有甚贫者,众率财以助……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焉,人物用之无间,谓为一家。”

方腊的政治主张和革命行动,深受贫苦百姓的拥护,数日间聚众十万。自号圣公,改元永乐,置偏裨将,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镇压帮源一带地主武装的反抗,占领青溪县西北重镇——万年镇,随即向县城进发。这时,两浙路都监蔡遵、颜坦带领5000兵前来征讨。十一月二十八日,方腊将他们一举歼灭在息坑。这是方腊义军旗开得胜的第一仗。次日,方腊打下青溪县城。十二月打出青溪县,四日攻占第一座州城——睦州。随后攻下睦州各县。方腊率主力部队西攻歙州,十二月二十日攻克。接着回师东线,向杭州进发。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领杭州,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众殆百万”。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响应方腊起义:浙北有苏州石生和湖州陆行儿,浙东有剡县裘日新,浙南有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浙西有婺州东阳霍成富,兰溪灵山朱言、吴邦。这时在浙西的方腊部将郑魔王、洪载和响应部队已占领了婺州、衢州、处州等地。

在杭州作出了分兵“尽下东南郡县”的决策,派方七佛率领六万人马进攻秀州(今嘉兴),以图北上,攻取金陵,实现“画江而守”的计划。这时,童贯率领15万精兵,已赶到秀州。方七佛攻不下秀州,退回杭州。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退出杭州,由富阳、新城、桐庐、建德、青溪,时战时退,最后退守帮源。四月二十四日,宋军从东西两面包围帮源。方腊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作一死战。在战斗中,方腊坐骑战死,战刀丢失,最后不得不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石洞分上中下三窟,极为隐蔽,官军无法寻找。统制官王禀下令搜山。裨将韩世忠由方庚作向导,收买叛徒方京,才寻得方腊躲藏的石洞。四月二十七日,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方腊和妻邵氏、子方亳、宰相方肥等52人被俘。宿将辛兴宗随后赶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乘机逃脱,实俘39人,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

方腊余部坚持斗争,直到次年三月,方腊起义才被最后镇压下去。方腊起义打下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永远被人们怀念。方腊最后坚守的洞源石洞被称为“方腊洞”。全省各地,乃至近邻安徽等地都有纪念方腊的方腊洞、方腊庙。

方腊起义

宋朝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间的一个夜晚,在青溪(今浙江淳安)的漆园里一群农民正在举行秘密的起义誓师会。只听主持人对大家说:“我们耕田、纺织,整年劳苦,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全被统治者夺去挥霍掉了。他们稍不如意,就鞭打我们,甚至把人活活逼死。对此你们能甘心吗?”众人愤怒地高声回答:“不能!”这个主持人就是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方腊。

方腊是青溪人,出身贫苦,曾在大地主家里做雇工,因忍受不了地主的压迫,率众起义。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漆园誓师以后,方腊率领起义军同前来镇压的宋军展开激战。起先起义军的兵器不足,战士们就到山上砍来竹子,制成锋的竹刀、竹枪,同宋军巧妙地周旋,不断地击败家军,势力迅速发展。短短几个月,起义军连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衢县)、处州(今浙江丽水)等6州52县,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

东南沿海是北宋王朝榨取财富的主要地区,尤其是东南重镇杭州也被起义军攻占,使宋徽宗惊恐万状,急忙派亲信童贯率15万禁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宋军迅速包围了杭州,方腊亲自指挥抵抗。由于城中缺粮,而且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方腊被迫率军突围,退到老家青溪帮源洞一带。宣和三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洞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俘。八月,方腊英勇就义,起义失败。

传说方腊祖籍是在安徽歙县,大约在方腊曾高祖时,歙县闹起了大灾荒,他曾高祖逃荒到浙江,在淳安桐树坞那个山岙岙(浙东方言,即山间平地)里落脚安了家。从此他们祖祖辈辈开山辟地,就靠种植漆树和桐树过活。

宋朝宣和年间,朝政腐败,连年兵乱、灾荒,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纷纷逃进荒凉、偏僻的深山野岙里去躲避灾难。方腊为人豪爽、讲义气,外地遭了灾难的穷朋友们都三两结群地来到桐树坞。由于方腊广纳苦难弟兄,不久,桐树坞就有四十来户人家了。他们互称兄弟,一同开山辟地,料理漆树和桐树。农闲时节,就在树荫下立拳坛、棒场,练习武艺,真是兄弟之间,不分彼此,一同过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日子。

有一天,方腊和兄弟们正在东山坡上辟一块新梯地。当这块梯地将要辟好的时候,忽然发现梯地中央有一块光溜溜的大青石,兄弟们挖它挖不开,撬它撬不动,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方腊是个急性子,怕软不怕硬的好汉,这时,他扛起一把三十来斤重的开山锄,大踏步走上来,大吼一声:“是泰山,也要把你踢进北海!小小一块青石头作得多大的法?”手起锄落,只听“轰、轰、轰”三下,接着一声巨响,大青石在山坡上翻了一个身,轰轰隆隆地滚下山去了。回头看那挖开的青石底下,只见有一块白里透红、寒光闪闪的斗大玉石。方腊一见十分高兴,纵身跳下去抱起玉石。在太阳下,玉石的光一闪一晃,分外夺目。兄弟们都被这块奇怪的玉石吸引住了,大家欢欢喜喜围着看个仔细,还你一句,我一句地不住称赞。后来,不知哪个兄弟象“百事通”一样地说:“听老人们说过,玉石宝贝只有勤劳忠实的人才能领受;做尽坏事的人,即使玉石宝贝到了手里,也会变没的。”

又一个兄弟接过话题说道:“啊!怪不得早晨天空飞五彩,原来我们桐树坞要出福星啦!”

方腊兄弟们围着花宝石真是越看越高兴,只有机灵鬼方七佛闷声不响。有一个兄弟问道:“七兄弟,大哥得宝,是我们的一件大喜事啊!你怎么不高兴?”。

方七佛好像心事重重地说:“兄弟,你们年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福中有祸呀!”

方腊他们四十多个兄弟中,要算方七佛最聪明,兄弟们都称赞他能知古通今,很听他的话。现在,大家听七佛兄弟这么一说,好像一桶冷水劈头浇下,顿时从脑门凉到脚跟;刚才那股欢乐劲儿全跑光了。大家只是愣愣地看着方七佛。

方七佛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当今皇上十分喜欢奇花异石,贪官污吏们更是乘机大肆搜括。你们想想,那班黑良心的官吏知道以后,还会不流涎水吗?我想,不出一个月,狗官狼吏一定要来闹个鸡犬不宁哪!”

有个兄弟愤愤嚷道:“花宝石是大哥得的,又不是那些贪官污吏得的,这和他们屁相干!”。

方七佛笑笑说:“贪官污吏要是讲理,天下怕就不会乱了!”

紧接着,又有一个兄弟大声叫道:“大哥得的花宝石谁也别想抢去!要是那些贪官污吏真的来要,我们索性敲碎他的脑袋,给他点辣味尝尝,叫他下次再不敢来!”

方七佛的话,顶灵验也没有了。果然在半个月后,县城里来了两个公差,大模大样地叫喊着找方腊。方腊憋住一肚子的怒火回答道:“我就是方腊,你找我干嘛?”

公差恶狠狠地喝道:“快快献出县太爷的花宝石!”

方腊听了哈哈大笑道:“我有一块花宝石,县太爷的我可没见!”

公差更凶了:“胡说,这花宝石明明是县太爷的!所有花宝石都是县太爷的,快快交出!”

突然,方腊背后有人大吼一声,亮出一把明晃晃的柴刀:“要花宝石的,先留下脑袋!”

两个公差一看形势不妙,扭头就跑。方腊兄弟们笑得捶胸拍腿。

隔了两天,县城里飞来了一队人马。他们嚷着说要去桐树坞取花宝石,又说什么花宝石圣洁,冲不得邪气,必须直路去取,直路运回才行。这队飞扬跋扈的人马,逢民房就拆,遇庄稼就毁,一路横冲直间地奔向桐树坞。沿途的老百姓可遭了殃,个个气得两眼出血。后来,百姓忍无可忍了,不知哪个胆子大的人喊一声“打!”四面八方,男男女女,扛锄头的扛锄头,举铁耙的举铁耙,一下子就把官兵包围住了,只听一声呐喊,锄头飞舞,棍棒并起,一下子就把官兵打得头破血流,走运的留条活命逃回县城,到县太爷面前哭爷叫娘去了。

县太爷一听,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立即调齐了五百精兵,杀奔桐树坞,口口声声要取方腊的脑袋和花宝石。方腊兄弟早已料定县官的心是越来越狠的,一定有大兵到来。他们背上刀斧、锄头,老早在箭门山外埋伏好了。五百官兵领头的才进桐树坞,连舒舒服服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挣着,只听得晴天霹雳,一声锣响,紧接着喊声震天,方腊兄弟们跳将出来一阵砍杀,五百官兵便头断腿飞,呜乎哀哉了。

方腊兄弟杀掉了官兵,获得了大胜。附近赶来助威的老百姓,都呼喊着,跳跃着,围上前来。方腊看见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是一个说话的好机会,便一跃跳到一块高高突起的一石上,对着成千的人群,举起手臂,高声喊道:“兄弟们,贪官污吏逼得我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家看怎么办?”人群中的方七佛晃动着拳头大声回答道:“只要大家一条心,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官兵毛毛来多少,我们就杀它多少!”

紧接着,人群中又有人喊道:“快把缴来的刀枪分给我们,让我们一块儿痛痛快快地去杀狗贪官!”

不知多少人异口同声地喊道:“对呀!快分给我们刀枪!”

立刻,人群轰动了,那些分到刀枪的人,一个个舞枪弄刀;那些来迟了一步,没分到刀枪的人,一个个挥动着斧头,锄头……他们都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冲进县城,除掉那个狗县官才快活呢!。

开 库 分 粮

有一年七月,天上有两个月光景没有下雨。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大家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把大家从山地里收起来的几颗杂粮,也搜括得一干二净。

那日子真难过呵!方腊和穷兄弟们,自己肚皮饿得精瘪,一家人老的摇头叹气,小的哭叫要吃,可是粮食却一车一车的,不断往县城路上拉,把县里的粮库装得满满的。大家心里真气极了,都想把粮库里的粮食弄出来。

有些性子比较急的人,看到被逼得走投无路,心头火起,三三五五会在一起,摩拳擦掌,打算动武去抢。方腊听了这个消息,连忙对大家说:“硬打容易吃亏,要想个灵巧的办法才是!”大家都相信方腊是最会想办法的,都齐声催他:“你快点想个办法吧,日子没法过啊!”

其实方腊肚里早盘算好几天了。他见大家很齐心,便到私塾里去找老先生,问问他过去官府散粮是咋个散法的。这个老先生也是穷苦人,心肠蛮好的。他听方腊问起散粮,就叹口气说:“散粮要有官府的告示才行;现在的官府,他们哪里会散粮啊!”

方腊想了想,心里一动,就问;“有了告示,他们就肯散粮么?”

老先生回答:“那当然!官府有了告示,谁敢阻挡?”

方腊又问:“告示怎样写法的?”

老先生又把告示怎样怎样写,告诉了方腊。

方腊听完这些话,心里的主意也打定了,就说:“老先生请你写张告示,我们拿了告示,去向粮库要粮去!”

老先生摇摇头说:“告示我会写,告示上要盖官印,哪来这颗印呢?”

方腊一听要官印,皱起了眉头。可是再一想,又觉得官印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不过是木头刻刻用来吓人的,难道我们自己就不好动手来刻么?想到这里,方腊便对老先生说:“你只要把告示写好。官印包在我身上好了。”

原来方腊想好了一个妙计:用豆腐干来刻官印。这个办法真是好极了,豆腐干切成同官印一样大小,又是松松软软的,一刻就刻成了。

等老先生写好了假告示,方腊也搞好了豆腐干做的假官印,往告示上一按,正同真的官印一模一样,不差分毫。老先生看了告示上的官印,也连连点头佩服。

方腊拿了这张告示,就领着全村的穷兄弟,到县城里去。到了粮库附近,方腊叫大家先在旁边小弄里等着,自己带了一个顶机灵的小伙子,朝粮库走去。走到粮库门边,方腊把假告示交给这个小伙子,对他说;“你在门边站着,看到我在里面把手一举,你就马上把告示贴在墙上,再去把大家叫来。”说完,就放大步子,直向粮库走去。

刚进粮库大门,衙役就在过道上用刀拦住了他。衙役喝问方腊;“干什么的?”

“领赈灾粮!”方腊拿起手里的米袋回答。

“县太爷没有告示,不能领!”

方腊说:“有告示怎么办?”

“有告示马上开库散粮,没告示就抓你去坐牢!”

方腊一看机会已到,就把手一举说:“好,一言为定!”便拉了衙役到门外来看告示。

那个衙役朝墙上一看,果然是一张告示:端正的字体,朱红的方印,明明是县太爷出的告示么!他一时摸不着头脑,呆在那里了。这时,后面一大堆人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叫;“县太爷告示到处都贴了,为什么还不散粮!”方腊对衙役说:“刚才你说的,有告示马上开库散粮。现在告示有了,快点开库;要不,我们自己动手了。”

衙役被弄得毫无办法,又怕人多手乱,闹起来不得了,只好放大家进粮库去。

方腊和大家进了粮库,一面搬粮,一面守住大门,不让衙役走漏消息。等到都把担子装满了,大家才高高兴兴地扬长而去。

方腊的“八大天王”

《水浒》描写的是北宋末年,水泊梁山宋江等一百零将纵横在山东,驰骋于河北的英雄故事。梁山好汉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劫富济贫,败官兵陷州府,朝廷不正视。即使是童贯、高俅亲自出马,选调宋朝各地的精兵强将也不能损梁山好汉一人一骑。

只是宋江等英雄虽然落草为寇 ,但心怀忠义,有着一颗报国的赤诚之心,几经周折,如尝夙愿全伙受招安,获得了为国家社稷出力的机会。梁山的英雄们南征北战,征伐大辽卫边疆,剿灭田虎王庆平内患,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

可惜在征剿江南反贼方腊时,梁山却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一百零八人只有二十七人生还。那么给梁山带来如此大损失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我这篇短文写的就是《水浒》中方腊麾下的八大猛将。

方腊在《水浒》中是作为反派角色登场的,因此书中描写自然笔墨,刻画等方面比较的淡薄,但是只要你仔细地阅读,仍能比较出书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本文称之为“八大天王”是因为史书中记载,方腊手下的确有一个叫“八大王”的名将,但在《水浒》中却没有描写此人,“八大王”据说身材彪悍,性情豪爽,作战勇敢(有点像《水浒》中刻画的方腊部将邓元觉),惯使大刀(有点像《水浒》中刻画的方腊部将石宝)。本文就借用这个名号来泛指《水浒》中所刻画的方腊麾下的那些最能征惯战的猛将们。

第一,尚书王寅:此人颇通文墨,有些谋略,被方腊加封做了文职,官爵是兵部尚书,管领兵权之事。王寅原本是歙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这条枪神出鬼没,万夫莫挡。坐下有宝马良驹名唤转山飞,这匹宝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因为位高职重,王寅在战场上拼杀的机会并不多,在歙州大战,他败中求胜,设计坑杀掉了梁山的神火、圣水二将。城破之时,他匹马单枪往外突围,枪起马到,马踩挡道的李云;石勇截住厮杀,数回合之内就枉送了性命。王寅又奋勇力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并无惧怯。直至又加上豹子头林冲,五人合力才将王尚书乱戳杀死。由此可见王尚书武功之强堪称方腊帐下之翘楚也。

第二,宝光如来国师邓元觉:歙州僧人,名号宝光如来,俗姓邓,法名元觉,使一条禅杖,乃是浑铁打就的,重达五十余斤,人皆称为护国的国师,邓元觉有万夫不敌之勇。曾酣斗鲁智深五十余合,不分胜败,不过邓元觉已经占了上风。行者武松恐鲁智深有失,不得不杀出助战,面对梁山步兵头领中武力最强的两大煞星邓元觉方才败回。可惜这位国师被宋江等设计,带入笼中,由小李广花荣从侧面近距离一箭射中其面门,坠下马去,被被宋军乱刀杀死。邓元觉没有机会展示出他的全部武勇,但与花和尚一战已可推知其悍勇不可力抵也。

第三,南离大将军元帅石宝 :是福州人氏,使一口宝刀,名为劈风刀,可以裁铜截铁,遮莫三层铠甲,如劈风一般过去。还惯使一个流星锤,百发百中,骑一匹瓜黄马。大战关胜二十回合突然回马,关胜勒马回阵,宋江不解,关胜说:“石宝刀法,不在关胜之下,虽然回马,必定有计。”能够得继承了武圣傲慢的大刀关胜认可的武将在《水浒》中绝对的属于凤毛麟角!石宝砍死过梁山的鲍旭,走线锤锤打八骠骑之一骁将急先锋索超;五十回合杀败吕方(看似石宝的污点,其实不然,吕方虽然在地煞星之列,其武功并不弱,外号小温侯,堪比吕布。在俞万春的《荡寇志》一书中,吕方也是一个能够与那些一流高手扳扳手腕的角色。)石宝一口刀,战吕方、郭盛两枝戟,没半分漏泄,直至又加上朱仝一条枪,才败走。

第四名,护国大将军司行方:《水浒》中关于方腊手下的这位五虎上将之一的猛将介绍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帅之一,但他在德清县南门外,三十回合就斩掉了梁山水泊步兵统领里的五虎将插翅虎雷横,司行方的势力由此可见一斑了。可惜司行方很快就因为兵败坠水而亡了,没有来得及展示更多的本领。

第五,皇侄方杰:惯使一枝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年纪后生,精神一撮,一枝戟使得精熟,与秦明连斗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败。在助手杜微飞刀的帮助下,一戟将霹雳火耸下马去,使秦明死于非命。在最后一战中,方杰战关胜不过十数合,宋江又遣花荣出阵,双战方杰。方杰力敌二将的夹攻,全无惧怯。虽然难见输赢,方杰已经只能是遮拦躲避。李应、朱仝又骤马出阵,并力追杀。见四将来夹攻,方杰这才拨转马头败走。却被卧底的柴进截住了退路,方杰下马逃命,让柴进一枪戳中,燕青赶上一刀结果了性命。

第六,镇国大将军厉天闰:初次出场就给梁山迎头痛击,一刀斩掉周通;李忠带伤走了。十个回合杀败左手负伤的双枪将董平。厉天闰最出彩的是借着松树的掩护,一枪搠倒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的没羽箭张清。厉天闰在兵溃之时,与卢俊义大战三十回合,心态失衡,被卢俊义挑于马下。

第七,庞万春:人送绰号“小养由基”,是江南方腊国中第一个会射弓箭的。他初次出场就技惊四座,飕的一箭,正中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的九纹龙史进,撞下马去。指挥部下乱箭齐发,灭掉了梁山一流的骁将拼命三郎石秀及陈达、杨春、李忠、薛永等五员水浒将佐,以及二千多名军卒。连珠箭射死以接暗器而闻名的欧鹏。庞万春的神射乃方腊手下的一绝也。

第八,枢密吕师囊:原来是歙州富户,因献钱粮与方腊,官封为东厅枢密使。吕师囊幼年曾读兵书战策,惯使一条丈八蛇矛,武艺出众。部下管领着十二个统制官,名号“江南十二神”。他率部进行的顽强抵抗是梁山噩梦的开始。

但屡败屡战,心情比较悲愤的吕枢密只不过二十回合就被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的金枪将徐宁觅得破绽,肋下刺着一枪,搠下马去,魂归了阴曹地府。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这首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清初文学批评家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评刻《三国演义》时把其放在卷首。这首词气势宏伟,慷慨悲凉,流传千古,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道出了英雄的无奈沧桑!

仔细研究这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大趋势,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东周末年战国七雄割据厮杀,最后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但是好景不长,这强势的秦始皇只是开个好头。他老人家一死,其二儿子胡亥继位后时间不长,靠武力起家残暴的秦国统治就湮没在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的风浪之中。

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互相争斗,刘邦屡败屡战。后来刘邦靠着手下大将韩信的杰出军事才能,终于在垓下一战中彻底击败项羽。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自刎于乌江,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西汉后期王莽篡权,爆发了赤眉军农民大起义。但刘家宗室中冒出个杰出人物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了全国。200多年过去后,刘氏的皇帝位传到末代皇帝汉献帝,天下终于分裂成为三个国家。汉献帝总体上来说是个好皇帝,属于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东汉的乱象,应该说开始于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两个超级混蛋。

汉桓帝执政时从来听不进贤良大臣的建议,专门宠信围着他转的身边宦官,搞得朝政乌烟瘴气。167年汉桓帝死后,汉灵帝即位,改年号为建宁,由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一起辅佐朝政。当时的曹节等一帮宦官把持朝纲,窦武和陈蕃凑在一起谋划除掉他们。但却因为谋划不够机密,两人反被宦官所杀害。从此之后宦官更加有恃无恐,横行霸道。

169年之后,种种不祥之兆和恐怖的气氛笼罩在东汉帝国的上空。

这年阴历四月十五日,汉灵帝正在京城洛阳皇宫内温德殿中处理公务。刚刚召集文武大臣排列站好,突然间大殿角落刮起一阵狂风,一条长两米多的大青蛇,猛然间从梁上飘落了下来,一下子盘到了龙椅上,边伸展身体边吐着长长的芯子。汉灵帝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上,身旁的宦官赶紧把汉灵帝抢救回到内宫,大殿中文武官员都吓得四处逃散。一会儿大青蛇突然不见了,天空中电闪雷鸣,倾盆暴雨中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一直下了大半夜,洛阳城内很多房屋倒塌。

171年阴历二月,洛阳发生了大地震;海水入侵成灾,很多居民被海浪卷到海中。178年,洛阳城里有只母鸡变成了公鸡,每天早晨开始啼叫。六月初一,突然间生起十余丈高的黑气,直飞入温德殿中。七月,彩虹在皇宫上空反复出现,内蒙古五原山坚固的岩石岸突然间全都崩裂。

于是汉灵帝就下诏书询问大臣们这些灾祸频繁出现的原因。大臣中的议郎、文学家蔡邕专门写了篇奏章,说他认为出现的日食月食和母鸡变为公鸡等现象,全都是因为妇女和宦官干预朝政引起的,写得言辞十分恳切。汉灵帝看完奏章后长叹一声,起身上了趟厕所。

宦官曹节一直躲在后面偷看,等皇帝走后,他大体瞟了一眼奏章,大吃一惊,心里充满了对蔡邕的愤恨,向身边的宦官提醒说蔡邕向皇帝建议除掉他们。后来这帮宦官寻找借口诬陷蔡邕有罪,皇帝下诏将蔡邕革职为民。以后大臣们都明哲保身,再也没有人敢仗义直言了。到了后来,张让、赵忠、封谞(音xū,需)、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这十个宦官结成死党,朋比为奸,外人送绰号叫做“十常侍”。但汉灵帝却格外宠信宦官张让,当面喊张让为“阿父”。朝政更加混乱,天下人心思变。封建大地主大豪强趁机加大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无法生活下去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当时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涌现出兄弟三个杰出人物:大哥叫张角,二弟叫张宝,三弟叫张梁。大哥张角有次在上山采药时,碰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手里扶着一根龙头拐杖,把张角领到一个山洞之中。老人送给张角三卷天书,对张角说:“这本天书叫做《太平要术》,你得了这本书,要好好地教化天下之人,普救众生世人。如果萌生异心杂念,必然遭受报应。”张角赶忙磕头询问老人姓名。老人说:“我道号南华老仙。”

张角自从得到这本书后,日夜潜心钻研,刻苦攻读,并且给自己起道号叫做“太平道人”。

184年正月开始,全国瘟疫大规模流行,张角专门配制了药丸,为贫困群众治病,自称“大贤良师”。张角召募了徒弟五百多人,四处云游,他们都能炼丹送药治病,同时广收徒弟。这种几何式增长的徒弟越来越多。张角为了管理他们,把全国所有徒弟编为36方,大方超过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都有总管,都自称为将军。张角四下里散布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他命令徒弟们在白土布上写上“甲子”两个大字挂在家中大门之上,以便于区分。当时,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供奉大贤良师张角的牌位。

张角派遣他的徒弟马元义,暗中携带大量金钱衣帛,送给朝中“十常恃”中的宦官封谞,准备起事后作为内应。一切准备停当后,张角和两个兄弟商议说:“天下最难得的,就是民心。现在民心已经顺服我们,如果不趁现在这个大好形势夺取天下,到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一边暗中打造无数**旗帜,定好日期全国一同起义;一边派遣他的徒弟唐周,送信通知封谞作为内应。唐周在路途当中被盘查的兵士捉住,信也被搜了出来。

汉灵帝这时倒是不糊涂,他立刻召见大将军何进入宫中商议对策。何进命人斩杀了马元义,把信中涉及到的封谞等人全部逮捕下狱。张角听说事情败露后,决定连夜兴兵起义。他自称为“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张角对追随者说:“现在汉朝国运要终结了,上天派我这个大圣人来到人间,就是要带领你们重新打天下。你们要顺从天意,将来大家都可以同享太平盛世。”被官府和地主逼得走投无路的老百姓群起响应,一下子就聚集了四五十万人。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黄巾军大起义爆发了。

黄巾军声势浩大,官军无不望风溃败。大将军何进紧急奏请汉灵帝火速下达诏书,命令各地官吏组织地主武装,讨伐黄巾军立功。同时派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和朱儁(音jùn,俊)三位大将军各自带领精锐士兵,分三路进行讨伐。

书中暗表,这三位将军可是大大有名的干国忠良。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领兵平定蛮族叛乱和黄巾军起义。后参与续写《汉记》,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人,东汉末期名将。他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荐为孝廉、茂才,任侍郎、升迁至北地太守。剿灭黄巾军后因军功拜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去世后获赠骠骑将军。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朱儁(?—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末年名将。他出身寒门,少年时因孝母而闻名。后被举荐为孝廉,历任兰陵令、交州刺史,因军功封为都亭侯,入朝升任谏议大夫。平定黄巾军后进封西乡侯,拜右车骑将军,改封钱塘侯,后任河内太守,升任太尉、录尚书事。195年,李傕、郭汜相互攻击,朱儁等被郭汜扣留为人质,他性格刚烈,同日发病而死。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先说说张角的主力部队,一直攻击到幽州(今河北省、北京市一带)地界。幽州的太守名叫刘焉,是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汉朝鲁恭王的后人。当时听说黄巾军马上要攻到城下,就召来手下都尉邹靖商量。邹靖说:“黄巾军声势浩大,他们人多,我们兵少,主公应该马上召募士兵迎敌。”刘焉听从了邹靖的建议,马上起草榜文召募士兵。这召募士兵的榜文传达张贴到了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本套书的主人公英雄刘备出现了。

这刘备从小就不大喜欢读书,性情比较温和,平时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但他却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平时喜欢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刘备身高一米七五,上中等身材,两只耳朵很大,两只手能够摸到自己膝盖以下。因为耳朵很大,所以他的眼睛能够看到自己耳朵。他生得白净面皮,唇若涂脂,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

刘备字玄德,祖上是汉景帝的玄孙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的儿子叫刘贞,在汉武帝“推恩令”时被封为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亭侯,后来因为被汉武帝找借口说奉献的金子成色不足而被罢免了侯爵之位。从此以后这支刘姓家族就留在了涿县,并且逐渐败落下去。刘备的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刘弘也做过孝廉,当过小官吏,但却死得很早,刘备从小就特别孝顺母亲。因为家里很穷,只能靠着贩卖木鞋和编织席子勉强维持温饱水平。

刘备家就住在涿县的楼桑村,村里桑树很多。他家的东南角上,有一棵桑树生长得特别茂盛,高有近十米,从远处观望,好象皇帝出行时车上的华盖一般。有会看风水的人说:“这个家庭将来肯定有大富大贵之人出现。”

刘备在很小的时候,经常和村里同龄的小朋友在树下玩耍。有次他对小朋友们说:“我将来当了皇帝,就要乘坐这样的华盖!”恰巧被他的叔叔刘元起听到,他对别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是个平常之人!”看到刘备家里十分贫困,刘元起就经常资助刘备一家人。在刘备14岁那年,刘备的母亲让他出外游学,开阔眼界,曾经拜当时的名士郑玄和大官卢植为老师,和同龄人公孙瓒等结为好友。

太守刘焉张贴榜文召募士兵时,刘备已经23岁了。他看到了榜文后摇头叹息,没成想身后一个人大声说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报效,为什么长吁短叹?”刘备赶忙回头看身后之人,这人一米八左右的身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说话声音就像打雷一样。

刘备看这个人仪表不俗,赶快问他姓名。那个人说道:“我姓张名飞,字翼德。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涿郡,有庄田若干,以卖酒杀猪为业,平素专门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刚才看到你摇头叹息,所以过来问问。”刘备说:“我祖上是皇族,我姓刘名备。现在看到黄巾军造反,我很想平定黄巾军为国家效力,但却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所以摇头叹息。”张飞说:“我家里很富裕,我出钱咱俩一块召募乡勇,共同建功立业,你看怎么样?”刘备听了十分高兴。

两个人就一起进入村里的小酒馆内,对坐开怀畅饮。正在喝酒间,又看见一个大高个子,推着一辆车子过来。这人把车子放到店门口停下,来到店里面坐下。他吩咐酒保说:“赶快上菜倒酒,我要急着赶路去城里参军。”

刘备看了这个人一眼,见这人身高一米九左右,胡子飘洒在胸前足有三十公分。生得紫红脸膛,长了一对细长的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刘备就热情邀请他坐到 自己桌上,问这人姓名。这个答道:“我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名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因为看不惯乡里有个恶霸仗势欺人,就把这个家伙用刀杀了,从那时起被迫逃难江湖,到现在快五六年了吧。听说这里要召募兵士,所以专门去城里应募。”刘备把自己的平生大志对关羽说了,关羽十分高兴。

三个人携手来到张飞庄园里面,一起商议今后大事。张飞提议说:“我的庄园后面有一片桃花园,现在正是桃花盛开时节。我看不如咱们三个去园中祭告天地,共同结为生死兄弟,协力同心,一起共同谋划大事。你们看怎么样”刘备和关羽齐声应道:“这个提议太棒了。”

第二天,张飞命令仆人在桃花园里面准备下黑牛白马等祭礼物品,三个人点燃香火对天祭拜发誓道:“我们刘备关羽和张飞,虽然不是一个姓氏,但既然结为兄弟,就应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虽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如果谁背义忘恩,天人共诛之!”发誓完毕,三个人论年龄排序,刘备最大为兄长,关羽排老二,张飞为三弟。

祭拜天地之后,接着宰杀黑牛摆设酒席,召募乡里勇敢之士,一共召集了三百多人,大家就聚在桃花园里痛饮了一番。过了几天,张飞变卖全部家财,四处购买兵器,但却怎么也买不到战马。三个人正在发愁之时,仆人来报告说村外来了两个客商,带着很多人,赶了一群战马,直奔庄子这边过来。刘备高兴地说道:“这真是上天保佑我们弟兄三个!”

三个人赶忙走出庄口迎接。原来这两个人都是东汉中山国的大商人:一个叫张世平,另一个叫苏双,常年往返北方贩运战马,现在因黄巾军起义爆发而被迫返回。刘备把两个人请到庄子里面,隆重摆酒款待,向他们细说兄弟三人想兴兵讨伐黄巾军的大志向。两位商人十分高兴,自愿把五十匹良马送给刘备。同时又赠送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用来打造兵器。

刘备三人赶忙拜谢。送走两位大商人之后,他们就找到最好的铁匠打造了一对双股剑供刘备使用。关羽打造了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达八十二斤。张飞则打造了丈八点钢矛。同时都置办全了全身铠甲。

半个月光景一共召募了乡勇五百多人,刘备带领他们一起去见邹靖,邹靖马上引荐给太守刘焉。三人行礼参见之后,都各自报了姓名。刘备谈起自己身世,刘焉喜出望外,排了排辈份,认刘备为本家侄子。

过了没有几天,流星探马报告说黄巾军首领程远志率兵五万进犯涿郡。刘焉于是命令邹靖率领刘备等三人,领兵五百前去拒敌。刘备等高兴地领军前进,一直行进到大兴山下,与程远志遭遇。黄巾军全部披散头发,用黄头巾包头。两军相对排开阵势,刘备催马而出,左边是关羽,右边是张飞。刘备扬起手中马鞭大骂道:“反国逆贼,识时务的早早投降,饶你们不死!”程远志大怒,派遣手下副将邓茂出战。张飞挺起手中丈八蛇矛冲出,只一枪就刺中邓茂心窝,邓茂的死尸从马上翻落下去。

程远志眼见邓茂被杀,拍马舞刀,向张飞冲来。关羽舞动大刀,纵马迎击。程远志见关羽来势凶猛,吓了一大跳,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劈为两段。后人有诗赞二人曰:

黄巾军看到首领程远志被斩,全都扔掉兵器回头逃跑。刘备指挥大军追赶,投降者不计其数,大胜而回。太守刘焉亲自出城迎接,犒赏得胜军士。

第二天,刘焉收到青州太守龚景的牒文,说黄巾军围城攻击很急,城池马上就要陷落,请求刘焉火速派兵增援。刘焉与刘备一起商议此事。刘备说:“我愿意前去搭救。”刘焉仍然命令邹靖领兵五千,带着刘关张兄弟,杀奔青州府而去。

黄巾军看到刘备救兵到达,就派兵打起了混战。刘备寡不敌众,只好退后三十里安营下寨。刘备召集关张商量说:“敌众我寡,硬拼必败。要想办法出奇兵才能得胜。”刘备命关羽带一千兵士埋伏在山的左面,命张飞带一千兵士埋伏在山的右面,以鸣锣为信号,锣声一响一起出来接应。

第二天天亮,刘备和邹靖率军敲鼓前进,摆出一副势在必得进攻的样子,黄巾军马上列阵迎战。刘备刚一接触便领兵退却,黄巾军乘势紧紧追击。刚刚过了山岭,刘备的军队中敲起锣来,左右埋伏的关羽和张飞两支军队一起杀出,刘备也率领部队返身杀回。在三路夹击下,黄巾军乱了阵角,溃不成军。刘备率领部队一直追赶到青州城下,太守龚景也率兵出城接应。黄巾军全线动摇,被杀很多,青州之围解除。后人有诗赞玄德曰:

龚景特意犒劳军士,邹靖想要返回。刘备说:“我刚刚听说中郎将卢植和黄巾军头目张角在广宗(今河北省邢台市)争战,卢植是我的老师,我想前去帮助老师一把。”于是邹靖带领主力返回,刘备与关张带领本部人马五百多人,杀奔广宗而去。

到达卢植军中后,刘备等人入帐施礼,说明来意。卢植大喜,留下兄弟三人在帐前听候调遣。当时张角主力号称15万,卢植只有兵士5万,双方在广宗对阵,还没有决出胜负。卢植对刘备说:“我现在正和张角对阵,估计取胜问题不是很大。但张角兄弟张梁和张宝在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和皇甫嵩、朱儁对峙,战况还不明朗。你带领你手下人马前去增援,我再给你增加一千官军,去颍川打探一下战事,到时候好一起围剿。”刘备领到命令后,连夜带兵奔颍川而去。

这时的皇甫嵩和朱儁领兵抵挡黄巾军,黄巾军初战失利,退兵凭借芦苇荡守卫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老城)。皇甫嵩和朱儁商量说:“黄巾军现在围着芦苇荡结下营寨,咱们应该采用火攻。”于是命令手下将士,每人带个草把子,悄悄地潜伏在黄巾军大营四周。夜里二更以后突然间大风刮了起来,汉军将士一齐放起火来。皇甫嵩和朱儁带主力开始发起攻击。火焰冲天,黄巾军惊慌失措,马来不及备上鞍子,将军士兵来不及穿上铠甲,全都四散奔逃。

一直杀到天明时分,张梁和张宝带领残兵败将夺路而逃,突然间被一支打着红旗的军马迎面截住去路。为首冲来一员战将,身高约一米六多点,眼睛生得细长,胡须也很长。这人是朝廷里的骑都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也是本套书中的著名英雄人物。

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本来姓夏侯,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来改姓了曹。曹操的乳名叫做阿瞒,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吉利。曹操在幼年时期,喜欢游玩打猎,尤其爱听歌观舞,自小就灵活多变,反应机警。曹操的叔叔看到他成天游手好闲十分生气,就告诉了曹嵩。曹嵩狠狠训斥了曹操一顿,从此对他严加管教,这让曹操很不爽。

曹操受不了管教,突然间想出个坏主意。有次他看到叔叔过来,就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好象中风的样子。他的叔叔吓坏了,马上跑去报告曹嵩。曹嵩赶紧跑来察看,曹操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曹嵩奇怪地问:“你叔叔刚才说你中风,怎么会好得这么快啊?”曹操说:“我从来就没有犯过这个病啊。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所以他去您那儿造谣生事。”曹嵩认为小孩子不会说谎,就信了曹操的话。以后曹操的叔叔再报告曹操过错,曹嵩就一句也听不进去了。从此以后,曹操更加肆意妄为,过着天王大他王二的幸福生活。甚至于他和好朋友袁绍一块干过带刀劫持人家新娘的恶作剧,虽未得逞,但也把曹嵩吓得不轻。

当时有个人叫做乔玄,他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没有扭转乾坤的济世之才,改变不了国家形势。能安定天下的人,难道会是你吗”南阳人何顒(音yóng,喁)看到曹操后说:“汉室将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人,我看非此人莫属。”

汝南的许劭因为能识人而出名。曹操专门前往拜见,问道:“我将来会是个什么人物?”许劭并不答话。曹操又问了一遍,许劭说:“你是清平政治的能臣,乱世中的奸雄。”曹操听了这句话大喜过望。

朝廷有人好做官。在曹操19岁时他就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官做到洛阳的北部尉。曹操开始到任之时,马上设立十多根五色棒在城的四门。有触犯规定的不管是不是豪强,有多大后台,都一视同仁进行责打。“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叔晚上私自带刀外出,这属于违规。被曹操在巡夜中抓住,马上用棒重重责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触犯规定,一时间曹操的名气很大。后来曹操做到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县令,因为黄巾军起义,被朝廷拜为骑都尉,带领手下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参战。

这时正好碰到张梁和张宝败退,曹操领兵大砍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等不计其数。张梁和张宝拼死逃脱。曹操见过皇甫嵩和朱儁后,马上带领兵士追击张梁和张宝去了。

刘备刚刚到达颍川,听得前面喊杀之声,又看见前面火光冲天,赶忙带兵赶去,黄巾军早已四散溃逃。

刘备见到皇甫嵩和朱儁后,说明卢植的意思。皇甫嵩说:“张梁、张宝这次大败,必然奔广宗去投靠他们的大哥张角。你们可以连夜赶回助战。”

刘备领命后,立即领兵赶回。才走到半路之上,却看见一队军马押送着一辆囚车而来,车中被囚的竟是卢植。刘备大吃一惊,滚鞍下马,询问其中缘故。卢植说道:“我围困住了张角主力,马上就要取得最后胜利。朝廷却命令黄门官左丰前来打探,他私下里向我索要贿赂。我说道:‘现如今军粮都很缺乏,哪来的钱孝敬天使您啊?’左丰十分恼怒,回去参奏朝奏廷说我不主动出击,惰慢军心。因此朝廷震怒,派遣中郎将董卓来代替我指挥军队,捉我回京师问罪。”

张飞听后勃然大怒,要斩杀掉护送军人,救出卢植。刘备赶忙制止说:“黑的描不白。这件事情朝廷肯定会调查清楚,你怎么能贸然鲁莽行事?”军士押着囚车走远了。关羽说:“卢植已经被逮捕,换了别人领兵,我们去了也没有依靠,还不如暂且回涿郡。”刘备听从了关羽的建议,带兵向北行进。

走了两天,突然间听见山后面喊杀声震天。刘备带领引关张纵马登上高冈地带观看,看到汉军正在败退,后面黄巾军漫山遍野追击过来,大旗上大书“天公将军”四个大字。刘备说:“这是张角的部队!立即迎敌!”三人飞马领军而出。原来是张角刚刚打败董卓,正在乘胜追击之中,突然之间碰到三人带兵迎面杀来,张角军队阵角大乱,一下子败退回去五十多里。

刘备三人救了董卓回到营寨之中,董卓问起三人现官居何等职务。刘备道:“我们都是老百姓。”董卓很是轻慢,一点也没有待客之礼。

刘备出来后,张飞大怒说:“我们三个人拼死血战才救了这个混蛋,他却是这样的没有礼数。如果不杀了这个混蛋,难消我胸中这口恶气!”提刀抬腿就要闯入帐中去杀董卓。

黄其军

    作于2018年3月18日(古历二月初二)

知恩守信闻达天下的太史慈

甘宁——“锦帆贼”的愤怒

亡国之君的幽默大结局

晚节不保的于禁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原名鲁达,关西军汉,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商店野猪林后和杨志同上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义入伙,为山寨步军十一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有时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天雄星豹子头林 冲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奸臣高俅父子谋害,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后,由柴进荐上梁山。后因晁盖上山火并王伦。为山寨五虎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才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天暗星青面兽杨 志 客籍关西,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

托塔天王晁 盖 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

天机星智多星吴 用 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

天魁星呼保义宋 江 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

天伤星行者武 松 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拳成人。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一个。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张青之妻,人唤母夜叉,学得父亲本事,在十字坡与丈夫经营黑店。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 宗 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

天杀星黑旋风李 逵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流亡他乡,在江州做小牢子。大闹江州后救出宋江、戴宗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和鲁智深同样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先比又有些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地贼星鼓上蚤时 迁 高唐州人,流落蓟州,做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吃了官司为杨雄所救。三打祝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四头领之一。

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人物(绰号) 相 关 故 事 性 格 特 征

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 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 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三国演义》

1刘备,生于公元166年,死于公元223年。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2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

3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19年,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张飞,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21年,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

5魏武帝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园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197年至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6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死于公元251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7孙 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8周 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9鲁 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次华 (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10赵 云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荣德生(1875-1952),无锡西郊荣巷人。父荣熙泰,在广东三水县厘金局任职司账。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荣家独资经营钱庄。二十八年(1902)起,从事工业投资,开设保兴面粉厂,不久改为茂新面粉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畅销市场。三十三年(1907)创办振新纱厂。宣统元年(1909),荣德生任振新纱厂总经理。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他先后创办了公益小学、竞化女小、大公图书馆、公益工商中学。1912年,又创建梅园,重修南禅寺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荣氏的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1922年,荣氏兄弟已拥有面粉厂十二家,占全国面粉业的三分之一。1919年,荣德生在无锡开办申新三厂,无锡开办申新三厂,1921建成开工,该厂拥有纱锭五万枚,布机五百台,电机三千二百千瓦,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纺织厂。至1931年,申新系统已发展到九个工厂,拥有纱锭五十二万多枚,布机五千三百多台,占全国棉纺织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抗战时期,荣氏工厂遭到重大损失。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回无锡,收回茂新二厂、申新三厂,重新投入生产,又开办天元麻纺织厂。期间,荣德生遭绑架,被勒索巨款。但仍创办江南大学。   1949年后,他被邀请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工商界代表,并被推举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行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1952年7月29日,病逝于无锡,终年七十七岁。所著有《荣德生文集》传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8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