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刚正不阿,处处遭人排挤,为什么敌人却要举荐他?

海瑞刚正不阿,处处遭人排挤,为什么敌人却要举荐他?,第1张

这些敌人之所以要举荐海瑞,让他升官,就是为了让他有机会能够调到别的地方去做官,这样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继续做他们的贪官了。在明朝,海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官员,他为官清廉。所以,他的名字才会被流传下来。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光是皇帝就换了4位。在他为官期间,他帮助了许多蒙受冤屈的人给平了反,也扳倒了许多的贪官。因此,在他为官时,是赢得了无数百姓们的心。

我们都知道清官就是一个得罪人的角色,因为是敌对关系,所以海瑞也是树敌不少。但他非但没有遭到敌人的陷害,反而是被他的敌人拼命举荐。海瑞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孤僻,所以他在官场上没有多少朋友的。有一次一位大臣曾经帮助他提升过他的官位,但后来这位大臣因犯了一个错误而被定罪的时候,海瑞并没有因为他之前帮助过自己而饶过他。

那我们接下来就来说说,为什么海瑞处处遭人排挤,敌人却还要举荐他。其实,对于海瑞来讲,官职的大小对他来说并无差别。但是和他在一个区域当官的贪官可是大伤脑筋,因为海瑞总是会找这些人的麻烦。所以这些人才会不惜余力的帮助他升官,为的就是希望海瑞在升官后,可以被调到其他地方当一名官员,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技巧。因此,海瑞在为官后第三年,他的官位就开始一直在不断地被提升,最终当上了户部主事的官职。

总之,这些敌人之所以要举荐海瑞,就是希望可以把他送到别的地方去当官,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为所欲为了,就可以继续当他们的贪官了。

积功劳为官是古代选拔官员制度方式。汉高祖刘邦取天下后,因西汉初年选拔官员时,采取察举制度,在文帝时期;而正式确立,在武帝时期盛行。所谓察举,即考察与推举,地方长官在考察、选取符合要求的人才,根据具体功劳和业绩,将他们推举给朝廷为官。积功劳就是官员通过资历获得升迁,靠的主要是工龄。所以积功劳为官是一种古代选拔官员制度方式。

导语:

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以龙名官,共工以水名官,神农氏以火名官;黄帝以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用云来命名春夏秋冬四季官名。到了尧舜禹时代,官名逐渐增多。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官员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进步表现。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对立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机关慢慢形成。

有了官员制度的出现,自然就会有选官制度,最开始的官员必定是当权者身边的人。由于身边人较为亲近,信任程度必然比其他人高,随着社会制度不断演变,选官制度也在不断进步。先秦世官制、汉晋举荐制、隋唐及后的科举取士,以及历史夹缝中的捐官、军功等等都是历朝历代选取官员的方式。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天我们便探究一下这历朝历代选官之度。

子承父业,血缘取官。

世官制,又称世亲世禄制,顾名思义世代为官,官员拥有世袭官职的权力,它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周朝天子为维护统治,采取分封制。把土地、权力分封给同姓的皇室,有功的大臣,从根本来说是为了巩固并确定家天下。保证王公大臣们世代为官,拥有高度的权力,同时也要求他们世世代代效忠王朝。

同时,分封制的作用下,使得只有王公贵族的后代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力,保证了统治经验与能力的传承和积累以后,世官制的出现顺理成章。

史书记载,周文王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鲁、燕、毕、蔡、曹、魏等五十三个侯国都是“姬”姓国。众多同姓权力体的建立,使得周朝天子认为“世官制”也必定能够保证周朝权力的世代相传。但是他没想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底层涌现出一大批庶族地主阶级。庶族地主阶级的不断壮大,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臣服在那些依靠血缘、世代为官的统治者之下。

在战国初期,“世官制”基本消亡,“选官制”进一步确立。

军功进爵,沙场点兵。

在战国到秦朝这段时间,社会力量不断分化,许多小的国家被大的诸侯国吞并,周天子的影响力逐渐烟消云散。要想保证自己不被吞并,同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必须拥有强而有力的军事力量。“军功进爵”制,应运而生。

战国时,齐国实行赏金制,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将士,一律赏赐金银。其他的再也没有了,就像雇佣兵一样拿钱卖命,所以齐国将士们的战斗力一般。而魏国则是最早采用“军功进爵”制的王国,魏国将士"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凡是立下战功的,可以免除徭役,赏赐土地,就算上了年纪也不会改变优厚的待遇。魏国虽然成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并不长久。过于优厚的待遇,使得国库逐渐变得亏空起来,由于待遇过于好了,使得享受待遇后的士兵们变得不在那么卖命,长久而往魏国的力量也逐渐衰败下来。

唯有秦朝把“军功进爵”制做的最完美,秦朝规定"斩一首,爵一级"。意思就是凡是将士斩下一颗敌人的头颅,就可以使自己的爵位晋升一级或者获得相应的土地田宅,当然也可以做官。但是,"斩一首爵一级"的规矩可是有前提的,杀敌数目是要平均减去己方牺牲人数的,并且秦律中还规定,战斗中如若小组中有一人伤亡,另外四人都要跟着受罚。这样既激发了将士们的战斗力,又保证了国家不会被军功所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

军功进爵制度的发展,使得社会上的资源不再是被贵族独家占有,"公子无功不当封","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使得越来越多的才能人士被挖掘。出身不再是选官的前提,例如名相蔺相如,本是宦官舍人;战神白起、王翦出身是平门百姓;著名的军事家“田忌赛马”的主人公孙膑,则曾是囚徒。

“军功进爵制”打破了王侯将相世亲世禄的宗法,开启了“布衣将相”的局面,突破阶级的关隘,使得社会大步向前。

察才举孝,九品中正。

“察举制”是汉朝首开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于汉高祖刘邦出身草莽,长年的基层生活经历,让他知道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要想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自下而上,这里选的是没有功名的学者,拔的是有才能的小吏。

从汉高祖要求郡国推荐有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始,历经汉惠帝“孝弟力田”,汉文帝“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时期“察举制”正式完备,有了统一的选拔标准和考核模式。察举制的科目大致分为: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光禄四种。

孝廉在汉代察举制中是最重要,也是人数最多的一科。孝廉初始于汉武帝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的建议,以“孝治天下”为主政方针。“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汉和帝时期曾有规定:人口不满10万的郡国,每三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的郡国每三年举一人,满20万的则每年举一人;满40万的每年举二人;上至120万举六人;对于边缘荒蛮地区,还有优待政策,提高举荐机会。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则就是当时举荐制度最直接的受益者。

魏晋时期,当政者在汉朝“察举制”的基础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评议百官名仕。

科举取士,读书唯上。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魏晋末期,察举制流于形式,基层官吏土豪把持了举荐的权力,使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种讽刺局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萌发,并正式成型于唐高祖时期。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道举等等。武则天还设立武举,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最著名的武举出身,莫过于大将军郭子仪。唐玄宗时期,科举由礼部负责,使得科举考试正式成为天下百姓的颜面之举。

宋朝时期,在沿袭唐朝制度的同时,还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宋朝首先是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唐朝科举取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期则加倍录取。宋朝还首次设置殿试,殿试合格者皆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则称为“状元”,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人,都是“状元郎”的代表,而一直以来考中“状元”也无数学子的美好愿望。

明清时期,科举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此时的科举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与现在的高考差不多。一直沿袭到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袁世凯上书,才废除科举制度。

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社会的进步。

捐官门荫,夹缝生存。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除了“世亲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取士”这些有名的选官制度以外,还有一些不入流的制度在夹缝中生存,但一直真实存在着。

“捐官”制度,是封建时期用捐纳财物换取官职的一种方式。始于秦朝,后代延续,唐宋元明清历朝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大多是因为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贪官污吏横行的局面,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然也有名臣是捐官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

“门荫”制度,则是世官制的一种变形。官方下令,对于功勋特别大的官员,责令其后代了受其恩宠,入仕为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朝的苏武、霍光,清朝的田文镜等人都是门荫的受益者。

总得来说,“捐官”与“门荫”制度下上位的官员大多都是庸庸碌碌的无为之辈,有作为的才能之辈屈指可数。这种制度,在历史上则更是不足为道。

结语:

人才是一个时代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从西周时期依靠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的“军功进爵制”,再到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没有一项不是在逐步加强完善选拔官员的体系。这种体系的不断进步,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存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也让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起来。

从DNA决定一切,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选官制度在进步,社会也在进步。

语出《史记·酷吏列传》:“乃以 纵 ( 义纵 )为右内史, 王温舒 为中尉。 温舒 至恶,其所为不先言 纵 , 纵 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

翻译:朝廷就任义纵做右内史,王温舒当中尉。王温舒极凶恶,他所做的事若不预先告知义纵,义纵必定施展个人义气欺凌他,破坏他干的事。

原文: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①。纵有姊姁,以医幸王太后②。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③,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④。治敢行⑤,少蕴藉⑥,县无逋事⑦,举为第一⑧。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⑨,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脩成君子仲⑩,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11),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12)。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13),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14)。”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15),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16)。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17),南阳吏民重足一迹(18)。而平氏朱强、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19),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20),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21)。纵一捕鞠(22),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23),猾民佐吏为治(24)。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25),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26)。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京师尤甚(27),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28),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29),益不胜,直指始出矣(30)。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31)。纵廉,其治放郅都(32)。上幸鼎湖(33),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34),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嗛之(35)。至冬,杨可方受告缗(36),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37)。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诅事(38),弃纵市。后一岁,张汤亦死。

①攻剽:抢夺。②王太后:指汉武帝的母亲王娡。③无行:没有好品行。④上党郡中令:上党郡中某县(史失其名)的县令。⑤敢行:严酷。⑥蕴藉:宽和有涵养。⑦逋:逃亡。⑧举:推举。⑨直法行治:依法办理政事。⑩捕案:逮捕审讯。脩成君子仲:武帝母王娡与前夫金王孙所生女俗被封为脩成君,仲乃修成君之子,他仗恃外戚的地位,“横于京城”。见《汉书·外戚传上》。(11)穰氏之属:穰氏一类的豪强之人。按穰姓之族为当地的豪强势力。(12)如狼牧羊:比喻为政凶狠险恶。(13)吏:指郡国官员。隶:察看。(14)乳虎:正在哺育幼虎的母虎。值:遇。(15)侧行:在旁边随行。“侧行送迎”,极言宁成的谦恭态度。(16)破碎:指诛灭。(17)孔、暴:南阳的两个大姓家族。奔亡:逃亡。(18)重足:叠脚而行。一迹:一个脚印。按此句极言南阳人的谨慎恐惧。(19)牙爪:即“爪牙”。“牙爪之吏”,即亲密的辅佐者。(20)掩:同“揜”,取。此指捕抓犯人。重罪轻系:没有戴刑县的重罪犯人。(21)相视:犹言“探监”。(22)一:全部。捕鞠:逮捕起来,加以审讯。(23)栗:通“栗”。(24)猾民:豪强刁猾的百姓。(25)深刻:执法严峻刻薄。(26)鹰击毛挚:喻酷烈凶狠。按《汉书·酷吏传》颜师古注曰:“如鹰隼之击,奋毛羽,执取飞鸟也。”挚,攫取。(27)京师:京城,指长安。(28)先言纵:先向义纵报告。(29)取:通“趣”,急促。(30)直指:官名,由天子派到地方办理案件,具有捕杀二千石高官的大权。(31)以恶用:因为严刻而被重用。(32)放:通“仿”,效法。(33)鼎湖:县名。一说是宫名,在今陕西兰田县境内。(34)已:止,此指病愈。卒:通“猝”,突然。甘泉:宫名,在长安西北。(35)嗛:含恨。(36)方:正。受:受理。(37)部:部署。为:替。(38)废格:废气敬君之礼。格:通“恪”。敬。按义纵捕杨可之吏,即是违抗天子的诏命,犯太子不敬之罪。沮事:破坏了天子下令要办的大事(告缗)。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深刻:执法严厉刻薄。②直指:官名。

参考译文:

义纵是河东人。义纵有个姐姐叫义姁,凭医术受到太后的宠幸。王太后问姁说:“你有儿子和兄弟想当官吗?”义纵的姐姐说:“有个弟弟,品行不好,不能当官。”太后就告诉皇上,任命义姁的弟弟义纵为中郎,改任上党郡中某县的县令。义纵执法严酷,很少有宽和包容的情形,因此县里没有逃亡的事,被推荐为第一。后来改任长陵和长安的县令,依法办理政事,不回避贵族和皇亲。因为逮捕审讯太后的外孙修成君的儿子仲,皇上认为他有能力,任为河内都尉。

宁成在家闲居时,皇帝想让他当太守。御史大夫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当小官时,宁成做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就像狼牧羊一样凶。宁成不可以治理百姓。”皇上就任命宁成当关都尉。一年以后,关东郡国的官吏察看郡国中出入关口的人,都扬言说“宁肯看到哺乳幼崽的母虎,也不要遇到宁成发怒”。义纵从河内调任南阳太守,听说宁成在南阳家中闲居,等到义纵到达南阳关口,宁成跟随身后,往来迎送,但是义纵盛气凌人,不以礼相待。到了郡府,义纵就审理宁氏家的罪行,完全粉碎了宁氏家族。宁成也被株连有罪,至于孔姓和暴姓之流的豪门都逃亡而去,南阳的官吏百姓都吓得谨慎行动,不敢有差错。汉朝军队屡次从定襄出兵打匈奴,定襄的官吏和百姓人心散乱、世风败坏,朝廷于是改派义纵做定襄太守。义纵到任后,捕取定襄狱中没有戴刑具的重罪犯人二百多人,以及他们的宾客兄弟私自探监的也有二百余人。义纵把他们全部逮捕起来加以审讯,罪名是“为死罪解脱”。这天上报杀人数目,共四百余人。之后,郡中人都不寒而栗,连刁猾之民也辅佐官吏治理政事。

这时,赵禹、张汤都因执法严酷而当了九卿之官,但是他们的治理办法还算宽松,都以法律辅助行事,而义纵却以酷烈凶狠治理政事。后来正赶上五铢钱和白金起用,豪民乘机施展奸诈手段,京城尤其严重,朝廷就任义纵做右内史,王温舒当中尉。王温舒极凶恶,他所做的事若不预先告知义纵,义纵必定施展个人义气欺凌他,破坏他干的事。他治理政事,杀的人很多,但成效不大,反而奸邪之事越来越多,因而直指之官开始出现了。官吏治理政事以斩杀和捆绑为主要任务,阎奉凭借凶恶被任用。义纵廉洁,他治理政事仿效郅都。皇上驾幸鼎湖,病了好长一段时间,病好了突然驾幸甘泉宫,所行之路多半没有修整。皇上发怒说:“义纵以为我不再走这条路了吧?”心中怀恨义纵。到了冬天,杨可正受命主持处理“告缗”案件,义纵以为这将扰乱百姓,部署官吏逮捕那些替杨可出去干事的人。天子听说了这件事,派杜式去处理,认为义纵的做法,是废弃了敬君之礼,破坏了君王要办的事,将义纵杀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21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