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生平简介,以及他生平的成就都有什么?

陈嘉庚生平简介,以及他生平的成就都有什么?,第1张

陈嘉庚,1874年10月27日出生在闽南海滨集美社村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1961年8月12日病逝,享年87岁。

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前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当年募款达16亿元以上,并组织司机35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积极抗敌。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南侨日报》,继续进行爱国民主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进步而不断奋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企业家,同时也是热忱的教育事业家。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 教育 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陈嘉庚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陈嘉庚人物简介

1华侨世家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祖父陈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仅在集美社“俭朴自守,勤谨克家,处于海泻,耕渔自给”。陈簪聚育有三子,长名缨忠,次名缨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陈嘉庚父亲,字缨如松)。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经商。缨斟少壮时曾在叻(新加坡旧简称,下同)开设米铺。陈嘉庚父亲出生年月无记载,推断应在鸦片战争之后,1909年逝世于集美。陈杞柏何时出洋尚不可知,其与孙厝孙夫人结婚应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陈嘉庚,1889年生陈敬贤。

至于陈杞柏南渡后如何在叻创立顺安米店,如何累集资本而创业的问题,因资料缺乏,难以详悉,据学者推断,陈杞柏幼年来叻在其兄长的米店工作,从勤俭中累集资金,因而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顺安。除经营米业以外,长袖善舞的陈杞柏还兼营地产,办理硕莪厂,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1900年是陈杞柏实业的顶峰,其各业各产等资产共40余万元(叻币)。陈杞柏实业上的成功为陈嘉庚后来自己独自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2商业佳话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顺安于1904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入同盟会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此期间,孙中山曾与陈嘉庚初次会面。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陈嘉庚是经朋友林义顺介绍才结识孙中山的,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嘉庚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还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会议,与孙中山共商制订了党旗方案。这次聚会,激发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给陈嘉庚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10年春,陈嘉庚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进步,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掉发辫,同一批有志之士脱离清廷关系,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上发誓签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有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处罚。”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陈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唤醒侨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一系列活动。

4橡胶大王

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 种植 ,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5支援抗战

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他致函陈嘉庚,称南洋华侨应该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印尼的庄西言(他

亦致函陈嘉庚,嘱托他在新加坡组南侨总会,所言目的与李清泉同)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陈嘉庚后,致电行政院建议陈嘉庚领导南侨组织筹赈总机关)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他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 修理 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特别是访问延安之后,陈嘉庚正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6归国服务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的教育事业

1重视教育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办学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 文化 水平的根本 措施 ,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2兴学动机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陈嘉庚兴学的动机和爱国情怀,可以从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学校诸生书”,录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3创办学校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4筹措校费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5海外办学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示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6教育思想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7生活简朴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尽管陈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华人大实业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现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陈嘉庚投身政治

1早期活动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

2坚决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脑。不但需要大批军运汽车,而且急需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商请陈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机和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报名,当即批准30名;廖国雄、赖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带头报名,当即批准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发,南侨总会举行盛大欢送会。陈嘉庚勉励大家:“你们是代表千万华侨回国服务的,一定要坚持到底”。新加坡报纸出版欢送专刊,把首批回国机工赞颂为“八十先锋队”。

3反对卖国

陈嘉庚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 出国 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电文提案经5次删改,原意被歪曲,锋芒被砍掉,尽管如此,仍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振奋了全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的人心,对于当时重庆的主战派亦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按:上述“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是盛传的十一字之提案,和事实有出入。提案原文不止11字,而是三条、100多字。汪精卫一伙删去其第二、三条提案,对第一条则几经修改,想模糊提案的针对性,删改为“公务员不得谈和平案”。后经大会成员激烈讨论,认为9个字的修改案含糊不清,不伦不类,形同儿戏,表示反对。最终定下的则是19个字,即“在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公务员不得言和案”,成为国民参政会正式文献记录在案,在1938年11月2日重庆《中央日报》上公诸于众。由于这是陈嘉庚提出的震动中外的坚决反对汉奸国贼、妥协分子投降卖国的著名提案,因此特摘录原文如下:

陈嘉庚反对汪精卫投降卖国的著名提案

议长、秘书(长)公鉴:

东电悉。庚因事未能赴会,甚歉。

兹有提案二宗,乞代征求参政员足数同意并提请公决。

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

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

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陈嘉庚 叩首(10月26日)

4访问延安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与后方的军民,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从1927年到1940年回重庆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称“蒋委员长乃中国国内外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蒋委员长的意志,即中国全国国民的意志”。抗战义捐款项悉数汇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访问重庆与延安之后,他了解了中国抗战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断定“***必胜,国民党必败”。

陈嘉庚访问延安是他政治生活的一个里程碑。他说,这次来延安慰问不容易,国民党造谣言破坏***的名声,处处设障碍阻挠我们到延安。蒋介石捧他、拉拢他,并干扰他和中国******接触。陈嘉庚为了弄清国共摩擦的真相,劝说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于1940年5月31日抵达延安。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恰巧因随行的李铁民车祸住院,这样陈嘉庚在延安多住了四天, 6月8日清晨,离开延安东行,前往山西战区慰问考察。

“陈嘉庚当时访问延安是需要一定的胆略的。当时延安临近前方,经常受到空袭。延安城已被日机炸平,新建的窖洞也有被炸塌的,空袭警报的枪声不时破空而起。就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之前的4、5月份,王震将军刚率领三五九旅粉碎了日寇对晋西北河防的六路进攻,山西全境的八路军配合晋西北战场,大破日军,歼敌5万余名。在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的战备大演习刚刚结束,留延安的200多名华侨青年,也在各自的学校、机关参加了演习,随时准备行军打仗。”

在访问延安期间,陈嘉庚先生参加了四次群众性集会,同毛泽东、朱德和其他党政***多次会晤,深入交谈;参观了中国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市容和安塞钢铁厂、印刷厂;与财政、公安、司法负责人谈话;广泛接触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并同延安各界人士和归国华侨青年进行了多次接触和座谈;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会和欢送会。

陈嘉庚这次访问延安,经过实地考察,亲眼看到边区军民一致,官兵一致,认为这是“克敌制胜之本”。反观国民党“大后方”官员腐败,坐待外援,民众疾苦无人过问,军事节节失利。对比之下,感到中国***深知民心侨心,国民党无视民心侨心。陈嘉庚说,这次访问延安最感满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坚持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立场坚定,态度诚恳;对边区各界艰苦奋斗的精神尤为感动。通过这次访问坚定了他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他心中的“疑团”也解开了,破坏抗战、投降卖国、贪污、祸国殃民的是国民党,真正抗日救国、维护团结统一、廉洁奉公的是中国***,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内战时期活动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1947年,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1940年毛泽东对陈嘉庚描绘未来的国家:一没贪官污吏;二没土豪劣绅;三没赌博;四没娼妓;五没小老婆;六没叫化子;七没结党营私之徒;八没萎靡不振之气;九没人吃摩擦饭;十没人发国难财。

5晚年活动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此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

看了“ 陈嘉庚事迹”的人还看了:

1 陈嘉庚的事迹材料

2 陈嘉庚的故事读后感3篇

3 陈嘉庚的故事读后感

4 关于弘扬嘉庚精神征文作文大全7篇

5 关于嘉庚精神的征文范文4篇

2018年8月17日消息,“感谢大家过来帮我过生日,你们有心了!”17日下午,在海南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海南最后一位健在的“南侨机工”张修隆正在度过100岁生日,他精神矍铄,笑眯眯地吃着生日蛋糕,接受宾客们的祝福。

当日,张修隆的家人从各地赶回来为老人过百岁生日。当问起生日愿望时,老人笑着说:“党和政府把我当‘国宝’一样关心、照顾,现在生活好过,我很欢喜,也很知足。”

1939年,3200名风华正茂的南洋华侨子弟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成为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他们通过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抢运了50多万吨物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老人卧室靠床的抽屉里收放着几个盒子。“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绶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功勋章”,那些证明过他曾经为国奉献的物件,都被老人家珍藏。

2015年年中,一份来自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的邀请函寄到张修隆家中。他的家人还记得,打开邀请函的刹那,老人两眼含着热泪,久久不语。遗憾的是,因为身体原因,张修隆最终未能成行。

老人说,抗战时期和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的经历、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怀,是他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国内侨务处处长刘光新说,从1939年2月起,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和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先后有3193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远渡重洋,回到祖国。其中琼籍南侨机工有800多名,有400多名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国务院侨办、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及当地政府一直关注着南侨机工,不仅为其发放生活补贴费,还常常看望慰问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他致函陈嘉庚,称南洋华侨应该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印尼的庄西言(他

晚年的陈嘉庚先生

晚年的陈嘉庚先生

亦致函陈嘉庚,嘱托他在新加坡组南侨总会,所言目的与李清泉同)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陈嘉庚后,致电行政院建议陈嘉庚领导南侨组织筹赈总机关)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他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

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

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特别是访问延安之后,陈嘉庚正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归国服务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1939年吴清源为中国募捐不亚于爱国棋王谢侠逊

1 吴清源去世前后,网上流传一种说法:爱国棋王谢侠逊在抗战期间到南洋募捐五千万元,吴清源却跑到中国来“劳军”,两相比较,高下立现,云云。

2 1942年吴清源随其师濑越宪作访华,只是和顾水如等棋手进行了围棋方面的交流,所谓“劳军”完全是没有证据的污蔑,赵之云《我所了解的顾水如先生》一文已经作出了澄清。

3 谢侠逊抗战期间到南洋募捐五千万元,是不是事实?据《百岁棋王谢侠逊》一书第137页《年谱》:(1937年12月至1939年3月)共募得捐款5000余万元,金银、首饰、珠宝无数,并征召华侨技师、技工3300人回国参加抗战。

4 据“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一文: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统计,八年抗战海外侨胞捐款总数为国币13亿多元。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战时义捐国币4亿多元。

5 据“抗日烽火中的陈嘉庚与南侨总会”一文简述如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沙捞越、缅甸、泰国、香港等45个城市华侨救亡组织。到1940年,南侨总会领导的基层组织达702个。

6 如此庞大的组织,整个抗战期间共捐款国币4亿多元,谢侠逊短短一年半,仅凭一个人就募得五千万元,还有金银财宝无数?很明显是绝无可能。

7 陈嘉庚:“1939年,他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陈嘉庚加上南侨总会总共招募3200位机工,谢侠逊一个人就招来3300名华侨技师?很明显是绝无可能。

8 谢侠逊:“后逢国民党政府准备派五位巡回大使出国募捐,其中赴欧美四人已定,惟去南洋的苦无适当人选。谢侠逊找到邵力子,毛遂自荐。邵力子为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为之保荐。”这段描述很明显不符合历史,因为南洋方面已经有陈嘉庚了。如今为表彰谢侠逊一人,而置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功劳于不顾,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9 至此所谓谢侠逊只身赴南洋为抗战募得五千万元,已经被证明为完全是一个神话。那么谢侠逊到底为抗战募捐到了多少钱?据崔普权《北京象棋往事》一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谢侠逊在抗战爆发后,利用棋艺宣传抗日,在海外募捐两年多,筹款5万元支援抗日,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10 至此已经真相大白,爱国棋王谢侠逊为抗战共募捐到了国币五万元。而据吴清源自传《天外有天》一书第114页:昭和十四年(1939)天津遭水灾时,根据我的提案募捐了四万日元。由常务理事松井为代表,将那笔捐款携至大陆去救济。

11 1939年爱国棋王谢侠逊为中国抗战所募捐的国币也就是法币五万元: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第29页:(1936年)法币一百元合2975美元。

12 1939年吴清源为天津水灾所募捐的四万日元:日元:1934年,1美元=345日元(100円=29美元)。

13 据此可知,大致相同的年代,法币和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大致相当。也就是说,抗战期间吴清源为中国人民所作的贡献,和爱国棋王谢侠逊不相上下。两位都是既有高尚爱国情怀,又在各自专业领域达到顶类水准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还有任何疑问吗?

炎黄后代满天涯,禹甸德风举世夸。

游子国人齐努力,振兴美丽大中华。

他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南洋华侨中有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字 已是 最好地概括出这位大公无私的伟人毕生的贡献和非凡。

但是,我还是要说: 若论倾财兴学,无人可与陈嘉庚家族比拟!

侨民永倚擎天柱,赤子长离逐海篷。

厦门大学一直以来就有着光荣的爱国历史和传统,以陈嘉庚、罗扬才、萨本栋、王亚南、陈景润等为代表的“四种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的生动体现。

从南普陀一侧看,厦大校园映入眼帘的最显眼建筑,就是嘉庚楼群。

嘉庚楼群,是厦门大学迈入21世纪的标志性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于2001年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时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人人都说厦大美,勿忘校主陈嘉庚!

1921年的今天,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幕式,从此中国第一所华侨办的大学矗立于祖国的南方,在经过99年的成长之后,收获了“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等等赞誉,而说起这一切,都不得不谈及其“校主”,那个说“ 宁可卖大厦,也要建厦大”的人,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1874年10月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一个侨商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陈嘉庚只上过9年私塾。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著名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走西口”,“闯关东”,还有一个就是“下南洋”。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从明至清,有不少老百姓迫于生计或有经商需求,成规模地前往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的“南洋”一带。

在“下南洋”的人群中,广东和福建沿海的老百姓,占到了绝大多数。

陈家从曾祖一代就开始“下南洋”,陈嘉庚的父亲陈杞佰早年也去南洋闯荡,在新加坡经营大米生意。

陈嘉庚17岁时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漂洋过海苦谋生,半飨鲸鳐半幸还。

十七岁的陈嘉庚,先是在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开办的“顺安米店”学做生意,后开始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

1893年,在家乡的母亲为陈嘉庚寻了一门亲事,19岁的他又奉母命返乡,和张宝果结婚。

结发妻张宝果,板桥乡浒井社(今集美区侨英街道浒井社区)的秀才张建壬之女。当时, 在国外谋生,陈嘉庚深感不少人“青暝牛”(文盲)没有文化之苦。

恰巧他发现自己的族弟因无处上学,成了一个纨绔子弟,终日赌钱作乐,疯疯癫癫。

痛定思痛之后,陈嘉庚作出了一个在当时乡里看起来惊世骇俗的举动——说服母亲和新婚妻子拿出了2000银元,决定把这笔钱拿出来做一件事:办一所名为“惕斋学塾”的私塾。

这就是陈嘉庚捐资兴学最早的开端,那年他才20岁。

在国外受尽白眼的陈嘉庚学会了一个道理: “人一定要接受好的教育,要不然近则败坏风俗,远则贻误民族前途;每念及此,乃默许自己如力之能及,当以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

回头看来,陈嘉庚一生的基调,可能在他19岁那年就已经定下了。

成家立业,办学花完了陈嘉庚的积蓄,学校建成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回新加坡躬身于事业之中。

返回新加坡后,陈嘉庚曾于1898年及1900年两度回家乡集美,处理母亲丧葬等事宜。

1904年,30岁的陈嘉庚遭遇了人生第一场事业大变故。

由于经营不善,陈嘉庚的父亲陈杞佰在新加坡经营的生意宣告失败,不久后本人也抑郁而终。陈嘉庚不仅遭受丧父之痛,还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父亲欠下一大笔债务无力偿还。

空中宰贼杰游子,境外呼援善携慈。

搭建侨桥营伟业,沟通贸途立丰功。

从某种角度来说, 陈嘉庚也算是白手起家的;家道中落后直到1907年,陈嘉庚才将父亲欠下的债务还清。

不得不说,陈嘉庚很有生意头脑,且肯吃苦,心思细密,事必躬亲,所以很多生意都被他做得风生水起。

陈嘉庚先是从米业做起,然后慢慢地扩展至黄梨种植业、黄梨加工业、树胶种植业、树胶加工制品业、船务运输业等;

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陈嘉庚生意遍布全球,被誉为新马“树胶大王“;雇佣员工超过3万人,资产超过1200万元,成为公认的“南洋首富”。

成长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国难深重的时期,陈嘉庚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1938年10月10日,南洋(今东南亚)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公推陈嘉庚为主席。

从此,南洋800万侨胞团结在南侨总会旗帜下,以财力、物力、人力和抵制日货、舆论宣传等方式援助祖国抗战。

1939年初,陈嘉庚组织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分15批回国,为抗战服务。

当年, 华侨汇回祖国之款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以巨大的财力支撑了祖国抗战的胜利。

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华侨羁旅风飘絮,落叶归根春盼晖。

炎黄族裔期圆梦,一统江山庆大同。

陈嘉庚身居异邦,经营实业不谋私利,又是极具家国情怀的人,立志尽尽义务报效祖国,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

陈嘉庚的观点是: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于是从他19岁倾囊2000银元兴办私塾开始,陈嘉庚就认准了一个方向:办教育。

1913年他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高薪聘请师资,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彼时,陈嘉庚的实业亏损超过1000万元,而他只说了一句话: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1937年他又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

1950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仅在教育及公益慈善商业上的义捐,到底有多大的数目,可能是无法统计得一清二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论倾财兴学,无人可比陈嘉庚家族!

1961年3月,陈嘉庚因眼疾和脑溢血等多种症状,病情加重。

在弥留之际,陈嘉庚提出了自己的三个遗愿:

第一,死后希望安葬在厦门集美;

第二,希望失土能尽早回归;

第三,集美学校一定要办下去。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安详离世,享年87岁。

陈嘉庚自己当时在国内银行的存款大概还有300余万元,留遗嘱全部捐献——250多万元用作集美学校建筑和集美学村的福利基金,50万元捐给北京华侨博物馆建筑费。

用陈嘉庚先生的话说就是:金钱如肥料,宜施不宜积。积则愈积而愈流毒,施则无施而不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 陈嘉庚先生一生共捐建100多所学校,合计捐款折合现价,超过1亿美元。

在海外创办实业的奋斗精神,还有那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怀,陈嘉庚那种“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是一把精神火炬,一代代地传承了下去。

鹭江东去,若陈嘉庚先生得见今日之厦大,相信也欣慰自己的心血未曾辜负!

参考资料:

馒头说《山高水长,勿忘陈嘉庚》、

厦大人《陈嘉庚、陈景润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浙江省博物馆《华之魂,侨之光——陈嘉庚与南侨机工》、

一波说《论倾财兴学,无人可比陈嘉庚家族!女婿李光前慷慨,堂侄办南洋大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32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