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的领袖是谁

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的领袖是谁,第1张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1、橡胶大王

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陈嘉庚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

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陈嘉庚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

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2、归国服务

1949年,陈嘉庚应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嘉庚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3、反对卖国

陈嘉庚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电文提案经5次删改,原意被歪曲。

锋芒被砍掉,尽管如此,仍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振奋了全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的人心,对于当时重庆的主战派亦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4、海外办学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

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

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5、支援抗战

1937年10月,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广泛响应。

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印尼的庄西言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

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

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

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

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

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日战争期间,新加坡成立了由陈嘉庚为主席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南侨总会成立时,发表《南侨代表大会宣言》,无情揭露日本侵华的暴行,号召全南洋华侨坚抱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念,各尽所能,各竭所有,力求实践其每月近400万元的常月捐; 勉励南洋华侨精诚团结,密切联系; 

要求全体侨胞积极向祖国投资,增强祖国的经济实力。同时,宣言希望南洋华侨同所在地政府搞好关系,争取他们同情中国抗战。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冲破传统的帮派地域观念,实现了建立在抗日救国基础上的大团结,从而使南洋华侨的抗日爱国救亡运动走上了新的道路。

总会成立大会后,南洋各地80多个筹赈会,1000多个分会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为祖国抗战筹赈捐款,派遣侨胞回国参战,组织华侨慰劳团,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战。

南侨总会主席为陈嘉庚,副主席为庄西言、李清泉。

扩展资料:

陈嘉庚的经历:

一、陈嘉庚1910年春,毫不犹豫的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唤醒侨胞,兴我中华。

二、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同时发起全面抵制日货运动,在腐朽的封建专制和新型的民主革命之间,在民族尊严与帝国主义强权之间,他的态度和立场是鲜明积极而坚定的,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立即投身于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斗争洪流。

三、1938年11月,他被推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捐物,精心筹划组织,三年多的时间共筹款15亿元,还有大量药品、卡车的物资,同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建立制药厂,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四、1939年他应国内之情在南洋各地招募了3200余名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为中国的全面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1940年前,陈嘉庚一直是个坚定的拥蒋派,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4月9日,他接受《南洋商报》采访时,不但强烈的批评张、杨的兵谏行为,而且对国共合作发表了一边倒的看法:国共没有任何联合的道理,唯有在中央军的指挥下才能长久。

他组织的南洋华侨的多次捐款,也全部汇交了国民政府,这是他对***人还缺乏了解,三年后他才对中国的抗战真相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六、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和慰劳考察团一行来到延安,受到延安军民各界热烈而隆重的欢迎,陈嘉庚一行人深入雅安的学校,机关,工厂,商店和医院,与群众广泛接触,并与华侨青年和集美厦大奔赴延安的校友交流座谈。

边区的官兵一致艰苦奋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边区人民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困难中,仍然积极而坚定的抗日和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使他们深受感动,与中共领导特别是毛主席的多次悔悟,使他极为震撼。

七、1932年年初英军不战,而向日军占领了新加坡,早就被认定为南洋抗日巨头的陈嘉庚遭到了日本宪兵队的疯狂搜捕,必欲杀之而后快。

幸得友人陈贵贱帮助陈家岗,未能来得及与家人告别,也未能带走一件行李,匆忙中乘一艘小火轮逃往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夜里不久也为日军占领,陈嘉庚在黄季丹等校友的帮助掩护下,更名改姓多次转移仍然深陷重围,时时有被捕杀的危险,历经了磨难。

为了防备,一旦落入敌人之手,则必定强迫他当傀儡做汉奸,因为他身上一直藏着一小包青化甲,随时准备殉国成仁。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陈嘉庚

1、陈志昆

1961年,陈志昆被委派到香港华侨商业银行担任副总经理的职位。由于熟悉中美两国的文化,陈志昆又不遗余力地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尽一位爱国华侨应尽的义务。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团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多次任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顾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并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结投资顾问公司,主要担负起中美两国贸易的咨询工作。

2、符克

符克,出生于贫农家庭。1928年,考入广州市南海中学。在校期间,经常与进步同学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出路。1933年,侨居越南,任小学教员。1938年初,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中国***。同年秋,受派到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任越南琼崖华侨救国会常委。1939年,组织并带领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返琼抗日。8月,敦请国民党琼崖当局团结抗战,被敌人秘密杀害。

3、陈芳明

陈芳明先生是著名旅泰华侨,祖籍福建省安溪县,他热心社团工作、公益事业,在泰南华人社团和慈善机构任职多年,对祖国怀有浓厚感情,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几十年来,陈先生一直捐资建设家乡的教育、卫生和交通事业。陈芳明先生并非富甲一方,在倾囊援建家乡公益事业的同时,自己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的爱国深情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4、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广东开平人,中国洪门致公党创始人。早年家里贫困,给人当杂工为生,1880年,他前往美国谋生,先是在食馆当厨工,期间加入三藩市洪门致公堂。1894年,他在波士顿组织起安良堂,成员最大规模时发展到了2万多人。该堂的法律顾问还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904年,司徒美堂结识孙中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为支持抗日战争,他成立了“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后为抗战总计募集到了330万美元。1949年,司徒美堂来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了开国大典。1955年,司徒美堂在北京去世。

5、陈嘉庚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福建泉州人,爱国华侨领袖、知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1891年,陈嘉庚跟随家人前往新加坡谋生,1904年后,他创建菠萝罐头厂以及自营谦益米店,并开始经营橡胶产业,后成为当地知名的橡胶大王。1910年,陈嘉庚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

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积极筹钱支持孙中山革命,并创办了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学校、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厦门大学。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也是尽心尽力为国内抗战募捐。1949年,陈嘉庚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

槟榔是马来半岛西岸,马六甲以北的一个小岛。大约是在18世纪80年代,我国侨民和当地的马来亚人开垦了400英亩以上的土地。这些勤苦而安稳的中国人,从事着几乎所有的手工业和零售商业的绝大部分。

18世纪终了之时,这里的华侨增加到了3000多人,他们中间,有木工、石工、铁工,还有从事种植的工人。他们为开发这个地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侨开发南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自1920年代开始,中国稍显“和平”的国际氛围再度发生变化,新晋的“西方”强国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先后发动了“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就在不远处的东南亚,一场如火如荼的爱国教育正缓缓拉开大幕。

九一八永不能忘

一、从边缘化到革命的中坚力量

自明清大量中国人南下以来,南洋的华人群体一直不被朝廷重视,可谓是边缘得无法再边缘的人物。乾隆时期在东南亚发生过一次针对华人的屠杀惨案,但乾隆皇帝却对此嗤之以鼻,将其视作“天朝的弃民”。

直到孙中山组建革命党并多次在海外奔走呼号,南洋华侨才算是被正式视作一支潜在的革命后援力量。孙中山更是多次前往东南亚,向华人群体演讲,并进行招纳革命党人、筹集活动资金等革命活动。而南洋华侨也以实际行动展示出其强大的爱国力量,对后来革命的成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孙中山先生在南洋

在广阔的南洋各地,至辛亥革命时已建有侨校数百所,鉴于华侨在海外的弱势地位,人们认为有必要在华人聚集地开办新式学校,以开民智、习科学,进而提高华侨在南洋的地位。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南洋顺利地宣传演讲,与数百所侨校的建成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孙中山的宣传下,南洋华人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智识的青年和甘愿“倾家荡产”来支持革命的同志。

二、1920-1930年代的南洋华侨教育

辛亥革命后,南洋各地的华侨学校更是如雪花般四处成立,到1920年代,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两地大约有10万名左右的华侨学校学生,印度尼西亚地区也有近5万学生,学生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数量的大量增加也意味着教育的普及范围更加广泛,这正与华侨学校创办的初衷,即通过创办学校普及中国文化,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到底在哪,进而多关注危机四伏的祖国,并通过学习掌握能够报效国家的本领。

如今的新加坡华侨中学

侨校内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推动国语的教学,要知道语言是民族自我认同最为重要的方式,学习并大胆地讲国语是海外华侨认同中华民族身份的最直截了当的体现。除教授国语之外,许多侨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民族危机的宣传上,尤其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处在日本的强大威胁之下,学校希望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将会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当全面战争爆发之后,无数青年正是在华侨学校爱国教育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当中去,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的华侨中学

到了1935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南洋地区的侨校数量已经达到了2500多座,学生数量保持在十数万以上。大量南洋侨校的建立使得在二三十年内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会发觉自己虽身在海外,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们有义务为中国的前进与发展做出应该做的贡献。时人曾在报刊上有过这样的言论:“舍己国之主人教育,而受他国之奴隶教育,是谓就之死地!侨而曰华,必须受华侨教育,通晓华语,认识华文,确立起为华侨之身份。”这句话用来概括华侨教育的必要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三、国民政府与华侨教育

眼见南洋地区兴办侨校搞得如火如荼,革命党起家的国民政府再次认识到了南洋华侨所拥有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如果运用得当,是很有可能起到巨大的效果的。为此国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华侨的四大方针,即“移、殖、保、育”,其中的“育”,就是华侨教育。

此后,国民政府陆续颁发了21部有关华侨教育的政令法规,如《华侨学校立案规程》,十分清楚地规定国内的华侨学校开办需向政府报备,但凡有利于国家发展,政府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政府还决定选派国内教师赶赴南洋华侨学校任教,并鼓励他们在海外举办教育类的培训班、自行编写侨校教育的教材与书籍,而其教授的华侨学生若想回国,其待遇与国内学生是一样的,不会有任何不公平对待。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馆塑像(瑞丽)

国民政府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南洋地区的侨校教育,并培养出当地华侨的爱国心,但操之过急了。1931年,国民政府希望前往侨校教课的教师能够多向学生宣讲国内政治时事,希望通过教育传播国民政府所奉行之三民主义思想,但这种做法显然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意志,必然有违教育的初衷。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课本中增添了政府所传播的思想后,很快引起了当地殖民者政府的不满,他们将侨校看作国民政府宣传三民主义的场所,甚至有学校在风波中被查封,这显然与侨校的开办目的南辕北辙,最终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在压力之下,国民政府被迫放弃这些做法,侨校依旧在南洋的土地上四处盛开,宣传着爱国主义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17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