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
1、喜欢当众给人难堪。
大学里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表面上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什么玩笑都能开,还喜欢在人多的场合,揭开别人的痛处,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顺便求个存在感。关于这一点,学姐有过亲身经历,同宿舍的一个长相还不错的女孩,说最近有人追她,但是反复强调说追她的男孩配不上她,还说要给宿舍另外一个长相稍微不好的女孩介绍,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虽然是开玩笑的语气,但也是在变相的抬高自己,贬低被人。对于这种自带优越感的人,大家最好是敬而远之。
2、总想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别人说什么,总是在不断的挑刺,不断的反驳,辩驳,始终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对于他们来说,语言不是沟通,而且一场战争,战胜了,感觉自己赢了面子,但是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跟你交流了。
3、晚上不睡觉打扰别人休息。
大学里时间比较自由,也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一些人就开始放纵自己,在别人都睡觉的时候,她在通宵追剧,声音外放不说,还时不时发出几声怪叫或者笑声;还有些人彻夜跟男朋友视频聊天,打字聊天的时候铃声和按键音也不关,不断的制造噪音;还有一些同学你完全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白天玩手机,晚上学习,开着台灯一直学习到凌晨2点多,这对于睡眠质量好的人来说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对光源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压根没有办法入睡。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也会积累很多的矛盾。
杠精呢,他自己并不知道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或者说他自己本身就没有立场、没有态度,他们为反驳而反驳——我反正就知道你是错的,你问为什么?呵,我哪儿知道。
总结一下,杠精就是那些毫无立场,专门挑刺的一群人,他们的最高目标或许是:掀翻一切现有逻辑秩序观点立场,达我万物归一天下大同。
“杠精”一词来源于网络,指与他人交谈时经常用“抬杠”的方式进行沟通,总是唱反调,跟他人争辩,而且故意用相反的意见的攻击他人。
“杠精”具有一种完全忽略事实,曲解他人言论本意,胡搅蛮缠的本领,以反驳他人语意、推翻他人观点为乐趣。
他们有些人是故意为之,有些人是不自知的习惯性思维,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类人往往是内心深处是非常自卑的,他们处处需要 刷“存在感” ,用一种很夸张的“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
人越多,他们越嚣张,他们要展示给人看,他们博学多才、思维灵敏、能言善辩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许会促使这类人好学,进取,因为他们为了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确实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来丰富自己。
但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作法,往往是非常不得人心的。
好胜心极强“输不起”是一种心理,其实也是自卑造成的。
因为不够自信,不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非常爱面子,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
通过与别人抬杠的方式来攻击他人,获得自己的“成就感”。
但是他们会曲解他人意思,不以事实说话,当对方生气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开心,他人越表示愤怒,这类人就越觉得成功,觉得自己是赢家。
这类人确实是知识渊博,往往会被人称之为“书呆子”,他们在于他人沟通的时候,如果发现对方有些不够精确的观点,他们就会“纠正”。
在他们看来这是帮助他人,因为“真理”就是“真理”,他们不能够容忍别人用错误的言论误导听众,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家普及这些知识,他们是“传教士”,“布道者”,是最具权威的评定者,因为书里真的就是这样说的!
很可惜,在正常的社交中,这样的人经常让人很尴尬,有时候大家就是随便说一说,而他们却像“杠精”一样的存在,让大家都非常不舒服。
感谢您的阅读~~
杠精,就是个自私心理。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人太多了,生活中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无论什么话题,他都有一套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的观念跟他的不一样,他就跟你争辩,甚至争吵,打赌。
这种人多半没有自己的底线,说白了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的那种,你说车开的慢好,他指定会说车开的快好。
例如,某位办公室领导,你搬一箱打印纸进去,要是随手放在地上,他也不会说什么。假如你说:“领导,打印纸放文件柜吗?”他一定会说:“放文件柜取着麻烦,就放地上吧!”
假如你一开始是问:“领导,打印纸放地上吧,取着方便。”那他有可能会说:“放文件柜吧,免得放地上碍手碍脚。”
这是人潜在的抬杠心理。
杠精分两种,一种只是图自己的嘴头痛快,心里并无什么成见,也没有什么恶意,这种人充其量就是一些市井无赖,对人对事并设有多大的损害,一般来说遇上这种人让着他就算了,不必与其争输赢。
另一类杠精可不是普通人,他们的头脑很清醒,也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为了某种利益,他非要和你杠着说,欲杠其理,何患无辞。对于这种人就得防着点,尽量不要招惹他,惹不起躲得起,但若是原则问题,那就要和他杠到底,这种人实际上是一种奸滑的势利小人,只要你能把他震住,他反而会向着你说。
一般来说我们切不可和杠精辩什么理,杠过了你不值,杠不过还丢人。当然遇上杠精怼你,一定会气愤不已,但能忍一口气,免得百日忧。见怪不怪 其怪自败!
杠精就是喜欢抬杠的人,他不管自己说话是否有道理,只要别人说出个什么话题,他一定会死杠到底,也不管会不会把人气死,反正都是一些歪理邪说,直到他杠赢为止,这种人我是最烦的,你说一句,他要说几十句,一句比一句气人,恨不得被他气死,所以,只要有个杠精在场,一般大家都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免得开口会影响了一天的好心情。
杠精的心理是认为自己蛮有语言天才,自己蛮了不起,有雄辩的口才,老子天下苐一,我可以说赢所有人,谁也说不过我,而且他还自认为得意,每天必须搞垮一个人,就是要说倒一个人,以证实比人高明,比人傲,其实这种人是最愚蠢的,因为他不懂得讲道理,不懂得尊重人,真的,我认识这样一个人,所以头疼!
人越有知,面对的未知越多。典型的苏格拉底,爱因斯坦。知道越多,未知越多。搞哲学的面对人生难以抉择的窘境。搞科学的,一大堆理论思考面对现实还难以验证,理论还各种有待推进的地方。
杠精的问题,就在于没法面对未知,也没法面对混沌。哪怕用最粗陋和糟糕的方式做答,标榜正确,也不能接受未知和混沌。
这种心理,其实压根都来自被对错严重绞杀的心理体验。
杠精们其实是一样的问题,就是被这种对错生死绞杀的经验所驱动。他要觉的一个事没正确,就有被绞杀的体验,他要觉的对方那不能带来绝对正确,也有这体验,所以必须拷问和逼死对方。
正确只是绞杀的启动条件。实际人们在投射互相绞杀的体验。
然而现实不是正确解释的。科学从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的局限性,就是划个圈,圈里的是现在可以证明的。圈外的是待 探索 的。每个 探索 出来的新领域,都是对过往的精确和拓展。
历史上的杠精可以建个百人群聊了,不过鄙人才疏学浅,此处列举几个有意思的,比如 公孙龙、庄子、惠子、罗隐、杜茶村、李后主。
战国时期公孙龙,这可能是史上最强杠精。
他提出了一个脑洞命题“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黑人问号脸。
他很有自信地提出了论据:如果想找一匹马,黄马黑马都符合要求;如果想找一匹白马,黄马黑马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此白马不是马。
Emmmm数学老师说过等价代换是这么用的吗?依据这个思路,所有颜色的马都不是马了……马都要怀疑马生了。
还有不得不提的庄子与惠子,日常的友情互怼。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我内心:你们说累了没有,给两位大佬递水。
唐代诗人罗隐,这个人简直是杠精本精啊,一位科举考了十多次都没中的倒霉诗人。
但凡写诗不唱个反调总不舒服。
别人宣扬读书改变人生,他怼“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别人觉得天道会酬勤,他偏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别人说瑞雪兆丰年,他要写“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不过他笔下的讽刺文学确实很出色。
还有就是辛弃疾有一首词《菩萨蛮》:
人言头上发,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满身都是愁。
好的,辛大词人,你赢了。
杜茶村,明末清初文坛的双子星座之一。
世人觉得五色有太过,有不及,惟黑与白无太过。
他回:你难道不知道唐朝还有李太白乎?我想说,哥们你太秀了。
还有李后主啊,简直是穿越历史的杠精。
他看到李商隐写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时候,都是一百多年后的事儿了,还是忍不住要抬一下杠,别时容易见时难。
好了,杠完心情舒畅了。
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王安石可以说是千古第一人, 思想家、改革家和经济学家,学问超出同时代的儒家学者一大截,在北宋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在很多腐朽大家夸夸其谈的时候,王安石默默地将整个帝国的命运扛在肩上,负重前行。
但这个不洗脸,不洗头,穿着破烂衣裳的中年人,面对的是什么情景呢?
他面对的是满朝官员的各种攻击谩骂,正人君子一点的像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之类的人,只攻击变法问题;一些小人还会发挥想象力诽谤王安石扒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得不说宋朝当时的政治氛围:
第一,宋朝皇帝普遍仁慈,不杀大臣,这当然是好事。但也造成了文人胆子肥了起来,个个上书言辞激烈,动不动就辞职撂挑子不干了。
皇帝还得一个个劝,有个叫赵瞻的人向别人炫耀说,“近来皇上只不曾下拜来挽留我罢了”。
第二,宋朝大量录取进士,但僧多粥少,很多官员晋升无门,三年公务员任期到了之后,要等下一个空缺,一等要等好几年,闲着没事就不停地相互攻击,向皇帝进言,说的坏了,顶多贬官,还落个正直的好名声,说的好了,升官发财。
其实,主要就是人多嘴杂,闲的。
下面列举一些当时文人对王安石的攻击:
1、国家财政困难,怎么办?
司马光说国家花费奢侈,宗室多,赏赐多,需要节流。
皇帝说,那你去节流吧。司马光哼哧哼哧研究了几天,上书说, 经过我们的深思熟虑,这些开支很多年形成的,得慢慢来,不是我一朝一夕能减裁的。
这句话啥意思呢?
就是怕得罪人,不敢担责任(很多支出涉及王公贵族的利益)。
后来,王安石大刀阔斧减少财政支出,经费节省了十分之四。
2、军队太多怎么办?
宋朝军队太多,为什么太多?
因为宋朝一旦发生灾祸,国家为了避免造反就征兵。很多地痞流氓都去军队混吃混喝了,国家硬生生地创造出士兵这个阶层,当兵一辈子到老死,战斗力奇低无比。
有的士兵都老的都穿不了铠甲,拿不起兵器了。
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万,但官员没人敢提裁兵,怕引起兵变。
而宋朝年年向周边几个国家进贡,边境安全全靠花钱,这些士兵多年屁战事都没有,皇帝年年还得给士兵们赏赐,一旦给少了,这些流氓还会打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
眼看整个大宋朝就要被拖垮了,王安石动手开始裁兵。
司马光反对说: 裁兵诏书一下,一旦流言传播开来,人心惶惶,很多人愁容满面,恐怕会像后梁那样,引起张彦之乱。
但王安石大刀阔斧地裁了二分之一,结果,并没有。
就连王安石将军队安排在重要边关,守卫国家,也有杠精站出来喷。
喷的理由你绝对想不到。
有个叫韩琦的人说: 造成敌人对我们不信任 的原因有七条, 其中一条,说王安石在河北地区设置三十七名将官。
还有一条是,在西部种榆树和柳树,阻挡了吐蕃的骑兵。
注意, 是敌人不信任我们的理由 ,我严重怀疑此人是敌人派来奸细,要不就是脑子秀逗了。
以他的意思是,为了赢取敌人的“信任”,应该什么都不要做。
3、国家借钱给穷人
青苗法就是国家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借钱给穷人,等收获了再还钱,如果还不起,就等来年再还。
这是很好的事,因为当时民间借高利贷很猖獗,穷人无处借钱,要借,就是高利贷,富人狠宰一顿,穷人从此卖儿卖女。
黄世仁和杨白劳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国家借钱利息在当时算是很低,不到二分的利,也就是年利率20%左右。
有杠精站出来说了: 你收两分利息不如收一分利息,收一分利息不如一分不收就贷款给他,贷款给他不如白送给他。
苏轼当时也是卖力反对,但老年后后悔了。
朱熹也严厉批判王安石,但也主张恢复青苗法,有人问他,你以前不是指责王安石吗?
朱熹很激动地说:“王安石只有青苗法这一件事是对的。”
可见,虽然执政过程中有些问题,但农民应该还是得到一些实惠的。
4、募役法
原本,宋朝是让 富农 家里出人去免费给国家干活,所以造成很多人不敢添置家产,甚至父亲自杀以求儿子不要死于沟壑。
因为家庭人口也是重要一项指标。
有的人如果家里买一头牛,你是富农了,邻居就去举报了。
甚至有人不敢多种一棵树,家里粮食不能超过两年。
本来经济正常情况是,家家比富,结果造成奇怪的现象,家家比着穷,严重拖累经济。
王安石就将这个废除,提出家家出钱,给国家干活有工资拿。
富人多出一点,穷人少出,更穷的人就不出钱。
穷人不仅不用出钱,甚至还可以干活去挣钱,穷人当然高兴,但富人多出钱,当然不满意。
法令颁布之后,杠精就开动了。
苏轼苏辙兄弟俩,一起抬杠,
苏辙说:“服役的人不可不用乡户(即农民),犹如官吏不可不用士人(即读书人)。”
苏轼说:“自古以来,服役的人一定要用乡户,犹如吃饭必用五谷,穿衣必用丝麻,水上行走必用舟船,陆地行走必用牛马,虽然在这中间也许会有替代物品,但毕竟不是人们经常用的。”
苏轼还说, 当官就是为了人生有些乐趣,如果穷嗖嗖的,不是太平景象。
苏轼说的大概意思是,你是穷人干苦力活该,我们当官的抛家舍业,忙忙碌碌一辈子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还有个叫文彦博的杠精,说的更令人不寒而栗:
文彦博说:“祖宗的法制都在,没有必要加以改变以至于失去民心。”
神宗说:“役法的改革令士大夫中的很多人不高兴,但老百姓有没有什么不便利呢?” 文彦博说:“你是和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并非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
5、大学教法律
王安石可能创办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学校里教律法、医学、经学等学科。
这就惹毛了司马光,抬杠说:律法是当官必须掌握的,何必专门设置一个科目?作为一个读书人, 如果能深明大义,自然也能遵守法律,如果他不懂得道义,那么学习法律只能使他成为一个刻薄的人, 为政的时候怎能奉公守法呢?
注意杠精司马光的逻辑,法律不用学习,学了就变得刻薄。
现在我们都知道人人都应该学法懂法,这个老家伙却将法律和刻薄联系起来。
6、治理黄河
王安石治理黄河,总该没得喷了吧?
我实在想不出来,这有啥可喷的?
如果这样认为,就太天真了,另一位杠精欧阳修站了出来说:“开挖黄河就像是放火一样,而不主动去开挖,等它决口,就像是失火,与其使人辛劳,不如不要开挖。
大概意思是, 你这么辛苦,不如等黄河泛滥之后,再去治理不是更好?
大家都知道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欧阳修竟然要人们坐等黄河泛滥。
杠精苏轼也说:“天下资源都用尽了,现在开通水路,一定自寻烦恼。”
总结:
司马光、苏轼、欧阳修这三个人都是正人君子,事实上,大部分宋朝读书人都是正人君子,但就是不说人话,脑回路很清奇。
这其实也反映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产,孔子总认为只要人人是君子,国家一定繁荣昌盛。
孔子不知道,即使君子之间也会党争,道德在嫉妒心、迂腐心、金钱、地位甚至老乡面前不值一提。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
其实,我觉得还是嫉妒心和抬杠心在作怪,只要我看不惯一个人,什么杠我都要抬,苏轼老年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说的大多数都是错的。
司马光小时候砸缸名震一时,我认为这不是聪明,其实只是早熟。但他被传为神童,在当时甚至被画成画,流传在各大都市。
司马光这一类的人的全部经济学问就是儒家那一套: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
社会 上各种弊病,他也看得清。
要问怎么做?不知道。
别人一提出解决方法,立马杠你!
王安石变法是宋朝最后一个复兴的机会,但在杠精的唾沫中,王安石失败了。
王安石死后50年,北宋灭亡。
两种方法。
第一种,完全无视他,他杠的时候你就当没听见。不过结果就是,他可能说的更起劲,你也更心烦。这种方法最好当着面让他听到对他的蔑视和无视,此后,你就可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视他。如果他是个智力正常的人,应该觉得自讨没趣,以后也就不哔哔了。
第二种,他怼你的时候你就往死里怼他,必要的时候动一次手,让他看到你就怕,就不寒而栗,根本不敢跟你多抱怨杠一句。
第二种亲测有效。因为多数杠精脑子都不太好使,第一种没啥用。
时下,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杠精的概率越来越大了。也并不能说她们是一种心理疾病
就比如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流浪地球》评价两极分化。如果你说,“我觉得《流浪地球》很好看”。可能就会有杠精怼你,“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难看吗?”
可假设你说,“我觉得《流浪地球》还有进步空间”。杠精依旧可以怼你,“你显然是美分,凭什么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杠精就是如此“神奇”的群体,他们擅长用一句话“噎”死你,以此来撩拨你烦躁不安的坏情绪,为达目的他们不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断章取义。
杠精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杠精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机制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杠精?杠精:拒绝说理,专门添堵
杠精第一个典型特征是:抬杠成精,抬杠成瘾。
他们为抬杠而抬杠,并且常用耍无赖和故意挑衅的方式,在话语上压过你,显示自己的“举世混浊我独清”,完成虚拟精神世界里“灭霸”的自我设定。
杠精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拒绝说理。
他们不是在进行观点交锋,不是为了明晓事理、辨知是非,也没有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恰恰相反,杠精是反对说理的,他们只是一逞口舌,他们存在只为两个字——“添堵”。
杠精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诞生的,古往今来都不乏杠精的身影。
唐人王维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宋人陈刚中却抬杠说:“若非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苏轼有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清朝诗人毛奇龄抬杠称:“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中,也罗列了种种杠精语录: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当然,批评杠精并不意味着反对讨论,我们也不能将杠精泛化,仿佛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在抬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