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
生卒年:1878年9月1日-1966年2月1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少将
主要著作:《1919计划》《战争科学基础》《装甲战》《西洋世界军事史》《亚历山大大帝的统帅艺术》《战争指导》
军事理论:在亲身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富勒对这次大战中守旧的军事思想及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创造性的提出了以装甲部队纵深突破造成敌人战略瘫痪为核心的一整套在机械工业时代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理论,并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外,他以深厚的哲学底蕴,把军事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加以深入研究,在军事史和军事理论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
阿修比 [战争研究]
1878年9月1日,富勒出生在英国的奇切斯特。家境不错加上双亲的知识和教养,对他的童年的成长无疑都很有帮助。
富勒是个个子矮小的人,19岁的他只有1米63,51公斤。幸好英国陆军刚刚修改了后备军官的身体条件,他得以在1897年进入英国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但是军校里开设的机械式课程并不对他的胃口,他更多的时间用来刻苦自学,博览群书。他的母亲劝他多于同学交往,他回答到:“读书才是最好的社会活动,否则人与哇哇乱叫的猿猴和火鸡也就没有差别了。”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一个世纪以前的富勒的阅读面也是令人惊叹的,哲学、科学、艺术、历史、文学无不涉猎。这种对人文学科和关注和他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至于在他读《早期的希腊哲学家》的时候,他一位要好的同学甚至跑到军医那里报告富勒有点神经不正常了。
1898年8月,富勒完成了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学业,任步兵营少尉见习军官。尽管身在军营,富勒并没有把精力用于战术教程和条令的学习,他的书架上都是达尔文、康德、赫胥黎、奥斯丁等人的书。1900年,富勒的部队参加了布尔战争。在战争中,富勒很快展露出他的天赋,他在后勤保障和情报侦察等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获得上级的通电表彰并晋升为中尉。1902年10月,富勒随部队回到南安普敦。1903年,他又随军开往印度,驻扎在西姆拉市。在印度的日子是他自学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宗教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在读书之余,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1905年在期刊上发表的2篇文学评论以及1907年出版的有关东方神秘主义的《西方之星》是他的初露啼声之作。
可以说,富勒是从学习和研究人文科学起步逐渐转向军事领域的,他所具有的哲学文化素养在现代军事思想家中实属罕见。事实上,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也使他在思考和研究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方面游刃有余,见人未见。
1907年4月,富勒就任南非第2后备役营副官,负责整个部队的训练工作,军衔上尉。这时的英国正值军事的“复兴时代”。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开始对思考和研究军事问题,并日益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1909年,他指挥的第10德尔克塞斯营在全英射击比赛中一举夺魁。191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军事专著《对如何训练本土士兵的建议》。
1913年,富勒进入了英国陆军坎伯利参谋学院。在学习期间,他发表了多篇论文。更重要的是,他系统的阅读了关于拿破仑战争的大量著作,产生了深刻印象。富勒开始以系统深刻的哲学思想为骨架,以从拿破仑那里演绎来的理论为砖石,开始构建自己的军事思想的大厦。
1914年,英国加入一战。富勒匆匆结束了学习生活,准备投入战争。1915年7月,在富勒的强烈要求下,他离开了负责的后勤运输岗位投身前线。1916年2月,他发表了《从1914-1915的战役看作战原则》,对《野战条令》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了自己的纵深突破理论和以及8条作战原则。这篇文章意味着富勒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事务,开始对整个战争规律和未来陆军发展方向的探索。
在第7军参谋任上被提升为少校之后,他被任命为第37师副参谋长,并随后被第3集团军参谋长林登贝尔少将慧眼识中,到第3集团军高级军官进修学校进行教学工作。这次培训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富勒在校级军官中声誉鹊起。
1916年7月,他被任命为第3集团军副参谋长。在第3集团军参谋部,富勒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僚。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的突破思想开始深入人心,现在的问题就是找到一种可以胜任这种重大军事变革的武器。8月20日,富勒看到了英军的新式武器——坦克,他兴奋的叫喊起来:“坦克——就是它”。从此,他和这个铁皮怪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年2月开始的凡尔登战役双方损伤惨重,英军决定使用仅有王牌——坦克。索姆河战役开始了,富勒闻讯早早赶到现场观察。坦克一开始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缺少坦克和战术失误,英国人没有保持住初期的优势。尽管如此,目睹了此役坦克使用的富勒却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在集团军司令部全面分析坦克在战争中使用的利弊,研究坦克运用的方法。他一再在文章中指出,坦克的使用必须贯彻集中的原则,大量地集中使用在重要地区和主要方向上。他认为,如果能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英军完全能在2-3年内击败德国。
命运垂青了大声疾呼的富勒,英军新组建的坦克部队选择了他担任副参谋长。到任后的富勒开始深入了解坦克的各种技术数据和性能指标,每天和参谋们在实地研究坦克战术。作为参谋长的富勒敏于思考、富有创见,加上埃尔斯准将也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擅长处理上级关系的务实司令官,富勒迎来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日子。1917年2月,他撰写和颁布了《第16号训练要则》,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坦克作战理论体系。1917年4月,富勒提升为中校任坦克军参谋长。这时的富勒虽然还认为坦克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战斗,但是他已朦胧的意识到,坦克完全可以独立执行突击敌人纵深的任务。
1917年4月,富勒指挥坦克部队参加了阿拉斯战役。他建议在地形相对有利的第5集团军的正面集中使用坦克,但是无人赞同。分散使用的坦克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但是配属第5集团军的11辆坦克在富勒的计划下推进到预定纵深,这坚定了他集中使用大量坦克进行决定性突击的信念。他写下《1918年坦克战术运用》,强调了这一理论。
在分散使用坦克屡战屡败之后,英军终于要试一下富勒的理论了,富勒也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最高点——1917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军在富勒的指挥下集中381辆坦克突然袭击,突破了德军铺设的反坦克壕,实现了战线上的重大突破。但这场胜利完全出乎英国远征军黑格元帅的意料,以至于他没有准备足够的预备队来扩大这一成果。即使这样,英军以不到4000人的伤亡,消灭了大量德军,仅俘虏就达4000人。战役结束后,英国伦敦所有教堂钟声齐鸣以庆祝这场重大胜利,这是一次大战中唯一的一次。德国陆军司令兴登堡在总结中写道:“英国在康布雷战役的进攻第一次揭示了用坦克进行大规模奇袭的可能”,而富勒也由于此战奠定了坦克作战权威的地位。
1918年8月,富勒完成了《1919计划》。他在计划中提出,在160公里的正面上集中使用11500辆坦克,分左中右三路实施进攻。作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在中路发起进攻,利用重型坦克打开缺口,吸引敌人预备力量,然后使左右两路的中型坦克迅速出击,在2-3小时内突入20-30英里的纵深,斩断敌人的神经中枢,并和中路部队配合围歼首尾不能兼顾的敌人,在敌军防御体系上撕开一个大口子;第二阶段使用保存于后方的1200辆中型坦克,穿过打开的缺口,快速向德军战略纵深发起攻击,瘫痪其指挥体系,在完全破坏敌防御体系,直接冲向德国本土。同时富勒还首次描述了坦克和飞机协同作战的构想,强调了飞机在保持制空权的同时协同打击地面目标。
查尔斯特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学校概况
查尔斯特大学创建于1989年,是一所综合公立大学,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学校在Albury-Wodonga,Bathurst,Wagga Wagga,Dubbo,Orange拥有5个主要校园。在Canberra(首都堪培拉),Goulburn,Parramatta,Manly,Ontario(加拿大) 也设有分校园。在澳洲的最大两个城市Sydney(悉尼)和Melbourne(墨尔本)也设有Study Centre(学习中心)。学校的使命是培养能够迎接当今及不断变化的社会挑战的高级工业、商业人才。
学校声誉
查尔斯特大学是澳大利亚的一所资深院校,有着100年的教学经验。查尔斯特大学是澳大利亚1997年度的“最佳大学”。学校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目前在校生约有25000人,其中有近2000名来自海外的留学生。
学院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所设学科涉及教育、健康研究、农业等21个专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资深教学专家,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
作为国际大学联合会的成员之一,查尔斯特大学与世界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大学与世界上20余所教育院校合作办学,推广其先进、科学的教育,被国际广泛认同,是当之无愧的澳洲教育“先锋”。持有查尔斯特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就业率及工资起薪点都非常高。
三所校园坐落在澳大利亚工农业发达的BATHURST市。学校通勤车为校外居住的学生提供服务。
学校资源
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研究中心、校园银行、校园医疗中心、剧院、广播中心。还设有网球场地、排球场地、游泳池、台球、撞球等体育设施。
查尔斯特大学设有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帮助学生解决住宿、提供接机服务,为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进行指导。三所校区都成立了学生社团,为国际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国际学生入学后自动成为其会员。学校的国际学生俱乐部为国际学生提供广泛的服务。
学科设置
人文学院:文学、人类学、新闻学、大众传媒、社会科学、美术、视觉艺术、平面设计、表演艺术、剧场、电视及音效制作;
商学院:会计、管理、营销、经济、人力资源管理、MBA、国际管理;
教育学院: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英语教学;
科学及农学院:农业、应用科学、电脑、环境科学、生态、公园管理、休闲管理、古迹研究;
保健学院:护理、制药、医学、应用生物工程、职能治疗。
1802年2月6日,惠斯通出生于英格兰的洛斯特(Gloucester)附近的一个乐器制造商之家;青少年时代受到严格的正规训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很强;
1816年,年仅14岁的惠斯通就到伦敦当徒工学习乐器制造;
1823年他便在伦敦开业制造乐器,同时进行声振动的实验研究;
惠斯通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善于学习、思考和钻研,通过自学迈入了科学殿堂,早在当乐器制造师期间就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就。
受职业背景的影响,惠斯通早期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声学和光学领域,他在这方面不但做出了一些重要发明,而且写出了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当他的部分论文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后,惠斯通就成为当时科学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因而,1834年他被任命为伦敦国王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惠斯通在国王学院仅讲过很少部分的声学课程,由于他经常过分地怀疑自己的说话能力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结果使他无法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以致使他不久以后就停止了讲课.虽然惠斯通停止了讲课,但国王学院仍为他保留了许多年的教授职称。
1837年他同英国WF库克-道取得了早期有线电报的专利。这种设备被用于铁道号志。
1843年在英国数学家S克里斯蒂的建议下,开发了一种测量电阻的电桥,用于电报试验和电工测量,并被人称为惠斯通电桥。接着他又制成了一种永磁发电机。他还发明观察立体图像的体视镜,现仍用于观察X射线和航空照相。
1875年10月19日在巴黎逝世。终年73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