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铃硬拉与哑铃直腿硬拉有什么区别??

哑铃硬拉与哑铃直腿硬拉有什么区别??,第1张

您好!

哑铃硬拉分为哑铃直腿硬拉和哑铃屈腿硬拉。所以,哑铃直腿硬拉是哑铃硬拉的一种。

一般我们练健美都是用杠铃硬拉。哑铃硬拉是健身教练为更适合大众锻炼而衍生出来,针对腰、臀、大腿股二头肌的锻炼动作

从杠铃硬拉去分析:

直腿硬拉侧重大腿后侧股二头肌。

屈腿硬拉更侧重后腰和臀部肌肉。

因为硬拉本来就是三大力量项(卧推、深蹲、硬拉)中的一项,就是要力量,所以还是用杠铃锻炼好。

如果您只是想健身塑形,哑铃硬拉也是练腰腿臀这一块整体不错的动作。

如果您是想要更大的肌肉块,那就请改练杠铃硬拉吧。

硬拉的标准动作:

一、身体的稳定:整个背部挺直,展胸收腹,核心绷紧。头部自然放松,肩胛骨往后收回。双脚蹬住地面,臀部翘起。

二、动作的路线:从下往上,把杠铃从地面拉起来。

三、动作的幅度:向上至躯干直立,头,肩,髋,膝,踝与地面垂直,特别要注意不要出现骨盆前倾,腰椎超伸。向下至杠铃片接触地面。

四、动作的角度:在动作开始的时候,身体是往前倾的,接近与地面平行,髋关节屈曲,形成髋角,膝关节同时弯曲,但不要弯曲太多。双腿分开与髋同宽或略宽一些。脚尖向外打开。

五、动作的节奏:以X-1-4的节奏来完成动作。X代表在动作标准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杠铃从地面拉起,1代表停留1秒,4代表下放的过程要慢,数4秒刚好接触地面。

六、呼吸的配合:向上拉呼气,向下放吸气。

硬拉的注意事项

背部姿势:

避免下背部过度伸展(反弓),因为下背部过度伸展的状态与下背部弯曲的状态一样糟糕,甚至可能更差。负重条件下腰椎的过度伸展不仅会损伤腰椎间盘,还会造成椎间关节和周围神经根的损伤。

一个照镜子的自检方法:

肩胛骨、杠铃杆,脚中心点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握法:

握力对硬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相比其他主要的训练项目,硬拉能更好地锻炼我们的握力。这对很多双手较小、手指较短,或者在训练时过分依赖助力带的训练者来说是个限制因素。

对握会导致肩膀受力不均衡,对某些人来说会导致或者加剧反握手的肱二头肌的肌腱问题。除此之外,肱二头肌的拉力很可能使举重者在反握的一侧出现杠铃杆向前推离脚中心点的趋势。

是否在大重量正式组中使用助力带,取决于举重者个人的喜好、其身体的柔韧性和其训练目标。如果你不用助力带做热身组,并能够以这种方式完成尽可能大的重量组的话,你的握力会从这项训练中大大受益,同时也消除了正反手握法可能带来的反握侧肩膀的问题。

1 硬拉如何保持背部挺直 挺胸收腹

挺胸是解决背部弯曲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同时要收紧腹部,防止腰部拱起。

长杆辅助硬拉

后背上放一根长杆,做硬拉动作时保持后脑勺、胸椎、骶骨三点一直不离长杆。这个做法可以保证你在运动过程中能一直保持背部挺直。

注意发力位置

做硬拉其实不是拉,而是举,这要求我们要用臀部和大腿发力,像举重一样举起,而不是用腰部发力,将其拉起,腰部只是起到维持躯干稳定,保证力量传导的作用。

2 如何锻炼硬拉中背部挺直

想要锻炼出硬拉中背部挺直,那么可以先开始学习屈伸髋。

基本动作

屈伸髋关节是硬拉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动作,即在站立状态挺直腰背向下俯身,然后再从俯身状态回到站立状态。

动作要点

1整个过程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小腿部分最好保持不动;

2重心放在脚后跟,整个过程脚后跟不能离地。

3臀部往上翘。

训练方法

在锻炼初期可以徒手做屈伸髋练习,直到熟悉和掌握做法,再手握不带杠铃的杠铃杆做屈伸髋练习,最后再上杠铃做硬拉练习。

3 硬拉背部不挺直的危害 拱背硬拉

拱腰进行硬拉,脊柱就会弯曲,此时发力会转移到脊柱,给脊柱非常大的压力,腰椎间盘会因此受到挤压,从而造成腰椎间盘突出。

做法要求:1挺胸。挺胸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止拱腰的办法;2双肩后展,切勿像在深蹲时那样挤压肩带,要沉肩后展;3提高髋部灵活性,久坐造成的短股二头肌会对你的骨盆产生拉力,使你容易弓背,硬拉前适当活动髋关节。

腰部过伸

为了不拱腰进行硬拉,有的人会过度的将腰部前伸,这样也是非常不利于腰椎的,在硬拉中很容易造成伤害。应该依靠伸膝、伸髋和挤压臀部来锁定重量,不要在最高点后仰。

4 背部不挺直受伤了怎么办

一般在硬拉中导致腰部受伤有肌肉受伤和腰椎受伤两种,肌肉受伤比较好解决,腰椎受伤就麻烦很多。

停止运动

无论是腰部肌肉受伤还是腰椎受伤,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停止运动,以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肌肉受伤处理

1肌肉拉伤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冷敷十几分钟;

2一天以后至恢复可以进行热敷和局部按摩;

3使用消肿止痛酊等活血化瘀药物;

4可以用透气性好的绷带对伤处进行包扎;

5建议不要弯腰,情况严重则需要就医。

腰椎受伤处理

长期的练习导致的腰椎受伤,甚至腰椎间盘突出,那么就需要前往医院治疗,按照医嘱运动与生活。

      传统硬拉和罗马尼亚硬拉有什么区别?哪个效果更好?

罗马尼亚硬拉与硬拉

我们将对罗马尼亚硬拉和标准硬拉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哪一个动作更好?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a

很多人会把这两个动作弄混,他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动作有两个名字。但实际上,它们还是略有区别的。让我们来看一下: 

标准硬拉

标准杠铃硬拉是提高下肢稳定性和肌肉围度的头号动作。在传统硬拉中,股四头肌、臀部、腘绳肌、小腿和下背部都会受到强烈的刺激。 

标准硬拉可以看作是深蹲的一种变化动作,在这个版本中,下背部受到的刺激大得多。

很多专家认为,标准硬拉是发展下肢的最佳动作之一。硬拉是一个复合动作,能够刺激上面提到的众多大肌群。

b

标准硬拉不仅能够发展整个下肢的肌肉,还能提高全身力量,而且是具有功能性的力量。练习这个动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从地上拿起一个沉重的箱子或抱起一个小孩子变得容易多了。 

标准硬拉和罗马尼亚硬拉的主要区别是: 

在后者当中,股四头肌的参与要少得多。

如果你希望寻找一种发展臀部和腘绳肌的好动作,我建议你把罗马尼亚硬拉加入你的训练计划。举重选手一直在利用罗马尼亚硬拉来发展臀部和腘绳肌的力量和围度。

它与直腿硬拉相似,但在整个动作中需要使铃杆与双腿保持接触。 

做罗马尼亚硬拉时,你的双腿需要处于比较直的状态。这是为了减轻下背部的负荷。如果你的下背部有问题,罗马尼亚硬拉会更适合你。

在杠铃下落的过程中,使铃杆与你的双腿保持接触,这会迫使你进一步将髋部向后推,减轻下背部的压力。 

c

第2个主要区别是:

完成一次罗马尼亚硬拉之后,不能把杠铃放回地面。在动作的最低点,杠铃不必触地,只需稍低于膝部即可。

当你的腘绳肌产生伸展感之后,使髋部前移,让上体回到垂直状态,同时尽量使铃杆与双腿保持接触。这会对你的握力提出很大挑战,加强你的双腕和前臂的力量。

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举重硬拉动作和传统硬拉在起始位置上的不同,这是举重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没有错,这两个动作都是从地上开始的,但是你以为用跟硬拉一样的方式把杠从地上拿起来高翻/抓举可能不是一个相当正确的想法。当你第一眼看到高翻会觉得很简单,但事实上在细微之处跟硬拉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那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杠的移动轨道

■分别是抓举/高翻/硬拉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明明都是从地上拉起来,怎么会差那么多?

硬拉的关键就在于尽可能的从地上拉起最重的重量,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杠经过的距离,在起始位置杠会放在中足的位置。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人类在硬拉这个动作它是属于第一类杠杆。

髋关节是你的支点,臀大肌和腿后肌等后侧链肌群负责把杠铃从地上拉起来(较短的力臂),而你手上的杠铃的重量则把你往下拉(较长的力臂),髋关节到杠铃这一段距离都是抗力的力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持杠铃尽量靠近髋关节。

而举重动作的起始位置,杠铃大约会放在大脚拇指关节(MTP joint)的上方。

为什么举重动作起始位置要在一个比较缺乏效率的位置呢?

最重要的是:起始位置(一拉)这一切都是为了要得到最佳的转换期和第二拉。

在某些情况下效率不是重点,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某个简单的机械,进行着不断反复的动作,而是更复杂的情况,要试着在单一时间内对某个特定目标进行加速。

举例来说,就像是你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台最快、最有爆发力的汽车,那耗油的经济性就不是需要考虑的事了。

二拉是抓举和高翻让杠铃向上飞行的主要力量来源。二拉到爆发点的位置时突然的爆发让杠产生向上的动量,这时让运动员能够钻下去接杠。

一拉的作用就是要最佳化你的二拉,起始的位置最用是让一拉能够帮助最佳化二拉。(注意,这不表示一拉产生的速度没有帮助)

最佳的二拉位置可以定义为膝和髋弯曲到一个理想的角度同时脚掌能保持平衡,对地面产生最大的力量让杠铃产生向上的加速度(如上图)。 基本上举重的起始位置从侧面看是维持在较直立的姿势让手能够大致上是垂直,这有几个基本的原因。

第一,较直立的角度会尽可能的减少髋和腰椎的扭矩(torque)和减少之后在一拉时脊肌群的疲劳,因为下背和其他参与肌群比起来是相对容易疲劳的肌群。

并且这些肌肉必须能够保持脊柱的刚性使二拉的期间能够最大的让髋、膝伸展的力量转换到杠铃的加速上。

■torque=力量x力臂长

第二,较直立的躯干角度降低了髋关节的转矩让二拉时有较快速的髋伸展,因为一开始较小的转矩就能有较好的加速度和减少疲劳。

第三,在二拉时更小的旋转距离能够减少需要去维持平衡需求,让运动员能够更专注在爆发,而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在维持身体的平衡。

第四,直立的姿势有助让杠保持更靠近身体,让手臂不需要花太多额外的努力让杠保持靠近身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86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