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瓶的尺寸和分类红酒瓶的标准尺寸

红酒瓶的尺寸和分类红酒瓶的标准尺寸,第1张

红酒瓶对于葡萄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您对红酒瓶的了解有多少呢?您知道红酒瓶尺寸都有哪些吗?如果你需要订购一批红酒的话,你们你就必须要了解红酒瓶尺寸,只有知道了红酒瓶尺寸才能详细描述清楚,让厂家给你个报价预算。下面是红酒瓶尺寸大全,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进来一起了解下吧!

最经典的三种酒瓶:波尔多瓶、勃艮第瓶和Hock白葡萄酒瓶

波尔多瓶:为了倒酒时去除沉淀,肩部较高,两边对称,适合需要长时间窖藏的酒,柱状瓶体有利堆栈和平放。

勃艮第瓶:勃艮第红就沉淀较少,因而肩部比波尔多瓶要平,也易于生产。

霍克瓶:Hock是德国葡萄酒的古称。它用于德国莱茵河流域和邻近法国阿尔萨斯产区的白葡萄酒,因为不需长时间存储,酒中也无沉淀,所以瓶身细长。

红酒瓶子尺寸有很多,比如:750ml装、375ml装、1500ml、500ml装等,其中标准红酒瓶的尺寸是:

容量:750ml;

高:315mm;

底直径:70mm;

瓶口外直径:29mm;

瓶口内直径:20mm。

除此之外呢还有下面所列举的尺寸、规格等

(1)容量:500ml高:300mm;底直径:60mm;瓶口外直径:29mm;瓶口内直径:20mm;瓶颈长:75mm

(2)容量:375ml高:330mm;底直径:53mm;瓶口外直径:29mm;瓶口内直径:20mm;瓶颈长:100mm

(3)大酒瓶Magnum1500ml

(4)双倍大瓶DoubleMagnum3000ml

(5)Jeroboam〈大香槟酒瓶〉3000ml

(6)Rehoboam4500ml

(7)MethuselahImperial6000ml

用a图的数据算出瓶子的底面积S=πRR,用b图中水面到瓶底的数据乘以底面积就是水的体积,用c图中空气高度的数据乘以底面积可以得到空气的体积,水的体积加空气的体积就是瓶的容积。图上刻度尺的分度看不清楚,你自己读一下就可以了。

红酒玻璃瓶倒酒时让酒标的正面朝上,酒杯只倒二分之一满,不可晃动酒瓶,倒到最后,还要留一点在瓶的肩部。

红酒(Redwine)是葡萄酒的一种,并不一定特指红葡萄酒。红酒的成分相当简单,是经自然发酵酿造出来的果酒,含有最多的是葡萄汁,葡萄酒有许多分类方式。以成品颜色来说,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红葡萄酒三类。其中红葡萄酒又可细分为干红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半甜红葡萄酒和甜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则细分为干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半甜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粉红葡萄酒也叫桃红酒、玫瑰红酒。杨梅酿制的叫做杨梅红酒。还有一种蓝莓酿制的蓝莓红酒。

1、常用气瓶的结构

用于气焊与气割的氧气瓶和氢气瓶属于压缩气瓶,乙炔气瓶属于溶解气瓶,石油气瓶属于液化气瓶。

(1)氧气瓶的构造

氧气瓶是一种贮存和运输氧气的专用高压容器。氧气瓶通常用优质碳素钢或低合金结构钢轧制成无缝圆柱形容器。常用气瓶容积40L,瓶内氧气压力为15MPa,可以贮存6m3的氧气。氧气瓶在出厂前,除对氧气瓶的各个部件进行严格检查外,还需对瓶体进行水压试验,一般试验的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并在瓶体上部球面部位作明显的标志。标志上标明:瓶号、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下次试压日期、检查员的钢印、制造厂检验部门的钢印、瓶的容量和重量、制造厂、出厂日期等。此外,氧气瓶在使用过程中亦必须定期作内外部表面检验和水压试验;氧气瓶表面为天蓝色,并用黑漆标明“氧气”字样。

(2)乙炔瓶的构造

乙炔瓶是贮存和运输乙炔气的专用容器,其外形与氧气瓶相似。它的构造要比氧气瓶复杂,主要因为乙炔不能以高的压力压入普通的气瓶内,而必须利用乙炔能溶解于丙酮的特性,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把乙炔压入钢瓶内。乙炔的瓶体是由优质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钢经轧制焊接而成。乙炔瓶的容积为40L,一般乙炔瓶内能溶解6~7kg的乙炔。乙炔瓶的工作压力是15MPa,水压试验的压力为6MPa。乙炔瓶表面为白色,并标注红色的乙炔和火不可近字样。

(3)液化石油气瓶的构造

液化石油气瓶是贮存液化石油气的专用容器。按用量及使用方法不同,气瓶贮存量分别为lOkg、15kg、36kg等多种规格,还可以制造容量为1t、2t或更大的贮气罐。气瓶材质选用16Mn、A3钢或20号优质碳素钢制成。气瓶的最大工作压力为1.6MPa,水压试验3MPa。气瓶通过试验鉴定后在气瓶的金属铭牌上标志类似氧气瓶所标明的内容。气瓶表面为银灰色,并有“液化石油气”红色字样。

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传瓶

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明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多角瓶

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盘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流行于唐,宋时期。

净瓶

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梵语音为“捃雅迦”,“君迟”,“军持”,中译为瓶或澡瓶。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元, 明以后多称“军持”。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玉壶春瓶

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 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梅瓶

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贯耳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瓶式之一。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多管瓶

又称牛角罐。冥器。流行于宋的一种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的名。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此外温州,磁州窑,均有烧制,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洗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琮式瓶

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蒜头瓶

瓶式之一。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

瓜棱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宋,辽时期。特征是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

花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丁道刚作瓶大好"铭花口瓶,瓶口似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部相接。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皈依瓶 俗称魂瓶,冥器。常见于江南地区宋、元、明时期的墓葬中。瓶体修长,颈部堆塑日、月、云、龙、虎、龟、蛇、鸟、鸡、犬、鹿、马、人物等,盖钮为立鸟状。也有依据瓶体上堆塑的主要纹饰称其为龙虎瓶、日月瓶的。元代皈依瓶与宋代相比,瓶体高,堆塑纹饰繁缛。从皈依瓶出土情况看,多为成双使用,少数瓶的颈部有“东仓”、“西库”铭文,瓶内装有炭化的谷物,说明皈依瓶用途是给亡人陪葬的谷仓。也有人认为,它是亡魂的归依之所,故称之为皈依瓶。

盘口长颈瓶

辽代典型器之一。器呈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底足外展。有的器底划有“官”字款。同样这种器身,肩、腹饰贯耳者,称为"盘口穿带耳背壶";肩侧有注流者,称为"盘口长颈注壶"。装饰方法有素面黑陶压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绿釉等釉色或刻花。

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粗壮者又象腿瓶。多以黑褐釉或茶叶末釉为装饰,大多由肩至底饰有凸凹弦纹,少数肩部刻有汉字楷书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于腹部刻契丹人像。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负细长鸡腿坛的画面,说明此类器皿多为游牧民族所用。

凤首瓶

辽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

连座瓶

瓶式之一,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流行于元代。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扁腹绶带葫芦瓶

一种瓶式。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天球瓶

瓶式之一,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四方倭角瓶

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制的磨器形。形状为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窑厂仿品造型与宣德器相比,瓶体较大,且书有雍正官窑款。乾隆朝仿品底足较矮,兽耳小。明末清初时无款仿品有的可达乱真程度。

壁瓶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初挂于鸟笼之中。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衘题诗句。

活环瓶

瓶式之一,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筒瓶

瓶式之一。造型为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见于明代万历朝,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物。

胆式瓶

一种瓶式。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留行于清代。

六方瓶

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橄榄瓶

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

荸荠扁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锥把瓶

形如锥把的一种瓶式。小口,长颈上细下粗,溜肩,鼓腹,浅圈足。创于清代康熙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颇为流行。

油锤瓶

一种瓶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形似旧时油坊匏制之油锤,故名。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棒槌瓶

瓶式之一,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为清康熙民所烧。棒锤瓶又分圆、方、软。圆棒槌又称硬棒槌,造型 为盘口,直颈较短,圆折肩,筒形长腹,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达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称方瓶,器形为撇口,短颈,平肩微折,方形长腹,腹部略为上宽下窄,方形宽足,凹底施釉。软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烧制的一种器形,是与硬棒槌相对而言,造型不及后者挺拔。器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清光绪及民国时期对方棒槌仿造较多。然仿品胎体比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纸槌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纸槌而得名。多见于清康熙。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

爆竹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爆竹而得名。造型为小口,溜肩,直腹,圈足,以清康熙制品较为多见。

菊瓣瓶

瓶式之一,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

柳叶瓶

一种瓶式,为清代康熙官窑独特器形之一。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灯笼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赏瓶

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同治以后又增添粉彩与单色釉描金等品种,并改称“玉堂春瓶”。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

转心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清朝乾隆时期。器形有大、小之分。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状,上有装饰绘画,瓶底有内凹的轴碗。一般外瓶镂空,形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轴碗,手持瓶口转动,内瓶可随之旋转。瓶体上的图案如走马灯般可通过外瓶镂空处看到。清末民国时期有仿清乾隆时期的制品。

双联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市场上出现的仿制品中,有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的。

常用气瓶结构

(一) 氧气瓶

1 氧气瓶的构造

图9-2 氧气瓶的构造1—瓶帽;2—瓶阀;

图9-2 氧气瓶的构造

1—瓶帽;2—瓶阀;

3—瓶箍;4—胶圈;5—瓶体

氧气瓶是用优质钢材制成的无缝钢瓶。工作压力为15MPa,水压试验压力为225MPa。容积—般为40L,重量约55kg。

有关气瓶的容积、重量、出厂日期、制造厂名、工作压力等内容,都应在钢瓶收口处钢印中反映出来,如图9-3所示。

氧气瓶一般在使用三年后应进行复验,复验的内容包括水压试验和瓶壁腐蚀情况的检查,并把复验确认的结果用另—钢印表示出来,继续使用,如图9-4所示。

目前,我国生产的氧气钢瓶主要有30L、40L和44L三个规格。普遍采用的容积为40L,当瓶内压力为15MPa表压时,该瓶的氧气贮量为6000L,即6m3。

2.氧气瓶阀

氧气瓶阀是控制气瓶内气体进出的阀门。国产的氧气瓶阀构造有两种一种是活瓣式,另一种是隔膜式。隔膜式阀门气密性好,但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因此,目前多采用活瓣式阀门,其结构如图9-5所示。 图9-3 氧气瓶肩部标记 图9-3 氧气瓶肩部标记

图9-4 复验标记

图9-4 复验标记

图9-5 活瓣式氧气瓶阀

图9-5 活瓣式氧气瓶阀

1—出气口;2—手轮;3—压紧螺母;4—阀杆;

5—开关片;6—安全阀;7—活门;8—进气口

活瓣式瓶阀结构主要有阀体、密封垫圈、手轮、压紧螺母、阀杆、开关片、活门及安全装置等组成。除手轮、开关片和密封垫圈外,其余各部件都是由黄铜和青铜轧制机加工而成的 为使瓶口和瓶阀结合牢固,将阀体和瓶口结合处加工成锥形管螺纹,旋入气瓶口内。瓶箍起到增厚加固的作用。阀体的出气口处,加工成定型螺纹,用以连接减压器。阀体出气口的对称方向,设有泄压装置——安全阀。

当使用氧气时,将手轮逆时针方向旋转,开启氧气阀门。手轮旋转时,阀秆也随之转动,再通过开关片带动活门一起转动,

瓷瓶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令人惊叹。今天王掌柜选择了部分常见造型的瓶子简单说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扁腹绶带葫芦瓶,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

是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一种器形,造型颇似扁葫芦,瓶体扁圆,葫芦形器口,足底很小,自颈部到肩部有如意形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

2、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3、四方倭角瓶,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瓶式,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颈两侧贴塑兽耳,八棱锤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

4、壁瓶:就是一种挂在墙上的装饰瓶,又称挂瓶或轿瓶。

壁瓶的起源,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器形有葫芦式;瓜棱瓶式;莲花口式等。最常见的器形如花瓶的一半,即从纵面剖开的半个花瓶。

5、赏瓶: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

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赏瓶一般采用这样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

6、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

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7、藏草瓶,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8、花觚,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

主要流行于元、明、清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9、方口觚,觚式之一,流行于明万历、天启时期,因口、腹、足均作方形而得名。

10、活环瓶,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

11、胆式瓶,宋代创烧的一种造型优美的瓶子。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12、橄榄瓶,撇口,短颈、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瓶体形似橄榄,得名。

13、荸荠瓶,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有撇口与直口之分,直颈较粗,扁圆鼓腹,圈足、状如荸荠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

14、锥把瓶,锥把瓶形若锥把的一种瓶式。

造型为小口,长颈上细下粗,溜肩,鼓腹,浅圈足。清康熙朝始创,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15、油锤瓶,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16、棒槌瓶,形似以前洗衣服的木棒槌。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

17、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18、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圆滑。

19、纸槌瓶的原型可能脱胎于九至十世纪伊朗及埃及伊斯兰的玻璃器,因瓶的器型长头,斜方肩如一把槌,故称其为“槌瓶”。当时的玻璃制品是伊斯兰诸国进贡宋朝皇室的重要特产,并为皇室所独享。

20、观音瓶,又称“观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流行瓶式之一。

器呈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

21、蟠龙瓶,初为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22、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23、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24、转心瓶,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25、莱菔瓶,莱菔即萝卜,故又名“萝卜尊”。

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26、葫芦瓶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27、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望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301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