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的要看你是什么版本的!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题目意义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不过从历史宏观的观点来看,只能说方仲永他爸太蠢,莫扎特的父亲也带他儿子从小巡回演出,可你瞧瞧人家。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原文及注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四、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六、重点词句解释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17邑人:同乡人;
18乞:讨;
19利其然:贪图这样;
20扳:强要;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七、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陪伴了你两年,现在都怀疑你到底又没有爱过我?当初你说别人背叛过你,最不希望在看到这样,我对自己说一定会对你专一,同样告诉你,如果哪一天不爱了,一定要说出来,不能有欺骗。
01年过年你带我回家,之后还在日志中写道带我回家父母的欢心不言而喻,说好一起来杭州发展,3月份我过生日还再没有告诉我得前提下买了部手机送我,之后说我的手机都坏了,都舍不得自己买,你拿去公司要给我快递过来,你同事还羡慕你对我如此只好,你不结婚小心被别人喜欢上了。
5月一起去了滁州,6月听你说有同事在闹分手,一起住的陶子结婚了,我好羡慕,你说让我再等你四年。为此我哭了。流了很多眼泪,觉得你自私不为我考虑,你说你要奋斗事业,不想自己压力大。我冲动的提了分手,你不同意,后来沉默。觉得自己不该在这个时候给你压力,因为哥哥结婚,你今年给了家里不少钱,我很内疚,所以说我不该给你压力,不谈分手得事了,可就前后三四天,你说我们都安静,三个月不联系,还说让我这三月最终说好一个月不联系,你说你要时间去工作,我给了你,只是没想到冷静的这一个月把你送到了锡恩杭州分部的一个女孩那里,现在想想那个女孩早就出现了,要如然你怎么会说那些奇怪得话,还问我你后悔了怎么办?
我原以为这一个月你每周都在外面出差,用工作麻痹自己,孰不知道你每周都在杭州和那个女的在一起,哈哈,真的好可笑,我亲自带你找工作到了这里,又眼睁睁的看着你在这里走向了另一个人,当大家都知道了一切,不忍心告诉我,而我还像个傻子一样,每天早上起来投一个硬币在盒子里,而你竟然在最后这天把那个女的带回了家去住,更可笑的是…都在一起一个月了。
为何还把自己空间里我的相片挂在那里没有删除,怕我看到相片没了而起疑心么?说安静而和别人在一起造成我的错觉,太快了,你的速度可太快了,终于想起来吵架时你说过我们两个人的家庭负担都挺重,两个哥哥还没成家,我们两个在上海买套房子很困难,当初我都没有嫌弃过你贫穷,今天你却比我先看穿了这个现实。
8月3号到了一个月后这一天,我打电话给你,永远的记得你说的那句话‘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要再和我联系了啊”当时觉得天昏地暗得感觉,终于才知道你这一个月和别人在一起,第二天我回上海去你公司找你,只为你给我一个解释,你竟然还说那是吵架后的事情,看到你们的对戒,狠狠的给了你一巴掌,把这两年的感情结束了。告诉你我回来是为收拾我的东西,你说已经早已打包好放在阳台了,心顿了一下,以为自己会哭,其实早已很坦然。
就在阿里巴巴淘汰回来的那个晚上,我下楼去接你,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讲。陪你整整找了一个月工作,最后硬拉着你去人才市场,自己看重了这家公司,认为有发展前景非要让你去,和猪在公司外等你面试整整等了六个小时。而你确在这里走向了另外一个人,我真的是记性不好,忘记了的每次恋爱都是还没结束,下一个马上出现,你是为了解脱还是真的不爱了,只是你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对你付出太多,你也说你爱的女孩呢?
校长
洪顺刚校长,男,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蚌埠一中校长,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蚌埠市首届教坛新星,蚌埠市首届学科带头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心理学会理事,蚌埠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评委,《中小学数学》杂志高中版理事,蚌埠市第十届党代会代表。
书记
庄大传书记,1954年生于天津,1973年毕业于蚌埠铁路中学,先下放淮北任圩公社,后在淮北相城煤矿当矿工,1982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数学系,2000年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后任蚌埠二中教师,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2002年4月任蚌埠十二中校长,2004年8月任现职。曾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两次被市政府奖励,被评为省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参加华东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获全国十佳示范单位奖,所主持的科研课题获省级一等奖。
副校长
潘毅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化学学会、伦理学会理事。一九八零年大学毕业,先后任中学化学教师、蚌埠市职教局教研员,蚌埠市教育委员会宣传科长,一九九七年任蚌埠一中副校长,曾在上海市市西中学挂职学习,在安徽省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2000~2002年参加华东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并结业。先后在省级和市级教研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副校长
秦志华副校长,女,汉族。1960年5月生,籍贯上海。民进蚌埠市委副主委,民进安徽省省委委员;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1979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分配至蚌埠第一中学任教。1998年任教科室副主任,2000年任教科室主任;2006年10月任政教处主任,2008年11月任副校长。曾获安徽省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蚌埠市首届“教坛新星”。两度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是蚌埠市“教育系统十佳”、优秀教师、师德模范。是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的学校资源建设和应用》成员,参与并完成了二项省级课题的研究结题工作。
副校长
陈虎副校长,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安徽滁州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7年6月以“安徽省双优生”的身份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物系,同年七月份分配至蚌埠一中任教。1999年3月任校团委副书记,2003年3月任校团委书记,2006年10月任校办公室副主任(正科级),2009年8月任市教育局组干科副科长(挂职),期间参加蚌埠市公选考试并于2010年5月起任蚌埠一中副校长。曾获蚌埠市“优秀共青团员”、蚌埠市“优秀团干部”、安徽省“共青团先进工作个人”、市教育系统“优秀***员”称号,多次获市教育局嘉奖。有多篇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先后在省、市级教研刊物发表和获奖。 “热烈祝贺该校××考上清华(北大)”、“热烈祝贺该校校友×××取得××××”在不少高中都能见到如上标语,一来母校感到光荣,二来也宣传自己的教学质量。安徽蚌埠一中却挂出一个别具风味的告示牌:热烈祝贺该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中国女婿?近一张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引来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调侃学校“攀亲戚”。10月15日,蚌埠一中校长洪顺刚称,“蚌埠女婿”的标语来自媒体,他们也是在看到媒体报道后才打出该标语的,校方将邀请吉娜回母校,届时将向外发布消息。
“祝贺”:“隔壁的中学的女婿获奖”
15日晨,网络评论员杨禹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张关于蚌埠一中祝贺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奖的引发关注。杨禹微博称“热烈祝贺我老家安徽芜湖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蚌埠一中的女婿获得诺贝尔奖”。配图显示,一个LED屏上写着“热烈祝贺该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照片引来一众吐槽,不少网友转发杨禹微博,并调侃:“攀亲戚哪家强”
新京报评论发微博调侃:蚌埠一中挂告示“热烈祝贺该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女生纷纷自(讽)责(刺):没嫁个好男人为母校争光。这是赤裸裸地教育“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吗?若如此,建议下次挂:我们培养不出诺奖获得者,但我们能培养诺奖获得者的老婆!
对此,蚌埠一中办公室高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的确于14日下午在校园内的LED屏上挂出了这则祝福。“高兴、光荣、骄傲。”谈及学校挂出这则祝福的初衷,高老师如是说。
回应:宣传校友非“贴金”
对网友的吐槽,蚌埠一中校长洪顺刚直言“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洪顺刚解释称,奖项揭晓后,先是吉娜的同学和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内道贺,称埃里克·白兹格是“蚌埠女婿”,接着蚌埠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也使用了“蚌埠女婿”一词,“称埃里克·白兹格为女婿,并非学校首创,只是从媒体的叫法顺延而来”。
洪顺刚称,吉娜出生在蚌埠当地一个普通家庭,初中、高中均在蚌埠一中就读,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吉娜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没有像埃里克·白兹格获诺贝尔奖这样出名而已。”学校本意是想以诺贝尔奖为宣传契机,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并不是为了和埃里克·白兹格硬拉上关系,给自己脸上“贴金”。
高老师说,校友吉娜和她的老公埃里克·白兹格应该会知道母校的祝福。至于吉娜毕业后是否与蚌埠一中有过联系,高老师表示不太清楚,需问清楚后才能回答。
洪顺刚称,学校将邀请吉娜回母校,“到时我们会向外发布消息,请及时关注学校网站。”
部分蚌埠一中的学生认为学校此举有些“荒唐”。一名同学称,虽然吉娜学姐非常厉害,可是人家老公得奖校宣传,抱大腿嫌疑太严重了。另一名同学则认为:“吉娜学姐也是很强的,也是个好的典范,没有必要一定拿诺贝尔奖得主来做宣传。”
人物小资料
吉娜与她的诺奖老公
根据媒体报道,吉娜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期间,吉娜曾经获得中科大学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吉娜大学毕业后,从1999年7月到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一个实验室工作。之后,她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界面非线性光谱、生物成像,后来认识了埃里克·白兹格,两人喜结良缘。10月8日,埃里克·白兹格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最近几天,诺贝尔奖各个奖项揭晓,很多人在讨论,诺贝尔奖和咱们有多遥远。在安徽蚌埠,有人说,诺贝尔奖离我们很近,因为诺贝尔奖化学奖的得主埃里克·白兹格是蚌埠的女婿。而他的夫人吉娜,就是蚌埠人,毕业于蚌埠市第一中学。在此中学校园内,赫然有电子屏幕打出了“热烈祝贺该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字幕。(10月15日辽宁卫视)
李存孝是唐末五代的一员骁将,晋王李克用的养子,长年跟着他行军打仗,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存孝生平简介
李存孝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本名叫安敬思,突厥族,天生力气大,英勇善战,功夫了得。晋王李克用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收为义子,成为众多太保中的一员,因为排行十三,所以人称十三太保。
唐末逐渐打破了之前的统一局面,多股势力各占一方,当时的晋王李克用与孟方立为了洺、邢、磁这几个州常年交战。公元889年,李克用再次举兵孟方立,李存孝也参与其中,跟李罕之一起打败了孟方立的堂弟孟迁,并占领了磁州和洺州。晋军打败孟方立军队,孟方立自杀,孟迁继位,并向朱温求救。李克用知道后,立马派李存孝进攻邢州,孟迁兵败投降。
之后,李存孝参与了李谠与李罕之的战争,救援李罕之,抓了新任潞州节度使孙揆,击退了汴将李谠,攻占了滁州。李存孝因为李克用没有委任他为昭义留后而对其心存怨言。后来李存孝又占领了晋州、绛州等地,为晋军立了不少功。
李存孝怎么死的
李存孝和李存信向来不和,当李克用派二人攻打赵王王镕时,这俩人都不积极。李存信还在李克用耳边进谗言,说李存孝不刚打赵军。于是李存孝就与朱温和王镕勾结,在李克用进军王镕军队的时候,他却跑去跟王镕商量。李克用得知后转而与王镕一起讨伐李存孝。
李存孝在晚上袭击了李存信的军营,扰乱了他的军队,李克用带兵支援,想挖沟把城围住。李存孝打算继续进攻,却听信了袁奉韬的话,没有组织进军挖沟。沟堑建好后,李存孝没有 办法 接近晋军,粮食也吃完了,就在城楼上向李克用哭诉自己是被李存信陷害的。但是李克用知道李存信给王熔等人写信,并诋毁自己,又气愤又痛心,将他五马分尸了。
李存孝本来有成为英雄豪杰的潜质,却因为与李存信的不和,一念之差走上了反对义父的道路,成为了逆子。李克用对李存孝的死一直难以释怀,其实他并不像杀李存孝,但凡有人求情也不至于狠心杀自己的儿子。
李存孝的 故事
李存孝是唐末名臣李克用众多义子中的一个,排行十三,所以称他“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一部香港70年代的**,主要讲黄巢反叛,皇帝逃离京城,留在京里的晋王李克用想伺机复兴。他常常到皇陵墓祭拜。 传说 皇陵有天兵天将护着,黄巢非常害怕,想要毁了皇陵墓。
但皇陵被石头将军和他的兵马保护着,黄巢没有得逞,无奈之下只有抓了一个妇人做人质,哪里知道这个妇人的儿子李存孝,就是石头将军的后代,存孝被黄巢的属下追杀,但他大难不死。居然在皇陵密室看到了石头将军显灵,学到了石头将军的武艺,当他回来时,与李克用一起配合剿灭黄巢逆贼,存孝的母亲鼓励存孝舍孝尽忠。等到黄巢被歼灭后,母亲就自尽了,存孝非常悲伤,晋王李克用安慰他只有为国效力才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这部**就到此结束了,没有写十三太保真正的结局。十三太保最后还是死了,只留下了关于十三太保死亡的传说。
他被拉到刑场上行车裂之刑。当五匹马用尽力气往外奔跑时,李存孝的反射弧太好了,双手双脚在 大脑 反应之前就生出力道,将五匹马又给硬拉回来了!在连续数十次后,他仍然完好无损的活着。这种情况第一次发生,李存孝也算世间第一人了。他不想再经历死前的心理折磨,恳求行刑官,给他个痛快。挑断他的手筋脚筋,让他的手脚无法发力;打碎他的膝盖肘骨,让他只有皮肉连接四肢,再行五马分尸之刑。
1 隋朝著名将领宇文述生平简介
2 南北朝著名将领侯莫陈崇简介
3 隋朝著名将领贺娄子干生平简介
4 唐朝名将王忠嗣生平简介
5 唐朝名将薛万彻生平简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