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检查:血沉可增快抗"O"类风湿因子可有异常脊柱X线平片腰椎CTMRI等可有相应的改变如为椎管内占位病变,腰穿CSF检查蛋白多升高必要时椎管造影明确诊断 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原因不明,临床比较少见。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于邻近病变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又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分别指受压部位是在神经根还是在神经干。根性多见,病因以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其他病因有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等;干性可由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髋关节炎、臀部外伤、糖尿病等所致。 中医相关病症:痹证。 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坐骨神经行径途中附近结构病变侵犯了坐骨神经而引起的。常见的有外伤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压迫、子宫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当,把刺激性的药物注射至坐骨神经干而引起神经的化学性损伤。少数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内肿瘤,脊柱、骶骼关节、髋关节的外伤、结核、炎症、肿瘤而引起。以上叫做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另有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往往在受凉后或在潮湿的环境中久居而发病叫做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炎。 主要症状 坐骨神经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子,以单侧较多。起病急骤,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发病前数周,在走路和运动时,下肢有短暂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在持续性疼痛的基础上有一阵阵加剧的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疼痛。夜间更严重。 诊断 发病时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感,以后逐渐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 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有时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患者喜卧向健侧,病侧下肢髋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侧。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可导致轻度肌肉萎缩。 治疗 发生本病应上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使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的原发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 对症治疗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双氯酚酸等。 辅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冰敷患处30-60分钟,每天数次,连续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样的间隔用热水袋敷患处,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处方止痛药。 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太高,以舒适为宜。 饮食调养 可常吃以下食物: 1、川断25克,杜促30克,与1条猪尾共煮,调味服用。 2、桑寄生15克与1个鸡蛋,煲熟服用。 3、老桑枝6克,与500克重的雌鸡共炖,饮汤食用。 注意事项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喜向健康一侧睡,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康侧的臀部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康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沿着坐骨神经通路的各点:如腰椎旁、相当于环跳、委中穴处、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和脚底中央可有明显的压痛。除疼痛外,小腿外侧面和足背处有针刺、发麻等感觉,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日久有轻度的肌萎缩。 对继发性坐骨神经痛,首先必须查明病因,有否结核、外伤、肿瘤等病史,并去医院,全面地进行全身检查,妇女应作妇科检查。以找出原发病灶。X线摄片对查明病因有重要意义。少数病人必要时可考虑腰椎穿刺和造影检查。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消炎、手术切除肿瘤等。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时给予止痛和适量镇静剂。坐骨神经炎的早期可给消炎止痛剂,如炎痛喜康、消炎痛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短期应用。口服或肌注B族维生素,患侧下肢保暖,配合针灸、理疗、体疗和按摩。坐骨神经炎在病初的5~10天内疼痛最剧,6~8周后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
记得采纳啊
阿是没有固定的位置。
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证。
功效:
1、用于诊断疾病
医者利用阿是穴反应病候的特点,确诊病在脏、在腑、在经、在络以及病情的轻重。所以按摩与针灸都是须进行循经触诊,寻找疾病反应的阿是穴。根据希人的反应和经脉循行,在病变的周围、受累的部位、放散的范围、传导痛与麻的沿线、功能障碍的肢体、病变经脉的远近端、患者反应筋短或筋痛等部位施以按、压、拨手法检查。
当患者反应疼痛或医者手指感到皮下有结节,此处为阿是穴。即为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医者再结合其它诊查,判定疾病。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阑尾炎的诊断。
2、用于治疗疾病
阿是穴是由于病理反射及病变部位的经脉气血不通而致。循经按摩是医者将力作用在体表经络上,通过经络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阿是穴在经、在穴、在络、在筋、在肉,都会影响经络功能,阻塞经气运行。所以按摩者要想疏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充分发挥经络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
如感冒头痛在头和颈项部;背腰痛而不能弯屈在背腰部;下肢痛在下肢部;患者感到筋短并疼痛等上述部位的阿是穴,重点施术。在治疗过程中,阿是穴可作主治穴,也可以与其它穴相配,但按摩者应该把阿是穴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3、用于疗效判定
人体只有在疾病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阿是穴,这说明阿是穴本身就是疾病。它的出现反应某部有病,它的消失说明病就缓解。因此阿是穴的存在与消失,可以证明疾病的存在与消失,尤其在按摩治疗外科病症时,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踝关节软组织扭伤出现阿是穴,按摩观察:当阿是穴疼痛减轻,软组织扭伤缓解,腰椎关节病,在腰部和下肢部出现阿是穴,经过按摩阿是穴疼痛消失,病就治愈。所以笔者在按摩治疗疾病过程中,把阿是穴存在与消失做为疗效判定的标准之一,根据消失程度评定疗效优劣。
反应病候
在疾病的情况下,人的体表出现阿是穴,它具有反应疾病的性能。肌肉、筋骨、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在人体相关的部位反应出阿是穴。
如:颈椎病,在病变的棘突水平两侧;肩周炎,在肩的周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突出椎间盘棘突水平两侧;腰椎横突症,在腰椎病变的横突附近;人体某部损伤,在伤的局部;肝病,在肝区;脾大腹胀,在左肋下;肾病,在背部肾区等部位均可出现阿是穴。这些阿是穴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
-阿是、-阿是穴
针灸止痛,从古至今,以疗效优而著称。孟氏中医世家在继承前贤、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结合自家针灸治疗实践,在临床上总结出针灸止痛十二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循经四取止痛法
即按疼痛部位的经络归属,循该经络采用近取、远取、近经取和辨经取四种取穴方法针灸止痛。在“宁失其次,勿失其经”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疼痛病所辨分经络,以此经穴为选,分别采用循经近于病所的穴位而近取治之,或循经远离病所的穴位而远取治之两种方法,皆调其经,使经通络活,疼痛自愈。
其次,除在主要经络取穴外,再配以循行近于病处的临近经络取穴,或配以与主经相表里,及有辨治关系的经络,辨取经穴。
孟氏中医世家体会到,围绕主经,四法取穴,从各个角度共同调其经,全面而实效。如左上牙痛属于阳明大肠经,近取下关(左),远取合谷(右),近经取颊车(左),辨经取三里(左)、太溪(左)。
孟氏中医世家认为:针灸循经四取,可使针灸止痛标本兼顾,疗效持久而迅速。
2
对应纵横止痛法
即病变部位在左取相对应的右侧穴,病变部位在右取相对应的左侧穴的横取法;或按病变部位在前胸腹取相对应的后背腰部位的对应穴的止痛法。
人体十四经脉除任督阴阳总领为单数外,十二经脉则左右各一成双数,故辨别脏腑之病,即左右横向皆可取该脏腑之经络,不过左血右气有偏罢了。但无论血病气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故右病取左,左病取右,横向对称取穴,疗效显著,实为妙法。若患者身体前侧某部位发生疼痛,则以患者身体的纵向,即身体前侧某部疼痛处的反侧(背脊面)对称部位上,用拇指强压两条俞穴周围的对称压痛点,针35分钟,或针后拔罐,可迅速使患者身体前面的疼痛消失。
孟氏中医世家将此法用于妇科病、乳腺增生、慢性胃炎的治疗,采取前后对应法取穴,疗效甚佳。
3
脏腑背俞止痛法
脏腑发生疼痛之时,即选取背部该脏腑的俞穴,一侧或双侧,依法针灸,达到治疗该脏腑疼痛的目的。
人体五脏六腑皆在后背膀胱经循行,脊椎双侧经络上有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于脊腰部的腧穴,脏腑经气失常,输注于脊腰部的俞穴必表现反常,针灸其俞穴,可有效调节该脏腑之气,使脏腑气机得以调节而其痛自愈。
孟氏中医世家体会:脏腑俞穴止痛法,实证用针罐法、虚证用辨证隔物灸法取效较好。
4
“阿是”取穴止痛法
即在疼痛部位按寻最痛点,以此为“阿是”穴,进行针灸治疗止痛的方法。
“阿是”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最早命名的,虽然《内经》也有“以痛为腧”类似阿是穴的描述,但无正式名称。孙氏在《千金要方》二十九卷中“灸则第六”云:“有阿是之法,若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孙氏发明阿是穴,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屡试屡验。“理则内经以痛为腧,痛则不通,治其痛点,通则不痛是也。”
孟氏中医世家认为:阿是穴即痛点,不但是病的反应点,也是某些疾病的辨病诊断点,故在运用“阿是”穴治病的同时,必须分清内在病因,配以药物治本,方为上策。
5
针罐止痛法
即针刺和拔罐同时应用于同一穴位的止痛法。分为两种具体方法:一为在选穴上,针刺留针后,用适当大小的火罐,把针和穴位一起拔在火罐内,拔罐时间宜长,一般为10~15分/次,适应于虚瘀性疼痛;其二为在所选穴上,针刺不留针,用适当大小的火罐把刚刺过的穴位拔在罐内,可见血渗出或流出,时间宜短,每穴一般5~10分钟,适应于实瘀性疼痛。
孟氏中医世家把针罐法用于痛经、慢性胃炎腹痛及气滞血瘀腰痛患者,疗效快速,较单独针刺或拔罐疗效更为持久。
6
艾温针止痛法
即艾灸和针刺同时应用于同一穴位的方法,适用于虚人受实邪,或实人受虚邪的虚实交杂之疼痛。此法对可拔罐之处疗效甚速。
在选穴上针刺留针后,把药艾条裁成3~5cm的小节,或把艾绒揉成团,插在针柄上,和皮肤保持5~10cm距离,从近皮肤下端把艾点燃,留针待艾烧尽,达到艾针并用止痛的效果。本法适用于经络不通、寒凝经脉、气血不和等四肢疼痛之症。
孟氏中医世家艾温针应用最多的是脑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筋骨疼痛患者,并用于妇科输卵管不通、产后下肢肿胀及肩周炎等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7
气针止痛法
为清代安徽名医郑宏刚《金楼玉钥》中创立的三说之一,它是选用十四经的气穴,以井、荥、腧、经、合为序,按轻、中、重三级,分人体正、侧、背三条经线,依据病症轻重配穴治疗,突出调气。用于治疗各种疼痛以气滞和风邪为患的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孟氏中医世家把气针法用于面瘫、脑中风偏瘫、麻木痹痛及带状疱疹疼痛等,疗效甚验。
8
针药穴注止痛法
即选用新型针灸用穴位注射针,或普通65号及7号注射针头,用针管吸入适量的有效中西药注射液,在选定穴位上按深度进针,得气后,注入药液,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临床选穴是以阿是穴、近处经络止痛穴和循经四取穴位为主,临床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川芎嗪、丹参、654-2、安痛定、地塞米松等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效明显提高。
孟氏中医世家近年来把针药结合穴位注射止痛法扩大运用到不孕症、痛经、腰痛、刮宫后腹痛、盆腔症瘕、子宫肌瘤疼痛、慢性胃炎腹痛等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9
挑针止痛法
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疗法,适于用风湿筋骨痛及各种神经性疼痛,如头痛、胃痛、关节肌肉疼痛等久不愈者。具体操作方法为:用缝衣针经消毒后,穿外科缝合丝线,约六七寸长,在疼痛部位、阿是穴或临床穴位处,用手捺紧,使肌肉突起,针穿过突起的皮肤,拉过线,线首尾相并,用力向外一拉,使该处之皮肤成一创口,深度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有纤维被拉断即可。一般疼痛处挑3~5针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每周1次,一般3~5次即愈。
孟氏中医世家将挑针疗法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即痹证疼痛,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0
艾灸止痛法
分为直接灸和隔物灸,即点燃艾炷或艾条,直接对准选穴,采用雀啄或伸缩热灸的方法;或在穴位上隔附上有治疗作用的药及各种物体,其上再用点燃的艾炷或艾条热灸,使药物及热力通过直接隔物传入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重灸派是针灸派系中最大的派系。孟氏中医世家十分推崇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孙氏运用灸法,视脉权变,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提出艾炷的大小与灸之生熟的辨治法,临症时灵活应对,知常达变;其次,还记述了40种隔物灸的方法及诸多临床治验病例。
孟氏中医世家把直接灸运用于脑中风后遗症,隔附片灸治妇科不孕症、子宫虚寒,隔麝香膏药灸至阴穴治胎位不正,隔生姜片灸治慢性胃炎胃痛,隔苦瓜片灸治慢性结肠炎、脘腹胀痛、肠鸣等病,并在实践中认识到:灸亦有补泻之说,灸法可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肺炎咳嗽症可以灸背部肺俞穴,急性腹泻灸神阙穴等,扩大了灸法治疗疾病的范围。
11
刺络放血止痛法
即用三棱针、蒙针,在选定穴位或部位,刺破放血,起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方法。该法为金代名医张从正常用之法。他的刺络泄血法突出体现了疼痛“攻破”、“祛邪”思想在针灸学中的运用。《素问针解篇》提出“菀陈则除之,去恶血也”,则是其刺络泄血理论之根源。
孟氏中医世家运用刺络委中拔罐腰眼部止急性顽固性腰痛,疗效明显提高,并起效迅速。在长期积累病例的基础上,拟定刺络拔罐治腰痛方案,疗效甚验,此外还用于治疗红眼肿痛、偏头痛等病。
12
刮穴泄血止痛法
此法为清末扬州名医夏春农首创,当时主治“疫喉痧”。后经民间扩大应用于皮肤肌肉痹痛症、麻木胀痛症、腰背疼痛等症。此法适应于皮肤无创伤,治后不影响洗浴,具有易推广、简便易学、符合社区保健之优点。
方法:按疼痛处经脉走向,施以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补泻手法。按病情的虚实,分阴阳两面,并从前、中、后三线刮穴。此法与刺络法稍有不同,为使络血流出,但不外出皮肤,为内出血,形成瘀斑,对肌肉痹痛、风寒湿痹疗效最好。
孟氏中医世家把刮穴泄血止痛法用于肌肤麻木疼痛、妇女产后背部拘急痛、寒湿腰痛及慢性腓肠肌转筋痛,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之,针灸止痛,取效迅速,其具体方法,孟氏中医世家总结为以上十二法,在临床实践中上述这些方法还在不断地 探索 深化和完善,而新的止痛疗法也将不断地产生,服务于患者。
· 本文摘自《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郭教礼总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