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药可以把药材碾磨成粉末再用温水冲服或开水冲泡,什么方子都行吗?

听说中药可以把药材碾磨成粉末再用温水冲服或开水冲泡,什么方子都行吗?,第1张

我必须要申明,医院里面开具的可以直接冲服的粉末并不是单纯的中药打粉,而是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在中药的历史上,许多药物也是可以做成散剂的,但是绝大部分是矿物药的应用,比如外用的金黄散,七星丹,还有些可以内用,比如川芎茶调散,但是很多植物药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熬煮才能让有效成分溶于药汤,所以医院有时候开免煎药特麻烦,有些偏门的药就没有。

你给的这幅方子是以当归六黄汤为基础方的,药物组成比较简单,估计医院免煎药里面都有的,到医院开就行了,单纯的打成粉末当然是没效的,还不如煎剂,不过免煎药有点儿小贵就是了。

中药磨粉是一种将中药材进行细研磨的过程,通过磨粉可以更好地释放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并便于吸收和利用。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在中医药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下面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中药磨粉的相关问题。

中药磨粉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可溶性和溶出率。通过将中药材进行细研磨,可以增加其表面积,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与溶剂接触,从而促进有效成分的溶解和释放。这样一来,服用中药时,身体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磨粉还可以改善服用的便利性。有些中药材较为坚硬,如根茎类、木质类等,直接服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口感或消化不良。而经过磨粉之后,中药材变得细腻柔软,服用时更易于咀嚼和吞咽,减少了不适感和消化负担。

中药磨粉还可以增加中药制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通过将中药材磨成粉末,可以使得各种中药材混合更为均匀,从而保证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对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磨粉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不同的中药材适合的磨粉方法和程度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过度磨粉可能导致某些成分的损失或改变,影响药效。由于中药磨粉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热量,温度升高可能对一些热敏感的有效成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中药磨粉时应注意控制温度,并选择适当的磨粉设备和方法。

中药磨粉是一种提高中药材溶解性、改善服用便利性和增加制剂稳定性的方法,但需注意针对不同中药材进行适当选择和控制。在使用中药磨粉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温度变化,以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受损失。中药磨粉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应用效果,但需要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和安全的应用。

作为专业人士,我建议您在选择中药磨粉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并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要选择质量可靠、设备先进的加工机械,并严格控制磨粉过程中的温度,以确保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不受损失。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贮存条件和有效期限,避免因贮存不当导致药物质量下降。如果您对中药磨粉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分类: 医疗/疾病 >> 中医

问题描述:

中药白芷,买回来的时候都是片状的,中药店没有磨粉的东西,回家后家里也没有研磨的东西,不知道怎么才能最快最方便的磨成粉末呢?

解析:

很简单,拿去一些有中药磨粉机的药店加工就行了,很多药店都会有这种机器,一般加工费不超过三元或者可以拿给药店用捶打碎,效果也可以的

传统的方法是用中药研船把中药磨成粉,现在大些的中药店大都用电动的中药粉碎机把中药磨成粉。如果你经常要把中药打成粉,可买一台100多元的粉碎机即可;只是偶而用之,则可与大型中药房联系。

古代的粉是怎么做的

 古代的粉是怎么做的,现在的人越来越追求美,审美观一大相径庭,但是其实爱美是从古至今就存在的现象,古时候的人对美的了解可能更不一样,看看古代的粉是怎么做的

古代的粉是怎么做的1

 1、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 “胡粉”。

 2、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已经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胞脂”。当时是以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做脂,用以饰面。使用化妆品,最初是以宫庭内部为主,逐渐扩展到民间。形式是从自产自用,逐步发展到集中生产的小作坊。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杨州谢馥春与抗州孔凤春,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也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庭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改建成现代化化妆品厂了。

 3、脂粉是胭脂和擦面用粉的合称,胭脂用做唇色和腮红,就是用红色花朵,如红蓝花、玫瑰花、石榴花等的花汁做成的,如果加入香料油脂之类,可以作为有滋润效果的口脂。

 4、古代最早用米粉擦脸,虽然对皮肤好,但是附着力不太好还容易板结,所以后来用增白效果和附着力好的铅粉,现代美白化妆品里面大多也含,铅这东西可是不护肤的,所以经常往里面加一些中药汁、蜂蜜、珍珠粉之类的东西,考究一点的富人,直接用不含铅的珍珠粉、紫茉莉粉、中药配方养颜粉等,那就很有美白养颜护肤效果了。

古代的粉是怎么做的2

 最初的粉不是面粉是米粉,所以这粉字是米字边,虽然说是纯天然的,但它有一个麻烦就是容易掉,简单来说带妆时间很短。可能上午化完之后下午就裂了,别说是晚饭之后画上,还没等皇上接见就开始剥落了,就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意外地发现铅,为什么现在化妆品排铅,就是铅的效果特别好,只要往里面加铅效果就特别好。

 当时的人不知道有后果,不知道这个铅是有毒的,然后长期画面色就变得灰暗,脸上皮肤也坏了,但这些当时的人都不懂。铅白跟米粉白比较起来,铅更白,有多白呢?日本艺伎画的大白脸就是这个,为什么过去画那么白呢?因为她没灯,到月光里给人家表演不画那么白根本看不见。假设我们今天搞一场晚会没灯光,借助月光就必须画那么白要不然别人根本看不见你,那时候你就不觉得白了,因为灯光不足。所以她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化妆风格,一点一点延续到日本的艺妓。

 到现在日本的艺妓画的时候,从脖子露出来的地方都要画就是标准的这种。实际上在唐朝化妆的时候,先敷完这铅粉之后,

 它有个特别严格的要求,第二步是抹胭脂,也就等于今天的腮红,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当年这胭脂也是特别的贵,有文献记载说杨贵妃每年花在胭脂上的钱是上百万两,而且当时的这个一两合现在人民币得2000到4000,这样一算真的是相当贵了。为什么胭脂最贵呢?我们今天还把这事叫脂粉钱,然后说化妆费用。

 其实它不能叫化妆费用,它说是脂粉钱,或者在唐代的时候就叫胭脂钱,那可见胭脂在这所有的里头是最贵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好找来,胭脂过去是用一种花的花瓣一点一点把它研磨出来,然后配上各种敷料才能贴在脸上。这也是有一定要求的,第一它的色泽要好,第二附着性好等。化妆到今天在全世界算独门的一个工业,它不是说我今天弄点化妆品或是我到后厨给你想办法下点料就能给你做一个化妆品,这非常难,因为工艺很复杂。认真看会发现她们画的位置和今天不太一样,我们说的腮红一般都是要求在苹果肌的位置上,但她们是在颧骨这个位置,今天谁也不敢在这涂两红脸蛋,那就只有丑角才敢这么干。

 从与之相关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就是她们当年的审美,而且她的审美到审美程度呢?她一定要夸张,在唐人是这样的,贵妇、贵人这类有钱和有身份的人,她的这个化妆是真的浓妆艳抹,唐人那妆往这一站,其他人的妆就白画了。现在我们看来那全是上台得唱大戏的妆,与现在的裸妆、透视妆、日常妆不同,各有各的独特的style。

古代的粉是怎么做的3

 古代的胭脂水粉是从带颜色的花瓣中提取的纯天然的产物,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

 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

 胭脂的做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后,即成鲜艳的胭脂。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

 《红楼梦》有一段写到: “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可见胭脂的做法如同其他化妆品一样是不断在改进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从《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七》中写魏文帝美人薛灵芸拜别父母后入宫,一路上泪下不止,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时,壶中泪凝如血,这红泪一定是因为沾染了脸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如唐诗有“三千宫女胭脂面”句,王建《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

 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虽然在说法上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画也印证了这一点。

 以上说的是面脂,口脂也是素来被看重的,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唐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说用来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是多么被重视和喜爱。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唐代以后,女性的妆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胭脂的习俗始终不衰。直到明清时亦然,只是不再象隋唐五代时期那样夸张了。崇祯皇帝曾赋诗“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以旌表为国抗敌的女英雄秦良玉,试想若在安稳的盛世,又有多少女子真的去做红妆季布?

中药为什么要煎,打成粉药效不是更好么?这位粉丝很有思考探索精神,值得表扬。中药为什么不能一股脑儿全打成粉?什么时候可以打成粉,什么时候不应该打成粉?我们的辩证地来看:

打成粉直接吃/用

把中药打成粉,其实就是“散剂”。散剂分为内服的散剂和外用的散剂。

有些贵重的中药,可以单独打成粉直接吃或者装胶囊吃,比如三七粉、西洋参粉、人参粉、冬虫夏草粉等。

也可以把几种中药混合打粉,然后用热水调着吃。比如用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混合做成的参苓白术散,可以补脾胃、补脾胃,益肺气。而藏药中,散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剂型,比如利尿消肿的十五味铁粉散,健胃消食的十味消食散等。散剂比表面积比较大,容易分散,便于吸收,起效迅速,制备简便。总的来说,单次用量不会太大。(多了也吃不下啊!)

而外用的散剂,则一般用于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比如用于咽喉糜烂肿痛的锡类散,眼睛红肿的拨云散眼药,跌打损伤的七厘散等等。还有我们常用的云南白药。药粉外敷可以帮助伤口愈合。但是外用的散剂,一定要注意灭菌,不然可能会造成感染。

打成粉煎煮

如果把一般的处方打成粉然后煎煮,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会糊锅。药香还没煎出来,糊味儿倒先煎出来了,太惨了。那么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用纱布袋把粉装起来,悬挂在锅里煎煮不就行了?这的确可以解决糊锅的问题,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磨粉容易损失挥发性成分。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拿一片薄荷或者艾草的叶子闻一闻,味道淡淡的,但是如果用手揉碎再闻,那气味就会非常浓烈了。在这个过程中,香味成分就挥发到空气中损失了。这些挥发性成分往往又是有效成分。因此,对于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来说,中医里会强调“后下”,就是其他药快要煎好时,再加入稍微煎几分钟。如果磨粉后再煎煮,那么岂不是大大损失了有效成分。

磨粉容易煎出非有效成分

我们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像一个个纤维素做成的小房子,把药用成分和其他成分装在里面。饮片煎煮时,小房子能够把淀粉困在细胞壁里,而小分子的药用成分能溶解到药汁中。如果打粉后再煎煮,就相当于把小房子都损坏倒塌了,药用成分以及淀粉、纤维素这样的非药用成分全都跑到药汁中,我们原本喝一口药,是大部分药用成分,小部分无用成分。这下好了,我们喝一口药,虽然药用成分有可能变多一点点,但是无用成分却增加了很多。本来是喝药,现在成了“喝粥”,增加了肠胃负担。另外,一些有毒有害,或者药性比较强的成分,原本只溶解一点点在药汁中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现在一股脑地溶解到药汁中,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可控的风险。

打成粉做成丸药

中医里说。“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汤药可以荡涤脏腑,起效快,药力强。丸药则缓慢释放,药效缓和。中药打成粉,用水或者蜜作为赋形剂做成药丸,就成了水丸、蜜丸和水蜜丸。如果把一部分药煎煮提取成药汁,用药汁作为赋形剂来做药丸,就是浓缩丸。丸药的优点除了药效缓和外,还有携带方便、掩盖部分药物的不良气味等优点。缺点嘛,每次吃一大捧丸药,想想也痛苦。另外,由于是原粉入药,容易有微生物污染。

总结一下。中药是可以打成粉用的。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中药打成粉做成内服和外用的散剂,或者制成丸药。但是不建议把一般的处方打成粉煎煮。中医的特点就是灵活,如果不加辨证地打粉或者不打粉,那么就太不灵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676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4
下一篇2023-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