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四肢疼痛是指病人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有的表现四肢同时肿胀;有的仅见上肢或下肢,或偏于一侧。
四肢疼痛最早见于《内经》,如"肢节痛"、"骨痛"、手臂痛"、"脚下痛"、"腰股痛"、"股、膝、髀、月+端、月+行足皆痛"等。《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载有"历节痛"、"四肢疼"、"骨节疼痛"。后世所称"痛风"、"风腰腿疼痛"、"风走注疼痛"、"肩臂痡"、"手指痛"、"大股痛"、"足痛"、"足跟痛"、"足心痛"、"腿痛"及山岳丘陵地带的"柳拐子病"均属四肢疼痛的病症范畴。
《内经》论述的痹证,如"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周痹"、"众痹"等亦是以四肢疼痛为主证的证候。
为便于临床辩证,本篇重点叙述四肢疼痛,肩痛、臂痛、腰脊痛、膝肿痛、足痛等另立条目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风邪阻络四肢疼痛:四肢关节走注疼痛,痛无定处,而以腑、肘、膝、踝等处为多见,关节屈伸不便,或兼见寒热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多浮。属行痹。
寒邪阻络四肢疼痛:四肢关节冷痛,痛处不移,形寒肢冷,局部皮肤颜色不红,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舌苔白,脉弦紧。属痛痹。
湿邪阻络四肢疼痛:关节酸楚疼痛,重看不移,或肌肤麻木不仁,日久失治则肌肉顽硬,骨节变形,致成残废,苔白腻,脉濡缓。属着痹。
热邪阻络四肢疼痛:四肢关节疼痛,局部焮红肿胀,兼有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懆,脉数。
湿热阻络四肢疼痛:关节红肿,小便赤浊,四肢困重疼痛,脉滑或濡数,舌红苔黄腻,可伴有肌肤红色结节。
气血亏虚四肢疼痛:关节酸痛,劳累后加重,可见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眩晕,长风自汗,脉细弱,舌质淡,苔薄。兼挟瘀血则关节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形体羸瘦或关节变形顽硬,舌质暗而有瘀点,苔薄腻,脉细涩。兼痰渭则肢臂疼痛,身体困重,首如裹,舌质胖,苔白腻,脉弦滑。
肝肾亏虚四肢疼痛:筋骨弛缓或拘急、酸痛,头目眩晕,爪甲枯脆,腰膝酸软,耳鸣失聪,齿摇发脱,阳萎遗泄,尺脉弦细沉弱,偏阴虚则四肢关节热痛喜凉,骨痛夜甚,颧红唇赤,舌质鲜红少苔,或红绛少津。偏阳虚则兼见两足浮肿无力,大便溏泄,小溲清长,手足不温。
中医中药可以治疗,
属于哪种情况可以告诉我
手指骨关节疼的缓解方法:
1、热水浸泡
手指骨关节疼有可能是与风湿或是类风湿等关节炎症有关,这样就可以试着通过热水浸泡的方法来进行缓解,以此来达到驱寒祛湿的效果,只是在浸泡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水温,尽量以略烫手但不至于烫伤皮肤的温度为主。
2、按摩揉搓
手指骨关节疼痛且疼痛的程度不是太严重,就可以试着通过按摩揉搓的方法来进行改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双手合十以交叉的方式来揉搓骨关节的部位,除此之外也可以试试用左手扣住右手手指或是右手扣住左手手指的方法来达到舒活筋骨的效果。
3、艾灸熏烤
艾灸熏烤也可以帮助缓解手指骨关节疼的情况,只是艾灸熏烤有艾灸条和艾灸柱两种,所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根据手指疼痛的状况来进行选择,一般疼痛不明显两者都可以,但反之疼痛明显且手指不能正常屈伸就适用于艾灸条。
4、外用药物
手指骨关节疼的发生可能是与气血淤滞有关,这样就可以试试通过外用药物外涂或外敷的方法来进行对症处理,诸如常见的活血化瘀的药酒或是祛寒止痛的外用膏药之类的。
5、辩证治疗
手指骨关节疼痛不舒服且这种疼痛的状况持续不见好转,就要及时就医查看,然后根据医生的触诊以及拍片检查的方法来查明骨关节疼痛的原因,进而及时采用内服药物或是手术护理的方法来进行辨证治疗。
总的来说手指骨关节疼的缓解方法有很多,不管是简单的日常护理还是复杂的康复疗法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止痛效果,只是要注意要根据病症的类型来进行选择,尤其是骨折或是骨性疾病所致的手指骨关节疼就更应该及时辩证处理,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痹,即痹阻不通。痹证(Bi syndrome)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编辑本段病因综述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 1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儿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而致弊。从临床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3]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器具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依法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编辑本段表现 表现在: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往往始于滑膜病变、软骨受损或是变性;服用某些抗炎类、激素类药物所造成的软骨损伤也是许多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关节滑膜、软骨的损伤以及关节滑液的缺失,导致关节骨骼缺少必要的保护,以至于人体一活动,关节处的骨骼因缺乏必要的“软骨保护”直接发生剧烈硬性摩擦,而引发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骨刺增生等多种症状。更为重要的,人体关节器官如果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 编辑本段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编辑本段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4)中国古代药酒治疗方法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因为人体对酒吸收较快,药物之性(药力)通过酒的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周流全身,能较快地发挥治疗作用,有效缓解病情。 中药处方治疗痹症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1——热邪迫络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遇暖加重,得冷则舒,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能屈伸,日轻夜重,口渴烦闷,舌质红,苔黄燥,脉数小滑。治法清热通络 方药石膏30克,知母10克,巴山金银花15克,太白半支莲20克,太白毛羌30克,野生丹参15克,太白茶15克,盘龙七20克,太白木通20克,甘草8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忌食辛辣之品 按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导致气血郁滞,脉筋拘急,不能通痹。石膏偏清解,知母偏清润,二药清凉苦寒,以刹其火焰之势;银花清热,配知母养阴液;半支莲抗病毒,毛羌芳香,太白茶甘温、盘龙七甘苦,四药合用能通络清热舒筋,利关节;太白木通苦寒,清热解毒;丹参苦、微寒,除烦凉血,补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清热毒通经络,热去络通,气血调畅,通则不痛。 出处肖学忠、李兆洪经验方(陕西民间名老中医) 2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2——风热湿浸 症状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局部有灼热感,伴有发热、恶风、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透表清热,化湿通络 方药麻黄5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防风10克,桂枝5克,赤芍10克,见雪灰30克,生姜3克,生甘草3克,太白毛羌15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慎起居 按语风热湿邪侵入,湿热交阻,留注关节而发病。麻黄祛风,赤小豆利湿,连翘清热,三药相配伍,解表清热利湿;防风、太白毛羌祛风发表,胜湿通痹,再配桂枝舒筋通阳和络,见雪灰清热解毒,清除经络间之风热从而止痛。全方祛风清热以解表,利湿和络以通痹。 出处肖学忠、李兆洪经验方(陕西民间名老中医) 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3——脾肾阳虚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肌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驼背,腰膝酸软,尿多便痛,舌淡,脉沉弱。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红毛七10克,公丁香3克,桂枝6克,干姜6克,生姜3片,太白毛羌6克,独活6克,陈皮6克,秤杆七15克,长胜七15克,红枣5枚,潞党参15克,怀牛膝9克,苏叶6克,苏梗6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按语痹证日久不愈,导致脾肾阳虚,表卫不固,易感外邪。红毛七、生姜温经散寒;潞党参、秤杆七、长胜七、干姜益气温中健脾;公丁香入脾胃温中焦,入肾经温下焦助肾阳;陈皮理气健脾;桂枝温经通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苏叶、苏梗、太白毛羌、独活祛风湿,疏通开痹,全方标本兼顾,扶正法邪。 出处肖学忠、李兆洪经验方(陕西民间名老中医) 4类风湿治疗方法4:助肿疗法用药求肿,见肿则效,肿极则消,消彻则愈临床上,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用药后可出现3种治疗反应;一是药后症减。二是药后平平,三是药后症剧。对于第一种情况,守方较易;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守方较难,往往求效心切而改弦易辙;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守方更难,往往遇此迷茫不解,杂药乱投。 中医称其为“顽痹”又称“白虎历节风”。其临床症状:双手指,双脚趾,腕,踝等小关节首先发病,晨间出现关节僵硬,并有浑身不适。化验:类风湿因子(RF)呈阳性。到中晚期,关节肿痛增剧,肿处较硬晨僵时间延长;关节逐渐累及肘、肩、膝、髋等大关节,病人活动受限,生活多难以自理。并逐渐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或严重者出现关节半脱位和畸形。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它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组织疾病。而关节肿痛则是IgG、IgM,等免疫复合物的致炎物质在关节“作祟”所致。因此,在治疗中将肿胀、疼痛作为“靶的”来消除;又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无菌性炎症,一般抗炎药难以奏效,所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成为主要控制肿胀、疼痛、僵硬、高烧的主要药物。而该药用上后,很快能缓解肿胀和疼痛。用药量也不自主的由少到多,否则,肿痛会“此起彼伏”,而该治法的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停药,停药既“犯病”,也叫“反弹”。 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对胃肠、肝、肾有较大的损害作用,久治不愈,又不能停药逐渐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关节半脱位、关节畸形而致残。最后,现代医学的专家学者,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不可逆转的疾病。这就是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的基本状况。 新治法的发现过程,是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治疗,意外发现的,具有偶然性。 笔者从八七年开始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滑膜炎的病人治疗。其中有一位病人,在市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他双手、双脚小关节肿胀、疼痛、膝踝、腕等关节也时有肿痛,伸曲受限,化验: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经笔者切脉、舌诊后认为该病人属偏寒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治以补气助阳,通经活络。意在消除病人关节肿痛之苦。处方做了一料药面,大约能用一个疗程。 当病人服用一周时,家人告之,“服药后肿痛剧烈,病人卧床”。于是,笔者前往之,观察服药病人。经诊察后,诊断和用药无失当之处,笔者鼓励继续用药。三个月过去了,病人亲自来取药,并汇报了服药经过。病人发现肿胀增剧后继续用药,大约肿胀两个月后,各关节开始柔软,肿的地方象气吹的一样,关节内疼痛减轻,膝关节逐渐伸直,并能使上劲。病人连续服用十六个月后,经过大小三十余次肿消的过程,终于,不肿,不痛,不僵硬了,关节功能恢复了正常。笔者建议到市级医院复查。化验:类风湿因子已转阴。医生告诉他:他的身体已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与体征。他得到了彻底的治愈,该病人经追访得知至今离药已十七年之久未复发。 通过这个病例,引起笔者的深思,该病人用药竟然通过反复的肿消使顽症治愈,肿是否起到了消除无菌性炎症的作用?后来又治愈了一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在他们中间有患病1—7年不等,治疗反应则大同小异。几乎都要经过肿消的过程,治愈时间,最短的一年左右,最长的是四年。最明显的是长期服用激素的病人,肿、消缓慢而疗程最长。就这样笔者无意中发现的用药助肿的疗法,竟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法宝”。 为了弄清楚以肿除病之“迷”,笔者大约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其间翻阅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及《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等工具书,想从中找出类似以肿治痹的先例,可惜书中没找到类似的记载。于是,笔者又在中医治病八种方法中去找答案。 中医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而直接攻病者,只有汗、吐、下三种方法。而汗法主要是用来治风寒表实证的病人,用发汗的方法,使邪从汗道排出体外,该法又叫“开鬼门”;吐法是邪居高位,用吐法将胸膈上的宿食,痰饮涌吐排出体外的方法;下法是病人出现里实证,腹部有痞满燥实之邪,用泻下的药物,将邪从肠道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只有将病邪排出体外,或在体内将其消灭,病才可得到彻底治愈。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位深在筋骨,以上三法均不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而其他五法也只适合辅助治疗之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只能在八法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治法,才能找到病邪排出体外的渠道。经过实践证明,助肿的治法,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治法,因为,它通过中药的助肿,能起到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无菌性炎症”排出体外的作用。就这样“助肿疗法”一词诞生了,它的概念是:“病人通过口服助肿重要,促使病人的患病关节,肿痛增剧,以至极限后,自动肿消痛减,以达到由里及表,透邪外出的效果。经反复多次的肿、消后,达到病邪出尽而治愈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笔者称之为助肿疗法。 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了“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而助肿疗法则与其所相似,故称“肿因肿用”之法。它虽然晚出世三千年,但它与“通因通用”可称为“孪生兄弟”,同样都是反治之法,只不过所治疗的疾病不同罢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医生和患者印象中,是一种恐惧的疑难病症。由于,它给病人 带来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和使病人身形的扭曲,四肢的畸形以至废用,充分展示了该病的“凶残”,甚至病人痛不欲生。再加上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彻底治疗的方法。认为该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使该病的病人生活在暗淡的绝望之中,不但每天承受着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精神近乎崩溃。 在这种气氛下,名不见经传的笔者,经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发现了以肿治该并的新治法——“助肿疗法”。这对该病病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因助肿疗法以治本为终极目标,在除病的同时保护人体的正气,方药中以补肝肾、养气血为住,兼祛病邪,病人的脏腑不受损害。又因为该治法以肿为出邪“渠道”,治疗很彻底,愈后不复发。与“抑制肿痛”的治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治愈的病人感慨地说:“我们寻找的就是这种能根治的方法,尽管治疗时要忍受痛苦,但可以永远脱离病魔”。由于,助肿疗法具有彻底祛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的作用,使知道这种治法的病人,不远千里万里前来应诊,因为病人太需要这种治疗方法了。 助肿疗法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产物,是人类医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治法,它开创了以肿治顽痹的先河,也改写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治愈的历史;它的问世填补了我过攻关计划的空白,也将以前所未有的疗效震撼着现代医坛,标志着祖国医学为世界医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又一新里程碑。 编辑本段按语 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3.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4.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