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刘邦、刘禅、刘秀,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

刘备、刘邦、刘禅、刘秀,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第1张

我们先抛开刘秀刘备和刘禅,因为他们离刘邦那个年代着实有点远了,先来说说刘邦和刘彻的关系。

刘邦,一个出身平凡终成伟业的伟大君主,大汉帝国的开创者。

刘彻,在祖辈父辈的基础,攻打匈奴,独尊儒术,也成伟大君主。刘彻的父亲是刘启,刘启的父亲是刘恒,刘恒的父亲是刘邦。刘彻是刘邦的曾孙!

再来说刘秀和刘邦的关系,刘邦是西汉开国君主,刘秀是东汉开国君主,两人相差200多年。

史书记载刘秀的祖上是长沙王刘发,刘发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发和汉武帝刘彻是亲兄弟,刘秀是刘邦的十世孙。可以说,刘秀是根正苗红的汉高祖刘邦后裔!

再说刘备,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离他有四百多年历史,中山靖王也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但是中山靖王刘胜有120多个儿子,再加上历史非常久远,没有完整的家谱记录做证,所以很难说刘备和汉高祖刘邦的关系,因为很难考证。

刘禅自然是刘备的儿子,这是明确史书记载的!

所以说,刘邦、刘彻,刘秀他们三个是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而刘备和刘禅和他们就没有那么近的血缘关系,只不过都姓刘罢了。

我们在承认刘秀、刘备两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实际上都是与前代没有继承关系的独立政权的前提下,不得不指出,现在有很多版本的”秦汉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西汉和东汉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叙述的,这本身就是与历史实际不合的;而在承认刘秀政权的历史是”汉“史的前提下,又对刘备所建立的这个明确标明是继”汉“还存在了42年的政权却不屑一顾。

这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而言,刘备的”汉“政权比较刘秀的”汉“政权,除了地盘小些、存在时间短些外,应该说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比之刘秀是在汉室中断了16年后才重建政权而言,刘备是遥”表“汉献帝才自立为汉中王、在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就自立为”汉“皇帝,从对汉室”继承“的”正统性“来说,刘备显然还要更加深厚一些。

从历史评述其他政权的经验而言,在周、晋、宋之后建立的东周、东晋、南宋其实也是偏安一偶,却从来没有人对它继承前代政权的合法性有异议;反而在南宋时代的人还往往以刘备政权作为比附以争正统。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魏篡汉,晋继魏,为维护它们的正统性而有违历史真实地将刘备政权的”汉“改为”蜀“了。

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中,人们习惯将西周、东周统称为周,将西汉、东汉统称为汉,将西晋、东晋统称为晋,将北宋、南宋统称为宋,认为它们都是有继承关系的。众所周知,周幽王因暴政和废申后、太子宜臼,导致申后父亲申侯联合犬戎和吕、曾(曾邓)等国进攻周都镐京,幽王兵败被杀;申侯等拥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又处在犬戎兵力控制下,周平王遂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今洛阳西),由此有了西周和东周。

公元311年,由北方匈奴族建立的前赵进攻晋,不仅攻入国都洛阳并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两年后,晋怀帝在平阳被杀,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位;316年,前赵又攻入长安,俘虏晋愍帝;由于北方大乱,晋朝的世族遂在公元317年拥戴司马懿的曾孙、在南方有雄厚基础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由此有了西晋和东晋。1126年,金军入侵,攻占宋国都汴京并俘虏徽、钦二宗;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遂于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正式建都杭州,由此有了北宋和南宋。

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及官僚机构并无大的改变,皇帝也是嫡系,继承关系很明确,所以统称为周、晋、宋,名副其实,不存在异议。而西汉和东汉就不同了,虽然这两个王朝的皇帝都姓刘,国号都是汉,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是没有多大的继承关系的;如果硬要将它们联系起来,那么刘备在东汉灭亡之时建立的也是“汉”政权,其“继承”关系并不差于刘秀,更应该以前汉、中汉、季汉相区别并统称为“汉”

一、刘邦建立的汉朝被王莽篡夺。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朝后的公元前206年,作为起义军中的一支、最先进入关中灭掉秦国,本应为“关中王”的刘邦,因为实力尚不足以与项羽抗争,不得不接受项羽的分封,成为“汉王”,都南郑,王巴、蜀、汉中。[1]刘邦以此为根据地,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杰”的帮助下,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项羽,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汉朝。史称西汉或前汉。

“汉承秦制”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融合,华夏族同相邻的一些民族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这就是汉族。通过“和亲”和战争,匈奴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汉朝的联系更加紧密。西域各族被统一在汉朝的版图之中,西南、东南各族与内地的联系也得到加强。汉朝在汉武帝时达到极盛时期。此后逐渐衰落。

汉成帝时,任命帝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提 要: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书事,掌理朝政,自己则整日游山玩水,斗鸡走狗。王姓子弟于是纷纷封侯,参与朝政,成为势力强大的外戚集团。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病重,其侄儿王莽在侧侍候,照顾备至,数月未解衣带。王凤弥留之际,重托皇太后和汉成帝照顾王莽。

于是,王莽成为黄门郎,不久升为射声校尉。王莽更加小心谨慎地侍奉姑母。皇太后王政君于是对侄子王莽颇有好感,后来就让他出任了大司马。随着汉成帝、汉哀帝的去世,继位的皇帝年仅9岁,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她依赖王莽,委政于他。可是王莽是有野心的,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经过几年的经营,把朝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正式篡汉,在未央宫前殿隆重地举行了“新”朝皇帝登基大典。王莽率公卿朝见太皇太后,奉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玺韨,去掉汉朝的封号,立妻子王氏为皇后,立四子王临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又下诏策命孺子婴为“安定公”,以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等五县百里之地、人万户,作为后者的封邑,在那里立刘氏宗庙,奉汉正朔。

二、刘秀建立的“汉”并非对西汉的继承。

建立新朝取代汉朝后的王莽,在其统治的14年间,政治腐败,人心涣散,经济衰败,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刘邦的后代布满天下。在新莽乱世,“天下咸思汉德”的潮流中,许多刘氏子孙都打出了“反莽兴汉”的旗帜,不少非刘氏子孙者也改名换姓,装扮成刘氏后裔,或寻找一个刘氏人物来作为“领袖”,以发展武装,占领地盘。当时建立了许多以“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例如:绿林起义军建立的更始刘玄政权,赤眉起义军建立的刘盆子政权,刘永据睢阳建立的政权,自称武帝曾孙的卢芳依靠匈奴建立的政权,以及从刘玄政权中独立出来的刘秀建立的政权。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已经建立更始政权的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新朝宣告灭亡。

此前一年,即地皇三年(公元22年),在南阳郡(今湖北省枣阳市)的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演、刘秀兄弟,把宗族、宾客组成七八千人的军队,在蔡阳县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当时属南阳郡)起兵,称为“舂陵军”,自称柱天都部。“舂陵军”随后加入了属于绿林起义军的新市、平林起义军。更始政权建立后,刘演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刘秀年轻时,处事谨慎,性情温和,喜欢务农。他曾感慨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4]执金吾就是负责监督、检查京都及附近地区治安的长官,阴丽华是新野阴氏家族中最漂亮的女子。地皇三年十月,刘秀在其兄影响下,投入反对王莽的大起义的历史洪流中,经受了战火的锻炼。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在取得昆阳之战大胜后,遭到丧兄之痛--刘演被刘玄杀害。这年十月,因为河北局势错综复杂,一心想借机削弱刘秀势力的刘玄命令刘秀以破虏大将军兼代大司马的名义,去河北“稳定局势”刘秀到达河北后,废除王莽法令,恢复汉制,对地方武装打压结合,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河北成为刘秀脱离更始政权、创建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占据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北)建立政权,登基称帝,史称“光武帝”这个新政权的国号与当时许多割据政权的国号一样是“汉”,因为它打的是“反莽兴汉”的旗帜。次年,刘秀攻占洛阳,定都于此。

此后,刘秀又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南征北伐,铲除了独霸一方的各种割据势力,其中也包括以“汉”自居的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全国。刘秀建立的这个后来存在了两百年的政权,史称“东汉”或“后汉”不过,须得说明的是,刘秀虽系汉高祖九世孙,却出自景帝之唐姬所生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说白了,刘秀不过属于皇族远支,并非嫡系后裔。

所以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描述刘秀在铲除各地割据势力特别是以“汉”为国号的刘永政权时,写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说‘天命',当然不得而知;若说’正统‘,他(刘永)是梁孝王八世之孙,比起刘秀的谱系,还要’正统‘得多,’正确‘得多。因此刘秀首先就要对付刘永。”在叙述刘玄政权灭亡时又说:“西汉王朝最终地灭亡了,在西汉皇帝的宝座上,坐的是一位农民军的领袖。”[6]正是从这种意义讲,作为“农民军领袖”的刘秀政权,不是继承西汉的政权,而是一个新建的、独立的政权。

三、刘备差点走一条与刘秀完全相同的路。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相继专权,皇室衰微。按翦伯赞的说法,当权臣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时,“献帝在位虽然有三十一年,实际上,东汉王朝已经等于灭亡了”[7]当时,天下大乱,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说法,经过长期兼并混战后,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7],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已被他们分别控制。此后,刘备集团“借”荆州,夺巴蜀,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集团又夺取了曹魏集团的汉中,遂“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8],遥“表”于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然后就宣布刘备为汉中王。

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自立王号是“汉中王”,刘备为什么要紧紧扭住当时已名存实亡的“汉”字不放?应该说,这是政治策略的需要。刘备虽然自称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但家道早已破落,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而且《典略》早就指出他不过是“临邑侯枝属也”。

 在封建时代,皇权神圣,正统观念深入人心。曹操不废汉献帝却“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实力雄厚的孙权只能“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所以,当时的局势就是谁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在政治上就可以处于优势地位。刘备虽仅是汉室远支宗室,可毕竟还是汉朝宗室子弟,打“兴复汉室”的旗帜,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所以,早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未来方略就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当时情况看,”兴复汉室“是存在可能性的。刘备称”汉中王“时,已占有”汉中、巴、蜀、广汉、犍为“,远胜于刘邦当初从汉中开始兼并群雄时的情况和力量。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襄阳,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利“这还只是一路北伐就如此厉害,还不是《隆中对》规划的并且已经可行的两路北伐。所以,刘备集团发展壮大自己的最佳策略,就是充分宣传”帝室之胄“要”兴复汉室“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在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自立为帝,又传闻汉献帝已遇害后,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诸葛亮等人认为,”汉“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因此仍应定国号为”汉“ 这其实就是”帝室之胄“”兴复汉室“策略的继续运用。所以,在刘备称帝的诏书中就有”修(汉)社稷“”嗣二祖“(汉高祖、光武帝)、”兴汉阼“等词汇。

虽然刘备政权企图再演一次光武中兴汉室的故事,却到底没有实现;不过,”汉“字始终是刘备政权坚持的立国基础。例如,诸葛亮《(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后)出师表》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在《诏策》中说他:”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这些都足以表明,”汉“字始终是刘备政权的国号,也是这个国家的立国基础。

其实,刘备、诸葛亮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并非就一定是要恢复东汉王朝。因为,刘备如果真将自己作为汉献帝下属,那么,当曹丕篡位时,刘备就不该是”称帝“而是该”勤王“所以,”兴复汉室“这面旗帜,只是政治家的一种策略,并不就一定要真正去落实。刘备、诸葛亮所建立的那个名为”汉“,被称为”蜀汉“的国家,其实是与西汉、东汉无多少继承关系的独立国家。

当然是汉的延续。因为刘备建立的就是汉。只不过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为了区分加了一个蜀汉。刘备称帝的理由就是汉献帝死掉了,所以他继承了汉,自然建立的肯定就是汉。不算改朝换代。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刘备的出身是一样的,刘秀出自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而刘备则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一脉,两人同宗同源,刘秀的先祖因针对宗室的“推恩令”而从列侯递降,到了刘秀的父亲刘钦这一辈,早已经成为宗室远支,无人问津了,刘钦也只当了济阳县令这样的芝麻小官,刘钦在刘秀九岁的时候去世,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投奔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叔那里,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而刘备的祖父刘雄被推为举孝廉,当了个东郡范令这样的小官,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屐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可见这两人背景,出身都是惊人的相似,刘秀建立的东汉是可以拿来作为这个出题的参考的。

新朝末年王莽因为复古改制弄得天下大乱,民变四起,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其兄刘演,及李通,李轶等人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宛城起步,之后刘秀兄弟为求自保而依附于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爆发的昆阳大战是刘秀展现自身军事才能的第一场大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王莽大将王邑率领的几十万新朝大军,当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为乱军所杀,新朝灭亡。

不久刘秀兄弟因为武功鼎盛,声望卓著而遭到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刘演被杀,更始三年(25年)刘秀在河北缟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国号仍为汉。

刘秀作为西汉皇族的旁庶远支,实际上他的皇族后裔身份很难得到时人的承认,刘秀称帝后,同为汉室远支的更始帝刘玄,还有赤眉军拥立的傀儡小皇帝刘盘子(貌似也是皇族之后)建立的建世政权,对当时粗立,根基还不稳的刘秀政权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此时举起“重兴汉室”的大旗,仍使用汉的国号,一是向天下表明自己继承前朝的正统性,二是也间接否定了更始政权和建世政权的合法性质,刘秀作为出身卑微的宗室旁支,他必须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这种身份来为自己建立的汉朝政权提供权威,合法性。刘秀的宗室身份不假,那么他建立的东汉王朝从实质上就是对西汉的延续,这和一千多年后的五代中的后唐承唐朝正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父子本沙陀人,因功赐皇姓,所以后唐与唐朝毫无关系,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改朝换代。

而刘备与刘秀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汉室旁支,家道落魄,平民出身,都是生逢乱世揭竿而起,国号都是叫“汉”,而且与前朝的间隔时间都不长,如果刘备统一三国重建汉朝,是可以被认定为是东汉的延续的。

最出名的应该是:太平公主 文成公主 长平公主 平阳公主 永泰公主 大义公主 解忧公主

乌孙公主 高阳公主 宁国公主

中国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公主一览:

汉高祖刘邦 - 吕雉 鲁元公主 不详 ?—前187年 张敖 女张嫣为其弟汉惠帝皇后 |

汉文帝刘恒 窦漪 馆陶公主

刘嫖 不详 陈午 女陈娇为汉武帝皇后 昌平公主 不详 不详 周胜之 周胜之为周勃之子|汉景帝刘启 王娡 平阳公主 不详 不详 1曹时

2卫青 王娡 南宫公主 不详 不详 耏申 王娡 隆虑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子昭平君娶武帝女夷安公主 |汉武帝刘彻 鄂邑盖长公主 不详 ?—前80年 王充 意图谋反被发觉,自杀。 夷安公主 不详 不详 昭平君 昭平君为武帝姊隆虑公主之子。

卫子夫 卫长公主 不详 不详 栾大 又称当利公主 卫子夫 诸邑公主 不详 ?—前91年 坐巫蛊之祸而死

卫子夫 阳石公主 不详 ?—前91年 坐巫蛊之祸而死

|汉宣帝刘询 馆陶公主 刘施 不详 -{于永}- 宣帝长女

|汉元帝刘奭 傅昭仪 平都公主 不详 不详

颍邑公主 不详 不详 杜业 无子而薨

[编辑]新朝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王莽 黄皇室主 不详 前9年—23年 刘衎 为汉平帝皇后

[编辑]东汉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南顿君刘钦 樊嫺都 湖阳公主 刘黄 不详 不详

樊嫺都 新野公主 刘元 ?—22年 邓曼 生一男三女,与三女死於乱兵当中。

樊嫺都 宁平公主 刘伯姬 不详 李通

光武帝刘秀 舞阳公主 刘义王 不详 梁松

涅阳公主 刘中礼 不详 窦固

馆陶公主 刘红夫 不详 韩光

淯阳公主 刘礼刘 不详 郭璜

郦邑公主 刘绶 ?—58年 阴丰 被丈夫阴丰杀死

汉明帝刘庄 获嘉公主 刘姬 不详 冯柱

平阳公主 刘奴 不详 冯顺

隆虑公主 刘迎 不详 耿袭

平氏公主 刘次 不详

沁水公主 刘致 不详 邓乾

平皐公主 刘小姬 不详 邓藩

浚仪公主 刘仲 不详 王度

武安公主 刘惠 不详 来稜

鲁阳公主 刘臣 不详

乐平公主 刘小迎 不详

成安公主 刘小民 不详

汉章帝刘炟 武德公主 刘男 不详

平邑公主 刘王 不详 冯由

阴安公主 刘吉 不详

汉和帝刘肇 修武公主 刘保 不详

共邑公主 刘成 不详

临颍公主 刘利 不详 贾建

闻喜公主 刘兴 不详

清河王刘庆 平氏公主 刘直得 不详 来定

阴城公主 刘坚得 ?—130年 班始 被丈夫班始杀死

舞阴公主 刘别得 不详 邓裦

濮阳公主 刘久长 不详 耿良

涅阳公主 刘侍男 不详 岑熙

汉顺帝刘保 舞阳公主 刘生 不详

冠军公主 刘成男 不详

汝阳公主 刘广 不详

蠡吾侯刘翼 长社公主 不详 不详 耿援

益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寇荣之子

汉桓帝刘志 阳安公主 刘华 不详 伏完 女伏寿为汉献帝皇后

颍阴公主 刘坚 不详

阳翟公主 刘修 不详

汉灵帝刘宏 万年公主 不详 不详

[编辑]三国

[编辑]曹魏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魏武帝曹操 清河公主 不详 不详 夏侯茂 夏侯茂为夏侯敦之子

尹夫人 金乡公主 不详 不详 何晏 与何晏为同母异父兄妹

魏文帝曹丕 甄宓 东乡公主 不详 不详

魏明帝曹睿 平原懿公主 曹淑 232年—232年 出生三月夭折,明帝以甄黄合葬做为冥婚对象

齐长公主 不详 不详 1李韬

2任恺 三国志记载李韬因罪而死,齐长公主与三子幸免;晋书记载任恺妻为魏明帝女齐长公主。

[编辑]蜀汉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蜀后主刘禅 公主 不详 不详 诸葛瞻 诸葛瞻为诸葛亮之子

[编辑]东吴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吴大帝孙权 步夫人 全公主 孙鲁班

(字大虎) 不详 1周循

2全琮 周循为周瑜之子

步夫人 朱公主 孙鲁育

(字小虎) 不详 1朱据

2刘纂 遭姊全公主谮杀,女朱夫人为孙休妻。

公主 不详 不详 滕引

吴景帝孙休 朱夫人 公主 不详 不详 朱宣

[编辑]晋朝

[编辑]西晋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晋宣帝司马懿 张春华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长陆公主 不详 不详 杜预

晋文帝司马昭 王元姬 京兆公主 不详 不详

晋武帝司马炎 常山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济 双目失明

长广公主 不详 不详 甄德

荥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卢谌 未婚而卒

荥阳长公主 不详 不详 华恒

繁昌公主 不详 不详 卫宣 离婚

襄城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敦

杨艳 平阳公主 不详 不详

杨艳 新丰公主 不详 不详

杨艳 阳平公主 不详 不详

万安公主 不详 不详 早逝,武帝命左贵嫔为之作诔

胡芳 武安公主 不详 不详

颍川公主 不详 不详 王粹

晋惠帝司马衷 贾南风 临海公主 不详 不详 曹统 洛阳之乱时曾被掳卖为奴

贾南风 河东公主 不详 不详 孙会

贾南风 始平公主 不详 不详

贾南风 哀献皇女 不详 不详

[编辑]东晋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晋元帝司马睿 郑阿春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王禕之

晋明帝司马绍 庾文君 南康公主 司马兴男 不详 桓温

南郡悼公主 不详 不详 羊贲

庐陵公主 不详 不详 刘惔

晋成帝司马衍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荀羡

简文帝司马昱 徐贵人 新安公主 司马道福 不详 王献之

李陵容 鄱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嘏 孙女为宋孝武帝刘骏皇后,刘宋时被改称永成君

孝武帝司马曜 晋陵公主 不详 不详 谢混 晋安帝时被迫离婚,刘宋时被改称东乡君

恭帝司马德文 褚灵媛 海盐公主 司马茂英 393年?—439年 刘义符 为宋少帝刘义符皇后

褚灵媛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编辑]南北朝

[编辑]南朝

[编辑]南朝宋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宋武帝刘裕 臧爱亲 会稽公主 刘兴弟 不详 徐达之

吴兴长公主 刘荣男 不详 王偃

张夫人 义兴恭长公主 刘惠媛

宣城德公主 不详 不详 周矫

新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景深 离婚

吴郡宣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湛之 妹始安公主早逝,嫁褚湛之为继室

始安哀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湛之

豫章康长公主 刘欣男 ?—464年 1徐乔

2何瑀

宋文帝刘义隆 袁齐妫 东阳献公主 刘英娥 不详 王僧绰 长女

蒋美人 海盐公主 不详 不详 赵倩 第四女。与兄始兴王刘浚私通,和赵倩离婚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谢纬 第五女。其子为著名诗人谢朓

临川长公主 刘英媛 不详 王藻 善妒,陷害王藻下狱后离婚

琅邪贞长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授

南郡献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渊 褚渊为褚湛之之子,公主入南朝齐称巴西主

庐江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澄 褚澄为褚湛之与吴郡公主之子

淮阳长公主 不详 不详 江凭 第九女

新蔡公主 刘英媚 不详 1何迈

2刘子业 第十女。先嫁何迈,后被其侄宋废帝刘子业纳为贵嫔,伪称谢氏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徐恒之 第十五女。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郗烨 梁武帝萧衍皇后郗徽之母,南朝齐降为松滋县君。

宋孝武帝刘骏 王宪嫄 山阴公主 刘楚玉 446年?—465年 何戢 长女,废帝之姊。后被宋明帝刘彧赐死。

安固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志 王志为王僧虔之子

临汝公主 不详 不详 江斅 江斅曾作辞婚表退婚

安吉公主 不详 不详 蔡约

王宪嫄 临淮康哀公主 刘楚佩 不详 王莹

王宪嫄 皇女 刘楚琇 不详

王宪嫄 康乐公主 刘修明 不详 徐孝嗣

宋明帝刘彧 阳羡公主 不详 不详 王俭 王俭为王僧绰之子

王贞风 晋陵长公主 刘伯姒 不详

王贞风 建安长公主 刘伯媛 不详

[编辑]南朝齐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齐高帝萧道成 义兴宪公主 不详 不详 沈文和

淮南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暕

临海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彬

齐武帝萧赜 吴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观

武康公主 不详 不详 徐演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何敬容

齐明帝萧鸾 山阴公主 不详 不详 徐况

钱唐公主 不详 不详 谢览

[编辑]南朝梁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梁太祖萧顺之 张尚柔 义兴昭长公主 萧令嫕 不详 王琳

新安穆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茂璋 武帝妹,卒於齐朝时,子王冲。

梁武帝萧衍 郗徽 永兴公主 萧玉姚 不详 殷钧

郗徽 永世公主 萧玉婉 不详 谢谟

郗徽 永康公主 萧玉嬛 不详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张缵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柳偃 女柳敬言为陈宣帝皇后。

永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铨

安吉公主 萧玉志 不详 王实

梁简文帝萧纲 王灵宾 长山公主 萧妙挈 不详

南沙公主 不详 不详 袁宪

范淑妃 溧阳公主 不详 不详 侯景

余姚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溥

海盐公主 不详 不详 张希 第九女。张希为张缵之子。

安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张交 第十一女,又称定阳公主。

梁元帝萧绎 徐昭佩 益昌公主 萧含贞 不详

安固公主 不详 不详 郑译

[编辑]南朝陈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陈武帝陈霸先 永世公主 不详 不详 钱藏

始兴王陈道谭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到郁

陈文帝陈蒨 丰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留贞臣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1侯净藏

2柳盼

陈宣帝陈顼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蔡凝

义兴公主 不详 不详 钱肃

[编辑]北朝

[编辑]北魏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辽西公主 不详 不详 贺野千

[编辑]北齐

[编辑]北周

[编辑]相关连结

中国君主列表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编辑]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

柏杨编: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下)

[编辑]补充新叙内容

中国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公主一览:

[编辑]两汉

[编辑]西汉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汉高祖

刘邦 吕雉 鲁元公主 不详 ?—前187年 张敖 女张嫣为其弟汉惠帝皇后

汉文帝

刘恒 窦漪 馆陶公主 刘嫖 不详 陈午 女陈娇为汉武帝皇后

公主 不详 不详 周胜之 周胜之为周勃之子

汉景帝

刘启 王娡 平阳公主 不详 不详 1曹时

2卫青

王娡 南宫公主 不详 不详 耏申

王娡 隆虑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子昭平君娶武帝女夷安公主

汉武帝

刘彻 卫子夫 卫长公主 不详 不详 栾大 又称当利公主

卫子夫 诸邑公主 不详 ?—前91年 坐巫蛊之祸而死

卫子夫 阳石公主 不详 ?—前91年 坐巫蛊之祸而死

李夫人 鄂邑盖长公主 ?—前80年 王充 意图谋反被发觉,自杀。

夷安公主 不详 不详 昭平君 昭平君为武帝姊隆虑公主之子。

汉宣帝

刘询 馆陶公主 刘施 不详 -{于永}- 宣帝长女

汉元帝

刘奭 傅昭仪 平都公主 不详 不详

颍邑公主 不详 不详 杜业 无子而薨

[编辑]新朝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王莽 黄皇室主 不详 前9年—23年 刘衎 为汉平帝皇后

[编辑]东汉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南顿君

刘钦 樊嫺都 湖阳公主 刘黄 不详 不详

樊嫺都 新野公主 刘元 ?—22年 邓曼 生一男三女,与三女死於乱兵当中。

樊嫺都 宁平公主 刘伯姬 不详 李通

光武帝

刘秀 舞阳公主 刘义王 不详 梁松

涅阳公主 刘中礼 不详 窦固

馆陶公主 刘红夫 不详 韩光

淯阳公主 刘礼刘 不详 郭璜

郦邑公主 刘绶 ?—58年 阴丰 被丈夫阴丰杀死

汉明帝

刘庄 获嘉公主 刘姬 不详 冯柱

平阳公主 刘奴 不详 冯顺

隆虑公主 刘迎 不详 耿袭

平氏公主 刘次 不详

沁水公主 刘致 不详 邓乾

平皐公主 刘小姬 不详 邓藩

浚仪公主 刘仲 不详 王度

武安公主 刘惠 不详 来稜

鲁阳公主 刘臣 不详

乐平公主 刘小迎 不详

成安公主 刘小民 不详

汉章帝

刘炟 武德公主 刘男 不详

平邑公主 刘王 不详 冯由

阴安公主 刘吉 不详

汉和帝

刘肇 修武公主 刘保 不详

共邑公主 刘成 不详

临颍公主 刘利 不详 贾建

闻喜公主 刘兴 不详

清河王

刘庆 平氏公主 刘直得 不详 来定

阴城公主 刘坚得 ?—130年 班始 被丈夫班始杀死

舞阴公主 刘别得 不详 邓裦

濮阳公主 刘久长 不详 耿良

涅阳公主 刘侍男 不详 岑熙

汉顺帝

刘保 舞阳公主 刘生 不详

冠军公主 刘成男 不详

汝阳公主 刘广 不详

蠡吾侯

刘翼 长社公主 不详 不详 耿援

益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寇荣之子

汉桓帝

刘志 阳安公主 刘华 不详 伏完 女伏寿为汉献帝皇后

颍阴公主 刘坚 不详

阳翟公主 刘修 不详

汉灵帝

刘宏 万年公主 不详 不详

[编辑]三国

[编辑]曹魏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魏武帝

曹操 清河公主 不详 不详 夏侯茂 夏侯茂为夏侯敦之子

杜夫人 金乡公主 不详 不详 何晏 与秦朗为同母异父兄妹

尹夫人 安阳公主 不详 不详 荀恽 与何晏为同母异父兄妹,荀恽为荀彧之子

不详 不详 曹宪 不详 刘协 《后汉书》称孝献曹皇后

不详 不详 曹节 不详 刘协 《后汉书》称献穆曹皇后,汉亡后封山阳公夫人

不详 不详 曹华 不详 刘协 汉时为贵人

不详 高城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魏文帝

曹丕 甄后 东乡公主 不详 不详

魏明帝

曹睿 平原懿公主 曹淑 232年 出生三月夭折,明帝以甄黄合葬做为冥婚对象

齐长公主 不详 不详 1李韬

2任恺 三国志记载李韬因罪而死,齐长公主与三子幸免;晋书记载任恺妻为魏明帝女齐长公主。

[编辑]蜀汉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蜀后主刘禅 公主 不详 不详 诸葛瞻 诸葛瞻为诸葛亮之子

[编辑]东吴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吴大帝

孙权 步夫人 全公主 孙鲁班

(字大虎) 不详 1周循

2全琮 周循为周瑜之子

步夫人 朱公主 孙鲁育

(字小虎) 不详 1朱据

2刘纂 遭姊全公主谮杀,女朱夫人为孙休妻。

公主 不详 不详 滕引

吴景帝

孙休 朱夫人 公主 不详 不详 朱宣

[编辑]晋朝

[编辑]西晋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晋宣帝

司马懿 张春华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长陆公主 不详 不详 杜预

晋文帝

司马昭 王元姬 京兆公主 不详 不详

晋武帝司马炎 常山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济 双目失明

长广公主 不详 不详 甄德

荥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卢谌 未婚而卒

荥阳长公主 不详 不详 华恒

繁昌公主 不详 不详 卫宣 离婚

襄城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敦

杨艳 平阳公主 不详 不详

杨艳 新丰公主 不详 不详

杨艳 阳平公主 不详 不详

万安公主 不详 不详 早逝,武帝命左贵嫔为之作诔

胡芳 武安公主 不详 不详

颍川公主 不详 不详 王粹

晋惠帝司马衷 贾南风 临海公主 不详 不详 曹统 洛阳之乱时曾被掳卖为奴

贾南风 河东公主 不详 不详 孙会

贾南风 始平公主 不详 不详

贾南风 哀献皇女 不详 不详

[编辑]东晋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晋元帝司马睿 郑阿春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王禕之

晋明帝司马绍 庾文君 南康公主 司马兴男 不详 桓温

南郡悼公主 不详 不详 羊贲

庐陵公主 不详 不详 刘惔

晋成帝司马衍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荀羡

简文帝司马昱 徐贵人 新安公主 司马道福 不详 王献之

李陵容 鄱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嘏 孙女为宋孝武帝刘骏皇后,刘宋时被改称永成君

孝武帝司马曜 晋陵公主 不详 不详 谢混 晋安帝时被迫离婚,刘宋时被改称东乡君

恭帝司马德文 褚灵媛 海盐公主 司马茂英 393年?—439年 刘义符 为宋少帝刘义符皇后

褚灵媛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编辑]南北朝

[编辑]南朝

[编辑]南朝宋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宋武帝

刘裕 臧爱亲 会稽公主 刘兴弟 不详 徐达之

吴兴长公主 刘荣男 不详 王偃

张夫人 义兴恭长公主 刘惠媛

宣城德公主 不详 不详 周矫

新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景深 离婚

吴郡宣公主 不详 ?—476年 褚湛之 妹始安公主早逝,嫁褚湛之为继室,生褚澄

始安哀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湛之

豫章康长公主 刘欣男 ?—464年 1徐乔

2何瑀

宋文帝

刘义隆 袁齐妫 东阳献公主 刘英娥 不详 王僧绰 长女

蒋美人 海盐公主 不详 不详 赵倩 第四女。与兄始兴王刘浚私通,和赵倩离婚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谢纬 第五女。其子为著名诗人谢朓

临川长公主 刘英媛 不详 王藻 善妒,陷害王藻下狱后离婚

琅邪贞长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授

南郡献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渊 褚渊为褚湛之之子,公主入南朝齐称巴西主

庐江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澄 褚澄为褚湛之与吴郡公主之子

淮阳长公主 不详 不详 江凭 第九女

新蔡公主 刘英媚 不详 1何迈

2刘子业 第十女。先嫁何迈,后被其侄宋废帝刘子业纳为贵嫔,伪称谢氏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徐恒之 第十五女。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郗烨 梁武帝萧衍皇后郗徽之母,南朝齐降为松滋县君。

宋孝武帝

刘骏 王宪嫄 山阴公主 刘楚玉 446年?—465年 何戢 长女,废帝之姊。后被宋明帝刘彧赐死。

安固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志 王志为王僧虔之子

临汝公主 不详 不详 江斅 江斅曾作辞婚表退婚

安吉公主 不详 不详 蔡约

王宪嫄 临淮康哀公主 刘楚佩 不详 王莹

王宪嫄 皇女 刘楚琇 不详

王宪嫄 康乐公主 刘修明 不详 徐孝嗣

殷淑仪 县公主 不详 ?—465年 第十二皇女,与同母兄弟刘子鸾、刘子师被前废帝杀害。

宋明帝

刘彧 阳羡公主 不详 不详 王俭 王俭为王僧绰之子

王贞风 晋陵长公主 刘伯姒 不详

王贞风 建安长公主 刘伯媛 不详

[编辑]南朝齐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齐高帝

萧道成 义兴宪公主 不详 不详 沈文和

淮南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暕

临海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彬

齐武帝

萧赜 吴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观

武康公主 不详 不详 徐演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何敬容

齐明帝

萧鸾 山阴公主 不详 不详 徐况

钱唐公主 不详 不详 谢览

[编辑]南朝梁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梁太祖萧顺之 张尚柔 义兴昭长公主 萧令嫕 不详 王琳

新安穆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茂璋 武帝妹,卒於齐朝时,子王冲。

梁武帝

萧衍 郗徽 永兴公主 萧玉姚 不详 殷钧

郗徽 永世公主 萧玉婉 不详 谢谟

郗徽 永康公主 萧玉嬛 不详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张缵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柳偃 女柳敬言为陈宣帝皇后。

永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铨

安吉公主 萧玉志 不详 王实

梁简文帝

萧纲 王灵宾 长山公主 萧妙挈 不详

南沙公主 不详 不详 袁宪

范淑妃 溧阳公主 不详 不详 侯景

余姚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溥

海盐公主 不详 不详 张希 第九女。张希为张缵之子。

安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张交 第十一女,又称定阳公主。

梁元帝

萧绎 徐昭佩 益昌公主 萧含贞 不详

安固公主 不详 不详 郑译

[编辑]南朝陈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陈武帝

陈霸先 永世公主 不详 不详 钱藏

始兴王

陈道谭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到郁

陈文帝

陈蒨 丰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留贞臣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1侯净藏

2柳盼

陈宣帝

陈顼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蔡凝

义兴公主 不详 不详 钱肃

[编辑]北朝

[编辑]北魏

[编辑]父亲可考者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辽西公主 不详 不详 贺野千

[编辑]父亲无考者

[编辑]北齐

[编辑]北周

[编辑]隋朝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隋武元帝

杨忠 安成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窦荣定 隋文帝杨坚之姊

隋文帝

杨坚 独孤伽罗 乐平公主 杨丽华 561年—609年 宇文贇 北周宣帝宇文贇皇后

独孤伽罗 兰陵公主 杨阿五 573年—604年 1王奉孝

2柳述 第五女

广平公主 不详 不详 宇文静礼

襄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李长稚

隋炀帝

杨广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宇文士及

[编辑]唐朝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唐世祖李昞 独孤夫人 同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裕 高祖妹,享年八十六岁。

唐高祖李渊 不详 长沙公主 不详 不详 冯少师

不详 襄阳公主 不详 不详 窦诞

窦皇后 平阳昭公主 不详 ?—623年 柴绍

不详 高密公主 不详 ?—655年 1长孙孝政

2段纶

不详 长广公主 不详 不详 1赵慈景

2杨师道

不详 万春公主 不详 不详 豆卢怀让

不详 房陵公主 不详 不详 1窦奉节

2贺兰僧伽

不详 九江公主 不详 不详 执失思力

不详 庐陵公主 不详 不详 乔师望

不详 南昌公主 不详 不详 苏勗

不详 安平公主 不详 不详 杨思敬

不详 淮南公主 不详 不详 封道言

不详 真定公主 不详 不详 崔恭礼

不详 衡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阿史那社尔

不详 丹阳公主 不详 不详 薛万彻

不详 临海公主 不详 不详 裴师律

不详 馆陶公主 不详 不详 崔宣庆

不详 千金公主 不详 不详 1温挺

2郑敬玄 以姑母身份,自请做武则天的女儿,并引冯小宝进宫。

不详 常乐公主 不详 ?—688年 赵瑰 高祖第七女。女为李显第一任妻子。公主与夫同遭武则天杀害,改姓「虺」。

唐太宗李世民 不详 襄城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汝南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南平公主 不详 ?—623年

不详 遂安公主 不详 ?—655年

长孙皇后 长乐公主 李丽质 不详

不详 豫章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比景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普安公主 不详 不详

长孙皇后 东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韦贵妃 临川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清河公主 李敬 不详

不详 兰陵公主 李淑 不详

不详 晋安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安康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新兴公主 不详 不详

长孙皇后 城阳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合浦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金山公主 不详 不详

长孙皇后 晋阳公主 李明达 633年—644年 小名兕子

不详 常山公主 不详 不详

长孙皇后 新城公主 不详 634年—662年 1长孙诠

2韦正矩

唐高宗李治 萧淑妃 义阳公主 李下玉 不详 不详

萧淑妃 高安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武则天 安定思公主 不详 654年—654年

武则天 太平公主 李令月 约665年—713年 1薛绍

2武攸暨 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唐中宗李显 不详 新都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宜城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定安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韦皇后 长宁公主 不详 1杨慎交

2苏彦伯 不详

不详 永寿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永泰公主 李仙蕙 685年—701年 武延基

韦皇后 安乐公主 李裹儿 664年—710年 1武崇训

2武延秀

不详 成安公主 李季姜 不详 不详

唐睿宗李旦 不详 寿昌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安兴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諡号昭怀

不详 荆山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淮阳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代国公主 李华 不详 名华字华婉

不详 凉国公主 李华庄 不详 字华庄

不详 薛国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鄎国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金仙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玉真公主 李持盈 不详 字持盈

不详 霍国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唐玄宗李隆基 不详 永穆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常芬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孝昌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唐昌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灵昌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常山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武惠妃 上仙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怀思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晋国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郭圣通嫁给光武帝刘秀的时候,是带着河北真定王十万兵马作为嫁妆,最后她才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后。那个时候看似她是人生赢家,但这婚姻如果没有爱的加持,最终也会昙花一现,所以郭圣通后来才会输得一塌糊涂。

郭圣通是东汉开国帝王刘秀的第一任皇后,她出自河北世家豪族,身份高贵。父亲是阳安思侯郭昌,而她的舅舅便是西汉末年一方诸侯的真定王刘扬。她这种家世,如果不是西汉灭亡了,说不定她会嫁到西汉皇宫。当时刘秀虽然是宗亲,但家族早已没落,不过在西汉末年,刘秀这个有理想又有能力的年轻人愣是打出了一片天地。在他被更始帝派往河北招抚豪族势力的时候,真定王看中了刘秀这个人才,想要拥护他为帝,当时真定王提出的条件便是让刘秀迎娶他的侄女郭圣通。真定王在河北坐拥十万兵马,娶了郭圣通就等于有了这十万兵马,刘秀就有称帝的实力。虽然刘秀早已娶妻,但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很平常,更何况是帝王,娶郭圣通刘秀不亏。

娶了郭圣通后,刘秀得到了真定王的支持,他如虎添翼,不久他便在河北鄗城称帝。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刘秀登基为帝,自然要立皇后,郭圣通背后有真定王和河北士族势力支持,且刘秀也是因为与郭圣的政治联姻,才能坐上帝位,所以郭圣通做皇后也合情合理。

但刘秀之前是有娶妻的,他的发妻是阴丽华。这个阴丽华出自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也是一个世家贵女。而且这刘秀的姐夫与阴丽华家是姻亲,刘秀与阴丽华应该是成婚前便相识。比起郭圣通这种盲婚哑嫁的政治婚姻,刘秀与阴丽华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而且刘秀年少时曾说过做官当执黄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也就是说这阴丽华是刘秀心中的女神,刘秀对阴丽华不仅是喜爱,而且还是深爱。刘秀迎娶阴丽华的时候,是他的兄长被更始帝屠杀后,他也因为自己的才能被更始帝深深猜忌,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低潮的时候。阴丽华没有嫌弃他,还是嫁给了他,陪他走过了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所以他与阴丽华夫妻感情也很深厚。

刘秀称帝后,郭圣通对于后位志在必得,而阴丽华为了不让刘秀为难,她主动让出了后位给郭圣通。其实从内心深处来说,阴丽华才是发妻,哪个女人都不想将自己的男人与地位一起让给别的女人,但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郭圣通背后的势力太大,刘秀刚刚称帝,河北士族需要安抚,如果因为立后的事情与河北势力产生嫌隙,刘秀的江山就会产生危机。所以阴丽华她不是想让出后位,她是不得不让出。

郭圣通最后如愿以偿得到后位,看似她成了人生赢家,但其实她已经输得彻底。阴丽华这个刘秀所爱,又与刘秀共患难,最后还为刘秀委屈的发妻,怎么能不让刘秀放在心尖上?她成为了刘秀一生挚爱。而郭圣通赢了后位却输了男人,最后刘秀江山稳定之后,当有能力为心爱的人做些补偿的时候,郭圣通就只能将后位还给阴丽华。说到底还是因为郭圣通从始至终都没有被刘秀放在心中,作为女人来说,在婚姻中她很失败,所以她才会一败涂地。

岑彭 邓禹 阴丽华 邓绥 邓芝 庾曼倩 庾信 岑文本 岑参 马化龙 马之骐 马之骏 齐慎 马一山 马云卿 罗飞声

详细:新野名人一

1、岑彭(?-35年),东汉初将领,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东北张楼村一带)人。新莽时,为棘阳守长,绿林起义爆发,举义投诚,屡立战功,封为归德侯。刘纟寅遇害后,复为大司马朱鲔校尉,从鲔击杀王莽杨州牧李圣,定淮阳城,被荐为淮阳都尉,后迁任颖川太守。继归刘秀,任刺奸大将军,转战河北,颇有战功。刘秀即帝位,任廷尉,行大将军事,积功封舞阴侯、征南大将军。旋奉令入蜀击公孙述,直拔武阳,进驻成都附近。蜀刺客以诈降混入其军营,彭公不幸殉难。汉光武帝刘秀甚为悲痛,后在凌云阁为功臣绘像时,将其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其子岑遵,封为细阳侯,次子岑淮为谷阳侯。岑遵后又任屯骑校尉。遵死后,其子岑杞继任。汉永初三年(公元116年),杞坐事失国,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汉安帝复封岑杞为细阳侯,顺帝时为光禄卿。岑杞死后,其子岑熙继任,娶汉安帝妹涅阳长公主为妻,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精明能干,朝庭多称其能,迁升为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太守,大有政声。当地人歌颂道:“我有积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警,足下生嫠。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喜我生,独丁斯时。美矣岑君,于戏休兹!”岑熙死后,其子岑福继任,为朝庭黄门侍郎。

2、 邓禹(公元2~58年),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 城郊乡李湖村)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名列二十八宿之首 ,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次上朝,皇帝面南座北,大臣面北下跪,而邓禹却可以面向东立,不必跪拜皇帝。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待遇面前,邓禹并不居功自傲,仅靠俸录养家糊口,让孩子自食其力, 以清正廉洁明哲保身,求得善终。这在宦海凶险的封建政治斗争中是难能可贵的。

邓禹少时在长安就学,聪敏好学,十三岁能背诵《诗经》,曾与刘秀为学友。王朗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攻占乐阳,首立战功。

邓禹“长于推荐贤能,所举之人皆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每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

征战中,邓禹与光武帝“谋划营帐之中,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为显著”。邓禹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皇帝刘玄十万兵将。后封为梁侯、高密侯。邓禹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刘秀赞扬他“极有忠孝之心”。邓禹还教子有方,不置产业。

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后,感其功高,拜为太傅。公元58年病逝,谥元侯。显宗追念邓禹为开国勋臣,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汉云台二十八宿(将):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

3、阴丽华(公元5~64年),东汉南阳新野(今新野县)人。汉光武帝刘秀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德皇后。

阴丽华美貌出众,贤而有德,当地闻名。早年,刘秀在宛时即对其产生爱慕之心,曾立下誓言:“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雅性宽仁。刘秀即位后,欲立她为皇后,但阴丽华认为郭氏有子,家族显赫,有助于刘秀政权,力劝立郭氏为后,坚持不肯接受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公元41年,刘秀废郭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同时又封了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明帝。

阴丽华为后期间,“性仁孝,多矜慈”。不干预朝政,悉心照料刘秀起居,劝刘秀爱惜民力,安抚百姓,同时注意训导后宫节俭,始终如一地追求简朴生活。汉显宗(明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永平七年逝世,谥号光烈。

4、邓绥(81-121),新野人,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皇后。东汉和熹皇后邓绥(公元81年-121年),新野县人氏,云台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邓禹之孙女,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专志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家人号曰“诸生”,其才能为诸兄弟所不及。其父邓训(时任护羌校尉)有疑难之事也常询问邓绥。她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邓绥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爱。因此,阴皇后对她十分嫉妒,扬言要除掉邓绥。邓绥获此情报,向和帝哭诉,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废杀阴后,立邓绥为皇后,绥终于如愿以偿。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在此期间,她牢记阴皇后的前车之鉴,摒弊扬善,不计前嫌,先后减免受阴皇后诛连被遣免者之罪,并赐赠财物田地,给以生计,并把皇戚马氏、窦氏家属因罪禁锢者赦为平民,以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她专门为内戚和邓、马、窦氏家族子弟开设学堂,传授经书,培养名门之后。绥执政严明,内检左右,外抑宗族,连其兄触犯刑律也严惩不贷。她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 500余众。她对蔡伦改革造纸术极为赞赏,下令宣传推广,并封蔡伦为候,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铺平了道路。绥执政期间,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仅延平二年(即她执政的第二年),全国就有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风雹侵袭。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百姓安居乐业。她采纳西域都护任留斑超之子斑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她听从虞诩等人良策,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转守为攻,使羌人暴动得平息。大臣们纷纷上书歌颂邓太后:“兴灭国,继绝室,录功臣,复汉室……巍巍之业,可望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日夜操劳使年仅41岁的邓太后染病咯血,卧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诏,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与和帝合葬于顺陵

5、邓芝(?-252)字伯苗,义阳新野人,东汉武帝开国功臣大司徒邓禹之后代。

在东汉建安末年间人蜀,依靠巴西太守庞义刘备定益州时,邓芝为郭哪阁督,刘备出巡于郸,和邓艺深谈后,大奇之,理升为郭县令。不久又迁升广汉太守,以治严有治统,调回中央任为尚书,参与与国家大政。

刘备去世后,奉命和个X和谈的第一个外交使节使是邓芝。由于他的诚意和机答,很快地解除了吴蜀间的敌意,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表示:“和合二国,唯有邓生”。

第一次北伐时,邓芝首次份一自己的军团,附属于赵云东战线军之中.坚守箕谷。赵云去世后,邓芝自然成为蜀汉东战线主要军团领袖之一。

诸葛亮数度北伐期间,邓芝是厂重要治询意见的军团领柏之一,受任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邓芝迁开前军师前将军,领克州刺史。并接续李丰督守江州,和孙权有相当亲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为车骑将军,十四年病逝于东方前线。邓芝为将领前后二十余年,赏罚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俭朴。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给供用,终生不治私产,妻子有时都不免于饥寒,死时囊中全无余财。

6、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生活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邓艾便随其母被迫迁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北)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为生。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

正始(240—249)初,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始四年(243),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秋,邓艾因功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又迁升城阳(治所在今诸城东北)太守。正元元年(254年),魏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进封邓艾为方城亭侯。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大将军司马昭命邓艾出任安西将军。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邓艾大败蜀军,魏帝下诏褒奖邓艾,诏曰:“逆贼姜继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士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于巴、蜀,武声扬于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蜀大将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邓艾(时为安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司马望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为营。邓艾、司马望率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次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只得引军而还。邓艾因功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户。

景元四年(263年)大败蜀国。 魏灭蜀之战,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头脑有些不冷静。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罐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十八日中午,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今四川德阳)西。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城。

邓艾是三国未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度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末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对此作了客观的评论:“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自论者也。

7、庾曼倩(约480—560),字世华,新野县人,南朝梁时著名科学家,对我国古代天文法和数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庾曼倩的父亲庾诜,幼年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知,纬侯书射,祺算机巧,并一时之绝。他的知识广博,研究颇见功力,名重当时,粱高祖肖衍多次征其做官参政,他不就。庾曼倩继展父业,潜心钻研,整理。笺注数学名著《算经》,曾有《注算经》一书问世。同时,在细心观测天文、研究历发的基础上,写成《七曜律历》—书。这是对我国古代天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部专著。另外,还著有《文字体例》、《庄老义疏》、《丧服仪》等。所著文章共95卷。梁元帝肖绎对他极为重视,辞其主簿,迁中录事,后转为咨议参军。

庾曼倩之子庾季才,字叔奕,幼时聪颖,好学不辍,在其父的教育、影响下,致力于天文学的研究,有独见解。《北史·艺术传》载他:“八岁诵《尚书》、十二通《易》,好占玄易。”曾任梁朝参军,周的太史,隋的常侍。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下诏命庾季才重新修订天文盖图。他参阅了周、齐、梁、陈历代所搜集的大量资料,观测天文图,依照古代天文学家之说,拟定星位,绘制出天象图。《隋书·艺术传》说,这份天象图星位准确,硕大逼真,星之隐显,天汉昭回,宛若苍穹。隋朝是重视科学技术的朝代,庾曼倩祖子三人所取得的成就,不但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光武帝刘秀做了哪些事情?他是怎样创造光武中兴的?

从新时期结束后世界再次陷入混乱,经过近20年的时间,人民遭受了严重的伤亡,战争、疾病和饥饿和无数的死亡,到刘秀再次统一世界,世界人口是“十分之二”。

为了使战火纷飞的中原早日恢复和发展,刘秀“知天下之疲惫,思幸福之肩”。因久长,淑萍不警觉,没有回复军中的“军情”。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英雄郎陵侯爵、杨旭侯爵马武写道:请趁匈奴分裂,北匈奴弱之际,出兵剿灭它,建立“永刻石刻功德”。刘秀下诏说:“今国无善治。灾难永远不要停止。人们不会保护自己。比相关人员要好"

刘秀勤政,“凡丹看脸,日斜则止,数引公卿,郎将谈经理,夜正梅”。西汉末年以来,帝制多次颁布解放奴隶和禁止残害奴隶的敕令,极大地改善了失地农民被奴役的问题。也解决了战后土地大量贫瘠、人口不足的问题。实行轻而薄的赋税,为减少穷人卖身当奴隶,经常发放救济粮食,减少租住徭役,发展农业生产,修建水利。与此同时,光武帝刘秀还大力清官并县,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翻了一番多,达到2000多万,经济也开始繁荣起来。

精简地方官: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命四里郡和牧区部门裁减地方官,县域不足以与首席官员合并。于是刘秀下旨说:“除四百多个县外,吏治减为十分之一。”整顿官风:刘秀,针对西汉末年地方官员的腐败、铺张浪费和腐败现象,他继位后,注重整顿地方官员,实行勤俭节约,奖惩廉洁,选拔贤能的地方官员。并严格要求地方官员,严格奖惩。因而,经整顿后的官场风气是一种变化。因此,有“内外匪,人广兴趣”的美称。对待开国英雄:刘秀对待英雄,三百六十多名英雄为李侯,给予他们很高的地位,只解决其军事力量。并吸引一个大官员进入宫廷。

军制改革:刘秀废除了西汉的地方军制,废除了内陆各县的地方军队,废除了郡守的职位,废除了郡守每年的征兵和训练,由职业军取代了地方军。但到了东汉末年,郡守势力逐渐壮大,掌握了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15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