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第1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有效情境
作者:王世彬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数学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成为课改后数学课堂一道亮丽风景线。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西师版数学教材在这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范例,也为教师灵活性的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空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关键词】 教学情境 创设 学习兴趣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西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然后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本课知识,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地为学生设悬念、提疑点、揭疑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平行四边形》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可能会有哪些特点?学生猜想:对角可能相等,内角和可能是3600,对边可能平行,对边可能相等……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这些特点吗?然后通过学生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在验证内角和可能是3600时学生纷纷拿出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开始动手画、剪、比、量等操作活动,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几分钟后,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接着交流汇报,有的说:“我是通过把四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圆,一个圆就是3600。”有的说:“我是通过用量角器测量的,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它们的各是36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教学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极为浓厚,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四、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五、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构建过程。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且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一些事情比较感兴趣,我在教学西师版五年级下《用字母表示数》时,结合书上的例3做了一些修改。从学生感兴趣猜老师的年龄入手,用“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从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再一次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课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首先课件出示情景图:女儿8岁,老师比女儿大28岁,老师年龄多少?接着又问当女儿4岁时,老师多大?12岁时呢?然后让学生同桌问,同桌猜。师:一直这样猜下去,多麻烦呀,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女儿的年龄和师的年龄。通过提问:a可以等于200吗?为什么?讨论出字母的取值问题,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数学的实际意义。接着让学生试一试,你能用别的字母表示老师的年龄和女儿的年龄关系吗?再次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达到轻松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六、创设差错情境,让学生迷途知返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应该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的设计一些“坎坷”,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减法的验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有了加法的验算经验,因此,当我在课堂上提出“该怎样验算减法”时,学生都非常积极,抢着喊“我来!我来!”我让其中一位学生回答,他说:“把210和335交换一下再减一遍。”这时我没有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紧接着问:“你们跟他想的一样吗?”“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此时,我还未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跟他们说:“好,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法在自备本上算一算。”学生欣然拿出自备本来演算,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可没过几秒钟,学生们嚷开了,“老师错了,错了!”这时,我故作惊讶地问:“怎么错了?”被我这一问,学生们又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时学生开始静静地思考了。在学生经过足够的时间思考后,我开始提问:“到底该怎样来验算减法呢?”学生想到了可以用“被减数-差”、“差+减数”来验算。然后我再来让学生讨论可以这样来验算的理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多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学生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对这个知识记忆特别深刻,教学效果远比我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要好得多。“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经历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总之,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还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不断探究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就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就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旭 “创设情景与数学教学” 《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18期
2、刘杏花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教育》 20034
3、姚健美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 20048
4、《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高美莲:《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点》,《福建教育》2006年第4期
6、叶志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参考》 2004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28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