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减肥健身后只吃鸡蛋和牛奶可以么

请问减肥健身后只吃鸡蛋和牛奶可以么,第1张

呵呵,楼主不想摄入淀粉和糖类的食物,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现在,我要求楼主接受一种新的正确的观点。

  健美莫入膳食误区

  健美,除了要坚持锻炼外,还要有合理的营养。然而,不少人在膳食方面抱有一些偏见和错误的认识,他们误认为:吃瘦肉可使肌肉发达,许多人认为多吃瘦肉就会长肌肉,其实未必。因为,肌肉主要靠体育锻炼获得。以健美运动员为例,他们每日每公斤体重只要2克优质蛋白质就够了。

  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健美运动员,每天只要摄取优质蛋白质100克,相当于450克牛奶、5个鸡蛋和100克牛肉所含蛋白质的总和,或400克牛肉所含的蛋白质。过去认为,肉、蛋等高蛋白食物是肌肉最好的能量来源;现在,健美运动员流行的食谱是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粮食、豆类、水果,认为这才是肌肉最好的能量来源。年轻人要想体型健美,每日摄取蛋白质80-90克(其中动物蛋白、植物蛋白、豆类蛋白的比例为1:2:1),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合理的锻炼就能达到目的,不必过多地吃肉。要强调的是,要想健美还得多吃水果、蔬菜等碱性食物。

  饮食的营养组成应为碳水化合物50-55%,蛋白质30%,脂肪15——20%。

  鸡蛋可以说是最廉价但是效果也不错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吃鸡蛋喝牛奶,可以达到补充蛋白质的效果。

  喝什么运动饮料啊?多吃点蔬菜水果,那里面的维生素比运动饮料里面的维生素好得多。

  因为运动饮料里面的维生素大多是合成的,不是天然的。天然的一定比合成的好吗?这个我不知道。

  但是,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用的安利的维生素c,上面写的是每颗含有60毫克维生素c,其中有10毫克是天然维生素c。但是价格比在药店买的那种合成的维生素c贵10几倍。

  健身,如果是纯器械训练的话,是无氧运动。

  乡巴佬卤鸡蛋不行,不好,因为它里面含有防腐剂,有致癌作用。

呵呵,楼主不想摄入淀粉和糖类的食物,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现在,我要求楼主接受一种新的正确的观点。

  健美莫入膳食误区

  健美,除了要坚持锻炼外,还要有合理的营养。然而,不少人在膳食方面抱有一些偏见和错误的认识,他们误认为:吃瘦肉可使肌肉发达,许多人认为多吃瘦肉就会长肌肉,其实未必。因为,肌肉主要靠体育锻炼获得。以健美运动员为例,他们每日每公斤体重只要2克优质蛋白质就够了。

  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健美运动员,每天只要摄取优质蛋白质100克,相当于450克牛奶、5个鸡蛋和100克牛肉所含蛋白质的总和,或400克牛肉所含的蛋白质。过去认为,肉、蛋等高蛋白食物是肌肉最好的能量来源;现在,健美运动员流行的食谱是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粮食、豆类、水果,认为这才是肌肉最好的能量来源。年轻人要想体型健美,每日摄取蛋白质80-90克(其中动物蛋白、植物蛋白、豆类蛋白的比例为1:2:1),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合理的锻炼就能达到目的,不必过多地吃肉。要强调的是,要想健美还得多吃水果、蔬菜等碱性食物。

  饮食的营养组成应为碳水化合物50-55%,蛋白质30%,脂肪15——20%。

  鸡蛋可以说是最廉价但是效果也不错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吃鸡蛋喝牛奶,可以达到补充蛋白质的效果。

  喝什么运动饮料啊?多吃点蔬菜水果,那里面的维生素比运动饮料里面的维生素好得多。

  因为运动饮料里面的维生素大多是合成的,不是天然的。天然的一定比合成的好吗?这个我不知道。

  但是,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用的安利的维生素c,上面写的是每颗含有60毫克维生素c,其中有10毫克是天然维生素c。但是价格比在药店买的那种合成的维生素c贵10几倍。

  健身,如果是纯器械训练的话,是无氧运动。

  乡巴佬卤鸡蛋不行,不好,因为它里面含有防腐剂,有致癌作用。

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著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国的印象派画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又译做法兰撒·布歇或是法兰克斯·布雪。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著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

列奥纳多·达芬奇1(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他的超现实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种对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热爱好,并影响至他的公众艺术形象,使他的艺术爱好者与评论家异常苦恼。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又译“达维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H·保罗·德拉罗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发音 (说明 · 关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在他死后一些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强调感情的宣泄,而对现实不一定作出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为表现主义。此外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后来出现的野兽派也有一定影响。

约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国著名雕塑家和插图画家。

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国罗可可时代的代表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於后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趋向於「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徵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谷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印象派。葛饰的笔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画狂人、戴斗、为一、卍等。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国画家,蚀刻画家。吉尔丁出生在伦敦南华克区一个成功的绳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时父亲病逝,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绘图员瓦根。吉尔丁跟随继父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金属版画家爱德华·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还结识了J托纳(J M W Turner)。

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国罗可可时代代表画家。

萨托尼诺·赫兰(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画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亲去世。两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岁的赫兰认识了他的妻子罗莎里·阿莱拉诺。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在包豪斯从1922年开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风景画家。

凯绥·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简称做柯洛,或译做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

彼得·冯·柯内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国著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画家。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以“秀美”著称。年轻时他曾在佛罗伦萨学习四年,有幸仔细观摩了另两位巨匠的作品,从中领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和龙搏斗”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皇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派》(School of Athens)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短短一生创作出不少作品,于1520年早逝。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

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阿的特色在於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

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全名是雷内·弗朗索瓦·吉斯来恩·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西奥多·卢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依全名又译做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他的中文译名有相当多种,有时做胡梭,有时做鲁梭。

卢梭的风景画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评价是有褒有贬,他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当时,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画派长达10年的时间,最后终於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正式有公开展出,并被授与荣誉的十字勋章。并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画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爱杜尔·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李奥纳多·达·文西和拉斐尔·桑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文西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於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

莫罗的绘画主要从基督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

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

克洛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奥德·纳德卢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画家。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宣称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浮躁虚夸。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明显受到了伦勃朗(Rembrandt)和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影响。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欧姬芙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相当具有特色,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著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某些时候欧姬芙画中的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以《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常被简称做普桑。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

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 (法语: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著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约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万尼·贝利尼画室学画,与著名画家乔尔乔涅同学。

蒂埃哥·委拉士开兹(又译委拉斯贵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

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父亲胡安·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贵族、律师,母亲罗里玛·委拉士开兹是塞维利亚的贵族世家,依据当地习惯,姓随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随母姓。

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近平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

马克·夏卡尔(俄语: Марк Шага́л; 白俄罗斯语: 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出生於俄国的犹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养育10个子女,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尔心中的,这一幕幕的印象,成为了他的创作泉源。

乔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译做乔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 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相当与众不同,秀拉的画充满了细腻缤纷的小点,当你靠近看,每一个点都充满著理性的笔触,与梵谷的狂野,还有塞尚的色块都大为不同。秀拉擅长画都市中的风景画,也擅长将色彩理论套用到画作当中。

 1870年到1900年之间的年代是女式泳装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款式仍然保持原样,只是变得越来越简单,而妇女们在泳装下面仍然穿着紧身胸衣———一种有袖子和护腿,类似儿童睡衣的连体编织服装。

 尽管它只是在20世纪20年代才被时装评论家们接受。而政府的立法机构通过法律严格禁止了这种“放荡”的服装,这些法律规定游泳衣必须覆盖从颈部到膝盖的人体部位。有些妇女因为没穿丝袜、鞋子或长裙而受到罚款。

 女子游泳于1912年首次成为奥运会项目。穿着有半长裤腿的无袖连体泳装的范妮·杜拉克在许多项目中独占鳌头。澳大利亚出生的女游泳选手安妮特·凯勒曼也打破了常规。她于1907年在波士顿由于穿一件大胆的连体泳装而被逮捕。

 20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国家的经济富裕使人们纷纷追求生活享受,一般“海空热潮”更成为中产阶级追捧的玩意,富裕的年轻一族不是跑去学习驾驶飞机就是跑到海滩去习泳或进行海浴。

 尼龙衣物生产商Jantzen于当时创制了革命性的新泳服物料及奠定了往后的泳服款式,将以往多利用棉质、毛布、甚至没有弹性的防水人造纤维统统摒弃,改以高弹性、高透气度、低吸水力的尼龙布料制造更贴身、易于穿着及轻便的泳服。

 这些一件式的连身迷你裙裤和两件式的背心配平脚小短裤不但提高了女泳客的安全,更是大大增加了女性泳服的可观性,亦从旁助了女性社交地位一把。

 比基尼的诞生

 人所共知比基尼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一代革命浪潮底下成为时尚,但它早于40年代已经发明,这套如内衣般分为上下二截的泳装,由一位法籍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设计,由于该时期刚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岛进行全球首次原子弹试爆,故此这件如核爆般划时代的泳服亦以此为名。

 在比基尼岛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第18天,路易斯·里尔德于1946年7月18日在巴黎推出了一款由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组成的泳装,这种世界上遮掩身体面积最小的泳衣,通过胸罩护住乳房,背部除绳带外几乎裸露,三角裤衩的胯部尽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

 它形式简便、小巧玲珑,仅用了不足30英寸布料,揉成一团可装入一个火柴盒中。到那时为止,泳装还是保守的,遮盖着身体的大部分。而雷尔德的设计则裸露上腹部的大部分。该泳装选用的是印有报纸内容版块的面料,表明精明的设计者暗示着他的大胆设计将会在世界报纸上占有大量版面。

 当一位名叫米查尔·伯娜蒂妮的舞女在一家游泳池边,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勇气十足地穿上比基尼时,令云集而来的记者们哗然。这种泳装面世令世界震惊的程度不亚于那一颗原子弹爆炸。

 别出心裁的里尔德不失时机地利用比基尼岛爆炸原子弹的影响,果断命名这种两片三点式泳衣为“比基尼”,增加了新泳装的时代色彩,从而大发横财。这套“服装”当时只在欧洲盛行,直至15年后才西传至美国。

 其中最经典的一款比基尼算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女影星碧姬·芭铎曾于大银幕穿的无肩带圆点图案比基尼泳装,时至今日,仍然被不少时装品牌放上天桥演变成新时尚。

 在这种早期的轰动平息下来以后,比基尼泳装为泳装设计展现了全新的前景。作为妇女们在海滩上和游泳时穿的泳装,比基尼泳装迅速取代了连体泳装。40年代和50年代的那种有雕塑感的形象,变成了60年代的柔软而“自然”的身体线条,完全脱掉上衣的诱惑同时也一直存在。

 比基尼的文化热潮

 比基尼热一蔓延开,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世界的大众文化和道德观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海滩便成为人人钟情和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仅有阳光、沙滩和迷人的大海,还有比基尼在海边展示的前所未有的性感,不停在革命的,是我们的身体。

 女性身段的线条美备受重视,人们订立身体的美学角度愈见苛求,圆润的身体线条被视为不健康、愚钝,只有纤瘦如钢条的身体和结实的肌肉才得到认同,而泳服的转变亦以身体为依归,故此今天的比基尼成为泳服的中流砥柱,一件式的泳服早已被摒于时尚门外,而比基尼,似乎只有变成四块三角形的遮羞布才获得青睐,我们似乎愈来愈喜爱展示自己的身体了-———当然这是一件美事,要不人们怎会对自己的身体用心

 1964年鲁迪(Rudi)设计的没有胸罩的比基尼(Toplesssuit)表现出了一种在高度工业化的强压下对情欲的冒险,向公众伦理堡垒开火。寇尔(Cole)则推出了用渔网掩饰前胸和腰部的泳衣。

 比基尼的着装形式,通过充分表现人体的优美曲线,流露出热烈奔放、激情永驻的青春活力,使美国人健康、健美、褐色的躯体成为美的自然流露和象征。“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的事是自由”,这种当时流行的时髦语使西方一些国家有了以性感为中心的海滩文化。

 随之而来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那些无结构的泳装。这些泳装除了下身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遮盖。不穿上衣游泳及裸泳在国际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尽管采取这种游泳方式的人仍是少数。

 泳服的革命接近成熟,近二三十年的大转变只有新物料的发明使泳服的功能发挥得更臻完美。

 谨慎风格的回归

 在90年代,泳装的风格重新趋向“谨慎”,它们覆盖了较多的身体面积,并重新采用了一些原来的缝合方式和调节体态的方式。

 1992年,Cole公司根据“丰胸将回归”的流行预言,开发出了可充气的比基尼(TopSecret),这是一种胸罩内藏有微小充气塞、可使妇女们穿上泳衣也能修整身形的比基尼。

 1995年,随着高科技材料进入时装界,比基尼再次成为众多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们钟情的设计对象,用高科技素材配上复古款式重现五十年代新华丽形象的比基尼、缀有莱茵石的比基尼、绑带式比基尼等纷纷面世。

 比基尼在时装中的新颖而富于诱惑力,使得半个世纪中时装设计师们始终钟情着比基尼这种以服装对人体神裁、用人体对时装进行妙缝的幻化艺术,不断创造出新的样式,如用皮带代替布料缠绕人体三点的比基尼,莫罗期尼斯(无上装式)比基尼,迷你比基尼和一种只有三块极小的布条固定在羞处,被叫做“野蛮”样式的比基尼。

 在比基尼的流行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三点式泳装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没有丁点的*猥,却产生着一种比裸体更加强烈的性感,因为它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人体生命旺盛的活力和自然美,而这种活力和自然纯情的美正越来越为世人接受和钟爱。这是比基尼面世半个世纪后,仍能风靡全世界的原因所在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313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