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双足部的反射区总共有多少个

人体的双足部的反射区总共有多少个,第1张

常用反射区共75个,具体如下:

1、头(大脑)反射区:在双脚拇指第一节底部肉球的大部分,右半球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球大脑的反射区在右脚。

2、额窦反射区:双脚脚拇趾尖端约一厘米的范围,和两脚其他八个趾的肉球上,右边额窦在左脚,左边额窦在右脚。

3、小脑、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肉球根部的外侧,靠近第一节趾骨近端,右半球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球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4、脑垂体反射区:双脚拇趾肉球正中央之一点,在脑部反射区深处。

5、三叉神经·颞叶反射区:双脚拇趾第一节趾骨远端,肉球外侧延伸到脚拇趾近趾甲处,在小脑、脑干反射区之前方。

6、鼻反射区:双脚拇趾第一节趾骨肉球内侧的中部,延伸到脚拇趾甲处。

7、颈反射区:双拇趾第二节远端,毗邻血压点,脚拇趾根部外侧的1/2,从脚底转向脚背的部分,在第一关节下方。

8、目反射区:双脚第二趾骨和第三趾骨中间与根部,右目反射区在左脚,左目反射区在右脚。

9、耳反射区:双脚脚底第四趾骨和第五趾骨中间与根部,右耳反射区在左脚,左耳反射区在右脚。

10、肩反射区:双脚脚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及脚背的小趾骨外缘与凸起趾骨与跖骨关节处。

11、斜方肌反射区:双脚脚底,自第一趾骨起至外侧肩反射区处(小趾与跖骨关节处)成带状、宽度约一指幅,右侧斜方肌及反射区在右脚,左侧在左脚。

12、甲状腺反射区:双脚脚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成带状。

13、甲状旁腺反射区:双脚脚底内缘第一跖骨与第二趾骨关节处。

14、肺、支气管反射区: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甲状腺反射区向外成带状列脚底外侧的肩与腋窝反射区。

15、胃反射区:双脚脚底第一跖骨与趾骨关节下方约一拇指幅度。

16、十二指肠反射区:双脚脚底第一跖骨近端,胃与胰腺反射区之下方。

17、胰腺反射区:双脚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交连处。

18、肝脏反射区:右脚脚底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间。

19、胆囊反射区:右脚脚底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间,在肺反射区之下方,肝脏反射区内的一部分。

20、腹腔神经丛(太阳丛)反射区:双脚脚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反射区与胃反射区附近。

21、肾上腺反射区:双脚脚底第二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八字形交叉之一点下方,在肾脏反射区的上端。

22、肾脏反射区:双脚脚底的第二第三跖骨的近端的二分之一。

23、输尿管反射区:双脚脚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

24、膀胱反射区:双脚内踝舟骨下方母展肌之侧。

25、小肠反射区:双脚脚底骰骨、大楔骨部位至脚跟骨的凸区域。

26、盲肠、阑尾反射区:右脚脚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

27、回盲瓣反射区:右脚脚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之上方。

28、升结肠反射区:右脚脚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带状区域。

29、横结肠反射区:双脚脚底中间横越脚底之带状区域。

30、降结肠反射区:右脚脚底由横结肠反射区下行至跟骨前线外侧。

31、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双脚脚底跟骨前缘左脚成带状,右脚上只有直肠反射区,在肛门反射区的外侧一点上。

32、肛门反射区:双脚脚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之末端,约近于脚底内侧。

33、心脏反射区:左脚脚底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间。

34、脾脏反射区:左脚底心脏反射区之下方,第四、第五跖骨的近端。

35、膝反射区:双脚外侧第五跖骨与跟骨所形成之凹处,为脚后跟骨之三角凹下区域。另一相关反射区在肘关节。

36、生殖腺(男性睾丸、女性卵巢)反射区:双脚脚底跟骨正中央部位,另一位置在跟骨外侧踝之后下方的部位。

37、下腹部反射区:双脚腓骨后方,于脚外侧踝后起四指幅向上延伸区域。

38、髋关节、股关节反射区:同在双脚踝骨之下方区域,外侧为髋关节,内侧为股关节,另一相关反射区为肩关节。

39、上身淋巴腺反射区:双脚外侧踝骨前,由距骨、舟骨、骰骨间构成之凹下部位。

40、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双脚内侧脚踝骨前,由距骨舟骨间构成之凹下部位。

41、胸部淋巴腺反射区:双脚脚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间缝处区域。

42、平衡器官(内耳迷路)反射区:双脚脚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间缝的远端1/2区域。

43、胸反射区:双脚脚背第二、三、四跖骨所形成的区域。

44、横膈膜反射区:双脚脚背跖骨、楔骨、骰骨关节形成的带状。

45、扁桃体反射区:双脚脚背拇趾上面第二节肌腱的左右两边。

46、下颌反射区:双脚脚拇趾第一趾节骨横纹下方成带状区域。

47、上颌反射区:双脚脚拇趾第一趾节骨横纹上方成带状区域。

48、喉、气管反射区:双脚脚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关节处靠拇趾下方区域。

49、腹股沟反射区:双脚脚背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上方约一指幅距离之处。

50、前列腺、子宫反射区:双脚跟骨内侧,踝骨之下方的区域。

51、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双脚脚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至跖骨与跟骨之间。

52、直肠、肛门反射区:双脚胫骨内侧后方肌腱内,约踝骨后方起四指幅宽之长度。

53、颈椎反射区:双脚脚背拇趾第二节趾骨远端内侧1/2处。

54、胸椎反射区:双脚第一跖骨,分布在脚弓内侧,至楔骨关节为止。

55、腰椎:双脚脚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

56、骶骨反射区:双脚脚弓内侧从距骨下方到跟骨止。

57、内尾骨反射区:双脚跟骨脚跟内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内侧的一带状区域。

58、外尾骨反射区:双脚跟骨脚根外侧,沿跟骨结节向后一带状区域。

59、肩胛骨反射区:双脚脚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的近端1/2范围,与骰骨关节连成一叉状。

60、肘关节反射区:双脚脚底外缘结节,腋窝反射区下方,第五跖骨的外侧。

61、肋骨反射区:双脚脚背第一楔骨与舟骨之间区域为内侧肋骨反射区;在第三楔骨与骰骨之间区域为外侧肋骨反射区。

62、坐骨神经反射区:双脚内外踝关节起沿胫骨和腓骨后侧延伸近膝腘窝位置。

63、臀部反射区:脚底跟骨结节外缘区域,连接股部反射区。

64、股部(大腿)反射区:双脚脚底外缘结节,后接臀部反射区,上至骰骨与第五跖骨连接处,成带状形区域。

65、臀部(上臂)反射区:双脚底外缘结节,腋窝反射区的下方,第五跖骨的外侧,成带状形区域。

66、闪腰点反射区:双脚脚背第二跖骨与第二楔骨关节的两侧凹陷中。

67、血压点反射区:双脚脚底脚拇趾第二节远端,第一关节下方,颈反射区与舌、口腔反射区中间的一点上。

68、食管、气管反射区:脚底第一跖骨与趾骨关节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区。

69、腋腔(腋窝)反射区:双脚脚底、脚背两面的肩关节反射区下方,呈香蕉状,从脚外缘斜向上行,止于第四第五跖骨间隙的远端。

70、头、颈淋巴腺反射区:双脚各脚趾间的趾骨根部呈凹字形,脚底脚背两面都有。

71、舌、口腔反射区:双脚底拇趾第一节底部内缘,靠在第一关节下方,毗邻血压点反射区的内侧。

72、牙齿反射区:双脚各五只脚趾的趾背上,即第一切牙在拇趾,挟于拇趾远节和近节的关节处,远节为上颌,近节为下颌。

73、声带反射区:双脚脚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间隙处区域,毗邻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下方。

74、子宫颈反射区:双脚跟骨内侧踝骨之下后方,毗邻子宫反射区。

75、骨盆腔反射区:脚跟中央生殖腺反射区的上端,相当于针刺法新穴位的“失眠穴”。

biceps reflex abnormalitg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s syndrome) 多有感染病史,主要表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可波及躯干和颅神经,四肢末梢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严重的可累及肋间肌和隔肌导致呼吸肌麻痹。瘫痪为弛缓性,肌张力低,肱二头肌肌腱反射及其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远端肢体麻木、烧灼感、神经根性痛、感觉过敏、可有植物神经损害。口腔分泌物增多、血压升高、出汗、流涎、皮肤潮红、心律不齐及皮肤营养障碍,少数病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二)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 多有感染、中毒、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等病史。急性或慢性起病,肢体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轻瘫或完全瘫、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及其它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期可出现肌萎缩、肢体挛缩与畸形。早期感觉障碍为肢体远端触痛、蚁走感、烧灼痛和感觉异常,以后可出现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程度可不同,典型患者呈手套、袜套状分布。皮肤光滑、干燥或菲薄、指(趾)甲松脆、多汗或无汗等植物神经症状常明显。

(三)臂丛上干型损害 表现为上肢近端损害,而手及手指的机能保留,主要是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及肱桡肌瘫痪和萎缩,有时岗上肌、岗下肌和肩胛下肌亦可波及。出现上肢不能上举、不能屈肘、外展、内旋与前收。肱二头肌反射消失,桡骨膜反射也可能减弱。因感觉纤维重叠支配,所以感觉保存,也可出现上臂与前臂外侧有部分缺失。

(四)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 多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较缓慢,压迫5~6颈神经根引起臂神经痛。压迫感觉神经根时产生根性神经痛,压迫运动神经根时产生肌痛性疼痛。根性为发麻或确电样疼痛,位于上肢远端,多在前臂桡侧及手指。肌痛性常在上肢近端、肩部及肩胛等区域,表现为持续性的钝痛及短暂的深部钻刺样不适感。多数肩部运动受限,病程较短者常有肩部附近肌腱的压痛。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可减低或丧失。

 [腹 部]

 14、腹部视诊

 (1)腹部的体表标志: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腹股沟、脐)及分区(4区法、9区法)表述正确并能在腹部指示;

 (2)视诊方法正确;①被检查者平仰卧,充分暴露全腹,双腿屈曲,嘱被检查者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②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③再提高视线自上而下视诊全腹。

 (3)能表述视诊主要内容。①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②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

 15、腹部触诊

 (1)浅部触诊手法;

 ①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前臂应在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

 ②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

 ③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

 (2)检查内容:

 ①腹部异常包块触诊:触及异常包块时应注意: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

 ②液波震颤:患者平卧,双腿屈曲,放松腹壁,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稍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③压痛及反跳痛: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

 ④胆囊莫非氏征:医师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缘,以拇指指腹按压于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胆囊点,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气,吸到一定时候患者会因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Murphy征阳性。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16、肝脾胰肾触诊

 (1)肝脏触诊①单手触诊 :患者腹式呼吸,仰卧并屈膝。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不能离开腹壁并逐渐向肝缘滑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②双手触诊: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而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推(2分)。

 (2)脾脏触诊;

 ①检查者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

 ②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

 ③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能描述以上脾肿大者。

 ③ 胰:不能触及,叩诊正常时在左腋中线第9-11肋间叩到脾浊音,其长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④ 肾触诊 :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做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托住其右腰向上推起。右手掌平方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而稍横向。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触左肾时,左手越过患者前方而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左上腹部,依前法双手触肾,正常人肾一般不易触及。

 17、腹部叩诊

 (1)叩诊手法、动作、力量; 间接叩诊、直接叩诊均可,一般常用简接叩诊。

 (2)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 ;腹腔内游离腹水>1000ml:让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开始,向两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开腹壁,令被检查者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叩音又为浊音,再令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击,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3)膀胱叩诊方法;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当膀胱充盈时,自脐向下叩,当鼓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膀胱浊音界,排尿后可转为鼓音。

 (4)脊肋角叩击痛检查方法;检查时,被检查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在患者脊肋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5)肝浊音界上界叩诊方法 。

 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向下叩至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延长线上,由下向上口镇,由鼓音变浊音为肝下界)。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右腋中线上第7肋间,右肩胛线上第10肋间。

 (6)胆囊区叩击法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立于其右侧,左手掌平放于胆囊区,紧贴皮肤,右手握空心拳,以其尺侧叩击左手背部(力量适中),观察有否疼痛感。

 18、腹部听诊

 (1)肠鸣音听诊

 ①应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

 ②顺序:左至右,下至上。

 ③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

 ④肠鸣音亢进:每分钟10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

 ⑤肠鸣音消失标准: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

 (2)能听腹部血管杂音(动脉性和静脉性)。

 ①动脉性杂音听诊部位正确: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侧。

 ②静脉性杂音听诊部位正确:常在脐周或上腹部。

 [神 经]

 19、深、浅反射

 深反射:

 (1)跟腱(踝反射):被检查者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检查者左手将被检者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踝阵挛:嘱病人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医师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端,用力向上使踝关节过伸,阳性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

 (2)肱二头肌反射:被检查者前臂屈曲90度,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检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左拇指指甲,可使肱二头肌收缩,引出屈肘动作。

 (3)膝反射:坐位检查时,被检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仰卧位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屈曲约120度),右手持叩诊锤叩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可引出小腿伸展。

 浅反射:

 ⑴腹壁反射被检查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而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脐平及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反应是局部腹肌收缩。

 ⑵角膜反射:嘱被检查者眼睛注视内上方或一侧检查者竖起的食指,避免其直视棉签,用细棉签由角膜外缘处轻触其角膜。正常时可见被检侧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20、脑膜剌激征

 (1)颈强直(颈抵抗):被检查者仰卧,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右手置于前胸上部,以左手力量托起枕部作屈颈动作检查。正常可触及前胸,如下颏不能贴近前胸,上抬时检查者有抵抗感,且病人感到颈后疼痛,为颈强直。布氏征

 (2)Kernig征: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使髋关节屈成直角后,当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左手按住其膝关节,右手将被检查者小腿抬高至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若伸膝受阻,屈肌痉挛或疼痛为阳性。

 (3) Brudz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在右侧,右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左手托起其枕部,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膝关节是否会有屈曲状。

 21、锥体束病理反射

 (1)Babinski巴彬斯基征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Oppenheim奥本汉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2分)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1分)用锐器竹签在被检查者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Hoffman霍夫曼征:医师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及食指夹持病人中指,稍向上提,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过伸拉,然后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伸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其余四指的轻微掌屈反应为阳性。

这是由于腱反射的缘故。

腱反射是从外部给骨胳肌以机械的冲击所发出的脊髓反射。它是以其肌肉的肌梭作为感受器而使同一肌肉产生单收缩的固有反射形式。膝跳反射是有代表性的例子。与持续性的固有反射(牵张反射)不同,可认为具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又叫做相位性签张反射。

上面的话太专业了,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说:如果用力击打比较长比较有力量的肌肉,肌肉就会被拉长。这个时候,通过一个有脊髓参与的反射性行为,肌肉会突然缩短,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凸起来了。

人的穴位需要经常按摩吗?按摩穴位有哪些好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知道人的穴位需要经常按摩吗?按摩穴位有哪些好处吗我们一起来聊聊看吧。

内关穴位于人体前臂正中间,在挠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这个穴位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体缓解,恶心呕吐的情况。而且对于已经成为车或者吃东西导致的胃部不适情况,经常的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很好的缓解。头部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身体组织之一,所以说要想长寿,对头部进行适量与适度的敲打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头部进行敲打,最明显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这样的话,就可以使血管血液流通顺畅,从而避免血管中毒素堆积,这样才能还给你一个畅通无毒的血管。而且对它进行敲打,还可以提神醒脑,提高记忆力,

手太阴肺经 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是秋冬季节,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合谷穴位于虎口的位置。在中医的《四总穴歌》里,有“面口合谷收”一句,就是说颜面及口腔的毛病都可以用合谷治疗,其实,合谷的作用远不止如此。经常按摩人体的涌泉穴是能够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还能够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有效的预防人体形成感染性的疾病。

脾主肌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肌肉逐渐变得松弛,从而显现出老态,常揉可健脾,从而减缓肌肉变松弛的进程,使女性保持健康的肌肉状态。可于晚上9时左右,按揉双腿三阴交穴位各20分钟。腰眼的位置,也就是人体肾部所在的地方。腰眼在腰部的下方,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常感到腰部酸软无力,感觉轻微疼痛。可以用两手的拇指轻轻的按压腰眼穴位。然后慢慢的减轻力度。脚在养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养生,必先养脚。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脚底存在着非常多的穴位与反射区,可以这么说,我们身体当中的每个器官几乎都可以在脚底找到相对应的穴位与反射区。

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这和中医常说的“脾胃是后天之本”是相通的。没有了胃肠道的消化能力,五谷杂粮就不能转化为人体的气血,强身健体就无从谈起。足三里位于膝眼外下四横指,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能。三阴交是脾经的经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等排出去。皮肤之所以有湿疹、荨麻疹、过敏等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在捣乱。

通过以上大概了解你明白了吗。

面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上部为额头,中部为颧骨,两旁为颊。人体五官分布于面部。面部肌肉有发达的表情肌、咀嚼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其间,使面部对外界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更加敏感。

和其他全息反射区一样,面部也是人体的一个全息胚,不同的部位对应着人体相应的器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面部相对应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反射区分别在什么部位:

(1)头面区:位于额正中点。主治输尿管结石、肾积水、排尿困难和毒血症等。

(2)肺区:两眉内端连线中点。主治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3)咽喉区:位于首面区、肺区连线中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咳嗽等。

(4)心区:位于鼻梁上,两侧目内眦连线中点。主治心脏疾患,心绞痛、心肌缺血等。

(5)肝区:心区之下,两颧之间,鼻骨与鼻软骨交界处。主治黄疸、眩晕、胁痛、胆囊炎等。

(6)脾区:位于鼻尖处。主治食少、纳呆、泄泻、水肿、痰饮等。

(7)膀胱区、子宫区:人中沟中点。主治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癃闭、淋证等。

(8)胆区(双):肝区两旁。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恶心、呕吐、失眠等。

(9)胃区(双):脾区两旁,胆区之下,在鼻翼中央处。主治胃痛、呃逆、呕吐等。

(10)胸(乳房)区(双):位于心区与目内眦连线之中点。主治乳汁缺少、乳腺增生、胸闷等。

(11)小肠区(双):胆区、胃区连线中点外方,眶孔直下。主治泄泻、淋证等。

(12)大肠区(双):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主治便秘、腹痛、腹泻、痔疮、痢疾等。

(13)肾区(双):大肠区外方颊部。主治肾虚诸症以及尿痛、少尿、阳痿等。

(14)脐区(双):位于肾区下3分处。主治腹痛、泄泻等。

(15)背区(双):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主治腰痛、颈背痛等。

(16)肩区(双);目外眦直下方,胆区外方。主冶肩臂疼痛、扭伤、肩周炎等。

(17)臂区(双):位于肩区外与下关穴直上交点处。主治肩臂肿痛、麻木、痿软无力等。

(18)手区(双):位于臂区下方,颧骨弓下缘处。主治手肿而痛、手关节风湿、类风湿等。

(19)股里区(双):口角旁开5分,近地仓穴。主治股内侧痛、肌肉拉伤等。

(20)大腿区(双):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主治大腿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21)膝区(双):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主治臃肿、膝痛、风湿性膝关节炎等。

(22)臃胫区(双):位于下颌角上方凹陷处。主治大腿扭伤等。

(23)胫区(双):位于下颌角前下方,下颌骨上缘。主治踝关节扭伤、腓肠肌痉挛等。

(24)足区(双):位于胫区前方、目外眦直下之下颌骨上缘。主治足部肿痛、足跟痛、足弓损伤等。

操作顺序如下:

左脚:先(检测)心脏反射区,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右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右侧)→三叉神经(右侧)→鼻(右侧)→头部(大脑)(右侧)→颈项(右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右侧)→耳(右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

→上颌→下颌→扁桃腺→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用毛巾把左脚包好。 

右脚: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左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左侧)→三叉神经(左侧)→鼻(左侧)→头部(大脑)(左侧)→颈项(左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左侧)→耳(左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胃→胰→十二指肠→小肠→肝→胆囊→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

上颌→下颌→扁桃腺→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

足反射区位置

足底: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点。

足内侧: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腰腿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50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