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在什么部位?

胆在什么部位?,第1张

       胆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它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胆囊,在绝大多数人体内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经常有人说肝胆相照,所以肝脏和胆囊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位于右上腹。胆囊不舒服,胆结石引起的疼痛都是以上腹和右上腹为主。

如果自己去摸,是摸不到的。另外,胆囊和周围的器官也是有毗邻的,它的下方和左右都紧贴着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器官。如果胆囊出现病变,有时候也会累及到周围脏器。

另外,临床上有一类人称为镜面人,比例非常少,但是他们和正常人不太一样,左右器官的位置正好相反,胆囊可能会出现在左上腹。

正常人胆囊在人体的右侧胁部,大概位置在右侧的锁骨中线和季肋缘的交界处的上面一些。其上面紧邻的是肝脏,和肝脏紧贴的一个位置,下面是连着腹腔的其他的脏器。

胆囊在这个位置会出现疼痛,一般查莫菲征的时候就是在右侧的腹直肌外侧缘和右侧的季肋缘这个交点处按压。如果有胆囊肿大,随着呼吸运动的时候会出现墨菲征阳性。

如果没有胆囊症状,人体在这个位置也是触及不到胆囊。只有在肿大的胆囊随着呼吸下移的时候,才有可能碰触到胆囊的边缘。正常胆囊的位置就是在这里。

胆囊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状结构。

一面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其余各面面向腹腔,周围与胃窦、十二指肠以及横结肠相邻。胆囊长约5-8cm,宽约3-5cm,容积约40-60ml。

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三个部分。胆囊底部为盲端,向左上方延伸为体部,体部向前弯曲变窄最终形成胆囊颈部,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胆囊颈部向下延伸成为胆囊管,而胆囊管最终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胆囊具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功能,还能够分泌少量的黏液。当胆囊出现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还可以向右肩背部放射,这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

解剖列车笔记的整理来自李哲老师。老师更多的是解读本书,我则是还原老师的课堂口述。

☞本节看点——快速查看关键点——

手臂线讨论3:臂线与下肢路线的比较

功能线&后功能线

后功能线如何应用?(产后的人如何调整)

下肢:髋骨,股骨,胫骨(粗),腓骨,足

上肢: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手

无论从骨骼的构造还是从数量来讲,上肢与下肢都极具相似性。大臂骨与股骨相似。

除了在骨骼方面类似之外,肌肉同样也表现出了相似性。

p187总结:人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四肢是如何发育而来的?完成这些对比性的研究,对于功能性的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协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追求的。

激痛点,可以缓解客户疼痛,可以让关节灵活度变大,but在人们的印象中觉得我疼痛了,我的疼痛减轻了,那么我是不是就能够认为我的问题解决了呢?实质上这属于最低的需求。

什么叫功能性训练、功能性康复?实质上我们要去做到的就是要尽可能的让客户回复到它应有的功能状态来,甚至都要超过他原有的功能状态。如果超过应有的功能状态,我们会发现,这个人无论精神状态还是他的关节肌肉的协调性都是非常好的, 我们最终是要建立客户的协调性 。(功能线当中就会讲到协调性。)

p188 段1。 臂前深线连接大拇指的内侧,如同下肢的前深线连接到内侧的足弓与大脚趾;臂后深线连接至小拇指,如同体侧线连接到外侧的足弓与第五跖骨。

臂后深线肱三头肌与前表线股四头肌

臂前深线肱二头肌-胸小肌,后表线股二头肌-骶结节韧带

臂前表线胸大肌-背阔肌,前深线腰肌与其他屈肌

髂肌对应肩胛下肌

臀小肌对应冈下肌

臀中肌对应三角肌

三角肌分为前中后三束

髋外展肌从前到后依次是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阔筋膜张肌+臀大肌=髋部三角肌

以步态为例,人走路时要迈开两条腿,同时,也是摆动两个手臂的。摆臂你迈腿都是有肌肉参与的,如果某个人上肢的力量,肌肉力量到位,很多东西就可以让步态更好,肩膀也会变得更好。

功能线应用的比较多,尤其在处理产后的客户中。

首先了解客户的第一需求很重要。要沟通,学会走进客户的世界。

做功能康复时最忌讳①自以为是,②走进不了客户的世界。

功能线从臂线开始,跨过躯干表面,延伸到对侧骨盆和下肢。其中一条跨过身体的前侧,另一条跨过身体的后侧。因此左右两条线跨过躯干呈x线。第三条线为同侧功能线,从肩延伸到同侧膝关节内侧。

功能线分三条,前、侧、后功能线。前功能线和后功能线用的比较多。

功能线从手臂线开始,这是一种连接。手臂决定功能线的强度。如果一个人的胳膊很细,没有力气,一天就在电脑前,其功能线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功能线很少发挥调控站姿的作用。

姿势分三种:站、坐、卧。训练时,可采用仰卧位(训练前功能线),俯卧位(训练后功能线),侧卧位(训练侧功能线)。

功能线主要借助对侧力量的补充而发挥稳定和平衡功能,或者增加推力。例如投标枪或投掷棒球

功能线向下传递拉力,或向上提供稳定力,以固定上肢的支撑部。

在躯干和大腿之间,在最核心的地方在腰和骨盆、大腿中段。上肢的调整当中,对于功能线的调整是特别重要的。

例如对于扣肩的人。

有一种常见的姿势代偿模式与功能线有关,那就是明显的旋转倾向。它常常与惯用手或特定动作有关,此动作影响到六条功能线的张力与协调性。

旋转倾向:指很多人发生躯干的扭转,或有的人发生骨盆的扭转。

惯用手或特定动作:经常用右手的人去干,或多或少向左侧发生扭转,与职业有关,如理发师化妆师。

除了侧功能线外,前功能线与后功能线都有交叉。

六条功能线分别指:前功能线×2,后功能线×2,侧功能线×2

功能线跨越身体与对侧肢带连接,使力臂延长,肢体运动就能获得更多的驱动力及准确度。功能线呈螺旋形分布,并且总是以螺旋模式起作用。

交叉训练,如激活右侧胸大肌,右腹直肌,然后马上激活左侧的长收肌和耻骨肌。

后功能线

后功能线BFL,起始于背阔肌远端,向下到达背阔肌中心部位稍下方,与腰骶筋膜表层结合。

腰骶筋膜=胸腰筋膜,这里的张力特别重要。腰下背部的慢痛,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胸腰筋膜这儿的张力出现了问题。

后功能线连接臀大肌、股外侧肌 。所以激活臀中肌,股外侧肌非常重要。

髂胫束前面的支线,对于膝关节的疼痛的处理非常有帮助。

后功能线如何应用?首先关注背阔肌、臀大肌。 这种交叉的方式对于一个关节的影响特别重要,这个关节是骶髂关节。如图

任何关节的稳定就是两种稳定:结构性(靠韧带),功能性(靠肌肉)的稳定。

正常人群中,一个关节的稳定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但有一些人出现韧带拉伤、关节松动了,要重新进行稳定的话,只有进行肌肉的训练,即功能性的稳定。

腘绳肌的过度拉伸、久坐的人等等,导致骶髂关节疼痛的人,排除骶髂关节炎,只要因为姿势引发的,或者不稳定引发的,尤其产后的人。

产后的人中有的人会出现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恰恰为骶髂关节的不稳定埋下了不好的因子。在怀孕过程中骨盆的状态,随着宝宝进入骨盆,骨盆呈现向外旋的状态(例如抓住衣服向后拉,就是外旋),骶髂关节受到挤压而出现疼痛。

在怀孕过程中,腰部的过度凸出,臀中肌的无力,尤其对于不经常运动的妈妈们,出现下背痛怎么都解决不了,会发现10个人里有5成的人,不是胸腰筋膜的疼痛,而是骶髂关节的问题☞松动,剩下5成里有一部分人臀中肌无力,还有一部分人是骨盆不稳定造成的。

后功能线对于稳定骶髂有怎样的意义?就是功能性稳定 。

如做一个骶髂关节功能性稳定的动作,必须做 骨盆的内旋运动 。

给产后的人做一些功能型运动,在怀孕的过程中,很多女性的骨盆出现了向外旋、肌肉的无力,造成骨盆不稳定,要做骨盆的内旋运动(翘臀的动作就是骨盆的内旋运动)。

骨盆本身不能主动做运动,靠下肢或脊柱。脊柱下面连着的骶骨,在骨盆中间,下肢在骨盆两端,所以下肢的调整特别重要,用髋内旋的运动来完成骨盆的内旋运动。

在骨盆修复中,让客户去做髋内旋运动,在仰卧、站立、行走时分别去做。如让客户仰卧去做,让骨盆、骶髂、髋关节不负重,在这种情况下来完成骨盆的内旋训练。从20-30-40-50每天递增。

之后站立做髋内旋运动,脚下踩于瑜伽砖,让悬空的腿做内旋运动。这是自负重。第二周。

第三周,做髋内旋走路。

先把髋内旋做好,髋内旋可以帮助臀大肌建立弹性,对于后功能线都有拉伸。如在做髋内旋运动时,仰卧、俯卧、侧卧、站立、行走去做。通过三周时间,骨盆得到很好训练,接下来该固定骶髂关节了,练臀大肌、背阔肌。

骨盆的问题有很多人都是单侧的,如图,右侧骶髂关节痛。

例以产妇为例,产后2个月,右侧骶髂关节痛。①先练习以上步骤,做髋内旋运动,练习三周。

②右侧骶髂痛,就做右侧臀大肌和左侧背阔肌的训练。

背阔肌训练时,背阔肌有一个动作在肌电图中得到最大显示,手臂后伸+内收,同时完成这一动作。但很多人很容易做错,就是让手臂贴着后背来走,这没有让背阔肌得到最好的最大能力的训练。

臀大肌训练目前容易走向几个误区,臀大肌的2区,一直训练不到。

臀大肌靠近骶骨的一侧很容易练的,但会发现②区与股外侧肌、腘绳肌、髂胫束交接的地方很多人练习不到,导致臀形出不来。

激活的前提是让肌肉先启动☞启动=变硬。

在后功能线中,特别强调背阔肌、臀大肌的联合性协调性的训练特别重要。该如何协调?p196-197

瑜伽里(手向后伸)的蝗虫式

俯卧,抬高一侧手+对侧下肢,这一动作会牵扯到后功能线。是在训练背阔肌、平衡的运动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动作。但是只做到了功能修复的第二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学会怎么启动后功能线

第二个层面:通过用一个动作来启动

第三个层面:让一个人去做一个动作,哪一个个肌肉先启动,用语言或手来诱导受试者肌肉协调性收缩

第四层面:强化训练

这手相后的皇城是单手加单腿,先帮助启动再过渡到自己启动练到酸反复的强化一组功能的运动,会发现客户整个下背部的地方会非常舒服。

例如:一个小时里只做四个动作,①仰卧,俯卧做髋内旋,②站立做髋内旋③行走时做髋内旋,④先强化背阔肌臀大肌

或者④手向后伸的蝗虫式,启动背阔肌臀大肌

⑤站立,左腿后蹬+右手向后向内收,启动后功能线。建议髋外旋一下,启动臀大肌。

后功能现还包括股外侧肌,所以同侧背阔肌、对侧臀大肌+股外侧肌,让髋外旋一下,臀大肌就会很好地启动。

为什么做髋内旋,让骨盆得到有效的纠正。如果让客户一个小时内做以上动作,做完之后腰痛,骶髂疼痛都会得到很好的缓解。但这不是万能药,客户可能是臀中肌无力或者下腹无力。

尤其下腹,突出对骶髂的疼痛,都起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影响。

后功能线对于男士也要考虑髋内旋运动,不能省略。

髋内旋运动的发挥余地比较大,如不屈膝的髋内旋的角度<屈膝+髋内旋的角度。如大小腿呈90度和直腿☞做髋内旋,角度不一样。建议做俯卧的屈膝+髋内旋,站立的屈膝+髋内旋。

如下图,图2和3,2ok,3错误,因为没有进行骨盆的稳定和髋的稳定性练。

走路时自己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好多人也看不出自己有问题。

不要去说自己的客户有问题,要让客户认为自己真的有问题。这种问题靠评估+靠照片呈现。并做好隐私保护。

wenku/view/d7d940fe04a1b0717fd5dd30html 1.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9.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止于耻骨梳及耻骨结节,称为腹股沟镰。

20.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构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21.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2.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的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止耻骨联合。

23.腹直肌鞘: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24.腹股沟(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于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25.三边孔和四边孔:是位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之间的两个间隙。肱三头肌长头内侧的间隙为三边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间隙称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及腋神经通过。

26.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1.为什么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

答: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连结而成。距骨上面前宽后窄,故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踝关节较稳定。当跖屈时,由于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窝内,关节不稳定,活动度大。另外,踝关节内侧韧带坚韧,外侧韧带较弱,所以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

2.颅底内面有哪些沟、管、裂、孔?各通行什么结构?

答:筛孔——嗅神经。

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眼上静脉。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内动脉。

圆孔——上颌神经。

卵圆孔——下颌神经。

棘孔——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动脉沟——脑膜中动脉。

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

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迷路动脉。

上矢状窦沟、横窦沟、乙状窦沟——同名静脉窦。

颈静脉孔——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处。椎动、静脉,副神经,脊髓前、后动脉。

3.关节有哪些基本构造?

答:⑴关节面:至少两个,一般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凹,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

⑵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可产生滑液。

⑶关节腔: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4.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哪些?

答:⑴韧带,有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⑵关节盘和关节唇。

⑶滑膜襞和滑膜囊。

5.椎体之间如何连接的?

答:⑴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样弹性的胶状物质,柔软而富弹性,周围部为纤维环,为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富于坚韧性。

⑵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宽而厚,可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⑶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窄而薄,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

6.脊柱侧面观可见哪些弯曲?

答: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7.胸廓上、下口怎样围成的?

答:上口:胸骨柄上缘、第1肋、第一胸椎椎体围成。下口:第12胸椎、第12.11肋、肋弓和剑突围成。

8.颞下颌关节怎样组成的?有何特点?

答: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松弛,囊外有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9.何谓坐骨大孔、坐骨小孔?

答: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小孔。

10.肌的辅助装置有哪些?

答:浅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11.咀嚼肌有哪些?

答: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12.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哪些?

答:吸气: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前锯肌、膈肌。

呼气:肋间内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13.试述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通行结构。

答: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1.上消化道:临床工作中,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2.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3.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所组成。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梨状隐窝:在咽的喉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此部位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分。

5.咽隐窝:在鼻咽部,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向外侧的纵行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的流入大肠,并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7.Meckel憩室:距回肠末端03cm范围的回肠壁上,约2%的成人有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口径略细于回肠,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8.McBurney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Houston瓣:为直肠壶腹的内面的三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和环行肌构成,其中中间的最大而明显,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

10.肛窦:是肛管内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处,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11.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底部连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肛皮线),齿状线以上的肛管内为粘膜,以下为皮肤,其上、下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都不同。

12.肛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及肛提肌的耻

骨直肠肌共同构成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为肛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

13.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之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小网膜:是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也称肝胃韧带,其内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经等。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者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等重要结构。

15.网膜孔(Winslow孔):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可进入胃后方的网膜囊。

1 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在咽部,多停留于何处?

答:易停留于喉咽的梨状隐窝,这是咽在喉口两侧的一深窝,是异物易停留之处。

2 人体有哪些唾液腺,它们的导管各开口于何处?

答:腮腺——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所对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3 试述食管的狭窄。

答:食管有三个狭窄,① 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② 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③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4.胆汁在何处产生?正常情况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肠腔的?

答:在肝脏由肝细胞产生,经由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内储存。进食后,胆囊收缩,由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内。

5.胰头癌患者常出现黄疸、肠梗阻等症状,请用解剖知识解释为什么?

答:胆汁由肝脏产生,排出过程中经过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总管在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经肝胰壶腹进入十二指肠。胰头癌时,癌肿压迫胆总管,致使胆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黄疸。由于十二指肠与胰头的毗邻关系,有时可压迫十二指肠造成肠梗阻。

6.患者突然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巩膜黄染急诊来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为进一步确诊,医生采用胆道造影检查法,此法需将导管从口腔送至十二指肠大乳头处,向胆总管注造影剂。请问:

①此导管需经哪些器官、哪些生理狭窄(具体部位)才能到达十二指肠大乳头?

②若对此患者行胆总管手术切开取石,选择经右侧腹直肌切口,请问:此切口由浅入深,需依次经过哪些结构(用箭头表示)才能暴露胆总管?切胆总管时需注意周围哪些结构、它们与胆总管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①经口腔——咽峡——咽——食管(食管的三个狭窄:起始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穿膈肌食管裂孔处)——胃(贲门,幽门)——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降部、大乳头。

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层腹膜——切开十二指肠韧带,暴露胆总管。切开胆总管时需注意其左侧有肝固有动脉,其左后方有肝门静脉。

7.腹膜炎症或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为什么?

答:使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腹膜有吸收的功能,因下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较弱,以减少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8.怀疑胃后壁穿孔患者手术时,医生欲探察胃后壁,最简单易行的入路切开什么腹膜结构才能见到胃后壁?

答:切开胃结肠韧带或横结肠系膜进入网膜囊,其前壁即为胃后壁。

9.腹膜腔积液时患者仰卧位和坐位时各自最易停留于何处?

答:仰卧位时,最易停留在肝肾陷窝。

坐位时,最易停留在直肠子宫陷凹(女),直肠膀胱陷凹(男)。

1.上呼吸道:在临床应用中称鼻、咽、喉三者为上呼吸道。

2.Little区: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区称Little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表浅,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

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粘膜相移行,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4.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

5.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是膜间部;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是软骨间部。

6.气管杈:气管在胸骨角平面(现对第四胸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分杈处称气管杈。

7.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两肺各有10个肺段。

8.、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层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贴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浆膜囊独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9.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这部分的胸膜腔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10.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

1.鼻腔外侧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间,分别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还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形的蝶筛隐窝。以上各结构扩展了鼻粘膜的面积,有利于对吸入空气的加温与湿润。

2.何谓Little区(即kiesselbach区)?

答:是鼻中隔前下份的易出血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浅表,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90%左右的鼻衄均发生在此区。

3.气管切开术常在何处进行?

答: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进行。

4.气管异物多坠入哪侧主支气管,为什么?

答: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因为右主支气管比左主支气管粗而短,且走向较左主支气管陡直。

5.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人右肺上叶前段脓肿,自然咳脓痰经哪些途径?

答:右肺上叶前段脓肿脓痰自然咳出经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肺上叶支气管→右主支气管→气管→喉→咽→口腔→体外。

1.肾蒂:出入肾的所有结构(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右肾蒂较左肾蒂短。

2.肾区: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

3.肾盂: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结构,称肾盂。

4.肾段: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那部分肾组织称为一个肾段。每个肾分为5个肾段。

5.输尿管间襞:膀胱内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它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称为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的功能。

答: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其中:肾为生成尿液的器官,并具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内分泌功能;输尿管为输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为尿液排出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功能)。

2.试述肾的额状切面上可见到哪些构造?

答:在肾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肾髓质由15-20个锥形的肾锥体组成,肾锥体的尖朝向肾窦,称肾乳头,乳头的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由肾乳头孔流入肾小盏,2-3个肾小盏汇合形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合成一个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3.试述肾的被膜及其意义。

答:肾的表面自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绕,①纤维囊:为贴附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在正常情况下易与肾实质分离,病理情况下,则与肾实质发生粘连。肾破裂或肾部分切除时,需缝合此膜。②脂肪囊:为纤维囊外周的脂肪组织。脂肪囊对肾起弹性垫的保护作用。③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周,由腹膜外组织发育而来。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肾筋膜的上方和外侧,两层互相融合,下方两层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在内侧,前层与对侧前层相连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融合。肾筋膜向深面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4.肾蒂内各结构自前向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如何?

答:自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5.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及狭窄。

答:输尿管按行程可分为:腹部、盆部及壁内部。全程有3个狭窄,上狭窄位于输尿管与肾盂移行处;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为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这些狭窄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常见部位。

1.卵圆窝(心脏):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孔,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

三角形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3.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为

二尖瓣复合体

4.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为心

的正常起搏点。

5.His束:起自房室结前端,穿中心纤维体,至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分出左束支纤维,

最后分为左、右束支。

6.冠状窦:位于心脏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收集心脏大部分的静脉

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静脉。

7.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它是

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腹肌探密

强键的、条块分明的腹部肌肉不仅是竞技健美之必须,也是强身健体之必须。因为它能保护好内脏器官,防治胃下垂、心肺移位、驼背、鸡胸、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疾病。 腹肌由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和横肌等构成,扁平而薄,不如某些大肌肉块容易练得高隆硕大,而且它属于常用肌,对一般性的负荷刺激适应能力较强,若老是单纯用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两头翘起等动作来练习,一定时间后便会出现训练效果不明显的困惑,甚至出现‘停滞’现象。要摆脱这种困惑,除要有计划地递增负荷量及组数外,更要在必变动作上下功夫,设法挖掘发达腹肌的身体潜能。为此,我想就半身仰身坐、半侧身坐、仰半举腿和直角斜坐等几个动作,谈谈如何拓宽腹肌的训练。

一、半仰身坐。

它是在仰卧起坐的基础上,对腹直肌进行强化训练的有效方法。做仰卧起坐时,上体由平卧升起至与地面成45度平角前不是腹直肌负担最重的阶段。因为这是起动阶段,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肋间肌、腰小肌、腰大肌和髂肌等的协同工作。超过45度后,由于上体重心至臀部支点的“阻力臂”不断缩短,腹进肌所起“吊车作用”的负担量越来越小,因而也不是腹直肌负担最重,才是开发它“抗阻力生长机能”的最佳时机。因此,延长身体在45度角的持续时间是增大腹肌刺激量的有效方法。这是进行半仰身坐练习,以深入锻炼腹直肌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身体处于45度角斜时, 腹直肌处于抗阻力收缩较重较慢的状态,静力性用力成分较多,肌紧张反应最强烈,正是对腹直肌进行静力性训练的良好时机。 半仰身坐的方法:仰卧在地板或长凳上,双手抱头,两脚勾住凳头的皮带等因定物。接着,挺胸直腰、头部上顶,以拉长上体的“重力臂”。然后,意念腹直肌发力,上体平稳升起,当与地面成45度夹角时,保持姿势不动,做静务性锻炼。呼吸为顺畅的胸式呼吸,不能屏气憋劲。静停30秒左右为一组,遂仰卧或起身进行积极性休息。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深呼吸和腹部自我按摩。间歇约一分钟左右,练习4-8组。练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延长静停时间。 随着半仰身坐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两用头后抱握哑铃或杠铃片做动作,以增大腹直肌的负荷量,促使其更快的生长。另外,还可结合做一些拓展性的动作。以深化训练。

二、半侧身坐。

它是仰卧起坐的延伸与发展,除能锻炼身体上侧的腹直肌外缘外同主要是锻炼身体上侧的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和肋间肌,让腰腹肌群强健精悍起来。 半侧身坐的练习方法:侧身卧在长凳上,双足一前一后勾住凳头的横带,双手抱头,刻意用身体上侧的肌群发力,让上体向侧面抬起。当达到与凳面成45度夹角时,静止不动,坚持做静力性锻炼。静停20-30秒钟为一组,卧下休息,做深呼吸和自我按摩放松。间歇约一分钟,练习一段时间后,随着体力和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便可逐步增加动作难度及负重量,以增强锻炼效果。增加动作难度的方法很多,可挺直腰、顶高头,拉长上体的阻力臂,让身体上侧的肌群承受更大的重力矩作用,使更多的肌纤维投入更紧张的工作。也可两手抱哑铃或铁饼片于头后,做强力训练。锻炼中应注意两侧交替练习使两侧腰腹肌均衡发展。 做半侧身坐的要求:1、肩、髋、踝关节要在一个侧平面上,不宜有向前屈体现象;2。要用胸式呼吸,不宜有屏气现象;3、间歇时要及时按摩放松肌肉,以免主练肌发生痉挛。若出现痉挛,应马上仰卧向反侧做松驰的屈体拉伸动作,配合按摩与深长吸气慢吐气,调理一会儿即可消除;4、静停时,可稍作拧肩或振肩的附加动作,以增强锻炼效果。

三、仰半举腿。

仰卧长凳上,腰后垫一软物,双足套住胶圈的一端,另端套在从凳面下穿出的竹竿前端,一手凳下握竹竿后端,另一手扶握身侧凳面,以维持身体平衡。接着,两腿伸直举起,当举到与凳面成45度角时,静止,做静力性锻炼。此时,执竹竿的手向上提拉,以拉长橡胶圈,增大举世闻名腿的阻力,充分刺激腹肌,同时使股四头肌上头也得到良好锻炼。 此练习能有效地加大负茶强度,因为在腰后垫软枕,使举腿时的支点由臀部移至腰后,增加了腹直肌上端的"重力矩负荷量"能使其上端更快发达起来;同时,竹竿与橡胶圈在凳下所构成的"杠杆阻力"能增大腹直肌下端的负荷,刺激其下端更快发达起来。此练习体能消耗较快,应安排在训练课的末尾做。 此练习以静停20-30秒种为一姐,组间间歇1分钟,练习4-8组,提拉竹竿的阴力可自行掌握,以训练中的"火候征兆"及训

墨菲征又称胆囊触痛征,是胆囊触痛检查法,适用于胆囊急性炎症诊断。

检查时,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左手拇指压迫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界处腹壁,嘱患者做深呼吸,在吸气过程中产生炎症的胆囊下移时触及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如因剧烈疼痛而吸气中止,即为墨菲征阳性。

扩展资料

墨菲征阳性是医生体格检查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重要证据,其阳性(+)的原因是因为胆囊肿大,肿大的胆囊底部甚至可触及壁腹膜,又因为胆囊处于炎症水肿期,在深吸气的时候因膈肌下移,整个肝脏胆囊都将往前下推移,此时在体格检查时按压胆囊点,相当于用手直接挤压发炎的胆囊底部,而产生的疼痛。

这其中,诱发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的常见原因是胆囊结石颈部嵌顿。

-墨菲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10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