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线和腹肌的区别
人鱼线和腹肌的区别,人鱼线和腹肌都是用来形容人身材好的标准,每个爱美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身材,美除了天生的,还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下面来看下人鱼线和腹肌的区别是什么。
人鱼线和腹肌的区别1人鱼线和腹肌的区别
位置不同
腹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
人鱼线:人鱼线是“腹内外斜肌”的俗称,在腹部两侧接近骨盆上方。
形状不同
腹肌:有型的八块腹肌像巧克力一样,是一格一格的,有的人有八块,有的人有6块,被叫做块状腹肌也叫王字腹肌。
人鱼线:人鱼线只是腹部两侧接近骨盆上方的组成V形的两条线条。
锻炼的肌肉不同
腹肌:腹肌锻炼的主要是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
人鱼线:人鱼线锻炼的是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体脂率标准不同
腹肌:腹肌是女性体脂减到20%以下腹肌开始显露,男性体脂率低于15%腹肌开始显露,并继续健腹的话,就会出现上中下腹肌轮廓,想要分块明显的话,还得继续减脂。
人鱼线:人鱼线一般是体脂减到20%左右,再配合锻炼就能看到一定的人鱼线线条。
练习人群不同
腹肌:腹肌的练习人群有男有女,女生也能练出块状腹肌。
人鱼线:虽然也有很多爱美的女性也相继晒出了自己的人鱼线,但更多是见于男性。
人鱼线和腹肌哪个好练
腹肌比人鱼线好练。
人鱼线所在区域其实是非常难训练到的,也就是侧腹肌位置,因为线条无腹肌明显,易堆积脂肪,因此“人鱼线”是很难练出来的。先得把多余脂肪去除,腹肌的线条才会慢慢清洗,再逐渐练出“人鱼线”。
腹肌人鱼线怎么练
动作一:双手抱膝
动作要点:身体坐于垫子上,头、肩部、腰部和脚离开垫子,不要塌腰。弯曲膝盖,双手抱住膝盖收缩到胸前。
次数:25个
动作二:仰卧剪刀腿
动作要点:身体仰卧于垫子上,两手放在臀部下面,眼睛看向天花板,脚尖绷直,双腿上下交替,但不要接触垫子。
次数:25次。
动作三:仰卧单车
动作要点:身体仰卧于垫子上,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脚尖绷直,臀部不要离开垫子,在空中做骑自行车动作。
时间:1min
动作四:摸膝卷腹
动作要点:身体仰躺在垫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弯曲约60度,上体直起,双手触膝盖,但背部不要离开垫子。
次数:25次
动作五:俄罗斯转体
动作要点:腹肌撕裂者的典型动作。臀部在垫子上,抬起两头,不要塌腰,目视前方,收紧腹部,双手握拳尽量触到垫子。
时间:30s
动作六:卷腹震颤
动作要点:身体仰躺在垫子上,臀部不要离开垫子,抬头,收紧腹部,双膝弯曲成90度,手臂上下震颤。
时间:30s
人鱼线和腹肌的区别2人鱼线锻炼方法有哪些
人鱼线锻炼方法1、仰卧膝盖收腿
练习者仰卧在瑜伽垫上,双手掌心朝下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屈膝落于垫上,然后集中腹部肌肉的力量,将双腿向腹部举起至臀部离开地面即可,然后慢慢还原到起始位置。
人鱼线锻炼方法2、仰卧下斜举腿卷腹
练习者仰卧在下斜的腹肌板上,双手抓住腹肌板以固定身体,然后双脚微微屈膝向上举起双腿至臀部离开腹肌板,然后慢慢还原到起始位置。
人鱼线锻炼方法3、坐姿收腿
练习者做在凳上,双手抓住练习凳两侧固定身体,然后双脚腾空伸直,动作过程中两脚屈膝向胸部靠拢,然后再慢慢还原到起始位置。
人鱼线锻炼方法4、仰卧上摆腿
练习者仰卧在练习凳上,双脚伸直并拢,保持膝盖微微弯曲,然后直腿向上摆起。
人鱼线锻炼方法5、仰卧屈膝收腿
练习者仰卧在瑜伽垫上,双手掌心朝下打开放在垫上,双脚屈膝腾空,然后集中腹部肌肉的力量将膝盖向胸部靠拢,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
人鱼线锻炼方法6、仰卧两头起
练习者仰卧在瑜伽垫上,双手向头顶上方伸直,双脚自然向前伸直,然后集中腹肌肌肉的力量,将手和脚在腹部上方收拢,再慢慢还原到起始位置。
人鱼线锻炼方法7、仰卧同侧手脚起
练习者仰卧在瑜伽垫上,双手向头顶上方伸直,双脚自然向前伸直,采用同侧手脚同时起,然后再慢慢还原到起始位置。
以上就是关于人鱼线锻炼方法的介绍了,想要一个健美的身材就来学习一下人鱼线锻炼方法吧,希望人鱼线锻炼方法的介绍给你带去有一点帮助。
摘要:腰椎间盘膨出是怎么回事?腰椎间盘在影像学上超过椎体4cm被称为腰间盘突出,而没有超过椎体4cm的被称为腰间盘膨出,属于腰椎间盘早期。腰间盘膨出通过坐姿的改善、腰部肌肉的功能性锻炼,能够得到改善;腰间盘突出的大多数病人也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而缓解或治愈,仅少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进行手术。那么具体腰椎间盘膨出和突出的区别在哪里?腰椎间盘膨出怎么治疗?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膨出和突出的区别腰椎间盘膨出怎么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锻炼方法
一、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1、退步走:每天退步走40~60分钟。走的时候尽可能往后倒,以走完后微感疲劳,以不加重症状为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锻炼方法中,退步走最简单易行。
2、游泳: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游泳运动较为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一种效果不错的锻炼方法。
3、仰卧蹬车:仰卧床上,双腿向上似蹬自行车状。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15分钟,此方法是广大患者推荐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锻炼方法。
4、引体向上:身体素质好的人可以在单扛上做引体向上,身体素质差点的人也可以双手握着单扛两脚悬空吊一会儿,手累了休息一会儿再做,一天反复多次。
二、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1、站立扭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两侧髋关节向左右两侧扭动,同时肩部也随着向后微微倾斜,左右共做100次。
2、平卧在床上,双膝弯曲把脚放在床上,而后用力将臀部抬起,离开床面约10公分,这时你会感到腰背肌在用力。坚持约3-5秒钟放下,如此反复10下。依此方法每天做3次。
3、腹肌的锻炼:即做仰卧起坐,同样是每次做10次,每天3次。
4、交叉扭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内,两臂伸直,一手在体侧,一手举过头,如果左手在上,先向右侧后方摆,然后右手在上,向左侧后方摆。腰部也随之扭动,左右各做100次。
5、前弯后伸两侧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内,漫慢向前弯腰,使手逐渐接触地面,然后再向后伸腰,向后伸到最大限度,反复做10次。
三、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1、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2、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3、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4、爬行与膝触肘双膝及上肢撑起俯卧,腰部放松核发慢慢上沉,重得10次后,一侧下肢伸直,屈膝使其尽量触及同侧肘关节。重复15次。
5、直腿抬高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6、压腿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7、膝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
四、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1、反复搓腰:将双手分别放于同侧腰大肌处,由上向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搓10-15次,以双侧腰部发热为度。
2、爬行训练:四肢呈爬行状,先后做弓腰、沉腰动作。然后侧身左(右)手摸左(右)足,扬手转身等动作,最后将双手着地,作爬行动作,每天坚持30分钟。
3、飞燕式锻炼: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各十余次,每日坚持30分钟锻炼。
4、团身运动:仰卧于床,先后做屈髋、屈膝、仰卧起坐或仰卧起坐接双手抱膝贴胸等动作各十余次。此运动可与飞燕式隔日交替进行。
5、退走锻炼:在走廊或空旷处倒退走,每次30分钟左右。这种锻炼有利于改善腰背肌状态,恢复腰椎生理弓和腰部小关节滑动,可帮助解除小关节粘连。
6、挺腹疗法:每日做挺腹运动数十次,一方面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另一方面使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产生周边压力,突出物易于回纳,可使椎体关节回复解剖功能位,达到适应状态。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两个方式锻炼。在此过程中,注意安全,年长者应在家人陪护下进行为妥。
五、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还可以在床上做五点支撑练习: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
六、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由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者不妨每天做1—2次。第一节:俯卧位,平卧在硬板床上,做好预备动作。第二节:俯卧位,用双肘关节撑起3分钟,然后复原修整1分钟,重复6--8次。第三节:俯卧位,用双手撑起,肘关节伸直,坚持3分钟后复原1分钟,重复6—8次。每次可加用深呼吸法,吸一口气,然后吐气,吐尽为止。此时会感觉腰部下沉,使腰椎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生理曲度。第四节:利用家中的熨衣板或木板,再加一条安全带或强力皮带,牢牢束住腰部。俯卧位,用双手撑起,坚持3分钟后复原,反复6—8次。第五节:俯卧,腹下放一个枕头,双手扣紧于背后,将双腿、头部和肩膀尽量提起,坚持一秒钟后,然后放下松弛,重复6~8次。
七、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疗法一:
体前屈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做1~2分钟后还原,重复3~5次。疗法二:体后伸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臀部或腰间,上体尽量伸展后倾,并可轻轻震颤,以加大伸展程度。维持1~2分钟后还原,重复3~5次。疗法三:体侧弯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两手叉腰。上体以腰为轴,先向左侧弯曲,还原中立,再向右侧弯曲,重复进行并可逐步增大练习幅度。重复6~8次。疗法四:弓步行走。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膝关节弯曲,角度大于90°,左腿向后绷直,此动作近似武术中的右弓箭步。然后迈左腿成左弓步,左右腿交替向前行走,上体直立,挺胸抬头,自然摆臀。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次。疗法五:后伸腿练习。双手扶住床头或桌边,挺胸抬头,双腿伸直交替后伸摆动,要求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疗法六:提髋练习。身体仰卧,放松。左髋及下肢尽量向身体下方送出,同时右髋右腿尽量向上牵引,使髋骶关节做大幅度的上下扭动,左右交替,重复1~8次。疗法七:蹬足练习。仰卧位,右髋、右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尽量接近胸部,足背勾紧,然后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蹬出后将大小腿肌肉收缩紧张一下,约5秒钟左右。最后放下还原,左右腿交替进行,每侧下肢做20~30次。
八、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1、动髋:仰卧,先以右腿向脚的前方猛然一伸,同时髋部向右一摆。再做左腿。动作要协调而有力,两腿交替做二十至三十次。
2、蹬腿:仰卧,尽量屈曲髋、膝关节,足背勾紧(背屈)。然后足跟用力向斜上方(约四十五度)蹬出后,将大小腿肌肉绷紧,放下还原。两腿交替做二十至六十次。
3、昂胸:俯卧,用双手支撑床上,先从头部后仰开始,同时支撑手渐渐撑起而把胸部向上昂起,最后使劲后仰,力度达到腰部为止。平伏休息,重复五至十次。
4、鱼跃:俯卧,两手放在腰部,把上身和两腿同时后伸抬起,做成弓状。注意膝部不要弯曲。尽量在这一姿势下维持一段时间,时间越长越好。
5、下腰和后伸:站立,两腿分开约肩宽,足尖向内。弹动性地向前弯腰,使手触地。然后复位再向后伸腰,也要弹动性地后伸到最大量。反复五至十次,病情好转后加大动作幅度,注意循序渐进。
九、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对于长期久坐的人
腰椎疾病是很常见的,表现为时重时轻,劳累时则疼痛加重,理疗虽然能减轻疼痛,但却无法除掉病根。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所谓的绕环运动,基本动作如下: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若疼得厉害的话,可以动作缓慢一点,先往左边转,再往右边转。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管用,建议大家试一下。还有一个办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行的一种治疗腰椎疾病的运动疗法,那就是倒步走。倒步走时两腿交替向后迈步,增强了大腿后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可使腰部韧带的弹性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增强,使骨骼、肌肉、韧带的功能得到恢复,因此能使腰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倒步走现在已广泛用于健身,它还适于腰伤、腰部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平衡能力差的人。倒步走疗法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进行锻炼倒步走应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要循序渐进。腰椎疼得厉害时若能立即进行倒步走锻炼,可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慢性腰椎患者若能长期坚持倒步走,两个月便可见到良好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治愈。需要提醒的是,倒步走时,人们对空间的知觉能力明显下降,容易摔倒,因此步速不宜太快,力求走得稳,两眼要平视后下方以便掌握方向。为了安全,倒步走时,最好前脚掌擦地交替后退。还可采取结伴而行的办法,一人往前走,另一人倒步走,两人交替轮换,互相照应。窦文浩教授在提到倒步走的速度和运动量的掌握时说,他建议开始时以每分钟60步为佳,健康人应控制在每分钟90~100次,腰痛者的脉搏,应控制在比自己安静时增加10次以上为最好。
十、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锻炼方法总结第一阶段:(共3-5天)
①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及下肢屈伸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初次由30°开始,保持时间由15秒开始逐渐增加,10次/组,2-3组/天。
②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3-4组/天。第二阶段:(主要做腰背肌锻炼)
①3点支撑法:(术后7-9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臀部撑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②4点支撑法:即拱桥支撑法(术后9-10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③5点支撑法:(术后5-7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④飞燕点水法:(术后10-15天)俯卧与硬板床上,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专家提醒您:严重腰椎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应适当进行腰背肌锻炼,使骨折获得一定程度的复位,最后用腰围等支具下床活动第三阶段:(术后30天开始)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避免活动时造成脊柱扭曲。选择腰围与患者的体型相应,一般上至上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在佩带腰围情况下练习下床活动,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于腰部,挺胸凸腹,使腰背肌收缩。行走时姿势正确,抬头挺胸收腹,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
①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的锻炼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中有一定间歇,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②不要连续使用腰围3个月以上,以免造成肌肉萎缩。
③3-6个月以内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跑,跳,避免睡软床,从地上搬起重物时应采取屈膝,下蹲的姿势提取,建立良好的生生活方式,经常改变坐姿,加强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增强腰部肌肉及脊柱稳定性。减少慢性腰痛的发作,防止腰部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的复查。
④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境。
⑤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⑥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伤后8-12周下床活动,不要弯腰,3个月后练习弯腰,4-6月后适当参加劳动。
十一、腰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
1、爬行疗法:运动医学专家指出,四肢爬行的动物比直立行走的动物血液更流畅,而且很少患腰椎疾病。方法为:双手、双膝着地着床,头部自然上抬,腰部自然下垂,爬行长度为20米左右。
2、俯卧撑:此动作不易过多,不要太累,适可而止。
3、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然后一上一下为一个动作,连续作20-30个。
4、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20-30个。
5、直腿抬高:仰卧位,双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五趾背屈,双腿交替抬起,连续20-30个。
6、俯卧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持续3~5秒,然后以上动作须连贯进行,每晚睡前一次,连续3-6个月。腰间盘突出患者什么坐姿最好?有些人认为,不管怎么坐,只要自己感到舒服,不费劲就行,但事实上,人的坐姿正确与否并不完全由舒适与否、费劲与否来决定的,有些坐姿在短时间内可感到舒适,不费劲,但时间长了,舒适感就会逐渐消失,而产生腰部的疼痛感,准确地讲,人的坐姿正确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坐姿时脊柱、尤其是腰椎是否尽可能符合生理曲度及生物力学原理,此外,还应看头颈部是否吃力,双腿是否放松等等。那么,腰间盘突出患者什么坐姿最好?正确的坐姿应该是上身挺直、下颌微收、双下肢并拢,还应选择合适的坐具,以使腰部处于相对松弛状态,减少劳损的机会。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时应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尽量将腰背紧贴并倚靠椅背,使腰骶部的肌肉不致疲劳。也许不少人都有过久坐后突然站起会有一种腰痛、腰直不起来的感觉,这是由于人坐久后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发生痉挛所致,因此,不论是怎么坐,正确与否,人们都应在坐了一段时间后,活动腰部、下肢甚至全身,这不仅有利于保持腰椎的生理功能,而且对身体其他部位也有保护作用,如:久坐时可经常直直腰杆,两肩往后扩展一下,即所谓“伸懒腰”,也可把一足放在另一足之上,不断地变换。此外,坐下和站起的动作也有一定的要求,坐下时,最好先走到椅凳边,一足放到另一足后面,然后上身微向前倾,缓缓坐下,站起时,最好先将一足放在另一足的后面,轻轻用力蹬地,使上身离位而起,同时,上半身微向前倾,在此过程中腰背尽量保持正直,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除采取正确的坐姿外,正确的坐下及站起的动作更为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有什么区别
很多腰椎病患者,都认为自己得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医生给出的答案却是腰椎间盘膨出,因此,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很多患者常混淆在一起。到底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有什么区别呢?
腰间盘膨出和突出的区别,有很多患者对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之间的区别并不了解,大家都知道,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症候群,按照髓核突出的情况而分为膨出、突出以及脱出。腰椎间盘膨出的情况是指髓核还在纤维环以内,纤维环并没有破裂,只是发生了膨胀。膨出的患者椎管间隙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是指髓核已经突破了纤维环,导致椎管间隙变窄,并且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很少。
所以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是不同概念。腰间盘膨出和突出的区别,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之间是有一些不同的,患者应学会区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按照突出物的情况分为三种: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以突出和膨出两种最多。椎间盘膨出是指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内,使之膨隆,但纤维环没有破裂,一般椎管间隙未变窄,与周围韧带组织粘连少。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中的膨出导致神经纤维和脊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压迫,尚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与粘连,还有髓核的失膨胀形成的脊柱不稳等均可刺激窦椎神经和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所以正确认识腰椎间盘膨出与突出是有必要的。
影像学区分腰椎间盘突出与膨出
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的症状均表现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而且两者间病因、患者年龄都很相似,相似并不等同于相同,相比两者病情轻重,腰椎间盘突出要高于腰椎间盘膨出,诊断过程中影像学可以证明。
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表现:
1、椎间隙狭窄,可均称或不均称。不均称时,间隙较宽的一侧大多是椎间盘突出的一面。
2、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此症并无特殊诊断意义,因骨赘在肥大性脊柱炎更为常见。
3、脊柱生理曲度异常(侧位片),或出现脊柱侧弯(正位片)。
4、髓核突入椎体:髓核经过软骨盘的受损破裂处突入其上、下椎体的骨松质内,形成椎体边缘黄豆与蚕豆大小的压迹,称之为许莫氏(SCHMORL)结节。X线片显示为在椎体的上下边缘有边缘清晰的陷窝状切迹。椎体缺损的边缘骨质常硬化增白。髓核突入严重者,椎间隙可变窄。
腰椎间盘膨出影像学表现:
1、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各椎体骨质增生改变
2、腰3,4椎体序列线稍欠连续。腰3/4向四周均匀的超出椎体边缘。
3、腰4/5,腰5/骶1椎间盘软组织影向四周膨出及向后突出,并腰4/5椎间盘可见钙化影及腰5/骶1椎间盘可见真空征,硬膜囊受压。
4、各骨性椎管未见明显狭窄,扫及各椎间周围软组织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老板,腹肌怎么卖?
常见腹肌形态有5种
A~E
你是哪种?
C型的十块腹肌
据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
那就是阿拉伯小哥
默罕默德阿里
身为职业健体选手的他
拥有令人惊艳的10块腹肌
这连拉神也比不了
咱以前说过:
腹肌形状、块数都是天生的
但前提是
你得都练出来才能判断
如果还是一摊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4块还是10块呢?
1轻食
男生体脂11%(肌肉量大的可以高一些)左右,女生22%左右,才能看到明显腹肌,各位老铁,如果你还是一个很高的体脂率,任你把瑜伽垫练穿,也是看不到腹肌的。
2豪饮
多喝水。
水分是我们身体代谢的重要载体,身体缺水,代谢就会减缓,间接阻碍了我们的脂肪燃脂,这也是我们在健身过程中要不断补水的原因,不喝水,反而会阻碍燃脂,当然要小口喝,少量多次。
3重训
与你想象的不同,想有漂亮腹肌,你要先练出大重量的深蹲、大重量的硬拉、大重量的卧推,这些自由度超大的动作,能帮助你建立极其稳定的核心,其实就是在练腹。
每一个力量举运动员,腹肌力量都是惊人的,只是他们不在乎体脂率,所以你看不到而已。如果你能蹲过自己的体重,腹肌指日可待。
4专练
没错,最后才是腹肌专项训练,当你的体脂来到可以看到腹肌的程度,你就可以开始练腹了,这主要是让你的数块腹肌都能显露出来,同时加强你的核心力量,腰腹练好之后,你的三大项又能继续提升。
下面介绍4个
非常规的练腹动作
每一个动作
都能让你酸到不能自已
NO1小碎步举腿
动作要领:
上半身微微抬起,下巴微收
颈部不要过分收紧
然后小碎步交替举腿
下背部不要离开地面
全程腹肌收缩,双脚不能落地
每一次动作尽量慢做
NO2抽搐抬腿
动作要领:
上半身的轻微抖动
是为了增加不稳定性
更多的腰腹纤维
将参与到发力中
同样,下背部不离开地面
NO3悬腿抽搐
动作要领:
双手轻轻撑地,不过分借力
呈V字举腿,悬在半空
通过微微的抖动你
让身体震颤起来,但脚不落地
坚持12~20秒
NO4单腿卷腹
动作要领:
常规卷腹动作的变式
可以均衡练到两侧腹肌
避免了因为训练
导致了腹肌不对称问题
-END-
概述
头痛、头晕、失眠、背痛、无力以及疲乏都是医疗实践中常见的症状,必须将病情轻微的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区分开来。有些神经科问题等不及请神经专科医生会诊就需要紧急处理。不论病人问题大小,在进行神经评估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是有助的:明确病变的解剖定位(从而限定诊断可能性的范围);确定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对一些神经科急症要有所准备能立即提供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
病史
病史往往是神经评估中最能提供有用信息的项目。了解病人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与工作常能获得不少有关其神经功能与功能障碍的资料;病人对功能障碍的否认应加以证实;还应该区分病人本人的感受与周围人员(如家属和医务人员)的推断。
首先,检查者应试图确定神经系统是否确实为疾病所累及。一个受惊的或精神有障碍的病人可能会诉述一些神经症状,不要轻易将这些症状判定为功能性(即癔病性或非生理性),因为不少病人确实是患有神经障碍。
在确定神经系统有病的诊断后,第二步是明确病变的定位是在肌肉、周围神经、脊髓或脑部。应询问全身其他系统的过去病史,因为各种全身性疾病(如酒精中毒、癌肿、血管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常能引起神经障碍。家族史有助于揭露一些家族性代谢疾病与变性疾病。社交与旅游史有助于提供接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危险因素,各种环境毒素,与各种感染因子的情报。
临床神经体检
临床神经体检从询问病史时对病人的仔细观察开始。对病人从坐位移动到检查台上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作的速度,双侧对称性以及动作的协调,连同姿势与步态,都要加以注意。病人的外貌,衣着与反应能提示他的情感与社交适应情况。如果病人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回答问题,说明他的记忆已有减退。文字言语表达或动作执行上的各种错误;对空间的忽视;异常的姿势;以及其他的动作障碍,可能在开始正规检查之前就已明显暴露出来。
根据拟定的病变的解剖定位与病理生理学,临床医生可能对某些检查内容要加以扩充,而对另一些测试则可予以省略。如果检查者临床经验不足,则应作全面的神经体检,以便发现未被疑及的异常,或证实神经系统状态正常。
精神状态检查 首先要评估病人能否配合检查;对一个注意力缺失的病人是无法进一步作正确的测试的。若怀疑病人有认知功能的减退,应作完整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该检查的测试内容涉及认知功能的多个方面,包括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记忆;口述与计算能力;判断;以及推理。对人物定向力的丧失只见于神志十分迟钝,谵妄或痴呆的病例;如果是一个孤立的症状,提示诈病可能。病人对疾病的领悟力,以及其知识库,都应加以评估,虽然有些反应可能会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还应对病人的情感与情绪进行评定。
正常人应该能完成涉及三个体部的复杂指令,并区别左、右(例如,“将你的右手拇指放在左耳上,然后伸出你的舌头”)。测定病人对简单物品与身体部位的命名,阅读,书写与复述的能力;如发现有功能障碍,应进一步作有关失语的其他测试。测试空间感知的方法是令病人模仿检查者摆出的简单的与复杂的手指姿势,并画出钟表面,立方体,房屋的图形,或相交的五边形。病人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的费劲程度往往能提供与其最终完成的成果同等有用的信息,可以发现病态的不能持久,过度的耐持,小字症,以及偏侧空间忽视。令病人使用牙刷或木梳,或从火柴盒中取出一根火柴并将其点燃,可查出有否失用症象。[医学教育网 搜集 整理]
颅神经检查
颅神经检查的范围取决于所怀疑的病变的定位。
嗅觉(第1颅神经,即嗅神经)一般在肌病病例中可以不予检查,但在怀疑前颅凹有病变的病例或头部外伤后的病例中则必须进行检查。将一些气味刺激(如肥皂、咖啡、丁香油)分别置于左、右鼻孔前,令病人辨认。由于酒精,氨水以及其他刺激剂能刺激第5颅神经(三叉神经)的伤害性受体,因此不得用于嗅觉测试,除非是用来测试诈病者。
第2(视)、第3(动眼)、第4(滑车)与第6(外展)颅神经的检查都是属于视觉系统的测试。检查视力(有屈光不正者先予矫正)与视野,并作眼底镜检查。检查瞳孔的形状与大小,对光反射与调节反射,以及各外眼肌的运动。
第5(三叉)颅神经的三个感觉分支(眼支、上颌支与下颌支)的检查可测试各该区域内的针刺感觉,另用细束消毒棉花轻触角膜的下缘检查角膜反射。如果发现病人有面部感觉丧失,应检查下颌角部位。该部位由颈2脊神经根支配,在三叉神经障碍中不被累及。面肌无力(例如,第7颅神经瘫痪)引起的眨眼减弱不要误认为是角膜反射减退。使用隐形眼镜的病人常显出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核上性角膜感觉减退伴有躯体与面部的痛觉减退,应与周围性病变作出鉴别。三叉神经运动功能的检查方法是让病人咬紧牙齿,检查者触诊其嚼肌的收缩,或由检查者托紧病人的下颌令其用力张口。如果一侧翼状肌肌力有减弱,病人在张口时其下颌会偏向无力侧。
第7(面)颅神经的检查是观察有无偏侧面肌无力。面肌动作的不对称现象往往在病人自发讲话时比较显露,当病人发笑时更为突出,如果病人神志迟钝则在施加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切迹)时当病人作出痛苦表情时也会暴露。注意有无一侧鼻唇沟变浅与眼裂增宽,这些都发生在面肌瘫痪侧。如果皱额及闭眼功能保存,则下半部面瘫的原因是中枢性而不是周围性。舌头前2/3的味觉可以用甜、酸、咸、苦溶液分别作左,右测试。听觉过响可用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作测试。
第8(前庭-耳蜗,听)颅神经传导听觉与前庭传入信息,应检查听觉与平衡功能。
第9(舌咽)颅神经与第10(迷走)颅神经通常一起检查。软腭的上抬动作应双侧对称,用压舌板分别触及咽喉左右侧后壁时可引起恶心打呃反射。不过,双侧咽喉反射消失在正常人群中并不少见,因此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在意识不清,已作气管插管的病人中,作气管内吸引应会激发咳嗽反射。如病人发声嘶哑,应作声带检查。若单独只有声音嘶哑(咽喉反射及软腭上抬动作都正常),应检查有无压迫喉返神经的病变(例如,纵隔淋巴瘤、主动脉动脉瘤)。
第11(脊副)颅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与上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的检查方法是让病人向对侧转颈,检查者一手施加相反方向的阻力,另一手可直接触诊正在收缩的肌肉。检查斜方肌的方法是让病人作耸肩动作,抗拒检查者所施加的阻力。[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第12(舌下)颅神经支配舌头的运动,要检查有无舌肌萎缩,舌肌纤维颤动以及伸舌肌力减弱(伸舌时舌头偏向病侧)。
如果发现某一颅神经出现异常时,应仔细检查邻近的其他颅神经。有时候这种鉴别十分紧急,例如,脑干缺血应与迅速扩张的并引起颅神经瘫痪的颅底动脉瘤作鉴别。
运动系统的检查
运动系统的检查 应将病人四肢与肩胛带部位充分暴露,以便进行视诊与触诊,有无肌肉萎缩,肌肉肥大,肌束震颤,其他的不自主动作(如舞蹈动作、手足徐动、肌阵挛、震颤),以及发育不对称现象。让病人放松,将其肢体作被动屈伸,了解肌张力情况。肌肉体积的减少提示肌肉萎缩,但双侧性肌萎缩,或者比较大的肌肉以及比较隐蔽的肌肉的萎缩(除非十分显著)可能不易被察觉。在老年人中,常见某些肌肉组织的丧失,称为肌肉减少(sarcopenia)。如果某一肌肉替代另一肌肉作更多的活动,可以引起肌肉肥大;如果肌肉组织被过量的纤维组织或贮藏物质所取代则发生假性肥大。
肌束震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异常动作,表现为肉眼可见的,位于皮肤下肌肉的短暂,细微,不规则的收缩。它们通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例如,神经变性、或损伤及再生),但有时也可出现在正常肌肉中,特别是老年人的小腿肌肉。肌强直是指肌肉持续收缩后,或肌肉遭受直接扣击后出现的肌肉松弛的减弱,可见于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可以引起活动不便(例如,握紧手后不能迅速将手松开)。先有阻力然后出现松弛(所谓折刀样强直)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基底节疾病通常引起齿轮状僵直。
肌力的测定 病人声称的无力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疲乏,笨拙或麻木。因此对肌肉无力的体诉,必须明确其确切的定位,发生的时间,激发因素与改善因素以及伴发的症状与征象。令病人伸出两上肢,然后抬起两下肢(卧位),观察有无肌肉无力现象(无力的肢体会迅速开始下移),震颤或其他不自主动作。可以通过施加阻力,对个别肌肉组进行肌力测定。肌肉疼痛或关节病损可以妨碍主动的肌肉收缩。癔病性肌肉无力的表现是各项抗阻力的肌肉活动可能都正常,但会出现突然的放弃。
轻微的无力可表现为行走时上肢摆动的减弱,向前平伸的上肢出现内旋移动,某一肢体自发运用的减少,或平卧时下肢外翻。快速的轮替动作执行减慢,手指的精巧动作(如扣上钮扣,打开保险别针,从火柴盒中取出一根火柴)也可发生困难。
对部分性肌肉无力要进行肌力定级往往很困难。有一种0~5定级方案是用0表示毫无动作,1表示有些细微动作,2表示可以执行不抗地心引力的活动,3表示可以执行抗地心引力的活动,但不能抗外加的阻力,4表示可抗中度阻力执行活动,5表示正常,即可以抗强阻力执行活动。这种定级方案有一个缺点,就是4级与5级之间的肌力范围较大。上肢远端肌力可以应用握力器或让病人用力挤压血压计臂袖的充气球来作半定量测定。
功能性测试往往能为运动障碍提供更好的描述。当病人执行各种活动操作时,要留意其有否功能缺陷,并尽可能作出定量的记录(例如,下蹲活动的具体次数,或走阶梯的具体级数)。从下蹲位起立,或踩上椅子,这些活动都是测试下肢近端的肌力;让病人用脚跟与用脚尖走路则是测试下肢远端的肌力。患有股四头肌无力的病人,从坐位起立时,须用手来支撑才能站起。肩胛带无力的病人得靠摆动身躯来帮助上肢活动。骨盆带肌肉无力的病人从仰卧位起身时典型的表现是先转为俯卧位,再采取跪姿,然后慢慢用手撑住自己的大腿,一步步将身子向上抬直(Gowers征)。
运动协调,站立姿势与步态的检查 正常的运动协调,站立姿势与步态要求运动,前庭及本体感觉三个通路都完整无损。这三个通路中若有任何一处发生病损,就会产生特征性的功能障碍: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的病人会表现出阔底步态;足下垂会引出跨阈步态(病人会将腿部比常人抬得更高,以防下垂的足部会被地面不规则物体绊住);骨盆带无力的病人会呈现摇摆步态;下肢强直(屈曲不便)的病人则表现出外展环行步态。本体感觉障碍会迫使病人经常留意自己的落脚处以免发生绊跌。可以通过指鼻试验或跟-膝-胫试验来发现有无共济失调症象。
感觉检查
感觉检查 全面的感觉检查有时并非必要,尤其是当病人并无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等主诉时。可用一枚清洁的大头针轻刺病人的面部,躯干与四肢;询问其双侧的针刺觉是否相同,感觉到的是一种钝觉还是尖锐的刺觉。
测试皮层感觉功能的方法是让病人辨认出置于其手掌中的硬币,钥匙或其他物件(形体辨别觉),在其手掌上所画的数字或图形(图案觉),以及鉴别在其手掌与手指上所施加的一点或两点刺激(两点辨别觉)。
温度觉可用音叉来测试,用手掌将音叉的一个振动股擦热,用冷,热不同的振动股作测试,或者用盛有热水或冷水的试管来作检查。
关节位置觉的检查方法将手指与脚趾的末节作向上或向下移动。如果病人在闭上眼睛后不能辨认这种关节的移动,则应检查最近的一个近端关节(例如,如果病人不能辨认趾关节的动作则应检查踝关节的位置觉)。
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的严重丧失往往会引起病人两手平举时出现假性手足徐动征象,而且在没有视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判断自己肢体在空间中的定位。当位置觉发生障碍时,病人不能在闭目情况下保持双足并拢站稳的姿势(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医学教育 网 搜集整理]
检查振动觉的手法是将一支128周的音叉轻击一下,然后在音叉的底盘放在病人手指末节关节的背面,检查者将自己的手指抵在该末节关节的腹侧。检查者可以感觉到通过病人关节传来的振动觉,病人与检查者应该同时感觉到音叉振动的停止。轻触觉是用棉花束来进行测试。
如果发现有感觉障碍,应明确其解剖分布型式:周围神经末梢(手套-袜子型),多支周围神经(多发的单一神经炎),神经根(神经根病变),脊髓(某一水平以下各项感觉都有障碍),脑干(交叉型面部-躯体感觉障碍),大脑(偏身感觉障碍。应查明运动无力与反射变化是否也表现出相似的分布型式,以证实病变的解剖定位。臂丛与盆腔丛的病变(例如肿瘤)常引起散在的感觉,运动与反射障碍。
反射的检查
反射的检查 通过深腱(肌肉牵伸)反射的检查,可对传入神经,脊髓内突触联接,运动神经以及下行的运动传导通路进行评估。肱二头肌反射主要由颈5神经节段支配;桡骨反射由颈6;肱三头肌反射由颈7;股四头肌反射(即膝反射)由腰4;踝(跟腱)反射由骶1要注意双侧的腱反射有无不对称的增强或减弱。减弱的腱反射可通过Jendrassik手法予以强化,让病人将双手手指相互钩住,当检查者扣击下肢的肌腱时令病人用力扯拉双手。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根,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点或肌肉的病损)会使腱反射降低,而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即脊髓前角细胞以上的运动通路任何一处的病损,但不包括基底节在内)则造成腱反射的增强。浅腹壁反射的检查手法是用针轻划腹壁左右上下四个部位。大多数中枢病变,肥胖症以及腹肌的松弛(如妇女分娩后)都能造成浅腹壁反射的减弱。浅腹壁反射的消失也可能提示脊髓损伤。
划跖反射可出现几种表现:必须区分快速的主动的下肢的回缩与较慢的巴宾斯基征(趾背屈,伴其他足趾扇形散开,往往同时伴有膝,髋关节的屈曲)。只有巴宾斯基征是属于脊髓反射起源的,反映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存在。检查划跖反射时要注意划脚底的外侧部位,因为脚底内侧部位的刺激可能会意外地引出原始的抓握反射。将膝腱或跟腱作突然的被动牵伸,若出现肌肉收缩和松弛节律性快速的交替,称为膝阵挛或踝阵挛。最常用的测试手法是在踝部将足作突然的背屈。持久的阵挛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大脑皮层弥漫性病变可引起噘嘴,吮吸或强握反射。在作肛指检查时可兼查括约肌反射,也可轻触肛周区域以诱发肛门眨动。
脑血管检查
脑血管检查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周围血管疾病或心脏疾病都是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应分别测量两上臂的血压,以检查有无作为脑卒中病因之一的无痛性主动脉夹层撕裂。
应检查皮肤,巩膜,眼底,口腔粘膜以及指甲床等部位有无出血点以及胆固醇栓子或细菌性栓子的证据。
对心脏进行听诊,注意新出现的杂音,原有杂音的变动以及心律失常。在头颅上听诊到的血管杂音可能提示动-静脉畸形,瘘管,或者颈动脉闭塞后偶尔可发生的经过Willis环的血液的改流。
对颈动脉进行听诊,主要在颈动脉分叉处,有无血管杂音;但要避免对颈动脉用力按压。
如听到血管杂音,应将听诊器的钟式听头沿颈部向下移动至心脏部位,以便区别血管杂音与心脏的收缩期杂音,后者的特征可有所改变。颈动脉向上搏动的猛烈程度也是提示可能存在狭窄性病变的一个辅助资料。
应检查周围动脉的脉搏,有无周围血管疾病或主动脉夹层撕裂。对颞动脉进行触诊,有无粗大或按痛,以排除颞动脉炎。
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有无体位性低血压,Valsalva手法的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反应是否缺失,有否出汗减少或无汗现象,以及霍纳征。也要留意排便,排尿,性功能以及下丘脑各种功能障碍。
飞力士棒,基于共振原理,可以高效的训练深层肌肉,所有腹肌以及所有的肩部肌肉,包括结缔组织,直至最深层都会同时得到强化,新陈代谢会增加。
这种前所未有的锻炼方式还可以极为有效地美化身体姿态。所有的肩胛带会被向下拉伸,协调及感觉运动机能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得以改进。这种极具柔韧性的新型健身器械能够在短期内为您塑造真正男人的身材。不同的飞力士练习还能够加强肩部回旋肌群,从而矫正驼背现象,保持良好的姿态。飞力士棒是小器械的训练工具中比较实用的,它也是可以锻炼到深层肌肉最有效的器械之一了。
专家建议,每周训练三次,十至十五分钟。
腹部是核心肌群的主要部位,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为核心力量的用力提供了保证。在跑、跳、滞空、移动等方面以及其他的运动方面或非运动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拥有完美的腹肌不仅是每个男士的梦想也是很多女人的梦想。男人的腹给人一种力量感,有一种男性美,女性的腹肌则更具诱惑力。做腹肌运动有利于降低人体的体脂比,增加肌肉的含量,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改善体质。经常进行腹肌锻炼还可以增强整体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当然啦,进行运动,会使人体分泌一种”快乐因素“,从而使人身体愉悦,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经常进行腹肌锻炼有利于保护腹部的内脏器官,增强其活力与运动能力。
今天为大家推荐六个男女通用的锻炼腹肌的动作。男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锻炼的频率与强度以获得自己想要的锻炼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准备好锻炼的器械,做好准备活动,我们就开始吧!
动作一:双手抱膝
动作要点:身体坐于垫子上,头、肩部、腰部和脚离开垫子,不要塌腰。弯曲膝盖,双手抱住膝盖收缩到胸前。
次数:25个
动作二:仰卧剪刀腿
动作要点:身体仰卧于垫子上,两手放在臀部下面,眼睛看向天花板,脚尖绷直,双腿上下交替,但不要接触垫子。
次数:25次。
动作三:仰卧单车
动作要点:身体仰卧于垫子上,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脚尖绷直,臀部不要离开垫子,在空中做骑自行车动作。
时间:1min
动作四:摸膝卷腹
动作要点:身体仰躺在垫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弯曲约60度,上体直起,双手触膝盖,但背部不要离开垫子。
次数:25次
动作五:俄罗斯转体
动作要点:腹肌撕裂者的典型动作。臀部在垫子上,抬起两头,不要塌腰,目视前方,收紧腹部,双手握拳尽量触到垫子。
时间:30s
动作六:卷腹震颤
动作要点:身体仰躺在垫子上,臀部不要离开垫子,抬头,收紧腹部,双膝弯曲成90度,手臂上下震颤。
时间:30s
需要注意的是腹肌是非常耐劳的肌肉,因此要时常进行腹肌训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这6个动作,男女通用,人鱼线马甲线练起来!
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反射等。多数浅反射实质是伤害性 或触觉 作用引起的屈曲反射,其反射弧包括一较长复杂的径路,后根节前感觉神经元传入的冲动循脊髓上升达大脑皮质,可能到达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再下降经锥体束至脊髓的前角细胞。所以锥体束受损后产生皮肤消失与腱反射增强。脊髓反射弧的中断亦可出现皮肤反射消失,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麻醉、熟睡,一岁内婴儿也可消失。浅反射的特征是具有宽阔的感受野,这与Ⅱ、Ⅲ和Ⅳ类传入纤维的普遍分布相符合。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浅反射异常 包含 :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 实质 :屈曲反射 特点 :具有宽阔的感受野 病因和机理,腹壁反射异常,提睾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临床表现,腹壁反射异常,胆睾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鉴别诊断, 病因和机理 腹壁反射异常 传入神经为第7~12肋间神经,通过中枢胸髓第7~12节段后角细胞柱及同节段前角细胞,同时后角细胞的纤维上行到达大脑顶叶皮质,通过大脑连合系到大脑运动区,发出纤维伴锥体束下行,止于第7~12胸髓前角。传出神经为第7~12肋间神经。临床上腹壁反射消失最有意义,生理性腹壁反射消失多见于老年人、经产妇、腹部脂肪过多、腹壁松弛或腹腔疾病(腹膜炎、腹水)。多发性硬化早期锥体束损害征尚未出现时腹壁反射常已消失。腹壁反射亢进多见于精神紧张、兴奋或神经质者,并无定位意义。帕金森氏病、舞蹈病、锥体外系疾病肤壁反射增强。偏侧型舞蹈病时,病灶对侧腹壁反射亢进。 提睾反射异常 传入神经是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皮支,传出神经是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肌支,中枢为腰髓1~4节段的后角细胞柱及同节段前角细胞,与腹壁反射类似也有经过皮支的长反射弧,传出神经为股神经皮支。提睾反射比腹壁反射对病损抵抗力强,故减低或丧失比腹壁反射要晚。提睾反射在老年人、睾丸积水、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副睾丸炎或睾丸肿瘤、脑部病变、脊髓病变、锥体束损害时腹壁及提睾反射均可出现减弱或消失。 反射异常 传入神经为 神经,中枢在骶髓4~5的后角细胞柱及同节段的前角细胞性,传出神经为 神经。 外括约肌接受双侧会阴神经支配,当一侧锥体束损害或周围神经损害时, 反射仍存在,当两侧锥体束损害时或马尾神经损害时, 反射消失。 临床表现 腹壁反射异常 病人仰卧,腹壁放松,用稍尖物品沿肋下缘(胸7-8),平脐(胸9-10)及腹股沟上(胸11-12)的平行方向,由外侧向内侧轻划腹壁皮肤,反应为该侧腹肌收缩,脐孔向 部位偏移。正常人也有反射极弱或完全不能引出者,最好在吸气之末进行检查。在腹肌稍紧张时(此时头稍抬起)容易引出,称之加强法。腹肌防御反射肌肉收缩的范围很大,多数伴有同侧下肢反射性的屈曲,此反射从开始 到肌肉收缩潜伏期长。另外一侧受 可引起两侧性腹肌反射性收缩,比一般腹壁反射强。 胆睾反射异常 用竹棉签快速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轻划近腹股沟处大腿内侧皮肤,反应为同侧胆睾肌收缩,睾丸向上提起。不伴有阴囊收缩,不应与阴囊收缩混同。睾丸反射在正常人可有轻度的不对称,可能是由于睾丸在阴囊中的位置不同所致。提睾反射与腹壁反射意义相同。如果一侧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该侧有锥体束的损害。因提睾反射比腹壁反射对病抵抗力要强,所以减低与丧失比腹壁反射要晚。 反射异常 用大头针轻刺 周围皮肤,反应为 外括约肌的收缩, 外括约肌的收缩从表面不易看到时,可通过 指诊触摸感到其收缩,马尾及圆锥病变时 反射减低或消失。 鉴别诊断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起病急或亚急性,多在20~40岁,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并且每次缓解后再复发时有新的神经症状出现或原有的神经症状加重,最后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呈持久性且难以缓解。多伴有颅神经的损害、眼球震颤、视力障碍而出现复视、视 苍白,早期锥体束损害征未出现腹壁反射即可消失。锥体束和后索受损出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及病理征阳性。脑脊液IgG增加。CT扫描脑室周围有多发性低密度灶。 舞蹈病 (xhoreu minor)常为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情绪不稳,注意力散漫,学习成绩下降,举止笨拙,面部和手指渐有轻微不自主动作。典型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和肌无力等。不自主动作常起于一肢,渐及一侧,再扩展至对侧。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肌张力降低,或是易疲劳。随意运动呈现共济失调,指鼻试验阳性,构音、吞咽困难,走路不稳。多数病人情绪不稳,重者可有精神错乱、幻觉、妄想等。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腹壁反射增强,偏侧舞蹈病时,病灶对侧腹壁亢进。锥体束受损腹壁反射丧失。 帕金森氏病 (Palkinsos’s disease)起病缓慢,多发于50岁以后,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徐缓。初为一侧上肢的远端震颤,震颤呈“搓丸样”,早期为“静止性震颤”。情绪激动时震颤加重,睡眠后震颤停止。四肢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合并震颤时出现“齿轮样强直”。表情动作和瞬目动作减少,而面部无表情,造成“面具脸”、不眨眼、双目凝视等。严重病人有明显的说话慢而单调,吞咽困难。随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合并强直,生活上不能自理。书写困难,而且字越写越小,称为“写字过小征”。动作减少以至消失,步距缩短,屈曲、状态、碎步、前冲,称为“慌张步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便秘,大量出汗等。多巴胺的缺乏致锥体外系功能失调,而引起腹壁反射增强。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多于女,多数病人有家族史。早期有神经症状,出现情感改变或学习成绩退步,继而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构音困难。急性起病者有不规则发热。晚期有锥体束损害,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精神症状表现为情感易波动、易怒、好哭、傻笑、坐立不安、焦虑、忧郁、面部怪容、流涎、言语讷吃、吞咽困难、对周围事不关心、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计算力减退、行为幼稚、痴呆。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消化系统出现肝区疼痛、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肝脾肿大及腹水,腹水后腹壁反射消失。角膜Kayser-Fleischer色素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血清铜氧化酶活力<02光密度。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 combined degen 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多在40~60岁发病,男女相等,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早期出现足趾、足以及指末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双下肢无力。皮质脊髓侧束损害时有关肢体无力甚至瘫痪,同时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后束受损,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等深感觉障碍。常出现走路如踩棉花感,不能走夜路,有深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晚期出现大小便失禁或潴留,还可出现激惹、抑郁、妄想与幻觉、智慧型障碍。全射无力,皮肤苍白,呼吸困难,心脏杂音,肝脾肿大,下肢浮肿。伴有腹胀、腹泻、舌炎等。 脊髓压迫症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受累平面后根分布区可有自发性疼痛,为刀割、火烧或电击样,夜间疼痛加剧,咳嗽、排便、用力时可诱发疼痛,亦可出现相应节段的“束带感”。可有局部的感觉过敏,痛温觉缺失,晚期压迫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缺失。锥体束受压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则肢体痉挛性瘫痪。急性脊髓压迫症早期表现“脊髓休克”,病变以下肢体呈弛缓性瘫痪。马尾圆锥受压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锥体束受压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脊髓休克”时包括病理反射均不能引出。 急性化脓性脊髓炎 (acute purulent mgelitis) 任何年龄的男女均可发病。受累节段支配区可出现疼痛,脊柱局部可有压痛。瘫痪初为弛缓性,继之受累节段以下肢体转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受累脊髓节段以上缘以下的深浅感觉障碍,病变只限于脊髓上的中心部,可出现分离的感觉障碍。受累节段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受损平面以下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早期可各种反向消失(包括病理反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有大小便障碍。瘫痪肢体皮肤干燥、脱悄、少汗或无汗等。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多发生于50~60岁,男多于女,多有高血压病史。起病急,多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优势侧病变出现失语、对侧出现瘫痪、口角歪向健侧、瘫痪侧鼻唇沟浅、口呈斜椭圆形外观、不能鼓腮或吹口哨。颜面上半部也可有轻度麻痹,致闭眼不充分。偏瘫侧上下肢突出的是肌张力低,呈弛缓状态,腱反射消失。以后逐渐移行为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腱反射活跃,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Babinski氏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及颅脑CT有助于诊断。 脊髓硬膜外脓肿 (spinal epidural abscess) 在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数日后,出现相应病变部位的剧烈疼痛,局部棘突压痛,叩击痛,同时可见相应的根痛,少数局部皮下组织肿胀发红。全身症状有寒战、高热等。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数日后出现弛缓性瘫痪, 反射消失,尿潴留。 格林—巴利综合征 (Guillian-Barre’s syndrome) 多发生在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多呈急性起病,起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首发症状为四肢远端瘫痪,迅速向近端发展,造成四肢软瘫,或近远端同时受累,并可波及躯干,严重者可累及肋间肌及隔肌而致呼吸肌麻痹。瘫痪为弛缓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麻木、烧灼感、神经根性痛,伴有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双侧锥体束受损时患侧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