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景德镇瓷器是怎样的?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是怎样的?,第1张

我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他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洪武时期,景德镇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常见器型有玉壶春瓶、盏托、碗、盘口环耳瓶、折沿大盘、大罐、石榴尊等。这时期的釉里红瓷呈色不是很鲜艳,绝大多数泛灰色,纹饰多为双层瓣的缠枝扁菊花、牡丹、云龙、松竹梅、海水、莲花瓣四季花卉等。

明永乐时期,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橘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永乐时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并且从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永乐年制”4字。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4字为篆书,4字双竖行,印、刻或书写于器里心。

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4个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时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并且字体以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后来发展到隶、草、行3种写款。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盖罐、花浇、压子杯、尖底莲子碗等。

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瓷器接口少见,胎体厚重、坚致。

宣德青花釉面特点为橘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宣德瓷器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6字楷书款,亦有4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青花暗花双凤穿花纹盘为宣德青花御瓷的卓越代表,其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美观,线条转折流畅生动,釉汁凝润泛青,胎骨坚致细薄。

口沿绘卷草纹一周,盘心装饰升降相对的穿花双凤纹,外壁亦绘饰前后对称的穿花双凤纹。双凤形态一致,皆为鸟首双尾,对称分布,展翅穿梭于缠枝番莲之中,风姿婉约,颇见飘逸之态。

青花暗花双凤穿花纹盘布局密而不乱,画工精湛,细腻的笔触下展现番莲舒展之妍美,为双凤增添动感,青花之浓淡深浅各具意态,笔墨意趣尽在眼前,气韵随笔而生,平添一份苍雅之美。

更为精绝之处是,内壁留空处暗刻穿花双凤纹与外壁相对应,如此复杂之工艺正是体现皇权的独尊,彰显宫廷艺术之华贵,可谓巧夺天工。底心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莫不合乎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

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蓝釉又称“雪花蓝”或“洒蓝”,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成化时期的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此时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蓝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6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

除6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4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4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时期瓷器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弘治时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6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4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如明弘治黄釉碗,高105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96厘米。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6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

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此时处于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正德瓷器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伊斯兰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画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6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4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

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4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的。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这种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装饰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如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高24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13厘米。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体青花装饰。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大托盘外壁绘勾莲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

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圆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开光上下绘勾莲花枝纹及菱形纹。近足底处绘如意云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正德年制”双行6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如明正德黄釉盘,高42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119厘米。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6字楷书款。嘉靖时期,瓷器的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廓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嘉靖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4字双行和6字双行,以6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6字一横行、6字环行、4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除写款外,也有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

嘉靖青花有代表性的是青花三羊纹碗,高105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5厘米。是一件嘉靖年间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

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6字双行款,外围双圈。

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用青料当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图案,寓意“三阳开泰”。

“三羊开泰”谐音“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阳爻开始的,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万类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隆庆年间,青花色调蓝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造型多样,富于变化,其中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长方、八方及银锭式、盘肠式、瓜棱式等,新颖奇特,且制作精细,独具风格。

如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高153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192厘米。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6字款。此盒造型古朴大方,设色浓重艳丽,纹饰繁复,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

万历时期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青花色调,早中期呈蓝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万历款识以书写6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6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4字双行、4字环行、4字钱文十字排列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万历朝创造了一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莲花瓣式盘、四吉祥开光花鸟盆、高达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主要造型有花觚,分撇口式、洗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还有带环耳、兽耳、贴兽纹等。

雕塑类最著名的有青花吹螺人、布袋和尚、八仙、南极仙翁、真武神君、观音菩萨、文昌帝君、仕女、童子和各种佛像。

在装饰方法上,明代景德镇民窑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装饰区域与层次的传统做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图案,为我国瓷器装饰的创新开拓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

明代晚期大量生产一种既有东方民族传统风格、又充满着浓郁异国情趣的青花瓷盘,这种瓷盘的内壁6至8个开光,开光内绘各种不同的锦纹和结带、璎珞纹饰。盘心处绘云龙、博古、双鹿或其他题材。

这种器物在江西各地都有发现,这种被欧洲人称为“嘉橹”,日本人称为“芙蓉手”的瓷器,是当时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为我国瓷器装饰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形式。

如万历青花开光花鸟纹盘,高3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4厘米。盘撇口,浅壁,塌底,圈足。通体用青花装饰。盘心绘有花鸟纹,盘的内壁绘锦地开光8组,开光内绘花果纹,外壁开光内绘变形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器型大多不规整,而崇祯时的器型不规整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的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而且,此时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施**酱釉。

青花主要有4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比较悬殊。崇祯时期,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此时青花瓷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这一时期盛行题诗联句的风气,尤其是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显主,并且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天启器物款识很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明天启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所以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如青花罗汉图钟,高196厘米,足径145厘米。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

此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都以青花为饰,钟顶的舞部与边部绘以缠枝花卉,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铭。

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

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如崇祯青花人物纹缸,高14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95厘米。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兵器。

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乐、宣德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

成化时期则以“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清朝男子的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朝带、朝珠、端罩、衮服等等.朝冠和朝服是大朝、大祀时穿的。大朝就是朝会.清朝沿袭明代的朝会制度,每逢皇帝继位、大婚、册立皇后和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的日子,皇帝就穿朝服,百官文武也都按品级穿朝服.

皇帝的朝服是明**,披领及袖用石青色,祀天时用蓝色,朝日用红,朝月时换成月白色,领及袖的边缘用片金,冬季用海龙紫貂滚边,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有行龙五条,右衽一正龙,襞积前后九条团龙.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四章.期间以五色云布列空隙,下幅用八宝平水.龙袍有棉、夹、纱、裘四种,随季节寒暖更换.

朝冠.冬冠是用薰貂和黑狐皮制作的,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冠顶共分三曾,用四条小金龙攀附如支撑,冠体上缀朱纬,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夏冠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冠形呈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正面装饰小金佛,前后有东珠22颗,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

朝带.共有两种,一种是带上有龙文金圆板,一种则是龙文金方板,带色为**,大典礼用圆板.带上饰红蓝宝石、绿松石,每具围带有东珠五颗,珍珠20颗.另外还结有佩囊用来装刀子、取火器等物件.方板带为祭天地、日月十束用.祭天的带饰青金石,祭地的束带饰黄玉,朝日时用珊瑚带,朝月则束白玉带.吉服带和常服带也有方板和圆板,装饰珠玉杂宝并无一定,随皇帝任意去用。行带是用牛皮制的,锦金花纹和明**为明黄,比一般常服带要宽些.

朝珠.清朝统治者信奉佛教,冠上饰的佛头和项间悬的朝珠,都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须胸前挂朝珠.朝珠是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还有佛头、纪念、大小坠等装饰混杂期间.一般是典礼和祭祀时悬带.

吉服.也称彩服,一般用于典礼.如慰劳将士、受俘、赐大臣饮宴、及祝寿等活动.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紫貂皮制成.冠形似朝冠,上缀朱纬,冠顶为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枚.夏日用玉草或藤竹丝制成,用红纱绸衬里.吉服的端罩是冬天穿的外套,用紫貂皮制或黑狐皮制的,满语称”褡忽”.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祀天坛及元旦时各处行礼,随从官员也都要穿褡忽,下着貂朝裙.

常服.也称燕服,闲居时的便装,清朝皇帝有时在内廷召见臣下,也穿燕服.常服的冠是用红绒结顶,论其价值才合清朝铜钱几百文,但去非常尊贵,皇子皇孙用红绒结顶冠作为礼服,贵族则只有近支的亲王、贝勒,蒙皇上赏赐才可以常戴,大臣也偶尔有蒙赏戴的,但不准作常戴,如编撰明史的张廷玉曾蒙黄瓜地特旨,准于元旦日戴红绒结顶冠,当时人以为是莫大的恩宠,常服褂子用石青色,左右开裾,衣饰花纹并无一定,可自行选择.

行服.行服是皇帝出巡、行幸、或出征时穿的,衣服的颜色和纹饰没有严格规定冠的形式如同常服冠,用黑狐或黑养皮、青绒制成,夏季用藤竹丝,顶和梁都用**,前缀一枚珍珠,行褂是石青色,马褂,长度与坐姿取齐,两袖的长度至肘.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⑴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⑵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见紧身.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0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⑶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⑷衬衫: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为”两截衫”.颜色初尚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⑸短衫短袄: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工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 发展而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东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不部及臀部.

皇后册封时穿的礼服就是朝服.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冠顶是三层,每层一颗大东珠,珠下一只展翅金凤,帽周围有金凤七条,嵌有猫金石、珍珠等.帽后垂金翟,上面装饰的珍珠就有三百多颗.戴在项前的金圈称为金约.胸前贯珠下垂,总计珍珠三百二十四颗,间以各种珍宝.左右耳饰各三具,每具金龙衔二珠.皇后的朝珠是三盘.朝褂形似坎肩,石青色底,前后绣两条立龙.下幅绣八宝平水,襞积(衣褶)下绣万寿万福字文,除去前后二条立龙,上面还有正龙四条.再一种在腰间绣四条行龙,下幅绣八条行龙,无字文,无平水.朝袍也有三种,都是明**,披领和袖是石青色,袖是马蹄袖,不是传统的水袖.三种朝袍的差别主要是有无襞积,和龙的形态不同,朝裙,上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缎,都是整幅,有裙褶,夏日的朝裙一纱织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冠服与皇后相同.

皇贵妃的朝冠、吉服冠、朝褂、朝袍、朝裙、龙袍、龙褂与皇后基本相同,差别仅是冠的装饰珍珠树不同.冠的翟尾(步摇)的垂珠少一百一十颗.金约的垂珠也少一百多颗,此外无差别.皇贵妃以下尚有妃、嫔二等,妃的朝冠顶是两层,只有两东珠两金凤,上端衔猫眼石,珍珠数比贵妃的少,翟尾垂珠比贵妃少十六.此外朝服、朝褂、龙袍、朝裙等均与贵妃相同。嫔.朝冠两层,无金凤,以金翟承东珠两颗,翟尾垂珠较妃减少十六.朝褂则与妃同.朝袍和龙袍都不是明**,用的是香色.

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⑴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据<阅世编>记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二把头.”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间横插一大扁方,余发与头绳合成一绺,在扁方下面绕住发根以固定之.外观头顶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横插于头顶上,因此,有两把头、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在道光以后,妇女以双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在旗头上面还要再加插一些绢制的花朵,一旁垂丝涤.

⑵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⑶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短身的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长坎肩.这种坎肩系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开气、两侧开气至腋下,前胸及开气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周身加边饰,两腋下个缀有两根长带,身长至膝下.

⑸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与衬衫款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衬衣无开气,氅衣则左右开气高至腋下,开气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

⑺围巾:穿衬衣和氅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二寸、长约三尺的丝带,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 晚清时期,汉满服装相互交融,汉满妇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 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

⑼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代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⑽一口钟:又名斗篷,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官员可穿于补服之外,但蟒服不许用.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

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花巾一九一匣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

在物质生活中,衣冠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最显著、最充分地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有极其强烈的反映,这在中外概不例外,在中国又与礼制相结合,并成为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这是华夏族的传统。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这既有重视仪容的方面,也包括用服装区分尊卑贵贱这一套规章制度,使森严的等级管制深入到穿衣戴帽,在华夏文明中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这是中国服饰制度的特色。

所以清王朝对明朝服制的变更,对华夏族的衣冠形成冲击,却从未动摇华夏族的衣冠之治,因为在华夏族的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饰不仅仅是生活的消费品,也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这是物质的也是身份、地位的社会待遇,所以衣冠之治实际上是衣冠之别,有关种种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细部,维持森严的阶级统治。所以清王朝服饰变更的是形制,而不是它的实质性内容,而形制也是为了压抑和淡化汉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清人的统治。正是因为如此,清王朝继承、强化了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并掺进民族压迫意识,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这也意味着当清王朝统治走向衰微,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地步,必然要在服饰方面再起风波。

问题一:纹过肩龙有什么讲究 过肩龙:在道上有一种说法,道上的兄弟都是脚踏江湖,江湖在哪里?

所以有人就把道上兄弟的肩膀比喻成江湖!!

俗话说猛龙不过江,所以真正在道上混的人很少纹过肩龙!因为过肩龙还有一个别名就是“过江龙”!

盘臂龙:盘臂龙倒是很受道上的兄弟青睐,因为盘臂龙寓意神佑的意思!

毕竟道上的兄弟过的是舔血的日子,谁都不想自己早死!不过许多纹盘臂龙的人,都是瞎纹,根本不讲究顺序和色彩,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他们不是道上的兄弟!

道上的兄弟们纹盘臂龙都是纹在左臂,并且是纹的盘臂青龙!并不是什么彩龙!

扣肩龙:这种龙的纹法很少见,。这种龙的图样大致是龙头由后背右肩甲搭到右前胸,然后整条龙身在后背盘踞两条前爪分别抓扣在肩膀的与手臂连接的那块肌肉上,两条后爪分别抓副在大腿上(有的抓副在臀部),龙尾由腰部左下侧延伸至左脚脖!这种龙在道上不是大哥是不能纹的!

一般来说道上的兄弟纹龙是不会纹龙眼的,龙眼必须是他的大哥同意他开(纹)龙眼,他才能开(纹)!并且是大哥亲自开(纹)龙眼~

有说法儿就是纹龙(尤其是纹在后背上的龙或过肩龙)不能纹眼睛(不能点眼珠儿),就是所谓的“点睛”,因为若点了眼睛龙就“活”了,就会具有灵性或邪性,若楼主自身“镇不住”或“扛不住”它的话反而会惹祸上身,所以纹龙一定要谨慎。

凤:纹凤的严格来说是大姐或者是大嫂纹的!

先说翔凤:这种凤就是大姐纹的,至于怎么翔没有什么限制!

次说睡凤:这种凤就是大嫂纹的!

虎:在道上虎只有一种纹法,就是下山虎!而且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纹的。必须是一切从来没有在道上趟过,还要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才能纹!至于下山虎纹在什么部位,那没有什么限制!

鹰:纹鹰的兄弟全是飞扬跋扈的性子,因为道上纹鹰的图案只有一种就是俯鹰也就是鹰抓地球,寓意包打全球的意思!

五毒:所谓的五毒就是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

道上有一句话“宁欺龙凤虎,莫要惹五毒”。最后说说经常说的立马关公,哪吒降龙,钟馗伏鬼!这三种道上的兄弟是不纹的!因为这三种与道上兄弟相冲!

据说纹关公要考虑文身者本人是不是背得起关二爷。

纹身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菩萨像、佛祖像、关公像、过肩龙之类的轻易不要纹在后背上,因为也许“扛不住”或“背不动”。

佛像之类的也最好不要纹在前胸,显得不诚心,是想靠佛力来挡煞,而且也有可能“抱不动”。若体弱阳虚的话也别纹较邪的东西,如夜叉、修罗等,否则“镇不住”就没准儿会给自己招来不好的事情。纹过肩龙要3000块钱! 我朋友就纹的纹过肩龙他花了1500元(纹身店是他叔叔开的)!!!!!!

问题二:我想纹身 纹个过肩龙请问有什么讲究 5分 你想纹彩的吧?过肩的貌似说要扛得动,不过你真决定了就纹一个也无妨,生辰八字只是你给自己的心理安慰,龙分很多,腰部的是龙扛着你,肩上的要看你要多大尺寸,跟混不混不 的,四爪五爪的也要自己想好,还有翅膀,要不要纹出来龙胆,我在胸口就纹一个,五爪的图腾龙还带翅膀,想弄的话说说你的构思,这个么一辈子的事有些要自己做主,自己勾画多有意义呢!你说呢?

问题三:纹这种过肩龙有什么讲究呢 自找罪受,等将来参军应聘时候被踢出来后悔就晚了。即使你自己做生活也会丧失很多机会,客户会对你敬而远之。

问题四:纹身过肩龙有何讲究 神龙满背,权威尊贵;青龙过肩,财路无边;青龙盘腿,财如洪水;身纹虎头,富贵不愁所以有人就把道上兄弟的肩膀比喻成江湖!!

俗话说猛龙不过江,所以真正在道上混的人很少纹过肩龙!因为过肩龙还有一个别名就是“过江龙盘臂龙:盘臂龙倒是很受道上的兄弟青睐,因为盘臂龙寓意神佑的意思!

毕竟道上的兄弟过的是舔血的日子,谁都不想自己早死!不过许多纹盘臂龙的人,都是瞎纹,根本不讲究顺序和色彩,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他们不是道上的兄弟!

道上的兄弟们纹盘臂龙都是纹在左臂,并且是纹的盘臂青龙!并不是什么彩龙!

扣肩龙:这种龙的纹法很少见,这种龙的图样大致是龙头由后背右肩甲搭到右前胸,然后整条龙身在后背盘踞两条前爪分别抓扣在肩膀的与手臂连接的那块肌肉上,两条后爪分别抓副在大腿上(有的抓副在臀部),龙尾由腰部左下侧延伸至左脚脖!这种龙在道上不是大哥是不能纹的!

青龙:----阳性,适合阴气重的人纹,上了色的青龙就是开翼,如果能抗的动的话,只要是你的青龙纹的够正统,颜色上的够正,不怕任何邪行东西--也就是脏东西

邪龙 :邪龙属阴这个东西很邪门,纹以前一定要找会周易的人帮你看一下八字到底合不合,这个东西要是不合,你就随便纹了,早晚是要倒霉,如果抗的动,效果要比青龙明显的

盘腿龙:龙盘在腿上,说明这个人根硬。一般人动不了他。纹这种龙的人很多,多大岁数的都有。

蛟龙出水:听说是代表一个人刚出道,不过从没有见过这种龙

双肩龙:――40-50岁左右的人有纹这个的,绝对是道上的人才能纹的。双肩龙是两条小龙,没有过肩龙那么大 翻江龙:――听说过,没有见过。反正是挺厉害的一种龙。一般人不能纹。

抗龙:――龙头在心口,龙身子从前胸到后背,尾巴在后腰上。就好像一个人把龙抗了起来

正脸龙:――纹这种龙就是说这个人不向任何人低头。一般不是非常牛的人是绝对不敢纹的

龙的爪子一般就是4爪和5爪。5爪是皇帝爪。4爪是将军爪。一般人都是4爪。

一般来说道上的兄弟纹龙是不会纹龙眼的,龙眼必须是他的大哥同意他开(纹)龙眼,他才能开(纹)!并且是大哥亲自开(纹)龙眼~

有说法儿就是纹龙(尤其是纹在后背上的龙或过肩龙)不能纹眼睛(不能点眼珠儿),就是所谓的“点睛”,因为若点了眼睛龙就“活”了,就会具有灵性或邪性,若自身“镇不住”或“扛不住”它的话反而会惹祸上身,所以纹龙一定要谨慎。 纹之前,先算算生辰八字, 一般纹身师傅没有会的 去找找算八卦准的, 如果相冲就不要纹,过肩龙讲究背得起背不起, 如果纹不好的话 是要出人命的 好运

问题五:纹身过肩龙有什么说法? 中国的纹身按古理来分,属于正宗的有---青龙,邪龙,魁星,夜叉,关公,鲤鱼至于其他的骷髅了,玫瑰了,蝙蝠什么的,就属于胡乱纹的了,不上讲究的一类,即使纹了,也没什么效果,不提也罢 说说纹身的原理纹身是有讲究的,就是按照自己的五刑来选择相生相克的物种来纹,一般的来说,,正统纹身中,最不好纹的是关公和邪龙,,这2个东西比较邪行一般的人抗不起来,所谓的抗不起来,也就是命里克,纹了不但不会带来好运,还会倒霉,严重的有血光之灾这点我不是在夸张,我以前有个大哥,和别人PK打进医院,当时和他住隔壁有个人就是在左手纹了条邪龙,他说纹了不到1个月就住院了,原因是给2个毛头小P孩把左手给砍残废了,整个手的手筋断了,但他没纹之前,和别人群殴也有过,单打也有过,没吃过亏(这是他自己说的,可信度不敢保证),只是用他的事举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纹身不能胡乱纹,有些东西,你命里抗不起来,纹了就等着倒霉行了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到现在用科学的说法也解释不了,纹身这个东西其实是在周易使用过的一个小旁门演变出来的,具体原理不详,但我知道这个东西邪行至于什么样的人该纹什么样的东西,我也不知道 最近虽然在研究,但一直是东看点西看点,还得从别人的胡说八道中挑有用的,所以了解的不很全所以只说说我知道的几种纹物 青龙----阳性,适合阴气重的人纹,上了色的青龙就是开翼,如果能抗的动的话,不怕任何邪行东西--也就是脏东西如果有人开通灵阵咒你的话,要是你的青龙纹的够正统,颜色上的够正,开阵的人搞不好不但咒不了你,自己会内伤别以为阴气重是件好事,虽然有时候具备通灵的能力,可以偶尔看到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但你看到的同时,对自身的耗损是很大的,年轻的时候看不出来,老了就会比别人得更过的病很多人以自己阴气重自豪,其实都是些SB靠他们不懂周易的旁支青龙还不算邪行,有的时候有些毛头小孩什么都不懂就纹了,虽然克的是自己,但克的不严重,不像邪龙和关公 邪龙---邪龙属阴这个东西很邪门逢劝想纹邪龙的人,纹以前一定要找会周易的人帮你看一下八字到底合不合,这个东西要是不合,你就随便纹了,早晚是要倒霉的,上头我说的我那个大哥同病房的人纹的就是邪龙邪龙来说,如果抗的动,效果要比青龙明显的多,具体反应在时来转运这个不是夸张,偶是营口人,我们那里盛产流氓和小痞子我认识的也不少,恭个纹邪龙的,现在已经是社会上的一个大哥了(虽然我很不重视他,哈哈)具体的例子这么打字实在比较麻烦,相信谁周围都有这样的人,问一下就OK~~偶就准备纹邪龙,我命里阳气太重,烧的慌,需要阴气重的邪龙来调和 关公---类似邪龙的一种东西,比邪龙还邪龙别看香港的**里黑社会都拜关公,但关公不是谁都纹的起的这个东西属性不详,但只知道能抗的动关公的人,一般命里都有富贵也就是能抗的动关公的人,也不是一般人关公我听一个人说它是属于对冲的,什么意思偶不懂,说是纹的不对克的极端厉害,对这个我没发言权,认识的人里边没谁胆子那么大敢纹关公,所以不细说了 魁星---也就是钟馗嘛~哈哈属于低级纹物,阳性主要是给命里五行不明显或是是五行弱的人纹的纹了不怕脏东西,但效果比青龙差的多了(嘿嘿,龙才是王道)但魁星也比较温和,,乱纹的话不会受太大的相克但一样,别觉得纹了个魁星就狂的不行了,魁星只能抗小鬼,邪行大的东西它也搞不定~一分价钱一分货了~~ 夜叉----类似魁星的纹物,只不过是属阴性的而已,其他方面没什么特别之处,也比较温和,偶对这个没仔细研究过,也没准备纹>>

问题六:过肩龙应该纹在哪边肩膀,有什么讲究吗请全面的讲 邪龙---邪龙属阴这个东西很邪门逢劝想纹邪龙的人,纹以前一定要找会周易的人帮你看一下八字到底合不合,这个东西要是不合,你就随便纹了,早晚是要倒霉的邪龙来说,如果抗的动,效果要比青龙明显的多,具体反应在时来转运 小弟们纹的龙: 盘臂龙――青龙盘臂,以前很多人纹这种龙,现在这些人都老得不行了。因为盘臂龙寓意神佑的意思。毕竟道上的兄弟过的是舔血的日子,我想谁都不想自己早死吧!不过我见过许多纹盘臂龙的人,都是瞎纹,根本不讲究顺序和色彩,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他们不是道上的兄弟!道上的兄弟们纹盘臂龙都是纹在左臂,并且是纹的盘臂青龙!并不是什么彩龙! 盘腿龙――龙盘在腿上,说明这个人根硬。一般人动不了他。纹这种龙的人很多,多大岁数的都有。 披肩龙――道上的人有很多人纹这种龙。我舅舅就有。4爪的。没什么讲头,就是道上的龙。 云龙――最多的都是这个。你在天津随便找个乱的地方,就能看见这种龙。一般都是前胸或后背。占的面积很大。 蛟龙出水――听说是代表一个人刚出道,不过我从没有见过这种龙。 再说一说比较厉害的龙 过肩龙――在道上有一种说法,道上的兄弟都是脚踏江湖,江湖在哪里?所以有人就把道上兄弟的肩膀比喻成江湖!俗话说猛龙不过江,所以真正在道上混的人很少纹过肩龙!因为过肩龙还有一个别名就是“过江龙”! 双肩龙――40-50岁左右的天津人有纹这个的,绝对是道上的人才能纹的。双肩龙是两条小龙,没有过肩龙那么大。这个是最能让我想起黑社会的龙了。 翻江龙――听说过,没有见过。反正是挺厉害的一种龙。一般人不能纹。 再说说最牛的 抗龙――龙头在心口,龙身子从前胸到后背,尾巴在后腰上。就好像一个人把龙抗了起来。以前南市有人纹,是谁我也不清楚。 正脸龙――我舅舅说,他小的时候这是最牛的一种龙。纹这种龙就是说这个人不向任何人低头。一般不是非常牛的人是绝对不敢纹的。河东大王庄就有。 大家都听说过“皮皮虾玩弹球”这个笑话吧?2龙戏珠――是非常非常厉害的龙。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但这种龙和正脸龙一样是属于皇家的龙。西南楼的一个人就纹了这个,是谁我不能说。 扣肩龙――这种龙的纹法很少见,这种龙的图样大致是龙头由后背右肩甲搭到右前胸,然后整条龙身在后背盘踞两条前爪分别抓扣在肩膀的与手臂连接的那块肌肉上两条后爪分别抓副在大腿上(有的抓副在臀部),龙尾由腰部左下侧延伸至左脚脖!呵呵,这种龙在道上不是大哥是不能纹的! 龙的爪子一般就是4爪和5爪。5爪是皇帝爪。4爪是将军爪。一般人都是4爪。现在很多人都是纹3爪龙,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和黑道划分出界限。 一般来说道上的兄弟纹龙是不会纹龙眼的,龙眼必须是他的大哥同意他开(纹)龙眼,他才能开(纹)!并且是大哥亲自开(纹)龙眼!

问题七:纹条过肩龙开眼有没有什么讲究? 禁忌一:不要点睛

纹龙的禁忌一是不要给龙点睛,就是不要给龙开眼,特别是眼睛部分不要上红色,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一定要给龙眼上色那么可以选择蓝色。

禁忌二:不要上色

纹龙最好不要开翼,就是不要给龙上色,如果你一定要上色,那么所选择的颜色一定要纯正。

禁忌三:不要纹三、五爪龙

很多纹龙的朋友都不太注意龙的爪子个数,纹龙最忌讳就是纹三、五个爪子的图案,5个爪的是皇帝爪,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起,3个爪的代表与黑道有关系,如果你不是黑道上的人最好不要纹,4个爪的龙纹身代表是将军爪,一般人都会选择4个爪的龙纹身。

讲究一:身体虚弱者不要纹龙

很多身体不好的人都想纹个龙纹身来改变一下身体状况,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龙是王,如果你身体不好是难以扛得住,反而会被它压倒。

讲究二:纹在肩膀上身最佳

龙纹身最佳的纹身部位是肩膀上身,会有龙抬头的意思,所以记得纹龙的时候要注意龙的头部是要抬起来的哦。

讲究三:一人只能纹一条龙

因为龙实在过于霸气了,所以一个人只能纹一条龙,在身体纹过多龙,对身体健康不利。

讲究四:纹龙要配水

不要单单只是纹一条龙,龙是喜欢在水、云雾里居住,所以在纹龙的时候也要在旁边配上水、云雾类的图案。

问题八:纹身过肩龙有什么讲究 莪想问下你是想纹青龙还是黑龙?男人不纹凤女人不纹龙、重要的是纹龙不能点睛、因为点睛龙会活、会压死你的、《莪说的不是真会活、而是无形之中给你带来的各种困扰》没有一定滴身分地位不要纹、还有关公、神兽、鬼、观音、佛陀、这些图腾、一般人是承受不起滴。

问题九:左臂纹过肩龙有什么讲究? 过肩龙:在道上有一种说法,道上的兄弟都是脚踏江湖,江湖在哪里?

所以有人就把道上兄弟的肩膀比喻成江湖!!

俗话说猛龙不过江,所以真正在道上混的人很少纹过肩龙!因为过肩龙还有一个别名就是“过江龙”!

盘臂龙:盘臂龙倒是很受道上的兄弟青睐,因为盘臂龙寓意神佑的意思!

毕竟道上的兄弟过的是舔血的日子,谁都不想自己早死!不过许多纹盘臂龙的人,都是瞎纹,根本不讲究顺序和色彩,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他们不是道上的兄弟!

道上的兄弟们纹盘臂龙都是纹在左臂,并且是纹的盘臂青龙!并不是什么彩龙!

扣肩龙:这种龙的纹法很少见,。这种龙的图样大致是龙头由后背右肩甲搭到右前胸,然后整条龙身在后背盘踞两条前爪分别抓扣在肩膀的与手臂连接的那块肌肉上,两条后爪分别抓副在大腿上(有的抓副在臀部),龙尾由腰部左下侧延伸至左脚脖!这种龙在道上不是大哥是不能纹的!

一般来说道上的兄弟纹龙是不会纹龙眼的,龙眼必须是他的大哥同意他开(纹)龙眼,他才能开(纹)!并且是大哥亲自开(纹)龙眼~

有说法儿就是纹龙(尤其是纹在后背上的龙或过肩龙)不能纹眼睛(不能点眼珠儿),就是所谓的“点睛”,因为若点了眼睛龙就“活”了,就会具有灵性或邪性,若楼主自身“镇不住”或“扛不住”它的话反而会惹祸上身,所以纹龙一定要谨慎。

凤:纹凤的严格来说是大姐或者是大嫂纹的!

先说翔凤:这种凤就是大姐纹的,至于怎么翔没有什么限制!

次说睡凤:这种凤就是大嫂纹的!

虎:在道上虎只有一种纹法,就是下山虎!而且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纹的。必须是一切从来没有在道上趟过,还要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才能纹!至于下山虎纹在什么部位,那没有什么限制!

鹰:纹鹰的兄弟全是飞扬跋扈的性子,因为道上纹鹰的图案只有一种就是俯鹰也就是鹰抓地球,寓意包打全球的意思!

五毒:所谓的五毒就是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

道上有一句话“宁欺龙凤虎,莫要惹五毒”。最后说说经常说的立马关公,哪吒降龙,钟馗伏鬼!这三种道上的兄弟是不纹的!因为这三种与道上兄弟相冲!

据说纹关公要考虑文身者本人是不是背得起关二爷。

纹身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菩萨像、佛祖像、关公像、过肩龙之类的轻易不要纹在后背上,因为也许“扛不住”或“背不动”。

佛像之类的也最好不要纹在前胸,显得不诚心,是想靠佛力来挡煞,而且也有可能“抱不动”。若体弱阳虚的话也别纹较邪的东西,如夜叉、修罗等,否则“镇不住”就没准儿会给自己招来不好的事情。纹过肩龙要3000块钱! 我朋友就纹的纹过肩龙他花了1500元(纹身店是他叔叔开的)!!!!!!

中国古代服饰 上古服装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下裳如地,服色即用**,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魏晋服装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铠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 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南北朝服装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以 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西周服装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 (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秦代服装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汉代服装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 、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宽为一尺二寸;

衫无袖;

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春秋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商代服装

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开始有了文字,那时的文字绝大多数是象形字,甚至是图画。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见到衣、履、黄裳、带、袂等反映服饰着装的字样。从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环、耳坠、项饰、笄、梳,以及丝绸、麻布和铜饰,分辨出精美的饰物和考究的衣物,但这些均为贵族所有。说明服装与服饰体系正进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袜等服饰形制的不断出现,表明人们对服装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向装饰点缀方向发展,从而使古代服饰趋向完整和统一。

唐代服装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代服装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 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 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元代服装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明代服装

到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 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清代服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汉 素纱禅衣

湖南长沙出土 汉 “万世如意”锦袍

新疆民丰出土 汉“延年宜寿大宜子孙”

锦袜 新疆民丰出土

汉 彩绘木俑服饰

湖南长沙出土 汉 彩绘帛画

湖南长沙出土 晋 富且昌宜候王夫延命长

织成履 新疆吐鲁番出土

唐《簪花仕女图》服饰

辽宁博物馆藏 唐 仕女绢画服饰

新疆吐峪沟出土 唐 锦衣女俑服饰

新疆吐鲁番出土

唐 变体宝相花纹锦鞋

新疆吐鲁番出土 宋 灵鹫蛷路纹锦袍球

新疆阿拉尔出土 宋 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福建福州出土

宋 缠枝花纱单衫

江苏镇江出土 元 对襟绸上衣

江苏无锡出土 明 圆领大袖衫

江苏杨州出土

清 琵琶襟马甲

传世物 清 月白缎绣云龙袷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刺绣五彩金龙朝褂

故宫博物院藏

--------------------------------------------------------------------------------

传统民族服装 — 旗袍马褂

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饰。现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服装。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中原地区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之后,终于再一次迎来了辉煌岁月。隋文帝杨坚入主中原,扫平割据政权,一统华夏,建立了隋朝。

短暂的隋朝结束之后,代之而起的唐王朝历经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和元和中兴,从而缔造了我国封建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作为一门具有几千年传统的工艺门类,唐朝的漆器仍保留着相当的生产规模。

唐朝时期,漆器的品种不断丰富和精致,有生活日用品,如碗、盘、盒、盂、钵、盏、勺、册匣、镜、瓶、宝盝、镜盒、琴等,也有工艺品。其器形变化多端,圆形器物口沿喜用多曲形,方形器物喜用委角形。

如湖北省监利发现了一批唐代漆器,有五曲梅瓣形圈足碗、五曲瓣形圈足碗、五曲梅瓣形盘、委角亚字形漆盒等。

唐代漆器胎质除有木胎、皮胎、夹纻胎外,出现了木条圈卷工艺。其胎质制法与传统方法均不相同,具体做法是采用很窄的薄杉木条,一圈圈卷制成器形,匀裱麻布,然后髹漆,胎质既轻、薄,又坚牢耐用,还易脱水保存。

监利发现的这批唐代漆器除漆勺用整木雕成外,其余均用木条圈卷工艺制成。这批唐代漆器的发现,把我国古代漆器木条圈卷工艺出现时期提前到了唐代,为研究我国漆器工艺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唐代漆器装饰工艺富丽堂皇,各种新工艺技法相继问世,金银平脱、雕漆和螺钿镶嵌工艺相当发达,出现了金银平脱和螺钿等费料、价格昂贵的漆器,使得这个时期漆器的装饰华丽精美,具有鲜明的时期特点。

重视镶嵌装饰是唐代漆器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在金银平脱和嵌螺钿方面比汉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唐代的金银平脱技艺雕刻更精,錾凿更细。

金银平脱漆器在唐代是皇家御用和馈赠的高档礼品,唐代的金银平脱器的制作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即平脱花片由金工镂刻,然后再由漆工镶嵌在漆器上。

唐代金银平脱漆器大都制作于唐代中期,制作中心是长安的官属作坊,四川、洛阳、扬州等地也有制作。

盛唐时期,金银平脱制品在上层中极为盛行,这充分反映了唐代在经济上处于鼎盛时期时,达官显贵们对物品富丽华美的追求与嗜好。如陕西省西安唐墓的“银平脱宝相花镜”,河南省郑州的“金银平脱羽人花鸟镜”,甘肃省武威唐墓的“金银平脱宝相花漆碗”,“金银平脱漆马鞍”等,制作十分精巧,都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珍品。

嵌螺钿技艺广泛流行于唐代中期,它是纯用贝壳,或是与玳瑁、琥珀、松石等并用,在漆器上产生浅浮雕式的装饰效果。

如洛阳唐墓发现的“花鸟人物螺钿镜”,图案为一棵造型优美的花树下,一老者在树的一边弹琴,另一老者在树的另一边持杯倾听,身后立一侍童。镜纽下半部几块山石,石面刻鸳鸯,小鸟在石上栖息,仙鹤在漫步闲游。图中人物衣纹、鸟雀羽毛、花草叶脉,均用细线雕刻,甚是精巧美妙。

唐代佛教文化昌盛,漆器中的夹纻工艺也用在了制作佛像上,因此出现了漆夹纻胎佛像等大型的漆器。由于这种造像轻便,容易载行,不怕日晒雨淋,很受佛教徒的推崇。

夹纻是漆器的一种制作方法。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流行。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便开始用夹纻漆器的制作方法塑造佛像。用这种方法塑造的佛像由于比铜像轻便,比泥佛坚固,而且柔和逼真,一时广为流行。

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塑成佛胎,然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再反复涂漆多次,最后把泥胎取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夹纻像发展到唐代仍很流行。《唐书•武后本纪》记载:“垂拱四年作明堂,命怀义作大夹纻像。”《太平广记》引王仁裕《玉堂闲话》:“曾游洪州信果观,见三宫殿内功德塑像,是玄宗时夹纻,制作甚妙。”

唐代制作夹纻造像具有很高的水平,比较有名的是一件高达99厘米的夹纻佛像。据传唐代的夹纻造像大者“盘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唐代中日两国僧人合作制成的“毗卢遮那本尊像”和“鉴真和尚像”,都是罕见的精品。除了佛像,唐代还将夹纻制漆法用于建筑用瓦。

在唐代漆器中,素色漆仍是主流,有黑、朱、金、绿沉漆等,文献记载还有一种“退红漆”。

唐代以前的漆雕工艺,都是先在漆胎上雕刻一定的图案,然后再上漆。唐代对这一工艺进行了重大革新,创造了雕漆工艺品。

唐代的雕漆是先在漆胎上涂数十层或上百层漆,然后进行阴干,待漆层稍干后,再于其上雕刻出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各种装饰图纹。

雕漆的种类很多,漆胎上纯用朱漆然后进行雕刻的品种称“剔红”;用黄漆的称“剔黄”;用黑漆的则称“剔黑”;用多色漆层者称“剔彩”;用红黑两色漆相间涂刷再雕花纹的称“剔犀”,这种雕漆品的花纹斜面成红黑相间的线纹。

唐代的雕漆,在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明朝著名漆艺家黄大成在其所著的漆艺专著《髹饰录》中,记载了唐代雕漆的品种与刀法等情况。

在漆器的生产方式上,供皇宫和朝廷使用的漆器工艺品主要由官营作坊制作,其原料则主要靠产地贡纳。朝廷所设的漆器生产工坊,由少府监掌管,还开设由少府监掌管的漆工匠训练班。《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八记载:

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铄之工两年。矢簇竹漆,屈柳之工半焉。

除此以外,还有民间漆器作坊,各著名的漆器产地还要向朝廷贡纳漆器。《新唐书•地理志》载:“襄州土贡漆器库鲁真二十品乘,花文五乘”。“库鲁真”漆器不仅在唐代襄州生产的漆器中雄居榜首,也是当时全国漆器中的极品,“襄样”漆器闻名天下。

如《全唐文》记载,唐人张廷琏在《请河北遭旱涝州准式折免表》中即说:“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

“库鲁真”以轻巧华美见长,品种繁多,其中以十乘花纹和五乘乌漆碎石纹为上佳品色,一直是进奉朝廷的贡品。

“库鲁真”还深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从而成为内地与边陲交往的珍贵礼品

任尚书右丞的大诗人王维,也曾在自己的庄园中经营漆林,《王右丞集》原序中就有漆园的记载。可见唐代漆器生产之兴盛。

唐代漆器主要发现于河南、湖北、江苏、陕西等省,甚至在新疆也有发现。

如在河南省郑州市郊的一座唐墓中发现了一件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镜。此镜的做法是以铜为胎,先在背面做漆背,再嵌贴经过镂刻的金银片,与嵌螺钿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南省洛阳市郊外的一座唐墓中发现一件人物花鸟纹嵌螺钿漆背镜。此镜铜胎,镜背以漆为地,用贝壳镶嵌图案。

河南省陕县唐代姚懿墓发现了一组残漆器,虽然漆皮与器胎已脱离,但是仍可以看出是夹纻胎,黑红色的漆面,器形有圈足器和平底器两种。

另外,在陕县后川唐墓发现的云龙纹嵌螺钿漆背铜镜,直径22厘米,边厚06厘米,镜圆形,圆钮,无钮座,高平缘。

镜背漆地上,以螺钿镶嵌一龙飞腾盘绕于云气中。龙三爪、体态丰满,绕钮首尾相接,口对钮珠,曲颈,尾缠后肢,两前肢伸登有力,后肢一曲一伸,姿态生动活泼,刻画惟妙惟肖。嵌填彩贝闪烁发光,绚丽多彩,是一件有很高价值的唐代工艺美术品。

江苏省扬州发现10件唐代漆器。这批漆器均为素面黑漆髹成,有木、竹胎两种。

江苏省苏州瑞光寺塔窖藏唐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箱长35厘米,宽12厘米,通高125厘米。木胎,长方形,顶式。

箱下设须弥座,平列壶门,内施金平脱花纹,如嫩芽初茁。箱身立墙嵌石榴、牡丹等花纹。盖面圆形花纹3组,盖墙飞鸟纹,用花叶间隔。以上纹饰用螺钿嵌出,并用线雕刻纹理。箱中经卷题记,最早为931年,故此箱被定为晚唐五代间制品。

湖北省监利县福田乡发现了一座唐代砖墓室,有一大批珍贵漆器。这批漆器均系木胎,外表髹褐黑色漆,内髹朱漆,无彩绘纹饰,造型精致,保存完整,有漆碗、漆盂、漆盘、漆勺、漆盒等。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发现了唐代嵌螺钿木漆奁。此件漆器为木胎,由身与盘两部分组成。

陕西省主要是扶风法门寺的一批精美的唐代漆器,最著名的是一件用秘色瓷做胎的绿沉漆金平脱碗。秘色瓷已经是国宝了,漆器用秘色瓷做胎,非常奢侈,可见其名贵。这件碗里面是秘色瓷,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平脱金银。

另外,西安市东郊长乐坡村发现唐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纹漆背镜,直径227厘米,厚09厘米,漆背,青铜质,圆形,簿、圆钮有穿,素缘内侧有立墙。

此镜是盛唐时期金银平脱工艺镜的典型作品。镜背花纹可分作两区,内区以镜钮为中心,装饰银片莲叶,叶脉清晰逼真,其外有金丝同心结。

外区纹饰为4只口衔绶带的金质鸾鸟,围绕画面中心同向飞行,其间各以一朵银质折枝花相隔,鸾鸟羽毛刻画异常精细。近缘处又饰金质同心结鸾为瑞鸟,既可喻才子,又可喻佳人,是唐金银平脱镜中最常见的纹饰。

古诗中就已经有“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之句,而绶与寿同音,长绶即长寿,同心结则为永结同心之意。

此外,在黑龙江省宁安渤海上京龙泉村遗址发现了一件嵌银丝平脱漆盒。四川、山东等地也发现了唐代金银平脱镜,陕西、山西、河南、广西、湖南、辽宁、内蒙古等地唐墓中也有唐代的光素漆器。

在山西省太原金胜村唐墓中发现朱漆盘12件;在洛阳发现“高士抚琴螺钿镜”;三门峡发现“云龙螺钿镜”。

唐代的漆器少,这是因为漆器工艺的繁荣,助长了人们崇尚华美的奢靡之风,一件上好的漆器工艺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朝廷不得不对漆器制造有所制约。不过当时非常出名的品类是漆琴。

唐琴用漆髹饰,唐代名琴有紫色的“九霄环佩”、栗壳色的“大圣遗音”、朱色“飞泉”、黑色的“玉玲珑”等。

制琴高手往往又是髹漆高手,琴的制作对木质、底灰和大漆的选择都非常严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色悦耳、造型华美的境地,名琴往往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如九霄环佩琴,通长1235厘米,弦长113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厘米,最厚56厘米,底厚11厘米,漆色呈紫果色,鹿角灰胎,漆胎下面裱有粗丝黄葛布底,小蛇腹断纹。

腹内纳音稍稍凸起,琴背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龙池下端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及“诗梦斋”印一方。

此琴琴额圆阔,项部宽长延伸至三徽以下,腰长横跨在七徽八分至十一徽二分之间。琴面的弧度从边部即渐渐丰隆似苍穹,丰满圆润。

整个琴体皆以弧线相交接,线条过渡自然流畅。尤其是收尾之处,从十三徽下即逐渐圆收,冠角的线条雕刻得十分精细,改善了琴体的单调感,给粗犷的琴体增添了几分灵动,使整个琴体在庄重浑厚中显露出伟岸高大的气势,具有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征。

九霄环佩琴是唐琴中最为罕见的一种,琴为桐木所斫,龙池、凤沼纳音中间下凹圆沟。枣木岳尾,岳山横陈琴首之中,焦尾冠角较方,结处较尖。自古以来此琴极享盛名,被誉为“鼎鼎唐品”和“仙品”,让人过目难忘。

唐代大圣遗音琴通长1205厘米,额高19厘米,肩宽14厘米,厚95厘米。琴首弧形,项斜收,近肩处收成小弧。九、十徵处有一内收成圆弧的腰。琴面微弧。背面龙池、凤沼均为圆形。琴身布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等断纹,通体原髹谷色漆,后以朱漆修补多处。

大圣遗音琴面肩部中央刻狂草“独幽”两字,龙池下方刻方印“玉振”,龙池内底周围刻隶书“太和丁未”4字款。另琴尾还刻有琴学大师杨宗稷的题诗及杨氏弟子李伯仁的题字等。

唐代漆器与当时的铜镜发展相联系,如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直径239厘米,边厚05厘米,镜圆形,同钮,无钮座,高平缘。

镜背镶嵌厚螺钿片纹饰,上方为一株花叶茂盛的大树,树梢头一轮明月,几只鸟雀枝头跳跃,树下蹲坐一犬,两侧各饰一昂首振翅翘尾鹦鹉。

两老者对坐于树前,其间放置酒壶和酒樽,左者弹乐,右者举杯欲饮,背后一侍女捧物侍立;下方为鸳鸯戏水,空白处缀以落花草石。每块贝片上都施毛雕,技巧十分精湛,是唐代不可多得的珍品。

还有一件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直径14厘米,厚05厘米,青铜质,圆形薄身,半圆钮,素平窄缘。此镜由于长期埋藏在黄土中,髹漆部分所剩无几。

贝片雕花叶、人物、鸟兽等图案围绕镜钮布置,残存的填漆表面,铺满了绿、黄两色碎石,完全遮住了漆的本色,这种作法在存世的唐螺钿镜中还未见过。

此镜形体较小,钮也显得低平,螺钿图案排列拥挤,且表面不见毛雕。从这些特点判断,此镜当是唐中期螺钿镜类衰落时期的作品。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与外来影响

一、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间达到了成熟阶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与民间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款识

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书写款识的为数极少,这就为判断永乐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带永乐款的青花瓷器仅见到三件,款识均为四字篆书,三件为同形同纹的压手杯,仅在款识外面的局部纹饰有微小的不同,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三件压手杯现为藏于故宫博物院。带永乐年款的还见之于白釉薄胎碗及红釉高足碗上,款识与青花不同,是与纹饰用同一印模于修坯时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则绝大多数均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写位置不同,有书于器物外口的,写法均为六字横书;有书于器物肩部的,也为六字横书;书于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书于器物里部中心的,两种均为六字双行直书楷款,外画双圈;有书于壶流外侧的,为六字直书楷款,外画双方栏;也有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为数较少,多写于器物底部。永乐宣德两朝相距时间不远,在款识书写上有四字与六字,篆书与楷书的不同差别。流传国内外的永乐宣德青花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百余件永乐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长时期以来对于流传于世的十五世纪初期无款青花瓷器,在断代上经常摇摆于永乐宣德二者之间,有把无款的一概视为永乐时期作品,方法失之于简单,还应进一步从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帮更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细微变化,从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断代依据。

(二)、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浓艳及银黑色结晶特征,目测可以看出它们使用的钴料是相同的。对于使用什么原料以及原料产地等问题,中外陶瓷学者过去做过不少探索,采取手段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化学分析及物理测定。文献最早提到永乐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其中提到:“……我朝则专设于浮染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以“苏麻离青”为饰一语明确讲清永乐宣德青花原料名称,“苏麻离青”是永乐宣德青花的原料,“苏麻离青”之明名似即产地的译音;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称为“苏勃泥”,嘉庆年间蓝浦《景德镇陶录》又称之为“苏泥勃”,显而易见,“苏勃泥”或“苏泥勃”是从“苏麻离青”一名演译而来的。半个世纪以来,探索者以“苏麻离青”、“苏泥勃”及“苏勃泥”等名称为依据,对照亚洲出产青料的地区进行考证,遗憾的是这种考证多年来并没有得出结果。“苏麻离青”原料虽然没有解决产地问题,但是苏麻青料来之国外,这点则早为中外陶瓷学者所公认,都确认它是外来青料,外来青料是对国产青料而言的,永乐宣德时期除大量使用苏麻离青料之外,还少量使用国产青料烧制民用瓷器,有时也与苏麻离青料同时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龙高足碗,以苏麻离青料画龙,以国产青料画海水,前者呈色浓艳,后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衬托龙纹的作用。三十年来中外科学工作者还对永乐宣德苏麻离青料及国产青料进行了化验分析与测试,结果都表明功麻离青料含锰量少,铁及钴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国产青料含铁量少,含锰量高。两者所含氧化金属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苏麻离青含钴及铁高而呈现浓艳蓝色并带银黑色结晶斑;国产青料含锰高呈现了蓝中微泛紫色,含铁少没有结晶斑。化验分析所得结果,进一步证明两种青料所具有的特色,从数据上判明了苏麻离青料与国内青料的区别所在。

(三)、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时代风格。永乐宣德时期造型也有其时代性,一般的说,永乐青花器形较小,宣德青花器形较大,带有一定的规律;有些器物两朝都烧制,造型微有不同,纹饰也稍有区别,诸如梅瓶、花浇、卧足洗、如意耳葫芦式扁瓶、鸡心碗、鸡心小杯、折沿盆、鱼篓尊等等;永乐梅瓶下部比宣德〈封底〉时丰满,花浇形式大体相同,但在柄的处理上有明显区别,永乐花浇多为龙柄,宣德我为如意柄。此外卧足洗、鸡心碗、鸡心小杯、鱼篓尊等器永乐胎薄,宣德胎厚,区别比较明显。永乐时新出现的青花器物有双系小罐、三系把壶、双耳扁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双耳扁瓶、鸡心小杯、鸡心碗、卧足洗、花浇等等,肩部带两或三个小圆系的在永乐时期比较常见,如双系小罐小口,扁圆形腹,平底,肩部两侧各饰一个小系,小巧而玲珑,三系把壶也呈扁圆形,壶腹一侧有弯曲的短流,与流相对处为一竹节式壶把,肩部饰以三个小系,造型设计极见巧思;双耳扁瓶有两种式样,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洗口,腹部均为扁圆形,口至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宣德时期新出现的器形较多,碗、瓶、罐、壶等器物有多种形式,碗有一种浅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缘削平,口以下渐瘦,圈足,这种碗流传较多,外口多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硕圆的天球瓶,与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兽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数种。罐类出现新型者较多,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有豆式盖罐、灯笼式盖罐、以出戟盖罐最为罕见,罐肩部横出八个长方形横片,俗称出戟,盖及内底均横书“大德吉祥场”五字,造型是为了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壶类也出现了新型式样,以扁壶最为特殊,壶扁圆形,小口,硕腹,腹部一面坦平,另一面隆起,中心突出一圆形饰,无底足,担平的一面不施釉,似可靠墙、平放或立于支架之上;另一种壶体较小,上部为壶主体,一面有流,一面有柄,下有托盘,壶盘之间连以支柱,流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高足碗永乐宣德两朝都烧制,宣德有款的居多,在无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种口大而撇,碗底部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乐造型特征,与带永乐款的红釉高足碗造型特征相同。此外一种撇口底部丰富的碗两朝也都烧制,永乐时胎较薄,釉光泽度强,釉开细纹片,青料浓黑;宣德时胎较厚,釉面有细孔如橘皮,不开片,两朝区别点比较明显,鸡心大碗也有类似特征。

(四)、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纹饰

永乐青花纹饰比较常见的为缠枝花或折枝花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压手杯,杯外均为缠枝莲;画松竹梅的只有敞口碗,杯壁斜出,没有弧度,碗里光素无纹,碗外画松竹梅纹三组。锦纹也具有时代特色,在扁瓶瓶腹两面的主体纹饰均为锦纹;由六方、六角、磬式等图案拼组成具有图案效果的锦纹装饰;画花鸟纹的见之扁瓶的两面或高足碗内,题材有梅花鹊雀;画龙纹凤纹的不多,只有龙纹盘和凤纹壶,在盘的外面画两条行龙,中间间隔以几朵万字云,凤纹亦仅见之于三系把壶,壶腹部画两个飞凤穿行于花卉之间;画人物的比较少见,传世品只扁瓶一种,在瓶腹的两面画五个不同姿态的人物,其中两人持打击乐器做打击动作,两个持吹奏乐器做吹奏状,一人双袖扬起做舞蹈姿态,形态比较生动;此外还有画竹石纹的碗,碗外竹枝柱石,画意清新,但传世较少。主体纹饰有如上述者外,永乐青花瓷器在器物的里口、外口足外起边饰作用的辅助装饰有朵花纹、卷枝纹、回纹、锦纹、正反山字纹及图案花纹等等,朵花纹边饰多为五个花瓣的梅花组成,锦纹边饰有两种,更多的边饰是画一或两道线纹。

宣德时期御器厂为宫廷烧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余件,据明文献记载绝大多数为青花瓷器,这可以说明为甚么流传至今宣德青花仍然较多的一个原因,当前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宣德青花,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收藏宣德青花多达七百余件,这是一批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研究宣德青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宣德青花不仅造型多种多样,纹饰也比较丰富,器物装饰花纹最常见的仍属缠枝或折枝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松竹梅等纹,在大型盘碗的盘身里外及盘心等部位更为常见。在盘心部位纹饰变化较多,有画折枝牡丹两朵的,一仰一覆,也有两朵牡丹并列的,均辅以枝叶,在枝叶的安排处理上也极尽巧思,既赋之以生机,又富图案效果;此外也有于盘心安排三朵、四朵以至五、六朵花卉的,都能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树枝线条生动流畅,也起到了烘托主题纹饰的效果。新出现的装饰花纹有仕女游园,在盘、碗、高足碗的外部画亭台楼阁园景,几个仁女游于其间,也有画吹箫引凤的。团龙、团凤以及团龙凤等纹饰也开始出现,在葵瓣式洗、莲瓣式高足碗等器物的里外、在每一花瓣上画以卷曲做一团的龙纹凤纹或龙凤纹纹饰,大大丰富了宣德青花瓷器的装饰画面,又赋予器物以宫廷御用瓷器的标记。海兽纹也属宣德时期新出现后种题材,在碗及高足杯的器物外面画不同形状的异兽于海水上,兽体一半在海水之上,一半陷于海水之中若隐若现。画海水龙纹的最为生动,宣德时期画师们对汹涌澎湃的海水以及漩涡、浪花的描写最为擅长,对龙纹的描画也极生动;海水龙有两种画法:一种为白地蓝花,一种为蓝色海水白龙,划刻龙体轮廓及脊麟纹,龙体矮健,四爪有力;龙本来是想象中的动物,但是经过画师们的生花之笔,把它画在瓷器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瓷器上书写藏文的也始于宣德时期,已见到的有僧帽壶,出戟罐、碗和高足碗,有在碗外通体写藏文的,有的在突出部位写藏文一周,也有只书写几个藏文的,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画一束莲花的宣德青花也传世不少,束莲纹始于北宋,此后即消声匿迹,至明宣德时又再次出现,并做为主体纹饰画在大盘的盘心部位。画枇杷绶带鸟的传世品有三件,均为同形同纹的大盘,盘心画折枝枇杷果一枝,一绶带鸟立于枝上做回首啄果状,布局与构图极佳,似取材于宣德时画院画家稿本。画灵芝纹的宣德青花较多,或为主体纹饰,或为辅助纹饰,有缠枝的,也有折枝的,壶柄上有竖画三个灵芝的具有图案效果。有在整器上画海水的,但不多见,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展览一件青花双耳三足炉,炉体硕大,胎厚达4厘米,近底部厚达10厘米,炉口直而广,颈直而短,炉腹硕圆,颈两侧各有一冲天耳,腹下承以三兽形足,炉通体画海水,近底处画矗立的江牙,整个纹饰具有寿山福海涵意。此炉系仿照故宫博物院藏宣德款铜炉式样制做的,铜炉颈部凸起半球状漩涡纹饰一周,青花大炉亦照样模仿并画漩涡纹一周,此炉高达56厘米,为传世宣德青花瓷器罕见的珍品。做为边饰和起间隔作用的纹饰题材常见的有卷枝、回纹、海水、朵花纹,变形海水、正反山字、正反云头及曲带纹等等,这些纹饰为明代中后期青花所继承。

二、永乐宣德青花的外来影响

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频繁往来,陶瓷器大量地流传海外,一方面它对亚洲国家的陶瓷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摹仿中国陶瓷之风一时兴起,今天了到实物的有日本仿烧唐三彩,朝鲜仿烧越窑青瓷,到了宋代这种影响更加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在对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外来因素,唐代凤头壶、牛首杯等等器物可以看到这种迹象。明永乐宣德时期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都携带有大量的增物和供交换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大量地流传到东南亚和西亚地区不少国家。聪明智慧的景德镇制瓷工匠,以交换宝物之中汲取外来文化做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营养,永乐宣德青花传世品中不乏看到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西亚地区特色的造型器物,有的造型或纹饰与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器物一样,有的在造型或纹饰上稍加改变,这些瓷器今天已被视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中国与西亚地区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人民友好往来与贸易交往等问题不可缺少的实物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吸收西亚地区因素的有以下九种器物,它们是天球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如意耳扁瓶、执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盘座、直流壶和扁壶。它们有的摹仿陶器,有的摹仿黄铜器(Brass)有的摹仿金银器,以摹仿黄铜器的较多。

天球瓶其形为小口,口颈相连,腹部硕大如球,平底,是仿照叙利亚同式瓶烧制的,伊朗阿迪比尔寺庙收藏有天球瓶一件;颈肩之间有双耳,纹饰分两部份,腹部上半为大小八组圆形纹饰,大者四组均刻阿刺伯文字,小者四组为卷枝纹,腹部下半刻阿刺伯文大字,两面各饰以一组圆形卷枝纹,凤纹之间均饰以凸起的乳丁纹。永乐宣德天球瓶只见之于青花瓷器,形式大同小异,均无耳,纹饰均为永乐宣德时期常见者,诸如缠枝花卉、云龙及海水龙等纹。

如意耳葫芦扁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上部为葫芦形小口,下部扁圆形;一种为下部稍大于上部,两种瓶的两侧均有如意形耳,下均为长方形圈足。此种瓶是仿照西亚地区同形陶瓶烧制的,在瓶的口部略有变化,主体纹饰两面也仿照瓶的宝相花式布局,传世品以宣德时期较多,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的,均书于瓶口的下面。传世文物之中还有铜质者,造型、纹饰及年款均与宣德带款者完全相同,很有可能西亚地区有些种黄铜(Brass)双耳瓶,因此也有铜质仿制品。洗口如意耳扁瓶其形为洗形小口,瓶腹较大,圆而扁,口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宽圈足,肩部左右各凸起一圆饼。此种瓶式元与明初均未见过,从形式看也属摹仿西亚地区器形烧制的;传世青花瓷器中有永乐时期者,以两面画锦地纹饰及缠枝花者稍多,所画图案纹饰也具伊朗特色。

执壶为宣德时期常见壶形之一,壶体瘦而高,小口,口一侧有形方流,流口呈葫芦形,与流相对处有曲柄,口与颈相连,丰肩,肩以下渐敛,腹部近垂直形,圈足。此种壶是摹仿伊良十三世纪银壶造型烧制的,伊朗银壶腹为十方形,流向上翘起,圈足外撇,而宣德时期青花壶改为圆形腹,壶流改为平行,与壶柄高度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外撇圈足也改为直式。经过一些小的改变仍然保存了伊朗的民族形式,同时也适合了明代宫廷实用需要。

花浇也属永乐宣德时期常见的,一种新的造型,其形为口颈相连,腹近球形,口肩连以曲柄,底心内凹。花浇是仿照西亚地区黄铜及白玉花浇浇制的,黄铜者刻纤细花纹。永乐宣德青花花浇也传世不少,永乐花浇均为龙形细柄,宣德者柄为如意形,宣德花浇有六字横款的,均书于肩部。

鱼篓尊,浅式,敛口,口以下渐广,腹下部肥大,圜底。是摹仿西亚黄铜鱼篓尊形式烧制,西亚地区黄铜鱼篓尊有两种形式,造型大体雷同,仅口部稍有不同,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敛口,直口者器外刻有纹饰,敛口者光素无纹,永乐宣德均摹仿敛口鱼篓尊,外部多绘缠枝花卉,口下多画图案纹饰,器物里心画折枝花卉。折沿盆盆口沿外撇,盆身上部微狭,下部略广,盆身几近垂直,平底。折沿盆是仿叙利亚彩绘盆及伊朗黄铜折沿盆形式烧制,伊朗阿迪比尔寺庙收藏品中有一件叙利亚烧制的彩绘折沿盆、盆外主体纹饰画团花四朵,花间均书阿刺伯文字。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仿折沿盆的流传不多,盆有大小,里外里缠枝牡丹、莲花及牵牛花纹的稍多,永乐折沿盆形式较小,纹饰富西亚地区特色。

盘座造型具典型西亚地区特色,上下均折沿,座身近垂直,中部凸起一周,盘座中空无底。此形是摹仿西亚地区黄铜盘座形式烧制的。黄铜盘座兴起于十三世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十四世纪时仍然盛行制做,据已知资料,目前收藏于埃及、英国及美国博物馆的十四世纪黄铜盘座共有八件,此外埃及开罗还流传有陶质盘座,它们形状特征大体类似,黄铜座器身外部刻团花及阿刺伯文。宣德时仿烧的青花盘座目前有两件,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现藏于大马士革私人之手,两件造型纹饰完全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盘座,乾隆时已收藏于清宫,曾定名为无挡尊,乾隆曾为此盘座写过诗句,今天应还它以盘座的原有名称。直流壶其形为撇口,球形腹,圈足外撇,腹上部有流,流直形向上斜出。此壶明显富有西亚地区金属器特色,传世永乐青花直流壶见过两件,一藏于故宫博物院,一流散海外,两件壶造型纹饰完全相同。

扁壶,为宣德时期一种造型奇特的壶,壶身小口无颈,有盖,腹硕大呈扁圆形,肩有双系,壶一面坦平无釉,盛物可靠于墙壁,不用时可平放,一面隆起,中心凸起一圆饼。此种壶式元末明初均未见过,是仿照西亚地区壶式烧制的,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数件,壶身均画缠枝花卉,体积均较大。

除上述九种器形外,永乐宣德青花瓷中带西亚地区影响的还有不少,本文只做一扼要的介绍,系统的研究将是很有必要的。

1 关于狼励志的句子

《狼道》作者:夏志强在自然界残酷的竞争中。

狼族凭借坚韧、顽强、忠诚、合作、牺牲等最优秀的个体素质与最卓越的团队精神,成为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种群,成为个性张扬的强者。它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与身强力壮的狮虎战斗,与荷枪实弹的人类战斗,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始终牢牢占据着强者的地位,从而雄行天下。

本书通过对狼的优秀素质和卓越精神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如果拥有狼的这咎素质,则他强大的力量足以令任何对手恐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一个团队如果具有了狼的这种精神,那它将无往而不胜,创造出巨大的辉煌。

2 求形容狼的诗句,或告诉我狼的习性,谢谢谢谢了

形容狼的诗句:

狼跋 诗经

狼跋其胡,载踬其尾。

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踬其尾,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红楼梦》曹雪芹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狼》

尔曹披羊皮,

何曾食青草。

羊只渐萧疏,

尔得日日饱。

阳春三月

鹰飞草长

天寒地冻

有谁饲狼

人惟怜羊

狼独悲怆

人心难测

世情如霜"

--------见于古龙<猎鹰·赌局>

《狼》

为了祖先自由的理想

藏身于荒凉的山冈

为了生活

躲过无数猎人的枪

遥望灯红酒绿的楼房

那是狗住的地方

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狼的耐心总是令人惊奇,它们可以为一个目标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丝毫不觉厌烦。 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 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 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 狼群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训练成为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此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它动物的威胁。 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合作: 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西可是每个员工的家园,西可的事业是每一个西可人共同的事业。

⊙团结: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

⊙耐力: 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

⊙执著: 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

⊙拼搏: 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和谐共生:为了生存,狼一直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参与无谓的纷争与冲突。西可对内倡导团结互助,对外强调协同合作、和谐共生。

⊙忠诚: 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可以以命来报答物种特征:犬科中体型最大者,外形似狼犬,体长1500-2050毫米,肩高50~70厘米,体重26-79千克。四肢矫健,适于奔跑;吻部略尖;耳廓直竖;尾毛长而蓬松。上体一般为浅黄、暗黄、灰棕和浅灰色,但以后两种毛色居多,另有纯黑和白色者。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但四肢内面以及腹部毛色较淡,毛色常因栖息环境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差异。前足5趾,后足4趾。肩部和尾端黑毛较多栖息生境多样,如苔草、冰原、草原、森林和荒漠等都有其足迹。北方的狼在冬季常集群活动,并有社群结构;夏季则营小家庭生活。领域范围达160-350平方公里。性情凶残,主要捕食野兔、大型啮齿类、鹿类、各种野羊及鸟和鱼等。2-3月交尾,妊娠60-63天,每胎平均7仔。

3 关于狼的好句子

1、为了生存,狼一直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参与无谓的纷争与冲突。西可对内倡导团结互助,对外强调协同合作、和谐共生。

2、昏暗的夜色中,像萤火虫般的绿光闪烁,这是狼的眼睛在闪着凶恶的光芒。瞧,星星点点,一群饿狼来了。

3、狼,向来是十分顽固的。它们成群结队,一经认定目标,很少半途而废,除非被杀身亡或受重伤。

4、只见那狼后腿微屈,前腿向前伸出,摆出一副向下俯冲的架势,两只眼睛里发出幽幽的凶光。

5、夜晚,在空旷的山野,安谧的森林,只要有一只狼嚎叫一声,其余的也要引颈长嚎,声震四野,听了令人毛骨悚然。

6、那只狼龇了龇锋利的尖牙,吐出那长长的血红色的舌头,大模大样地蹲在厚厚的雪地上。

7、狼也是世界上发育最完善、最成功的大型肉食动物之一。它具有超常的速度、精力和能量,有丰富的嚎叫信息和体态语言,还有非常发达的嗅觉;它们为了生活和生存而友好相处,为了哺育和教育后代而相互合作。

4 写狼的诗,词曲

《狼》

善良的眸,穿过黑夜,闪动幽幽的绿光。

扬天向月,腥红的舌头,拔动一声长啸,让苍山无梦。

雪山的前方,有人类爬涉的谷野。

粮食和稻谷,亲爱的狼,你会选择谁?

素食主义者,排骨美人,巧克力,阳光下的意像,如此纷崩缕析,遍地阴影,如毕加索的画笔。

人们走过,牛羊走过,谁也没有回头,谁也没有留恋或感动。

水,来了,是天上的雨。

彩云朵朵,如鸟如蝶,如花般翔滑着落地。

雨伞,是谁的道具?

遮住阴霾的天空,靓丽了自己。

狼,来了--

魂飞魄散的乡亲,可怜伞下的女子。

救美的英雄,丢不下手中的笔,正在埋头遣词派句,缝补着完美的结局。

5 狼的精神经典语句与的结合

品质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地东西,它包含了生活中最完美地纪律,团队,沟通和智慧,而狼却完 全拥有了这些。 不光如此, 它还把这些品质做到了足够好地地步, 它让人类在肉地所有动物都难超越它。 拥有这些良好品质地狼是真正地丛林霸主,只不过,有时候它用独特地智慧把这些都掩饰了……

我们可以受到自然界地任何一种“惩罚” ,我们甚至可以死掉,但我们绝不会改变我们的气节。 我们不会有狗地卑躬屈膝,不会有猫的精灵乖巧,但我们有我们独特地自由和尊严。我们童言地重视我 们的生命,只不过,对于生命,我们有我们自己特有地理解。

有气量的人总能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为人处世技巧,会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发挥不到一点作用,相反,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可谓是真正的高手需要做的事情。

不要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其后全身心的努力的去完成它。

生活中很多人也像棕熊一样喜欢与他人计较,结果被小事牵引,整天烦恼不堪。那颗从树上突然掉下来的野果子,如果你毫不理会,毫不介意,野果还是野果,你还是你,互不相干;但是你理会了,便会引来重重烦恼,将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将原本美好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

我不知道什么叫胆怯,什么叫羞愧; 我奔腾于人性的狂野,爱我者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做我者,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害我者,势不两立,绝不留情, 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情债,因为我们是狼。 (狼性残暴)

有气量的人总能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为人处世技巧,会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发挥不到一点作用,相反,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可谓是真正的高手需要做的事情。

不要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其后全身心的努力的去完成它。

生活中很多人也像棕熊一样喜欢与他人计较,结果被小事牵引,整天烦恼不堪。那颗从树上突然掉下来的野果子,如果你毫不理会,毫不介意,野果还是野果,你还是你,互不相干;但是你理会了,便会引来重重烦恼,将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将原本美好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

雪山,草地,原始森林,戈壁沙漠,不难看到我们地踪迹。我们被大多数动物和人类认为是凶猛 贪婪地野兽。是的,我们常成群结伴地生活,共同袭击庞大地敌人,捕获弱小地动物。 我们是动物中的灵长,我们知道,不可有傲气,但绝不可无傲骨,我们做到了。我们被认为是残 忍的,这是我们地天性,在我们地世界里,没有懒惰,也没有容情,有的只是进攻地狂野。

我们有我们地家族;我们有我们地纪律;我们有野性的拼搏精神;我们地性格就是野,惨,贪, 暴;我们富于进取心和攻击性;我们不轻言失败。因为我们并不是咬死一只羊饱腹而已。我们这种富有 攻击性,贪婪,执着 精神就是我们在森林中争取生存而不顾一切地态度。

也许我们不是最伟大的动物, 但是我们是这个地球上最为坚韧地动物。

6 赞美狼的诗歌

活着就是累着;

累着就是苦着

我们都在这尘世中挣扎,

就是为苦难和挫折而拼搏!

每个人,

只沉沦在失望中感受生活;

却不在希望中寻找机会!

我们老是在想;

做猫的温柔,

做狼的豪犷,

做猪的懒惰,

做狗的时尚!

所以,活的累了,

就想尝尝做动物的自由!

有钱人,日子过的苦了,

就将它艺术化,

追求时髦也叫高尚!

没钱人,日子过的苦了,

就将他生活化,

还在固守那份收获!

于是,生活便多元化!

就连动物也活出了精彩!

7 关于弘扬民族精神的古诗

一、《阙题》 黄河源溯浙江潮, 卫我中华汉族豪。

莫使满胡留片甲, 轩辕神胄是天骄! 二、《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四、《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361313964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甲辰八月辞故里》 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 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 怒涛岂必属鸱夷。

六、《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七、《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九、《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十、《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十一、《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十二、《劲草行》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 白骨沉埋战血深,翠光潋滟腥风起。

山南雨暗蝴蝶飞,山北雨冷麒麟悲。 寸心摇摇为谁道?道傍可许愁人知。

昨夜东风鸣羯鼓,髑髅起作摇头舞。 寸田尺宅且勿论,金马铜驼泪如雨。

十三、《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72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