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以下是个人意见:
传统学:
李德印老先生的教学片比较通透 吴阿敏大姐的教学比较详细 李自利先生的拳架比较好看
陈式推荐学 陈正雷大师的 陈正雷外界不怎么看好人家 但是他的拳架 在陈式里是最好看的 学功夫架学 陈小旺的 要想学技击架学张志俊的 别人的拳架也有好的但是教学来说相对较差!
杨式 推荐学 杨振铎的 或者 祝大彤 学杨式府内派的还是 李正 据说李正有功夫 具体事情不讲
杨式 推荐学 杨振铎的 或者 祝大彤 学杨式府内派的还是 李正 据说李正有功夫 具体事情不讲
孙氏 的就学孙剑云 的剩下孙氏别人就不怎么好了!
答案应该是:C林
在
http://wwwhoodongcom/wiki/%E7%91%9E%E5%85%B8%E4%BD%93%E6%93%8D
中写道:
林是瑞典著名的文学家,通晓英、法、德语。1804年任隆德大学剑术、骑术教师。1806年开始从事生理学和解剖学研究。1814年在斯德哥尔摩创建瑞典皇家中央体操学院,并任院长达25年。他对解剖学、生理学和体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体操必须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必须能使身体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他总结前人经验,用科学方法创立瑞典体操体系,又称林氏体操体系。他在《体操的一般原理》一书中将体操分为教育体操(以身体各部位自然、协调发展为目的)、兵士体操(以熟练使用武器、对付敌人为目的)、医疗体操(以矫正身体偏缺,促使身体均衡发展为目的)、健美体操(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4大类,主要特点是强凋身体各部位及身心的协调发展,其形式分为徒手和器械两大部分。但林氏的原则是不让身体动作受器械的限制,而是根据身体均衡发展的需要来选择、设计器械,为此他创设了栅栏、瑞典栏、窗梯、跳箱、肋木、鞍门、综合台等辅助器械。与德国体操相比,瑞典体操在强调军事功能的同时,也着重于人体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并注意人体的健美和均衡发展,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成为世界近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瑞典体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1840年,德国陆军军官罗特施泰国把瑞典体操引入德国,同德国体操展开论战,使德国人认识到德国体操缺乏科学性的一面。1849年,瑞典陆军军官乔占把瑞典体操移植到英国和法国。1850年,英国出版的有关瑞典医疗体操的著作传入美国。 1883年,瑞典人尼森在美国传授医疗体操。1884年,瑞典体操在丹麦学校中流传。1900-1903年间,瑞典体操从美国传入日本,不久中国留学生引入中国。
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萌发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新思想体系。它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针对教会“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说教,提出了灵肉一致的新观念。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生活,形成对人、人体和体育的正确认识,为近代体育和娱乐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人文主义对人的能力与作用的肯定导致了对教育的重视。人文主义者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重新研究,高度赞扬“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句古老的格言,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P.V ergerio,1349~1420年)最先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他强调青少年应有“支配理性”和“顺从的身体”。维尔杰里马斯(P.P.Vergerius,1394~1445年)认为,与实施“自由民相称的教育”是提高其道德和知识水平,增进健康的手段。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 V ittorino De Feltre,1378~1446年)1423年设立了名为“快乐之家”的贵族学校,首次对学生实施包括德智体美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对16~17世纪的贵族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图文学家拉伯雷(F.Rabelais,1494~1553年)在其小说中,热情歌颂了人文主义教育理想和包括体育在内的教育手段。
陈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的区别:杨式太极拳动作轻柔缓和,陈式太极拳动作刚猛。
如果是一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话可以学杨式太极拳,因为杨式太极拳动作轻柔缓和,不易伤身体。而如果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的话,我建议先学陈式太极拳再学杨式太极拳。
因为陈式太极拳动作刚猛,没有人指导练的话很容易伤身体。陈式太极拳学精之后,你会发现杨式太极拳其实你已经会了一半,另一半只不过是与其它拳术融合的东西而已。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王廷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武术流派体系。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 …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
杨氏太极拳第一代传人:
杨式太极拳是由杨禄禅(1799—1872)创始,师从陈氏太极拳名师陈长兴,传友武禹襄兄弟三人,亦师亦友。杨露禅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去掉发力等难度动作,经过后人努力,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第二代传人:
富周 侯得山 纪子修杨班侯 杨凤侯 杨健侯;
富周是当年杨氏太极传人杨禄禅在亲王府内亲传弟子大将军;
侯得山史载的非常少;
纪子修在向杨露禅学太极拳之前就是一位武林高手。他因手臂被载货大车压过分毫无损而被人称为铁臂纪三爷。当时,纪三的看家本领就是岳氏散手,纪子修很少收徒,将太极与岳氏散手精心传给了张达泉;
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
杨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杨式大架子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富英 陈秀峰 龚润田 纪老福 冀福如 教莲堂 李莲芳 李万成 凌山 牛连元 全佑 万春 王矫宇 吴孟侠 杨少侯 杨兆鹏 张信义 张印堂 杨兆林 刘胜魁 许禹生 杨澄甫 杨兆元 张策 张敦熙 张义
杨澄甫是杨健侯的儿子,杨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八五式太极拳又分实腿转体和虚腿转体两个套路)、三十七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五个套路。目前,人们称杨班侯为代表的支派为杨式老架。杨健侯为代表的支派以杨澄甫所修订的拳架为准,称杨式定型架两大流派。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萧功卓 蒋玉堃 白忠信 范宝林 范宝林 范保林 张新庆 关钦 郭振清 韩会明 郝从文 贾治祥 林金声 潘河清 周志成 周志德 范铁安 郭连荫 孙继先 吴兆峰 顾丽生 刘东汉 翟文章 王新午 张虎臣 周遵佛 陈光恺 陈尚毅 陈微明 陈月坡 禇挂亭 崔立志 董世祚 董英杰 范亚夫 傅钟文 傅宗元 郭清杰 郭阴棠 郭子荣 郝家俊 姜廷选 讲延宣 匡克明 李得芳 李万程 李雅轩 刘尽臣 刘论山 刘希哲 吕殿臣 牛春明 裴秀荣 滕南璇 田兆麟 田作林 田作霖 汪永泉 王保还 王景星 王镜清 王其和 王旭东 王竹坡 魏心唐 吴志青 吴志青 武汇川 奚诚甫 形玉臣 徐岱山 阎月川 阎仲魁 杨凤歧 杨鸿志 杨绍西 杨振铎 杨振国 杨振基 杨振铭 杨振声 叶大密 尤志学 曾昭然 张钦霖 张庆麟 张种交 赵斌 赵桂恒 郑曼青 郑佐平 朱纫芝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崔仲三 杨振河马仲谦 黄永德 孟宪民 张勇涛 杨军 杨斌等等
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师兄弟”的关系。其渊源,皆源于陈长兴的传授。
那时,陈长兴将所学“绵拳”传授给了杨露禅,之后,杨露禅又“得拳理于赵堡陈清平”,在1852年,好友武禹襄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抄录一份给了杨露禅,杨露禅在北京又去请教过白云观道长(有的说:他得到了陈荫昌道长的指导)等,形成了太极拳体系,成为“杨氏太极拳”。
陈长兴在传授杨露禅之后,忙于走镖,无暇指导儿子陈耕耘习武;陈耕耘只好去求教陈有本,学到了通背十五红“炮捶”,刻录练功,一年后,可以帮父亲陈长兴走镖;闲暇之余,陈长兴指导陈耕耘,将通背炮捶改编成“绵拳手法”,并重新梳理拳术,定型出一路、二路拳,成为一套拳。这就是后来的“陈氏太极拳老架”。
至于陈式太极拳小架,是陈有本得自赵堡陈清平。那时,陈耕耘学有所成之时,与陈有本对练,陈有本深感陈耕耘的劲力忽隐忽现,遂去拜访了陈清平。而,杨露禅也拜访过陈清平。拳术方面,还是类似于”师兄弟”的关系。(那时,学武交流,互相帮忙,是很正常的事 ,并没有必须严格师徒的关系。)
总结: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皆源于陈长兴。
杨姓是中国大姓之一,名列第六,仅次于王李刘张陈,目前人口近4300万。
“杨”的本义是对一切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后来用作周代的国名,也用作姓氏。
杨氏族人在中国 历史 上曾建立过两个王朝,第一是享国37年的隋朝,第二是享国46年的杨吴王国。
杨姓名人如杨朱,杨雄,杨敞,杨震,杨坚,杨素,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万里,还有明初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
杨氏中还有一位有名的神仙,即二郎神杨戬。不过二郎神有三姓,即李赵杨。他在儒家里被定义为李冰的儿子,道教中是赵昱,民间体系中是杨二郎。
杨姓的主要来源于姬姓,属于周朝王室,即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裔。
这个姓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建立的杨国。
杨国建立于前786年,是一个侯爵国,大致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第一位国君叫作 姬尚父 。他是周宣王的小儿子,也是周幽王的弟弟。
杨国在中国 历史 上存在感很低,因为其不过存在了100多年就被晋国第19任君主晋献公 姬诡诸 灭了。
之后,杨国的族人逃亡后便以杨为姓氏了。故此,这一支杨氏的始祖应该是 姬尚父 。
晋献公灭了杨国后,把杨地给了弟弟 姬伯侨 作食邑。
姬伯桥是晋武公姬称的二儿子,也是晋献公的二弟,也是晋文公重耳的二叔。
后来,姬伯侨的孙子 姬突(羊舌突) 又以羊舌为食邑,所以这个家族又以羊舌(今山西省境内)为姓,姬突的儿子叫羊舌职,羊舌职的儿子叫 羊舌肸(xī), 也就是羊舌叔向,是晋悼公 姬周 时期著名外交家政治家,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故此,羊舌突是现在的羊舌氏和羊氏共同的得姓始祖。
可惜,到了羊舌肸儿子 羊舌食我(字伯石) 这一代时,羊舌家族受祁氏牵连,遭到了灭族。
此期,晋国世卿家族越来越强势,家族利益之争也越来越白热化。
晋国除了狐氏、赵氏、先氏、胥氏、郤氏、栾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等世卿家族之外,还有两支颇有分量的大夫家族,此即祁氏与羊舌氏。
祁氏最著名的家主是 祁奚 ,也就是 历史 上那位著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 祁黄羊 。
而传到祁黄羊的孙子 祁盈 这一代时,祁家已经很经混乱不堪了。
祁家有两个家臣,一个叫 祁胜 ,一个叫 邬臧 ,二人追求另类生活,居然玩起了换妻 游戏 ,即“通室”。
这事情让 祁盈 知道了,就把二人抓了起来。
可是后来的结果很意外。
祁胜 通过关节,找到时任上军佐的 荀跞 , 荀跞 又去找晋悼公的曾孙晋顷公 姬弃疾 ,然后,晋顷公反而将祁盈抓起来处死了,罪名是叛乱。
然后,晋顷公又把屠刀砍向了羊舌氏,罪名是助乱。
就这样,在晋顷公即位后的第十二年,即前514年,羊舌氏被灭族。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占有大量封邑的羊舌氏早已成了世卿家族们觊觎的目标。
幸好, 羊舌食我 的儿子 羊舌道 逃了,逃到了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陕西省华阴县),以祖宗封地杨邑为姓,改名 杨道 ,自此,弘农杨氏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因为此系杨氏的始祖是 姬伯桥 ,所以 姬伯桥 也被尊为天下“杨氏”得姓始祖,即 杨伯桥 。
而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则是 杨敞 , 杨敞 是 司马迁 的女婿,汉昭帝时期的丞相。
杨敞 的父亲叫 杨毋害 , 杨毋害 的爷爷是西汉赤泉侯 杨喜。 杨喜就是在东城斩杀项羽的五人之一。
杨敞 的玄孙 杨震 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关于他有个“四知”的故事。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 王密 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 杨震 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 王密 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 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只好 惭愧地离开了。
杨震 的儿子 杨秉 、孙子 杨赐 、重孙 杨彪 都是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而 杨彪 有一个儿子就是被 曹操 杀了的 杨修 。
而三国一统为晋后, 晋武帝 司马炎的岳父 杨骏 、两任皇后 杨艳 、 杨芷 都是 杨震 的后代,都出自弘农杨氏。
此外,和其他姓氏一样,杨氏也源于改姓。
如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把莫胡卢氏改为杨姓。在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隋初,则有隋文帝为了表彰功臣尉迟崇,下诏赐国姓杨氏。
弘农杨氏在南朝时期因遭宋武帝刘裕清洗,不复当年兴盛,而在隋唐时期的杨素却是真正的弘农杨氏后裔。
杨素是隋初的军事家、权臣,助杨坚一统天下,又助杨广继承皇位。
那么,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属于哪一支杨氏呢?
在《北史·隋本纪》中记载,杨坚是“汉太尉震的十四世孙”,而据大 历史 学家陈寅恪推断:“从文帝母系来看,杨家本系可能是山东的杨氏。”
杨素死后,其子杨玄感起兵反隋,弘农杨氏都纷纷做出响应,这似乎便证明了杨坚一系并非弘农杨氏。
但正是因为弘农杨氏名气之响,所以后世杨氏都以出身弘农杨氏为荣,这才有了“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关于杨氏的播迁,自然发源于杨国,即山西洪洞,春秋时杨国为晋国灭亡后,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先后迁入陕西、山西、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又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江西、江苏和安徽。
秦汉时期,杨姓有不少族人由湖北、陕西入川。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又先后遭遇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乱”,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主要以福建为迁播中心,进而迁到两广之地。
而如今潮汕地区的大多杨姓居民都奉 杨绘 为始祖,他是宋仁宗时进士,曾先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创 槎桥村 (今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成为揭阳杨氏开基始祖。
自此,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而在广东揭阳市,还有另一支杨氏很兴盛,那就是位于揭西县凤江镇的凤湖杨氏。
当然这一支也出自杨绘,因为这一支杨氏的先祖 杨三阳 原居槎桥乡,后移居揭阳,后历子 杨公道 ,曾孙 杨梅轩 则移居凤湖,成为凤湖杨氏的开基始祖。
明清时期,杨姓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多从福建、浙江、广东出发,移居的主要地区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综上所述,杨氏主脉出自姬姓,血缘始祖应为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祖地则是山西洪洞。春秋前后产生两支杨氏,始祖分别是姬尚父和姬伯桥。而姬伯桥这一支杨氏逐渐发展成为大族——弘农杨氏。姬伯桥因此成为杨姓得姓始祖。而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则是姬伯桥的后裔杨敞。而使弘农杨氏中兴并得以发展的则是杨震。之后则有揭阳杨氏开基始祖杨绘和凤湖杨氏的开基始祖 杨梅轩 等。
而杨氏著名的堂号则是 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 这些都和杨震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