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详细资料,急求!!!!!!

女性生殖系统详细资料,急求!!!!!!,第1张

分类: 电脑/网络 >> 操作系统/系统故障

问题描述:

俺是一个农民,快告诉俺吧!!

解析:

2021161522:100/ziyuan/xjjc/nus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一、外生殖器与内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系指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至会阴的区域,包括 、大小 、 、前庭、尿道口、 口及处女膜、前庭大腺、会阴等。

1. 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皮上开始长有 ,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

2.大 为靠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皮肤皱襞,前接 ,后连会阴。未婚妇女的两侧大 自然合拢,遮盖 口及尿道口,分娩以后,两侧大 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态。

3.小 为位于大 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内侧面呈淡红色,皮内富于神经末梢,故感觉敏锐。两侧小 前端相互融合并分为两叶,包绕 ,前叶形成 包皮,后叶形成 系带。小 的后端与大 的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皱襞,称 系带。

4. 位于两侧小 之间的顶端,类似男性的 海绵体组织, 头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极为敏感,有勃起性。

5. 前庭指两侧小 之间的菱形区,前界是 ,两侧为小 的内侧面,后面以 系带为界。在此区域内,前有尿道口,后有 口。

6.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大 后下方,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开口于 口小 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粘液以滑润 。

7.尿道口位于 及 口之间,为尿道的开口,呈椭圆形,尿道后壁近外口处有两个尿道旁腺的开口,是细菌容易潜伏的场所。

8. 口及处女膜 口位于尿道口下方,前庭的后部,其形状、大小常不规则。

口覆盖有一层薄膜,称处女膜,膜中央有一小孔,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各人不同。初次 时,处女膜往往破裂,分娩时进一步破损,产后残留几个小隆起的处女膜痕。

9.会阴指 与 后联合间的软组织,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二)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 、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1. 位于子宫与外阴之间,是 的器官,也是月经血外流与胎儿娩出的通道,上端包绕子宫颈,下端开口于 前庭。 上端围绕宫颈的部分称为 穹窿, 穹窿比 下段宽大,分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前穹窿深,故 后壁长10—12cm,前壁长7—9cm。前壁与膀胱及尿道之间称为膀胱 隔,后壁与直肠之间称为直肠 隔,后壁上段与直肠之间是腹腔的最低部,称为子宫直肠陷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2.子宫

(1)功能子宫是一个空腔器官,腔内覆以粘膜,称子宫内膜。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改变并出现月经; 后,子宫为 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子宫为孕育胎儿的场所;分娩时,通过子宫收缩,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2)解剖子宫呈倒置扁梨状,壁厚腔小,上端宽而游离,朝前上方,下端较狭窄。成年妇女的子宫约长7-8cm,宽4-5cm,厚2-3cm。子宫上部较宽处称子宫体,其上端隆起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部较小处称子宫颈,呈圆柱形,部分伸入 ,通人 的开口称为子宫颈外口,未产妇呈圆形,分娩时受损,经产妇变成横裂状,将宫颈组织分为上下或称前后两唇。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成年人为2:1,婴儿期为1:2。

子宫腔分体腔与颈管两部分,子宫体腔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上部两侧通输卵管而入腹腔,下部与子宫颈管相通,其间最狭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子宫峡部的上端,因为在解剖学上很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峡部的下端,因为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子宫内膜转变为子宫颈内膜,又称组织学内口。子宫颈管呈梭形,子宫颈通入 后以穹窿为界又分子宫颈 上部和子宫颈 部。

(3)组织结构子宫体壁很厚,由三层组织构成,外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中为肌层,内为粘膜层(即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软而光滑,绒样,为粉红色的粘膜组织,分为基底层和机能层。机能层在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间有很大的改变。

子宫肌层是子宫壁最厚的一层,由平滑肌束及弹性纤维所组成,肌束排列交错,外层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

子宫浆膜层即覆盖子宫体的底部及前后的腹膜,与肌层紧贴。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疏松,由此腹膜折向前方并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在子宫后面,腹膜沿着子宫壁向下,覆盖子宫颈后方及 后穹窿,然后折向直肠,形成子宫直肠陷凹。

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所组成,其中有平滑肌及弹性纤维。颈管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粘液,呈碱性,形成子宫颈管的粘液栓。宫颈 部表面为鳞状上皮覆盖。

(4)子宫的韧带

圆韧带起于子宫角两侧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沿阔韧带向前下方伸展达到两侧骨盆壁,再经腹股沟而止于大 内,有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的作用。

阔韧带为一对翼状的腹膜皱襞,从子宫两侧开始,各向外伸展达到骨盆侧壁,并将骨盆腔分为前后两部。韧带的上缘呈游离状,其内侧2/3包绕输卵管(伞端无腹膜遮盖),外侧1/3由输卵管伞端向骨盆侧壁延伸,称骨盆漏斗韧带,具有支持卵巢的作用,故又称卵巢悬韧带,内有卵巢血管通过。

子宫骶骨韧带自子宫颈后面子宫颈内口的上侧方伸向两旁,绕过直肠终止在第2、3骶骨前筋膜上,作用是将子宫颈向后及向上牵引,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

主韧带又称子宫颈横韧带,位于子宫两侧阔韧带基底部,由子宫颈 上部的侧方向外达骨盆壁,是固定子宫颈位置的主要力量,子宫的动静脉和输尿管都经主韧带的上缘到终末器官。

3.输卵管左右各一,为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其内侧与子宫角连通,外侧端游离,呈漏斗状,长约8-14cm。

4.卵巢为女性生殖腺,左右各一,呈灰白色扁平椭圆体。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不平。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X3cmXlcm大小,绝经期后,卵巢逐渐萎缩。

卵巢位于输卵管的下方,由卵巢系膜连于阔韧带后叶的部位为卵巢门,卵巢血管通过卵巢系膜经卵巢门人卵巢。

卵巢分皮质及髓质两部分,皮质居外层,内有许多始基卵泡及发育中的卵泡,髓质居卵巢中心,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二、骨盆与骨盆底

(一)骨盆

女性骨盆是产道构成的重要部分,因其为骨性组织,故称骨产道。骨盆的大小、形状对分娩的顺利与否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对骨盆的构造及其特点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1.骨盆的构造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所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它的内表面呈凹形,第1骶椎向前突出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标志。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其上缘与骶骨相连形成骶尾关节,此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而髋骨前方在两耻骨之间,由纤维软骨所连接,称耻骨联合。耻骨两降支构成了耻骨弓,其角度平均为90~100℃。在骨盆后方由骶骨和两侧髂骨相连,形成骶髂关节,此关节很坚韧。此外,自骶骨背外侧面发出两条坚强的韧带,分别止于坐骨结节及坐骨棘,称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妊娠时受激素影响,韧带稍松弛;各关节有一定的伸展性,有利于分娩。

由耻骨联合上缘经髂耻线和骶岬上缘连成一线时,可将骨盆分成两部分:上部分为假骨盆,下部分为真骨盆。前者与分娩关系不大,后者是胎儿娩出必经之路,故其大小及形状与分娩的关系甚为密切,但临床上直接测量较难,一般可借测量假骨盆之各径线而间接估计真骨盆的大小。

2.女性骨盆的特点盆腔浅而宽,呈圆筒形,入口出口均比男性骨盆大,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骶骨宽而短,弯度小,坐骨宽阔。

3.骨盆腔各个平面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腔(骨产道)的过程,可将骨盆分为四个主要的假想平面。

(1)人口平面(骨盆人口)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形状近似圆形或横椭圆形,有四条径线:①入口前后径,又名真结合径,由耻骨联合上缘正中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均长11cm。②人口横径,为两侧髂耻线最大间径,平均为13.5cm。③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斜径由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的连线,右斜径由右侧骶髂关节至左侧髂耻隆突的连线,平均为12.75cm。

(2)骨盆最宽平面为骨盆最宽大的平面,前界为耻骨联合后面中点,后界为第2、3骶椎之间,两侧相当于髋臼中心,其前后径与横径的长度均为12:5cm左右。

(3)中骨盆平面为骨盆腔最狭窄的平面,前界为耻骨联合下缘,后界为第4、5骶椎之间,两侧为坐骨棘,其前后径长约11.5cm,横径即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两侧坐骨棘连线为产程中了解胎头下降的重要标志。

(4)出口平面实际上是由前后两个三角形平面所组成。前三角形的顶端是耻骨联合下缘,侧边是两侧耻骨的降支;后三角形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侧边是两侧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共同的底边,也是骨盆出口的横径,平均为9cm。坐骨结节间径长者,耻骨弓的角度亦大。骨盆出口前后径是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的距离,平均11.5cm。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连线称骨盆出口前矢状径,长约6cm。从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连线称后矢状径,长约9em,后矢状径在产科临床上甚为重要。

4.骨盆轴亦称产轴,为连接骨盆各个平面中心点的假想轴线,其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前向下,在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方向娩出。

(二)骨盆底

骨盆底由肌肉及筋膜所组成,封闭骨盆出口,为尿道、 及直肠所贯穿,有承托盆腔器官,使之保持正常位置的作用。分娩时如骨盆底组织受损伤,则盆底松弛,影响盆腔器官位置,可发生子宫脱垂。

骨盆底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上支及坐骨结节。骨盆底从外向内分为三层组织:浅层筋膜与肌肉,尿生殖隔,盆隔。

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

(一)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内可约有10万-50万个卵细胞。每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原始的卵泡细胞,也称颗粒细胞,两者之外还围有一层基膜而形成一个始基卵泡。

由于垂体前叶促卵泡素(FSH)的作用,始基卵泡开始发育,但99%以上都在开始发育后的不同阶段自行退化、萎缩成闭锁卵泡,一般每月只有一个发育成熟而排卵。在妇女一生中,能发育至成熟而排卵的卵细胞约有400-500个。青春期后,有的始基卵泡内的卵母细胞增大,其周围颗粒细胞增生成复层,细胞表面FSH受体增多,卵母细胞的周围形成一层透明膜,称透明带。透明带之外的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同时在FSH作用下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分化成内外两层卵泡膜细胞。卵泡膜细胞分泌雄激素,经颗粒细胞中已活化的芳香化酶的作用转化为雌激素。雌激素与FSH的协同作用又使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膜上合成黄体生成素(LH)受体。这些激素和血循环中渗出的液体及其他蛋白质等聚于颗粒细胞群之间隙中,称卵泡液。卵泡液逐渐增多,空隙随之增大,卵母细胞连同增殖的颗粒细胞层凸入空腔内形成卵丘。至此卵泡发育成熟,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称成熟卵泡。成熟卵泡B超仪显示直径约为18-25mm左右。

(二)排卵

成熟卵泡受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LH)的影响,卵泡膜溶解和破裂,卵泡液流出,成熟的卵母细胞及其周围之卵丘一并挤出入腹腔,此过程称排卵。排卵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最近有人认为,排卵可能与前列腺素引起成熟卵泡周围的平滑肌纤维收缩有关。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见于某一侧卵巢。

(三)黄体的形成和萎缩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泡膜内血管破裂出血,于泡内凝成血块,称血体。其后卵泡壁的破口很快被纤维蛋白封闭而修复,血被吸收形成黄体。卵泡内遗留的颗粒细胞积聚**的类脂质颗粒而形成黄体细胞。于排卵后的7-8天,黄体发育达最盛期,直径约1-3cm,色黄,突出于卵巢表面。

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其功能由胎盘取代。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萎缩的黄体历时8-10周后,最终转变成纤维化的白体,呈疤痕状。

(四)卵巢分泌的激素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由卵泡的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分泌。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的分泌量较少,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分泌量逐渐增高,至排卵前24小时达高峰,雌二醇分泌量可达400mg,以后稍减。黄体发育过程中分泌量又渐增加,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第二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月经来潮前急剧下降到最低水平。其主要生理作用为:

(1)能促进卵泡的发育。如不足,将致卵泡发育停止而闭锁。

(2)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粘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 通过。

(3)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使 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元增多,保持 呈弱酸性。

(5)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 、乳晕着色, 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7)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8)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间体,故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内均有孕激素存在,主要由排卵后的黄体细胞及卵泡内膜细胞分泌。在卵泡早期孕激素在血中含量极微,至排卵前,因卵泡开始有黄素化,血中含量略有升高,排卵后随黄体的发育,孕激素分泌量显著增加,至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每24小时分泌量可达30mg,以后逐渐下降,黄体的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其主要生理作用:

(1)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降低子宫肌肉的兴奋性,以利孕卵植入和胚胎发育。

(2)抑制子宫颈内膜的粘液分泌,并使之粘稠。

(3)抑制输卵管蠕动。

(4)使 上皮细胞脱落、糖元沉积和 乳酸杆菌减少,酸性降低。

(5)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对乳汁的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

(6)对正常的妇女有使体温轻度升高的作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上升0.3℃-0.5℃。

(7)对丘脑下部和脑垂体仅有抑制性的负反馈作用,因而抑制脑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素的释放。

3.雄激素妇女体内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卵泡外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可以产生极少量雄激素。雄激素可促使 、腋毛的生长,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和骨骼的发育,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大量雄激素与雌激素有拮抗的作用。

四、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卵巢周期性变化时所产生的两种主要激素即雌、孕激素,影响着生殖系统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并使之产生月经。此外,子宫颈、输卵管和 上皮细胞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一般分为四个时期,但事实上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的成熟阶段,子宫内膜显著增殖是本期的主要特点。在新生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月经后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细胞再生修复,继之迅速增殖,内膜中腺体增多,到增殖末期其厚度可达2-3mm,腺管由直管状变为螺旋状,腺上皮细胞由立方形变为高柱状,胞核由底部逐渐移至中央,核下有空袍。间质增生变为致密,细胞呈星状,小动脉延长,呈螺旋形。

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4天,相当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及雌激素,共同作用于已增殖的子宫内膜,使之继续增厚,腺体出现高度分泌现象,是本期组织学的主要特征。此时,腺管进一步增大弯曲,切面呈锯齿状,腺腔内含有大量粘液。腺上皮细胞增大,胞核移向底部,胞浆内有许多分泌颗粒,间质出现水肿,间质细胞的胞浆增多,小动脉急剧增长,呈螺旋状,明显弯曲。到分泌晚期,内膜可达5-6n加厚,明显地分为三层。①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在月经周期中无明显变化,月经后内膜的修复即从这一层开始。②海绵层:位于基底层之上,是内膜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含有增生的腺体及血管,其切面呈疏松的海绵状,有周期性变化,于行经时脱落。③致密层:在子宫内膜的表面,腺体较小,也有周期性变化,故与海绵层合称机能层。

3.月经前期,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期。如未妊娠,因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迅速下降,子宫内膜出现退行性变化,间质水肿逐渐消失,组织变致密,腺管被压,内膜的螺旋小动脉也受到挤压而更加卷曲,使血流受阻变慢,于月经前4~24小时,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性收缩,以致子宫内膜机能层缺血、缺氧而坏死。当血管收缩一定时间后出现舒张时,由于末端血管因缺氧损坏、破裂,血液溢出,引起内膜下小血肿。

4.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即月经来潮期,子宫内膜的主要特点为出血与脱落。由于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在海绵层底部形成许多小的血肿,加之酶的分解作用,使内膜成片状或分散地从基底层逐渐脱落,与血液混合排出,即为月经。在子宫腔内的积血达一定量时,兴奋子宫内壁,引起反射性的子宫颈松弛和子宫排空性收缩,所以正常经血呈间歇性排出。最后,整个机能层几乎全部脱落,内膜表面留有腺管和血管断端,没有上皮遮盖。

继之,内膜创面又从基底层开始修复,由腺管断端长出新上皮将内膜表面覆盖;由血管断端长出新血管,新血管垂直于内膜表面,细而长,但此时内膜极薄,厚约1-2mm,腺体小,腺管直,细胞呈方形,位于基底部。因此月经期实际上是上一周期的结束,又是新周期的开始。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输卵管上皮细胞受雌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核近表面,无纤毛细胞的核靠近基底部,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在孕激素作用下纤毛细胞变短小,无纤毛细胞则凸出于表面,且含大量糖元并有分泌,有利于孕卵在输卵管运行过程中吸收营养。

2.子宫颈及其分泌物的周期性变化子宫颈粘膜周期性变化不明显,但其腺细胞分泌粘液却有周期性变化。月经干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粘液分泌量也少,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宫颈粘液的分泌量逐渐增多,且变稀薄而透明,状若蛋清。至排卵期分泌量达高峰,粘液可延展拉成细丝状,将粘液涂于玻片上干燥后,显微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在月经周期的6-7天即可出现,至排卵前结晶形状最典型。排卵后,在孕激素作用下,粘液变粘稠而浑浊,延展性也差,拉丝时易断裂,涂片干燥后镜检,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消失,代之以呈条索状排列的椭圆体。

3. 细胞的周期性变化在排卵前, 上皮在雌激素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渐渐演变成中层与表层细胞,表层细胞角化程度增高,细胞内糖元含量增多,经寄生于 内的 杆菌分解而成乳酸,使 内保持一定的酸度,从而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称之为 的自洁作用。排卵后 的上皮细胞在孕激素作用下,加速脱落,脱落的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临床上常根据 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卵巢功能。

五、性周期的调节

性成熟以后,由于卵巢周期性变化,使其生殖器官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卵巢分泌性激素并能作用于它的靶器官,主要是由丘脑下部和脑垂体调节的,称为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月经只是性周期的重要标志,它正常与否可以反映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丘脑下部对脑垂体的调节

已经证实,丘脑下部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RH)。GnRH为十肽类激素,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通过门脉循环到达并作用于垂体前叶,调节垂体两种激素即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合成与释放,使垂体的两种促性腺激素离开细胞,进入血循环。丘脑下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平均每60-120分钟分泌一次。在卵泡期脉冲的幅度和频率均较高,在黄体期其幅度降低,频率减慢。在下丘脑的神经元细胞中存在着性激素的受体。

(二)脑垂体对卵巢的调节

脑垂体在GnRH作用下产生的两种促性腺激素(FSH、LH)都是糖蛋白激素,能直接影响卵巢的周期活动。在卵巢的颗粒细胞和间质细胞膜上有FSH的受体,在FSH作用下,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被活化,靠近卵泡的间质细胞分化成内外两层卵泡膜细胞。同时FSH与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使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膜上合成LH受体。

因此,卵泡期,FSH可使卵母细胞增大,卵泡发育、成熟,并使卵泡内膜细胞及颗粒细胞产生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时雌激素水平出现第一个高峰。

排卵期,FSH和LH协同作用,特别是LH的峰式释放,导致成熟卵泡的破裂与排卵。

黄体期,LH主要作用于黄体细胞(颗粒细胞黄素化)产生孕激素,在排卯后7—8天达峰值。同时FSH作用于卵泡内膜细胞继续产生雌激素,与孕激素同时出现第二个雌激素高峰。

脑垂体的FSH和LH也呈脉冲式分泌。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具有GnRH和雌二醇的受体。

(三)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逆向地影响下丘脑和脑垂体产生和释放其内分泌激素,这种作用称为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如果产生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反馈,如果产生抑制作用则称为负反馈。性激素所以有反馈作用是因为丘脑下部、脑垂体的功能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

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E2),有正、负两方面的反馈作用,但其正反馈是有条件的。雌激素增加下丘脑GnP,H的释放脉冲,压低垂体FSH的释放脉冲。因此卵泡期末,雌激素水平较高,LH频率增加,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时第一个高峰时,不仅使下丘脑GnRH释放脉冲增加,并且当E2分泌量达到734nmoVml时,又使丘脑下部的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也产生兴奋性的正反馈作用,导致了LH血内水平的峰式变化,诱发排卵。必须明确,下丘脑分泌的GnRH主要调节垂体LH的合成与释放。当GnRH脉

冲分泌的幅度和频率增高时,则LH分泌增加;GnRH脉冲分泌的幅度和频率降低时,对FSH的分泌有利。

孕激素(P)减少下丘脑GnRH释放脉冲,对垂体不产生显著的反馈。孕激素有抑制雌激素正反馈的作用,同时,孕激素和雌激素协同作用则产生较强的负反馈。因此,雌激素在黄体期出现第二个高峰时,由于同时有孕激素存在,不能出现LH的峰式变化。

综上所述,丘脑下部』茵垂体-卵巢轴在大脑皮层控制下,通过调节与反馈,保持着内分泌的动态平衡,从而使卵巢发生周期性变化,并使育龄妇女的生殖器官发生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

上一项:第十四章 前阴病 > 第三节 阴疮

决定生孩子的时候,每天都在期待月经晚、怀孕呕吐、乳房肿胀等怀孕的迹象。

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怀孕后发生的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绝经、妊娠呕吐等怀孕特征外,还有不常见的身体变化,这也预示着你已经怀孕。如果我们能太多地知道怀孕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就会早期发现小生命的诞生。

怀孕后身体的9种“奇怪”变化不是每个人都会见面,而是会遇到一些

女人怀孕后,如果怀孕呕吐,身体里可能会有10种“奇怪”的变化

1、口腔问题

女人怀孕后,由于孕酮和雌激素的变化和体内血液容量的增加,牙龈肿胀。因此,孕妇刷牙的原因是牙龈容易出血。

孕妇不能无视牙齿问题。牙龈炎不仅会影响口腔疾病,还会影响口腔周围的韧带和骨骼、胎儿发育和早产。

2、呼吸困难

女人怀孕后要做好鼻腔肿胀、出血和打鼾的准备。体内激素变化后,孕妇的鼻腔内壁会因充血而变窄,鼻子痒,睡觉时开始打鼾。幸运的是,这些问题在分娩后都会消失。

3、排便困难

女性怀孕后受荷尔蒙影响,消化能力变弱,食物在体内变长,孕妇可能会出现便秘问题。由于食物在体内时间变长,发酵时产生大量气体,孕妇放屁的次数也开始增加。

孕妇多喝水,多吃蔬菜和谷物,补充膳食纤维,增加肠道水分,缓解便秘问题。

4、腿部血管明显

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血液和氧气,所以孕妇怀孕20周后体内的血液容量可能会增加50%。在这种情况下,孕妇腿部的静脉血管变粗,甚至出现粮仓都很常见。

孕妇可以穿弹性好的丝袜,抬腿的方式加快静脉回流,缓解这种症状。

5、皮肤质量不好

很多母亲怀孕后,乳房周围、面部皮肤开始变黑,还会出现痘痘,腹部也会出现黑线,这都是怀孕后荷尔蒙的变化引起的。分娩后部分皮肤质量会改变,但孕期要做好防晒工作。

6、脚变大

许多母亲发现怀孕后穿上以前的鞋子脚会有点紧。这是因为怀孕后分泌松弛激素导致脚部肌肉松弛,关节松弛导致的脚变大。这种症状也只是暂时的现象,妈妈绝对不要掉鞋子。

7、视力模糊

有些母亲怀孕后也会出现视力模糊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近视。事实上,这是因为怀孕后血液容量的增加导致全身肿胀,使晶状体和角膜增厚。一般来说,分娩结束后视力会慢慢恢复正常。

8、手腕疼痛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新闻,说孕妇怀孕后手腕疼得厉害,每天要用冰袋冷敷几次。最终检查结果是怀孕后身体肿胀的腕管综合症引起的。

9、腰和腿痛

怀孕后大腿、背部肌肉、骨骼出现酸痛症状的孕妇也有,这是因为怀孕后胎儿对周围器官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因为怀孕后期更严重。这时,妈妈可以利用托福带和腰部保护带缓解症状。

圆圆的形状:这个肚子的形状整体上看起来是球状的。 前面和两侧突出的圆角相似,俯视时肚子的形状呈圆角。 有这种肚子形状的妈妈怀孕后看起来胖了。 特别是到了妊娠末期,从背影上也能清楚地知道是否怀孕了。 尖形:这个肚子的形状看起来像橄榄球。 前面突出,但两侧是平的,从上面看肚子的形状像突出的半椭圆。 而且,这个肚子形状的妈妈怀孕后。

从正面看很明显,但只看背影的话,体型的变化并不特别明显,看起来很瘦。 我们知道胎盘的位置可以在子宫前壁,也可以在子宫后壁或子宫底。 胎盘位置在子宫前壁,孕母的肚子更明显;相反后壁,同一孕周孕母的肚子更小。 另外,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体位不同,肚子的形状也会产生差异。 如果宝宝背对着怀孕的妈妈,怀孕妈妈的肚子会更清楚。 

相反,如果宝宝面对怀孕的妈妈,怀孕妈妈的肚子就会变得平坦。 身材高大、身材肥胖的孕妇,往往肚子很尖,也就是怀孕了。 矮小的孕妇和身材瘦高的孕妇,肚子是圆的。 孕妇骨盆宽的话,胎儿会深深地藏在骨盆里,肚子的形状不特别清楚,但是从后面看,腰粗,屁股看起来很大。 骨盆小或狭窄的孕妇,肚子的形状非常丰富。 

怀孕母亲肚子形状的差异也体现在体型上。 一位怀孕的母亲体型长,孕期瘦,只要宝宝上前,肚子就会变尖。 另外,有一位怀孕的母亲稍微胖胖的,通常肚子的形状是圆的。 一位怀孕母亲的腰椎向前突出,当骶椎面向后时,婴儿向前突出,肚子很尖。 如果不清楚突出在怀孕母亲腰椎前,肚子会有点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537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