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是会报复社会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的相关资料。
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1第一,文化水平偏低,来自社会的底层。有不少报复社会的犯罪分子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与打击,而自身的能力有限,再外上外部救助的缺失,其所遇到的困难得不到解决,这致使他们长期处于自卑、忧郁、愤懑、不满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把自己的不顺遂归咎于这个社会,报复社会的念头进而在心中产生。
第二,多以滥杀无辜的人民群众为主要目的,借此制造轰动效应,进而希望引起社会对自己的关注。一旦遭遇挫折或者不顺的时候,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就会导致他们产生不快感,这种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种报复行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第三,报复社会的手段大多采用及其严重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爆炸、杀人、纵火等,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伤,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一般都用比较残忍的手段残害无辜的人民群众,甚至包括大量的无辜群众。
正是由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危害大,突发性强,这样也致使犯罪分子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几种形式:
1、宣泄不满与愤恨型。在报复社会型犯罪中,犯罪分子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这些人因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在努力向上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努力失败了,便把这种因为失败而产生的失望与不满转移到报复社会中去。
2、引发社会关注型。譬如江苏某县发生的幼儿园爆炸案正是如此,许某某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从学校休学后,在案发附近租住打工。在其租住房内发现留有自制爆炸装置材料,并在墙上多处留有死亡灭绝等字迹。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愤恨与不满。
3、同归于尽型。部分极端的犯罪分子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就会产生厌世、自杀的情绪。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了无目的、放之任之,对社会不满,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与自己同归于尽。
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21、有些是由于受到一些极端宗教或政治思潮的蛊惑,对社会事件和现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敌意性归因。
2、有些是因为他们有缺陷的人格或精神障碍。例如,反社会型与偏执型两种人格障碍的交织,就容易使他们无视法律,也控制不住冲动而讲愤怒或偏狭的仇恨向无辜的路人宣泄。
3、由于受到重大不公正或伤害事件,寻求帮助无门,由失望到绝望,怒由心生,所以选择报复社会。
4、长期积怨成仇,一旦到达临界点,就会被某一个事件所触发,做出按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事情。他们自己已经放弃了生命,把社会上其他人都当作敌对的人,把“责任”归咎于其他无辜的人。
主要特点
1、动机的累积性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动机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社会、家庭或者单位,长期遭受挫折和打击,集聚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导致了报复社会动机的产生,其所实施的行为是蓄谋已久的。
2、偶然性
从对社会不满到采取报复社会的犯罪行动,期间有一个临界点,只有不满情绪累积超过了这个临界点,才会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件才引发犯罪行为的产生。
3、目的的报复性
纯粹是在偏激情绪支配下,对社会、他人进行报复,试图给国家、群体、他人造成损失,扰乱社会秩序,以宣泄其对社会的仇恨和不满。
4、随机性
报复社会型犯罪往往以无辜的人作为目标,特别是儿童、学生、老人和妇女最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其作案地点往往选择人流密集的区域,以期扩大事态,造成影响。
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3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对那些侵害自己或者家园的侵害者施以同等的报复,既能够消灭敌人以避免未来持续受到侵害,也能震慑其他潜在的侵害者,“侵害我,乃们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生物本能,反映在我们遭遇侵害后一系列的身心反应上。当遭遇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就很容易使我们体验到愤怒的情绪,这时我们大脑中控制冲动和理性思考的血清素(5-羟色胺)分泌受到抑制,而主导我们攻击性的睾丸酮激素水平会上升,特别是遭遇到有意的侵害时。血清素水平的下降促使我们冲动控制力的削弱,而睾丸酮激素水平的上升有推动我们向侵害者发起攻击。
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在遭遇侵害时的反应也变得更加地微妙,受到更多情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实施侵害的是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领主,那么人们的愤怒情绪就可能变成另一种情绪,恐惧。恐惧能使人们服从、屈从,而不会立即展开报复性的攻击。而越来越繁琐的社会和文化也使人们的报复反应不再那么直接,而是受到种种规范的约束。例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你不可以像《花千骨》中的杀阡陌那样嚣张:“你若敢为你门中弟子伤她一分,我便屠你满门,你若敢为天下人损她一毫,我便杀尽天下人!”
朴素的公平观正如朴素的报复观一样,也是人类在长期自然进化和文化传承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朴素的公平观使我们即使有力量展开报复时也有所节制。因为你得瑟的时候屠别人满门,那么别人得瑟的时候也屠你满门,如果不加节制地恣肆妄为成为一个族群的特点,那么无需外敌入侵,用不了几百年这个族群也就互相屠没了。
当人类社会发展进入近代以后,社会结构变得异常复杂,社会分工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依赖也变得空前的强烈。在复杂的社会结构里面,侵害自己的人可能有着各种各样迥异的动机,而具体的侵害情境也往往错综复杂,而不是简洁明了。人们源自进化而来的朴素报复观受到挑战。社会分工使一部分人不再像部落社会那样每个男人都尚武,一个账房先生被屠夫殴打了,他拿什么去报复?从另一个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在现代人口密度高企,人际距离压缩的城市里面,一个人要报复伤害另一个人变得异常地便捷和多样化。账房先生打不过屠夫,但他可以出钱雇比屠夫更壮的人;他也可以下毒;也可以诬陷屠夫反党反 社会主义。总之,在现代社会里面,一个聪明而偏执的账房先生受到屠夫的殴打,他可以有一百万种方式来报复,还不包括睡屠夫的老婆。
这时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朴素报复观就不再适用,就必须让位给更加文明的方式。当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遭遇到侵害,那么侵害他的人必须受到惩罚,但这种惩罚不应该是自己的私刑,而必须有公正的机构来裁决并代为实施惩罚。法律以及法院就成为现代人遭受侵害后的首选方式:“你敢打我,我告你丫的。”
现代社会的法院是一个中立的机构,它为了保持居间公正就必须保持独立、中立;法律也应该是基于最广泛民意基础而订立出来,代表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而不仅仅是权贵 集团的诉求。这时,人们遭受侵害,无论这种侵害来自他人,还是权力集团,他可以通过向法院起诉,通过法院依据代表正义的法律来裁决和惩罚有罪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朴素报复观就不再具有正当性,诉诸个人的以侵害还侵害会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混乱。
受到他人侵害时,现代社会的个体依然会激起愤怒的感受,生理反应也与传统社会的人遭受侵害并无二致,但他的愤怒会得到更为合理和理性的纾解:控诉他。当一个社会的法律能够充分地反映和保障每一个人的同等权利时,经过教育、社会影响而习得的文明的行为反应,就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成为影响和支配人们行为的教养。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后天的教养与先天的本能对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为都同样有效,并无明显的高下之别。
像15年前四名苏北农村失业青年入室盗窃被发现后,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一家四口。而普方的母亲获知凶手为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底层青年后,致信给地方法院,表达她对凶手的宽恕,并希望法律能从轻量刑,不要判决他们死刑。这位德国母亲的行为反映的就是文明的教养。她在自己儿子一家遇害后,也同样会愤怒,也同样感到痛苦,其本能也是倾向于强烈伤害那几位凶手或将他们消灭掉,但后天的教养使她免于成为生物性本能的驱使的傀儡。人性之伟大,不在自然本性如何,而在后天的教养能够使其彰显文明的力量。
当然,即使在像现代德国这样法治昌明的国家,也难免会出现个别通过侵害无辜者来报复社会者。他们中有一些可能受到一些极端宗教或政治思潮的蛊惑,对社会事件和现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敌意性归因,如将企业雇佣员工视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侵害那些“有罪”的无辜企业主而达成他们政治或宗教上的诉求,以“革命”或“圣战”之名。
另一些极个别的报复社会者,则来自他们有缺陷的人格或精神障碍。例如,反社会型与偏执型两种人格障碍的交织,就容易使他们无视法律,也控制不住冲动而讲愤怒或偏狭的仇恨向无辜的路人宣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类似的“天生坏人”可能与生俱来就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如血清素的分泌明显低于普通人群。
不过,在正常的文明社会里,无论是基于极端思潮而报复社会,还是极端的人格缺陷而报复社会,其行为发生率都是极低的,具有非常小概率的偶然性。像几年前在温和的挪威社会发生的于特岛枪击事件,是自二战以来半个多世纪第一起这么严重的报复社会暴力 袭击案件。
令人不安的是,如果一个社会民众普遍无法信任法律或者法庭的裁决,比如他们遭遇到权力集团的侵害无法通过法院起诉立案;或者即使立案也得不到公正的裁决,那么他们就无法通过文明的方式使侵害他们的人或机构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朴素报复观就会获得天然的正当性。但是,当侵害一个社会成员的力量来自于整个社会情境,例如体制,受害人将无法找到具体的侵害者;或者侵害者高高在上,戒备森严,那么,报复社会就可能成为一种不鲜见的常态。
1、有些是由于受到一些极端宗教或政治思潮的蛊惑,对社会事件和现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敌意性归因。
2、有些是因为他们有缺陷的人格或精神障碍。例如,反社会型与偏执型两种人格障碍的交织,就容易使他们无视法律,也控制不住冲动而讲愤怒或偏狭的仇恨向无辜的路人宣泄。
3、由于受到重大不公正或伤害事件,寻求帮助无门,由失望到绝望,怒由心生,所以选择报复社会。
4、长期积怨成仇,一旦到达临界点,就会被某一个事件所触发,做出按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事情。他们自己已经放弃了生命,把社会上其他人都当作敌对的人,把“责任”归咎于其他无辜的人。
主要特点
1、动机的累积性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动机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社会、家庭或者单位,长期遭受挫折和打击,集聚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导致了报复社会动机的产生,其所实施的行为是蓄谋已久的。
2、偶然性
从对社会不满到采取报复社会的犯罪行动,期间有一个临界点,只有不满情绪累积超过了这个临界点,才会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件才引发犯罪行为的产生。
3、目的的报复性
纯粹是在偏激情绪支配下,对社会、他人进行报复,试图给国家、群体、他人造成损失,扰乱社会秩序,以宣泄其对社会的仇恨和不满。
4、随机性
报复社会型犯罪往往以无辜的人作为目标,特别是儿童、学生、老人和妇女最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其作案地点往往选择人流密集的区域,以期扩大事态,造成影响。
人为或不可抗力对计划行为的动机、方法、途经、过程等方面进行过度的打压、限制、管控、干扰等不利因素。导致欲实施行为者一旦因为自然或人为地解除或减少限制,从而有机会、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原计划行为,其行为的本身或结果往往会比预期投入更多,动作更大,亦或不理性,反响更强烈,造成不必要或未知的负面影响。
童年期长期抑制的欲望,等到长到成年获得一定自由后,报复性的满足自己的一种行为。就我自身而言,当然也存在很多的这种行为,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一、报复性剃头
相信很多的女孩子都有听到过一句话就是,女孩子就要有个女孩子的样子。小编在童年期间经常被这样要求,留着并不是很喜欢的长发,感觉都在限制自己的天性。在去年的冬天终于鼓足了勇气,在网络上购买了一个电推子,照着卫生间的镜子自己把一头长发剃掉了。随着头发一点一点的掉落,就感觉镜子中的面孔越来越熟悉,内心也越来越喜悦。在全部剃完头之后,看向镜中的自己就感觉这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奇妙,只是照着镜子就无比的开心。之前那一头的长发感觉就像是压在肩膀上的一个巨石,现在没有了负担,感觉相当的轻松自在。

二、报复性暴饮暴食
从小就非常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可是自己并不是易瘦体质,在童年时总在吃饭时被骂和猪一样。再加上不敢反抗,不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只要反驳就会被暴打,回来常年的抑制食欲让我对于吃东西越来越来越无法克制。在大学住校期间经常暴饮暴食,就感觉身体在遭受饥荒一样,怎样吃都无法满足。后来,经过了各种尝试之后,才渐渐地好转。

三、报复性大量冲动购物
报复性的购物也是由于童年时有好多喜欢的东西都没办法得到,一度以为获得了就会更加开心,其实在大量购物之后也只是得到了短暂的开心而已。当然,这种报复性的补偿童年的行为还有很多,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有过这种行为吗?欢迎留言。
首先,你得弄明白为什么这个男生分手后会有报复性心理,然后在对症下药。
1、为什么男人会有报复心理呢?从心理学上说,报复心理的普遍性表现在每个人都会产生报复心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报复心理理解: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机制。
他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所以说,在这段感情里,他很感觉到很无助,受伤,痛苦……
他被彻底打压到了人生的谷底,内心已经不能够承受太多的伤痛,
内在的容易装不下过多的负能量。
分手后去报复对方,拯救被伤害的自己。
2、自卑心理在那段感情里,两人容易进入权利斗争期,在权力斗争器,可能女方更强势,在男人看来她更具有优越感。也许女方的一些做法,常常让男人觉得自己被打压了,这让男人有了一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那么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让他懂得如何正确去爱。让他明白这段感情中,双方存在的问题,并且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在这段感情中,是否存在欠缺情绪管理,用错误的方式去爱对方,打压对方等问题。
意识到问题是自我成长的开始,它标志着幸福的起源。
参考资料:
面对报复性出轨的老公,该怎么办?
都说童年受过的伤,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治愈,那么童年报复性补偿,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小的时候需求未能被满足,所以长大后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补偿回来,这就是童年报复性补偿。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接下便对心理学补偿行为进行分析。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心理学补偿行为分析
想要知道当我们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时该如何做,我们就得先弄明白补偿心理的来龙去脉。补偿心理,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当我们遭遇挫折而充满焦虑时,我们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并以此缓解焦虑。
补偿机制的存在,能平衡我们的心理,让我们不至于因为遭遇挫折而心理失衡,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适当的补偿机制是有好处的,它能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同时还有促进我们能力提升的可能。
但问题在于,许多人的补偿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因此跌入了过度补偿的陷阱。他们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还不知足,还要不断地追求和索取。这是安全感缺失的体现,他们需要用这种不断的索求来填补自己的安全感空缺。
童年报复性补偿,就是一种过度补偿。
一个人如果在幼年时期遭遇创伤,内心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卡”在那个时间段,内心之中就会出现一个受伤的“小孩”。为了保护和照顾这个“内心的小孩”,补偿机制就会被触发。
“小孩”的存在,使得成年的我们不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说过从前得不到的事物我们如今反复购买、从前体验不到东西我们反复体验。即便我们在这种过程中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一直重复,以此来填补“小孩”受伤的心灵。
但很遗憾,外在的补偿行为并不能真正治愈内心的“小孩”,伤痛始终存在,我们也就陷入了不断补偿的循环。想要突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还是得从“小孩”本身入手。
11
我们要在脑海里回忆,然后找到那个造成我们如今表现出报复性补偿行为的根源,这时那个受伤的小孩就会浮现。我们要努力地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然后用现在的自己来和当年的自己对话,告诉那个“小孩”:“你已经长大了,无需通过外物来获取安全感,长大后越来越强大的自己,就能成为你安全感的来源。”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对这种报复性补偿心理稍加改造,令他不仅不会困扰我们,反而能够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由自身的不足导致的。同时,自卑感会带来补偿心理,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卑的困扰,清楚地识别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我们就能够利用这种补偿心理来完善自身。
我们曾经缺乏什么,现在我们便想拼命地获取什么,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强大的前进动力。通过和内心“小孩”的对话,消除了自身的不安全感以后,这种思维就能为我们所用,让我们在追求优越的路上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