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了解诗意还是体会感情?

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了解诗意还是体会感情?,第1张

学首古诗词,先不要急于去背诵,要先了解诗词的体裁,初步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和基本情感,对整体内容和情感初步感知。结合诗词注释,查阅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心态和生活处境,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然后再去重新理解诗意和情感,前后对比,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和美感。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优秀作品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我们要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的环境,才能更准确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生活。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局限于一诗一词,每一位大家的成名,都有其创作风格,都有他的独到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主动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和社会、时代的联系,从中发现诗人的情感、创作风格的变化。往往诗人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盛衰,与当时自己的人事沉浮等等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就诗论诗,要把学习古诗词与学习历史相结合,融汇贯通,多学才能知道各种典故,这样才能使诗词与诗词之间相互联系,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每一首古诗,短短几十字,但所传递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我们要体会诗中情感,领悟每首古诗渲染的独特意境,在理解了诗的大意之后,还须深入分析,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描写的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触动,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魅力,从而逐渐爱上古诗词。在对诗词基本熟悉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发现诗眼,诗眼往往体现一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全诗思想的凝聚点,情感的爆发点,揭示全诗的主旨。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关键‘字词’,好多古诗词的成名,成为经典传送,要么是在其中的一联一句,甚至是其中的某个字,要知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要知道‘推敲’二字值千金。学习古诗词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积累过程。但我们也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持之以恒,用心感受古诗词的各种美,一定会被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所震撼,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山中 王勃 (唐朝)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县(现在山西省河津县附近)人,据说六岁就会写文章她是初唐杰出的诗人。

从军行 杨炯 (唐朝)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650--?)初唐诗人,华阴(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人),先在京中做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时朝廷的官僚们的矫饰作风,受到排挤,后来到梓州婺州盈川做地方官,擅长五律。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744)会籍(现在浙江省绍兴县)人,早年就有闻名,和李白是好朋友,中年以后,还乡隐居,自称“四明狂客”。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689--740)襄阳(现在湖北上襄樊市)人。四十岁以前,住在襄阳市附近的鹿门山读书作诗,四十岁菜刀当时的京城长安去游历,他是王维的诗友,长于写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688-744)绛州,现在山西省新绛县人,在当时和高适王昌龄齐名,都是以描写边疆风光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意境雄阔,热情奔放,可惜流传很少。

从军行 二首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698--765?)太原现在的山西省人,他很早就做诗出了名,中过进士做过官,后来回到家乡,被当地的刺史杀害。他是唐朝诗人中做七绝的能手,气魄宏伟,手法细腻,很善于描写边疆的战争和景色。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701--761)太原祁县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音乐,诗和画都很有名,有人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李白祖籍在甘肃省天水县附近,李白五岁时,随附迁居到四川省,后来,他漫游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山西,安徽,浙江各地,在洛阳,认识了杜甫大诗人,成为了好朋友,做过官又被贬过职最后重回安徽,死在当涂,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斗酒诗千篇。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现在河南巩县人,二十四岁到洛阳赶考,没考中进士,四十岁之后做过小官,与李白齐名并称为李杜。

我特别喜欢诗词,我来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们想要理解一首诗词,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类别和特征。

古代的诗有长有短,有齐言的,有杂言的,就是每一句字数相同,或者各句字数不同。齐言的里面,比较多的是五言或者七言。你读的这一首诗到底是什么体,你心里首先得有一个判断。

古人读诗作诗,最讲究诗体。

因为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古体诗里面,古风是古风的写法,歌行是歌行的写法,乐府是乐府的写法;近体诗里面,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写法都不一样。

2诗词追寻的规律。

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押平声韵,句和句之间要讲究粘和对,七言的话,一句中各字的平仄有所规定,过去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要避免孤平和三平调,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这些都是基本要求。

比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五言六韵的,这些其实就是五言排律。还有七言排律,后世较多,它和七言歌行看上去每一句都是七个字,但平仄就不一样,不能混淆。

还有一种情况也要注意。绝句不一定都是格律诗,有一种古体绝句,简称“古绝”。它也是四句的,但不遵守格律的规定。古绝在汉代就有,唐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其实都是古绝。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押的都是仄声韵,都属于古绝,《江雪》押的还是入声韵,“绝”“灭”“雪”这些韵脚都是入声字。

怎么分古诗的古体和近体

按照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这些形式上的标准,就可以分辨出一首诗究竟是古体还是近体。比如王勃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们看七律是押平声韵的。这首诗的韵脚是“舞”“雨”“秋”“流”,前两个是仄声,后两个是平声,当然就不符合七律押韵的规定了。而且,根据粘对的原则,首二句中“江”和“歌”两个字处在一联上下句第六字的位置上,只能平仄相对,不能两个字都是平声。现在“江”“歌”都是平声,当然也不符合七律的规定。再看对仗,七律要求中间两联都要对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一联是对仗,但下一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尽管写得很美,但明显不是对仗。由此可见,王勃的《滕王阁诗》不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是一是七言古体诗。

《唐代五诗人》——大唐风云中诗人之精神

1、诗词有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在古诗中,或诗酒年华、或晴耕雨读、或踏遍青山、或仗剑天涯,我们越是喜爱诗词,越向往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唐代五诗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第六部古典诗论,作者择取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这五位唐代重要诗人,从历史、诗学、文学史等角度作出深入综合的评价,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但领略到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更能感悟到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2、唐诗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而书中的五位诗人更是我们所熟悉的,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诗句陪伴我们长大,那一句句精彩的诗句,一段段绝美的意境都成为我们生命中积淀的一部分。我们在诗文体会诗人的心灵状态,同时,在了解诗人的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之后,我们也深刻领悟他们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3、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能够发掘出许多未曾发现的方面,而这些深入的剖析,让我们更透过诗词背后的故事去了解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我们会看到作者对韩愈的惊喜与深爱、对王维和白居易的辨析与洞察、对杜牧、李商隐的喜爱和推重。在作者的讲析中,我们会看到王维艺术上的高超修养以及他所创作的五言山水中的清寂与空灵;会看到韩愈开阔的视野与格局以及他力挽颓废文风中的勇敢与坚毅;会看到白居易中通俗与率意的诗文里非比寻常的艺术功力;会看到杜牧十年幕府、四任刺史、五入朝官中努力与挣扎;会看到李商隐诗文奇绝背后的曲折事业和坎坷命运。

4、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诗人命运的真谛,在诗佛王维身上,我们领悟到“禅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是追求自我、自由的全部努力,包括最后抵达的一个总和”;在韩愈身上,我们体会到他在古文运动中作为一个儒者的品格、勇气和力量;在杜牧身上,我们会感受到他从意气风发到壮志难酬的抗争;在李商隐身上,我们会体会到那种无法辩白的误解下深藏的无处倾诉的痛苦。诗的言说是语言的艺术,诗的内涵是生命的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成为独特的自己。每一位杰出的诗人都是独特的,他们将生命汇入了时间长河,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如下: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沉淀了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充满了深厚的文学情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真挚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基本信息: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真挚的思想,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悲伤、愤怒和苦恼,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挑战。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治理念。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反对,对社会改革的呼唤他的诗歌激发了人们的理想和激情,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表达,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真挚思想,他的诗歌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治理念,他的诗歌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诗歌或者是小说等作品,其实都很相似的。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需了解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次,需反复揣摩该首古诗,理解透彻该首诗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典故、代指物及它们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古诗都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较短,所以古诗里的字词都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表达同样意思的字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会用那个?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最后,需了解诗人通过该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才是该作品的最中心的地方,也会赋予诗中人物相应的生命及形象。可以说,古诗中的人物,大部分或多或少会带有诗人的影子。

(分析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磨练的。每部作品都是要从零开始,也是需要大量资料及日常的阅读能力慢慢形成的。日常可以多看些其他课外阅读哈~加油!)

2怎样分析古诗词中人物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诗人自己,要从诗句中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品格正直,不为政坛所容;或者流落异乡,孤独思乡;或者国破家亡,心系国运盛衰,感慨万端;或者怀才难遇,襟抱未开,慨叹壮志难酬,诸如此类,诗人说话或直或曲,除了直抒胸臆,多数情形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1、判断诗歌里写的人物是自己还是亲故,是兵民还是僧道,是隐士还是官师,是豪侠还是权贵。

2、判断诗歌里抒写的情感倾向是赞美还是讽喻,是愉悦还是苦闷,是欣喜还是凄凉等等。

3、判断诗歌哪些写景,哪些叙事,哪些直接抒情,哪些借古人古事说话等等。

4、组织文字,流畅表达,尽量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谈一位诗人如果单纯的从文学角度来说,当然是先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然后根据其生活经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然后是作品内容,在通过分析他是通过哪种艺术手法来展现作品内容的,这可以说是纯文学角度来分析。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是写给女的看的话,当然要加入艺术手法来展现这个诗人,然后柔和入一些浪漫主义元素在里面,主要通过诗人的感情经历来介绍这个诗人的心理历程。最好能加入一些野史中的传说色彩在里面,说了那么多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导语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接下来就跟随一起,了解诗人李适之生平简介|代表作品的`有关内容吧!

 李适之(694年-747年),原名昌,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李适之拜相,担任左相,封清和县公。他与李林甫争权,但却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年(747年),李适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尽。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李适之的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生平

  早年经历

 李适之在神龙年间入仕,被授为左卫郎将,后历任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他治政宽和,深受属下爱戴。

  累职拜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鉴于谷水、洛水年年泛滥,耗费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筑堤防。李适之花费内库钱财,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唐玄宗为李适之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璘书写碑文,皇太子李瑛题写碑额,又进李适之为御史大夫。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适之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并代理节度使事务。他上疏皇帝,请求将祖父李承乾与父亲李象改葬于昭陵。唐玄宗遂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又追赠他的伯父、兄长等人。不久,李适之被拜为刑部尚书。

 天宝元年(742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封清和县公。

  罢相遭贬

 李适之拜相后,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但因性情粗疏,常中李林甫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唐玄宗又询问李林甫。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便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对他道:“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

 当时,与李适之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被贬官流放。李适之惊惧不安,便上疏请求改任散职。天宝五年(746年),李适之被罢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

 此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可以避免灾祸。他宴请亲朋,于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诬称李适之与韦坚等人结成朋党。韦坚因此被长期流放临封(在今广州),李适之则被贬为宜春太守。

  服毒自尽

 天宝六年(747年),御史罗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杀害于贬所。各地官员闻听罗希奭之名,无不恐惶惊骇。不久,罗希奭前往宜春郡。李适之惊惧之下,服毒自尽。

  轶事典故

 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次日照常能处理公务。他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璡、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赞李适之道:“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家庭成员

 父亲:李象,官至怀州别驾,后追赠越州都督、郇国公。

 儿子:李霅,曾任卫尉少卿。

 儿子:李季卿,历任鄠县县尉、中书舍人、通州别驾、京兆少尹、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

 孙子:李融,李季卿之子,官至渭州节度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73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