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

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第1张

 审视吉利沃尔沃重组的新框架、新视角

 

撰文 | 社长

编辑|老司机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2020年的开头有些与往不同。 

从概率而言,这场疫情无疑是数年不遇的黑天鹅事件,以致两年一度的北京车展也因此延期。影响还不止如此,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诸多企业还在承受与应对着复工、复产带来的困扰与压力。

不过,当人们仍将目光停留在抗疫之时,业内发生了另外两件同样会影响行业未来的大事件。

 

第一件事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最近,其股价虽然起起伏伏,但市值已超过大众集团,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公司。无论汽车媒体、证券分析师,还是投资爱好者,都在津津乐道于特斯拉的股价走向。

 

对此,路由社曾刊发专文报道,资本市场需要在车企与科技公司之间,为特斯拉找到一个新位置,一个新的估值模型。随后,友媒ACW进一步提出,特斯拉“或许永远达不到IT圈或互联网圈可能实现的规模”,但“其实已经是一个有模有样的硅谷托拉斯”,“这或许将是未来车圈再上升级的一种走向。”

 

第二件事来自吉利控股集团。2月10日,该公司旗下沃尔沃汽车集团率先发布新闻通稿称,公司管理层与吉利汽车(HK0175)正在进行初步讨论,“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与前一个事件一样,无论汽车媒体,还是证券分析师、投资爱好者,都在分析两家公司重组的深层原因,及其重组成功后的各种可能性。

 

今天,我们试着将两个事件放在同一个参照系中进行观察,即在新四化浪潮席卷下的汽车产业变局当中,叠加汽车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黑天鹅事件,在这三重因素交错影响之下,该如何评价两家表现出惊人之举的企业,及其代表的汽车行业的可能走向。

 

 

面对不确定性高企的未来,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三元结构”,即区分脆弱、强韧和反脆弱性的一套认识模型,或许是个统一而可行的观察视角与评价体系。在《反脆弱》一书中,他提出“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能力,类似生物有机体那样本身就能从波动、随机、混乱和压力当中获得成长的属性,就是与脆弱相对的反脆弱性。

 

当下,随着车企应对“新四化”的竞争不断升级,依照纳西姆塔勒布的这个三元结构来评判,在全球各大老牌车企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分野。

 

谁会是脆弱者?

 

在一部134年的汽车史中,大多数汽车品牌与企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少数公司虽几度沉浮,却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至今屹立不倒。不过,在这一波新四化浪潮倒逼下的产业大变局当中,有些百年企业或举步维艰,或方寸大乱。

 

首当其冲的是有百年历史的福特汽车。

 

事实上,在汽车“新四化”战略布局方面,福特可以说非常超前。但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家总是容易“起大早,赶晚集”。

 

早在2015年,在时任CEO马克·菲尔兹的掌舵下,福特就树起了发力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大旗,成为最早喊出“面向科技公司转型”的百年车企巨头。

 

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福特股价累计下滑40%,马克·菲尔兹推动福特转型的大业未成,便被失去耐心的投资者和福特家族扫地出门,现任CEO韩恺特上任。随之而来的是密集的高层人事震荡与战略调整。

 

总结功败垂成的原因,是被“唯数目字是举”的华尔街精英拖累了也好,是被不靠谱的职业经理人坑了也罢,甚至说与比尔·福特本人“进两步,退一步”的优柔寡断性格有关。归根结底,还是福特内部的运营体制出了问题。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福特CEO韩凯特和大众CEO迪斯颇具深意的一次握手

 

好在福特已经迷途知返。2019年1月15日,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宣布结盟,将探讨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移动出行方面的合作。

 

无独有偶。在前瞻“新四化”机遇方面,德国豪华车巨头宝马集团也走过几年弯路。

 

早在2011年,宝马集团就发布了面向城市可持续出行解决方案,定位纯电动车的BMW i品牌,并于2013年率先推出了两款纯电动汽车i3与i8。由此,宝马成为业内最早推出新能源子品牌,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豪华车品牌。

 

紧随其后,2016年,MINI又发布了一款聚焦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的百年概念车。但此后研发工作纷纷停摆,让宝马错失了持续保持相关领域技术和商业领先的良机。

 

宝马中国重回新四化前沿阵地,并欲抢占5G新赛道

直到2019年,为了弥补此前的战略误判和丢掉的市场先机,重新抢回5G时代的新赛道,宝马重新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寻找新的业务抓手和突破口。为此,实现在华合资企业增资扩股的宝马集团,开始押注具有本地制造、销量基础、技术风口、政策红利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中国市场,并与腾讯、中国联通、四维图新三家中国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布局自动驾驶本土研发。

 

除了上述两家欧美企业,由于盈利能力下降,以及众所周知的高管变动,一向以“技术日产”自诩的日产公司,同样在逐渐丧失在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三大领域的领先优势。

 

不过,目前日产也在奋起直追。通过将股息削减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实施此前宣布的在全球裁员125万人的计划,日产试图削减产能、释放资金,用于投资下一代技术,以保持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的竞争力。

 

显然,相比前面三家企业犹未迟也的亡羊补牢和痛定思痛的战略回调,在“新四化”竞争加剧的新阶段,其他更多只剩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的传统企业,都将纷纷落入“脆弱”这一栏,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

 

比如,丰田、大众这两大传统汽车的领头羊,因着面向“新四化”的转型决心,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包括业务结构、业务重心的重塑,加之两位掌门人丰田章男和赫伯特迪斯身先士卒的积极进取与推广站台,让丰田和大众有望成为少数几家具有“强韧性”的传统车企。

 

而常被视为汽车行业“颠覆者”的特斯拉,则基于自身科技公司的差异化基因,足够丰富多元的业务带宽,加上中国故事的想象空间,当然外加马斯克本人的破圈效应,正在逐步成长为少有的“反脆弱”样本。

 

那么,放在同一个坐标下,回看吉利李书福40年的创业史,特别是正在推进中的沃尔沃和吉利沃尔沃合并上市的动议,不断蜕变当中的吉利和沃尔沃,以及和即将整合诞生的吉沃新集团(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为“新吉沃”),又会落在哪个区间呢?

 

新吉沃如何反脆弱?

 

迄今为止,吉利控股已收购沃尔沃十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各方取得的共赢,或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脆弱走向强韧的企业样本。那么,身处汽车行业的新四化转型期,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又将如何实现面向反脆弱性的迈进?

 

2010年8月2日,吉利成功交割沃尔沃汽车100%股权

在此前一篇《吉利沃尔沃重组:找钱省钱,为了明天能挣钱》的文章中,路由社曾提及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是顺应汽车行业的趋势。与之类似的,还有去年PSA与FCA的合并。但需要指出的是,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与PSA同FCA合并,还有已知的其他任何车企间的结盟,其实质均截然不同,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用新的认知框架去定义。

 

如果说PSA与FCA“结婚”,是合并同类项,充其量是1+1=2。那么,气质迥异的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或将发生质的裂变,产生1+1>2的效果。路由社认为,吉沃新集团的反脆弱性的关键因素,也正是来源于此。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采用杠铃策略,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关键。何为杠铃策略?即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时,在一个系统中同时采取最稳健和最“投机”的做法,不走中间路线。由此,一家企业既可以保证生存,又能够在小概率风险爆发时转危为机。

 

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正是杠铃策略的绝佳体现。

 

正如我们所见,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新四化考题,沃尔沃的表现一直都是非常积极的——比如,在电气化上,沃尔沃老早许下2025年实现产品全面电气化的承诺;在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是最早与Uber无人驾驶部门达成合作的车企;在智能网联上,沃尔沃旗下的极星2,又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原生安卓车载系统的车型,等等。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新总部具备独立设计、研发的能力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反映出的事实是,沃尔沃是一家更加喜好且擅长拥抱不确定性的车企。

 

相对而言,吉利则是稳健的。体现出这种稳健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国内诸多车企悍然押宝纯电动汽车时,吉利则始终在坚持新能源技术多元化的发展路线,燃油、混动、纯电动乃至生物燃油车型并举。

 

若沃尔沃与吉利持续保持分立,为了对冲风险,双方不得不在各自的策略上打折扣。但沃尔沃与吉利重组,将使事情变得不一样——按照杠铃策略,沃尔沃与吉利分别最大化地坚持各自的激进与稳健,就能最大程度上对冲未来更多的不确定风险。

 

路由社认为,重组后的沃尔沃与吉利,使这样一种更深层次的分工成为了可能——沃尔沃作为新集团“先锋”的角色将更加突出,它将更加集中地承担起新集团开拓未来(尤其是创新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应用)的职能;原吉利体系则会更多地扮演“压舱石”的角色,通过相对稳健的风格、更为多元化的品牌矩阵和业务范围,来帮助新集团应对汽车行业漫长的转型周期。

 

当然,双方进行重组的工作仍将是漫长而富有挑战的——一些重要职能将在沃尔沃与吉利之间重新分配,双方要在保持一定品牌区隔的前提下,搭建更具有柔性的硬件平台,而互联网企业普遍流行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或许也会在吉沃新集团出现。

 

据路由社此前从吉利方面获得的消息,李书福已经邀请了汉肯萨缪尔森在新公司成立后担任领导工作。新公司的具体管理架构还没有决定,汉肯将根据业务需要对管理架构提出建议。而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旗下的四个品牌:吉利、沃尔沃、领克(80%)和极星(50%)的资产将全部注入重组后的新公司,重组方案中会做出相应的安排。

 

毋庸置疑的是,沃尔沃与吉利的互补属性,特别是过往十年来,双方在平台共享、业务投资等方面建立起来的深度沟通与协作经验,会使其重组面临的阻碍比其他车企更小。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实质上是在对各自发展风格不作颠覆的情况下,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对冲。

 

创业家助攻“反脆弱性”

 

“企业家是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开创并领导了一项事业的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个被广为接受的“企业家”定义,指出了企业家身上主动承担波动与风险,拥抱不确定性,并为此承担责任的特征。这一点,在那些创立了一家企业的创业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提及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演进的价值,纳西姆塔勒布写道:“创业就是一个高风险、英雄式的活动,对经济的增长,甚至仅仅是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他还认为,那些为了全球经济增长与他人脱贫而承担风险、作出牺牲的创业家们正是整个经济系统反脆弱性的来源。

 

在拥抱创新、崇尚个性的硅谷和IT行业,就普遍流行着为社会整体的反脆弱性助攻的创业家。而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标记了这个企业的基因、面貌和价值观。就像斯蒂夫乔布斯定义了苹果,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共同塑造了谷歌,而扮演传统汽车“颠覆者”的马斯克,同样定义了特斯拉。

 

 

不过,受到产业链条漫长、组织体系复杂、股东分散或国有资产主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创业家和企业性格互为表里,直接为社会反脆弱性助攻的现象,在汽车工业界却并不多见。除了“钢铁侠”马斯克,“放牛娃”李书福或许是另一个例外。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困难唤醒了天才。而面对困难挑战,竭尽所能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则成就了创新。

 

奥维德的话同样适用于创业家李书福。回头来看,吉利李书福创业的40年,也是一个伴随波动性、随机性的应变过程。对于外部环境出现的种种波动和压力,李书福的态度不是抱怨颓丧,而是每每表现出不懈的奋斗与不息的激情。

 

2018年,在一篇名为《我很愿意做一头牛》的亲笔自述中,李书福非常罕见地谈及自己六度创业的历程。

 

在这篇万字长文中,除了礼赞改革开放40年提供的时代机遇,也不难读出李书福作为第一代创业者的筚路蓝缕,越挫越勇的企业家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不竭的创业动力,还有面对竞争、转型时,所表现出的奋斗和成长,韧性与灵活性。

 

当然,除了这种创业家普遍具有的百折不挠和砥砺奋斗的精神,更能体现创业家李书福的创业思想和经营哲学的,还是下面这两段话:

 

“我从牵牛的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与牛沟通交流,虽然用弹琴的方式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比如白天把牛喂好,晚上还要为牛驱赶蚊子,这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让牛满意”。

 

“人与牛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处呢?我很愿意做牛,因为只要有草吃,我就会很幸福;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很有价值贡献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可以为农民耕地,给农民带来快乐,很有成就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很诚实,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总是有人帮助牵鼻子,不会走错方向。”

 

“放牛娃”李书福六度创业的起点,走街串巷给人照相

“放牛娃”李书福的这套“做牛论”,可以从另一位著名的东方企业家稻盛和夫身上找到相似与共鸣——一种从自身经历和身边小事,尤其是从生物体、自然界吸取经验和思想的经营理念。

 

这位继“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之后当代最知名的日本创业家,不仅凭借壁立千仞的热情,创立了京瓷和第二电信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在退休之后的80岁高龄,出掌一度破产的日航,仅用424天就帮助日航扭亏为盈。除了牢牢抓住商业是“利他之心的回报”这个本质,更在于他始终燃烧的斗魂与敬业利他的精神。

 

回到一个初创企业不断战胜困难、完成淬炼,从而获得反脆弱性的过程,一代创业家能够起到多大的助攻作用?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沃尔沃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在一次采访中总结道。

 

李书福考察沃尔沃亚太,并与公司管理层合影

 

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李书福这位“伟大企业家”的视野、心胸和学习能力,同样也是沃尔沃汽车自2009年被吉利收购以来,十年巨变的重要动力之一。“从10年前一家只有188人的销售公司,到如今拥有超过近9000名员工、几乎覆盖汽车全业务链的一个完整体系,并且在产品领域拥有领导权和主导能力,沃尔沃已经从一家发源于瑞典的欧洲公司,发展成了真正全球化的公司。”

 

在《我很愿意做一头牛》一文中,李书福提及,“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困难和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区域合作,跨业态协同,都是企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只要有利于用户体验,只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什么模式都可以讨论。”

 

由上可见,李书福不仅对二十一世纪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做出了预判,同时提出了吉利创业使命的自我认知与认同,以及应对变革趋势和跨界融合的开放思维和方法论。不难预见,在李书福擘划当中的吉沃新集团,大概率也将成为从强韧向反脆弱转移和过渡的新的案例。

结语:

 

关于反脆弱性的产生机制和必要条件,塔勒布还揭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种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对此,他提出了一个相应的洞见,压力源也是信息源,对于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极为必要的,“一个亟须压力的反脆弱系统如果长期缺乏压力源反而会变得更加脆弱。”

 

从这个内在机制角度出发,反观吉利近年来的高速成长和李书福的完美逆袭,除了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红利、自身对机遇的敏感与把握,以及创业家的砥砺拼搏,另一个维度的动作也不容忽视。

自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此后一系列的扩张举措,包括收购马来西亚宝腾、路特斯、英国锰铜,先后入股戴姆勒、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全球公司,无不表现出这家民营汽车企业对压力源的开放与拥抱的态度。此次新吉沃重组上市的动议,无疑也是这种反脆弱性性格的体现,主动拥抱压力源的延续。

 

塔勒布还认为,“你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性越多,其实它越不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当前,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仍未消退,车市不得不遭遇现实困局和行业变局的双重重压,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正是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多重波动性,未尝不是好事。

此时,从反脆弱性角度对特斯拉、新吉沃,乃至整个汽车行业进行审视与评价,或许正是对行业重新认识风险和波动性,乐观拥抱不确定性的最大启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在知乎上有一句名言深得人心: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句话给想要变好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来我没有天赋,我起点低,但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变。二来我为什么还没有变得更好,那一定是因为我没有足够努力。

“努力”二字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也让我们在低头赶路的同时看到希望。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数年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改变的。

无疑,这更让我们坚定了努力的意义。当然,我们知道努力不一定就会成功,但是努力至少不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差。

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想要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好,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摸爬滚打中,我们发现,“努力”这件事绝不是一味的“使力、使力”这么简单,它需要我们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在错误中不断修正向前。

正如知乎大V采铜所说,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效的努力呢?采铜在《精进》一书中,通过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试等多方面,对努力进行了优化。

一、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还记得“木桶理论”吗?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无疑,这对备战高考的高考生来说,木桶理论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就会明显拉低高考的分数。

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大多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所以在岗位进行招聘时,HR就更加倾向于招聘单方面才能突出的员工。

采铜表示,初入职场的新人,经常抱怨前途迷茫,感到彷徨,十有八九是没有意识到专注发展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乔治·莫舍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后来创立了国家商务家具公司。在毕业50年后的校友会上,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莫舍的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

总之一句话,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用“杠铃策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闻,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这就是差不多先生的由来,与之相对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是一种态度,但做到极致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

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建议使用“ 杠铃策略 ”,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用两种极端行为,一方面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例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可以选择“二八开”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而用其他的两个小时进行自由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等。

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既可以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这个领域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又可以做到对其他事物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三、不断为自己设置“必要的难度”挑战。

人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才能进步。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也就无法被充分的激发。

所以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要适当设置挑战,来激发自己的才能。比如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

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我们还可以刻意走走停停,把原来习惯的集中时间学习一个领域的方式,改为把时间打散来学习,因为分散学习的挑战更大一些。集中学习时,相关的学习材料已经反复熟悉,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流畅感,于是人会高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减少继续学习的投入。

举个例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践行布兰德女士的清晨无意识写作。每天清晨30分钟写出2000字,对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后来我把这件事情改到了中午或者是晚上,然后发现再想写出2000字,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总感觉整个思绪不够顺畅。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发现在其他时间也能轻而易举写出2000字了,而这也让我对于毫不费力写作有了一定的信心。

“必要难度”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因为大多数领域的钻研,都有一套通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法,里面会规定很多练习的“标准动作”,学习并完成这些“标准动作”只是基础,想要更加优秀,还远远不够。

四、深入下去,培养真正的兴趣。

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

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们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们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

也就是说,赐予我们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关键是如何做到喜欢这件事呢?有时发现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采铜建议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

①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这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有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② 提升“浸润”的深度 ,尽量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论,而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③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主角,多问问自己怎么办,然后跟书里的答案进行对比。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它需要有效的策略。作为普通的我们,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势才能、关注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适当增加难度和培养真正的兴趣来做到有效努力,进而变得越来越好。

第一部分:书籍简介

1 作者

尼古拉斯·塔勒布

基金公司创始人,目前是纽约大学特聘教授

一生专注于研究不确定性、概率,因为成功预测了08年次贷危机,一炮而红。

补:

塔勒把反脆弱理论在实践运用,在股市里赚的盆满钵满,

1987年的美国股灾中,通过做空股市大赚了一笔;

 2001年的911事件后,再次做空美股,大赚一笔;

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他故技重施,又从股市中赚了一笔。

危机的发生带给普通人都都是负面影响,而塔勒布却能避开危机,还能从黑天鹅事件中获益。

2 内容

针对无法预测事件的风险管理,不确定性中避免受损甚至利用不确定性获益。

第二部分:主题输出

主题一:脆弱与反脆弱

主题二 为什么要学反脆弱

主题三 提升反脆弱能力

主题一:脆弱与反脆弱

11 脆弱和反脆弱

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

反脆弱性: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人不可能真正的预测意外,因在意外之后总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所以也无法真正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反脆弱的目的是当不确定性发生时,不仅不承受损失,还能利用不确定性获益。

打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现在突发地震,怎么着?杯子掉地上了,如果它碎了,那他就是脆弱的;设想一下,有种杯子,当摔到地下的时候,它非但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了两个杯子,这个时候它就是反脆弱的。当小概率事件突发的时候,杯子不仅不会受到损失,还能从中受益。

12 脆弱的例子

 1只有一种收入来源

如果你只有一种工资收入来源,而且人道中年,那么风险会非常大,天气、政治、经济、生活,你可能永远都想不到,哪条看起来跟你无关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哪天突然被裁员了或淘汰了,可能不是因为你业绩不行,而只是因为公司战略调整。要是你的收入来源有好几种,而且渠道各不相同,这个时候你的抗风险性是最大的。

 2新东方大裁员

不是因为你业绩不行,而是国家突然对培训行业开刀;

13 为什么要学反脆弱

人类总以为人定胜天,对自己设计的系统过于自信,忽视了黑天鹅事件产生的风险,一旦出现了概率上几乎不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让你骄傲的系统会轰然坍塌,所造成的的损失将超过此前所带来的收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日本福岛事件,97年东南亚被索罗斯做空事件。作为个人和组织的管理者,如何识别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如何防范脆弱性、甚至从系统的脆弱性中获得利益,显得极其重要。

主题三 提升反脆弱能力

作为个人或企业,作者给出了几个策略,

1 减少不利因素

对于个人而言,远离高风险,降低暴露在致命风险中的概率,尽量避免从事高危行业;对于企业而言,策略要倾向于减少不利因素,而非增加有利因素,避免冒险,任何时候都是先生存,后发展。

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时破产的投资银行,为了赚取蝇头小利的保险费用而承保了风险极大的不良资产。

2 杠铃策略

用有限损失换取无限可能收益。

同时重视极好和极坏的两端,规避杠铃中间的中庸,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消除毁灭性的风险。把90%的资源投入到最安全的领域,而把10%的资源投入到那些损失可能很低但收益可能无限大的领域里(最大限度的安全+最大限度的投机),而不是把钱都投入到中等风险的项目里,从而让我们能够对不确定性有更多的应对能力,甚至从中受益。这种策略里,最大的风险是已知且可承受的,但是一旦发生正面黑天鹅事件(正面收益大于负面收益),收益将没有上限。

杠铃策略的应用

塔勒布的杠铃策略建议职场人士,最好不要辞职创业,而是建议保持现有工作,是用死工资保持稳定,然后拿出可以损失的起的积蓄,用在高风险的事情上。比如炒股、创业、给亲朋好友的事业投点钱,甚至炒比特币等等。通过这种杠铃策略,身在职场的我们才可以进行风险的对冲。在稳定性有保障的同时,用可以承受的风险去博取高额的利润。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书中也有很好玩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的聪明女生会选择嫁给工程师,却同时与歌手偷情。用工程师稳定的职业发展和出轨的低概率来规避自己人生中的风险,同时选择与高风险的歌手偷情来获取多重快感的高回报。如果觉得这个例子太不堪,也可以看看巴菲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是:永远在自己的投资中保持对高风险的小额追逐。

3 层层冗余(过度反应)

是指在系统的多个环节,不同层级都有备份。不仅能避免受损,甚至还能从中获益。他的理论支撑在于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非线性的,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更多的只是关联关系,利用“层层冗余”就是考虑非线性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用低成本的投入,得到一个规避重大风险的结果。

冗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比如 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肾脏,两个肺, 这种冗余却让身体机能具有反脆弱性,万一你一个肾脏被拿去换成苹果了,另外一个还可以维持生命,如果没有冗余,出现意外就是致命的,

案例1: 购买一份人身保险,避免出现意外时无法应对。

4 主动去试错

理性积极地试错,控制损失成本,不断增加自己在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获益的概率。

试错本身也是一种冗余。

第三部分:启发与思考

1《黑天鹅》和《反脆弱》

《黑天鹅》一书告诉我们,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的也无法避免,黑天鹅事件与两个特点,一是不确定随机性,而是影响很大。《反脆弱》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则,这两本书读起来都很费劲,框架不清晰,感觉作者是想到哪姐写到哪,很随意,但的确是爆红,毕竟人家的牛逼是有道理的,理论是被现实验证过的,所以你看,连樊登老师也特别推荐。

2反脆弱与泰坦尼克号事件

先说结论:作者觉得灾难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不幸所带来的的收益大于损失

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遭遇那次事故,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命。因为我们会建造更大的远洋客轮,下一个灾难会是一个更大的灾难,正因为泰坦尼克除了事故(小概率事件),让船舶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吸取了教训,改进了系统,从而避免了更大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挽救生命的数量将超过逝去生命的数量,正如每一次飞机的出事,都让下一次的飞行更安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错误是局部而非整体的错误,不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3反脆弱与新冠疫情

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是小概率事件,影响的面却是特别广,到现在,它的负面影响到现在还远未结束,这次疫情让很多中小企业遭受巨大的冲击——市场急剧萎缩,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裁员缩编,但同时,有些行业却大放光芒,转的盆满钵满,比如 口罩行业,抖音娱乐,线上教育,线上办公,这次疫情发生后,国家层面开始升级卫生系统,开设了疾控部,提升了反脆弱能力。

点评:每个事件的发生都具有两面性,黑天鹅事件带来的不只有损失,还有机会,大部分人只能看到负面影响,不幸事件的发生会促使提升系统在后续的反脆弱性,也可以说,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获得的,

 

 

金句十条

1、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尼采)

2、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大利益!

3、脆弱的事物在压力下会崩溃,但是世界上存在一类事物,它们不仅能对抗压力,而且能从不可预测的和不受欢迎的刺激因素中获得成长、坚强和获利。

4、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冒险家,绝不要做中产阶级。

5、应用杠铃策略来构建反脆弱能力,就是把90%的资源投入到最安全的领域,而把10%的资源投入到那些损失可能很低,但收益却无限的不对称性的领域中。

本书的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估计读的人比较少,他的另一本书《黑天鹅》知名度比较高,相信听说过的人很多;这是一本有趣的投资学著作,也是一本思辨性较强的哲学读物。本书告诉你这个随机世界的规律和运行方式。 随机性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它。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晦涩难啃,不易理解作者想表达的逻辑,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幸存者偏差、统计思维、独立思考。目前用7个小时已读过半,先说前一部分幸存者偏差吧。

“存活者偏差”也叫“墓地理论”,我们通常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样本,却常常忽视那些没有机会出现的样本。

案例

二战时期,英国空军发现,能够安全飞回来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驾驶舱和尾部中弹的却很少,因此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加固飞机的机翼。但一位统计学教授却说,加固的地位应该没有中弹的部位。因为那些驾驶舱和尾部中弹的飞机没有机会飞回来。

这种取样的偏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因为失败而压根就观察不到。

案例

有500只猴子坐在电脑面前操作,让它们炒股票,前面有两个按钮,一个是买进,一个是卖出,让这些猴子随便按,每年统计结果,把赚钱的猴子留下,亏钱的 PASS 掉。一直到第九年的时候,只剩下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就成为大众眼中特别成功的猴子。

很多骗子就利用这一招来忽悠人,用短信群发或者是邮件群发信息,第一次给其中的2500人发某一只股票会涨的信息,然后给另外2500人发某一只股票会跌的信息,第二次再把这2500人分成两拨,一拨发股票会涨的信息,另一拨继续发股票会跌的信息。然后不断地往下分,到第二十拨的时候,总有几个人是连续20次接到预测百分之百准确的信息,这个骗子在他们的心中那就是股神一样的人物,然后就把钱委托给这个骗子,骗子拿上钱就跑路。

存活者偏差的另一种形式,是人们普遍相信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在短时间内,他相信事物是随机的,但是长时间内他就不相信事物有随机性了。

塔勒布说,我们经历的现实只是所有可能出现的随机历史中的一个,我们却误将它当作最具代表性的,忘了还有其他可能性,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塔勒布长期在证券交易所工作,书中举了很多交易员忽略随机性最后导致穷困潦倒的例子。他说,投资要保留安全底线,不管赢的概率有多大,永远不要压上自己的全部筹码。因为,黑天鹅说不定哪天就来到你的身边。

金句:

1 不管在哪个领域,最大的风险就是黑天鹅事件,而且黑天鹅事件有一个特点,就是完全不可预测,唯一能预测的就是它一定会到来。

2 先入为主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天性,不死守自己的观念,那才是一种很罕见的特质。

3 我们通常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样本,却常常忽视那些没有机会出现的样本。

4 面对随机性,面对这个不能用线性思考的事件,我们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我们手上的事情,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5 有一身好本事却穷困潦倒的人,最后一定会爬上来,而幸运的傻瓜他可能短时间内借助于生命中某些好运气,但是长期来看,他的处境会慢慢趋近于运气并没有那么好的傻瓜。

作者说了很多人生的随机性现象,用简短的篇幅跟读者说如何掌控随机现象。首先,要认知到随机性,并要接受它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行为,遇到不顺心、甚至厄运时,不妨强调个人举止的优雅,表现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知道如何生存”。 命运是随机的,然而命运女神唯一不能控制的东西,是你的行为。

大家好(๑❛ᴗ❛๑)!本周一起深度学习《反脆弱》这本书。

此乃2018年樊登读书会推出的第一本书!继续跟着一群爱学习的人一起打卡读书心得!

这是樊老师从书中摘读出来的一段话。更加深刻地阐述了 什么是“反脆弱”?

反脆弱(脆弱的反面)≠坚强

脆弱=在不确定中受伤(比如玻璃杯落地,即碎)

坚强=在不确定中不变(比如纸团落地,安然无恙)

反脆弱=在不确定中获益 ,即变得更好(比如乒乓球落地,反弹)!

“脆弱”的东西就像瓷器一样,经受不起些许的波动,一旦出现某种波动,可能就会出现毁灭性的后果。“强韧”的东西好似岩石,可以经受各种冲击和意外而毫发无损;而“反脆弱”的东西,与前两者都不同,它不强韧,但可以从程度最小的负面波动事件中受益。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经受小病小灾冲击后,反而会更加强大。因此,不论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组织,都应该尽量追求避免陷入“脆弱”的境地,而尽可能实现“反脆弱”。

书中这段话也刚好和“火鸡原理”不谋而合,启示我们:追求稳定是这个社会的炸弹。

那么你一定会想,世界这么大,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总是会被需求的,各行各业各取所需嘛?其实我认为,这里说的稳定不全是指固定一个岗位做同样的事。而是,哪怕一直坚守在固定领域里,也能从中不断与时俱进,精进自我。因为,这个世界的脆弱性变得越来越强。不改变则不进步,不进步则越脆弱。

这个世界不希望我们了解她,因为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而她的魅力正在于此。在这样的世界当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升反脆弱能力 是重点 !

导图中的四点,我比较想和大家一起体会 〖杠铃策略〗

非常巧的是,在之前阅读的《精进》书中,在选择取舍的问题上正好提到了塔勒布的“杠铃策略”。

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具体举例子来说,假如你每天有10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方式,把其中八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剩余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高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能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这也就是它的核心〖增加可选择性,降低试错成本。〗

对我而言,加入樊登读书会,和全世界书友每年一起读50本书(随着能力提升可能会增多)就是一种杠铃策略^_^

到最后你会发现,反脆弱能力的提升意味着综合综合能力的提高:自信力,学习力,执行力,意志力,影响力等等~

如果你也想改变,想成长,一起来读好书吧,一起拥抱这个世界的波动性!

书名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作者[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耗时26个小时

如时间允许,一定要读读这本塔勒布的《反脆弱》,让你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看这本书耗费了26个小时,是因为我看到150页的时候,有点不知所云,但是又舍不得半途而废。又从头开始再读一遍。后来发现,作者在本书开始就先把《章节概要与阅读导图》放在书的最前面,又在每章章节先来个总体介绍,是非常明智的。就是怕你半途迷路,先赠予你一张免费的地图。让我们手持地图,跟着塔勒布出发,在不确定中获益。

这不是一本很好啃的书,但是是非常值得花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建议大家,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结合阅读导图来进行思考,会有更大的收获,并且可以减少半途弃书的概率。我是前车之鉴,哈哈哈。

在阅读《反脆弱》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博览群书的储备量,旁征博引来举例论证。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新知识扑面而来,阅读这本书犹如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打破了自己定式思维。

作者从现代化社会中的多个角度出发,挖掘隐藏在大家身边却不易被发现的很多现象和事例,直击现象的本质,揭示事实的真相、引发人的一系列思考。

作者在书中也不乏诙谐幽默的语气,甚至让我忍俊不已哈哈大笑。我妈妈看到之后,不禁感叹: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作者还打趣自己说,有报社建议他为了安全考虑,应该配备保镖出行。结果作者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保镖体格(书中他自己把自己说成了屠夫)。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开篇这句话就非常吸引我,面对生活中随机性、不确定性,要勇于面对它们、利用它们。我们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对于每一个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精进的人,都希望能成为火,都希望让生命之火更加耀眼。

正如作者写到:加缪的小说《鼠疫》的一个人物花了大半辈子为他的小说寻找一句完美的开篇句。而我认为,这句话也堪称这本书完美的开篇句,非常吸引我去理解和读懂它,并读完整本书。

001什么是不确定性?

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事物间的发展规律和相关的因果联系也逐渐被人类所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我们称之为确定性现象。例如,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和相互吸引。

我们常常会以固化思维来理解确定性现象,从而来理解身边的其他事物。导致我们都内心希望寻求稳定、确定的事物,认为一切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更是层出不穷,生活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不确定现象。这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人们在未作观察或试验之前,不能预知其结果。例如,向桌上抛一枚硬币,我们不能预知向上的是正面还是反面。

人们常常认为不确定性、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

而其实,为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构建的复杂处理系统,看似反应速度更快、解决效率更高。其实,如果一旦数据奔溃或系统出错,其所带来的脆弱性导致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002什么是脆弱与反脆弱?

整个世界,因为不可预测的事情越来越多,会导致它的脆弱性越来越强。什么是脆弱性呢?比如一个玻璃杯从高处摔在地上,大概率就会碎掉,从而玻璃杯相比一个乒乓球会具有脆弱性。

那脆弱性的反义词是什么?明确的反义词,是指具有截然相反的特征和结果。

我们常认为易碎的反义词是强韧、坚韧和结实之类的。作者告诉我们,其实不是的。易碎的反义词是在最糟的情况下还能安然无恙。

就如被摔在地上的乒乓球,不但没有碎,还会弹跳得更高,所以,乒乓球比玻璃杯更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而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为了对抗成功带来的脆弱性,你需要更高的强韧性,甚至更高的反脆弱性。你需要成为凤凰,或者是九头蛇怪,否则达摩克利斯之剑便会当头落下。

作者写这种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通过认识反脆弱性,减少脆弱性,来幸福地生活。

003反脆弱是有层级的

反脆弱性,要从个人和系统地角度来看待。很多时候,个体的牺牲反而会带来系统反脆弱能力的增强。

例如泰坦尼克号事件,一艘邮轮的失事带来的是整个造船业的反思,避免了更多类似事故的发生,挽救了无数生命。

例如一个创业公司的失败,用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发其他创业公司的思考,避免同样的问题造成失败,从来更好地优化整个创业生态环境。

例如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一个个物种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使得整个大自然更具有适应性。

004提升反脆弱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避免领域依赖性。人类总是无法脱离他们通常熟悉的环境来理解事物。这种无法跨领域理解的情况是人类固有的缺陷,只有当我们努力克服和突破这一障碍时,我们才能开始获得智慧和理性。

我们都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但从未听说过创伤后成长这种现象。其实,生活中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挫折时,经历千辛万苦走出来时,我们会感谢这段经历,让自我成长,不仅锻炼了人的意志,还磨炼了人的性格,这就是创伤后成长。虽然,我们从生活中会意识到这一概念的存在,但是从未努力思考过它的存在。

1过度补偿或过度反应

面对不确定性,通过过度补偿,避开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还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

米特拉达式解毒法和毒物兴奋效应,通过循序渐进注射毒物,提高了身体对毒物的抵抗力。现在社会的疫苗注射和抗过敏治疗,都是通过过度补偿避开了风险,并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

还有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人们对于禁书有一种过度反应,越是抑制,就会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作者不禁调侃到:请将我的书列为禁书。

2合理干预,不要过度干预

我们总有这样的错觉,即认为人类总是有必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万物正常运转。合理的干预,可以让系统更好的运转。但是,过度干预可能会引发脆弱性。伤害来源于否认反脆弱性。

(1)医源性损伤。

(2)森林火灾。小森林的定期火灾清洗了这个系统中最易燃的树木,令其没有继续继续繁衍。而系统性地预防森林火灾以确保“安全”的措施,可能将导致下一场火宅的成都更为惨重。

(3)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很多西装革履的人会带着身份和头衔来进行声称合理性的预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有充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向一个人提供随机性的数据预测会增加其承担的风险,即使他知道这些预测是随机性的、完全不准确的。

因为自身的脆弱性,所以追求预测的精准性。对于个人而言,承担负债的人,需要预测自己的资金储备是否足够还贷款。而强韧性和反脆弱类,因为有冗余的存在,所以不需要预测,不需要精确地知道哪些事件会可能会让你陷于困境。从而让你的变得更加简单。

过度干预会带来的伤害,更糟糕的是,它展示了人类是多么缺乏在损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意识。事物都有两面性,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极其重要,需要权衡利弊,反复论证,这依赖于大脑的思考。最了解生病原因的只有自己本身,不仅有医疗措施,还有的是自愈调节,寻找平衡点不过度医疗,是对自己负责。

3利用杠铃策略,增加可选择性。

杠铃策略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案组成,并且摒弃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策略,形成一种有利的不对称性。

比如,从事兼职写作写作是个相当有效的模式。

4认识世界的非线性和不对称性。

非线性是指反应无法直接估计的、不呈直线分布的效应。所以如果你将药的几辆加倍,药效可能大大高于或者低于两倍。

非线性带来的就是大量的不对称性。很多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不对称性,损失和收益不是完全对应的。

所以,对于脆弱的事物来说,冲击带来的伤害会随着冲击强度的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直到达到某一水平)。

例如:如果驾驶车子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撞到墙上,造成的伤害会大于时速5英里所造成伤害的10倍。

例如:一次喝7瓶葡萄酒,然后在剩余的6天里只喝纯净水的危害,比每天喝一瓶葡萄酒、连喝7天更严重。

对于反脆弱性物体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相应的,伤害也更小)。这样的事件可以被定义为“凸性事件”,它的投入产出关系呈现成“微笑曲线”的形状,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把握的机会所在。与之相反的“凹性事件”则恰恰不同,不具有反脆弱性。

例如:平衡膳食,就是坚持按要求定期定量摄取营养成分。而这样相当于否认毒物兴奋效应,即偶尔缺乏某些营养,可能可以产生轻微的压力,从而激活了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后续途径。

5否定法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表达某个事物,我们至少可以描述它不是什么。否定法所关注的就是无法直接用言语描述的事物。

减法知识论:对知识最大、最有力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由于一个小小的例外便可以推翻一个论断,因此,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某个事物就是什么,但证伪总是比证实更容易找到证据。

少即是多的理念中否定法的应用:

大部分问题,往往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可以立即识别,有时能够直接看出,而不需要复杂的分析与十分脆弱、容易出错、追根溯源的复杂办法。

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或增加反脆弱性),很少的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其他感悟

001我们常常会以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这是生活中一个核心错觉。约翰和乔治的事例,是否给自己敲响了警钟。根深蒂固地思想,让多少人一心去追求安逸和稳定。其实,最终发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可怕的是,结果事实和预期竟然是相反的。我们要用开放的头脑,去接收和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002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要顺应孩子成长的天性。

生物学家和知识分子威尔逊曾经被问道,什么是儿童发展的最大障碍;他的回答是足球妈妈。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样子进行了预测和规划,让其按照预设的轨迹像火车一样行驶,改造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模样。人作为生物体,有与生俱来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力,但是这样会被剥夺了生物特性。打着爱的名义,消除生活中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其实是造成了遇到困难时的更加脆弱性。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应该激发其生物本能和对自然无限的爱。

003我们普遍以为购买房子给我们带来的是资产的增值,并窃窃自喜。但是,其实如果有房屋贷款的话,在负债面前,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脆弱性。

004警惕生活中的专家之言

现实中行得通的事物往往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形成理论,做到知识的传承。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理论来源于实践。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反过来再运用于实践,形成新的理论。知识传承的过程难免有信息损失,要用开放的头脑去接收、去反思、去实践。

005学会接受和拥抱生活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只要我们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们就需要一些随机性、混乱性、冒险性、不确定性、自我发现、非致命的挫折等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学会接受和拥抱生活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这是一条自我成长之路,也是寻求生活无限意义的道路。一直以为,安逸稳定的生活是大家应该追求的生活,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就会感到焦虑和措手不及也是该有的反应。现在看来,我们要学会转换思路,拥有另一片天空。

最后,用书中最后一段话作为结尾吧。“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野味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让我们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这几天,和小包子、小雨、贝贝都讨论过职业方向问题,这让我也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我自己,企业做得好好的,整天投入那么多精力“不务正业”,正确吗?

结论是:非常正确!

职业的选择无非分三种:

必须做;

愿意做;

必须而且愿意做。

我现在的职业是历史的选择,是必须做的,因为那是作为一个男人所有责任的承载体,更是马斯洛所言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的保障,必须做好!当然,就像夫妻,相处久了,也就慢慢喜欢上它了,但却不是我的终极人生目标。

十年前,我给自己一生确定的目标是“快乐一生,伟大一生,渡己渡人”,最近我又根据古典老师的提法,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句“用持续有成就感的方式过一生”。“渡己渡人”是我“成就感”所在,若要做到“渡己渡人”,从灵魂、从认知、从价值观等方向上去努力应该是最为简洁的路径。而类似罗胖、樊登、万维钢、古典、甚至叶武斌这些人就是我的榜样。当我以他们为标杆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提高认知、交友畅言时,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力量,特别快乐和愉悦,我仿佛已经找到了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微弱灯塔。

所以,“不务正业”非常正确之一就是它是我喜欢做的事,愿意做的事,是向着我自己理想国前进的正确道路。

“不务正业”非常正确原因之二是反脆弱。

世界是脆弱的,我们的世界并不坚固,相反它非常脆弱。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时刻都在发生,而我们总是无能为力。对于我们商业界,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每年倒闭的企业有100万家之多。企业的生命脆弱如纸!

脆弱如此可怕,那么,脆弱的反面是什么?是坚强、坚韧吗?

脆弱的反面并不是坚强或坚韧。坚强或坚韧只是保证一个事物在不确定性中不受伤或保持不变,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脆弱的反面应该完成这个步骤,不仅在风险中保全自我,而且变得更好、更有力量。做一个类比的话,坚强或坚韧就像一个被扔到地上的纸团,不会摔坏,但是也只是维持了原貌,这还不够。和纸团相反,乒乓球扔到地上非但不会摔坏,而且借势积聚了能量,反而可以弹得更高。乒乓球拥有的就是脆弱反面的能力,也就是反脆弱。反脆弱是塔勒布定义的一个全新概念,和脆弱刚好相反,指向了另一个方向,指出事物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完全可以扭亏为盈。这也就是“反脆弱”能力的精髓: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变得更好。在我们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时,反脆弱的最有效策略就是“杠铃型职业设计”。

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做多手准备,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在杠铃的两头都有储备,避免满盘皆输的局面,通俗点说就是“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我要全力以赴做好现在的企业,但也要非常清楚企业、行业都是有寿命周期的,必须未雨绸缪,跟上时代和趋势,始终占据时代的风口。比如友哥,除了做好公务员的工作外,必须看见外面的世界五彩纷呈,还需做好随时潇洒走一回的基础准备。

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好杠铃策略,要求我们有全局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自信、也不贸然行事。诸如“卖房创业”这样的举动是冒险的,也降低了自身的反脆弱能力。

“不务正业”非常正确原因之三是“正业”与“不正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现在的企业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作为舵手的我,必须具备航海家的所有知识和经验能力,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舵手呢?必须学习,必须如饥似渴的学习,而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输入—输出—刻意练习,“不正业”刚好就是做这个的!而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不断反思、总结,形成牢固的知识晶体。“正业”与“不正业”之间的哑铃连接杆使二者密不可分,浑然一体。

所以,没有“不正业”,恰恰是正确的选择!

获得反脆弱性的第1个办法是,保持压力源。塔勒布的观点是,“复杂系统在被剥夺压力源的情况下(会)被削弱,甚至被扼杀。”他借用“米特拉达梯式解读法”来说明压力源的作用。在传说中,这位国王因为在流亡中持续摄入剂量不致命的有毒物质,最后竟然百毒不侵,“强韧化的道路常始于一点点的伤害。”

第2个方法是态度上对变化的拥抱。“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因为变化往往弊大于利。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认为大多数结果都会对你有利,那么你具有反脆弱性。”不过,接下来我们也会看到,塔勒布一方面强调要拥抱变化,另一方面,他也说,不要患上“新事物狂热症”。

第3个方法,是从错误中学习。以他的视角来看,“你的失败和成功都将向你传递信息。但是,有时只有在因为你的错误伤害到某些人后,你才会了解他们的个性―有些人在原谅我的过失时所表现出的慷慨,确实令我吃惊。”“失败者往往犯错后不内省,觉得难堪,听不得批评,试图解释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用新的信息丰富自己并开始新的历程。这些人往往视自己为‘受害者’,受制于某个大阴谋、糟糕的老板或恶劣的天气。”

获取反脆弱性的第4个方法是要区分“信号与噪声”,并避免对噪声做出过度反应。“噪声的比例是信号的200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爱听新闻(除了有非常重要的事发生)的人离愚蠢的人也就一步之遥了……减轻干预的最好方法就是限

量供应信息,并以尽可能自然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第5个方法塔勒布称之为“杠铃策略”,即采用处在两个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事物:“做一些疯狂的事情,但在更大的决策上保持理智。阅读无用的娱乐杂志,以及经典书籍或复杂的著作,但不要读平庸的书籍。与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和园丁,或最优秀的学者交流,但不要和庸庸碌碌但野心不小的学者交流。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人,要么随他去,要么击垮他,但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攻击。”

第6个方法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是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的最爱。芒格的口头禅即是,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塔勒布引用米开朗琪罗对待雕塑的态度证明这一点:教皇问米开朗琪罗,他成为天才的奥秘在哪里,尤其是他如何雕刻出了大卫雕像,这个被视为所有杰作中的杰作的雕像。米开朗琪罗的回答是:这很简单,我只是剔除了所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

第7个方法是简单化,少即是多。塔勒布始终不变的态度是,事物越复杂,也就越脆弱。这也是苹果公司的成功之道。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做减法,要求苹果公司的产品必须一张桌子摆得下。

第8个方法是对过去和历史保持尊重,不要轻易就对过去的智慧说不。塔勒布说,现在的人类都患上了“新事物狂热症”,唯新不爱。治疗新事物狂热症,你需要“对过去保留一些尊重,对历史记录保留一些好奇,对老人的智慧保留一丝渴求。换句话说,你将被迫重视能世代流传、能幸存下来的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163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