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农夫一次把树做成了什么什么和什么?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农夫一次把树做成了什么什么和什么?,第1张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农夫一次把树做成了手推车,椅子和木地板。

《那一定会很好》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怀揣梦想,逐步变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过程,生动地呈现了“梦想成就未来”的力量。

课文充满想象,语言简洁,情节反复,尤其用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那一定会很好”贯穿始终、凸显主题,极具童话文体色彩。

《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种子被泥土包裹着,想站起来,后来终于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第二部分(4-7):高大的树变成了一辆手推车,终于会跑了。

第三部分(8-9):手推车跑起来感到很吃力,后来被农夫和儿子拆了,做了把椅子。

第四部分(10-12):椅子觉得挺直腰背很吃力,被年轻的农夫拆了,拼成了木地板,他感到很舒服。

#教案# 导语《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材说明: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1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双线提升:既要感受到童话的丰富想象,积极心态带来的快乐,更要指导学生练习抓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概括表达能力,感受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2对比、拓展阅读,多角度认知事物:通过和相似内容文本的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生命的话题。

 生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文中的新词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对于童话类作品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情节的划分,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并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能够进行角色体验式朗读,结合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但在情节的概括能力方面还需要方法指导和实践训练,在对比阅读方面,如何去辨析故事的异同还需要进行思考角度和语言表达的指导提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能抓住关键信息用简单的话语复述主人公经历。

 2能够结合童话中人物的具体表现,了解一棵树的生命历程,感受人物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形象。

 3通过语言表达训练,传达乐观情绪,激活想象力。

 拓展:通过对比阅读,交流讨论,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比文本的异同,丰富对童话的内容阅读和生命认知。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能够进行简单概括,读好人物心理活动,感受童话的奇妙想象。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不同的文本,尝试多角度讨论异同。

 教法:入境诵读法、要素连缀法。

 学法:对比思考法、想象体验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选择一个,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小结,从童话故事的奇妙想象和引人深思入手。)

 二、读好课题,为阅读奠定基调:

 今天我们要读的童话故事叫作《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谁来为大家读读?(引导读出信心、乐观之感)

 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默读课文,抓线索了解经历。

 1自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写了谁的故事,要是觉得哪个词特别新鲜、有趣可以用横线画下来。

 2同桌交流:同桌两个人交换课本,读读对方画的词语,和你画的一样吗?如果觉得那个词语好,你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补充一下。

 3全班检测:老师也找了一些词语,看看和你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包裹缩成一团根茎叶锯子斧子手推车吱吱嘎嘎拆)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正音。)

 这么多词,你能记住哪几个?(学生发言,指导归类识记,建立与课文的联系。)

 4读了课文,知道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

 (一粒种子)

 试着再说清楚一点,一粒种子的什么?(引导发现“变化”)

 那请你赶快找一找,这粒种子先后变成了什么?能不能圈出来具体的事物。

 (学生捕捉信息: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贴词卡。)

 看着这些词,你能说说这粒种子最后到阳台上经历了什么过程吗?

 (引导学生用上顺序词,表述整个过程。)

 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是会有人听不懂。你觉得哪里没说清楚?

 (引导发现要说清楚为什么变化和怎样变化。)

 出示第一部分: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又是怎样变的?你觉得要说清楚,还需要加入哪些词语?试着找一找,用词越少越好,但是要准确。

 (引导学生发现:站起来,呼吸空气,努力生长。分为想法和做法。)

 你试着用上这些词再来说说,种子是怎么变成树的。

 (引导学生借助表示想法和做法的词进行语言表达。)

 这样说,就算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能听明白。你还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第二个情节)

 请你拿出铅笔,再去读读书上第二部分的内容,画出你认为能够表示原因和过程的词语,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评议是否说清楚了。)

 剩下的两个变化同桌两人每人读一部分,自己勾画关键词,然后讲给同桌听。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的经历。)

 四、读好重要语句,感受人物心理:

 1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次的变化都不一样。可是在故事里,也有一样的地方,谁发现了?

 (引导学生发现种子每次都想法都是“那一定会很好”。)

 2出示文本中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引导学生结合提示语和上下文读好心理活动。)

 五、欣赏趣味情节,感受童话想象: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那一处你觉得最有趣?

 (学生个性化阅读分享,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关注结尾。)

 六、读童话故事,猜作者其人:

 1读了这片童话故事,你觉得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什么性格?

 (结合“那一定会很好”了解作者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

 2其实这位作者平时也很喜欢说这句话,请看:

 (出示填空练习:今天趴在书桌前写好几个小时,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公园里的景色这么美,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3有位同学看了这篇课文,也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了。

 早上起来,我听见书上有两只小鸟在叫,要是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于是___________。后来……

 七、小结阅读内容,推荐《去年的树》:

 1读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记住了那句话——那一定会很好。

 (结合板书小结:做什么都很好)

 2同样是写树的童话故事,另一位作家又有不一样的想象。大家可以读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去年的树》,看看他要告诉我们什么。

 附: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做什么都很好)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奉献的名言

 1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爱因斯坦

 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4在政治中我们需要能有所奉献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获的人。——(美国)巴鲁克

 5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

 6一生奉献于两个神明,即荣誉与英勇。——蒙森

 7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其他资料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撅头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种子被泥土包裹着,想站起来,后来终于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第二部分(4-7):高大的树变成了一辆手推车,终于会跑了。

第三部分(8-9):手推车跑起来感到很吃力,后来被农夫和儿子拆了,做了把椅子。

第四部分(10-12):椅子觉得挺直腰背很吃力,被年轻的农夫拆了,拼成了木地板,他感到很舒服。

主要内容

一颗小种子为了能够站起来,它努力长成一棵高大的树。后来它想做一棵会跑的树,于是被一个农夫做成了一辆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多年,它希望自己能停下来,坐着休息。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把它做成了椅子。慢慢地,他希望自己能躺下,于是农夫的儿子把它做成了美丽的木板铺在阳台上,此时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那一定会很好》的作者是流火,原名蒋白鸽,生于1983年,湖南衡阳人。曾担任过若干年小学语文教师,后为自由撰稿人。

2003年流火开始在网络上写童话,此后作品陆续发表在纸媒。已出版短篇童话集《阿呜》、《木马快递》,中篇童话《若若》《小鱼掉进进井里了》,童诗集《从前的大人和小孩》等。

流火曾获得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第22、23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2010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奖。

扩展资料

流火代表作品《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读什么教辅资料,都不如研读教材。

今日和儿子一起学习了一则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真是觉得选入教材的的确是精品,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好好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和儿子谈话式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很珍贵,它也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考和启发。

课文原文如下: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小树林。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都能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统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我和儿子坐在沙发上,听了三遍朗读之后,我问他。

“你听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能不能说一说?”​

“我觉得好奇怪。课文里把大树当成人来写了。”

“是的。这就是童话。给大树赋予了生命,增添了想象色彩。”

“作者还真会想。他把大树想成了人。”儿子自言自语说。

我对儿子的这一理解,非常感兴趣,立马抓住主要信息追问下去。

“怎么把大树想成人了呢?我倒是希望你能详细说一说?”

“你看,他从一粒种子开始写,种子想长成一棵大树,他就努力生长。就像我们小孩子一样想长大。后来他长成一棵大树后就像是人的青年,这时候是它最健壮的,变成一辆手推车跑来跑去;后来到中年时期他跑不动了,变成了一把椅子常常坐着,到了老年时期,他坐着也腰酸背痛了,特别希望躺着,老年人就不想运动,只想躺着。你看这是不是像人的一生?”

我心中一阵欣喜,儿子俨然像一个哲学家。我自己还真没有想到这一层。接着我又问

“那文章结尾为什么写‘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生命轮回了呗,这都不知道”

我尴尬地笑了笑。接着问。

“那你觉得这则童话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有规律,有阶段。到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情,不要违背规律。”

“文中给我们说种子变成树、变成手推车,变成椅子,变成木地板,这又在干什么呢?”

“就是说人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用的。无论干什么只要有用就可以。”

儿子说完,不再理会我。跑到一旁看他的小鱼去了。

利用这个空隙,我迅速翻阅了两则专家的课文解读。在此也做呈现: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讲述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赞扬了主人公坦然、乐观的心态,凸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专家们的解读当然不存在什么问题,也是满满的正能量。但不知道为何,我觉得儿子的理解更形象生动,更符合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识,也更本真,非常宝贵。

我们老师常常爱犯的错误就是,总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成长中孩子的认知。倘若我们能降低姿态、弯下身子,应该能听见孩子最真实、最宝贵的声音。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整理这段文字,回味我们的对话。好精彩的课堂对话,我真为儿子的想法叫好。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该少一些教条,多一些人文的理解和保护,在孩子愿意用他的语言表达的时候,多一些倾听和赞美,尽最大可能保有成长中孩子的一颗淳朴的童心。

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农夫依次把树做成了手推车,椅子和木地板。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种子不断产生愿望,而奇妙的是这些愿望竟然都实现了,最后种子在经历完生命的体验之后,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原文节选:

1、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2、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3、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84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