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沙拉会营养不良的,而且这样很快就会暴饮暴食而反弹。
正确的减脂饮食应该是在保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再控制热量的。
首先要明确的是减脂不等于节食,节食属于破坏正常饮食结构的方式,长时间的饥饿和营养不均衡,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变差、脱发、营养不良等负面影响,更何况通过节食减去的脂肪,一旦恢复饮食,反弹会很严重,非常不可取。节食也包括午餐或晚餐只吃水果蔬菜的方式。
很多人觉得,减脂期间就是应该避开谷薯类等高糖高碳水的主食,但其实这是不对滴,主食才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也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完全不吃的话同样会造成营养不良,虚弱无力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遵循主食、肉类、蔬菜以及水果的健康配比,同时注意具体食材的热量和糖分含量,这样一来,吃的健康低脂不说,美味也不少。
很多人认为封的好,媒体应当杜绝这种暴食行为,也有一些人认为,不能片面的看待“大胃王”。但是毫无疑问,央视新闻批“大胃王吃播”之后,大胃王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大胃王”翻车后,吃播行业还能起死回生吗?
本来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吃播”行业就存在暴食催吐,假吃戏法,猎奇食物博眼球等问题,此次点名被批,吃播行业还能够起死回生吗?整个吃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呢?
以大胃博眼球,假吃戏法,暴饮催吐 吃播行业乱象丛生
“吃播”这一词最早来源于韩语(Mukbang),即坐在镜头前向观众展示自己吃饭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吃播已经成为各大媒体上面的热门话题。抖音上“吃播”话题拥有284亿次播放,“大胃王”话题播放量也超过71亿次。由于观众对吃播视频的观感还是以“猎奇”为主,这也使得吃播行业乱象丛生。
中外博主中,有很多吃播都以“大胃王”为卖点,拿日本著名吃播网红木下佑香为例,身高158cm、体重471kg的她,胃可以膨胀到原有体积的66倍,此外还有“深渊巨口”的韩国博主奔驰小哥。吃播文化传到中国之后,也催生了很多本土大胃王,例如密子君、大胃王朵一、大胃王余多多,浪胃仙等。
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畸形审美,导致很多吃播博主弄虚作假,假吃戏法,暴饮催吐不断。而这些都被“火眼金睛”的网友揪了出来。例如UP主“孙狗子和刘老虎”就因假吃而退出了此行业;拥有70万粉丝的“cram阿强”,也被质疑吃播造假。而还有很多大胃王在暴食之后催吐,这无异于“自残行为”。
在吃播行业中,经常看到有些博主剑走偏锋。他们从不好好吃饭,也不好好吃东西,上演了花式猎奇吃法。有段时间,吃“油面包”风靡,很多博主下场吸粉。“油面包”其实就是用大方块的五花肉制作而成,令人作呕。此外还有人吃成捆成捆的辣椒,吞吃“巨型”海鲜、血肠等。具体如何,此处不细说,诸君请自行想象。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吃播行业也常常突破道德底线,黑色“吃播”盛行。例如“小网红”佩琪,父母硬是将三岁的小孩子贴上大胃王的标签,喂成一百斤,引发了全网关注。
自央视新闻发文声讨之后,媒体的求生欲很强:斗鱼回应将加强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抖音快手则回应,宣扬量大多吃可直接封号。博主们也分分钟改名求生、下架往期作品,停止高密度直播。例如,为了淡化大胃王标签,“大胃mini”已将微博昵称改为“梨涡少女mini”。
用户解压,商业变现 “大胃王”为什么能够火起来?
在各种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出现之前,“大胃王”就是一种职业,世界范围内有各种大胃王比赛,看人“吃饭”获得享受是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共鸣。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看人吃饭能够获得解压体验,通过感官刺激达到了发泄的效果。对于减肥期的人来说,看人胡吃海喝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获得“替代性满足”。另外,现代人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是人们钟爱看吃播的原因,吃是人类的本性,能过吃能够使人获得心理慰藉。
从商业角度来说,吃播的商业化路径较为丰富,除了一般的广告外,还可以通过探店,直播带货等进行变现,吃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链。
“大胃王”翻车后,吃播行业还能起死回生吗?
实际上,吃播有很多种,经过了数年的发展,美食类视频无论在任何视频平台都有了稳定的观看群。但为什么以“大胃王”为卖点的这么多?
主要原因还是“大胃王”的噱头来吸粉相对容易。吃播行业如此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门槛低。不需要什么独特的技能,对于主播自身也没什么要求,只要你能吃会吃敢吃,就能收获一批粉丝。
但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相对应的,低门槛的同时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高竞争,想要成名,就得做出差异化。再加上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于是乎吃播就成为一种“大众行为艺术”。
虽然大胃王如此之多,真正赚钱的却是凤毛麟角,除了一些头部吃播,大多的腰部和小主播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没有商业广告之前,收入完全由底薪和平台打赏而来。
澎湃新闻也曾经做过一期报道,一个普通的吃播,每个月的底薪3000元不到,加上直播的礼物,每个月的收入差不多5000-6000元,但是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如果违约,还得面临高达百万的违约金。此外,在微博上有一位60万粉丝的主播也公开爆料过这个行业盈利难,主播压力大,拿命赚钱等等。
“大胃王”翻车 吃播行业将会往何处发展?
去“大胃王”化已经势在必行。当“能吃”“瞎吃”的走不通了。根据快手发布的《美食白皮书》中显示,2019年1月1日至9月20日,快手美食垂类累计发布视频6亿条,播放时长超过800亿小时,在宽阔的市场前景下,美食吃播毋庸置疑的会起死回生,但是如何才能促进吃播行业良性发展呢?笔者这里给出些建议仅供参考。
往健康饮食方向发展。与其教别人乱吃东西,不如教人如何吃好东西。在注重饮食健康的现在,合理搭配膳食,也会受到一定的追捧。例如up主徐大sao,他主要走家常吃播路线,主打美食制作与家常分享,目前在B站拥有超400万粉丝。
拓展美食边界,与其他场景相结合。吃播行业并非只有吃的多才能吸粉,以“吃”为边界转型也不少。例如大胃王密子君目前已经转型旅游博主,零食测评、探店、vlog都是常见视频主题。此外,将“吃”与场景结合也是一条发展路径。比如以办公室花样美食出圈的办公室小野、定位家庭厨男的麻辣德子都是不错的借鉴方向。
深挖“吃”经济。狭义上,“吃播”指人类的吃播,可根据用户深挖,具体细分种类可分为健身餐,婴儿餐,月子餐,儿童餐,特殊病人餐等等,广义上的“吃播”不止人类吃东西,宠物吃播也很火热。例如吃播2岁孩子石头,仅仅五个月就已经在抖音上拥有337万粉丝,专攻母婴市场。而在抖音上,带有“宝宝吃饭”标签视频的播放量超过28亿。
“大胃王”翻车后,吃播行业还能起死回生吗?
需求仍在,吃播与美食的经济盘仍然很大,根据《2019淘宝美食直播趋势报告》中显示,美食直播已成为淘宝吃货经纪的新风口,仅2018年就有超过16亿人次在淘宝“蹲守”美食直播,直播间卖出的美食同比增幅超400%。未来吃播行业经过短暂调整之后,一定会起死回生的,吃播们不应该变成一个个被异化的商品,应当乘此机会,做好转型,拥抱变化。
“草根”光环不再 直播行业还能有哪些想象空间?
那么,“大胃王”翻车会对直播造成多大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其实这个影响会小到忽略不计。一方面,即使没有“大胃王”,吃播行业也能有很多发展方向可供参考。而另一方面,直播行业自身也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第一个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问题;
第二个是「有效阅读」的问题。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一定是个坏事吗?
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弊端。
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两个问题:
第一,信息浅,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第二,不系统,繁杂,知识的使用效率下降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下降,越读越迷茫。
而通常理解来说,读书似乎更有优势:
第一,层层深入,引导思考
第二,体系完整,系统性强
那么,扔掉手机,选择读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解决碎片阅读带来的那些问题?信息繁杂就一定就是个坏事吗?
并不一定。
因为当一个信息来源一直是单一、完整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懒得主动思考的。
但如果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就触发了大脑中的甄别模式。
不论哪个信息是对是错,甚至可能两个都是错的,但正因为启动思考,或许因此可以找到真正正确的第三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读书」这件事上。
请问,一个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会在里面写与自己完全相悖的观点、理论吗?用一本书证明自己的观点、理论站不住脚?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作者当然不是刻意隐瞒,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边界,并且能在这个边界下,完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系统论述,成为一本连续的、系统的、深入的的作品……
但问题是,连续、系统、深入,就一定是「正确」吗?
恰恰因为连续、系统、深入,反而可以更深刻地说服、影响到你。
所以如果你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一个固定方向的信息源,完全没有「相悖信息」,那要谨慎了,这样学到的东西有可能是存在偏差和失衡的。
一般来说,独立思考力强的人,调用「甄别」的能力更强,不论是单一信息还是多元信息,他都能自己去甄别和思考的意识。
但很多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的人,完整读一本书虽然确实系统而完整,也很容易让你深入学习,但结果可能并不能帮你建立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反而可能是建立了「作者带给你的世界观」。
而这个时候能引起你注意,引起你的甄别,倒逼你开始思考的,就是「相悖信息」,或许这些信息,就是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渠道。所以说当我们接触到繁杂的信息时,不一定总是坏事,也可能帮助我们认识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
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你本人,而不能把罪名全部推到互联网、手机、微信身上。
我观察我接触的人中,有两种人群相对而言独立思考意识更强一些、思考维度也更高一些。
第一种:辩手,也就是经常参加辩论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站在一个题目的正方还是反方,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抽签决定的,甚至有时候还要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观点去辩论。
第二种:写手,也就是经常在网上写文章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在微博、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要接受网友们的评论洗礼,正向的、反向的都有。
仔细一想,你发现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且更多接触「相悖信息」,时间久了,思维意识也更强。
第二、如何才能在碎片化时代阅读,有效学习?
以上,我觉得对有效学习知识有三个启发:
1 要有主动寻找相悖信息的「自虐意识」
学习不要只抓住一个信息来源,比如学习一个主题的时候,不要只读一本书,可以多读几本,并且要把核心观点放在一起做对比;
不要只听一个老师讲的课,多听听不同老师的看法,尤其是观点对立的老师的见解;
读完一本书,在豆瓣上看看大家的书评,尤其是那些打了低分的人说了什么;
看看某主题下知乎上的答主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不同的答主之间观点有何碰撞,每一篇回答下面的评论中的两派分别是怎么说的……
每一个学习方式中都藏着一些「相悖信息」,尝试找出来,进而用这些相悖信息触发自己的思考,慢慢你就不会总是盲信。
2 建立「动态成长」的认知体系
如果在学习一门知识时能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认知,在随后的学习中将新的信息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并不断将与之矛盾的内容排出体外,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并不妨碍你将各种知识碎片融入一个框架,于是,碎片知识成了「承上启下 」的载体,在不断的「相符」「相悖」中既可以倒逼输出,又可以促进输入,有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
3 多与外部世界建立「良性互动」
独立思考,不是孤立思考,不是特立独行。
当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建立得越元,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强。
不论是与别人辩论、发布观点被别人评判、在社群中看别人的讨论……
正是这些对弈和互动,让你开启了「甄别」模式。
你不一定能够通过甄别和思考,得到一个自己的答案,但至少你没有盲目相信一个结论。
比如对于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节目和内容,经常有很多争议 。
而我觉得罗辑思维最大的价值之一,恰恰正是为我们不断打开一个个「看问题的角度」。
从升级「自我成长系统」来说,这些角度,都是磨砺我们认知的原料,刺激我们思考的物料。
如果说知识域就是一潭水,不论是罗辑思维平时的节目还是《时间的朋友》谈到的观点,就像一个个被投进水中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一味地「信」和「追」,亦或是一味地「黑」和「喷」,都是欠妥的,我们应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通过不断打开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
不论对谁,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否定、讨厌、质疑和黑一个人,其实对人家没什么影响,反而是不断关闭了我们自己观察世界的一扇又一扇的门。”
所以读书也罢、用手机碎片阅读也好,这些都是信息的来源,到底能够为我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
为何有人会离知识的源头越来越远?
习惯了被动的等待,等别人把知识都嚼碎了再教给他们,价值不一定高,还有可能成为负担。
希望你所努力的方向,能看到你想看到的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